第一篇: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论文
教是为了不教,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学校学习毕竟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小段历程,学生在广阔社会中不断成长,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我们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
一、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大致内容后,做到心中有数。正确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知道自己哪已经了解了,哪些是自己比较疑惑的地方,哪些是自己根本不懂的内容,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错误或疏漏,这会让学生保持头脑的兴奋性。所以说,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便会有更多好的学习体验,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
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知识,“新”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能否把握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洞
察新内容隐含的思想方法等,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检验或者矫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预习是教师备课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是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备的就是学生。学生有自己的认知水平(记忆、理解、思考等认知水平)和学习准备水平,教师对学生水平的认识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的选择、难点的突破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对所学内容独特的认识,由于家庭、社会、学生阅历等方面的差别而造成认识的不同。因此,无论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还是要求学生不预习,其结果只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有所区别而已。优秀’的教师通过有效的预习要求或指导,可以更好地统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缩小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距,为集体授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来安排教学。所以说,学生的预习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教师备课的基础。
反过来说,禁止学生预习只能说明教师还没跳出教材去看教学,思想还被教材束缚着,忘了“教义。
三、预习是有方法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学段也有不同的侧重。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之前,比如在起始年级、在一门新课刚开始时,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发放预习提纲、编制学案等方式指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了解预习重点,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
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教师就可以逐渐减少提纲或学案的指导内容,只用要点来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不是具体要求下完成预习的目的。
从始至终,学生的预习是可控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而教师在通过观察、检验后,就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加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密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效率。
四、预习让课堂生成更多精彩
现代社会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方式上的选择,如家庭学习、课堂学习、同伴学习、网络学习等。学生接触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预习可能让学生生成多种资源,有些内容甚至是教师所不了解的。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站在学科甚至生活的高度,让多种资源在课堂上碰撞,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碰撞,就一定能让课堂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我们可以说,教师的预设是对学生预习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而学生与生活结合的预习是课堂生成精彩的基础。
第二篇:自主学习从预习开始
自主学习从预习开始 ——浅谈高效课堂课前预习
常 言 道 :“凡 事 预 则 立,不 预 则 废。”农 民在耕地前要 “备耕 ”,工人在生产前要 “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 “备战”,教师在上课前要“备课”,这都是 “预”。因此学生在上课前也要预习。预习是学习环节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步。那么我们怎样做好高效课堂课前的预习工作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新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应从课前预习开始。
1、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人只有认识明确,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每学期开学前我总是先让学生调查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并汇报给我。80%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优等生们都很重视课前预习,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们预习是上好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们信服地点点头。
2、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当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后再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我通常让学生分三个阶段自主预习。第一阶段:读通课文。“文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得过程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扫除字词障碍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二阶段:研究课后习题,将它们试着解答出来,上课时用心听老师对此题的解答并进行对照。第三阶段:查阅与课文内容或作者相关的资料。
3、教师提供预习单。
学生自主预习难免丢三落四,预习不全面。为了让学生预习详实,在学生自主预习之后我会发给学生写好的预习单让学生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的预习单是这样安排的。A、读一读。(标出不懂的地方。)B、查一查。(诗人的生平简介及词的相关知识。)
C、划一划。(划出难写的字,不理解的词。)D、想一想。(关键词语的意思,词中要表达的主题。)E、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在第二天检查时,我发现同学们对查一查、背一背预习的非常好,对想一想预习不理想约有10%的学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上课时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师生进行了探讨,从而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及时督促,按时检查,适时表扬。
为了让预习更好的为课堂服务,我让学生坚持每天预习。不预习不上新课,没预习好不上新课,无论多忙我始终每天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在预习中表现好的同学就大力表扬,如:在预习《最大的麦穗》时我班的李露同学不仅完成预习单上的内容,还搜集了和课文相关的描写老师的成语、名言。我立刻在班上给予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预习兴趣。此后,预习单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预习更加认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篇:《学会看病》预习单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1.摘抄文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难读的词语: 不懂的词语:
2.认真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试着用词语概括母亲心理的变化。
第四篇:[语文论文]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
中国搜课网 http://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魏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他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魏书生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他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第五篇:解决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从有效预习开始
解决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从有效预习开始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中语文学科占据倒数第二位,可见很多学生都对高中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在高中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优美的文章,为什么学生却不喜欢语文学科呢?这样我联系到了总让人费解的“黑洞之谜”,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学方式造成的低效率和学生学习的错误方法就好比这些难解的“黑洞”。这些黑洞导致了教师和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效果却不明显,失去了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高中语文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通过解决这些“黑洞”问题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1.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预习不做任何干涉,完全凭借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预习,不指定任何预习要求和目标。还有的教师在学生预习时提出很多要求,包括课文读几遍,依据字典查出字词的含义,总结段落大意等等,学生在预习时只忙着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时间进行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究其原因,对学生的预习放任不管的方法是教师对预习不重视的表现,一方面他们认为预习可有可无,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认为不干涉学生的预习,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预习安排太详细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进行了束缚,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自主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弱。
2.对学生的预习不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预习时只是对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而对于学生如何做到高效率的预习不进行指导。这就让学生在预习时获得不了有效的效果,会使他们感到预习和不预习的区别不大,失去了预习课文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体验经过预习能使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来促使他们更认真地进行预习。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预习不得法,导致预习的效率不高。而有的教师不清楚预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布置预习要求时也仅仅是让学生把文章读两遍,在文章中画出要学习的生字词,而对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体验不作要求。
3.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预习时不重视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没有完成预习任务也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就使一些学生在预习时钻了空子,不认真预习。而有的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时,根本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检查,对学生预习是否到位的情况不清楚。
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预习要求不高,认为如果学生仔细进行了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讲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要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认为学生是否预习不重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就行了。要解决这些语文中的“黑洞”问题,教师必须把预习的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预习的重要性,提高他们预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增强学生的三种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成功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解决办法
(一)基本层次――夯实基础,初步解读文本
首先,利用《智慧苑》设计精彩的单元话题导读及围绕文本或作者链接的相关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情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段,掌握与文本相关的诗词、文学文化常识,丰富其语言积累、文学文化内涵。其次,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辨析等多种方式理解字义、词义,积累文本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基础知识;文言文中则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通过自查互批,加强重要知识的积累。再次,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那就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让学生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并随时将自己的初读体验记录在《智慧苑》上。带着这种体验,再借助《智慧苑》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根据上面的思考题,再读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作出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体验,达到初步解读文本的目标。
(二)中级层次――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特征,具备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后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示,可以促使学生更仔细、认真地进行预习。预习成果展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打好基础。要想让学生养成长期的预习习惯,仅仅靠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学习基础。在加强学生基础的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让小组长来检查小组成员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然后再随机抽查出一个小组进行抽查。检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口头表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听写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通过努力在每次检查时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打好基础的决心和信心。
2.在预习过程中,小组间成员互相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有疑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决,学生间强烈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出现疑问,通过提出疑问来进行分析,小组成员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再次阅读文章能提出更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在预习《荷花淀》时,小组讨论分析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没有对人物的外貌和动作、神态进行描述,而是通过他们的谈话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为什么描写战争时没有对战争中的男人进行描述,而是选择对一些普通的女人进行描述?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思考,能激发他们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清楚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对预习持正确的态度,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进行高中语文课文的预习。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式和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预习能达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