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2009-07-23 21:29
[摘要]本文把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背景作为思考的核心基础依据,论述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改革建议。[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熊雄(1972-),男,重庆南川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重庆40800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49-01
1904年,清政府准奏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了在学校设立“乐歌”课,“学堂乐歌”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此后,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主张,再从音乐教育的困难时期,到以唱歌为中心的初创时期,然后到介绍、模仿外国音乐教学经验的发展时期,直至今日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及当代音乐教育观的确立,每个阶段体现了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并决定了每个时期的专业课程设置。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要根据对高师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来改革课程设置。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素
1.注重文化素养的养成。古往今来的伟大音乐理论家、演奏家、歌唱家极少是除了音乐专业知识,其他领域一概不越雷池的。如赵元任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从由他创作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与音乐完全结合的美感。青主的著作《音乐通论》、声乐作品《我住长江头》鼓舞了当年许多热血青年高唱他的歌曲涌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而青主同时也是德国柏林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音乐专业知识不是天生就有,它来自人的探索,来自各学科知识的启发和融合。所以在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树立注重文化素养培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2.树立“多元文化、跨文化”观念。音乐艺术应该是宽口径的,它需要多学科文化知识的积淀。在加拿大学校音乐教育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已成为音乐课程发展的两个核心元素,也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两个主导思想。音乐课程的设置从性质上划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乐器及器乐合奏课、歌唱课及合唱训练课、音乐文献赏析、乐理知识,特别是“音乐文献赏析”课的开设,在分析音乐文献的同时可以辐射开来,学生从中涉猎许多相关的人文知识,使他们从小树立“多元文化、跨文化”观念。作为高等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广泛涉足古今中外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戏剧等文献知识,同时还要深入社会,为艺术创作寻找丰富的源泉。我们必须认识到,具备“多元文化、跨文化”的学习观念才能使专业知识更为扎实,从而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才更为透彻,才能完整地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3.有意识强化文化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科整合能力。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点普遍较低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大力加强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教材选择上来说,在充分掌握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在具体教学中,先提出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关系所在,具体的音乐知识涉及文化的哪个方面等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方向,然后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举例的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自觉、独立地将文化知识整合到音乐知识的专业学习中的能力。
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它也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无疑给高师音乐专业课程及教学带来了新的使命,增加和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的“多元化”因素。根据《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笔者认为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首先确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总目标,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然后根据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确定课程的设置。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总目标应该是:第一,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二,应具备用“多元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观念来充实和引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能力;第三,有一定音乐文化理论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声乐、键盘、舞蹈、创作和演唱演奏技能。
三、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1.增加多元文化科目。2004年在南京召开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因素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美国威斯廉大学郑苏教授在《面向挑战: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21世纪的新公民》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音乐教育,中国应该培养具有全球文化意识的中国公民”,大会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了“全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如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那样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在其倡议书提到,“在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已经成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建立,是音乐世界教育和世界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要变化”;并指出,“为了适应新的全球文化的发展……倡议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和普通大学开设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世界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发展是有益的,因此这种跨文化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基于此,我们至少会得到几点启示:第一,基础音乐教育的“转型”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第二,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第三,多元文化的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第四,培养和国际接轨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以,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科课程的五大块内容(音乐专业理论及创作知识、音乐文化理论、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艺术实践)中应该增设民族“世界音乐”“音乐人类学”等几门课程,因为这些课程能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进而指导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这几门属于中心课程。
2.突出民族民间特色,增强“母语”意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人类学家管建华先生给中国音乐做了较科学的界定:中国音乐属于地区性音乐风格的文化自主体系。通过这个界定,各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院应依托本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民间资源,将其渗透到本科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紧密地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并把它有机地结合和运用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因为高师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开设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有助于他们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母语”情节。用管建华先生的话说就是:传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势必面临断裂的危机。
3.增开实用性课程。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音乐教育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到音乐的表演、审美观等
都几乎是西化了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内容和体系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如传统和声的学习比较枯燥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好,而受后现代“新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兴趣淡然。根据这个普遍规律,笔者主张开发实用性课程,把传统“和声”课改为“实用和声”或“钢琴和声”等,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精品课程《音乐创编基础》,该课程注重实际运用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注重各门学科的互相联系和相互渗透,将和声学、曲式学、音乐欣赏、作曲、钢琴伴奏等传统教材中的精华与实用的理论综合地编入课程。该课程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对教材中的理论和经典乐谱的学习以及课内外的大量习作,学生能逐步掌握儿童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形成创造性、开放性的音乐思维和写作能力。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看,95%以上的中学音乐教师来自于高师音乐系,他们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快并自觉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来,争取快出成绩,出好成绩。
第二篇: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及设置说明
本专业设有流行、美声、民族3个演唱方向,根据各种唱法的不同及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同时具有歌、舞、演的强大舞台表现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全面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将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照行业标准、强调能力本位原则、整合科目课程、突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唱法的不同(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3种唱法的综合表现能力为中心,构建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功能课程模块、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的“一中心,三模块”的课程体系。
1、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设置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体育舞蹈),大众传媒通论,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入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对传媒知识的认知素质。
2、职业功能课程模块。(含四个小模块)
(1).职业工具能力课程模块。设有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艺术概论,音乐作品赏析,流行音乐概论,驾驶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为职业服务的工具应用知识和能力。
(2)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设有发声技巧训练(练声课)、形象设计、形体、舞蹈基本功、表演、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与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技巧。
(3)职业创作课程模块。设有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排练)、钢琴、歌曲写作、合唱、录音演唱实践。旨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4)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学生可在二年级后任意选修。设有吉他演奏、音乐制作、编导基础、音乐美学、舞蹈编导、民歌、节目主持艺术、教育心理学、合唱与指挥、流行音乐作品赏析。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适岗、变岗与创新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设有声乐综合实践、歌舞排练综合实践、表演综合实践、声乐舞蹈专场演出、音乐剧专场演出、综艺晚会演出。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舞台演出,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与创造能力,为第六学期开始的顶岗实习、岗位对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主要课程介绍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华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
1、乐理:《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关于音、音程、节奏节拍、记谱法、常用记号、和弦、调式以及它们之间内在关系,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学习音乐艺术最基础的课程。
2、和声:《和声学》是学习多声音乐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本课程以“传统和声学”及我国民族调式和声实践为主要学习对象,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学习和弦的构成与连接、掌握和声序进的基本规律。课程应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和声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常见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写作简易的钢琴伴奏,为即兴伴奏配置和声,以及具备和声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
3、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以训练学生视谱能力和音乐分辨能力为主要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同时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增强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5、歌曲写作:《歌曲写作》是一门通过作曲实践, 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6、发声技巧训练:《发声技巧训练》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发声原理和进行发声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演唱好更多的声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7、歌曲演唱:《歌曲演唱》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个专业方向,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最终达到可以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流行演唱则是适应市场对流行唱法的需求,培养全面的流行歌手。流行唱法这门课程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
8、录音演唱实践:《录音演唱实践》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录音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走入流行歌坛之前提前进入录音环节。通过录音实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风格定位,并使其较好的掌握录音话筒(电容话筒)的使用技巧。通过现代化的录音制作手段为每位学生录制小样或专辑。
9、合唱:《合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声部并共同演唱的训练模式,也可以几个人为一组进行组合的演唱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在声音及肢体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处理,适应现在市场上对合唱团体及组合演唱形式的需要。
10、钢琴:《钢琴》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音乐修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具
有编配和弹奏简易钢琴伴奏、并能边弹边唱的能力,以适应钢琴音乐表演及中等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音乐教师工作之需要。
11、形体:《形体》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围绕音乐表演艺术对形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改变形体状况,获得表演的正确姿态,提高运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力的能力。
12、舞蹈基本功:《舞蹈基本功》课是在有一定的形体基础之上,针对各舞种进行舞蹈基础元素的训练,为下一步进行歌舞排练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3、歌舞排练:《歌舞排练》课是针对学习音乐表演及其它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演唱与舞蹈结合起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丰富舞台表演形式、培养全方位的、职业化的演唱表演人才。
14、音乐制作:《音乐制作》就是把高科技用于音乐创作,它是音乐与高科技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完美体系。电脑音乐又称“MIDI”音乐,电脑音乐制作可以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于一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音乐创作、表演与制作等前期、后期工作。
15、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为学生提供音乐的基础性感性认知,又以提高学生全面修养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中的经典文献作简单的浏览、介绍和欣赏分析,让学生系统地、渐进地接触音乐,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音乐历史和有关作曲家的创作思想等知识。同时,强调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阐明音乐艺术的特点和音乐美的规律,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和发展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开阔审美视野,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6、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是一门阐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科学。通过讲授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了解其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思想感情,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为从事音乐表演作必要的相应知识准备。
17、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是通过对西方(主要指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探求其发展规律,掌握几个发展时期形成的主要乐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从而,试图总结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观念中的长处,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确立一种从历史和人文的多角度认识和理解音乐西方音乐的观念。
18、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是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重要艺术现象的理论分析、阐述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联性。
19、表演:《表演》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包括表演基础知识,局部形象塑造,完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人物形象的创造等内容。
20、形象设计《形象设计》课程主要偏重于舞台表演中的形象设计,结合了化妆、服装、舞美、表演等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舞台形象的设计来更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使表演更具时尚风格。
(三)、综合实训
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就业导向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自己动手,强化和锻炼职业关键能力,增强竞争意识。本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声乐、歌舞排练、表演、音乐剧排演、毕业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等。
第三篇: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作者:李 冰 张 辉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6期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和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技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在做到科学有效的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社会需求、社会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几方面因素。
一、设置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一样,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十分陈旧,某些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或已经十分落后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试图开设一些时髦好听的课程去吸引学生,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软件不断更新,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一个新软件出来了,马上就更新教学内容;新的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开设新的课程,而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却不够重视。其实,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各技工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更新的速度也要快于其他专业,因此,更新速度慢也是一种落后。这就更需要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两个层面,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陈旧落后,传授垃圾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结构体系,也包括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应用技术也是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的。我们选择知识,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该注意到知识的结构体系。尽管职业学校更注重各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二、适应社会需求,细化专业应用方向
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理论,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如应用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成为多个方向,让学生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以使其毕业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的职业名称为计算机操作员、电子计算机维修工。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操作领域,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分为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和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由于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所以在设置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复合性。即开设一些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网络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模块支持)、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专业排版(专业排版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模块支持)、现代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服装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建筑及室内装潢设计、计算机工程图绘制(以上需图文图像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支持)、物业管理(会计软件及相应软件模块支持)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或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可以开设计算机原理课、计算机设备课、计算机语言课,使学生毕业后掌握复合性专业技能,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如果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等。其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可以参照通用型专业进行设置,技能模块课的设置则要少,但要求达到的级别更高。如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网络应用专业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
三、专业课程设置在加强知识深度的同时与就业紧密相连
一些学校是什么软件比较流行就让学生学什么课程,什么技术比较时兴就开什么课程,这样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只强调了广度,而没有重视深度。例如,某技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VB、PHOTOSHOP、AUTOCAD、AUTHOREWARE、网络基础、网页制作、3DMAX、FLASH、JAVA、微机维修、专业英语等,这些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但由于技校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又有相当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每门课能够分配的学时很少。并且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差,学生能不能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只懂一点皮毛,却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造成毕业后就业难。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两年后的市场需求,尽可能做到订单培训,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在细化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调整好教学深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一项技能,具有一技之长,迈好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四、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并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识和能力水平、根据技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他们所处的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技工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
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差,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时,把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的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
五、巧妙合理地搭配各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专业课程需要以专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用性课程就需要我们学校在紧张有限的学时安排上做到最佳。现行义务教育中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在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可尝试由一个老师同时讲授两门课程,其中包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合理配置课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已了解的专业基础课课时灵活合理科学的安排给实用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的掌握实用课程。
面对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应该克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及时的课程检讨研究机制。
(作者单位:李冰,河北秦皇岛市交通技工学校;
张辉,河北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四篇:关于高师解析几何课程改革一点思考
关于高师解析几何课程改革一点思考
宋 卫东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解析几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改革,如何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解析几何
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数学家姜伯驹院士曾说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要不断改革,其中以几何课程的改革问题争议最多,难度最大,中学如此,大学也如此,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数学本是几何、代数、分析有机地结合的整体,人们往往看重代数的、分析的方法,而容易忽略几何的观念。其实,无论在数学史上,还是在当代数学中,数学思想的飞跃和突破常常与几何学联系在一起的。”
二十一世纪,高等师范院校的数学教育正进入新的一轮改革高潮,在诸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作为数学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几何学,它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又是—个十分敏感的重大课题。高等师范院校的解析几何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如何做到既有学术性之新,又有师范性之新,跟上现代数学发展的步伐。
从目前国内外的几何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许多综合性大学数学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数学观点和语言统一处理有关代数与几何的内容,力求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有机地融为一体,与分析的内容相互渗透,不强调几何学开成“纯”的课程,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而且在看重代数、分析的方法的同时,没有忽略几何的观念。
考虑到高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是未来的中等学校数学教师,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解析几何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必须用近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方法,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知识转化为基础教育所用,体现师范性。
二、解析几何课程教学改革展望和设想
2.1 建立新的几何课程体系
国家教委于1999年10月在昆明召开会议,制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以下简称《教学规范》),规定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专业基础课(共七门)和专业课,其中七门基础课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重要基础课程,共有三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另一类称为“基础课”共有四门:物理学(含实验)、概率论、计算机基础、数学建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规范》明确规定了解析几何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向量代数、空间直线和平面、常见曲面、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正交变换和仿射变换,射影几何初步,由此可见,解析几何的内容不能过于贫乏,不能局限于欧氏几何,必须扩大广大学生的视野,架起通向近代几何的桥梁,及时传达现代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发展精神。
但从目前情况看,几何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有被削弱下滑的趋势,原来在高师院校二年级开设的《高等几何》从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去掉,《微分几何》、《拓朴学》的课时大大减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不仅不利于师范性几何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几何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而且几何修养的不足也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几何学应当成为首选和重点内容,充实解析几何内容,增加《微分几何》,的课时,开设《拓扑学》、《微分流形》、《黎曼几何初步》选修课。
2.2 整合解析几何的内容,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
目前《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是“向量代数”,“直线和平面”、“二次曲面”等,学生用36-40学时接受这些内容困难不大,但学完后,对什么是几何仍没有弄明白,对于几何的客观存在性,“几何量”与坐标变换的无关性,几何图形变换(变换是现实世界处理问题的主要基础)的动态性质等等基本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而这些基本观念的建立,对于学习现代数学(如流形论)和现代物理(如广义相对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解析几何》内容现代化,把变换群与几何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强同线性代数的内容和方法的联系,即不仅要体现线性代数作为解析几何的主要工具的作用,而且更要具体地给线性代数提供各种几何背景和几何解释,更系统地阅述解析几何四种最基本的方法:向量方法、坐标方法,坐标变换方法和点变换方法,发展几何空间概念,即在解析几何课程中既要讨论图形的欧氏性质,还要进一步讨论图形的仿射性质和射影性质。
2.3 加强课程教学的启发式,重视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21世纪的解析几何,不仅要内容现代化,而且教学方法也要新,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既有特殊到一般,又有一般到特殊的表达和叙述方法,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中,上一个新台阶,产生一个新的质的飞跃,全面贯彻解析几何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要领的语言上和看问题的观念上与现代数学接轨。
实现“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掌握知识,更新知识,要求他们“学会”,更要注意培养他们“会学”。
实现“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精解”,不要讲得过多、过细、过全,要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数学运算,强化来龙去脉与思维过程,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实现“启发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让学生直觉地感受到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重要定理的建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加快教学手段的改革
解析几何应较其它课早一些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解析几何为人们提供了把图形数字化,把数字信息用图形显示的数学原理,数字化高清晰度的电视都广泛地应用了几何学的原理,要把三维的物体在二维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则必须用投影变换(射影变换),为此,配合新的解析几何课程,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当务之急。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将几何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教学屏幕上,这不仅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省学时,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几何空间的想象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能力培养方面考虑,应该让学生尽快接触应用软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在新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教师提着单叶双曲面和马鞍面的模型去教室的日子应该过去,代之以计算机显示的各种漂亮的图形,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学手段的改革必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团队精神是课程改革的可靠保障
出席美国1998年科学年会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当把几何学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几何学在整个数学或其它学科的地位何等重要,几何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敏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靠某个人,某个学校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在国家教委的《教学规范》精神下,统一思想,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要稳步、慎重,以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灿辉等,高师解析几何改革的探讨,全国高师院校第十二届几何类课程教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0年5月
[2]宋卫东,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第五篇:文秘专业课程设置
文秘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文秘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一)公民素养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高职英语;
4、体育;
5、计算机文化基础;
6、形势与政策;
7、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8、卫生健康教育;
9、心理健康教育;
10、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总学时为:544 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环节2484学时。
(二)专业技术课程
该类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实务课、技能实训课、岗位实习四大类。
1、理论课:普通逻辑基础、管理学基础、秘书工作法律基础、秘书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大学语文、文学名著欣赏。
2、实务课:公共关系实务、办会实务、办公室事务与管理实务、秘书写作实务。
3、技能实训课: 普通话训练、信息与档案、口才训练、形体训练、职业形象与礼仪、计算机文字处理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书法与速记实训、秘书英语、摄影摄像实训等。
4、岗位实习:凯旋街道实习。
总学时为:2203 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环节1515学时。以下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优势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1)秘书学基础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理论课,主要讲授秘书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秘书人员的素质和秘书工作的基本内容、性质、作用、原则、要求、方法、程序等,使学生较系统了解和掌握秘书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其他秘书专业课与该课程的内在关联,启发学生建立系统的秘书知识结构,并树立起科学的秘书服务理念
(2)秘书写作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学生通过对秘书写作理论、秘书岗位所涉及文体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行政公文的撰制要求,能够结合现有生活、学习经历,进行十余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中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在 “思维”、“思想”、“经验”等相关方面锻炼、积累,贯彻“功夫在诗外”的原则。
(3)信息与档案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技能实训课,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工作的内容、原则、方法,掌握办公室信息工作基本方法、原则,以有效为决策服务;通过学习、了解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档案工作的内容,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领,能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4)办会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主要通过仿真教学,由学生实际操办10余种会议,教师通过点评,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会议类型,并按相应程序,策划好会议,并做好会前、会中、会后服务。
2、优势课程
下述课程着重于秘书“办文”、“办事”、“办会”工作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秘书实际工作的能力。课程教学以仿真实训为主,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为主。教学上体现务实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办公室事务与管理实务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务课,主要针对秘书的管理性工作、特别是办公室日常事务的管理而设计。通过案例教学、仿真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办公室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办事能力。
(2)办公自动化实训
本课程为本专业的实训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办公室信息处理的内容,各类型信息的处理技术与设备,办公室管理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国内外办公自动化的典型系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工作水平,提高秘书工作效率。
(三)职业拓展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旨在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拓展专业,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本专业的拓展课程分为:专业类拓展课程、公共类拓展课程、必读书籍、考级考证。
(四)社会活动课程
由学生通过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活动课程有:
1、主题班会;
2、社团活动;
3、公益服务;
4、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