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师学生音乐会的几点思考
对高师学生音乐会的几点思考
摘 要:艺术实践是高师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师音乐教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音乐会是艺术实践的最有效方式,不仅对教师和学生导督促功能,还是教学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标准,本文针对高师学生的音乐会,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高师的学生音乐会能够加强学术性和自己的高师特色。
关键词:高师学生,音乐会:高师特色:学术交流
艺术实践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音乐教育实践类必修课,音乐会是高师艺术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展示学习成绩的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是教学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标准。在音乐会中,学生们能够把自己多年在课堂中学到的音乐基本技能与技巧进行充分的展示,并逐步增强综合素质,成功的音乐会不仅仅是学生从心理到生理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飞跃,更是实现完美艺术人生的自我体现。
近年来,大多高师音乐学院(系)都建立了专业的音乐厅,在学期末举行专业汇报演出,并定期举办学生音乐会,一些高师音乐学院(系)还把音乐会的艺术实践列入院(系)的系列活动。如辽宁师范大学就把每年的四月至六月定为音乐学院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把学术交流的热情推向高峰。学院更是从各个方面鼓励支持学生大胆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期间,学院免费向举办音乐会的学生提供:灯光音响齐全的音乐厅,高素质的礼仪、摄像拍照,节目单制作等服务,此外,还会给学生一定金额的补助,这些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举办音乐会的积极性,较好纳提升了学生的业务水平。
院系的支持使得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为成功举办音乐会而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然而笔者注意到,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在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个别问题,下文将针对高师学生音乐会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求对广大高师音乐师生有所裨益。
一、音乐会应处理好与教育实习的关系,及早举办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调查了几所高师院校,发现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大都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为期至少一个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的集中式教育实习将于2008年9月22日至2008年11月7日进行,为期6周,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分“初步实习”和“反思实习”两个阶段,“初步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氛围校内2周-校外5周-校内,三个阶段:“反思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校内或校外三周)教育实习过后或同时,毕业生就该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了。
据笔者了解,高师音乐会的举办者大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由于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原因,毕业生们大都选择在一个相对空闲的时段里进行音乐会,所以,高师的学生音乐会大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大致集中在四至六月份。
这种音乐会模式相对而言,时间太晚。随着音乐会的结束,学生们也马上要毕业了,这样,音乐会的反馈功能没有时间得以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各高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习安排,与校外实习错开时间,从而,把毕业音乐会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举办,因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音乐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了一些能力,通过音乐会,学生可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在余下的学习时间里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二、曲日的选择应统筹安排
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往往在曲目选择上没有凸显各种作品的层次感,比如:个别美声唱法的学生演唱的全是外文作品,观众不免乏味,同时该生的才能也会遭到质疑。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曲目选择上种类区别明显,语种,风格跨度较大,但是没有做好统筹安排,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各种曲目应该做一分类,并科学的排序,比如,民族声乐曲种可以安排如下(仅供参考):首先是一组艺术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声音通道,还可以在沉稳的律动中获得平静;接下来可以是一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族民歌,充分彰显民族声乐的特色;第三组可以安排民族歌剧……当然,只要设计的科学,有层次,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就是可取的,音乐会的曲目应选择那些真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作品与人品相一致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优美动听而绚烂的音乐精品。
曲目选择的有层次了,往往又容易暴露高师学生在音乐会中的另一个弱点:虽然曲目风格不同,但诠释的声音、风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生没有在各种作品中倾入该有的感情,更没有仔细揣摸不同风格作品该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感觉。拿声乐方向来说,贴近声乐美学的要求,应是老师和学生打造音乐会的一致追求。余笃刚先生在其《声乐艺术美学》一书中指出,声乐作为音乐的艺术形态之一,在它的艺术美的创造构成与体现中,具有形成自身艺术美的创造系统。其中词章的语言美构成了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曲作的旋律美为声乐艺术美的有声化奠定了创造基础,两者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书面作品。而演唱的声腔美,声乐的器乐美与形体的动作美,则构成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自然是以演唱来作为主导因素的,当然提升音乐会表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多下功夫。
三、音乐会应精于内容,而不流于形式。
最近几年,高师学生音乐会大有形式盖过内容的趋势,何出此言呢?学生往往过于注重服装是否够华丽,场面是否够壮观,而忽略了音乐会的质量是不是够高。
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花费几千,有的甚至投入上万元,为了追求华丽,衣服换的像模特走秀;为了造势,请来乐队助演;甚至有些学生把音乐会当作提高社交圈的场合;还有,一些音乐会由于拉赞助,充斥了商业性,广告不时穿插其中……高雅的交流学术的音乐会,已然变了味道。
据笔者了解,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会在形式上是非常朴素的在这些学校,音乐会几乎天天都有,每场音乐会穿什么礼服 讲多少排场,几乎没有人在意,学生更多的是关注音乐会的质量。当然高师音乐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两者的学科定位也不尽相同,拿声乐方向来说,王耀华先生指出,高师的声乐专业方向教学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家教学,应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院校培养纯粹的精英:高师则是精英与大众结合,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师音乐会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摒弃形式上的浮华,扎实打好音乐会内容的功底,真正凸显高师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系)应提高音乐会的举办频率,让音乐会能全员参与,在我国某些高师音乐院校,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既没有上过舞台,也没有上舞台的欲望。而高师学生的音乐才能需要在音乐实践中得到提高,音乐会应成为每一个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可以把音乐会的成绩与学分挂钩,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自由选择开专人专场音乐会或是几人结合(专业可不限)的音乐会。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既是严肃的考验,又是学习的动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才华。
四、营造音乐会欣赏的学术氛围。
音乐艺术的欣赏思维过程,除具备一般审美感知,联想与情感体验等这些共性因素外,同时也由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习惯、趣味、联想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高师学生音乐会面对的观众,主要是音乐学院(系)的师生,同时还有学校里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欣赏音乐会的过程中,很多观众习惯了热情随意的晚会氛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考虑音乐会是否正在进行;还有,个别观众穿着过于随意,上着背心脚穿凉拖就入了场;同时,大声喧哗,曲目未了就鼓掌,演唱(或演奏)中间就上台献花等现象也较常发生,这些都是听现场音乐会所应杜绝的,它们不仅干扰了演员的情绪,打断了其他观众欣赏的连贯性,同时还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音乐会是开放纳音乐活动,观众的欣赏品位无法要求,但是,维护音乐会的应有氛围,学会尊重艺术享受艺术,是每个观众应该学会,进而做到的。提前向观众介绍一些听现场音乐会的规矩和礼仪相当重要,比如在音乐会开展频繁的时期通过校广播站、校报加以介绍,还可以在音乐厅入口处张贴“音乐会须知”,主持人在开场前也应该简单介绍重要的礼仪,同时,要培养观众对音乐会演出及欣赏的亲近感,认同感,这也是高师音乐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对音乐会演出及欣赏的这些认识需要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即从初级到高级,从被动到主动的建构过程,对于这个建构过程,尚有待音乐工作从业者深入研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会是学习成果最好的检验,是激励引导学生勤奋刻苦、高标准,严要求,勇攀艺术高峰的有效途径,所有的学生行动起来,努力提升高师音乐会的质量,这样高师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才华和综合素质。
第二篇: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对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思考
2009-07-23 21:29
[摘要]本文把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背景作为思考的核心基础依据,论述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改革建议。[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熊雄(1972-),男,重庆南川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重庆40800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49-01
1904年,清政府准奏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了在学校设立“乐歌”课,“学堂乐歌”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此后,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学堂乐歌”的兴起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主张,再从音乐教育的困难时期,到以唱歌为中心的初创时期,然后到介绍、模仿外国音乐教学经验的发展时期,直至今日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及当代音乐教育观的确立,每个阶段体现了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并决定了每个时期的专业课程设置。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要根据对高师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来改革课程设置。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素
1.注重文化素养的养成。古往今来的伟大音乐理论家、演奏家、歌唱家极少是除了音乐专业知识,其他领域一概不越雷池的。如赵元任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从由他创作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与音乐完全结合的美感。青主的著作《音乐通论》、声乐作品《我住长江头》鼓舞了当年许多热血青年高唱他的歌曲涌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而青主同时也是德国柏林大学的一名法学博士。音乐专业知识不是天生就有,它来自人的探索,来自各学科知识的启发和融合。所以在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树立注重文化素养培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2.树立“多元文化、跨文化”观念。音乐艺术应该是宽口径的,它需要多学科文化知识的积淀。在加拿大学校音乐教育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已成为音乐课程发展的两个核心元素,也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两个主导思想。音乐课程的设置从性质上划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乐器及器乐合奏课、歌唱课及合唱训练课、音乐文献赏析、乐理知识,特别是“音乐文献赏析”课的开设,在分析音乐文献的同时可以辐射开来,学生从中涉猎许多相关的人文知识,使他们从小树立“多元文化、跨文化”观念。作为高等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广泛涉足古今中外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戏剧等文献知识,同时还要深入社会,为艺术创作寻找丰富的源泉。我们必须认识到,具备“多元文化、跨文化”的学习观念才能使专业知识更为扎实,从而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才更为透彻,才能完整地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3.有意识强化文化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科整合能力。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点普遍较低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大力加强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教材选择上来说,在充分掌握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在具体教学中,先提出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关系所在,具体的音乐知识涉及文化的哪个方面等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方向,然后通过对问题的具体分析举例的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自觉、独立地将文化知识整合到音乐知识的专业学习中的能力。
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它也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这无疑给高师音乐专业课程及教学带来了新的使命,增加和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的“多元化”因素。根据《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笔者认为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首先确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总目标,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然后根据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确定课程的设置。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总目标应该是:第一,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二,应具备用“多元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观念来充实和引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能力;第三,有一定音乐文化理论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声乐、键盘、舞蹈、创作和演唱演奏技能。
三、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1.增加多元文化科目。2004年在南京召开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因素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美国威斯廉大学郑苏教授在《面向挑战: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21世纪的新公民》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音乐教育,中国应该培养具有全球文化意识的中国公民”,大会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了“全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如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那样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在其倡议书提到,“在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已经成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建立,是音乐世界教育和世界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要变化”;并指出,“为了适应新的全球文化的发展……倡议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和普通大学开设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世界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发展是有益的,因此这种跨文化学习是值得提倡的”。基于此,我们至少会得到几点启示:第一,基础音乐教育的“转型”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第二,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第三,多元文化的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第四,培养和国际接轨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以,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科课程的五大块内容(音乐专业理论及创作知识、音乐文化理论、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艺术实践)中应该增设民族“世界音乐”“音乐人类学”等几门课程,因为这些课程能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进而指导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这几门属于中心课程。
2.突出民族民间特色,增强“母语”意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人类学家管建华先生给中国音乐做了较科学的界定:中国音乐属于地区性音乐风格的文化自主体系。通过这个界定,各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院应依托本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民间资源,将其渗透到本科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紧密地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并把它有机地结合和运用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因为高师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开设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有助于他们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母语”情节。用管建华先生的话说就是:传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势必面临断裂的危机。
3.增开实用性课程。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沿袭着西方19世纪末的音乐教育课程模式,音乐教育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写作到音乐的表演、审美观等
都几乎是西化了的音乐教育体系。由于内容和体系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如传统和声的学习比较枯燥且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好,而受后现代“新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兴趣淡然。根据这个普遍规律,笔者主张开发实用性课程,把传统“和声”课改为“实用和声”或“钢琴和声”等,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宗旨。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精品课程《音乐创编基础》,该课程注重实际运用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注重各门学科的互相联系和相互渗透,将和声学、曲式学、音乐欣赏、作曲、钢琴伴奏等传统教材中的精华与实用的理论综合地编入课程。该课程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对教材中的理论和经典乐谱的学习以及课内外的大量习作,学生能逐步掌握儿童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形成创造性、开放性的音乐思维和写作能力。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看,95%以上的中学音乐教师来自于高师音乐系,他们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快并自觉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来,争取快出成绩,出好成绩。
第三篇:对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各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其中尤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最为快速。教育行业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对培养全方位优秀人才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于社会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各大高校还是各大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都不断地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对当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高师 钢琴教学 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内人们对教育教学认知程度的加深,学生们的发展已经不仅仅限于考大学这一条出路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拥有一技之长而文化知识又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进入高师院校继续深造其特长是最佳的选择。高师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高师院校中的钢琴专业性教学能力,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社会培养出了较多的钢琴专业方面的人才。
一、当前高师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在中国家庭式教育中,人们更注重孩子的培养。而钢琴做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被许多家长所追捧。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将孩子们送入高师院校进行钢琴教育。虽然随着近几年高师院校的发展与创新,使钢琴教学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及发展,但仍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们自身定位不准确问题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们是主体。但就目前高师钢琴教学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学生自身对能力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学生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通常都对自身的真正实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只是凭借客观的想法来判断钢琴教学的难易程度。甚至有些学生更喜欢对高难度的钢琴曲目及演奏技巧进行挑战。通常情况下,高师学生们在钢琴学习中只一味地注重演奏曲目的专业性技巧,而完全忽略了自身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以及感染力,从而使演奏出的曲目缺少了应有的情感元素,使钢琴的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二)高师钢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背离问题
在目前许多高师钢琴院校的教学中,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教学现象。例如:一名在校钢琴学习中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学生,钢琴考试已过八级。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在实际的曲目演奏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这主要是由在校接受学习中钢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背离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另外,在诸多高师钢琴教学中,老师一味地教授学生们弹奏较有难度有曲目,而完全忽视掉对学生们情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们虽拥有较高的钢琴等级,但却在弹奏中无任何感情渗入,使钢琴弹奏失去了意境。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缺少系统性问题
在许多高师钢琴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缺少一定的系统性计划教学。一般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们对自身的能力认知还十分欠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其定位。然而就目前对诸多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调查发现,老师在课堂中普遍对学生们的钢琴弹奏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同时在布置课后练习时系统性不强,使个别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钢琴弹奏等级而擅自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们逐渐背离了钢琴弹奏的初衷。
二、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的措施
高师阶段的钢琴学习正是学生们对学习钢琴的巩固与发展期。因此,此阶段的钢琴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部门及高师院校负责人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险及对教学中所存在不足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几点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学生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度
在高师院校进行钢琴教学中,首先要将学习的主导权完全交由学生掌握,同时老师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自身钢琴弹奏能力的正确认知。并且在课后曲目练习中要求学生们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难度高技巧的弹奏,要从自身的水平及能力出发,在弹奏曲目中要形成一种让曲目自身的情感意境与弹奏者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才会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以循序渐进的速度平稳地掌握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才能使学生们在弹奏曲目时生动自如。
(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于目前诸多高师院校在教学中钢琴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情况。首先高师钢琴老师在教学中讲解钢琴曲目时要求学生们根据曲目所反应出的情感加入自身对曲目的理解进行弹奏。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在教学中只注意传授高难度曲目及弹奏技巧的教学模式,从简单化入手,以逐渐深入的方式使学生们掌握钢琴弹奏每一个阶段性需要掌握的技巧及不同曲目所要渗入的感情。以培养学生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中对钢琴弹奏的难易度都能掌握的游刃有余,以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三)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要强化系统性
针对于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缺乏系统性这一问题。首先老师在教学中要强化自身对课程编排的系统性,对每一节课要求学生们掌握好哪些内容以及课后练习什么样的曲目等都要事先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另外,对于此阶段的钢琴学习者来说,对未来发展方向是较为迷茫的,因此老师除了要编排好课堂学习内容外,还要帮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与课后练习计划,为其打下良好的钢琴弹奏基础。同时,对于一些追求个性化发展、挑战高难度曲目的学生要帮助其认清自身的真正实力,以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因材施教
除了上述的几点教学措施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前摸清每一个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们对钢琴弹奏能力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及弹奏技巧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提升其曲目练习难度,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师钢琴教学对巩固与提高学生们钢琴弹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们不同的钢琴弹奏基础,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们钢琴弹奏综合能力的发展,以此推动高师钢琴教学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形式不灵活等问题,应该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着手,确立继续教育新的办学目标、招生专业与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以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为主;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师范专业为主;在办学形式上,主要以函授学习为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规模日渐萎缩;随着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越来越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函授的学习模式也逐渐为网上学习等形式所取代。高师继续教育“路在何方”?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形式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引领等多方面的责任,继续教育则是高等院校完成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师范院校主要以职前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于普通职前教育的,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是主要的招生对象,本专科函授学历教育几乎是唯一的教育形式,这是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相一致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继续教育绝非仅仅是职前教育的“补充”,绝非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继续教育一线工作者能否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人才素质等方面思考,确立新的办学目标、招生专业与培养形式。例如,思想认识上能否摒弃“主从论”,树立“协调论”,建立普通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目标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能否摒弃“师范论”,树立“教育论”,建立大教育框架内的继续教育发展新内容体系;在办学形式上,能否摒弃“封闭论”,树立“开放论”,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办学体系;在运行机制上,能否摒弃“计划论”,树立“市场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运行机制运作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运行体系;在办学质量上,能否摒弃“学历论”,树立“素质论”,建立质量取信社会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质量体系。解决培养目标体系构建问题是前提,是办学思路。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培养目标体系构建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体系、办学体系、运行体系和质量体系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对继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涉及招生、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依据什么设置专业,设置哪些专业?首先,要分析社会需求。一般来说,社会需求大,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就比较大。社会需求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也不是靠道听途说草率判断出来的。需要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走访了解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仅要掌握用人单位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而且要了解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期间人才需求情况。一些地方高校对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相适应的人才需求情况尤其要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也不断出现,能够给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应当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尝试。其次,要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表现为既可以在教师教育专业上大显身手,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迁移,在职工技能教育、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农民工进城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高师院校传统的专业分类比较明确,反映在继续教育上,往往是学校有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教师,就设置什么专业方向招生,这种“等米下锅”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才是唯一有效的专业设置路径。第三,借鉴国外高校在继续教育中形成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工科类院校和职业技术类高校。高度决定办学视野,转换角度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三、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
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办学需要,具体办学形式可以选择: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借助于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举办中小学校教师的本专科学历函授学习,并逐步举办教育硕士班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同时举办各类人员的技能类证书考试培训、农民新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二)独立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
继续教育可以选择在高师院校内部独立办学,也可以在校外与其它高校、企业、职业资格鉴定部门乃至国外办学机构联合办学。
(三)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
远程教学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具有上网条件都可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很适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要,而且基本不受教学场所、教师人数限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抢占制高点
例如学历教育的制高点,如研究生学历教育;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如高科技产业、沿海经济、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制高点,如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地方支柱产业人才、新出现岗位人才培训。
2、找准结合点
以师范教育论,则与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和在职进修相结合。以职业培训论,则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同下岗职工再就业相结合、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相结合等。
3、寻求增长点
既要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借鉴市场经济运作理念与运作模式,讲求投入与产出效益;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学校知名度,利用多种方式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为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郭延彬]
第五篇:关于高师解析几何课程改革一点思考
关于高师解析几何课程改革一点思考
宋 卫东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解析几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改革,如何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解析几何
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数学家姜伯驹院士曾说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要不断改革,其中以几何课程的改革问题争议最多,难度最大,中学如此,大学也如此,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数学本是几何、代数、分析有机地结合的整体,人们往往看重代数的、分析的方法,而容易忽略几何的观念。其实,无论在数学史上,还是在当代数学中,数学思想的飞跃和突破常常与几何学联系在一起的。”
二十一世纪,高等师范院校的数学教育正进入新的一轮改革高潮,在诸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作为数学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几何学,它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又是—个十分敏感的重大课题。高等师范院校的解析几何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如何做到既有学术性之新,又有师范性之新,跟上现代数学发展的步伐。
从目前国内外的几何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许多综合性大学数学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数学观点和语言统一处理有关代数与几何的内容,力求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有机地融为一体,与分析的内容相互渗透,不强调几何学开成“纯”的课程,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而且在看重代数、分析的方法的同时,没有忽略几何的观念。
考虑到高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是未来的中等学校数学教师,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解析几何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必须用近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与方法,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知识转化为基础教育所用,体现师范性。
二、解析几何课程教学改革展望和设想
2.1 建立新的几何课程体系
国家教委于1999年10月在昆明召开会议,制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以下简称《教学规范》),规定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专业基础课(共七门)和专业课,其中七门基础课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重要基础课程,共有三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另一类称为“基础课”共有四门:物理学(含实验)、概率论、计算机基础、数学建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规范》明确规定了解析几何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向量代数、空间直线和平面、常见曲面、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正交变换和仿射变换,射影几何初步,由此可见,解析几何的内容不能过于贫乏,不能局限于欧氏几何,必须扩大广大学生的视野,架起通向近代几何的桥梁,及时传达现代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发展精神。
但从目前情况看,几何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有被削弱下滑的趋势,原来在高师院校二年级开设的《高等几何》从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去掉,《微分几何》、《拓朴学》的课时大大减小,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不仅不利于师范性几何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几何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而且几何修养的不足也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几何学应当成为首选和重点内容,充实解析几何内容,增加《微分几何》,的课时,开设《拓扑学》、《微分流形》、《黎曼几何初步》选修课。
2.2 整合解析几何的内容,体现先进性与师范性的统一
目前《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是“向量代数”,“直线和平面”、“二次曲面”等,学生用36-40学时接受这些内容困难不大,但学完后,对什么是几何仍没有弄明白,对于几何的客观存在性,“几何量”与坐标变换的无关性,几何图形变换(变换是现实世界处理问题的主要基础)的动态性质等等基本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而这些基本观念的建立,对于学习现代数学(如流形论)和现代物理(如广义相对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解析几何》内容现代化,把变换群与几何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强同线性代数的内容和方法的联系,即不仅要体现线性代数作为解析几何的主要工具的作用,而且更要具体地给线性代数提供各种几何背景和几何解释,更系统地阅述解析几何四种最基本的方法:向量方法、坐标方法,坐标变换方法和点变换方法,发展几何空间概念,即在解析几何课程中既要讨论图形的欧氏性质,还要进一步讨论图形的仿射性质和射影性质。
2.3 加强课程教学的启发式,重视创新精神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21世纪的解析几何,不仅要内容现代化,而且教学方法也要新,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既有特殊到一般,又有一般到特殊的表达和叙述方法,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中,上一个新台阶,产生一个新的质的飞跃,全面贯彻解析几何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要领的语言上和看问题的观念上与现代数学接轨。
实现“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掌握知识,更新知识,要求他们“学会”,更要注意培养他们“会学”。
实现“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精解”,不要讲得过多、过细、过全,要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数学运算,强化来龙去脉与思维过程,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实现“启发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让学生直觉地感受到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重要定理的建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加快教学手段的改革
解析几何应较其它课早一些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解析几何为人们提供了把图形数字化,把数字信息用图形显示的数学原理,数字化高清晰度的电视都广泛地应用了几何学的原理,要把三维的物体在二维的屏幕上显示出来,则必须用投影变换(射影变换),为此,配合新的解析几何课程,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当务之急。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融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将几何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教学屏幕上,这不仅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省学时,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几何空间的想象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能力培养方面考虑,应该让学生尽快接触应用软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在新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教师提着单叶双曲面和马鞍面的模型去教室的日子应该过去,代之以计算机显示的各种漂亮的图形,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学手段的改革必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团队精神是课程改革的可靠保障
出席美国1998年科学年会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当把几何学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可见几何学在整个数学或其它学科的地位何等重要,几何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敏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靠某个人,某个学校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在国家教委的《教学规范》精神下,统一思想,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要稳步、慎重,以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灿辉等,高师解析几何改革的探讨,全国高师院校第十二届几何类课程教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0年5月
[2]宋卫东,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