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浅谈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内容摘要】文章以广州白云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训场、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服装专业 课程 改革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我们不断探索实训教学改革,如实训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设计工作室、实训室、实验室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系统、全方位地进行实训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与企业合力开发课程,共建专业
所有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围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而分析,为满足从事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设计、服装打版、服装跟单、IE、服装营销和服装品牌管理等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而设计。以实训教学为主,工作过程和技术要求源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课程内容设计以项目工作设计来展开,以职业行为导向为宗旨,遵循职业工作过程为原则,把理论与实践合成一体化的教学,强调服装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手段、方法和职业能力,并着重强调职业行为和习惯养成。
我们与许多优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1.共建课程体系
(1)与真维斯共建销售精英课程;(2)与瑞源植绒印花合作开发印花课程;(3)与田岛合作开发绣花课程;(4)与顺德力奇合作开发牛仔洗水课程。
2.共育人才
(1)学生赴大朗针织研发中心进行阶段性学习;(2)与溢达合作开办“溢达班”。
(二)满足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
为了培养学生服装设计能力,我们重构了素描基础、色彩设计、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服装材料、缝制工艺和创意设计等课程来扎实推进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其中,每门课又以项目任务法教学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的单项或部分专业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升职业所需的能力。
二、大力建设专业实训场室
(一)校内实训场室
1.建设理念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完全满足服装专业项目训练与一体化教学。
2.建设原则
(1)依企业环境设计。实现生产性实习和整个服装生产链的实习;(2)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整体规划设计。从设计、定制、生产到展示、终端销售和管理,仿真实职业环境,工学做一体;(3)设备高端使用。让实训教学迈入信息化,满足基础教学,采用现代化“人机对话”教学模式;(4)覆盖所有服装专业技能鉴定。
3.共建
共建服装资讯中心、服装设计室、服装面料室、服装专业画室、产品设计研发、服装制板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工业样板制作、成衣缝制实训室、成衣洗水实训室、服装展厅、服装卖场等。
(二)成立教师设计工作室
目前,有4个教师设计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产品,直接研发和生产,打造本专业的名师和名学生;同时,将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融入相关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校外实训基地
与大朗针织研发中心、溢达等共建实训基地,为实习生配备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校外基地通过协议条款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关系,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方式、流程、管理、三导师配备、保险等事项,确保实习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师生经常到这些企业进行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和学习,经常参与企业的各种活动,来提高师生的职业能力。如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工作过程中去。
三、深入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在师生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调动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视每个学生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一体化教学。教师根据每门课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三)加强学生具象实物体验
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多媒体、实物体验、工作室以及实训工场等现场教学。同时,让更多学生到服装企业中去,既便于教学,更便于缩短学生就业的时间差、空间差和心理差。
四、建设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师队伍
(一)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通过学习和提高来实现转型。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实训性专业技能培训和服装企业顶岗实习,力求每位教师达到“一专多能、能讲会做”的较高专业水平。
(二)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兼师资队伍
由于年轻教师理论好、实际生产经验不足,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派青年教师到服装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1―6个月的短期顶岗,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招聘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让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及实训技能的教学。校企联合研发产品,共闯技术难关,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新局面。
五、推动实施毕业生“多证”制,提高择业竞争能力
目前,我们服装专业具有的证书有四个种类:
1.服装定制方向: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服装裁剪方向:中级工、高级工、技师;3.服装设计方向:服装助理设计师;4.服装营销方向:营销员、营销师。
通过强化实训,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以上国家认可且择业有效的证书,使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提高今后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结语
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是学院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和改善了毕业生的企业和社会认可度。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作用,大力提高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训机会,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成为有用的、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丹彤,邹平.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借鉴[J].纺织教育,2010.[2]王律菲.对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服装系
(责任编辑:曹宁)
第二篇: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一、课改背景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我国服装行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能力强,能从事生产第一线操作,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公办服装中等职业学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向企业输送服装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我校服装专业从原来的一个专业、一个班,已逐步发展成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公办服装中等职业学校,这对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作为我校主干专业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服装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适应当地服装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二、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用人规划,特别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2.掌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素质及能力要求。
3.获取企业与毕业生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4.反思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的对策与举措。
三、调研对象及方式
1.问卷方式:对象为服装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的领导。
2.座谈会方式:对象分别是本省、市部分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高级工、生产一线负责人。
3.主调对象:浙江宁波杉杉儿童用品服装公司、江阴海澜集团、江苏舜天集团西服有限公司等。
整个调研过程共发放了近二百多份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回收率约为60%左右。绝大部分的问卷填写认真,态度诚恳,实事求是,更为可贵的是,被调查的所有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层面客观地反映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表达了企业对高素质生产操作工的具体要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本专业课改的主攻方向,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课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深深感到本专业的教改势在必行。
四、调研情况分析
我们认为,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服装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初步预测我省服装行业每年约需服装专业中职毕业生数千名左右。
此外,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归纳如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首选标准。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服装职业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不仅要面向行业的现在,更要注重行业的未来。
具备中级工的操作技能。学生结业后能直接上岗位操作,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重视文化基础的学习,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文化程度,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外语简单会话,这是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必备工具。
五、问题及对策
㈠ 存在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总体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们大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但也不能掩盖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轻能“的倾向,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导致学生在企业“上手慢”等等)。
总之,距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但仍没有突破性的改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化的要求。
单门课程改革多,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简单化的注重学时加减多,课程重级优化少,造成课程“多、全、散”,内容“细、深、难”,没有形成和突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近几年实践教学环节虽有加强,但离开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够,以至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佳。
㈡ 课改对策
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服装行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质量有了深层次及全面的认识。我校领导与服装专业组老师一致认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课程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做大做强”,使服装行业后继有人。
1.牢固确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与经济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导向,认真从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把掌握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群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以此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2.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空间,使之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及行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下设有三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服装工艺专门化、服装设计专门化、艺术类升学指导专门化。学生前两个学期的课程相同,然后按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确保了掌握必须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课程内容时代性:考虑到服装行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发展速度,必须舍弃陈旧的内容,以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实用性:大量精简偏难、偏深及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内容,要善于并敢于将实用的及新颖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始终给学生以最基本的、也是最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1+1+1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段的单位为学年)
学生在前两学期内以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基本达到文化课水平考试要求,并完成英语、计算机等级考核。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教学。第五、六学期以岗位实习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生产,为就业做铺垫。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思想,“多方向”则强调专门化的选择,以及“就业”与“就读”的选择。
扩展专业课的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教学要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其一,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更深切的感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其二,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以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其三,即使课堂教学也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及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要贯彻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必须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教学,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呈阶梯式推进、螺旋式上升模式,为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打下基础,以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加大仿真教学的力度。学生就业之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能力为本、综合化、实用性、实践性、整体优化、弹性化、灵活性等八大原则。
六、结束语
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设臵、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知难而进,依托企业,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将服装专业建设为一流专业。
2009.7
第三篇: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0-12-23 已经有365位读者读过此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课程体系中,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了如何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为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大配套设施投入,狠抓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提升本专业核心竞争力,为课程改革提供保专业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需要形成一定梯度,要紧紧贴近市场,并确定开设的建设更是要不遗余力的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计算机专业方向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设实训教学的配备要求(一般最少同时满足40人/班),例如计算机专业设置为计算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三大方向,在投入建设中可以构建计算机基础实训室训室作为公共基础技能实训室,网络综合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作为计算机网络技实训室,软件开发测试实训室作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室,多媒体制作训室作为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室,有了这些专用实训室就可以满足该专下来根据专业人数,再确定实训室的数量。
训中心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实习工位充足,设备配置合理,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定、生产于一体,并向教职工开放,以利于教师业务提高。
地区,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对比较多,但建有网络综合实训室校并不多,这些设备的投入也比较大。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实投入多产出。在现有的条件下,除投入少量的路由交换机设备,其它可用公用计算机路由交换机配置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Linux、Windows2003等服务器的配置用以解决网络设备不足,做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到真实环境中动
就轻车熟路,节约了设备的成本。
二、内培外引,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重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熟悉IT行业最新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为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和有效提升专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具体做法如下:
⒈对教师围绕课程改革--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开发使用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开发《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⒉建立建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安排教师在寒、暑假到电脑公司、软件公司锻炼等。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⒊每年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出国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紧跟IT行业发展,充分保证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及专业教学的质量。
三、加快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式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1、重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考虑为:专业群—专业链—专业科—专业目—专业课,也就是项目式—模块化—子模块—任务式—子任务。同时在评价上还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内化不熟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
2、科学设置课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与学科缺少横向联系的弊端,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吃力,效果也不好。此次课程设置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将理论课有机地贯穿于整个项目式教学中。除此之外,有统有分的课程设置也为系统教学奠定了基础。这种理实一体化、综合化课程让学生彻底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3、调整教学内容。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一些知识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批紧贴市场行情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学校应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将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其中,以保证学生的学习。
4、改进教学方式。(1)采用交互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观念。(2)建立模拟环境,增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从而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5、建立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课程,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形成“能力构建——评价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国家劳动与社
会保障部提出的八大模块为最终目标,其主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新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分为: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行为导向→活动探究→活动评价,通过六个方面的循序渐进,构成学生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四、深化产、教、研结合,加强合作交流,推进课程改革纵深开展,全面提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办学始终要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课程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课程优化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应成立产、教结合领导小组,使产、教结合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果。利用专业实训基地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式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为主线的设计思想,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李锋:浅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广西教育》.2008年第3期
第四篇: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脱节,学校主要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学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职业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①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宋远前校长提出的“以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由“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形成“文理兼备”的办学特色。
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④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在“2+1”学制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课时不足的矛盾,达到课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把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以模块或模块组合的形式出现,使之课程结构模块化。
2、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验课,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电算会计实验课程,报税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2.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在注重理论知识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财务会计,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购进、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会计整体核算和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了会计电算以后,把原来手工实验数据在会计软件上操作,使手工实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这样既巩固了会计知识,又练习了会计软计的操作。
3.在注重财务会计教学时,要兼顾管理会计。很多学校培养学生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差,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工作就可以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注重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要学习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课程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图表、表格的形式,避免冗长的文字说明,课程内容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企业制度为辅,侧重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学生对不同的会计制度有所了解,并与区域经济法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上岗能力和综合业务的处理能力。
4.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的课程具体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立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到可以“零距离”顶岗。
3、改革实例
一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的基础。对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改革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其中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及中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内涵,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特点所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理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用技术的比例。本课程教学体系由原来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个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合理,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纳入课堂教学变为每课一法。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总结自己的实验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基本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利用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还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针对基础会计实务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一个月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按岗位进行设置。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建账开始,填制和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训练,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基础会计教学真正做到了实验资料的规范化、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在校内进行模拟实验外,还与企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把城市之星、名正会计事务所作为我们的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还经常引导学生到财务部门参观、调研,并撰写实习报告。以上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经常深入到企业,调研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将从实际工作中搜集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现场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很多实际处理经验。这样既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又促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 :
1.在教学方法上,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平台,强调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实物演示、课后练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课后辅导答疑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于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章节,在课内、课外我们探讨了“实践先行”的教学方法,即先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实践方法,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归纳,讲清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具体做法是:
1)、讲新内容之前,把大量的实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等账簿、会计报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依据你已有的知识来进行逐项填写。
2)、同学们开始填写,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系统学过,因而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能填上,有的肯定填错或者根本就不会填。
3)、针对学生填对的给以肯定并进行赏识教育,针对学生填错的给以纠正、指导,针对大多数都不会填的,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在讨论中学会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得出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根据基础会计课的门槛作用,入门难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组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在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的内容、就业去向等方面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学好会计专业课。其次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请他们介绍在校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让学生分享他们学有所成的喜悦以及看到会计专业的美好前景。第三到模拟实验室观看毕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知道在校学习后,每个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
4)、到企业考察学习并写考察及实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到企业实际考察及实习,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使学生对我们要研究的企业以及要服务的企业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好进行了。
2.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还自行开发了课件,对于教学内容抽象的,多数我们都制作了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分院课件制作比赛中,该课程小组制作的课件获得一等奖。在历年观摩课竞赛中深得好评,自制教具在全国教育展中展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会计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并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公开,方便学生适时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不仅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运用真正的会计凭证和各种账簿、报表进行演示,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3.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在内容上,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大理解与应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会计考试进行了改革,现在,在基础会计的考试中,我们采取了理论加技能的改革,加大了实践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4.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及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训练。(1)每学期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省市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
(3)每生建立自己的收入支出日记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4)利用班级会计知识天地,作品小制做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5)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实习、见习把体会带回来相互交流。(6)班级自费订阅报纸,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态。
(7)本学期增加了基础会计职业技能测试项目建立了测试题库,从制单、登账、错账更正、编制报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我们才仅仅迈出了一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培养中职人才的教学方法。
二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想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学校依托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重点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实施理实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实习操作,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课程是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的中职示范专业和五年制高级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
经过分析学生入学基础,发展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身心的要求,学校对公共基础课做如下改革:
——改革德育课内容,学生入学初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设置劳动值周制,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成绩纳入个人德育评分体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日常行为礼仪、诚信教育等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实施案例教学。学校通过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到就业招聘会观摩等多种途径,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文化课程中数学等学科根据职业岗位人才所需基础知识与关键知识,减少了课时,形成必修与专业选修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本着发展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补充社交礼仪、演讲、应用文写作等知识。英语教学形成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选修的模式,侧重学生日常会话的训练。
目前,学校已编写完成《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珠算与点钞》等校本教材。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
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示范专业能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计专业理论模块与实践项目。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
实训课程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体,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与实验、实习指导书,采用单项技能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据教学资源现状灵活地安排实训时间,确保实训质量与实验、实习设施的利用率。实训课程教学能与职业技能考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证书。
三、校企合作,推进研究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共享企业资源,财务会计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不仅按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做到课程内容的“四新”,还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理念落实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校内实训设备的摆放、宣传标语布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强化了学生即员工的理念,推进研究性学习。
(二)校企合作,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学校与行业部门、考证机关合作,对校内采用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与考级考证相结合的模式,非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与考证相结合模式,学习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的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课改中注重:①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②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项目编写上能注重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例能与本地区本校或本班相联系,难度适中。且有电子文稿及实验操作素材,项目前后排列有梯度,由浅入深,适当注重前后知识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改革中带来了核爆般的裂变。三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助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般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较复杂的案例要借助媒介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简化”,但也要注意知识的连贯,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教师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等操作,观察账簿的变化,明确凭证的编制与账簿内在联系。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采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的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达到理论联系的目的。
总之,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会继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处理能力。通过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会计后备力量。
第五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内容仍局限于认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简单知识技能,侧重考核知识的识记和掌握,而对于高级技能,如交际、听说、写作、论辩、交流技能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而闭卷考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完整地考核学生的素质结构,如合作协调能力、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学生创新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3.注重终结性忽视过程性评价
学生期末总结性考试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 70%左右,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
4.评价主体单一化 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与学生表现相关的平时成绩往往凭教师的主观经验给出,缺乏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更缺乏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致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
5.实践性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商务英语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因此,考核评估更多地注重理论教学方面,对实践性教学评价还未形成体系。
二、构建商英专业课程考核多元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第一,学生自评。即学生根据自己在评价项目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标准,给自己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学生自评,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想法和困难,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措施,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小组互评。即同组的同学对照评价标准,对该组每位同学在项目中的表现做出评价,给出成绩,并写出评语。这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三,企事业用人单位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校企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共同实施评价:校企对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表现,如实践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解决问题能力等做出共同评价。这样可以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2.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除一次性的闭卷考试外,还采用口试、讨论、观察、问卷调查、小论文、对照组评价,以及各种技能竞赛表现评价,如函电拟写竞赛、商务谈判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表现性评价,如模拟广交会、企业专家讲座、担任展会志愿者等。同时,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通过考试,以数字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定性评价通过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它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衡量课程质量。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评价系统不能只限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忽视其他方面,如道德、情感、态度、意志和体质等的评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学业评价、素质评价与能力评价。第一,学业评价。指根据各科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它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如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知识。第二,素质评价。指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爱护设备、工具、场地环境等)、价值观、敬业精神、保密意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体质等各方面的评价。
第三,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来说,是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即能否流畅地使用英语开展各种商务活动,是否具备外事、外贸、商务实际运作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是否具备独立开展业务的能力。
4.评价场所的多元化。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传统的考核场所一般设在教室,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考核可以是学校的教室、商务英语实训室,也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视考核内容和方法而定。这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能,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