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谈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导游词写作》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要求写作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本文探讨了《导游词写作》如何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近年来,传统的单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秉持新理念、学习新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在此前提下,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为隐性;而学生则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针对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用行动导向法对旅游专业《导游词写作》课程教学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二、《导游词写作》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导游词写作的格式要求及写法;能熟练地进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实地讲解;通过教学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同时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要自己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掌控该项目的进行。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导游词写作》课并不是脱离整个导游过程而单独存在的一门课程,要想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必须考虑整个旅游线路的安排,各景点的衔接等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结合前一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一个总体设计旅游线路的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检验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能力。
2.使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任务”是其核心思想。目前,传统的教学法往往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知识被看成脱离于实践的抽象内容,教授也是在教室中,采取与专业工作任务相剥离的方式进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出来。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
《导游词写作》课程第一个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就是景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因此,在课前,由教师先确定项目任务。选取解说景点,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或索菲亚教堂等作为讲解对象。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根据不同景点,制定学习计划,由学生自行了解相关资料。当首要任务完成后,继而布置编写导游词及景区讲解的后续任务。
3.运用角色扮演法提高行为技能。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发现其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
在学生完成导游词的前提下,指派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做游客。通过模拟导游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编写的导游词有何不足。为了加强效果,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转换身份。模拟场景可以是做全陪在车上致欢迎词或作为地陪介绍当地和所住酒店的情况;对游客进行良好祝愿等。让学生通过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写作导游词,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逐步养成工作所需的职业态度。教师在模拟后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及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通过案例研究法提高知识理解灵活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要求学生写作导游词时,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对导游词掌握的灵活性,加深对导游词写作重点的理解。案例1:导游认真地讲解,但游客不感兴趣。作为导游应怎样调整自己的讲解内容。案例2:一位英语导游员作为地陪负责接待一旅游团。旅游团共13人,其中8人英语,5人普通话。导游应怎样进行导游讲解?案例3:面对不同旅行团,如学生团、教师团、商务团、新婚团、老人夕阳红团导游词有何不同?
学生利用个人经验和搜集的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加强实训教学提高职业素质。实训教学是指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最短的刚间内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旅旅游实训室,增加模拟训练,利用实训室营造模拟现场。还可以利用校内现有的设备设施,如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置身其中进行模拟练习。
三、结语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采用行动导向法讲授《导游词写作》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导游的理论知识能力,掌握各种导游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浅析旅游专业课程的改革
浅析旅游专业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急需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而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出现供需错位的根源。本文在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建议。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改革创新,以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仍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以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或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高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的主要根源,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体制专业本科学生在旅游行业的认可度不令人乐观,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造成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仍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对口链接,封闭程度高。(2)注重理论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3)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4)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灵活运用的较少,体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较少,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2.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但“双师型”师资缺乏
双师型教师主要指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扎实的科研功底,还要具有相关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其中大部分为硕士、博士,高学历者较多,但大多重研究而轻实践,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备,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是一种以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产业需要的中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骨干,而现有师资状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旅游教育的开展。
3.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还没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很多高等旅游院校中虽然设立校内实训基地,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或资
第三篇: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谈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数控行业现状、根据数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论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用先进的、高效的、性能稳定的数控机床代替陈旧的、落后的普通机床加工生产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然而日益增长的设备数控化率与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之间的不和谐也引起了社会甚至国务院的关注。关于企业重金聘请高级数控人才,猎头经理到技能大赛、高校网络预定数控人才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于是乎,更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竖起数控技术专业的招牌来招揽生意,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虽然毕业人数数以十万计,但这一两年数控专业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职教人思考和深究一个问题:如何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社会需求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职教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臵、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很好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如果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很弱,实际经验较差;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再加上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等因素综合那缺口的出现也就显得必然了许多。
一、明确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教新模式为主题,以教育改革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
且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与社会需求同步
(一)理论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材还有很多是停留在以机床说明书加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的初级阶段,表面看起来尚可,恕不知两者之间有多时候兼容性不强,例如:普通机床加工中500转/分钟即为高速档,而在数控机床中该转速为低速档,加工质量也相差较远;再如普通机床上所使用的高速钢刀,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于数控加工等,说明改革现行的一本书,一只笔教学方式,推行以培养数控行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材势在必行。那么就要求学校教师撰写实践
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的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校级精品课建设。
为此,特建议让学校教师、学生多与社会企业交流形成和组织数控专业的人际网络,以便获取行业内的新科技、新技术成果;多参加数控类的技能竞赛和实践产品的加工,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教训和加工的技巧做好整理和总结,作为第一手案例积累和加工工艺汇编,时机成熟时撰成校本专业教材,以生动的案例教学告诉学生专业技能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建议将基础课教学体系压缩,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内在联系,横向分工合作,纵向衔接贯通。着重保障基础课《职业道德修养》、《英语》,用以消除学生的优越感和定位误差,平和心态正确面对就业、从业问题;其他时间用于掌握实用知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电子电工》、《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计算机绘图软件中的《CAXA》或《AUTOCAD》、《MASTERCAM》、《UG》、《PRO/E》;数控技术专业知识模块中的《数控车床与编程》、《数控铣削编程》、《机械电气控制与PLC》、《维护与维修》、《数控特种加工》等课程的课时量都应保证充足。教学内容上从基础到专业,技能培训从传统到先进,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教学规律。
(二)实践教学方面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知识我们教什么知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计划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为50:50。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两个支撑点。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构建成产学结合的螺旋式循环。第一学年:理论教学——基本工种操作技能实习训练与数控机床认识实习;第二学年:理论教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数控机床拆装、维修实习;第三学年:理论教学——企业实习、素质专业训练。三次循环体现三个层次和三个飞跃,专业教育做到了三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实际生活需要或企业现实生产的零件为教学题材,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严明奖罚。大胆给予学生合适材料及加工刀具、量具鼓励其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完成加工,同时严把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关,既要要求学生按时保量的完成任务,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车间纪律、机床安全操作规程,还要注意对识图、机床参数运用、刀具性能、量具运用、机床保养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结合数控特点采取比赛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并作好数控人才的梯队建设。比如:开展软件绘图、机械制图、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方面的全校技能比赛,选拔选手着力培养成为武汉市、湖北省、全国大赛选手,一方面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对数控专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也是对在校学生也是一种顺向的激励,从而由几个人带动更多人对数控事业的向往,起到以点及面的收效。
教学过程以讲解、示范、模拟、练习、总结相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学生间开展相互交流讨论。编写教学指南每学期开学发给学生,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就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便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教师运用导学(启发、诱导和讨论)、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提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动画展示等直观教学。教师在一轮任教后及时总结心得汇报,交由教研室讨论记载备案。
三、以设备建设为改革基石
数控设备是高精密设备,价格昂贵,以职校的财力难以达到一人一台机床的实习条件,多数学校现有的设备规模较小,陈旧并且所用规格也不统一,这已影响到实习教学的安排与教学资源的相互交流。但是目前时值职业教育发展的 “春天”各级领导对职教事业是相当
关心和扶持地,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学校应抓住机遇将学校做大做强,办出特色,筹措资金,配齐配足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数控专业实习条件。所配备的机床不仅要尽量达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而且要与省市乃至全国数控大赛所用的数控系统相一致。
即便是经济条件拮据教学设施有限,也应考虑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学校和企业按份额先期投入,学校投入机床、厂房、人员、水电,企业承担材料、刀具以及具体的生产任务,分组学习、分组加工的方式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效果,再依靠后期的产品产出、人才聘用的经济价值来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设备环境基本应达到:可用于加工生产的同系统数控车床20台、铣床10台,加工中心5台、数控特种机床5台,其他系统机床10台,并建立专业的软件、仿真计算机室、电器电路实验室、拆装维修实验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配“五轴”加工中心。
四、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改革抓手
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开发能力。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数控大赛。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实践,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将教师专业成果和竞赛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师团队氛围。
五、学生培养以立足一线重实践能力为改革核心
学生现状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技能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读了书,就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改变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外,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从实践入手形成踏实工作、刻苦专研的主人意识,说到底就是让他们在岗位上能有信心待下去,让他们在学校所学能学以致用,甚至是在岗位上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我认为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的资质:
(一)数控操作等级证
数控设备操作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较强的质量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一定的生产经验。在校期间经过培训,必须通过相关劳动部门认定的数控车床、铣床的中级工以上的资格,它是数控行业上岗操作的基本要件。
(二)数控技术员证
数控技术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班组生产管理一般知识。它是企业设计人员的初级职称,也是编程、绘图人员的必备能力。
(三)数控设备维修员证
随着数控机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问题也会随之增多,所以企业对维修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数控设备维修员需要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设备及其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参数的设定等知识、具备相关设备安装调试与检测的初步能力、掌握数控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若能掌握应该也是
人才市场上的“香馍馍”。
当然,其它还有计算机等级证、普通机床操作证、钳工证、电工证等。总之,以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实行双证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企业所需的上岗资格。
总之,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及实践,同学们应该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也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实用人才。对于毕业生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篇: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脱节,学校主要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学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职业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①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宋远前校长提出的“以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由“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形成“文理兼备”的办学特色。
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④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在“2+1”学制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课时不足的矛盾,达到课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把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以模块或模块组合的形式出现,使之课程结构模块化。
2、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验课,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电算会计实验课程,报税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2.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在注重理论知识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财务会计,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购进、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会计整体核算和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了会计电算以后,把原来手工实验数据在会计软件上操作,使手工实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这样既巩固了会计知识,又练习了会计软计的操作。
3.在注重财务会计教学时,要兼顾管理会计。很多学校培养学生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差,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工作就可以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注重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要学习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课程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图表、表格的形式,避免冗长的文字说明,课程内容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企业制度为辅,侧重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学生对不同的会计制度有所了解,并与区域经济法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上岗能力和综合业务的处理能力。
4.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的课程具体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立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到可以“零距离”顶岗。
3、改革实例
一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的基础。对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改革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其中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及中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内涵,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特点所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理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用技术的比例。本课程教学体系由原来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个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合理,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纳入课堂教学变为每课一法。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总结自己的实验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基本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利用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还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针对基础会计实务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一个月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按岗位进行设置。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建账开始,填制和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训练,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基础会计教学真正做到了实验资料的规范化、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在校内进行模拟实验外,还与企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把城市之星、名正会计事务所作为我们的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还经常引导学生到财务部门参观、调研,并撰写实习报告。以上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经常深入到企业,调研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将从实际工作中搜集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现场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很多实际处理经验。这样既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又促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 :
1.在教学方法上,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平台,强调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实物演示、课后练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课后辅导答疑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于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章节,在课内、课外我们探讨了“实践先行”的教学方法,即先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实践方法,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归纳,讲清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具体做法是:
1)、讲新内容之前,把大量的实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等账簿、会计报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依据你已有的知识来进行逐项填写。
2)、同学们开始填写,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系统学过,因而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能填上,有的肯定填错或者根本就不会填。
3)、针对学生填对的给以肯定并进行赏识教育,针对学生填错的给以纠正、指导,针对大多数都不会填的,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在讨论中学会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得出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根据基础会计课的门槛作用,入门难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组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在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的内容、就业去向等方面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学好会计专业课。其次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请他们介绍在校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让学生分享他们学有所成的喜悦以及看到会计专业的美好前景。第三到模拟实验室观看毕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知道在校学习后,每个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
4)、到企业考察学习并写考察及实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到企业实际考察及实习,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使学生对我们要研究的企业以及要服务的企业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好进行了。
2.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还自行开发了课件,对于教学内容抽象的,多数我们都制作了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分院课件制作比赛中,该课程小组制作的课件获得一等奖。在历年观摩课竞赛中深得好评,自制教具在全国教育展中展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会计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并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公开,方便学生适时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不仅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运用真正的会计凭证和各种账簿、报表进行演示,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3.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在内容上,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大理解与应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会计考试进行了改革,现在,在基础会计的考试中,我们采取了理论加技能的改革,加大了实践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4.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及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训练。(1)每学期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省市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
(3)每生建立自己的收入支出日记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4)利用班级会计知识天地,作品小制做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5)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实习、见习把体会带回来相互交流。(6)班级自费订阅报纸,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态。
(7)本学期增加了基础会计职业技能测试项目建立了测试题库,从制单、登账、错账更正、编制报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我们才仅仅迈出了一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培养中职人才的教学方法。
二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想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学校依托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重点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实施理实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实习操作,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课程是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的中职示范专业和五年制高级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
经过分析学生入学基础,发展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身心的要求,学校对公共基础课做如下改革:
——改革德育课内容,学生入学初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设置劳动值周制,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成绩纳入个人德育评分体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日常行为礼仪、诚信教育等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实施案例教学。学校通过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到就业招聘会观摩等多种途径,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文化课程中数学等学科根据职业岗位人才所需基础知识与关键知识,减少了课时,形成必修与专业选修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本着发展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补充社交礼仪、演讲、应用文写作等知识。英语教学形成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选修的模式,侧重学生日常会话的训练。
目前,学校已编写完成《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珠算与点钞》等校本教材。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
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示范专业能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计专业理论模块与实践项目。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
实训课程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体,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与实验、实习指导书,采用单项技能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据教学资源现状灵活地安排实训时间,确保实训质量与实验、实习设施的利用率。实训课程教学能与职业技能考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证书。
三、校企合作,推进研究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共享企业资源,财务会计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不仅按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做到课程内容的“四新”,还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理念落实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校内实训设备的摆放、宣传标语布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强化了学生即员工的理念,推进研究性学习。
(二)校企合作,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学校与行业部门、考证机关合作,对校内采用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与考级考证相结合的模式,非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与考证相结合模式,学习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的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课改中注重:①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②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项目编写上能注重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例能与本地区本校或本班相联系,难度适中。且有电子文稿及实验操作素材,项目前后排列有梯度,由浅入深,适当注重前后知识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改革中带来了核爆般的裂变。三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助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般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较复杂的案例要借助媒介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简化”,但也要注意知识的连贯,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教师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等操作,观察账簿的变化,明确凭证的编制与账簿内在联系。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采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的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达到理论联系的目的。
总之,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会继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处理能力。通过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会计后备力量。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0-12-23 已经有365位读者读过此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课程体系中,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了如何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为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大配套设施投入,狠抓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提升本专业核心竞争力,为课程改革提供保专业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需要形成一定梯度,要紧紧贴近市场,并确定开设的建设更是要不遗余力的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计算机专业方向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设实训教学的配备要求(一般最少同时满足40人/班),例如计算机专业设置为计算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三大方向,在投入建设中可以构建计算机基础实训室训室作为公共基础技能实训室,网络综合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作为计算机网络技实训室,软件开发测试实训室作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室,多媒体制作训室作为多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室,有了这些专用实训室就可以满足该专下来根据专业人数,再确定实训室的数量。
训中心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实习工位充足,设备配置合理,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定、生产于一体,并向教职工开放,以利于教师业务提高。
地区,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对比较多,但建有网络综合实训室校并不多,这些设备的投入也比较大。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实投入多产出。在现有的条件下,除投入少量的路由交换机设备,其它可用公用计算机路由交换机配置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Linux、Windows2003等服务器的配置用以解决网络设备不足,做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到真实环境中动
就轻车熟路,节约了设备的成本。
二、内培外引,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重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熟悉IT行业最新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为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和有效提升专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具体做法如下:
⒈对教师围绕课程改革--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开发使用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开发《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⒉建立建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安排教师在寒、暑假到电脑公司、软件公司锻炼等。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⒊每年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出国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紧跟IT行业发展,充分保证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及专业教学的质量。
三、加快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式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1、重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考虑为:专业群—专业链—专业科—专业目—专业课,也就是项目式—模块化—子模块—任务式—子任务。同时在评价上还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内化不熟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
2、科学设置课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与学科缺少横向联系的弊端,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吃力,效果也不好。此次课程设置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将理论课有机地贯穿于整个项目式教学中。除此之外,有统有分的课程设置也为系统教学奠定了基础。这种理实一体化、综合化课程让学生彻底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3、调整教学内容。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一些知识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批紧贴市场行情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学校应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将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其中,以保证学生的学习。
4、改进教学方式。(1)采用交互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观念。(2)建立模拟环境,增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从而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5、建立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课程,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形成“能力构建——评价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国家劳动与社
会保障部提出的八大模块为最终目标,其主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新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分为: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行为导向→活动探究→活动评价,通过六个方面的循序渐进,构成学生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四、深化产、教、研结合,加强合作交流,推进课程改革纵深开展,全面提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办学始终要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课程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课程优化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应成立产、教结合领导小组,使产、教结合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果。利用专业实训基地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式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为主线的设计思想,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李锋:浅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广西教育》.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