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王勋
【摘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会计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之中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始凭证,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
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历其境”的真实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曾庆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学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31)
4.刘艳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期刊论文]-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2)
5.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期刊论文]-教育探索 2006(6)
选自《沈阳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脱节,学校主要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学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职业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①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宋远前校长提出的“以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由“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形成“文理兼备”的办学特色。
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④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在“2+1”学制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课时不足的矛盾,达到课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把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以模块或模块组合的形式出现,使之课程结构模块化。
2、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验课,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电算会计实验课程,报税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2.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在注重理论知识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财务会计,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购进、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会计整体核算和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了会计电算以后,把原来手工实验数据在会计软件上操作,使手工实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这样既巩固了会计知识,又练习了会计软计的操作。
3.在注重财务会计教学时,要兼顾管理会计。很多学校培养学生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差,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工作就可以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注重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要学习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课程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图表、表格的形式,避免冗长的文字说明,课程内容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企业制度为辅,侧重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学生对不同的会计制度有所了解,并与区域经济法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上岗能力和综合业务的处理能力。
4.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的课程具体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立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到可以“零距离”顶岗。
3、改革实例
一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的基础。对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改革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其中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及中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内涵,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特点所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理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用技术的比例。本课程教学体系由原来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个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合理,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纳入课堂教学变为每课一法。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总结自己的实验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基本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利用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还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针对基础会计实务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一个月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按岗位进行设置。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建账开始,填制和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训练,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基础会计教学真正做到了实验资料的规范化、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在校内进行模拟实验外,还与企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把城市之星、名正会计事务所作为我们的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还经常引导学生到财务部门参观、调研,并撰写实习报告。以上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经常深入到企业,调研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将从实际工作中搜集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现场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很多实际处理经验。这样既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又促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 :
1.在教学方法上,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平台,强调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实物演示、课后练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课后辅导答疑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于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章节,在课内、课外我们探讨了“实践先行”的教学方法,即先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实践方法,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归纳,讲清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具体做法是:
1)、讲新内容之前,把大量的实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等账簿、会计报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依据你已有的知识来进行逐项填写。
2)、同学们开始填写,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系统学过,因而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能填上,有的肯定填错或者根本就不会填。
3)、针对学生填对的给以肯定并进行赏识教育,针对学生填错的给以纠正、指导,针对大多数都不会填的,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在讨论中学会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得出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根据基础会计课的门槛作用,入门难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组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在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的内容、就业去向等方面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学好会计专业课。其次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请他们介绍在校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让学生分享他们学有所成的喜悦以及看到会计专业的美好前景。第三到模拟实验室观看毕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知道在校学习后,每个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
4)、到企业考察学习并写考察及实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到企业实际考察及实习,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使学生对我们要研究的企业以及要服务的企业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好进行了。
2.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还自行开发了课件,对于教学内容抽象的,多数我们都制作了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分院课件制作比赛中,该课程小组制作的课件获得一等奖。在历年观摩课竞赛中深得好评,自制教具在全国教育展中展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会计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并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公开,方便学生适时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不仅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运用真正的会计凭证和各种账簿、报表进行演示,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3.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在内容上,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大理解与应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会计考试进行了改革,现在,在基础会计的考试中,我们采取了理论加技能的改革,加大了实践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4.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及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训练。(1)每学期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省市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
(3)每生建立自己的收入支出日记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4)利用班级会计知识天地,作品小制做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5)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实习、见习把体会带回来相互交流。(6)班级自费订阅报纸,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态。
(7)本学期增加了基础会计职业技能测试项目建立了测试题库,从制单、登账、错账更正、编制报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我们才仅仅迈出了一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培养中职人才的教学方法。
二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想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学校依托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重点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实施理实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实习操作,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课程是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的中职示范专业和五年制高级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
经过分析学生入学基础,发展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身心的要求,学校对公共基础课做如下改革:
——改革德育课内容,学生入学初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设置劳动值周制,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成绩纳入个人德育评分体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日常行为礼仪、诚信教育等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实施案例教学。学校通过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到就业招聘会观摩等多种途径,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文化课程中数学等学科根据职业岗位人才所需基础知识与关键知识,减少了课时,形成必修与专业选修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本着发展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补充社交礼仪、演讲、应用文写作等知识。英语教学形成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选修的模式,侧重学生日常会话的训练。
目前,学校已编写完成《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珠算与点钞》等校本教材。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
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示范专业能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计专业理论模块与实践项目。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
实训课程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体,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与实验、实习指导书,采用单项技能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据教学资源现状灵活地安排实训时间,确保实训质量与实验、实习设施的利用率。实训课程教学能与职业技能考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证书。
三、校企合作,推进研究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共享企业资源,财务会计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不仅按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做到课程内容的“四新”,还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理念落实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校内实训设备的摆放、宣传标语布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强化了学生即员工的理念,推进研究性学习。
(二)校企合作,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学校与行业部门、考证机关合作,对校内采用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与考级考证相结合的模式,非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与考证相结合模式,学习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的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课改中注重:①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②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项目编写上能注重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例能与本地区本校或本班相联系,难度适中。且有电子文稿及实验操作素材,项目前后排列有梯度,由浅入深,适当注重前后知识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改革中带来了核爆般的裂变。三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助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般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较复杂的案例要借助媒介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简化”,但也要注意知识的连贯,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教师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等操作,观察账簿的变化,明确凭证的编制与账簿内在联系。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采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的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达到理论联系的目的。
总之,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会继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处理能力。通过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会计后备力量。
第三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者:王丽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时间:2010-3-18 9:42:00点击:23
4[摘要] 2009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实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摸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加剧。
(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一直是知识添加型,我们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革老课的做法,使课程设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另外,课程体系中也未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其人生的自信。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三)重理论、轻实践现场仍较普遍。
我国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结合我国自身的教学体会,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65%以上,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毕业前夕做模拟实习,最后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达不到真正的实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的做上一遍,而有的学生就。
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通常将学生推向社会,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
习单位意见,但假证明,假意见现象普遍。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能
提高吗?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
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通常理论学习能力不
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
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
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和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
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须要
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的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
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
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组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
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
业时获得“双证”。
(三)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我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院校,首
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然后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实施
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此
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
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这
样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具体设想是:以零基法来设计课程,不
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据和基础,一切从零为起点去考虑,推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宽
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实质是学习套件,即在学习的单元库中,根据特定的目的、学习者特定的需求选出合适的学习单元。不同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模
块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同时在会计课程编制过程中
应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结果都与课程中一定的目标相对应,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
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是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
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
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以达到看不出某节
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这就要求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
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
着科技进步,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根据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
标,我们需要重新整合并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
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
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初步会计师考试
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
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职教论坛2004,(7)
[2]闵清.中国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
国教育创新2009,(4)
[3]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索中等职业教育,2005,(2)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书籍装帧课程改革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书籍装帧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黄丽萍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353000
[摘要] 课程改革历来是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内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高职课程改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课程改革要重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内涵上随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扩展;课程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整合的本土化;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须纳入课程改革与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本土化 综合职业素质
《书籍装帧》课程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方向)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用设计艺术。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书籍从设计到装帧完整的过程为教学目标,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形式以课题设计为驱动,推进课程进度的衔接形式,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使之具有“培养目标能力化、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结合等特征。针对该课程的设置特点,本文将对课程设计与本土化的结合进行探讨。选好课题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比较茫然的就是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对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利用项目推进教学的形式,能够较好地改善这种现象。选对课题,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认真积极的有效吸收课程相关知识,以便支撑课题的完成。职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我院地处建阳市,历史名人朱熹的故里考亭村便座落于此,2006年参加“福建最美丽的乡村”评选,荣获最美乡村称号,市政府正积极发展考亭村旅游项目,为此,考亭村的旅游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书籍装帧课程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与建阳市旅游局合作,以推广宣传“考亭村”旅游项目为课题来推进教学的形式,极大的鼓舞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用心去分析市场,调研地方实际动态,尽量的做到与地方需要相结合,根据地方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扬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活泼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良好的延续
如何让这种良好的态势延续下去?如何让课程顺利的结束?那便要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书籍装帧课程开设的时间正值春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以“春游”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考亭村实地考察取景、参观工厂,利用自由、轻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各教学环节配合融洽。这种活泼开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不仅是教学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德育能力和沟通能力。融职业素质于课程之中是重点
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课程改革的尝试,在学生课题的构思与表达阶段,以观摩学生的设计草图为主,虚拟设计人员同客户之间的场景,学生通过草图展示,设计理念阐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扮演客户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展示图与设计理念的阐述,进行提问,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辅导。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完善,我把这一阶段的课程开设为公开课,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参与,突破师生的交流,延伸为师生、师师的交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与客户和老板的沟通交流是必然的,同时方案的认可极大的取决于沟通与交流。
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强调理论的讲授,也不能简单的把实践理解为就是离开课堂,到工厂去学习。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把地方经济,市场需求,实际条件等多重因素结合起来,设计出实际可行的方案。尽可能的把职业素质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强调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环节设计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职业的不同角色,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职业素质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简单的分值并不能说明教学的成果,也不能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昔日,我们习惯用分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习惯性的用分值来衡量学生,在升学的前提下,分数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因习惯而一如既往的沿袭了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然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我们再用简单的分数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是落后的。作为一门专业性质的学科,我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部分,态度是首要条件,专业技能的掌握是主要部分,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评价的一个范畴。这样的评价既客观,也对专业技能掌握并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他的态度也是一种认可,企业也需要具备良好工作态度的员工。
教学评价不能用简单的一个分值概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平时的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加的平均值。在评价中因该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专业学习等情况,这样的评价在以后就业中对企业来说,也是他们想了解的,企业往往在学生的推荐信和自荐书上只能看到相关学科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的德育情况,为人处事,个人态度等却一无所之,出现了招聘回去的员工并不是他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逐渐的,使企业对学校给予学生的评价失去了信心,出现许多企业不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面试时使用技能考核,心理问卷测试等方式,这样即费时,同时短时间的考核,并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所以建立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体系且全面的开展与实施,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结语
对《书籍装帧》这门课程的尝试改革,我从课题选择、教学过程、职业素质、教学评价这四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得到建阳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为该课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也得到他们的肯定。本文只是个人对一门课程的尝试性改革,这只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的一小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 颖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国教师报 2006-5-1第16期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