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纲要》大作业,“辛亥革命”主题的论文
坚持理想,认清现实
辛亥革命对我的的启示
一百年前,武昌城里的一声枪响炸开了中华的新纪元,宣统三年那最后一纸诏书,向世界宣告,中国走向了一条崭新的路途。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的教导,给我自由的空间,睿智的引导,带领我拂去岁月、党派、地域的尘埃,回望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让我以一个当代医科生的视角,以我仅有的一点阅历,反思百年前那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壮举。我还不能像历史学家一样,旁征博引、指点江山,从人类进步的滚滚洪流中发现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启示,我想谈一谈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学生,从个人或者青年人角度对辛亥革命一点思考和认识。
翻开那段百年前的历史,愈挫愈奋的孙中山、英明果敢的黄兴、高歌慷慨地陈天华„„伟人和革命家的凌云壮志,青年革命者的英勇气概,深深鞭策着我。辛亥革命,是那样慷慨激昂、是那样正义凛然、是那样豪情澎湃,然而,就像曾经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一样,冷酷的现实在辛亥革命这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上卸下沉重的两个字:失败。
革命先驱,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奉献终生,然而,用无数革命志士生命换来的神圣民权,成为了居仁堂里洪宪手中的一件玩物,被贪婪的政客、军阀肆意亵渎。革命洪流摧枯拉朽地把禁锢了中华大地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推向坟墓,却只换来了一片军阀割据动荡、列强凌辱的凄凉。是什么使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革命成为袁世凯窃权的嫁衣裳?我想是革命家、革命青年在理想的指引下奋起,却忘记了成就事情的重要一环——实力。比较法国市民揭竿而起的大革命、英国贵族地主单纯为了保证利益、降低税收而发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辛亥革命的失败不在于革命理念的落后;在于旧有社会形态下,社会矛盾不激烈;不在于革命力量的不坚定;更不在于革命领袖的无能。
从我现在仅有的一点知识来看,辛亥失败在于在热情高涨下,革命力量中间对当时国内社会的现实状况认识并不清醒,而在这种不清醒中,无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决策。这,也正是辛亥革命给我最大的启示:成就壮志,空有理想、激情还远远不够,还要储备实力、还要认清现实。认清现实之后,实事求是地做出决定。
回想当时的那些革命领袖,孙中山从小留学海外,到武昌起义时时年55岁的他算上幼年时光也只在中国大陆生活过不到20年,从未接触过军事、政治工作。我想即使在国外有再多先进的信息途径了解国内的情况,对国内形势的了解也总归有一些欠缺,何况当时的通讯方式也不过只限于书信电报,中山先生的信息来源也只能是日本友人、来往华人和一些洪门兄弟。再看其他的革命领袖们,武昌起义时蒋翔武只有27岁、张振武33岁、廖仲恺33岁、胡汉民31岁、宋教仁29岁„„这支革命力量中,领导大多由华侨组成。可以说这支年轻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状况:领袖并不深入了解国内的政治局势、军事力量以及像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这一类在小站锻炼出来的六镇重臣的脾气秉性、思想倾向、革命态度。革命直接的发动者,大多来自帮会组织,对革命真理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国内政治军事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就只这样,在千年压迫、内外交困中挣扎的中华人民中,在历史的大潮下,武昌起义成功了。然而,从黎元洪从府衙的桌子中被拉出来做革命军都督开始,一场闹剧的序幕拉开了。清王朝大势已去,随着彭家珍手中那颗炸弹的炸响,良弼遇刺,载泽、铁良已是孤木难擎。清王朝在革命大势的冲击下灭亡了,可是,旧官员手中的军队毫发无损、封建势力对文化的主导作用依然坚挺。没有人引导刚刚在愤怒中推翻了清朝的中国人民向先进的思想迈进,更没有人有准备、有力量针对旧官僚的反扑,储蓄充足的武装、经济力量。就是这样一支有崇高理想,却少有对现实情况深入了解的力量,讲中国历史上最豪壮的一首高歌,奏成了一首悲歌。
领袖不了解国情,那么辛亥革命,作为一场革命暴动,其武力支撑又是如何情形呢?革命军的总指挥,或者就说是武汉首义之后被拉出来做大旗的黎元洪,本来北洋海军出身,甲午海战兵败赴死不成,转投张之洞编练的南洋军,起义之时还是一协统领,被强迫抓来任都
督,观其经历,与“革命人士”的称谓毫无关系。再看黄兴,他才是革命军中实际意义上的军事领袖,秀才出身,早年就接触过革命思想,是革命的中流砥柱,有胆有识,可以说是当时很卓越的领袖。可是卓越的领袖带着一群怎么样的兵呢?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相当一部分来自帮会组织,而帮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黑社会,对革命、对现实统统没有认识的,只是拿了华侨的经费,干一票而已,所以才有广州起义组织失调的情形,才有了黄花岗的悲剧。帮会的武力基础是不可靠的,那么当时的革命力量就只还剩下个别投身革命的旧军官的部下,这些人蒙头蒙脑,对国家形势、革命意义又何来认识呢?中山先生一直没有稳定的军阀支持者,直到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国民党才有了自己的正规军。
而与此同时,作为革命力量的对手,以北洋六镇为代表的前清军官集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在北洋力量领导下的近代化陆军队伍就开始起步。北洋系的主要干将以段祺瑞和冯国璋为例,这两个人都直接参与过在朝对日战争,对近代化战争有切身体会。段曾经留德,冯曾经旅日,并且在当时世界的先进国家都是研究军事。他们出身清朝武官,对国内政治现状有着相当深度的认识,多年政治风浪中的洗礼,这些人的老成持重、阴谋坚韧,绝非革命党人可以想见的。至于北洋六镇的人员、装备等等方面的实力,不必再多赘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毫无疑问,悬殊的实力差距是导致辛亥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较来看,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主观层面上,很大的区别就在对现实的认识以及是否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决断。回看在中国共产党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中,亦不乏艰难险阻、亦不乏死里逃生的险境,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扎根敌后、建立根据地、开展大生产,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摸索出一条光辉的革命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依靠这种实事求是的决断。
学习历史,思考人生,在当今的社会,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要面对一个信息爆炸、思想各异、言论纷呈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特征背后,还有着日益深刻、日益复杂的力量集团角逐与国家较量。同时,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之后,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在复杂形势下能否坚持巩固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宏伟成就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纷繁的社会背景下成长的我们,清醒认识和切实决策就尤为重要。举一个简单而贴近的例子,近来全社会都极为关注医患纠纷、袭击医生的事件,互联网上,各种立场、各种言论纷纷扰扰,有不理智的网民甚至对医生被袭击表示开心,广大医护工作者纷纷在各渠道表达自己的愤怒。面对这种舆论状况,作为医科生,我们能受舆论误导,因一时之怒,动摇了救死扶伤、济世为民的初衷吗?能从此对患者产生反感甚至仇恨吗?当然不能,因为实际情况并不是网络上三言两语可以描述全面的,就拿哈医大袭医事件的凶手来说,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从小缺少爱护,长期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的人。这样一个被压扁了人格、扭曲了心态的可怜之人,如果在其他场合,收到刺激,也极有可能出现针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残忍行为,在医院发生纠纷他伤害医生,也许如果是在学校发生冲突他会伤害学生和老师。所以,一个问题的背后都存在很现实的情况,认清现实、不受过剩信息误导是知道我们学习生活有重要意义。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革命先驱的凌云壮志、献身精神深深教育了我。从辛亥革命的史实中寻找启示,背负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前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简析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简析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在经历了戊戌维新的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浙江潮》、《苏报》、等多种政治刊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在反帝方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在反封建方面,对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估计不够。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没有唤起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广大农民的力量。
第四,在组织领导方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依旧为后来的革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再次,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 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综上所述,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后来的命运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为后来的中国启发了革命道路的方向,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我们要缅怀历史,铭记辛亥革命,为中国的发展壮大而不懈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壮大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近代史纲要作业
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作者 金冲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版
辛亥革命已经逝去了112年,但是这场惊天地气鬼神的革命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反而几乎上过初中的人们都会潜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尽管各自的认识并不一定相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对于问题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简单和浅薄的看法,尤其在看了金冲及先生的这本《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更是对这场有这话时代意义的革命有了新的看法,并对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及老师的讲解有了不同的观点。就像中学的老师们老是讲袁世凯的狡诈,这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派的软弱性等,尽管也讲了一些如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更深入民心等,但当我们听到这段历史时总是喜欢关注这些负面的影响,浅谈这些积极地进步。但是现在,我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在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起义发生的社会环境。首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们先后发动了各样的起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为终,尤其是广州起义更是对孙中山等革命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革命的中坚力量几乎损失殆尽,革命者的情绪转入到了极度的低落,这是有情可原,但同时也反映了革命者的某种真实的情形,就是没有意识到这场他们认为彻底改变中国的革命是具有长远性的,不是瞬间的,这也就导致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在和北京袁世凯谈判时南京国民政府中那么多人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并不是建设繁荣富强中国的大门,至少我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仅仅是推开了一扇门或者更少。同时此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守旧派依然掌握着训练有素的当时中国的精锐之师,而且这支军队的高级军官们都对袁世凯有着绝对的忠诚,至少说并不打算反叛他,这就是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袁世凯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对抗,或者选择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妥协。另外,还要看一下此时的国际社会,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派的最终追求和当时的整个世界可以说格格不入,因为当时的世界估计不会有一个国家希望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强,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即便是孙中山上台执政也不符合他们的意义,他们找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而不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言人,这就注定中国此时的革命者此时是孤独的,寂寞的,而且是有着巨大压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1912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发生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甚至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个历史的偶然。
但是历史往往不会沿着人们的思维而走下去,就像历史给李煜开了个小玩笑,李煜却给历史开了个大玩笑。这就说明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总是有着它隐藏的原因。同样是广州起义的失败,让一部分革命者们看清在东南沿海的任何再次行动都几乎不太可能成功,而这群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士们不得不再次寻找神州大地上还有那一片土地可以滋润革命的树苗。找来找去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武昌,这个湖北当时的省会。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武昌靠近长江,利用长江的航运可以很简单到达长江的下游,也就是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江浙一带,向西接近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的云贵平原,向北威胁着六朝古都的南京,可以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另外,我们可以从革命者们发动的起义中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他所依靠的主要是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或者新式在训练的军队,如黄兴广州起义依靠的一批海外华侨,秋瑾的大通学堂,陈锡麟的安庆巡警学堂等,此时的武昌也具备这样的条件,自从洋务运动的开始,主政湖北的张之洞大兴办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也有着报国卫民的思想,再加上革命者们向武昌的靠近,无疑对这群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来说如降甘露,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一批新型的革命团体就在武昌这块土地上兴起。当然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们虽有才华,但当时的中国却没有给予他们实现抱负的机遇,饥饿贫困无疑是他们的代名词,于是他们就进入了军队,因为此时中国操练的新军对他们敞开了怀抱。可想而知,一群接受过了新思想有着报负的年轻人们会老实安分的为清政府们镇压革命吗?此时更好的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没有被清政府的杀人魔头陆尔丰所吓倒,于是清政府只有调鄂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了武昌旧军力量的削弱,新军的人数优势体现了出来,此时的武昌需要的只是个导火索而已。于是惊世的辛亥革命就这样爆发了而且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前来镇压这场起义的荫昌大人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毫无胆量,只有败退,迫使清政府重新启用了阴谋家袁世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并不只是偶然,还有着它的必然性。
当然上面说的这么多只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当然了一场王朝末代的革命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就爆发了,就这么简单的结束了,爆发的前夕当然还有一定的舆论准备,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与不革命的大论战,最终中国需要革命占得了上风。于是这场惊天地的革命带动了十几个省的独立,让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近乎土崩瓦解。当然辛亥革命也走到了它人生的中年,此时的斗争就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守旧派们和名义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政治军事斗争,深谙政治的袁世凯利用革命党当中一些人意志不坚定,进行拉拢分化,如站在革命派一侧的张謇等;并利用各种手段迷惑革命者,让他们以为中国即将进入了欧美的民主政治,让他们畅想着党派的运动,如宋教仁等。此外袁世凯用以打促谈的方式,逼迫孙中山接受他的条件。政治上分化孙中山的阵营,军事上进攻武汉三镇,外交上孤立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所以说我们通常说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革命者们的软弱性,我只能说这是因素,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就在这样的方式下,最终以南方政府接受袁世凯为大总统,在北京宣誓就职为结束。辛亥革命的中期就这样昏暗的结束了。在我看来,此后的护国运动和二次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并把它们归为辛亥革命的后期。
一场革命的失败总让让人有着无尽的哀叹和惋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场革命不一定有资产阶级意义,但最终他的领袖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以我们将它归为资产阶级革命。但我们通过对比英法美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英美国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出现了以孟德斯鸠,卢梭等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思想家,在思想指导上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有着引导作用。另外,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依靠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所以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具有明确资产阶级思想的资产阶级者领导的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反观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中国并没有欧美那样坚实的资产阶级基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资产阶级的掌握的资产。另外,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发现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大多数是留洋的学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就是个角色的错位,更何况这群人中和封建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此外他们只是未经世事锻炼的感性学生,这就表明了他们革命目标的模糊性和易妥协性,这也就是后来辛亥革命初步成功后的盲目乐观,和在和袁世凯谈判时的软弱性。最大的关键,当时的孙中山似乎意识到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也是农民,但这样的重要革命却没有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就像一场主角缺席的电影一样,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播放了一遍,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和猜测。
这样的一场革命最终以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而结束了,但是它的影响也就随着这个阴谋家的上台而结束了吗?我想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会有共产党的成立,并最终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吗?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感觉到了前途的迷茫,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倒是在哪里,中国的社会到底是该走哪一条路。也就是在这样的迷茫期,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里一个版本的建国方案,即建立一个工人的国家,随着苏联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也是一场失败。无论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们还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我们都可以发现,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人,他活着不假,但他活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就像别人的一个影子而已。两个政党提出的革命道路就是完全复制别国的革命,也许他们并没有注意到,一个人要想活出精气神,首先他活的是自己,他是他自己,他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同样一个国家更应该如此,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国情并不一样。正如习主席说的一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试试才知道。此时的中国革命也就是在选鞋子的过程。
第四篇: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犹如响彻云霄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沉闷局面,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出现了高潮。
五四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辛亥革命后,外国侵略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封建军阀为了维持反动统治,极力勾结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就是在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深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五四运动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受到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当时世界革命潮流的影响和推动。
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把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和动员起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和争取民主自由而战斗。富于敏感的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全国人民的共同斗争,使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和拒签对德合约,得以实现。从五月四日到六月二十八日的这场政治斗争,就是五四爱国运动。
从一九一五年《青年》杂志创办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随着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分化,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经过他们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自鸦片战争开始以来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的酝酿
一九一九年的春天,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着中国。四月底到五月初,巴黎和会的噩耗频频传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日益暴露。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以及由这一场危机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都是紧紧围绕着日本侵占中国山东及其权益问题发生的。
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割地狂潮”中,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国借口曹州教案(两名德籍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县被大刀会众所杀),派舰队攻占了胶州湾。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参展的目的,是想趁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无暇东顾的机会,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从九月二十六日起,日本伸入山东内地;十一月七日,占领青岛,青岛的军向日本投降。至此,德国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权益,全部为日本所取代。日本的侵略胃口很大,它不只是要夺取山东,还要独占全中国。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窃国大盗、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亲自递交了“二十一条”。袁世凯正急于复辟帝制,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早日登基称帝,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完全承认日本的要求,并命令外交总长陆徽祥在条约上签字
二.爱国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
“五四”前夜,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使人之祸迫在眉睫。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人开始丢掉企图依靠外力收回国家主权的幻想,痛切感到只有自己奋起反抗,才是挽救危亡的正确道路。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提出的“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他们焚曹击章的爱国行动,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因此,五四运动在北京一爆发,就立刻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爱国热潮顿时席卷全国。这场运动的发展速度之快,斗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及其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六三运动
“六三”是五四运动的里程碑,以它为界限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五四”到“六三”,是运动的第一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在北京,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从“六三”到六月二十八日拒签“和约”,是运动的第二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了运动的主力。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中的两大主力,他们高昂的爱国呼声构成了五四交响乐的主旋律。运动发展到“六三”以后,工人阶级奏出了这部交响曲的最强音,工、学、商采取了联合行动,把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推到了高潮。
四.从罢免曹、章、陆到拒签“和约”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了万夫所指的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也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五.改造社会的探索
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从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到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两年,是新、旧文化运动的交替时期。当时,在知识
界出现的围绕着关于“改造社会”的热烈探索和争论,就是这种新、旧交替的主要体现。那时,既是一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又是新旧文化思想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这种新、旧交替的状况,在“五四”后的第一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六.走十月革命的路
五四运动一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日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此同时,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从而导致了一九二一年七月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和胡适,都是五四时期为社会所公认的思想战线上的民主主义者,都曾被封建卫道者们攻击为“过激党”。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的历史条件下,从民主主义的思想出发,而又保留这一思想的某些原则,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们要继续前进,成为共产主义者,就不能再囿于这种状况了。他们所面临的,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尖锐课题;这同构成民主主义思想的个性解放和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是直接冲突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已经出现的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新的课题面前退缩了,甚至与之对立,背道而驰;能够继续前进,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比较重视实际革命斗争,把自己学得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实际斗争相结合,从而使自己在政治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坚定地相信科学社会主义,坚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七.总结
五四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促成五四运动的社会矛盾最根本的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人民如果不从封建主义的旧教条中解放出来,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学习资本主义的进步文化,为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奋斗,中国就没有自由和独立的希望;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敌人,争取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为了保持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还要不断地和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作斗争。
五四运动所提供的这些基本经验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今天进行新的长征中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策纵 著,周子平等 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1996 [2] 汪士汉,《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
第五篇:近代史论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本片讲述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
影片开始,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安排黄兴担任广州起义的领导,并委派新寡的革命女性徐宗汉假扮其妻,两人秘密潜入广州组织起义,而孙中山自己则前往美国,继续为革命募款。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林觉民等年轻的起义者攻打总督府,功败垂成。徐宗汉听到噩耗后,强忍悲痛收殓了七十二烈士,却找不到黄兴的尸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当上了湖北都督。武昌失守让隆裕太后阵脚大乱,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的计划又被海外的孙中山阻挠,隆裕万般无奈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汉口前线炮火连天,“黄兴到”的大旗突然杀到,原来黄兴侥幸在广州起义中生还,他的到来令革命 军士气高涨。一个月的阳夏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正在黄兴落寞的乘坐江轮离开武昌之时,远处却漂来了孙中山回国的消息。孙中山回国后与黄兴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汪精卫代表革命党人展开与袁世凯的斡旋。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电告袁世凯只要清帝退位,便可让袁世凯就认大总统,孙中山如约退位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盗取······
看完电影,心中思绪万千,对那段历史有了跟多的了解,对孙文、黄兴以及林觉民那些年轻的中国青年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影片中,孙中山阐述革命意义的话印象很深:革命是替天下人吗,谋求永久的幸福,我认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人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是中华之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