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20: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教心理学含义:研究在高校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包括大学生和老师),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石始于20世纪初,是美国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为标志。

3、实验心理学—19世纪末诞生,促使教育心理学独立的直接力量,代表人物:德国的莫依曼和拉伊。

4、联结派的观点:①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情境,把刺激和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②把所有的学习归为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形式。③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形象和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条件研究。

5、认知派观点:①学习或行为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与反应的直接机械的联系。②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不是被动的。③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条件。

6、联结-认知派:①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这种联系不是直接机械的,是存在有机体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②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示或认知结构实现的。③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和条件,同时也注意内部过程与条件。

7、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①尊重人的价值、潜能、差异。强调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使其使用变化。②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者中心,以学习者的需要、愿望、兴趣、情感,特别是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③在教学方面提出非指导性教育的理论和策略。

8、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存储和提取运动的过程。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等原则。

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实验室和自然实验法)三调查法:通过手机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四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资料并得出结论的。五测量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还有临床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0、归纳: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观察许多具体事实或事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得出结论。演绎:

科学家从一个一般的原理出发,对某问题制定可能解答的方案,然后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进行方案检查。

第二章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脑、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与脑的发育和完善有关,脑的发育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客观现实是人脑的心理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人的心理现象内容:一是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二是个性(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是心理状态。

3、人的心理过程从性质和功能分为三方面:一是认识过程:指人能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二是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三是意志过程:它能够发动个体从事与实现目标有关的行为,也能抑制与预定目标不符的行为。

4、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性成熟(内分泌发育和性成熟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标志)。

5、心理发展特点:①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多样化、群体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交范围扩大,社会化水平高)②新特点: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具有很强的市场和现代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6、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不同、就业导致的焦虑、性格的不成熟性、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困扰、情感冲突。

7、教育者如何存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①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成长。②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③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和互助机制。④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⑤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8、自我意识: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褒词动态平衡,由三部分组成-自我认识(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一自我认识方面,①认识更具主动性②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二自我体验方面,①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②自我体验的敏感性③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三自我调控方面,①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②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③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

10、自我教育: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①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

1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全面的认识自我,8、顿悟: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9、认知结构: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合表征

10、发现学习: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事情的行为,且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过程。优点: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11、有意义学习:将符合所代表的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①通过他人认识自我(通过他人认识自己,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知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②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二正确对待自我,①积极悦纳自我②理智对待自我③乐观憧憬自我。三努力完善自我,①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②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③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⑤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1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①自我意识的分化②内心矛盾的出现③内心矛盾的统一。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含义:广义的学习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从教育的目标角度讲学习分为:认知、情感、技能领域学习三类。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智力技能(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学习。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桑代克是联结型学习理论创始人,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三条规律:①准备律,有了某种学习的心向时进行学习就会产生满意感。②练习律③效果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要点:①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②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奖赏概念,并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③强化的方式多样,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分为即时强化物和延时强化物。二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划分,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7、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强化分为正和负强化。

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必须有通话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的观念。

类型:根据学习认为的复杂程度分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创造)

12、建构主义学习论:①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特点)②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③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13、朱熹的学习过程划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的是人类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其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又叫记忆性知识,学习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语义。主要有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4、命题:来自逻辑学,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指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语言信息单位,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

5、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

6、图式:对同类事物的命题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时间图式表征。

7、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8、符号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其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9、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10、概念形成:一种从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概念的方式。

11、概念同化;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的方式。、意记②排除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首位、近位效应)。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22、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简单知识的精加工策略:①位置记忆法(传统记忆术)②缩

12、命题学习:一种是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命题),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以上特殊事物时间的关系的非概括性命题。

13、同化的相互作用观:同化-表示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赫尔巴特),其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此时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

14、同化的形式有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5、下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购的这种关系式一种类属关系,又叫下位关系,这种学习就叫下位学习。分为两种类型:①派生下位(派生类属)如果新的学习材料知识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总概念的一个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理解时,这种学习就叫。②相关下位(相关类属)新学习的材料虽然也类属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但却使学习者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学习叫做。

16、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17、并列结合学习:档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8、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①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形式表示的规则。②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19、策略性知识学习:又叫学习策略,或简称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0、认知策略: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新鲜,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

简和编歌诀③谐音联想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语义联想。复杂知识的精加工策略:①做笔记②提问③生成性学习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3、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24、运动技能: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分类:①连续-断续②精细-粗壮③内反馈-外反馈④简单-复杂 结构: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层级:动作技能分为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

25、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①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②操作的模仿③操作的整合④操作的熟练。

26、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①准确的示范和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分类:一按迁移本身特点;按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按迁移发生的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二迁移主体,萨洛蒙和帕金斯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迁移;巴特菲尔德根据迁移过程中参与的认知成分分为辨别、组合、分析等9种;冯忠良根据新旧经验正好过程的方式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形式训练说观点:最早关于迁移的假说,基础是官能心理学,缺乏科学实验。

3、共同要素说:创始人是桑代克,刺激-联结理论为基础,由奥斯古德发扬光大(形状知觉实验)

4、经验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射击水下靶子的实验得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5、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发明,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发生迁移的关键不是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是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1919年苛勒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发现不论是小鸡还是幼儿,他们学会的是对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刺激外在特征作出反应。而且转换现象受原先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和练习量的影响。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包括学习材料、学习情境、学习目标的相似性。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包括知识组织水平和经验的丰富性上。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包括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元认知策略(美国弗拉威尔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四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先与一众活动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7、如何促进高校学生迁移能力:一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二科学精选教材。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两方面:①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告诉学生什么是迁移,发现迁移规律)②教师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在多种情境中应用知识,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经验;当学生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问题: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定义为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包括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

2、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问题的分类:①精确问题和模糊问题(目的是否明确)②呈线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如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③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认知心理学按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解题活动影响划分,如象棋。围棋)④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占有相关知识的多少)。

4、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又叫潜伏或酝酿阶段,潜意识的参与是该阶段最大特点)、明朗阶段、证实阶段(采用逻辑推理、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

5、问题解决的过程:①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知识经验、求知欲三因素)②明确问题(认清问题的关键)③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④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6、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模式:(1969年提出)①呈现问题情境命题②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③填补空隙过程(解决问题的核心)

7、问题解决的策略:①算法策略,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指明解题的步骤(可以保证问题解决,费时费力,难以实施)②启发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容易成功,不能保证成功,省时省力,简便易行,常用的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正向工作法),从问题当前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2)目标递归策略(逆向工作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渐向初始状态递归。

8、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有关的知识经验(新手和专家)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三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表针方式: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四酝酿效应。五原型启发(启发:指从其他事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9、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水平:①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②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策略③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10、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一影响创造力的因素,①知识与创造②智力与创造③人格与创造(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宽容性、坚韧性和合作精神)二创造力的开发,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疑问、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②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好奇心和怀疑精神)③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培养发散与聚合思维、直接与分析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逆向与正向思维、潜意识与显意识思维)④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教学活动新颖性-立意新,内容新、方法新,措施新,课题常讲常新、每讲必新,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学习动机

1、动机: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需要本身是主体意识到的缺乏状态,这种状态在没有诱因出现时,只是一种静止的、潜在的动机,表现为一种愿望和意向。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而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事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诱因: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的功能: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 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韦纳:认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4、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一认知内驱力:奥苏伯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成就动机的第二组成部分,是个体对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部动机)三附属内驱力,成就动机的第三组成部分,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6、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强化: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过分强调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一理论有局限性。*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7、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概念是默瑞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界40、50年代由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斯发展成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一般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斯进一步将理论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X期望X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管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个体的成就动机又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积极性的。

8、归因理论:由美国人海德1958年提出: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分为环境归因(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和个人归因(人格、动机、情绪、能力、态度。努力)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环境,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①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②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③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习得性无助(赛利格曼):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11、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观点: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另一种是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

1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①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主要因素)和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②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人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13、如何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①设置合理目标②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③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教师实现任务本身的变化,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④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⑤利用竞争与合作⑥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提供挑战性任务)⑦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也叫团体,指人们为了一定共同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群体的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一定共同目标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③成员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3、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群体内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以及权力结构。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4、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①社会助长(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②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产生的条件: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③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定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面背离最佳决策。)④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众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依赖与个人的生存而存在。②道德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③道德是一定社会生产的产物,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④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对象。

5、班集体的类型:①简单聚合型②一般型③成熟型

6、集体舆论及其作用: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集中反映。作用: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

7、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①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②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③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8、非正式群体:由一些观点、兴趣、爱好、习惯、志向、态度相似的同学自发自合而成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9.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

10、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基本的)、尊重(自尊和尊重他人)、真诚(最重要的)、理解、社会交换原则。

11、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②主动交往③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④合理对待批评。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②维护他人的自尊③勇于承认自己错误④学会批评⑤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1、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品德:又叫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特征或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②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赖与整个社会存在,3、皮亚杰品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其为儿童品德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将儿童道德水平分为他律和自律,参照点是①尊重准则,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6-10岁)把准则看做是道德上的绝对的东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倾向。而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才懂得准则也是人制定的,它本身也可能是不对的,儿童能自己重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错,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也是如此。②社会公正感,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一般倾向于抵罪性惩罚,10-12岁儿童进入了自律阶段。他们已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不是绝对的,为了保障人的需要,它是可以改变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共、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4、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分为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二是习俗水平(9-15岁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为维护社会秩序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分为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取悦于人)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于个人尽本分并尊重自己建立的权威)。三是后习俗水平(原则的道德水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准则),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和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个体发展的最高阶段,行为者根据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逊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受特定文化制约,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最有影响的是妈妈或类似妈妈的人)②成为自主者阶段(18个月到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影响最大的是父亲)③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主动性和内疚的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家庭)④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和自卑感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和邻居)⑤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同辈集体、校外集体)⑥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矛盾,影响最大的是友谊、性、竞争和合作中的伙伴)⑦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和壮年,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矛盾,与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有关)⑧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和绝望、厌弃矛盾)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家族精神病、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导致心理异常)②环境因素(家庭、学校-教学呆板枯燥、师生关系紧张、竞争无序、就业困难及挫折,社会-时代变化、市场经济冲击)③生活事件因素④自身因素(自我中心、自卑、理想与现实冲突)。

4、心理障碍: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

5、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一神经症(神经官能症,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

6、学生不良品行形成原因:分为主主观和客观,一客观方面原因:①来自家庭方面原因(家庭成员的溺爱、迁就;家庭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缺乏正确教育方法;家庭成员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缺乏表率作用;家庭结构的剧变)②社会方面原因(广义的社会环境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狭义的社会环境值学习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及影响个体的社会活动)③来自学习方面的原因。二主观原因,①不正确的道德认识②异常的情感表现③明显的意志薄弱④不良习惯的支配⑤某些性格缺陷⑥某些需要未满足。

7、学生不良品行矫正的心理依据:①了解不良动机②纠正认知障碍③克服习惯惰性④克服自卑心理⑤抵制外界诱惑⑥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8、学生不良品行纠正的常用方法:①防范协约法: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②表征性奖励法:运用表征性奖励系统对行为者在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良好行为反应后给予肯定和奖励。③强化暂停法: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行为者暂时不予强化,或把行为者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④过错矫正法:要求不良行为者消除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使原来状况得以恢复,并有所改善,继而还要做一定程度的练习。⑤榜样示范法:教育者提供或树立榜样,然后要求教育对象注意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加以模仿和实际操作,榜样法亦可用与矫正不良欣慰。

第十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②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③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④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⑤适应社会生活⑥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⑦人格完善和谐⑧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程度的心理障碍。特点-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症状多样,表现为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无器质性损害,患者意识清晰,有自制力,要求治疗,部分患者有性格缺陷。症状表现:神经衰弱、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二是精神病(心理障碍中最严重一类,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症状表现: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三人格障碍(变态人格,症状表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分裂型、攻击型、癔症型、强迫性、回避型、依赖型、自恋型)。

6、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①保密(最重要原则咨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②信赖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⑤时间限定原则(一般为50分钟,电话咨询委30分钟)。

7、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一会谈法,由咨询老师同来访同学为特点目的进行面对面交谈的方法。二观察法,有意识的观察学生外部行为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说话声调、姿势和动作),以研究和判定其内在活动的方法。三测验法,采用标准化工具对来访同学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测定方法。

8、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一精神分析疗法,弗洛伊德创立,使来访者在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基本手段是会谈,会谈的治疗技术有自由联想、梦的解析、阐释、移情等。二行为治疗,斯金纳提出,主要用于儿童行为问题、恐惧症、社交障碍,具体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条件操作法、全身松弛法、模仿法、扮演角色法、行为限制法。三是认知疗法,贝壳在1976年提出,根据对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四是人本主义疗法,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为代表。

第十一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教什么(课程决策),怎么教(教学决策)的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形式、选择教学传媒、确定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结果包括-学生获得知识,获得一定智力技能,16、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①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发生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来回交往③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生生交流④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来回交流。

17、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其心理学基础来①自行为要开发学生职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确保某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布鲁纳的螺旋式组织:教材应根据儿童或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同一原理在不同年龄段的教材中,应随年纪的升高在抽象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反复出现,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5、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组织:先行组织者-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分为①陈述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目的是为了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他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②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相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6、学习准备: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7、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8、提供教学支架: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9、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组织策略、陈述策略和管理策略)

10、教学的一般方法:讲授、提问、组织讨论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11、发现学习:布鲁纳提出,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然发现知识,理解概念的原理的教学方法。

12、掌握学习:布鲁姆提出,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单元并考试,直到通过为止,才能进入下一单元学习。

13、程序学习: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14、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

15、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过程。其依据是教学目标。

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和教学及其)、②认知心理学(一种是布鲁纳、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另一种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③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康布斯、罗杰斯。

18、教师的职业角色:①家长的代理人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的楷模④管理者⑤心理医生⑥朋友和知己者

19、教师威信的构成:思想、品德、学识、情感威信 20、教师威信的形成:一客观因素包括社会(最重要)、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二是主观因素,①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②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③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的重要影响。④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

21、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一是适应阶段,包括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和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二是分化定型阶段,教师分为四类-教学技能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合格教师、知识型教师、经验型教师。三是突破阶段。四是成熟阶段。青年教师发展模型:①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②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2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①系统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专业理论)②完善的技能训练③科学的自我反思④自觉的科学研究。

第二篇: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学派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的。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比纳和西蒙。1905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美国),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以大量学习实验与测量材料为基础;(2)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清静”)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方法:(1)哲学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科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3)学科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等。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3.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含义

广义: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2)尝试错误的观点;(3)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2)强化的观点

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顿悟的含义: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2)顿悟产生的条件: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认知结构:即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特征:发生较早、发现学习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

9、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未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10、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2)建构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2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4奥苏泊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

(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是同化论的核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①下位学习(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型和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②上位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

6、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简单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接触到的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认为的,也可以是非认为的。

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界定: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把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特殊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中去。(2)按迁移的水平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加涅将一般迁移又分横向(水平)迁移和纵向(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是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不同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1)按迁移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将迁移顺序和迁移效果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2)按迁移对学习的影响分: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促进另一种学习。

负迁移:一种学习妨碍另一种学习。

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必然的影响。

通常习惯于用迁移一词指代正迁移。

3、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是一种古老的学习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诸如意志、记忆、推理等官能构成,这些官能经过训练即得以发展;某些特定学科的学习或教育正是这种训练,它可以增强人的官能;训练的效果与训练难度有关。

4.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1)心理学家C.H.贾德(Judd,C.H.)在批评相同要素说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概括,就可以把它们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在这里,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学生能够概括出一般原理是迁移的关键所在。(2)根据此种理论,在学校教学中,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概括。如果这种概括化能结合实际进行,那么正迁移的出现就会有更大的保证。5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

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8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由给定、目标、障碍三要素构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5、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知识与创造、智力与创造)(2)创造力的开发(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②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③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界定: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4)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线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任务较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ªDodson Low,1908)(简称倒U曲线规律)。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论为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的联系。(2)成就动机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②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3)归因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可控制与不可控制)与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②代表人物

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环境归因(situatial attribution)个人归因(person attribution)罗特(T.B.Rotter,1966)的观点: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内控型 外控型 韦纳(B.Weine)的观点:三维归因理论

③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b.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自我效能感理论

①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②代表人物:班杜拉

5、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5)利用竞争与合作;(6)增强自我效能感;(7)进行归因训练。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3)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4、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a.防范协约法;b.表征性奖励法;c.强化暂停法;d.过错矫正法;e.榜样示范法。

第三篇:高等教育心理学

1.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25.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这种学科差异不是体现在一般智力上,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在婴儿期之后的发展中。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认识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是体现在特殊智力方面,即不同专业标志。11.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26.一般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的大学生在智力发展的整体水平上不2.心理学的任务;概括地说,心理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认知监控组成。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

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智力的各要素方面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作出课题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19.哥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却存在差异(2)性别差异。从智力发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构成发展的的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1)27.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展的整体水平看,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陪伴。青少年朋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著差异,但从智力各要素看,却存在性3.描述(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12.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处,他们有更多得更处时间,愿意协作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别差异。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出客观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活动(2)放松。青少年与朋友度过快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33.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乐的时刻(3)工具性支持。青少年从论,他们分别是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选择)13.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朋友处获知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协助论和成分亚理论(1)智力的情境亚理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实践对能力特别4.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年期界定为十一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等。(4)自我意向的支持。来自朋友的论阐述智力与环境的关系,表明主体所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承认早期或青年鼓励、慰藉和反馈有助于青少年保持积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或机制是什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极的自我意象,获得自我同一伴(5)涵,即周围环境对个体智力具有制约作发展的内因。(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么。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社会比较。青少年通过朋友的比较可以用。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讨论个体对人物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解5.预测: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明确行为的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们的智力行为决上述矛盾,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新的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阶段。适当性(6)亲密。友谊关系是一种充之间的关系,表明一个人在完成新颖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如掌握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即14.整个青少年时期又可分为:(1)满深情的、彼此信赖的友好关系,友谊任务、处理新的情况和自动对信息进行学习、个别指示教学和个人化教学系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和行为事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双方可以自由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加工时,行为表现不同,则智力高低不统、计算机辅导教学等。件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推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2)青少年中期密。同。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该理论最重要34.(布卢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测。(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20.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的部分,他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成分的程序。6.控制: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阶段;(3)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至二粘液质、抑郁质 结构。35.在我国,比较公认的是谭顶良先心理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十一二岁),相当与大学阶段。21.大学生的气质教育:(1)教育学28.斯腾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生对学习风格所下的含义:学习风格是标)。控制意味着通过一定手段或方法15.成人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人早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类型本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使心理与行为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即期、成人中期和成人晚期。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29.智力的测量:(1)现代西方心理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1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积极的方面,也都有消极的方面(2)学中常用智商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和。希望发生的事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36.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7.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0----2岁)(2)前运算阶段(2-----6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知龄分数与他的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风格,又称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8.高等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岁以上)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育者。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2)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的意义:(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17.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将大学22.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对待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力),采用年方式。

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助于高等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37.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加二元论阶段。出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来的比较稳定大的心理特征。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1)场独立型:(含义)往往倾向于以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23.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30.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2)有助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2)相对性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成的反应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31.能力的类型差异(1)模仿能力断事物(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特征。这种据哟核心意义的特征是收一与创造能力的划分。模仿能力指个体通教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理/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3)约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形过观察外部行为活动而做出相同反应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学的能力/提高其评价和反思能力(3)定性阶段。在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成的。的能力。创造能力指个体产生出以前不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24.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1)外曾有过的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2)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能够确定倾型的大学生感情表露于外,自由奔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意志来决定。(2)场依存型(含义)较色,增强其角色意识/获得各种能力,“这对于我是正确的”。放,当机立断,不据小节,独立性强,分。认知能力指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掌握必18.大学生的思维发展:(1)在形式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存续和提取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思维能力等。操作能力指人们运用自己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康/正确认识心里健康问题/掌握一定的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在形式逻辑思维活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实际行的身体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分(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动中,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认识是孤动,顾虑多、易困惑,适应环境困难,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能力,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9.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所谓辩证逻辑交际面狭窄。大学生中外倾型性格的人如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性,易受暗示,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占多数,符合青年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倾等(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立统一的反应。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向(2)独立性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人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的衰退或消失。相互区别,而且反映他们之间的相互联信念,善于独立思考,有困难或紧急情具备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10.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况下能沉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平常所说不愿冒险。过程发展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映他们的绝对运动(2)在常规性思维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智力就是针对一般能力而言的。特殊38.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而顺从性的大学生易受暗示,往往屈从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于权势,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具备的能力。39.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或紧急情况下表现的惊慌失措。32.能力的水平差异(1)学科差异。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有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则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40.正常焦虑: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因此,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41.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有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42.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这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43.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4)教学监控能力

4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45.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创造性的洞察力

46.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47.广义的学习概念,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解释:(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48.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49.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是比较著名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的,他的分类应该说是对教育目标的分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组织的。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类。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须是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知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育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目标分类。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73.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50.奥苏伯尔主要是研究学校学生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的学习,他的学习分类非常引人注意和61.学习的迁移(简称迁移)是一种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高的概念或命受到重视。首先,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题时产生的。

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62.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74.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经验之间的关系吧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和有意义学习。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生的。5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用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75.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63.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美国著名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5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迁移的层次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同,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横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方式,尤其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相似而有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迁移,又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启发阶段性(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称“水平迁移”。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竞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争性和高层次上(4)学习组织的主体的学习)发生的迁移。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性 64.根据迁移先后顺序:顺向迁移和决。5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逆向迁移。凡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76.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1896年他在哈佛大学开始用小鸡做实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凡是后一种学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77.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之一。65.根据迁移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54.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迁移。特殊前一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状态。而实现的 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78.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55.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响。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56.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的影响,即所学的原理、原则和态度的方法。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具体化。79.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过滤是两66.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学说现象造性:(1)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帮助大主要定律。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有意识传授57.观察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概括67.概括化概论又称“经验类化说”,创造技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协助发了这四个过程的基本成分:(注意过程)是由贾德提出的。贾德在1908年所做展自我管理的技巧(2)激发创造性动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机 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理论的经典实验。(3)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进行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68.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的内部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态 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4)创设创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69.所谓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造性环境: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种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理的自由。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开58.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布习的关键。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70.元认知:一般认为,元认知是对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80.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方法是发现法。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行”。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59.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71.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非人为性的联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的特征和倾向。60.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从客观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8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主要有这样条件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72.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几个方面: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2)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不同。性质不同。

82.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8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84.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85.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86.群体的种类:(1)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87.大学生班集体除了具有:

1、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

2、集体成员间相互友好;

3、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4、遵守集体规范。以上这四种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哪个不是大学生班集体特征)1.强制性;

2、同一性;

3、独立性;

4、开放性。

88.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致弱(制约)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致弱(制约)作用。

89.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

90.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浓厚,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91.同学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主要地位。

92.时空接近性:远亲不如近邻;态度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9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94.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

1.2.心理学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以人为主。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异):性格、气质、能力。

3.4.5.6.7.8.9.心理学任务: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是什么)、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目的),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独特性体现方面:教育任务上,在培养对象上,在社会职能上,在作用地位上,在培养方式上。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心理学之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工作。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最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冯特的弟子)。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美国,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华生主张把心理看作一个黑箱,不管黑箱里

装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行为作出观察就可以。

10.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

11.条件反射发现者:巴斯洛。

12.精神分析学说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弗洛伊德(S.Freud)。

13.精神分析学派研究内容:注重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15.心理发展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16.心理发展的内容:认知过程发展,社会性发展。

17.认知发展学派代表:皮亚杰。

18.心理发展的实质(真正原因):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19.构成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20.人一生发展历程的5个时期: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婴儿期(从出生到二三岁阶段),儿童期(从二三岁到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包括儿童早期和儿童中晚期),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成年期(二十一二岁到生命终结)。

21.青少年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

2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3.(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24.(佩里)认知发展理论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

25.个体最核心的人格构成:性格。

26.性格: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受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与道德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

27.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如李逵,孙悟空;多血质容易适应新环境,结

交新朋友,活泼热情,善于合作,如王熙凤,猪八戒;黏液质缄默而沉静,态度持重,如唐僧;抑郁质反应缓慢如林黛玉。

28.大学生气质教育包括:①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掌握气质的理论及大学生气质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②大学生应了解自身的气质特点,加强自我塑造。另外还要求:[1]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29.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表现:①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②独立型多于顺从型。③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④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30.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31.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2.智商(IQ):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智力的高低,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STEM指出;韦可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

33.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划分):

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动。

认知要素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

情感要素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

意动要素表现在: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

34.知觉风格的学生特点:

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绪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场依存型: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绪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

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谨慎,不愿冒险。

35.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内容:

1)内控性和外控性(控制源):

内归因学习者与外归因学习者的学习特征

内归因学习者外归因学习者

把学习成败归为个体内部因素把学习成败归为个体外部因素

学习兴趣高学习兴趣低

学习自信心高/责任心强学习自信心低,责任心差

学习勤奋努力学习马虎随便

学习目标适中/富有挑战性学习目标过低或过高

学习成绩提高快学习成绩提高慢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情感要素是引起正常/过敏性焦虑的原因:过敏性焦虑不是客观环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

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36.学习者分为(焦虑水平):高焦虑者、中度焦虑者、低焦虑者。

37.男性取得成就的传统区域: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女性成就的传统区域:艺术/教育等领域。

38.教师的角色期望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39.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包括: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育效能感。

4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41.专家型教师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业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

42.广义的学习概念理解:①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③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

应性的行为变化;④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43.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44.(冯忠良)学习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5.(奥苏伯尔)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据学习进行方式)。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46.(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1956年)、情感领域(1964年)和动作领域(1972年)。

认知目标包括:知道、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

47.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③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的。

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上),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49.大学生学习过程三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50.(学习)联结理论共同特点:1)把刺激—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2)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51.联结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经典实验:用猫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如迷笼实验。

52.联结理论基本观点: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②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③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

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

53.情境与反应的联结三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四个子过程影响: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合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容形象);再造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的行为得以表现)。

55.(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观点:①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③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

结构的学习;④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通过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理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5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从客观条件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看,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

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58.学习迁移种类: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性质)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迁移的层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先后顺序),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迁移的内容)。

59.迁移现象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形式训练说。

60.(形式训练说注重训练和改进各种官能。)教学的重点:训练心理官能、提高心理官能的能量。

61.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提出者:贾德(C.H.Judd);经典实验:1908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62.促进概括化最有效方法:变式。

63.(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6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①学习动机的多样性②学习动机的发展性③学习动机的间接性④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⑤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65.在20世纪30年代,(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之后,麦克里兰德及其

助手改编了这种投射技术。

48.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

66.“成就动机”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

67.(阿特金森)广义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68.(阿特金森)决定追求成功倾向和避免失败倾向的因素:动机(M)(一种想要达到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动力因素),期望(P)(对成功或失败

概率的主观估计,也叫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与任务难度有关),诱因(I)(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诱因价值)。

Ts=Ms×Ps×Is:Ts(追求成功的倾向),Ms(追求成功的动机),P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Is(成功后的诱因价值)。

69.(韦纳)原因的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70.(韦纳)期望原理: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

71.(现代认知心理学,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7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①定义不同(怎样做,是什么)②测量方式不同(间接,直接)③表征形式不同(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命

题、命题网络、表象)④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快,慢)⑤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慢,快、快)。

程序性知识表征形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即一个“如果-那么”规则。

陈述性知识主要表征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

73.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

靠保障③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

74.策略性知识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重复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75.元认知调控包括:计划,评估,监督。

76.(奥苏贝尔)学习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77.(奥苏贝尔,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意义获得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78.问题的成分: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要求是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79.(现代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活动的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

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80.(据结果)判定创造性标准:新颖性,适用性。

81.有效问题解决者特征:①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②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③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④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⑤能以深层

次方式表征问题⑥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⑦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82.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有:①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②发展元认知③增强自我监控学习④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⑤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⑦问题的难度要适当⑧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83.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1939年,奥斯本,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84.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让与会者畅所欲言。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设想。

85.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品德的发展与道德都受到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②品德是在后天的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86.品德与道德的区别: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不同,性质不同。

87.构成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88.(皮亚杰,对偶实验、两难故事观察实验)儿童品德发展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

(11~12岁)。

89.(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

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90.班杜拉(实验研究:如抗拒诱惑实验、模仿学习实验等)提出了关于认知活动与社会影响促进学习方式改善的证据。

91.群体特征:群体必须是一群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一定的目标,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92.群体(按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93.大学生班集体特点:强制性,同一性,独立性,开放性。(一般特征: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友好,有合理的组织

结构,遵守集体规范。)

94.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浓厚,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95.大学生人际关系(按交往对象)分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96.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要与性格的互补,个性品质,外表。

97.大学生认知偏差包括: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角色固着,自我认识。

98.自我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99.大学生心理问题: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定,性适应不良,紧张和压抑。

100.三种心理咨询形式:直接心理咨询和间接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通信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心理咨询。

101.三种经典精神分析治疗技术:自由联想,移情,梦的分析。

1.2.3.4.5.6.7.8.9.心理学: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构造主义(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认为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分解成基本的心理元素。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始于1912年的德国。该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和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装置,这些装置是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处理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是一门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系统变化: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青少年期: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气质: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10.能力: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11.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2.控制源: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

13.社会心理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14.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15.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6.狭义的学习(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1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相比,这种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

18.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9.学习定势(学习心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20.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局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1.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22.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3.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24.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25.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6.知识表征: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27.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28.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9.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0.命题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31.变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2.精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

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33.组织策略:发现部分之间的类别、层次或其它关系,使之带有某种结构,以便加强与提高对材料的记忆。

34.重复策略:通过反复读写所学的材料使信息在记忆中保持的策略。

35.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6.功能固着: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37.品德(道德品质或德行):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

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或倾向。

38.群体:人们依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39.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

40.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41.社会助长作用: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42.社会致弱作用: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

43.从众行为: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44.晕轮效应: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

45.刻板印象: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46.角色固着: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

47.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48.心理咨询:咨询者就来访者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为其提供能够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疑

义解惑、忠告建议等帮助、指导、启发来访者,发现并利用其潜在的各种因素,处理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或困难,使其心理机能得以调整和提高的活动过程。

第五篇: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特征

1、面向全体公民的大众化特征。

2、面向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特征。

3、面向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特征。

4、面向教育领域同行的竞争话特征。

5、面向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特征。

6、面向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征。

7、面向教育管理机构的分权化特征。

8、面向教育运行方式的产业化特征。

9、面向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特征。

10、面向教育手段和方式的远程化特征。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2、文化选择功能。

3、文化批判功能。

4、文化创造功能。

三、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多少。分为“以教师为中心型”和“以学生为中心型”。

根据教师擅长的教学方式,分为“归纳性”和“演绎型”。归纳型教师献给学生呈现实例。让学生自己从实例中去归纳出概念和原理。演绎型的教师先给学生明确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用具体的实例而来说明。

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又叫认知风格。根据人对外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较差学科或综合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

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介

1、学科孕育阶段。詹姆斯将心理学引进教育领域。霍尔,卡特尔,杜威

2、学科创建阶段。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3、学科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心里测量学

六、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2、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3、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3、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七、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

2、有助于提高高翔教师的教学改革。

3、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4、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5、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八、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九、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描述性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2、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十、教师如何调适心里冲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首先,教师应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全面认识,对各种角色长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扮演自己合适的角色,包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任务要求和学生集体的情况来表现自己角色的不同侧面。

3、最后,教师应学会处理内心冲突的艺术。

十一、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习者。

8、心里健康维护者。

十二、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专业知识。

2、组织教材的能力。

3、言语表达能力。

4、组织教学的能力。

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

十三、教师的情感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2、对学生满怀期望。

十四、教师的意志品质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十五、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1、成熟的自我意识。

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3、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4、富有创新精神。

5、良好的性格。

十六、高校教师的威信

1、强制性影响力。

2、自然性影响力。

十七、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八、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新手阶段 优秀新手阶段 胜任阶段 熟练阶段 专家阶段

二十、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

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

3、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二十一、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系统的理论学习。

2、课堂教学观摩。

3、微型教学实践。

4、教学决策训练。二

十二、新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1、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就呈现教学内容的大纲,尽量以明确的步骤或阶段呈现教学内容,不断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

2、明确解释:使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或类比,举多个例子说明一个知识点,提供不同水平的解释,保证优等生和差生都能理解学习内容,一次讲解一个主题。

3、用你的热情感染学生:想学生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本身的价值,不要使用“考试会考到的”或“这是必须学习的内容”等理由,与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量。

二十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内容

1、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问题 学习特点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

2、人际交往问题:交往技巧 交往原则 交往心理品质

3、自我意识问题:自卑问题 自我认识

4、不良意志问题:自觉性差 坚持性差 果断性差 自制力差

5、情绪困扰问题:焦虑 抑郁 恐惧 易怒 孤独 嫉妒

6、人格方面问题:悲观 羞涩 敏感 拖拉 猜疑

7、恋爱方面问题:对爱情的困惑

二十四、大学生的认知特征

1、智力发展大道最佳水平

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

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

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

二十五、大学生学习动机分类

1、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正确的、低级的、错误的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4、内驱力的性质: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

二十六、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里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十七、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2、个人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性自我

3、躯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

4、本我、自我和超我二十八、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强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

二十九、学习的概念

狭义的学习是指局限于知识,技能领域,如学生上课听讲、做作业,青年工人参加技术培训等。

广义的学习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十、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的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按学习的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按学习的结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学习

4、按学习的目标分类:知识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5、按学习的方式分类:奥苏泊尔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十一、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广博性

2、专精性

3、自主性

4、能动性

5、创新性

十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认知学习观:学习的是指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提倡发现学习法

十二、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富豪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简历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三、意义学习的实质同化说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十四、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奥苏泊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策略:给学生有标题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有摘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学习前给予思考题

十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基本观点

1、学习结果应是围绕关键概念组织起来的网络化知识

2、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是一种独特的、非一致的信息加工活动

4、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开始的,而是从对感觉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三

十六、记忆是人脑读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禁言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 情绪记忆

2、按目的性分: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3、按时间分: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4、按知识性质分:情境记忆 语义记忆

十七、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指知记过的内容既不能会议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影响遗忘的因素:

1、知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

3、知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记忆的线索

遗忘的本质:

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于最后消退。

2、干扰说: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

十八、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

十九、知识迁移的类型

1、普遍嫌疑和特殊迁移

2、顺向迁移和你像迁移 3正迁移和负迁移

4、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5、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6、两类知识的迁移:一种程序性知识向另一种程序性知识迁移;程序性知识可向陈述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一种陈述性知识亦可向另一种陈述性知识迁移。

十、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十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刺激模式 问题的信息量 问题的具体性

2、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问题表征 知识 生活经验 定势 功能固着

(2)情绪与动机因素:情绪 动机

(3)人格因素:智力水平人格特点

十一、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1、认知因素:知识 思维

2、动机因素

3、人格因素:智力 好奇 冒险 自信

十二、高创造性者有那些人格特点

1、推孟: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 自信而有进取心 谨慎 好胜心强

2、索里: 观念的灵活性思想开放个人独立性不受习俗限制和约束 行呗角色的相反化高创造力的男性有女性化的气质,高创造力的女性有男性化的气质;对暧昧不明实物的容忍即肯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对错误的容忍,即不怕犯错误而且容忍自己和他人犯错误。

3、蕫奇: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勇敢甘愿冒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独立型强;自信勤奋进取心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一丝不苟

十三、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为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十四、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规律的划分规律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

7、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十五、品行不良的矫正途径

1、形成正确的是非认知,增强是非感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消除疑惧与独立情绪

4、增加与不良诱因做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

6、奖励和惩罚的运用

十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 躯体缺陷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2、认知因素:自我评价偏差 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

3、环境因素: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

十七、大学生的心理层次

1、心理冲突

2、心理障碍

3、心理疾病

十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适应心理问题

2、情绪心理问题:忧郁 焦虑 嫉妒

3、自我认知问题:自卑 自负 虚荣

4、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 社交不良 心灵封闭

5、恋爱心理问题:爱情的困惑 失恋的困扰

6、性心理问题

7、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独生子女 贫困生 毕业生

十九、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神经衰弱症 相思病 性变态

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

3、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正确看待压力

5、合理宣泄情绪

6、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十一、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宝华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十二、健全人格的特点

1、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

2、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能力

3、有心理行为和谐一致的能力

4、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5、有探求新知和创新的能力

6、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十三、健全人格的模式

1、此时此地型

2、成熟者型

3、自我实现型

4、机能充分发挥型

5、创发者型 五

十四、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

十五、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

十六、XYZ三种家庭教养模式

X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物质和情感上的关系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顺从,属于集体主义模式

Y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物质和情感上是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独立,属于个人主义模式。

Z型:将上述两种模式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在物质上的独立,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赖。

十七、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五

十八、广义的教学过程的环节:

1、陈述目标

2、分析任务: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

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5、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

6、教学评价

十九、有效教学是是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量和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量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特征:

1、善于利用教学专用时间 善于利用嘘声专心学习的时间

2、教学富于技巧:教学活动组织化 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

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而非自下而上的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的具体模式: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个别化教学

十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十、教学反思的重心:

1、课堂教学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2、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灵活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重视课中反思,积极调控教学

1、写好反思记录,加强经验积累

3、潜心研究学生,尝试调整反思

4、认识参加听课,注意扬长避短。六

十二、智力:个体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十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社交智力 自然智力

戈尔曼的观点: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能力 控制冲动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十四、从众: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下载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者——赵新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含五篇)

    (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老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与老师教的基本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鹏 在两天紧张的学习中,培训老师围绕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观与教育、高校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

    更新版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社会特点,还有助于高校教师深 入了解大学生个体......

    2013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河北省高等院校在职和拟聘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程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