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2 2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胃肠蠕动)和外在心理性的(言语、表情、动作等)。引起个体行为的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表情等)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头脑中浮现出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刺激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特定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社会心理又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远古时代心理学思想:万物有灵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荀子、范缜、古希腊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17、18世纪以后西方哲学思潮:笛卡儿、洛克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和实验生理学源头: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学习改造阶段(1949——1956)开展研究阶段(1957——1966)停滞阶段

(1967——1977)初步繁荣阶段(1878------现在》 1万物有灵论:

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

荀子: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 范缜:

“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德谟克利特: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其数目是无限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特别细小光滑,像火那样,活动性大,贯穿于身体的各部分。柏拉图:

认为灵魂先于身体并独立于身体,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把理性放入身体,用以指导身体。笛卡儿:

心身交感论:认为物的本质是占空间(有广延性),心则不占空间(无广延性)。心与物之间彼此独立。反射 洛克:

“白板说”: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联想 达尔文

他的 “进化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如遗传、环境作用、个体差异、进化、适应等都成了后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缪勒

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主张大脑的机能是分区专司的。还提出了神经冲动产生于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的理论。在当时的生理学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赫尔姆霍兹

他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也是今天心理学上解释视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费希纳

用实验方法测量心理现象是如何随物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的(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在实验设计上,精密测量刺激的强度及其变化以及被试凭感觉所表现出的反应情况,从而揭示了人的反应的变化与客观刺激的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正是由于费希纳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心理反应(感觉)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类研究也被称为心理物理学。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structuralism)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代表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主要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优点: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缺点: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斯金纳(B.F.Skinner)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并且行为主义学派反对内省,而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

3.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主要观点: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4.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5.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z 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6.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主要观点: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A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B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F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G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测。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研究中,应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不仅要看到心理现象当时的特点,还要看到它发展中的特点。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跨文化研究法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二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者——赵新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第三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3.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 有助于掌握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1)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2)有助于教师全面合理地组织教学,也有助于指导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

1、D

2、A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二、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打“√”,在错误的题后打“×”)

1.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还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X)

2.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地为学与教提供一般的原理与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办法。(X)

3.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独立学科。(√)

4.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非分析研究的。(√)

三、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经历了那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30年代学科心理学的发展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学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的总结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能够从内部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角与学所涉及的各类资源。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

(2)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学生学的心理活动,也包括教师教的心理活动。

(3)在学与教的心理活动中,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主体。

(4)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5)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这些现象去揭示其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四、论述题

1、教育心理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尝试的新观点,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新课程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的观点。例如语文课上的课文朗诵方法,对那种方法更有效要有新的认识。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他变成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从而推进教学,例如根据直接指导教学原理,对教学的步骤进行程序化的安排。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够采取合理的办法,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学生下座问题的处理时,教师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遵守情况。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困难的原因,从而促进其学业获得进步。例如,一名学生如果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结果中找到困难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促进提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学提供的知识理论指导,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公式,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教学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有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相机行事,不断反思,随时作出相应的变动。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

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第四篇: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复述策略:实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性的差异?1)个性的特征差异。2)个性的类型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遗忘的理论解释(简述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动机说。4)同化说。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里加工实现的。3)系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惧症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

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几个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2)开展心理健康的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缺点?1)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2)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1)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占据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3)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成功概率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他们会避免这种任务。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所谓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才能产生的。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结合实际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3)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论述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并不能拿来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地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到,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3个性2)首先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生产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与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的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相待。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社会学习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3)利用群体约定。清晰而客观的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性质等。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二者虽属于外部的调控手段,但不仅影响认知,技能,策略的学习,还影响个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角色1)亲和力: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2)学识渊博:他们希望教师具有教师教学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3)公正民主: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4)身正,开朗,幽默: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5)理解,真诚值得信赖: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论述专家型教师与新型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指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程规则较为含糊;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键期:2岁是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自我意识发展的3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场独立——内部的参照;场依存——外部的参照。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1905编制。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斯金纳,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创立者,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动机的3种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行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记

忆的3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德,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研究。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问题解决有两种分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结构成分。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0岁以前外在标准,他律道德;10岁以后内在标准,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标准: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两难故事法。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有: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分的标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教师威信的维系和发展主要靠:人格影响。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皮格麻利翁效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具有:预见性

第五篇: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睡眠障碍有哪几种形式:睡眠障碍包括以下几种:①失眠:入睡困难,过度清醒,早醒;②睡眠倒错:白天长睡不起,夜间通宵不眠;③嗜睡:多为药物所致,终日昏昏欲睡;④ 梦游:夜间睡眠中起床活动.分裂症的孤僻性描述:属于精神分裂的单纯型.是一种少 见的类型,青少年期开始发病,开始表现少语,与人少接触,逐渐变得孤僻,被动,生活 懒散,故起病隐匿,早期不易被发发现,以后情感逐渐淡漠,对亲人疏远,冷淡,行为古 怪,退缩,脱离现实生活,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分离性遗忘概念&特点:突然 出现的不能回忆自己个人重要的事情(例如,姓名,职业,家庭等).主要特点是记忆 丧失,通常是重要的近期事件,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遗忘范围之广也不能用一般 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遗忘可以是部分性的和选择性的,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 如意外事故或意外亲人亡故.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不同检查者所见也 不一样,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伏态下始终不能回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 发展期:1.口唇期(0~1 岁)2.肛门期(1~3 岁)3.前生殖器期(3~6 岁)3.潜伏期(6~11 岁)5.青春期(11 或 13 岁开始).神经症的防御机制,临床表现和主要特点:四大类: 自恋性,不成熟性,神经症性及成熟性防御机制.临床表现:a 脑功能失调症状(精神易 兴奋易疲劳);b 情绪症状(焦虑,恐惧,易激惹和抑郁);c 强迫症状(强迫观念,强迫 意向,强迫行为);d 疑病症状;e 躯体不适症状(慢性疼痛,头晕,自主神经症状群).神经症的共同特征: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5 大 特点:a 意识的心理冲突 b 精神痛苦 c 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障碍,不同 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d 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e 没有任何躯体病作基础: 患者虽然体诉繁多,但确没有相应的躯体疾病与之相联系.认知治疗最重视的是:引 起外部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反社会人格的特点: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社交 严重不良.贝克的消极三因素:1.对自我的消极看法(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无价 值的);2.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当前的生活状况是不满的,这个世界对他们有不合理 的要求);3.对未来的消极看法(无法在未来取得成就).抑郁症患者的性格特征:1 内向,不爱与人交往;2 自卑自责;3 爱钻牛角尖;4 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太过严 格;5 意志力薄弱,软弱 6.敏感;悲观,自杀观念和行为.有关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1 易 感素质与外因(个体易感素质,外界压力,感染,不良事件);2 生物学因素(多巴胺假 说;谷氨酸假说;5—HT 假说;神经病理);3 遗传因素;4 心理社会因素.快速眼动期的

下载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 一、选择题 1. 普通心理学 侧重于研究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组织是公共行为的出发者,即主体,公众是公共关系行......

    心理学复习资料(合集五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标准答案:C.学习迁移 2 .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标准答案:D D.幼儿园 3.以下不是真实性......

    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 ( )C、 无条件反射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③ )。 ③思维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

    2012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研究的对......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解读(精选合集)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年龄特征的科学。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

    心理学单选题备份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A. 自卑者B. 自负的人C.完美主义者D.偏执者2. 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