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标准答案:C.学习迁移 2 .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标准答案:D D.幼儿园
3.以下不是真实性评价的是()标准答案:C C.虚构要求学业失败儿童占一定比例的标准
4.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称之为()。标准答案:D D.社会化 5.()是幼儿以高度成功率完成学习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标准答案:D D.学业学习时间
6.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B.安全型
7. 元元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二努力学习,他的动机属于()A.高级动机 B.低级动机 C.外部动机 D.内部动机
8.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这是()的观点。标准答案:B B.共同要素说
9.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B.负强化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11.以下不属于幼儿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有:()标准答案:D D.公正性原则
12.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D.挫折 13.()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D.移情 1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阿特金森 1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C.发散思维 16.()认为心理学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而应该以人和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C.华生
17.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进行分类,则迁移可以分为()。答案:A A.正迁移和负迁移
18.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B.柯尔伯格 19.()是教师在完成常规管理及其他管理任务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B.教学时间 20.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是()A.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
21.如果一名7岁儿童不仅通过了7岁组的所有题目,而且通过了8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7。则该儿童IQ=()。A.114 22.()是幼儿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C.投入时间 23.()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C.可逆性阶段 2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A.1903 25.()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A.需要 26.()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B.诱因 27.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8.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C.智力
29.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B.附属的动机
30.由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属于()A.定势
31.重视()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D.社会性 32.以下不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本特点()B.顺序性 33.()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C.动机
45.受()理论的影响,为培养幼儿正确的语言习惯,教师进行反复的口头语言练习。A.行为主义
46.“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A.社会性
47.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B.维持作用 48.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A.O~6、7岁 49.()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0.注意是一种()C.心理现象
51.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依恋类型。A.回避型 52.()认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细致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完整保留下来。标准答案:A A.加工水平理论
53.()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B.学习理论
54.贾德的概括说所依据的主要是他在1908年所做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看作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标准答案:B B.水下击靶
55.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B.具有了性别概念
56.()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性别角色
57.幼儿()所形成的新形象,不仅可以是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是不可能有的形象。A.想象
58.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同龄人
5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班杜拉
60.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B.谈话 61.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62.在学习动机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洛
63.以下不属于先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B.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64.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标准答案:B B.敏感期
65.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B.相同要素说
66.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A.放任型 67.以下内容中不能发生迁移的有()D.气质迁移 68.“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D.放任型
69.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项不正确。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70.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71.教师对幼儿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72.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D.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73.受()理论的影响,要在具体、真实、丰富、有趣、有意义,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情境中探索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培养幼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B.皮亚杰认知主义 7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75.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C.情商 76.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中发生的。A.游戏情境
77.儿童最初的创造想象是()D.情境性想象
7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79.“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80.()是将幼儿学习的成果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A.常模参照物
81.()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标准答案:A A.程序教学
82.认知内驱力属于()。A.内部动机
83.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有()。A.自我实现需要 84.物体触及婴儿脚掌心,幼儿五个脚趾成扇形,这是()。B.巴宾斯基反射
85.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属于行为改变的()。A.强化法 86.()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游戏 87.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生理需要
二.填空题
1.知识的情景脉络、认知活动中的互动和(),都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合作
2.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持续地探究、()、觉察文字和有关读写的概念。标准答案:验证
3.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同伴互动,学习(),发展想象力。标准答案: 表达和控制情绪
4.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的()。标准答案:动机
5.把()作为交往工具,在交往的实现生活中学习标准答案:语言
6.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以()为主 标准答案:实践活动
7.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标准答案:动机功能
8.对幼儿来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也包括态度和()等。对幼儿来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也包括态度和()等。标准答案:价值观
9.在幼儿班级管理中要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标准答案:有效学习
10.幼儿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学习是笼统、()、整体性的。
标准答案:综合
11.评估是判断幼儿的学习是否发生以及()的程度的一种系统方法。标准答案:学习掌握
1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的重要手段 标准答案:心理交流 13.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好问、好探究、好模仿。标准答案:好奇
14.支架教学包括预热、探索、()几个环节。标准答案:独立探索
15.认知迁移理论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标准答案:根本途径
16.坦波瑞克认为,测量是根据()和测量的具体目标。标准答案:教育目标
17.幼儿在互动中能自然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的能力。
标准答案:了解他人思想
18.身体游戏中取得成功能发展已经增强了的自信,()、独立性和自控能力 标准答案:情感独立性
19.儿童倾向于用于他们()相一致的方式去游戏。标准答案:认知方式
20.幼儿期脑发展尚未定型,如果具备积极的环境刺激,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标准答案:修复性
21.儿童通过()和幻想,进行角色选择,终止规则,改变结果。标准答案:游戏
22.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标准答案:主动性
30.测量通常以数字或()的形式,表明幼儿学到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标准答案:分数
31.游戏是人类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游戏,而且和其他行为一样,游戏也有()。标准答案:个体差异 32.随机通达教学,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识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的一种教学方式。标准答案:高级学习
33.儿童在学习迁移中必须形成()和一般概念,才能导致迁移发生。标准答案:共同原则
34.要想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要先教他们(),从适当的行为开始培养。标准答案: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
35.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和()上.标准答案:想象力
36.为培养幼儿正确的语言习惯,教师进行反复的()。标准答案:口头语言练习37.幼儿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兴趣和诱因等方面。标准答案:好奇
38.韦纳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因素来源、稳定性、()。标准答案:可控制性 39.根据()的组成方式来学习和教育标准答案:语言要素
340.评估通常具有某种程度的()。标准答案:主观性 41.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看作是()过程。标准答案:心理训练
42.()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标准答案:学习
43.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成就归因等。标准答案:自我效能感 44.形式训练说以()为基础。标准答案:官能心理学
45.对幼儿来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也包括态度和()等。标准答案:价值观
46.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可以()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标准答案:操纵和控制 47.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标准答案:自我表现创造性 48.语言理解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倾听、()、对话标准答案:提问
49.学习不仅仅是依赖与教师的知识传递,()也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答案:适宜幼儿学习的环境
50.要在具体、真实、丰富、有趣、有意义,与幼儿()的情境中探索幼儿时期的 语言学习
标准答案:生活相关
51.区角环境的设计中各区的最佳配置()。标准答案:动静分开
52.所谓的建构,就是说学习者自己通过学习寻找到知识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相互作用 53.成功的儿童经常从事小组游戏活动,而且被()视为非常理想的玩伴。标准答案:同伴 54.帮助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的状态。标准答案:无监督 55.心理理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的内容。
标准答案:最基本
56.多动症儿童脑生理机制研究显示,多动症可能由()发育迟缓引起。标准答案:大脑额叶 57.幼儿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与幼儿学习特点密切相关的。标准答案:整体性 58.读写萌发理论强调,应激发幼儿的内心产生读写的()。标准答案:内在需要
59.在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关注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答案:过程性
60.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标准答案:自我表现创造性
61.行为主义认为动机和学习都是()的结果。标准答案:强化
62.以游戏为基础的评价模式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标准答案:游戏
63.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所形成的()。标准答案:模仿
64.评价的过程是“在一些事件、目标或行为以及一个规范或标准之间的()”。标准答案:比较过程
65.教师必须以()的发展性眼光来对待幼儿的学习。标准答案:动态 66.游戏也是儿童学习和与其他儿童()的情境。标准答案:社会交往 67.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标准答案:认知动机
68.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形成至关重要。标准答案:社交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2.意义学习:是一种与个人的态度、行为、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人会以积极的投入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因而学习速度极快。
3.学业成败的归因: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4.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条件是在各种情境下的过度练习。
5.班级管理: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6.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7.探究行为:包括浏览环境、仔细观察、感受、闻、用嘴接触、摇动、称重、移动、操作、探查或者用其他方式研究手中物体的性质
8.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9.竖向迁移: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与高级概念和规则间迁移。
10.文化: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11.塑造: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12.转换:用一个客体代替另一个。13.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14.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15.戏剧游戏:或称为假装游戏,儿童最常见的游戏形式。在社会性的戏剧游戏中,他们分享目标、主题、材料。戏剧性游戏是从成人那里获的。
16.归因:归因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17.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18.评估: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综合加工和解释以帮助教师判断幼儿学习情况的过程。
19.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0.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21.动机: 标准答案:动机是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经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22.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23.一般迁移:原理、原则和态度、情感的迁移
24.创造性学习: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具有和获得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25.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26.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7.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28.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场所。
29.心理理论: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30.客体替代:用一个客体替代或转换另一个客体。
31.全语言: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地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
32.习惯化:习惯化是个体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33.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34.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总和。35.区角活动:即在区角进行学习活动。也可称为活动区。
36.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指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后来的学习或解决问题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7.测量:是指教师手记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客观资料、素材和信息的过程。38.横向迁移: 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
39.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40.评价:评价与测量和评估不同,不仅要包含测评及评估过程,而且还要以某种标准为参照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41.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42.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43.学业学习时间:幼儿以高度成功率完成学习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44.分配时间:划分给教师的计划用于幼儿学习的时间。
45.支架式学习:标准答案: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46.客体虚构:发明一个客体,能够通过行动仿效他的使用。
47.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48.标准参照物::以一定标准为依据,评价幼儿对某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不考虑其同伴在该技能上的成绩。49.投入时间::幼儿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
50.教学时间:教师在完成常规管理及其他管理任务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51.班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惹急心理环
23.多动症: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的总称。
24.维持学习: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科学权威,解决方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25.游戏为基础的跨领域评价:一项测量游戏发展的观察量表,它以游戏为中介,对游戏情景下的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价。
26.消退: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少差别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27.图示:图示是指任何一种做出动作的能力。28.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29.特殊迁移: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另一领域的学习。
四.论述,简答题
1.第论述幼儿学习动机
标准答案:幼儿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它是激励和指引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2.论述操作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标准答案:
1、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2、操作学习能够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3、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
4、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3.论述区角环境创设教室的物理环境设计
标准答案:1.铺地毯:吸音并能用于特定的场地,如图书区。2.挂窗帘或将布挂在窗上,或将幼儿的美劳作品挂在窗户上。3.降低过高的天花板,通过运用固定的移动物,从天花板挂下学习中心的牌子,或以细线挂幼儿的美劳作品。6.教室内放置各种布枕头,以吸收振动。7.运用教师影响力:柔和的声音、有计划的活动和建立可预知的场地。8.提供书籍和报章杂志:教材可影响教室的每一个区:域,这些工具增进阅读能力并吸收活动的声气。9.运用篮筐做容器和转换工具。10.增加公布栏:布料的公布栏有助吸音,如室内展示空间有限,提供可移动板或在墙上盖布另辟空间。4.论述幼儿园可以设置的活动区有哪些
标准答案:
1、室内:社会活动区(娃娃家、医院、超市、街道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试验等);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语言活动区(安静的阅读区和进行语言交流和故事表演活动的区域);建构操作区(拼、插、搭、小制作等);
2、室外: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5.论述游戏为基础的跨领域评价的实施过程
标准答案:可以在任何一间大房间里实施。在这个房间里,玩具按照活动区摆放,如积木区、沙桌/水桌区。只要具备必要的材料,也可以在家里进行。6.论述概化理论的内容
标准答案:?认为相同要素说的存在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关键在于原理、原则的应用。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7.论述区角环境创设中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的要求
标准答案:首先,流动线的规划要注意流畅性,并保持足够的额外空间,一般保持在1/3以上。其次,教室的形状也会影响流动线,长方形的教室比正方形更适合.而L型则会妨碍教师监控幼儿的学习活动。第三,建立通道网.以连接各学习区。注意:通道网络应限制穿越活动区;通道应清晰、宽敞、延伸环绕学习区。第四,教室至少要有两个出口以供应急,并清楚地标明紧急出口路线。第五,各学习区可以用L型和U型来分隔。研究表明,这种分隔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机会。58.论述幼儿班级管理的内涵
标准答案:教师鼓励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也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愉快和富有建 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诸方面因素。9.第论述关于幼儿语言学习乔姆斯基先天论的基本观点
标准答案:假设人类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一组装置是分析语言输入的知觉和认知能力。10.论述关于幼儿语言学习皮亚杰认知理论基本观点
标准答案:幼儿的心智成长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强调幼儿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
11.论述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发展
标准答案:
1、当儿童在理解游戏情境的范围内去处理冲突与要求时,游戏能支持情感的发展。在假装游戏中,他们可以表演伤心、发怒、担心、害怕、爱、沮丧,而不用担心受到惩罚。
2、游戏使儿童在选择问题解决途径前能够积极地形成自己的经验,并探究其他的经验和可能性。12.论述有效地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
标准答案:1.幼儿的学习评价是整体性评价2.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多元评价3.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4.幼儿的学习评价是个别化评5.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13.论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
标准答案:?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发现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14.论述罗杰斯个人中心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要素
标准答案:?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人的情感与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要全面渗透。?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15.论述实施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
标准答案: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有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的适宜性教学提供依据;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16.论述著名的儿童创造性测量实验
标准答案: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沃利奇---凯根测验
17.论述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力所包括的内容
标准答案: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18.论述学习迁移的分类
标准答案: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高通路迁移与低通路迁移;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横向迁移与竖向迁移。19.论述有效课堂管理者的特征
标准答案:
1、备有能引导幼儿掌握课堂规则和程序的清晰而具体的方案,花费必要的时间来执行该方案,如幼儿懂得如何排队等。
2、帮助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无监督的状态。
3、在开学之初用更多时间讨论班级规则。
4、教给幼儿具体的程序。
5、安排的活动通常是简单的,任务却是令人愉快的。
6、能运用各种常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温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还能阻止各种消极行为的发生。20.论述同伴关系的功能
标准答案:1.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3.同伴交往经验影响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21.论述评价多元化的内涵 标准答案:评价主体元化。在评价幼儿学习时,不仅教师是评价主体,家长、幼儿、同伴等都是评价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与水平。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22.论述幼儿创造新培养的方法
标准答案: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3、有意思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肯定幼儿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23.论述发现学习的意义
标准答案:?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该信息。?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和别人教给相比,自己发现会产生更大的自我满足。可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学会将来进行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这个实践就能最好地学到如何去发现新的信息。?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 24.论述社会化的特点
标准答案:
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2、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3、儿童社会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25.论述幼儿语言学习读写萌发理论的观点
标准答案:幼儿读写能力在生活中会逐渐发展。最初幼儿借助表情、手势与人沟通,接着以口语的方式式沟通,然后意识到读与写也是与人沟通的方式。因此,幼儿读写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环境中渐渐萌发的。26.论述多彩光谱评价的来源
标准答案:多彩光谱评价是加德纳和费尔德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历时多年的一项针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法。他们非常关注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多元本质,深信儿童在各个领域的认知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价儿童的认知与学习潜能时,应为其提供不同领域的材料和信息,这就是多彩光谱评价的由来。
27.论述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标准答案: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和支持的需要;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成;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8.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幼儿需要的满足有哪些
标准答案: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9.论述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
标准答案:全面关注;并行处理;过滤环境的高效;让每一个幼儿参与进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
30.论述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标准答案:1.容易扼杀的学习主动性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和体验作用显著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
7、不可忽视的个别差异性 31.论述罗杰斯关于学习的主要论述
标准答案:?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在安全气氛中的学习效果最好。?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32.论述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标准答案:1.一个心理群体对其成员心理上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社会比较而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遵从同样的准则与道德。他们从群体中得出所谓正常的行为、标准、信仰等,群体对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有很大影响。2.无论在什么社会,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主要不是家庭,而是儿童的游戏群体。
3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包括什么?
标准答案:?加工水平理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 完整的保留下来。?双重编码理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储存方式:表象和语言。?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联结的加强以及其他联结的减弱。34.论述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标准答案:
1、它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2、它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3、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活动。
35.论述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标准答案:
1、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儿童,把每个儿童都看做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
2、教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价值、有能力的个体,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3、每个儿童都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儿童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36.论述游戏的本质
标准答案:
1、在本质上是愉悦与快乐的。
2、内部动机趋势的,没有外部目的。
3、没有物质产品的活动,过程重于结果。
4、游戏是自愿的,儿童自选的。
5、游戏者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37.论述全语言教学理论
标准答案:1.全语言教学观(又称为整体语言教学,实施是全面性的)2.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教师不刻意要求幼儿做语言技巧的练习,但一旦幼儿有意愿主动探索时,教师就适时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帮助幼儿学习。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交谈,建构自己的知识)3.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牙牙学语,转述)4.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幼儿成为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主要来自大量的听觉经验)5.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全语言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将每一位幼儿看做主动的学习者,相信他们都能、也都愿意学习。因此,全语言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常常采用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学习情形。38.论述幼儿学习评价的内涵
标准答案:幼儿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4.0 此题得分:0.0 39.论述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标准答案:
(一)幼儿自身因素:首先,幼儿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互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能力;最后,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影响幼儿社会能力。
(二)同伴
(三)教师
(四)文化差异
40.论述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标准答案: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帮组幼儿进行阅读准备;培养幼儿的语言准备;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41.论述游戏的种类
标准答案:
1、对于新颖事物探究行为的量改变不大,而探究的性质显示出发展和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探究更具有系统性、计划性。
2、客体的复杂性和新颖性。
3、从探究过度到游戏。42.论述婴儿的无条件发射行为
标准答案:
1、吸吮反射:手指放入婴儿口中;吸吮;有利于喂食。
2、游泳反射:将婴儿放入水中;踢水玩水;4~6个月;发生意外可以帮助婴儿存活
3、迈步反射:扶助婴儿腋下并使其光脚着地;做迈步动作;2个月;为行走做准备。
4、抓握反射:手指放在婴儿掌心并轻按紧紧抓住刺激物3~4个月为幼儿抓握能力做准备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触及婴儿脚掌心;五个脚趾成扇形;8~12个月;尚未知晓。
43.论述社会能力的价值
标准答案: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3、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
第二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者——赵新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第三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胃肠蠕动)和外在心理性的(言语、表情、动作等)。引起个体行为的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表情等)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头脑中浮现出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刺激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特定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社会心理又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远古时代心理学思想:万物有灵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荀子、范缜、古希腊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17、18世纪以后西方哲学思潮:笛卡儿、洛克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和实验生理学源头: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学习改造阶段(1949——1956)开展研究阶段(1957——1966)停滞阶段
(1967——1977)初步繁荣阶段(1878------现在》 1万物有灵论:
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
荀子: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 范缜:
“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德谟克利特: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其数目是无限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特别细小光滑,像火那样,活动性大,贯穿于身体的各部分。柏拉图:
认为灵魂先于身体并独立于身体,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把理性放入身体,用以指导身体。笛卡儿:
心身交感论:认为物的本质是占空间(有广延性),心则不占空间(无广延性)。心与物之间彼此独立。反射 洛克:
“白板说”: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联想 达尔文
他的 “进化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如遗传、环境作用、个体差异、进化、适应等都成了后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缪勒
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主张大脑的机能是分区专司的。还提出了神经冲动产生于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的理论。在当时的生理学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赫尔姆霍兹
他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也是今天心理学上解释视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费希纳
用实验方法测量心理现象是如何随物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的(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在实验设计上,精密测量刺激的强度及其变化以及被试凭感觉所表现出的反应情况,从而揭示了人的反应的变化与客观刺激的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正是由于费希纳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心理反应(感觉)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类研究也被称为心理物理学。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structuralism)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代表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主要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优点: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缺点: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斯金纳(B.F.Skinner)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并且行为主义学派反对内省,而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
3.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主要观点: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4.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5.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z 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6.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主要观点: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A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B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F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G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测。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研究中,应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不仅要看到心理现象当时的特点,还要看到它发展中的特点。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跨文化研究法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四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3.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 有助于掌握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1)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2)有助于教师全面合理地组织教学,也有助于指导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
1、D
2、A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二、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打“√”,在错误的题后打“×”)
1.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还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X)
2.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地为学与教提供一般的原理与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办法。(X)
3.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独立学科。(√)
4.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非分析研究的。(√)
三、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经历了那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30年代学科心理学的发展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学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的总结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能够从内部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角与学所涉及的各类资源。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
(2)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学生学的心理活动,也包括教师教的心理活动。
(3)在学与教的心理活动中,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主体。
(4)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5)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这些现象去揭示其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四、论述题
1、教育心理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尝试的新观点,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新课程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的观点。例如语文课上的课文朗诵方法,对那种方法更有效要有新的认识。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他变成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从而推进教学,例如根据直接指导教学原理,对教学的步骤进行程序化的安排。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够采取合理的办法,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学生下座问题的处理时,教师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遵守情况。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困难的原因,从而促进其学业获得进步。例如,一名学生如果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结果中找到困难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促进提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学提供的知识理论指导,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公式,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教学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有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相机行事,不断反思,随时作出相应的变动。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
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第五篇: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高峰体验:是指当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即所谓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认同体验,处于高峰体验的人产生一种比其他时刻都更加完整的自我感觉,同时也能与周围的人与环境更加融合,因此他感觉自身处于最佳状态,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对所从事的事情胸有成竹、浑然忘我,同时也最具有创造力。
初次同化:法国学者拉康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折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并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为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即“初次同化”。格式塔:一种含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唤醒理论:又译激发论。环境心理学中一种解释个人活动空间大小与情绪变化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空间逐渐缩小时,其唤醒水品随之上升。当个人活动空间缩小使之感到不便或困难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过程。原型:原始的类型或形体构型,其他类型或形体构型由它演化而来。
解码快感:设计师赋予物品以某种意义,使其成为某种符号或隐喻,当人们解读出这一意义,并与之产生共鸣时,也能获得极大的快乐。
简洁律:人们知觉的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
可用性:是在软件、硬件或其他任何产品对于使用它的人(用户)适合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是某个特定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
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中存在的顿悟、直觉和灵感等现象。
移情说: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弗洛伊德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艺术家追求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具有固着性,因而同精神病人有相似性,但在本质上又有所区别,艺术家能够获得一种对于挫折、压抑的替代性补尝,他们虽然比常人更善于终断与现实的联系进入一种虚幻状态却具有足够的心理返回现实。②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密个人性欲对于满足的过度物而形式和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快乐的情绪对象,然而艺术的内容总是高于形式的存在 ③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恋,对于艺术作品的符号加以解剖,可以达到艺术家意识生存的内容,对于接受来说特定的作品之所以具有特别吸引力,是因为它既不
损害内心的超我又和自我甚至本我相协调,从而达到高度的净化。
“原型”和“图式”的概念对于设计艺术的启示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一方面,原型和图式代表了人们对于所认知事物的期望,那些与原型符合的物体能更快、更准确的被辨认出来,而那些符合人们的图示的事件、情形使人们感觉合乎常理,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从设计主体的角度而言,图式形成了密集的网络,那些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主体能很快地调动更多与这个节点相联结的信息,这就是发散新思维的实质。
谈一下你对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说”的认识。
答:不同性质的知觉物和观者的心灵由于一种力的结构的作用产生相应的体验关系,对由视觉艺术来说不管他的形式何等分歧,总有一种具有相应方向和强度力的结构。而对于观者来说,他的大脑皮层也有一种基本结构和刺激物的基调相类似力的式样,就是说在刺激物和人的心理之间总有一种性质相异的力的基本结构,即所谓心物“异质同构”。
造型要素赋予人的情感体验,究其心理机制至少应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1、首先,造型自身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形成的结构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人们相应的情绪,例如寒冷、温暖、收缩、刺激、眩晕等;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温暖、明亮伴随着愉悦,寒冷、幽暗伴随着厌恶或伤感等。2这些造型,型的要素以及它们的结构使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联想到具有某种关联的情境或物品,并由于对这些联想事物的态度而产生连带的情感。3设计情感的第三个层次在于形式的象征意义,观看者通过对形式的意义的理解而体验相应的情感,这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激发与体验。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中矫正视错觉的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答:1)正面的8个柱子,只有中央二柱完全垂直,其他六柱都向内倾斜(34英尺的柱子向内倾斜约3英寸),这样可以避免柱子全部垂直,在高处两侧石柱会被沉重的石楣压得显得向外分开;
2)神庙基石不是水平的,而是向上略凸形成弧线,这样能弥补在上方的石楣和石柱的压迫下略显凹入的错觉。
3)神庙的柱子都是微妙的弧线,并且上小下大,以弥补长平行线带来的中部凹入的错觉。并且石柱还不是一样粗细,两边较粗,中间较细,因为按照明度视觉,衬着明亮背景时显得比较细;衬着黑色背景显得比较粗,而神庙两侧衬着天空,中间衬着殿堂,因此设计为两边粗,中间细,以平衡错觉。
4)神庙的各部分装饰大小也不同,一般越往高处,比例越大,根据观者的仰角大小均匀变化。
设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思维按其特点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何理解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答:首先,设计是实用的艺术,因此,设计的情感体验不像纯艺术作品常常首先是艺术家本人情感表达,设计的情感体验则是与该设计的目的性相关。
第二,设计情感不仅取决于“用”的结果,还与过程密切相关。
第三,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情感。
最后,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其复杂的目的性,其可能激发不同类型、层面的情感体验。
论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理论以及对设计心理学的启示。
答: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会是精神层次理论: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欲望、幻想、判断、情感、决定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这些不同的层次包括自我、本我、超我。a、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除了通过对产品功能、结构等客观条件的把握和分析,还具有相当艺术创造的特点,那一部分我们常常无法用明确的设计原则来解释,它更多的涉及设计师无意识的过程,其他心理学理论均缺乏对这一过程的解释和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设计师灵感这一较为诡异、复杂的现象。b、这些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消费者(用户)的需要和动机。c、根据以上理论,可以认为设计师在试图迎合用户的需求时,必须同时兼顾三重人格的需要,即自我、本我和超我的需要。
目前心理学家较为公认的情绪的基本作用和属性包括:适应作用、驱动作用、组织作用和通讯作用。人对物的知觉过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诺曼将人对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
视觉恒常性中最常见到的是大小、形状和方向恒常性。
依据从低到高的分类,可以将设计带给人们快乐的情绪归纳为感官快感、得利快感、超出常规的快感、解码快感和交互快感。
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包括:大小、质地、插入、焦距和饱和度。
信息理论家摩尔斯提出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可以简单区别为整体理解、顺次探索和随机获得三类。
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明度视觉和运动视觉。
设计的新异刺激包括了对象的复杂程度、新奇程度和
和谐程度三个方面。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是由瑞士的精神科医生、精神病理学家在1921年创立的罗夏墨迹测
验。
人机界面设计 __成为目前工业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他的《生理心理学》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设计的应用心理学研究衍生出了新的交叉
性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性工学和可用性工程。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勒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
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的流派是行
为主义学派,它的创始人 是华生。
四种气质的典型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粘稠质和抑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