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天门山评课稿
望天门山评课稿
——评《望天门山》 基础性评价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高
1、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纵观整节课,以教师为主的全班统一教学时间平均小于60%,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时间高达40%多,所以,这节课师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式欠多样化。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发言、倾听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方式如:约定、运用板卡等,表达呈现、激励应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另外还有全班统一学习,充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
1、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掌握“二二三”的节奏,有效扩展文本教育。
2、完成了学习事项。教师能清晰有效的向学生引领学习如何赏析古诗的技巧。
3、学科性强。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品字、品词、品句,逐步学习课文,赏析诗歌。
4、价值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
第二篇:春望评课稿
《杜甫诗三首》
《春望》说课稿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马越良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春望》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
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突出了什么观点?(2012?江苏扬州)
2、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杜甫诗三首》
《春望》教学反思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马越良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运用“135”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感悟、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自主学习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讨论交流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不足之处,比如没有及时的对学生的生成问题进行回答,老师没有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学生中去,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改进的地方。改进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多研究学习“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2、尽量与学生多接近,亲近学生。
3、把握好每一教学环节,灵活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知识的收获与升华。篇二:《春望》说课稿
《春 望》 说
课
稿
说课人:梁皓普
班 级:12级文秘1班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
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篇三:《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从古到今,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还原作品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今天在《春望》一课中的说课所要做的努力。
说课形式:课前说课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与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始集中编排文言文课文。《春望》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
就教材而言,《春望》要继续探索、创新教法:如何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诵读训练。它还是第六单元的探路者。第六单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这一首诗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引出对诗歌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人的赤子情怀。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我这样教,学生又如何学呢?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理解品味诵读法(2)圈点勾画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4)成果展示法
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抢答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然后,教师过渡: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板书课题,作者。
2、学生汇报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用抢答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写作背景方面我让学生侧重搜集杜甫战乱流离的中年际遇。这也是杜甫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的高峰期。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出示学习诗歌第一招——多读以及读诗的技巧。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理解诗意。
教师过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后,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学习。
第三个环节:赏读诗歌,知诗识人
1、出示学习诗歌第二招——多思。
(内容、情感„„)”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例子:国家:(破)——风雨飘摇的国家,满地废墟,断瓦残垣,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
3、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交流,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2、请学生用“诗人?望?到了来修饰。我从中读到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将课堂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修饰语,运用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诗句的物境。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当全诗品析完毕,一个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杜甫也出现在眼前。这样,本环节通过形象品味和诵读感悟,较好地把知人论世和情境体验融合在一起。
第四个环节:品读诗歌,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
1、你从每句诗里发觉诗人都望到了些什么?可以用生动诗意的语言描绘,可以赏析(从修辞,语言,情感等角度),也可以用图画或者其他方式,只要能再现诗句的情景的方式都行。
2、学生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抓住意象和修饰语是将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拆下来赏玩,那“情景再现”就是将珍珠用情感的线牢牢地串连在一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根据从意象和修饰法中感悟到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这样,古诗教学“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有序呈现,层层深化。
第五个环节:教师寄语,心灵碰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大多数人疲于奔命甚至苟且偷生时,杜甫,从危难的时局出发,循着历史的脚印,去透视命比纸薄的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现实的交锋,成就了字字血泪的《春望》。悲愤的《春望》,渗透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丈量着世间人性的高度,因此不朽!
第六个环节:课后作业,写作训练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春 望
杜 甫
国 家 己
︱ ︱ ︱
破 离 老
︱ ︱ ︱
忧 念 悲篇四: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说课人:刘睿睿
一、教学背景
(一)课程背景
《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二)文本分析
解读诗歌:
1、外在形式上: 1)文体风格
《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
《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
《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
犹在,只是朱颜改。”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
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
题眼“望”字统摄全诗。“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中年杜甫所经历的一切残酷地摧毁了那些梦想,凌云之志不得实现。然而虽然杜甫的仕途之志没有实现,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真正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三)学情调查分析
1、请写出你对杜甫的了解。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文学常识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地了解杜甫其诗、理解杜甫其人。
【备课思考】
学生只“知其然”,教师应紧扣诗歌内容教学,令生“知其所以然”。
2、请写出你尚不能掌握的字词。
《望岳》:岱宗,夫,生曾云,决眦,会当,凌绝顶。《春望》:感时,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连三月,搔,胜簪。
3、请写出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原因。80%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喜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喜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调查结果分析】
从数据上看,《望岳》似乎更受欢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并能说出喜欢的具体理由;而对于写景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四句,却不能说出喜欢的具体明确理由。
【备课思考】
学生赏景 “无处下手”,教师教生“有法可依”。
4、试着推测编者将这两首诗以这样的顺序编在同一课中的意图。50%能说出较合理的理由。
其中20%能结合背景和诗人经历来说明。
【调查结果分析】
大部分同学“知人论世”的意识较弱,学生多只“读诗”。
【备课思考】
教师带生关注“知人论世”,建立正确科学的鉴赏诗歌思维方式。
5、请写出你需要老师帮助和提供的是什么。
背景资料。
更深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作者的思想情感。
杜甫人生的变化和唐朝的情况。
杜甫为什么会忧国忧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感?
【调查结果分析】
反映出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备课思考】
教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力求平衡“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二、指导思想——课标精神
(一)语文学科特点 工具性(语言文字)与人文性(文学文化)的统一。
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人生态度和思想修养,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知识与能力:鉴赏方法、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诗歌鉴赏思维方式。
2、过程与方法:题眼整合、层层递进。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文本深入解读和学情调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文化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守望国家、仰望诗圣。
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小结: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积极三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景情分析法,炼字法,拓展延伸法等。2.建立鉴赏诗歌的正确思维方式——“读诗—知世—论人”。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法,诵读体悟法。2.用诗歌赏析法“读诗”,用背景介绍法“知世”,用对比阅读法“论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品析,理解杜甫对国家始终不变的守望,激发学生对诗圣杜甫的仰望之情。
四、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二、赏析
(一)整体感知
《望岳》
1、齐读。
2、把题目“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二)深入分析
1、前四句中,诗人“望”到的泰山具体是什么样子?
2、重点赏鉴动词:“钟”“割”。
3、诗人通过“望”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补充背景
(四)朗读体悟
三、设疑
过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年时代胸怀高远的杜甫,他的凌云壮志后来实现了么?
四、赏析
(一)写作背景
《春望》
(二)朗读感知
(三)深入分析
1、题目《春望》能否改为《望春》?
2、请结合前四句,描绘一下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3、重点赏鉴动词: “溅”“惊”。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朗读体悟
五、对比
品析
1、对比品析 两首诗,题目同为“望”,“望”的内涵有何异同?
2、拓展体悟
杜甫用他的一生在“望”。
1、开放式讨论
所谓“窥一斑可见全豹”,请结合《春望》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后世称杜甫为“诗圣”?
2、升华提问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实现了么?
1、结合我们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以及对杜甫的了解,请谈谈你对“生前的命与 身后的‘名 ’”的看法,并写在练笔本上。
2、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升华探究
七、作业二选一
五、设计特色篇五:《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贺海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
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
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
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
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
地描写景物。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个阶
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
中的过程。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
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识记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自我感知、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中初步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
体味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为: 把握文章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
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
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
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
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
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性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您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
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将分三课时,第一课时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环节,我运用情
景导入法,首先播放轻松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而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2、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和文学常识的预习已经能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独立完成,因此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前面的朗读提示,学生更能通过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说是给学生的朗读感悟创造交流的平台。
4、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为了解决教学难点中的“理清文章思路”,我设计以下两个步骤。
(1)设计简单的问题: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来描绘春天让学生回答,然后从局部“春草图”入手,引导学生去找寻其他几幅图画,这样学生就能在点拨下很快梳理出第二部分的内容,而不是借助参
考书去“挪”在学案上了。
(2)对文章的主体部分作了宏观的把握后,再去理清全文思路自然水到渠成了。5.师生赏读,突出重点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又创设了赏读这一环节,不论学生读得有多差,不论他读到的句子有多短,也不论他读到的是词语或是句子,只要他发自内心地读出来,或是能流畅的背下来,我们都要对此肯定,因为对语言的品味在后面的教学中会贯穿始终,这个环节仅是一个开端或铺垫。
6、当堂背诵,巩固训练
五、说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抒情)盼春——(描写)绘春 ——(抒情)赞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此板书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望天门山.课案设计doc
《望天门山》《江南春》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江南春》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欣赏感悟,使学生喜欢上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学会朗诵,学会借助图画背诵默写两首古诗。学习难点:欣赏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表达的情感。学案导学:
1、了解两位诗人,回忆以前学过的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3、试着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默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3分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朗读时注意:语速,语调,重音,断句,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读技巧: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牙关开、身体要直、重心要稳、双肩放松、面部自然、精神振奋。)
2、汇报自学结果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再读古诗。
(通过古诗欣赏,让你们感受到原来古诗所要描绘的画面是那样美好,就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喜欢上学古诗,因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五、小组合作
1、小组之间(前后桌四人一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和视频欣
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2、结合书中的插图,快速背诵两首诗。
六、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呢?
(可以从学到的知识,可以从诗的意境当中,也可以与从前比较„„)
七、知识竞赛
(一)、必答题
1、请你有感情的朗诵其中一首。
2、请你选择一首默写
(二)、抢答题: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望天门山》《江南春》是三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唐诗。
2、《望天门山》《江南春》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
3、《望天门山》一诗中的“楚江”是指黄河。
4、《望天门山》《江南春》两首诗写的是同一处景物。
5、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的句子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6、《江南春》“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三)问答题
1、《望天门山》中的诗人的观察点是在哪?
2、《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能不能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为什么?
3、《江南春》描写了哪些景物?
八、布置作业
继续预习下一首诗。
第四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参赛课
科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
张德伦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望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
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什么叫“中断”?
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找中心字“回”
有三种意思: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
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什么叫相对呢?举例理解。学生展开想像,体会李白的喜悦心情。
4、检查指导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1)“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2)理解读出温暖的感觉(3)师生再读
四、链接拓展
1、出示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了解李白年轻时的远大的志向(课件出示李白的诗,学生齐读。)
2、了解要被举荐的李白快乐的心情,再读《望天门山》。(学生读全诗。)
3、出示李白的诗句《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通过对比,了解情不同,景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
4、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
五、课外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地默写到画上。
【板书设计】(图文结合,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第五篇:望天门山 李白
望天门山 李白
tiān mén zhōng
天 门 中 断
bì shuǐ dōng
碧 水 东 流 duàn 楚 江 liú zhì 至 此 chǔ 开 cǐ 回 jiāng kāi,huí。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疑难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唱】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5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