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

时间:2019-05-14 20:2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

第一篇:“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

“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

【摘要】“独二代”幼儿是指第二代独生子女,即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一方也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到了入园的年纪,也正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曾说:“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独生子女,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真的会如此吗?面对独二代幼儿,如何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无疑是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独二代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2-02

独二代幼儿的成长环境非常优越,得到的呵护更加细致入微,是几代人的掌中宝。他们是最先进的一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接触了高科技的东西,信息化的时代必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但与此同时,“独二代”幼儿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家长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在家人高投入又期待着高回报的目光里,这些衣食无忧的独二代成了家里最累的人。因此在对待独二代的教育也应该区别于以前的教学方式,独二代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难点,友谊式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一、“独二代”的教育难点

(一)“独”占资源,多元信息不断刺激

独二代幼儿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可以说是“独”占资源,占尽天时地利。“优生优育”已经从一个口号变成这一代人成长的实际背景,从孕前女性吃的,到后期孩子成长中增加的各类营养品,一个突出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提高孩子的智商。所谓聪明,通俗点讲,就是大脑神经发育正常,神经突触发达敏感。具体表现就是对刺激敏感,记忆力好。也就是说,聪明的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而是当你教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他能很快学会,而且不容易忘记。“独二代幼儿”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普遍注重优生优育,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相对聪慧敏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且使人无可回避。

那么,聪明的幼儿遭遇丰富刺激,会发生什么?

一是聪明暗含对所受到的刺激敏感,不仅表现在对教师所教知识的敏感,也包括对各种各样丰富刺激的敏感。所以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幼儿“聪明但不专注”的现实,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专注于教学内容是教师应努力的重要方向。二是由于刺激的丰富性,幼儿容易满足于对浅层次趣味性信息的获取,不再进行有深度地思考,对新知识的探索也容易浅尝辄止。

因此,独二代幼儿在知识的领悟上不成问题,但在思想的教育上,多说理必然招致反感。这是精明的难以洗脑的一代人,传统的说理式教育在独二代幼儿接受丰富刺激的背景下遇到挑战,必须有所调整。

(二)“独”自成长,面临人际交往困境

归根结底,独生子女的问题根源在于“独”,在一个家庭中独自成长,缺少陪伴。这里的缺少陪伴,不是缺少亲人的关爱,而主要是缺少同龄人的交流。独二代幼儿的这些特点,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在传统的说理式教育乏力的情况下,以友谊为突破口的教育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向。具体来说,教师的教育对策一方面要鼓幼儿生和同龄人交往,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本身也可以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教育影响,其效果自然倍增。

二、与“独二代”幼儿建构友谊的关键操作

第一步:寻找共同点,构筑友谊基础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志同道合,彼此之间有共同点,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也是友谊生成的要素。因此,一个教师要想和幼儿做有效交流,必须从两人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表达出对幼儿现状的理解,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找共同点有什么好处?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在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则会对他做出一些负面推论。具体来说,找到共同点,表层原因是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可以进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独生子女在这一点上表现更为强烈。那么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呢?一种情境就是当两个人有共同点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另一个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就觉得对方更可能认可自己。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优秀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即“没关系,老师小时候也„„”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很简单,表明老师和幼儿有共同点,暗示对幼儿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则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

第二步:先跟后带,实施教育影响

寻找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只是教育的开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要和幼儿找共同点,是为了让幼儿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让教师所说的话能进一步影响和改善幼儿的现状。可以说,寻找共同点,是一个“跟”的过程,即有意识地“跟”上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将幼儿从当前的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让他们有更佳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这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先跟后带”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师幼交流中去。

“先跟后带”的过程常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跟”,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带”,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随后,将幼儿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上。此模式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先跟”其实就是表达理解和认可的过程,而表达理解和认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找交流对象共同点。不过在这里,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谈话的内容,也包括对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可和理解。而“后带”的时候,则首先要让对方认可你的观点,提出一个对方最可能回答为“是”的问题,慢慢地让幼儿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渐渐地幼儿就会被“带”到你所希望的目标上。

根据独二代幼儿更为重视和珍惜朋友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共同点出发,从做他们的朋友开始来开展教育,“先跟后带”,走进幼儿的思想深处,最终达成我们的教育影响之目的。

第二篇:幼儿总结情绪教育——渗透式的教育

幼儿总结情绪教育——渗透式的教育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窗口,情绪伴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积极情绪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与健康心理

品质的形成,相反,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幼儿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由于情

绪伴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幼儿园的情绪教育应该是渗透式教育

一、从问题出发选择教育内容

从调查入手,找出幼儿情绪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问卷的方法,请家长填写,将这些反馈信息和教师对每一位幼儿观察后得到的结果进行

统计、分析,归纳出我班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情绪问题幼儿比例为10%(主要

表现为遇到不顺心的事反应过度,有不适宜的行为);畏难、遇到困难情绪焦虑幼儿比例为20%;自信

心不足幼儿10%、过份依赖家长幼儿5%.其中幼儿不良的情绪表现主要在情绪自控力差、易焦易燥、不

会用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深入识别自己情绪等方面.于是我们将主要目标定位于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补偿性与发展性教育互利互补,让幼儿能识别、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二、寓情绪教育于一日活动中

1、在环境中渗透情绪教育

情绪识别是幼儿情绪教育的基础,我们试图使其与环境创设相互渗透,产生积极互动.首先,对区角、墙面等充分利用,使其对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专

门设立了一个相对隐蔽的“发泄角”,在里边提供枕头、沙袋等可供发泄的适宜物品,当幼儿心情不好

时可以到里边去大喊大叫,去打枕头……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面心情播报墙,让每位幼儿自己设计制作

心情温度计,挂在墙上,随时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调整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关注自己以及别

人的情绪.经常都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幼儿在心情播报墙前互相询问对方的心情.我们还留了一块空白的墙面,让幼儿将一些关于情绪的作品贴在墙上,比如,在进行完创编《表情歌》后,幼儿将自己的情

绪表达方式都画下来,贴在了墙上,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经验又得到提升.其次,不放过每一个能让幼儿关注情绪的机会,如在看动画片、听故事、以及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去关注分析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只有让幼儿关注并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才

能促成最有效的发展.2、在生活活动中渗透情绪教育

主要对己经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我们所采用方法主要是心理辅导,也就是谈话法.谈

话的时机是餐前餐后、午睡前后、自由活动时、盥洗时、以及当其再次出现不适宜行为时.目的有两个,一是在这些轻松的时间与幼儿产生亲切感,让他相信你,愿意跟你接触;二是通过谈话淡化消极情绪

引发的不良行为优化适宜行为.例如:童童平时行为古怪,性格比较孤僻,常常神情忧郁,经常一个人扶着教室外的栏杆呆呆看外面.一次,当他又发呆时,我也走过去跟他一起呆呆看着外面,从眼角的余光,我观察到他从漠不关心到时

不时看我两眼,我觉得时机到了,便自言自语地说:“这外面有什么好看的呀,童童,你在看什么呀?

我可什么都没看见.”很奇怪,很少与别人讲话的他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他看到的东西:

那有只小鸟在唱歌、他想看到自己的家等.从那次以后,他与我的距离近了,也不再排斥我了,有什么

话也愿意跟我说了,慢慢的,在他的脸上也会经常出现笑容.又例如,我班另一名幼儿潇潇,容易激动,激动时偶尔会有过激行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控制情绪能力极差的幼儿,我感觉,在他每一次出现过激

行为时,我不能以暴制暴,而应该平和的指出他的错误,引导他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在一次吃午点时,只听见“啪”的一声,一个装满豆浆的碗被重重摔到地上.我一看,是潇潇,孩子们告诉我,他们那

组多了一碗,潇潇就把他扔在地上.我轻轻把他叫到身边,询问他原因,刚开始他并不配合,后来也许

是相信我了,才说出了原因:原来是别人硬把那碗豆浆推到他面前,他很不舒服,就扔了.我便逐步引

导他想出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其实很简单,把它端上来就行了,用不着发脾气.他想想觉得对,也就这样去做了,我马上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笑容渐渐出现在他脸上.3、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渗透情绪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的活动,是面向全体幼儿的,以其它各领域活动为载体,来完成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活动.其目标要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与其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力图引导幼儿感知

体验,获得相关经验.幼儿的情绪教育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与控制三方面.围绕这三点,我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

括歌曲、舞蹈、欣赏、谈话、诗歌、阅读等.比如:《表情歌》,这是一首非常适合进行情绪教育的歌

曲,歌里有各种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让小朋友仿编歌曲来达到幼儿识别与表达情绪的目的.我们还通过“小记者活动”,让幼儿去采访别人(别班小朋友、路上行人、老师、家长)高兴、难过、生气等不同情绪的原因以及别人让心情变好的方法等等.通过采访,不但丰富了他们对情绪的认识,还

发展了其交往能力.再比如,设计一些典型的情境,通过观看情境表演激发幼儿已有经验,采用“谈判

桌”的方式,引导其进行移情换位,请幼儿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讨论出适宜方法.还可以通过幼

儿对教师出示各种表情产生联想展开谈话,讨论如何用适当方法发泄不良情绪,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

来,贴在墙上,便于幼儿互相交流,丰富幼儿经验,从而达到表达与控制情绪的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情绪教育活动,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情绪越来越健康,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乱发脾气,而且由此引发的正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孩子们变得自信了许多.此外,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也明白了心理素质教育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选择了一个项

目作为专题之后也要渗透其它的内容.作为教师,应当找准幼儿的发展点,贯穿渗透的观念,帮助幼儿

健康成长.

第三篇:《探究式学习与幼儿艺术教育》心得

《探究式学习与幼儿艺术教育》心得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相关信息,积极的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意义与探求答案的一种活动。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幼儿教育界的广泛运用和深化,其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学模式的范围,上升为一种师生互为主体的,共同学习的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不仅更加倡导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现学习的主动探索性、发现性,而且将教师对新知识、新教学手段的探究和学习融汇与其中,倡导师生的共同成长。

但在实践探索中,由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贯彻实施探究式学习理念时出现了各种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就是随意地将探究的标签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而不考虑其价值性、科学性。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仅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讨论或者是操作的机会,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在艺术教育中完全抛弃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等。另一是对探究的神化,既过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学性,把问题的提出、资料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等等都让幼儿自主发现、由幼儿独立完成,而无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无视探究活动的阶段性。此外,许多

教师还将探究式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混为一谈,在两者之间划起了等号,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本学期,凭借我园作为“区艺术领域纲要试点园”的东风,我们着重针对艺术领域中如何渗透和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进行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此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一、“探究的艺术”和“艺术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但在教学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艺术”与“艺术的探究”等同起来。探究的艺术是更多地从“探究式学习理念”贯彻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艺术的探究实际上是要求幼儿用以获取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领悟艺术家研究艺术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注重幼儿对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的体验和实践,以寻求艺术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是什么呢?我想应是后者,即艺术的探究。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探求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中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的重点。这两点概念的阐析不仅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双边效能,也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重心不仅是教师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艺术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中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

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

2、艺术的探究不能离开必要的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官艺术,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得以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表现不可避免涉及到艺术表现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届,曾对艺术教育需不需要传授技能技巧进行过争论,而且当前在许多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已越来越不重视艺术表现技能的传授,但我认为不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并不是摈弃技能技巧,试想一个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现艺术作品蕴含的色彩美?,一个不知道节奏、不会听辨旋律变化的人,靠什么来感悟和体验音乐的美?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最初的艺术创作也是从鸡蛋的写生画开始的,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是从最初的钢琴弹奏开始的。为此,幼儿的艺术教育不应抛弃艺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只不过我们应改变以往“受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受人以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3、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植根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这是新《纲要》的主导精神,作为教师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幼儿生活和社会实际,艺术教育也然。艺术题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艺术创作的潜能,容易使孩子产生创作的欲望,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则是保证 幼儿艺术创作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幼儿艺术创作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鼓动起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自信性,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能激活幼儿的思路,启迪智慧,而结束阶段的兴趣则是幼儿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创作活动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设计中,由于孩子对各种各样美丽的窗花有感性经验,因此有很高的艺术创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叠剪的技能又为幼儿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准备,因此幼儿能积极地投入与窗花设计创作活动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积极地向同伴学习新的剪折的方法,从而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主性的获取了新的技能和经验。

4、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着眼于幼儿个体对艺术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包容孩子的艺术喜好。

艺术接纳各种不同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能的均能机会,艺术最能包容个性、包容个别差异,这是艺术的宽容性。在艺术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同样一幅毕加索的《红色的椅子》绘画作品,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很美,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很滑稽、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很丑。又譬如音乐,一个人不会任何一种乐器,或者五线谱都不会看,这完全不损他做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而一个乐感很好的人不一定喜欢音乐,而且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幼儿中对艺术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喜欢绘画的孩子一有自由活动就会趴在桌上开始绘画创作,而不喜欢绘画的孩子的美术作品则经常寥寥数笔,喜欢音乐的孩子会自始至终地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而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可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神游九天。因此作为艺术教育者也因有艺术那样的宽容性,支持和接纳不同幼儿的艺术体验和兴趣,使他们有安全感,没有过多的精神压力,这样才能使幼儿有更多积极性主动性投身与自己感兴趣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

5、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更适宜于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而非探究式学习。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幼儿艺术活动的活力也在与不断求新求异的创新,就绘画而言,幼儿只要真正获得了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他们就能够驾驭绘画创新,能够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因此说幼儿的艺术创作是感性的体验,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而就艺术的探究性来说,探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他需要一定的理性层面为基础,而且对于幼儿来说,学龄前期的孩子还不具有探究艺术真谛,创新艺术表现手段的能力。因此,就幼儿的发展而言,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更适宜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理念不一定适合每种形式的艺术

第四篇:主题式渗透教育——搭建幼儿成长摇篮

主题式渗透教育——搭建幼儿成长摇篮

—一日课程预设和分析

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真实而快乐地学习与发展,是提高园所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我们要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为核心目标,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保教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常规和作息时间,引导幼儿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一日活动设置依据概述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我园以《幼儿园课程标准》为立足点,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和园所实际情况进行课程预设。

在编制一日活动的蓝图中,我园教师也遵循着一日活动整体性、一日活动主体性以及生活化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了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在每日的教育实践中,坚持将“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力求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真正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二、课程设置渗透核心素养

在一日活动的设置上,以主题式教学为理念。以本周一小班主题《我的朋友》为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均融入了该主题元素开展渗透式的教育。如晨间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同伴打招呼,帮助其形成初步的同伴意识,发展其社会性交往。在集体教学活动:美术《荷包蛋》中,基于幼儿的原有的对蛋宝宝的兴趣,教师进行延伸和拓展,设计了本节手工活动课,幼儿在探索和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好奇心,也开发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接下来的自由活动中,教师邀请了大班的哥哥姐姐们走进班级,和小班幼儿通过抱一抱、问候等行为建立了同伴关系,教师在和幼儿分享着交到新朋友乐趣的同时也呼应了教学主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活动“给动物喂食”、“找影子”,有力的渗透了主题教育内容,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发展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三、一日活动之精彩掠影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中,幼儿从入园开始,便开始了有趣的“晨间问好”环节,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老师、同伴进行礼貌问好,从一日环节的第一步就将礼仪教育融入其中,尤其是针对小班幼儿而言,更是极大程度的环节了他们的入园焦虑,为幼儿迎接新的一天营造了快乐的心境。晨间活动独具特色,在其间我园以混龄建构游戏为主体,结合我园的特色体育活动——篮球,在晨间活动的器械选择和内容设计上颇为丰富,开启了幼儿每日的在园生活。在集体活动的课程选择上,以小班为例,在结合了《指南》和《纲要》的基础上,以五大领域为着力点,结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课程编制,充分遵循了科学性、适宜性的课程设置原则,为幼儿创设“最近发展区”,实现其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紧接着集体活动之后的游戏活动环节,也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小班幼儿在本学期初开展的梦幻彩虹伞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开发了不同玩法,幼儿通过钻、爬、躲、走等技能的练习,在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的合作性、身体协调性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家园合力,齐步推进

幼儿的教育需要家园共同的努力,只有充分调动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构建坚实的壁垒。在一日活动的设置中,我们充分调动起了家长的参与度,引导家长走进校园,让家长也成为园所教育者中的一员。以小班开展的“防拐演练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家长通过扮演“陌生人”走进小班班级,在现场对小班幼儿进行“诱骗”,在结束后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在其中不仅将自我保护意识传递给了幼儿,巩固了安全教育成效,更是为家园联系拓展了更加丰富的空间。除此之外,在一日活动中,家长还通过“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不仅丰富了园所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为幼儿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五、关注成长,悉心哺育

在每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在秉承着这一理念的同时也及时进行了总结和跟进。教师们深刻的认识到,一日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幼儿兴趣及需要,追随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与调整环境创设与材料,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以区域游戏为例,其主题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在紧密结合着当日课程的基础上更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其中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姿态呵护幼儿,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适时地为幼儿提供帮助,帮助幼儿达成具体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如何教育幼儿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三岁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励表扬。例如:妈妈看见孩子摔跤了,不要急着把他扶起来,可以马上说:“宝宝真勇敢,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本来孩子也许会哭,可听了妈妈对他的鼓励,也许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也不会哭鼻子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愿望,这就要求家长的表扬鼓 励要适当,不能给孩子乱戴“高帽子”,让孩子对其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逐渐他就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表扬而养成做假或讨好的行为。表扬主要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刺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三、注意环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其次,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下载“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策略

    《试析开展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的策略》 前言呢? 一、 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概述 (一) 浸入式幼儿英语教学 1、 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你的格式怎么这么怪?请按照学校对本科论文的格式......

    幼儿英语浸入式英语教学法

    幼儿英语浸入式英语教学法 3-5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期。这已成为80后家长们的教育共识。对于英语,孩子会以”母语”的形式掌握并自然运用。调动孩子的英语兴趣尤为重......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语文))(模版)

    独词式作文审题立意指引 这里的“独词”限定的是单个词,不是短语,更不是句子。独词式作文题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这些独词构成。从构成来看,分如下四类: 名词作文题,如......

    高考独词式话题作文写作辅导

    独词式话题作文写作辅导 一、独词式话题作文的题型特点 独词式作文,指话题或文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比较热的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 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200......

    鼓励式教育

    看到孩子每一次进步 ---鼓励教育法的实际应用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天使,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能够茁壮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同样也扮演着重要......

    鼓励式教育

    所谓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

    任务式教育

    任务式教育(佣兵式教育) 核心为改变学生学习心里,从为老师、为家长学习转变成为自己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带来的成果来实现自己的需求。通过明显的奖励方式来生动反映学生学习过......

    小豆豆式教育

    小豆豆式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懂得很多的教育理论,但仅仅知道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人,尤其对于我所在的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的对象是还没有建立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