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0: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

第一篇: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

二、新教材试题

材料

1、来自中国银监会的资料表明,到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62.4万亿元,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21.2%。按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进入了全球最大15家银行的行列。

材料

2、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传统上是我国经营外汇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开始日益重视国内业务的发展,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2009年上半年,国内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材料

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加速和各国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国际大银行进一步加快了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兼并收购的步伐,构建了全球化的业务网络;国际大银行境外业务占全部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境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来源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近一半甚至高达70%都来自本土之外。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金融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银行业也加快了海外扩张的速度,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如目前工商银行境外资产和业务收入占比均不足5%,本土实现的收益占整个集团收益的比重过大。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题思路与方法:

1、进行适度的文献调研;

2、对我国银行走出去的原因可以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亦可同面授辅导教师探讨;

3、独立思考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1)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我国成功实现了“大一统”银行体系到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转变,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

(2)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目前银行业的总资产已达到52.6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2%,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3)银行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银行业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4)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5)外部环境明显改善。银行业的法律环境更加健全,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化运作环境逐步形成,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完善。

(6)国际地位空前提升。2009年末,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世界许多知名大银行,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认可度越来越高。

中国银行“走出去”的历程:(1)20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率先于1929年在伦敦开设分行,1936年在香港设立分行,1934年中国交通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后由于战争和计划经济中止。

(2)1997年后,我国股份制银行确立了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设立分行、子行或兼并。在海外26个国家,80多家银行,总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3)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宏观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有利方面:利用全球竞争对手声誉受损、积极雇用人才并获取客户、考虑进行战略性海外收购以及特别要将建立能力的目标铭记于心。不利方面: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金融损失及其客户组合的不良发展使老牌机构变得不再可信。二是客户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户认为机构的推荐不是为其带来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费用最大化,那么重新建立客户的信任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三是风险防控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经营网络,银行境外服务能力提高。第二,境外机构主要经营指标不断改善,盈利能力提高。第三,培养了一支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第四,合规意识增强,管理境外资产风险的能力提高。

但是当前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监管政策协调配合有待加强,个别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一是对“走出去”的法规和执行层面没有统一管理、协调;二是部分法规缺位或者跟不上形势变化;三是国内外的跨境监管协作有待加强。第二,我国银行机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大规模境外扩张的能力。一是中资银行境外资产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服务难以满足大型国际企业的需要。三是国际化程度低,国际化经验不足。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1)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①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②积极建立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③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④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⑤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⑥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加强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协同。⑦进一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2)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发展海外业务、提高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其求生存、谋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这段时期的业务重点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银行还通过兼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但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①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入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②技术设施落后。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③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绝对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④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调拨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⑤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要求对等,而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⑥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管理还有差距。

(3)国际金融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资银行“走出去”后将会面临政策法律环境复杂、海外机构经营和跨国并购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能源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剧烈,银行业跨国经营的运作风险相当大。一旦“走出去”,中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全球金融风险的分配和传递体系,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再者,无论是海外设立机构还是跨境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专家指出,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能否满足企业海外经营的需要。大部分中资银行的海外经验都较为欠缺,尤其是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等基本还停留在本土企业的层次,面临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较大。特别是并购完成后的整合非常困难,假如缺乏整合的经验和良好设计,不能维持和拓展并购对象原有的市场优势或业务优势,并购则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提升。此外,企业文化方面也容易发生“水土不服”,如何与当地文化理念融合,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员工、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资银行迈出国门后,脚下绝非一条平坦的道路,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为此,中资银行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制定明确的、长远的全球化市场战略。可以考虑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业务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从文化差异较小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起步,逐渐推向全球。其次,完善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充分利用法律和市场手段,有效地规避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确保海外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着力于盈利结构的调整、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中,人力资源是海外扩张的瓶颈,聘用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走出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①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是避免与其正面对抗为妥,可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采用局部推进战术。

②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③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规范的产权制度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④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

⑤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应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要有危机感,积极制定国际化战略步骤,以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的大环境

第二篇:金融理论前沿试题 任务六.

一、旧教材试题 从银行系统看目前总体资本金严重不足即使不考虑准备金缺口依然是不足的。如果按照五级贷款分类足够的提取准备金缺口会更大。我们银行贷款原来的财务系统是一逾两呆体制。原来是提取到1就不提了所以使整个准备金严重不足。1998年开始尝试推动贷款的五级分类就把贷款分成五种类别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这五个级别这五个级别通常的国际惯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主要原因就是针对不同级别偿还能力为了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保障我们公众存款人的资金的安全所以必须非常保守和稳健在它出现不良的时候哪怕还没有违约就要提取足够的准备金。从海外的经验看例如香港如果出现第五级的不良资产了就要提取100的准备金。如果是四级将提取不低于75的准备金第三级则是至少提取25。如果准备金足额提取这样一个银行系统相对来说就是比较稳健的的系统。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查一下比如香港银行业这几年的年报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商业银行的年报比一个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是鲜活的东西。香港的金融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所以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太充足但是它的银行系统赢利状况近几年回升非常快存款没有什么增长、贷款没有什么增长盈利从哪里来按 照我们内地的银行经营收入90的收入来自于存贷的利差。仔细看由于在经济调整时期根据资产质量状况足额的提取了足够的准备金所以当整个香港经济出现了复苏楼价开始回升以楼价做抵押的贷款原来因为楼价的下跌使价值下降准备金可能由25到50现在上升又重新从四级回到三级准备金就可以节省一部分回拨回来这就形成了香港市场赢利的非常主要的来源。因此一个真实意义的资本充足率必须充分考虑资产负债表上的真实状况。我们提取的准备金不足所以很多海外的学者耸人听闻的讲中国银行业已经破产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在目前环境下实际上国家承担了整个最终的风险国家成为一个隐含的担保者。所以这个问题当时的不良资产导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要真正实行开放下的金融监管的话资本充足率会成为非常充分的指标如果我们要从资本充足这个角度考察从理论视角来切入的话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我们的国有银行的改革几乎所有的思路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围绕着资本充足率来做文章的。要求试根据以上材料以“资本监管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分析思路

1、说明对银行进行资本监管的原因

2、概括资本监管的主要内容

3、参考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情况

4、阐述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措施。

答: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监管的理由在本质上都是由于市场机制失效需要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交保护存款人利益。一方面银行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功能使银行自身面临挤提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一般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人预期其存款价值取决于他们取款时的先后顺序则即使没有出现关于银行资产不利的消息也可能出现对银行的挤提这样健康的银行也会被迫倒闭。另一方面对银行进行监测有很高的成本而且要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银行债务持有人主要是普通存款人而这些存款人无法掌握监测银行所需的信息。而且由于存款人只持有很少的存款所以他们也没有动力去行使监测银行的职能。因为存在这种普遍的搭便车的问题所以就产生了对存款人代表监管当局的需求。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银行资本进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6月26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延续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监管思路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充约束转向依靠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个支柱的共同约束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 比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资本充足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资本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银行业的准入。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是各国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最初手段目的是防止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限制社会资金过度流入银行业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一般而言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3.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监管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在负债方面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能力等在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的集中程度进行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从技术操作上来说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例。我国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与《巴塞尔协议》基本一致但有几点不同。一是我国至今没有混合债务工具和次级债券所以允许将符合条件的普通长期金融债作为附属资本。二是我国一直没有实行一般和特殊损失准备金制度所以允许银行现有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直到2002年才区分一般和特殊准备金并明确规定只有一般准备金才能作为附属资本三是我国现行的资本规定仍然仅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 险。另外我国监管当局没能根据不同银行的状况要求保持更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在目前环境下国家承担了我国商业银行整个最终的风险国家成为一个隐含的担保者不良资产导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如果我国真正实行开放下的金融监管资本充足率会成为非常充分的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监管的逐步加强资本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硬约束条件。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指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的管理和研究促使各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的国际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与法律手段管理同时更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将从不考虑风险成本、追求短期收益向建立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转变。新资本协议的创新点就是建立了“三大支柱”的新资本监管制度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应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对其风险概况和资本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2007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目标、指导原则、实施范围、实施方法及时间表构建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总体框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已越来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措施

1、控制、盘活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总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在机制上的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背上了沉重坏账、呆账负担。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对信贷行为的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防止新的坏账、呆账的发生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真实资本充足水平。

2、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权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扩大股票、债券、同业拆借、投资等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比重缩小信贷比重增加抵押、担保贷款比重以及其他方面的资产调整已达到降低资产风险权数、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3、实施资产证券化——降低资产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同质、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贷款、租赁、应收账等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具有投资特征的可销售证券以此回收资金的过程。通过实施资产证券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把具有较大风险的抵押贷款转化为零风险的资产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二、新教材试题 材料

1、在《新巴塞尔协议》下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市场 约束监管将会产生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将会产生道德风险这将影响到银行从存款人那里吸收存款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因此在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市场约束监管公开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当银行的资本越充足时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产生的道德风险越少银行就会越容易从存款人那里吸收到资金进而会发放更多的贷款。反之则相反。材料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包括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管制等原因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传导。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金融制度改革和信贷需求萎缩影响信贷渠道受阻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政策效应下降。——摘自徐倩“小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一文 要求在阅读上述材料及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写一篇学术小短文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写作思路

1、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2、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3、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4、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

答: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与中央银行的职能实现密切相关。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的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在我国金融市场对世界的全方位开放之际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体会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 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 Rate 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 Asset Price 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 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gt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 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lt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 View。“货币观”是以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信息对称作为分析的前提并假定贷款和债券可完全替代。但这些假定和前提显然与现实的经济状况有些不符。因此用它很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做出全面的解释于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三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以金融市场不完善作为分析的前提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个人的受信能力及受信条件的约束而得到强化。信用渠道的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Bank Lending C hannel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Sheet Channel。1.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的利率机制传导外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即M↓→银行储备↓→可贷资金↓→银行贷款↓→I↓→Y↓。2.资产负债表渠道。它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的几种途径可以看出每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子市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的。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央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转向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由此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的间接传导体系。目前可以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 道与信用渠道共同传导的且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相对独立。信用渠道对于产出的影响更有效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对物价而言货币渠道更值得关注。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方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工具的品种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适时作出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2004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由2004年的偏紧转向中性。2006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一。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中央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之多力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出台的信贷政策也是适当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第一方面从货币渠道上看利率非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 对利率敏感性反应的迟缓制约了利率渠道的作用资本项目严格管制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使汇率渠道丧失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利率与汇率之间无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狭小运作不规范使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当然对于财富和托宾q效应大打折扣。由于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其结果大大降低了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反的政策效果。第二方面从信用渠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一般情况是对国有大中企业的贷款发放激励机制较强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则缺乏积极性信贷审批过程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位置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新增贷款。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不对称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疏通信用渠道传导的阻梗 由于近期内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宏微观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所以信用渠道的主导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会仍旧存在此时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靠疏通信用渠道的阻梗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辅助设施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重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具体的措施可考虑1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逐步提 高社会信用意识2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充实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3为打击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应出台一部保全银行贷款资产的法规4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出资、多方人入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5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新的《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评级灵活处理使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更趋合理、公正。二发挥货币渠道传导的优势 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深化我们要加快改革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为货币渠道最终成为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多样化利率体系形成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为此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然后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利率再按照央行的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逐步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完善利率在调节银行、企业、个人资金运用方面的杠杆作用。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议由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当日外汇市场供求.

第三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任务一

一,旧教材试题: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

要求:在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阐述过度反应及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

写作思路:

1、依据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产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过度反应理论指导投资操作。

答:

1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中的过度反应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来临时,股票价格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

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票价格会不断下跌,直到跌到让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外,还有投资者象普通人一样的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投资者会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他们的实际操作已经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表现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或者说恶性循环;而当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变得越来越悲观。因为他们的实际操作已经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会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表现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卖出操作,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或者说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2.分析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

(1)投资者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导致过度反应的根本原因。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低估这种判断可能存在的偏差。在经验性环境下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一般都会过于自信。而过于自信就会出现虚假。当虚假的结果重复呈现在面前时,人们就会从中受到强化,其经济行为表现就是过度反应。

(2)羊群行为的影响。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即投资人的选择完全甚至过度依赖于舆论,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纯粹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他人的行为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并对最终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羊群行为强化了股价的上升或下跌,直接导致股价的超涨或超跌等过度反应现象的发生。

(3)正反馈交易者。由于正反馈交易者存在“与他人相关”的心理偏差,容易形成羊群行为,从而导致正反馈交易者采用一种很特殊但也很简单的交易策略:在价格上升时买进,在价格下跌时卖出。这种交易策略最终就会强化过度反应的产生。

三、如何利用过度反应理论指导投资操作 在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情况下,不妨选择逆向投资策略。该策略最初由戴维德瑞曼提出并运用,因此,他也被华尔街和新闻媒体称为逆向投资之父。逆向投资策略是指买进过去2~5年中表现糟糕的股票,并卖出同期表现出色的股票。逆向投资策略的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祝做出持续过度反应,进而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这一点为投资者利用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二、新教材试题

材料

1、在谈到美国金融机构一边领取纳税人的救助金,一边向部分高管人员发放巨额奖金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指责这是无耻的强盗行为。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9年9月18日报道,美联储正在策划有关金融机构薪酬机制的新规定。美联储将对其现有的监管对象---5000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800多家州政府注册的区域银行的总裁和其他高管、交易员、信贷员等的整体薪酬方案实施监督。

材料2、2008年以来,从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6600万元“天价”薪酬,到中海油高管千万元收入,再到上市国企公司的期权问题,国企高管的定价问题引发了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热议和决策高层的持续关注。下面是中国部分金融业2007年高管人员报酬情况。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2285万元;民生银行董事长,1749万元;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987万元,招商银行行长,963万元。

材料3、2009年9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据了解,《意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央企负责人的基础薪酬、绩效薪酬和中长期激励收益等三部分收入做了限高限制,规定了一定的比例和系数。国务院国资委很快就会就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向下属中央企业发文,金融企业由财政部和银监会等部门共同研究实施细则。随着各主管部门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意见》的深远影响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显现出来。

要求:请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经理人掠夺的主要表现方式。

2、试结合国外分析我国有关部门规范相关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3、请从所有者(国有企业股东)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答:

1.请说明经理人掠夺的主要表现方式

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的财富为己有的行为。经理人掠夺的表现方式分为常规时期经理人掠夺和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掠夺。

(1)常规时期经理人掠夺方式,主要表现为不顾远期风险的扩张战略,以其提高其股权期权收益的方式来实现。经理人的收入构成:收入=工资+奖金+股权期权,其中工资报酬固定,但奖金补贴及股权期权都是随银行机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增加,因此,常规时期经理人不顾创新和扩张企业,使得银行资产、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一方面增加经理人奖金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经经理人股权期权带来最大效益的收入。

(2)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方式,可以说是企业经理人通过制造危机来获得的最大收益,达到掠夺的目的。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并不对银行机构(企业)前期的高风险政策负责,只收获危机前的收益。金融危机对于企业,要么破产要么度过危机;对于政府而言,或者求助或者放任自由。无论如何,如果度过危机,经理人可以索要更加高额的酬薪;而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时可以获得一笔补偿,经理人损失的只是其声誉,但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损失的声誉具有系统性,其个人声誉可以忽略不计。

2.试结合国外分析我国有关部门规范相关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现今我国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这是因为:

(1)当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金融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金融高管人员分配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

(2)金融高管人员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金融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金融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高管人员却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3)金融高管人员掠夺使得他们获得盛大的收益,但却造成金融机构的巨

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这些因素促成了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来规范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必要性。

3、请从所有者9国有企业股东)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针对政府、国有企业股东、企业高管三者的利益在金融危机前的重合使监管形同虚设,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股东损失巨大,而政府的损失更大,从国有企业股东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以下几条规范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建议:

(1)加强民主监督,对企业高管人员实施酬薪政策,完善制度,对高管人员的收益进行管理。

(2)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的高管人员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

(3)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

(4)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束金融机构内业务扩张,同时限制机构外业务过度膨胀。

(5)增强金融业风险意识,防止过度竞争,对企业高管人员旅行薪酬限制。

第四篇:10任务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10任务

1、说明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最好引用经典的经济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2、简要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论述;

第一种形态我们称之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利用英国1861-1957年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并利用图形表示了出来。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相互关系,并证明美国也存在类似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种形态是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1967年和1968年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相继提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但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第三种形态表现为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奥肯又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演变成了GDP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

3、结合实际进行阐述,试分析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吗?并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我国同样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有:

(1)通货膨胀与失业两者之间短期内的替代关系取决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当偏离公众预期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系统地增加实际产出而不断地试图偏离公众预期,则公众预期一定会随之改变。因此公众预期与中央银行以往的业绩密切相关。

(2)中央银行的信誉度有助于以较低成本恢复到理想水平。如果公众不确定什么规则能够最恰当地描述中央银行的行为,则他们会尽力从观察到的中央银行实际行为进行学习。对中央银行政策的不确定性,或对其低通货膨胀承诺的怀疑,会增加去通货膨胀的成本。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的关系取决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长期预期。

(3)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明确目标,必须避免货币政策本身成为一种冲击。另外应当在立法层次上强调价格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在货币政策决策时采取透明的方式。这些都有助于中央银行“信誉”的建立,也会有助于在制度层面上稳定私人部门的预期。

四、在明确目标明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还应当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由于通货膨胀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经济变量的对应关系来进行决。

4、试对菲利普斯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1)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体现的通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

①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幅度较小、经济环境较为稳定的时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模型检验的结果亦是如此。在经济波动较小的年份,曲线的拟合度较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较为明显。

②分段拟合的曲线模型显示,后一周期的曲线斜率高于前一周期,相同的失业率水平下需要保持高于上一周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之相应,即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付出较前几轮更高通货膨胀率的代价。这是新经济的转变带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也使得我国本来就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加紧张。

(2)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具有时代特殊性

①市场机制不完善,国家干预较强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政策因素对曲线的走向干扰较强,因此1979-198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走向了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

②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损耗、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到90年代末向集约型产业转变,逐步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并且加大了对绿色环保、能源节约等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关注程度,控制了高消耗低产出产业的发展。

(3)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短期与长期走势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第五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09任务

新教材

中国如何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

所谓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导致了另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的越来越广泛的传染;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现象日益普遍,传染后果一次比一次严重,越来越威胁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多重均衡之间的跳跃。

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机制主要有三类:金融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以及预期传染机制。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危机传染的三个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机制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爆发危机。金融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的。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预期传染机制是指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导致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可以是经济基础相相似,可以是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可以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通过“羊群行为”来实现的。金融危机的预期传染机制尤为突出。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对我国涉外经济部门发展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部门扩散,抑制了我国出口市场需求。二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流动性过剩演变为全球信贷紧缩,一方面加大我境外融资难度,减少外汇流入,另一方面加速境外机构从我国回笼资金,增加外汇流出。当前,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明显减少,相反出口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大幅增加。三是由于外部冲击加剧,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弱化,境内机构和个人外汇收支行为发生转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一是出口增长可能放缓;二是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三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四是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五是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二)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

(三)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荡还在不断蔓延发展,开放的中国可能在全球经济金融动荡中难以独善其身,我们也要防范传染效应引发的我国资本集中流出、国际收支形势逆转的风险。所以,当前我们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加强对外汇形势的动态监测与分析,按照均衡管理的思路,一手抓流入、一手抓流出,健全外汇管理制度及相关操作手段,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处理好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一方面,当务之急是确保经济增长在8%以上。另一方面,在保增长中要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国内的大消费市场拉动。

二要把握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机遇。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该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扩大内需。

三要把握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60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2008年11月结束的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完善和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我国这30年财富的积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世界迫切需要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我们也需要参与。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历史机遇,恰恰是我国经济今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旧教材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成功实现了由“大一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30年前相比,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一)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

(二)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三)银行改革不断深化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

(六)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七)银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2、从理论上论述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得失。

答:推动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上升,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位。二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截至今年6月末达到2.45万亿美元。三是中国金融机构经过注入资本

金、股改上市后,盈利能力不断上升,不良率大幅下降,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可见,银行业“走出去”已势在必行。一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内外部均衡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三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需要。四是银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3、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应该采取的战略转型任务与策略。

答:金融危机时代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挫的金融机构,恢复元气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次全球经济衰退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要服务于中国拓展外部经济空间、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服务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等目标,坚持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海内外一体化发展,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从客户基础和业务发展路径来看,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一般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以国际结算业务(包括汇兑业务)和“走出去”的客户服务为主,业务多属于批发性质。其次,重视发展当地华侨客户,拓展华侨存款和当地企业的贷款,业务扩展至零售领域。再次,以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为契机,以人民币产品和银团贷款为手段,积极拓展当地客户。最后,积极拓展高端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开展咨询顾问、基金托管、理财和衍生品交易等附加值较

高的业务;在海外财务顾问、项目融资、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等高端业务领域中寻求重点突破,最终实现进入当地主流社会。

下载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理论前沿09任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理论前沿09

    1、简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要历程。 (1)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我国成功实现了“大一统”银行体系到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转变,银行业的组织体......

    07金融理论前沿试题形测_任务07

    说明,《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目前新旧教材并行使用,学生根据自己教材情况完成相应试题。 一、旧教材试题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预测,中国楼市泡沫马上就会破灭,但楼市不仅没有崩盘,反而......

    金融理论前沿形测6

    答: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 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使商......

    金融理论前沿新材料第三次作业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

    金融理论前沿新材料第三次作业

    1、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三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

    金融理论前沿新材料第六次作业

    新教材试题 材料1、在《新巴塞尔协议》下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市场约束监管,将会产生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在银行和存......

    金融理论前沿新材料第八次作业

    国际信用评级对我国银行信用评级的影响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密切相关。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或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