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3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3 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3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3 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4 4.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4 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4 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5 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5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5 4.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5 5.参考文献„„„„„„„„„„„„„„„„„„„„„„„„5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内涵二元结构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农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响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经济升级和产业爬升也受到了落后农村的拖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城乡一体化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较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收入。因此,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谓“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就其具体内涵和定义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社会学者、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譬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涵义,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应当包含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即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等等各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人为地把我国分割成市民与农民相区别、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社会。在城乡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这种二元制度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同时在公共财政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扩大,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中指出 36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 2/3 或更多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比例。2003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左右。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农村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足,小城镇发展进程不快。城乡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大型动力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教育和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完全由财政投入,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极其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更是城市和农村两重天。近几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绿化高标准,街道成倍地加宽,住房面积成倍地扩大。而在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亟待解决。
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
政府决策者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发展规划要力求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从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具有方向性、实践性,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服务海外服从于区域一体化。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桥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向农村传递信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对农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投入。4.2.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已是一段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生活工作城镇化,但身份却没有城镇化,人为地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使农民的身份也进城,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并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 程水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高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5).[5]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7]王玉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服务型社区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8]维普资讯网
[9]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内容摘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必然向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转变,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年来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推动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 1
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形势发展,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二、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
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③。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二)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
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没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三)文教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涉农社区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甚少,大多数社区都是利用旧场地进行改建、维修,设备陈旧、简陋,设施设备配置不全,面积远远小于所规定的标准;与城区教育资源相比,涉农
街道存在生源不平衡和结构不合理,以及投入不足、师资匮乏、管理落后等问题。涉农区域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存在原有基层卫生预防保健网络不健全、新的卫生资源规划不尽合理等问题。
(四)农村劳力培训机制不健全
农民自身对技能培训的选择具有一定盲目性,自主创业意识薄弱,劳动者接受培训和就业愿望不强;政府导向力度仍然不够,政府在具体协调中下达培训目标任务,但是为完成目标任务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过于重视数量,缺乏定单、定岗、定向式的培训,造成培训后人员不适应市场需求,寻求不到合适的岗位。
(五)建设投入短缺,城镇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④
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以完善政策为立足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领导重视
党政领导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还清城乡二元结构欠下的旧帐,寻找各种方式途径,向“三农”输血、向“三农”倾斜,努力在财政预算、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兴办社会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坚定不移地把农民作为受惠中心,把农村作为发展重点。同时,政府职能要准确定位,必须针对管理幅度小、机构交叉多、资源共享差、职能不配套的问题,对有关行政管理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结构趋于合理,把更多的资源尽快投向农村。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统筹发展
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⑤。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注释
①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1(1)
②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误区及有关公共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③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
④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2)
⑤曾万明.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J].农村经济,2005(4),第99页
参考文献
1、潘永江,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展 【J】现代经济探讨,2001,(2)
2、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3、维普资讯网
4、应雄,城乡一体化趋势前瞻 【J】浙江经济,2002,(13)
第三篇: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摘 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居民在政治地位、经济条件、发展机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平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文化事业与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过大已成为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极大障碍。因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农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84-02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城市相对先进,农村相对落后,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其中的课题之一。如何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党和各级政府逐渐将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针对当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文化,进一步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从而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更快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的产生背景和现实意义
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源于中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产生了,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当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由农业化到工业化的发展方式的共同性质。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不完全是由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当时的“城市工业现代经济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所统治。传统的农村经济由封建地主所统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形成中国经济显著的二元分化。但这个过程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逐渐生成和逐渐固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在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确定后,由于重工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技术含量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需要国家具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我国当时工业比重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农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积累。于是,我国工业化进程跨越了以轻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而将农业作为重工业发展的积累主源,与此同时,国家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在这一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又通过一系列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城乡居民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使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最终确立。1978年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到1985年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了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起伏和波动。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1.1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结构畸形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实现均衡增长,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联系较以前实现了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从根本上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的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已明显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政策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1.2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以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要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世纪之交,“三农”问题有一些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还任重道远。例如,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需要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3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国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一个惠及全国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1] 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文献综述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李秀忠(2009)认为,城乡统筹必须是经济和文化的统筹,因而必须让农村拥有先进的文化、思想,进而进行文化创造,最终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高善春(2010)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朱敏(2012)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遏制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扩大农村需求的根本出路。赵光元(2012)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不足的有效途径。刘文俭(2005)认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广大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李云(2007)在城乡文化发展问题上,认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也可以表现为消极影响,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上,把握好城市文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乡村文化的辐射作用,避免城市文化中的消极一面侵蚀到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对农村文化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赵家国(2012)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群众文化活动贫乏、公共产品稀少、文艺人才匮乏,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推进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众多学者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虽然从各个视角进行了研究分析,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应该有自己的理论结构、研究机理和方法,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献资料极少,存在诸多理论盲点,迄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只局限于表面的统筹城乡文化必要性的论证、内容和方式的概括以及理论意义的说明,甚至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概念也有待于进行深入拓展和规范精确的提炼。总之,对于这一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不足,大多停留在空泛谈论的层面。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因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应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并在借鉴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和属性规律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研究。
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措施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失衡。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失衡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迫在眉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弘扬各地农村的乡土特色文化。广大农村地区往往拥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广阔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如果再配上现代城市的科技、资金、项目,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就可以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二是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各级官员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逐渐改变重视城市文化事业建设、轻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的思想,在城乡建设规划的制订中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重考虑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树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思想,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投入总量偏少、人才奇缺等各方面软件和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客观现实,坚持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政策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原则。总之,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乡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来制定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体制创新。首先,创新文化发展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及其配套的评价机制。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制订合理的长远的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并且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人,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当地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干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统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其次,建立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帮扶机制。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各社会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城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重点支持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科技展览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娱乐节目和文化活动。再次,实现文化投入机制的创新,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动用社会资本的力量,吸引各大中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投资兴建乡村文化组织和活动设施,经营农村文化娱乐场所,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能使广大农村居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6).[2]高善春.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8).------------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原因---解决---结果---系统分析方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经济方面的改革方向,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方向。下面我将就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这一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而农民目前只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医疗、养老、教育和城市相比是严重不足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当今的首要问题。而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通过农民进城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我们的城乡一体化是以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大型城市已经接近饱和,在中小城镇进行城市化收益更大,效益更为明显。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城市和乡村应当是一个整体,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相依赖,城乡差别很小,使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城乡地位是相同的,只是城市和乡村在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各所不同。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却形成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农村经济社会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显然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地位要高于农村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系统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差异明显,背离了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当地经济总量,维护生态平衡,提升本地区人民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可能比较激进,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近来,南京两个年幼的孩子被饿死的事件令人震惊,并引发社会热议。据报道,遭遇不幸的两个孩子的父亲原是农民,拆迁后分到两套房子,他将其中一套卖掉,房款全用于吸毒。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南京城郊接合部许多农民因为拆迁,被安置补偿了好几套房。仅房租收入就很可观。一夜暴富后,他们中的一
些人不愿上班,无所事事,整天泡在棋牌室打发日子;有的染上毒品,沉湎赌博,变卖房产,成了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南京某基层检察院的检察官曾在所在区做过调研,赌博和吸毒在拆迁人员犯罪中,占到了半壁江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征地拆迁行列,从一夜暴富到一贫如洗,他们对钱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状况的改变也引起精神层面的变化。如何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并正确应对变化,调节好身心,融入到城市新生活,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农民转化为市民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转型成功后,农民将不再是农民,而是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城市居民。
在这转化过程中会出项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步伐,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这一重大问题,推动农民的观念转化。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身份的改变这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的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思想,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等,使其思想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第二,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扩大郊区征地农民的就业。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此,一定要引导和教育郊区征地农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要加快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需求,为进城农民多谋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岗位。建设以市、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界限,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平等就业。还有就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更多的农民更快的的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并稳定的发展下去。
第三,加快城镇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郊区征地农民实际上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理应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但马上为他们建立完全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实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断地改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使他们生活放心,工作安心。
第四,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直接负责和统一协调处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变迁和农民角色转型。征地农民虽然失去了土地依附,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实现了身份和职业上的转变,但要真正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却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需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员为其解决,要让他们有人可找,有人可依。因此,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直接负责和统一协调处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为重要。
第五,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环境。应将城乡发展协调起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比如,以中小城镇为
基地,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使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然而,尽管农民市民化的呼声愈演愈烈,但失地农民却仍然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尤其在就业、教育、居住等方面常常受到歧视。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有力的帮助,建立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新体制,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市民化后利益不受侵害。
第六,加快城市化发展。我们必须要把失地或剩余农村劳动力妥善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中去,因此必须加快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民的转型。
总之,从农民到市民不仅仅是其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居住空间的转移,更是农村社会系统与城市社会系统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整个融洽的社会系统。户籍转变、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只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外部特性”,而更为重要的是 农村社会系统的真正转型。根除城乡差别的标志不仅表现在物质形态上,更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身上。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使未来的农民尽管与市民的职业分工存在不同,但在社会地位、权益保障、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没有本质性的差别。
第五篇: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肃州区就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做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肃州区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抓工业带农业,抓城镇带农村,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初步搭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近20%的农村家庭进城买房、购车、上学,城镇化率达到56%。7个建制镇和一批中心村的开发建设顺利启动,规划区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在聚集生产要素、承接人口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工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催生了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酒泉工业园区快速崛起,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过300户,带动就业2.6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煤电能源、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生化制药、建筑建材等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三是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农村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路子,逐步拉长
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农民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1%以上。城乡资源共享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农村扩散,工业与农业联动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四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教育布局调整,87%的初中学生实现进城就读,44%的农村小学生实现集中寄宿就读;完成了16所乡镇卫生院的扩容改造和设施配套,先于城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文体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传统体制机制正在突破,拓展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工作谋划机制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决策共识;财政投入体制突破传统结构模式,用于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年加大;社会管理体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开始探索城乡精细化管理并轨的路子。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城市重建设轻管理,农村重管理轻建设,进行决策和安排工作时,很少能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二是宏观法律
政策框架尚难突破。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大部分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针对土地使用权、农户宅基地、住房以及城乡户籍制度方面的规定,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三是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问题,有利益不能共享,有风险不能同担。四是城乡民生保障难以公平。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受各级财力所限,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过低,而且农村诸多保障标准明显低于城市。五是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步伐缓慢。规划管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不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
今后肃州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大力推进“三抓三促、三集中三延伸”,抓城镇促农村,抓工业促农业,抓集中促延伸,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市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向全体农民延伸,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及中心村延伸,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工农联动,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总体目标是:在全省提前五年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格局,率先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小康房普及率达到70%以上,小城镇及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达到目前农业县城的水平。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城乡基本实现社区化管理,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无差别、均等化。
今后主要探索抓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城乡工业园区化发展。突出抓好“一区三园”建设,即酒泉工业园区、东洞滩光伏发电产业园、明沙窝煤电能源产业园和热电建化产业园,积极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城镇及中心村规模化扩张。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及中心村的规划布局,重点围绕“一城三镇”(酒泉城区、上坝、清水和金佛寺),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扩大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城乡劳动力技能化培训。下功夫促进劳动力从引导培训向技能培训过渡,提高培训针对性,做到按订单、按热点行业、短缺工种选择培训,强化技能鉴定,促进劳务输转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发展。积极探索“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利益联接机制,培育一批土地流转、金融互助、信息服务型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集中资源的办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土地承包经
营示范化流转。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地向龙头企业流转、向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向大户能人流转的机制模式,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示范样板。六是农民收入快速化增长。以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为重点,重点抓好以日光温室、网室制种、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种植,着力扩大设施种植规模,力争两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1以内,确保城乡收入差距不再扩大。七是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投入,在标准化设施、学生公用经费、信息化建设和学业质量监测等方面,基本实现城乡均衡统一,使孩子们从有学上,逐步实现上好学。八是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在国家大政策出台之前,把农业户向城市户靠,把城中村、小城镇、中心村并入城市,全面推行社区化管理,解决好撤村建居的问题,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九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加快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力争三年内农村面貌大变样。十是社会保障均等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最终要并轨运行,目前主要是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保障均等化步伐,让更多地老百姓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