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西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总结yuyu
定西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验研究》
研
究
总
报
告
定西市安定区石坪初级中学
南锡君
一、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密切结合的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将是一个残缺的时代, 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世纪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纪, 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个残缺的国家和民族。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高度, 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有良好的科学素质, 又有较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健全人格, 成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新型人才。
(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内涵与关系
科学素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教育,充实学生现代生活的内涵, 并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建立科学概念的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的能力, 培养科学的态度,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 了解科学对个人和事业的关系等,科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体会生活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新一代,他们必须是能清醒地认识科学是个人生活、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学会科学地认识社会。
人文素质则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人, 才会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和谐。
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科学是反映自然界、社会、思维等领域的一般性的认识体系和知识体系,科学素质它包括敢于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是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渴求, 以及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追求;对真理的热爱和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严格遵循。人文在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 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说到底是要对人的自身价值深刻反思,人之所以为人, 主要在于它作为万物之灵, 要以科学的理性建立自己的独特人格, 这就决定了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要重视人文教育, 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总之,当今的年代,呼唤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对一个人,人文精神教育的黄金时代是中学,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了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验研究”科研课题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我们就成立了课题组,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请教有关专家,用充分的理论根据论证了该课题的可行性,经过我们申报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市级课题。
(二)、在初中学生中,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人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根据多年来,在初中教育中只注重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人文教育被忽视,无人进行的情况下,总结过去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与人文教育有关联的成功经验,研究探索在初中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科学素养和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及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研究指导各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注意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并随时注意总结积累成功经验,年度写出论文。(附论文)
(三)、创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改善校园环境,将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活动场合装扮得高雅有品味,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精雕细刻成人文教育的场所,提供一切机会,搭建宽敞舞台,增长学生人文知识,陶冶学生人文素养。
近两年来学校组织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有关活动都将人文精神贯穿始终,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设计、勾画校园蓝图,为校园环境建设出谋划策;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学生才能,特别是今年,语文教研组组织的课本人物、事物的创作和制作、美术教研组组织的书画大赛,音乐教研组组织的歌伴舞比赛等都在创新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位;体育运动会入场式方阵,从运动员的着装到队伍花样的变化,充分体现着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精神风采。
为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两年我们主动带领学生打扫学校周边铁路沿线卫生,主动帮扶周边贫困家庭,让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学到人文精神,感受人文素养。近两年的寒、暑假,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主题参观、采访活动,学生在参观和采访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创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的研究,不容忽视。
(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对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不仅仅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如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在体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中也可以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获取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应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别的技术进行模仿自学,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 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管是列队训练和实心球教学,还是单杠前翻下的教学中,对学生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符合实际的要求,使他们经过一定努力后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总之,体育教学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启发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具有健康体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
2.在初中历史、政治课的教学中结合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人文素质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教材中有大量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初一新教材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民族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第三课《华夏之祖》中“皇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第四单元,“政权另立与民族融合”,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中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第二十一课《魏晋南北朝文化》中的祖冲之和圆周率、《齐民要术》、《水经注》、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贺龙门石窟。
初中二年级历史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土尔扈特部反抗沙皇压迫,跋涉千里,重返祖国。第二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成为民族英雄。第五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与压迫的坚强意志。第七、八课《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第十一课《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立下不朽的功勋。第十三、十四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戊戌六君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改良。第十五课《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外国侵略,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十七、十八课《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一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运动,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
第十九课《清朝文化》
(一),近代科学家:王锡阐、吴起浚、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第二十课《清朝文化》
(二)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途径方面作出贡献者:林则徐、魏源、严复。
初三历史课中的古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文字、文学和绘画,,建筑艺术、科技成就、天文学领域、医学领域、数学领域的艺术和科学成就。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及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黑死病流行与对“人”的反思、国家纷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世俗权利与教权之争与教皇权威的削弱、抗正统基督教的思潮、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德国宗教改革中的农民战争、新教的扩展、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英国教会改革、法国宗教战争、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十九世纪文明,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其它文学流派、十九世纪的音乐、十九世纪的西方美术(西班牙近代杰出的大画家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画派 现实主义画派 印象画派 新印象主义画派 后期印象画派)十九世纪的建筑等。
初中政治课中如: 初一思想政治新教材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我们的生命”。通过讲解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中“学会调节情绪”,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诙谐幽默的调节情绪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故事。第七课《品味生活》中“追求高雅生活”。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下册中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第四课《人生当自强》等。初三思想政治课中第一课《独领风骚的古代科技文化》专题,可以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科学家、著作家、发明家、医学家等发明创造、研究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讲解“百年悲怆”时,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英勇斗争的历史材料,鼓励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动。第三课《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四框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学生进行资源与环境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以人为本”的认识,做到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谈社会理想,树立坚定信念”,第二节“放眼世界,立志成才”及第三节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等。
(五)、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附试题)以笔者之见,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首先取决于教育战线各级领导、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要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轨道上来,大学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青少年的素质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大中小学培养目标、层次尽管不同,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都是共同的首要的任务。第二,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逐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把实现科技教育的人文化和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当作一项教育战略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第三,要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空间。现在一些学生的一个最明显的弱点,就是“四体不勤,五谷难辨”,误把小麦当jiǔ@①菜者大有人在,这与教育脱离实践的弊端有关。学校应针对这种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一些必要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他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精神,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举办人文主题讲座,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增添文化建筑设施,等等。“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语)通过有目的地建设一批校园人文景点,如竖立中外文化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等,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研究的实验与操作
(一)研究的方法
根据开题报告,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是以“传授人文知识法”和“日常行为培养法”,初中学生正处在打文化知识和做人基础的时期,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打好人文知识的基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对今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平时人文精神的渗透,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中学阶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发展他们的人文能力,在他们身上逐渐形成人文精神。
1.文献综述法:查阅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2.抽样调查法:以随机为原则,从研究对象中抽取项目进行调查统计,据此分析问题,总结原因。
3.个案研究法: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中问卷调查,获取信息。4.实践归纳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个案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4—2010.12)。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整理课题申报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组织课题组成人员培训,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3.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讨论会,制订研究方案。4.构建研究网络,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1—2011.6)。
1.讨论各课题研究成员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策略,确立子课题组,并完成子课题方案。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整理有关信息,进行子课题研究,形成相关论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1.7—2012.4)。1.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2.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研究成果
1.改革课堂教学,形成“启情—导读—讨论—明理”四段教学模式。
(1)启情。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政史地教学内容有着较多抽象和理性的概括,对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而言,理解有一定难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2)导读。即教师组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教师在备课时,•把知识点转化为若干个问题,拟好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随时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
(3)讨论。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三论”(讨论、争论、辩论)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鼓励关于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回避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和论证,纠正错误,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4)明理。明理导行是初中政史地教学的落脚点,我们强化政史地教学的德育功能,要求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改革考评机制,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政史地教学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答题能力的训练,没有揭开人文知识的表层,去挖掘蕴藏在人文知识背后的丰富的内涵。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初中政史地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使政史地教学走出了从知识到知识的怪圈,摆脱了游离于人文教育的困境,着力造就品德高尚、勇于进取、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彰显政史地学科教育的本体功能。我校学生不仅在中考中的政史地成绩始终在全丹阳市名列前10名,而且个个文明守纪,勤奋好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深受高一级学校的青睐。
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很多教师简单围绕教材内容,为教书而教书。长此以往,教师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可制约的影响,失去了彰显人文性的内驱力。初中政史地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课题开展后,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促进了教师注重自身人文品格的锤炼和提升,发扬民主意识、以生为本的意识,树立平等观念,以自己真挚的教育情感投入教学,从而形成了可知可信、可敬可亲的教学品格。同时,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注意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照课题研究,时常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或经验总结,有17篇论文在镇江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他们的理论水平有明显提高。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经常上实验课、研究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课堂教学的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改进。在丹阳市级评优课中 黄春方 老师获一等奖,钱书定、史伟峰 老师分获二等奖。黄春方 老师先后被评为丹阳市和镇江市骨干教师,并被丹阳市教育局聘为初中政治教师全员培训兼职教师,张玉凤 老师被评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在丹阳市学科全员培训中开课达成10多节,其中,黄春方 老师还上了一节镇江市级观摩课,在全员培训上作讲座达5次之多。
四.反思
六年的实践证明,初中政史地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也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题研究活动的结束。该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有:
1.在初中政史地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中,虽然对教学评价机制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改革,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评价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2.在初中政史地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中,我们虽然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时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人文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充分说明,在今后的政史地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拓宽人文教育的范畴。
3.初中政史地教学人文培养研究,已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模式。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之间就围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有机整合,发挥文科教学的整体优势还有待努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惑。首先是忧虑。社会各方面对升学率的关注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受到了忽略。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的事件却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其次是思考。当今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在家中受到瞩目、呵护,一方面他们又面临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问题;一方面他们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方面他们在学业上又被寄予过高的要求。在这充满了种种矛盾的生活中,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理解矛盾、去化解压力,去找到一条自强之路,那么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懦弱无能,比如自私自利,比如叛逆不驯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脆弱的表现。而中学生凭自己甚少的人生经历是很难找到精神自强之路的,所以必须靠师长去引导、点拨。
2、为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一些材料。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重视中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学生家长固然是对学生实施人生观影响的第一老师,但这一代中学生家长大多是从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走过来的一辈人,对于当今中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他们未必都能了解。有些家长只看到当今中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起他们那时候是天壤之别,于是一味埋怨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理解孩子,更不知如何指导。于是重任还是只能落在学校的肩上。可是学校也很为难,社会评价一所中学,只关注升学率,学校的人力、财力有限,老师们的精力有限。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教育,未免力不从心。一些学校聘请了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是对于心理问题复杂繁多的庞大的中学生群体来说,一、两个心理教师只是杯水车薪。于是重任还是无可避免地落在了班主任们的肩头。班主任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执行和实施者,自身就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而班主任们事务繁重,压力大,很难分出精力再去搜集人文教育的资料。笔者所在的北京三帆中学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形成了本校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系列,还十分重视对班主任的人文素质培养。在这种氛围中,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和分析思考,总结出以下当代中学生最急需的人生观教育内容,整理出来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备忘材料。以备在某些适当的情境下给学生进行“精神补钙”(即正确的人生观导向)。如果能为同行们所用,或者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计划作一点贡献,将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都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于是不少人片面地认为,教育应以技术性、工具性教育为主,以便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而重视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史哲等学科,事实上是很难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这种认识上的短见与偏差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乃至简单地沦为人们一种谋生的手段。事实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两者是存在极大差别的,我们根本不能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文学巨擘和思想大家一天有多少产值,但从长远来讲,他们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方向。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都是由于削弱、轻视人文精神的结果,这已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不尽早加以解决只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缺少的只是社会的人。如一位著名学者所指出的:市场游戏缺乏规则的状态和当代经济伦理的恶性畸变昭示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作用。
可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迎来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全球性改革热点。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作为此次大会的主题。1994年的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人们在当代就会自然自己是被束缚的。反之,如果没有人文文化,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隔断,而且将会丧失先辈的智慧。”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其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教育新概念坚决重申一个基本的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尽管当前人文教育再次呼声动地,然而纵观各家之说却不难发现,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差异很大,有时甚至还相当偏狭。如同一些学校把人文教育的衡量标准作了这样的误解一样:给学生开设多少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修得多少学分,掌握了多少方面的人文知识,甚至学会唱歌、跳舞、书法、阅读多少文学作品等。这些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实施人文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修完人文学科的课程,获得了若干人文学科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学识丰富、理论水平不低,乃至成果不少,但就是举止言行粗俗,缺少文明礼貌,更谈不上优雅;有的人对某些高尚伟大的杰出人物颇有研究,但是,却根本没有学到这些人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另外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爱变成了恨,友谊变成了残暴。由此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一部分有力量的学生就可以任意欺凌弱小学生,所谓的“小霸王”的现象在日本中小学里极为严重,其结果是少数男生跋扈飞扬,大部分男生都唯唯诺诺,法西斯的因素把人性真善美的因素压抑住了。
面对人文科学如此的困境,该是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时候了!我想这样的人文状况,多半是与人文教育的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会失败?与国家片面发展经济,从而忽视或者掩盖了人文的危机有关系,同时也和不得当的、无效的人文教育方法、途径有关。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案例
(一):与学生探讨成与败的哲学
教育契机:笔者所带班中五个男生参加艺术节“布画大赛”。赛前精心构思,多次练习,比赛开始也很顺利。可是一幅美丽的布画快要完工的时候,一名队员不小心碰翻了洗颜料的水瓶,污水浸染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反应是:愕然,不知所措,继而心灰意冷,虽然比赛还未结束,但他们似乎已经判定了自己失败的结局,无意去补救,不作挽回的努力。
分析:对于这些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能专注而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已经是很不容
易了,如果还得不到成功的回报,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更不可能从挫折中奋起,去努力补救。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中国留美学生枪杀导师事件,有感于独生子女,尤其是学习优秀一路顺风的所谓天才学生,难以忍受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败和挫折,容易走上报复社会的极端。一蹶不振或者怨天尤人、报复社会这两个极端,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对于人的意义而造成的。
引导:引导学生探讨“成与败的哲学”。笔者召开了一个名为“成与败”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成与败”的看法,并且要求举实例说明,笔者自己把握好正确的导向:
导向一:学会“自我评价”。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里,一个人的努力成果往往不是马上就能为人所了解并得到肯定的,周围舆论的肯定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并不是全部,当自己的努力还不为人所理解的时候,不妨自我肯定,自我勉励。
导向二:重视过程胜于结果。古人尚且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古训中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说,有时一些难以预料的客观原因会使主观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也要坦然接受,保持乐观情绪。举例: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兴复汉室,虽然他无法挽回历史,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流芳百世,令人敬仰。
案例
(二):让“学友卡”架起心灵的桥梁
教育契机:笔者所带的初三毕业班由于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班中部分同学出现封闭、自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为不愿意为同学答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资料,甚至不愿意看到同学的进步。
分析:有竞争意识对于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三毕业生来说是不无裨益的,但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如果同班同学在竞争的同时互相激励,互相帮助,那么每个人都会从中获益,集体的学习成绩也会整体上升。反之,如果班级成员互相封闭,互相阻挠,那么只会造成集体成绩整体滑坡的恶果。而且每个集体成员的心理健康都会令人担忧。
引导一:笔者先在班里正面分析了“良性竞争”比“恶性竞争”好的道理,然后制作了一种“学友卡”,让每个同学自寻学友互相记录对方的点滴进步,由老师隔周收一次批阅。当笔者第一次收上来“学友卡”时,有些学友之间互相鼓励的话连笔者也为之感动。笔者用投影仪将这些感人的“学友卡”在班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引导二:建立“学科带头小组”。由班委会聘请各学科的学习积极分子组成,向同学承诺有疑必答,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形式如推荐讲解典型例题、带头编写复习提纲等。目前各“学科带头小组”已基本完成为本班同学编写期中考试复习题的任务。
引导三:课前讲话的“共勉时间”。利用起语文课课前口头表达训练的5分钟,要求讲话内容必须联系初三生活的实际,与同学共勉。每天坚持,能起到互相鼓励,稳定情绪的作用。
引导四:团员、班干部率先承诺不自私。发挥团支部和班委会的作用让学生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四、根据调查结果,推荐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
(一)教学生找到自信——不再“随大流”
中学生也受到了社会上“随大流”风气的影响。因为先进份子总是少数,有的人想向标
兵看齐,又怕受到大多数的讥笑而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先进份子本人也怕受到大多数的排斥、孤立,因此模范作用难以维持。在“随大流”风气的影响下,集体成员就会缺乏是非观念,也找不到自信。由此引出不少班级管理的问题。比如:班级中的同化现象。笔者所带班级有一位新转来的同学因中午吃学校配餐不挑食受到老师表扬,反而觉得与周围同学不一致而心中不安,逐渐被同化,避免单独受表扬。学生干部担心受孤立,工作上缺乏制止不正之风的魄力。班级中的标兵孤立现象不利于班级正确舆论的形成。
导向一:教导学生“自信——永不可放弃的心灵阵地”。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判断是非,不怕跟标兵看齐,也不怕比大多数先进,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自信。
导向二:教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树立正风正气,久而久之,就会让正气成为“大 多数”,让歪风成为“极个别”。
(二)引导学生认识——成功是加油站而不是终点站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呈波浪线型,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成绩下
滑。有的学生不愿意“冒尖”,怕“爬得高摔得重”,惧怕成功带来的压力。其实,对于成功,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这两种看似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病因都是一样的——不能正确认识成功的意义。都是因成功而背上思想包袱的表现。
导向:教导学生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中的拼搏和竞争。成功绝不会专属于某个人,它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只是下一次拼搏的动力,不要因暂时得到她而不思进取,更不能因怕失去她而心情沉重。成功是属于大家的,应乐于与人分享成功的快乐。做“功利主义者”——总不成功会失掉自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三)帮学生认识奋斗的意义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或者活动中弄虚作假,以求得好成绩。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怕吃苦。
可以有以下正确导向:
1、不经过奋斗的成功如同蜡水果,好看却无滋味。
2、奋斗是人生路程上一段最妙的风景,请珍惜奋斗的过程。
3、出身富贵是一种不幸——缺乏锻炼自己的天然条件。
4、少年时的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老年时的苦难才是人生的不幸。
(四)帮学生建立“惜时”的意识
可以有以下正确导向:生命=时间=一切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
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上帝是最公平的,老年人有智慧与财富,却没有多少时间了;
少年拥有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多少智慧与财富。今日惜时的少年才会成为将来富有的老人;今日荒废时间的少年就会成为将来贫穷(包括精神和财富)的老人。那么,具有智慧又能够惜时的少年,就会成为最令人羡慕的人,即“年轻有为”者。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比尔·盖茨也是在青年时代就开创了伟大的事业。年轻是最大的财富,一寸光阴贵于一寸金,因为它瞬间逝去便永不复返。
(五)帮学生认识“亲和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对于集体事务不管不问。有的学生不愿宽容别人的错误。有 的学生心胸狭窄,难以交到朋友。对于这些现象,可以有以下导向:
1、卡耐基描述过“微笑的魔力”,抢先对迎面走来的熟人微笑是一种胜利。
2、人生快乐三句话:好好好,太好了!行行行,我能行!来来来,我帮你!
3、对别人宽容是给自己空间,对别人善意是给自己美好芬芳;
4、要给自己周围种满鲜花而不是荆棘。
5、要想让自己得到帮助,就先要学会奉献——当周围人都因你的给予而拥有了,你还用担心自己一无所有吗?当周围人都因你的奉献而幸福了,你还用担心自己不幸吗?
6、古人云:“欲取之,必先与之”;“以心换心,以诚换诚”。
7、《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必须先解放全人类。”
8、世界名著《小公主》中的主人公告诉我们,善良无私是最高贵的品质。
9、《水浒传》里的宋江,平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被称作“及时雨”。在他落难之时,朋友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六)帮学生认识“谦虚”的重要性。
正确导向:
1、孔子有一次看到“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的欹器,教育学生要谦虚。
2、竹子因为虚而有节,所以高直挺拔。
3、谦虚必须真诚。
4、谦虚必须信任别人。
5、先倾听,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学习的绝好机会。
6、要知感恩。
(七)教给学生“预约成功”。
方法:首先要自信;其次要谦虚;然后要有计划。计划包括以下内容:有多少时间准备?要达到什么程度?需花费多大代价?会带来多大收益?需要几个步骤?按倒计时列工作表。抓时间实行。(在此过程中注意与人协调、合作;做好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其它干扰)当成功水到渠成以后,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力量,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八)教给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正确导向:
1、盲目生气于事无补;撒气发泄追悔莫及。
2、把挫折看成财富;要想到这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也许这是一个转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好的机遇等着你。
(九)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科与“副科”
正确导向:主科的“主”不是指最重要,而是指最基础,像主食,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能源。但人若只吃主食就会营养不良,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副科”就像各种蔬菜水果一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知识不全面就会像低级运行,无法升级的旧电脑,而知识越全面兼容性就越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就越快,越容易升级。
五、方法:可以利用一些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比如班级活动之后或处理某些事件之后,在班主任总结评价的时候提出论题,主持讨论。也可以利用晨检或午检时间展开人文话题探讨系列,结合时事新闻进行讨论。还可以当成议论文题目,让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在老师讲评作文的时候得到老师的指点。
六.结语
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长期探索的课题。相信经过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文素质一定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文素质教育探索系列。鲁媛
2.论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及其整合。。临沂师专学报
第二篇: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校本化实施策略实验
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学校基本情况分析:我校是以外语特色为品牌的学校,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即以学生基础课程为主体,抓好外语和艺术特色。十余年来,我校在外语课程设置、教师师资培训、外语校本课程、校本教育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被评为“全国外语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我校的42人的英语教研组因为浓厚的教研氛围和丰硕的成果也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研组”、“金牛区优秀教研组”。英语教师有一批都成长为省市骨干,学生连年参加成都外国语学校面向全省的英语高起点班考试,录取学生中50%以上都是我校学生。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已有外语程度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学生在阅读量和阅读方法上的缺失。学生虽然能很好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是课外阅读量很小,没有建立起浓厚的阅读兴趣,没有掌握较好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在构建学校外语特色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上的一个缺失。
因此,近年我校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能够系统地补充教材阅读量和学生阅读兴趣的缺陷。
在省教科所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有幸接触到了这个国家级的阅读课题,不仅有一套适合外语学校学生的原汁原味的分级读物为载体,而且以课题的形式,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方式上和科研水平上还能得到专家的指导,对于提升教师的水平和提高学生的能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我校情况,听取专家介绍,学习课题相关材料之后,决定争取到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支持,全面铺开了该项试验。
研究情况综述:到2009年6月底,有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宁夏、江西、福建、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广西、云南、河南等省的800多所中小学先后参加课题实验。从实验学校的数量来说,高中最多,其次初中,再次小学。其中,福建、辽宁、江西、吉林、北京、天津等省的小学实验学校较多。
已有成果已证明,阅读课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而且国内外现在对阅读理解的前提条件、阅读理解本质: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过程及域界已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校应该选择一种具体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分级读物为载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该项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模式和效果进行完善,以形成适合我校特色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研究课题:课内外互动的故事阅读教学模式
以课内故事阅读教学指导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形成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策略和能力为目标,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的模式。
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和教学实践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阅读
图示的建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句型的理解和把握)。
研究内容:
1、小学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涵。
2、为达成目的的对应的教学模式。
内容描述:课内外结合策略下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分为过程目的和终
极目的,在该项试验中,过程目的指向语言目的,包括阅
读教学中词汇及句型的学习、处理及运用;终极目的指向
学生阅读图式的构建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分课题:
1、如何处理课外阅读中的词汇和句型,从而辅助学生的语
言能力的提高?
2、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和内化阅读图式从而提升阅读能力?预设模式:
1、导入:对故事主要人物、情节及背景做介绍,引起学
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在图片帮助下,逐页朗读故事,理解大致故事情节;
3、教师提出阅读片段的相关问题,学生默读,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
4、圈出生词,选择一种处理生词的方式
1)利用图片
2)联系上下文
3)忽略不计
4)查阅词典
5、给出阅读图示,指导学生口头或笔头完成;/学生绘制
阅读图示,口头或笔头复述故事片段。
6、将各个片段的阅读图示串联,学生整体复述或表演。
7、完成材料上相关练习;
预设成果:
课题组将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预设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期将较为成熟的课内外结合策略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课题的成果之
一。同时通过课题实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则通过课题提升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的英语特色进一步凸显。
实验过程:2009年6月申报课题成功
2009年7—8月课题组二十余名教师分析读物,写出一
份阅读教学教案,并提出自己的困惑;
2009年 9月邀请省教科所付春敏老师和课题组张剑老
师到校,对全体课题组老师进行阅读教
学培训。
2009年10月校级课题实施方案出台
课题组专题会讨论修正
实验班级进行学生前测
课题全面铺开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课题具体实施,组织阶段性课题会及
实验教学展示。
2010年11月—2011年6月 反思、修正,进行实验评估,参加全国
优质课评比、实验优秀论文评比,准备结题报
告
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课题结题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反馈。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成果。
第三篇: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
第一部分编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为指导,根据我国和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目的在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和重点,为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科研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选题参考。
一、指导思想
编制《指南》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重点,切实发挥我省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的作用,使我省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服务,为基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把科研兴教真正落到实处。
二、基本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积极主动为我省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服务,在事关21世纪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及时地拿出有价值的新成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规律,力争使我省的教育科学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取得更多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代表我省教育科研发展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建设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为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作风正派、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育科研队伍奠定基础。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我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成果质量等整体水平上进入我国的先进行列。
三、编制原则
(一)正确导向原则
教育科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总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认真研究我国及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我省的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为省级的教育科学规划更应注重应用研究,切实保证教育科研为我国及我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要在选题取向上处理好总结历史经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现实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准确预测和把握我国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未来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国民素质,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寻求我省教育发展的合理模式与结构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要深入研究我国及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我省及我国教育实践的经验,并概括、升华为理性认识,探索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加强对我国及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宏观决策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要继续积极地有分析地研究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我所用。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原则。探索和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教育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要进一步鼓励大胆探索,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支持体现新思路、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的研究,使我省的教育科学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时代性。
(四)提高质量,重点突破的原则
我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要提高立项质量。在选题上要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提高我省教育科学规划的整体水平。立项的课题,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 1
用价值。要紧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既要重视为宏观决策服务,又要重视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服务,也要为教育科研本身的发展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为隔年申报,即在“十一五”的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进行申报。具体申报时间、申报办法另行通知。
第二部分研究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共3部分:重大招标课题,选题方向与范围,自选课题。
一、重大招标课题
(一)山东省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二)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三)山东省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教育关系问题研究
(五)人才强省与教育发展的研究
(六)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七)山东省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研究
(八)山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九)山东省素质教育优秀实践成果研究
(十)山东省创新型校长成功规律研究
二、选题范围与研究方向
(一)综合项目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1.教育发展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建设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社会环境对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教育公平、效率、质量与均衡发展的研究;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教育学学科定位及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研究。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关问题的研究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基本框架和结构、学制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山东省教育的需求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为解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服务的研究;教育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建设需求的机制研究;教育分流的原则、模式与结构框架研究;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政治体制及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研究。
3.山东省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及主要特征的研究;山东省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山东省教育现代化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的研究;教育现代化与学生素质的研究;教育现代化与教师、校长素质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
4.农村与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山东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战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合理布局问题研究;农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对教育发展要求及改革对策研究;不同规模城市各类教育结构协调发展的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研究;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教育结构、办学模式、学制、课程改革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及提高效益的研究;农村教育普职结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法律问题的研究;“依法治校”的研究;教育民主化与法制化相互关系研究;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对策研究;教育机构、教师、学生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6.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研究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研究;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科学内涵与评价标准的研究;优化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的研究;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成效,推广科研成果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调查及效益分析;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及合理配置的对策研究。
7.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深化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能力的研究;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研究;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保障体系的研究;山东省素质教育典型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研究。
8.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研究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本质、目标、要求研究;各级各类教育在终身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山东省终身教育的结构框架实施策略的研究;构建教育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研究。
9.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山东省教育结构研究(山东教育结构现状、构建新型教育结构、小城镇建设与教育结构调整、教育物力资源重组、教育人力资源重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
(二)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1.教育行政与管理研究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及其效率问题研究;教育管理体现信息化、人文化、艺术化研究;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研究;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的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化研究;中小学校长、教师考核标准与办法研究;构建全方位育人的班集体管理模式研究;校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下学校办学理念与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区域教育策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发展策划的研究与实践;各级各类学校收费制度的规范化管理研究。
2.教育评价及考试改革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研究;中考改革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测验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研究;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研究;构建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及效益的研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研究;教育诊断与技术研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信息利用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效能研究;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综合实践课的评价研究;学分认定的诚信问题研究。
(三)教育心理研究
1.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式研究;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学生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体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教师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关系研究;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心理咨询的策略与技巧研究;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测评研究;青春期教育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研究;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学生人格障碍的诊断及对策;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研究;学生过度焦虑的矫正研究;焦虑与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关系研究;后进生心理障碍的防治与矫正;优等生心理发展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2.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研究
元认知理论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学习机制及学习心理问题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各科课程学习规律关系研究;男女生学习心理差异及教育对策研究;学生学习类型及分类指导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培养研究;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及矫治研究。
(四)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课程改革研究
课程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的实践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研究;课程评价的标准、工具和方法的研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
2.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论构建;各科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学习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分层次教学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模式、途径及评价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对策研究;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研究;各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教学目标编制体现时代性研究;素质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研究;中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培养研究;学习策略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研究;合作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研究;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合作教学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3.创新教育研究
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创新教育评价研究。
4.科技教育研究
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研究;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小学现代科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区域性推进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技教育的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创造技能研究;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研究;科技教育与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研究;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小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研究与实践;科技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5.教育信息化研究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的策略、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及培训提高研究;计算机及现代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计算机与各科课程整合研究;中小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研究;农村地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研究。
(五)德育研究
1.德育工作研究
国民素质要求及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德育工作目标研究;青少年罪错成因研究;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等德育实践研究山东省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调查与研究;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研究;个体道德社会化与道德教育内容、过程及规律的研究;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中德育的作用和规律的研究;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研究;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青春期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不同年龄组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规律研究;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模式的研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新时期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研究。
2.德育理论研究
德育本质、功能、目标及过程研究;道德情感教育的德育价值研究;道德情感的结构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的研究;儿童启蒙教育研究;家庭德育功能研究。
(六)基础教育研究
1.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提高质量与效益研究
义务教育普及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化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基本普九目标实现后义务教育的巩固与发展研究;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研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农村中小学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辍学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合理班额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研究;高中教育任务、目标及办学模式研究;普及义务教育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及其效率研究。
2.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山东省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育研究;幼儿园办园思想、模式研究;幼儿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可行性研究;幼儿认知发展与社会化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研究;幼儿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儿创造力评价研究;幼儿科技教育实验研
究;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幼儿园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幼儿园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3.特殊教育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特殊教育中全纳性教育问题研究;残疾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残疾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偏常与不良行为的辅导、矫治研究;各类特殊儿童发展特点、潜能开发性研究;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与规模化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中学前教育的补偿康复研究;特殊教育现代化研究;特殊教育中的个别教学研究。
4.教育科研的研究
教育科研对推进教育改革重要作用的研究;区域推进教育科研的研究;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与评价研究;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研究;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研究;校本研究实践模式的探索研究;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研究;校本研究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研究;校本研究的评价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1.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山东省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发展研究;改进和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新时期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学科结构改革研究;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自学考试如何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相互转化的机制与实践研究;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新时期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目标、模式、内容的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研究;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同层次、类别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途径、形式和方法研究;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八)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求研究;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模式及评价研究;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研究。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山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山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山东省高等职业技术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研究。
3.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中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目标分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
(九)成人教育研究
1.深化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成人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研究;山东省远程教育发展与质量监控研究;山东省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的开放性与质量控制研究;成人教育招生制度与学历教育制度研究。
2.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成人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研究;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成人教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研究;成人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的研究。
(十)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师德现状与师德教育研究;山东省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山东省各类学校师资队伍需求与现状分析;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
培养研究;山东省新世纪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战略研究;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素质的对策研究;山东省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山东省名师名校工程建设研究;新世纪校长素质要求、选拔机制和管理体制研究;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成效研究;创新性教育者培养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教师文化研究;新课程下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师范教育的层次结构与布局研究。
(十一)教育史研究
山东省地方教育政策与法规、地方教育发展统计等资料集成与研究;山东省及各县历代重要学校、重要教育人物思想、事迹研究;历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研究;儒家教育思想及齐鲁文化与当代教育改革研究。
(十二)比较教育研究
不同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结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考试与评价制度、师资队伍状况、教育教学改革等比较研究;文化差异与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省际间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师资质量因素概率分布对比研究。
(十三)民办教育研究
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地位研究;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社会定位研究;民办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民办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研究;山东省民办教育在我省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山东省民办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山东省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设置研究;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经费筹措、管理与监督问题的研究;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三、自选课题
凡不在“重大招标课题”和“选题范围与研究方向”中明确提出的课题,申请人可根据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精神,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或结合本人研究专长自行提出课题,但必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ОО六年四月三十日
第四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课题指南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课题指南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
2.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升学问题研究
3.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
4.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6.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7.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
8.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证研究
9.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10.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和方向)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
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当代教育新思潮、新理论、新学派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新中国教育史研究;港、澳、台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制度史研究;校史研究;教育名家研究;学科教学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战略选择、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中国教育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研究;中国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战略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深度合作机制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政府教育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评价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农村教师队伍流动和补充机制研究;“特岗计划”实施成效及评价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国际教育服务模式和途径创新研究等。
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研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发展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学校经费预决算制度研究;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大班额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幼儿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等院校分类方法研究;高校特色办学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等。
(六)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制改革研究;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研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
(七)德育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学生公民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研究;高校宗教工作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
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辅导技能研究;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体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阳光体育学校推广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等。
卫生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等。
音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美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师生信息化素养调查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等。
(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
成人在职学习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研究;农村教师培训研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能力建设研究;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成人教育机构开放办学机制研究;成人教育培训国家标准与品牌建设研究;老年教育服务研究;校外教育效能评估研究等。
(十二)民族教育
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环境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研究;民族工艺专业设置与教学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学校教育在预防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作用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
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国外名校发展规律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口径衔接的比较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国际教育组织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际留学趋势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监管和质保体系研究等。
第五篇: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09课题指南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本课题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工作,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主旨,研究当前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国家重点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申报者应有承担省部级课题的经验,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优势互补,研究方法适切,研究技术先进,研究成果要出版30万字左右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课题采用匿名评审方式,此类课题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题,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思路理念、标准条件、体制机制、实践模式和经验案例,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问题,突出“小、精、实、新”特点,深化、细化、量化,研究成果要公开发表和产生实际效用。
———————————————————————————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4.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5.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6.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7.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8.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9.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研究
10.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1.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研究
2.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现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流派研究
4.现代教育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
5.现代教育的民生意义研究
6.现代师生关系研究
7.教育家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
8.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研究
9.影响中国教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
10.建设教育强国(省、市、县)的战略研究
11.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研究
12.国家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中的教育要素研究
13.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有效模式研究
14.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15.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发展战略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16.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状况调查研究
17.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政策研究
18.学生事务分类管理研究
19.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20.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21.边境国门学校现状调查研究
2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23.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
24.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5.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26.分省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特点比较研究
27.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
28.国家学力评价研究
29.校长和教师能力标准研究
30.区域教育满意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31.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32.大众传媒反映的教育舆情研究
33.教育科研的社会服务研究
(四)基础教育
34.各学段的有机衔接研究
35.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36.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37.教师发展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38.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
39.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
40.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41.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办学模式研究
42.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调查研究
43.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调查研究
44.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45.特殊儿童学习质量状况调查
4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习模式改革实践的系统评估
(五)高等教育
47.高考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
48.西部高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研究
49.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
50.大学考试、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性研究
5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52.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
53.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特征分析
54.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
55.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6.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57.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研究
(六)职业教育
58.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59.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保障研究
60.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61.涉农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研究
62.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
63.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
64.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
65.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
66.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67.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68.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9.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
(七)德育
70.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71.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
7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73.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7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75.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76.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77.公益型校外学生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益评估
78.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状况调查
(八)教育心理
79.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80.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
81.教师胜任力研究
82.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预技能研究
83.超常儿童潜能开发研究
84.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
85.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
86.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87.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研究
88.“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和实效性评价
89.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教体结合经验研究
90.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研究
9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
92.学生身体健康管理研究
93.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发展研究
94.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素质标准研究
95.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96.学生营养配餐研究
97.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医学干预研究
98.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
99.数字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100.校长和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
101.网络教学研究有效模式研究
102.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模式和学生在线学习模式研究 103.信息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
104.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 105.学校教学技术装备使用效益的系统评估
(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
106.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107.成人适宜学习方式研究
108.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109.成人教育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110.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
111.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典型案例研究
112.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
113.教育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114.教育社团组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
115.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研究
116.加快民族中等教育发展研究
117.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研究
118.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9.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
120.世界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121.国际区域性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
12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研究
123.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效益研究
124.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
125.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共享机制研究 126.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与中国教育统计衔接研究
127.国外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