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4、城区供水
第二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科协“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科协“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县科协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的时期。科协自2006年6月与科技局分开独立,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协的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动员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开展科学普及与推广、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与提高、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协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
为加强科协工作的领导和健全科协组织,2007年6月,以县委、县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2008年1月县科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会组织,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的通知》;2008年以县委组织部赣组任[2008]1号文件任命了全县19个乡镇科协主席;2009年以赣政办字[2009]24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8年11月12日圆满召开了相隔18年之久的县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争取了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廖明耕亲临大会讲话。通过这些,县科协组织基本健全起来了,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二)科普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为切实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县科协竭尽所能,争取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在县城、乡镇、村、基地建立了一批科普阵地,有了宣传科普、展示科协工作的平台。2008年6月县科协与中国科协、县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科普大蓬车》电视专题栏目,每星期六下午6:30定期播出科普知识。2009年赣县中学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赣县城东社区评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还被评为2009年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010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党旗映社区、科普进楼宇‛创建活动示范社区;2009年在吉埠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了赣县首个无公害农业科技服务展示厅。2008—2010年在南塘镇都口村、石芫乡沙洲村等建立了科普画廊6个48米,在五云镇圩镇、茅店镇万蒿村、阳埠乡圩镇、梅林光彩社区建立4个科普活动站。2009年12月在县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旁建立长30米,全省首个太阳能科普画廊。2009、2010年在五云上丹村建立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茅店镇万蒿村建立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2008年茅店镇万蒿村甜叶菊协会评为省‚精品农技协‛,2009年五云镇无公害蔬菜生产流通协会被评为省‚精品农技协‛。2009年田村镇社大村果业协会、大田乡生猪生产基地、茅店波仔甜叶菊种苗繁育中心等被评为市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三)大型科普活动提升了科协形象。
1、结合‚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开展大型科普活动。
‚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是科协从事科普宣传、科学普及、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几年来,县科协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面对面教育、零距离接触,为老百姓传授科普知识,鼓舞广大民众学科技、用科技。
‚科普之春‛ 2009年3月在茅店镇举办了‚赣州(赣县)2009年‘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活动‛,市、县10多家单位部门派出科技人员20多名,展出科普展版100多块,科普仪器20多件(台),省、市、县领导参加了活动,受益群众近2000人次,发放资料近万份(册)。2010年4月在梅林镇光彩社区举办了‚赣州(赣县)2010年‘科普之春’活动‛,200多人参加启动仪式,同时在广场举行大型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科技咨询、科普仪器展,展出科普展版90块,发放科普资料近5000份,受益公众近万人。
‚科技活动周‛ 2008年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编印《地震防震及应急避险知识手册》、《防灾应急〃珍爱生命》宣传手册2万份,发往全县领导干部和新农村建设点,印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科普挂图,刻录《当危险来临时—地震篇(上、下)》发往全县中小学校,为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5月会同县科技局在五云圩镇举办了‚赣县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知识及法制宣传活动‛,动员了气象、民政、农业等10多个部门2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咨询活动,参与群众达5000人次。2010年‚科技活动周‛会同县新村办、县科技局在吉埠、江口中心小学举办‚农村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开展了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讲座、抢答、现场回收废旧电池,捡垃圾等活动,近6000名学生接受了绿色环保教育。
‚全国科普日‛ 2009年开展了‚赣县千家万户绿色环保科普行活动‛,组织了23个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城区、乡镇开展绿色环保(垃圾处理)状况问题调查、调研、科普宣传,发放《绿色环保科普图册》2万册,走访农户近千户,受宣传教育群众近5万人。2010年举办了‚赣县2010年全国科普日暨十大体系卫生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内容有卫生健康义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有奖问答、赠送科普读物、家庭过期药品有偿回收等,启动仪式有近700人参加,活动吸引近3000市民的参与。
2、结合县新农村建设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服务‚三农‛,融入新农村建设,是我县科协近几年来工作的一个重头戏,既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开展了科普宣传,又提升了我县科协工作在全县的影响力。
2008年7月与县科协局联合在南塘镇都口村、江口镇优新村开展‚喜迎奥运〃科技惠农‛新村行活动,聘请甜叶菊、蔬菜、生猪养殖专家跨乡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答疑、知识抢答等活动,活动中五云镇蔬菜协会会长曾纪泉带领5个协会会员,跨乡镇与江口镇优新村的蔬菜种植户开展结对邦扶、共同致富活动,在《江西日报》、江西人民政府网、新华网刊登。8月,县科协还编印了《赣县新农村建设漫画宣传图册》发往各乡镇和各新农村建设点,生动形象,好看好记,通俗易懂,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2010年6月,县科协主动融入全县新农村建设卫生清洁工作,以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为主题,开展了全县性的农村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乡村活动,设计了新颖独特的垃圾分类科普知识漫画,并制作了扑克牌1500副、环保袋5000只、围裙5000条、作业本8000本、宣传画20000张、宣传单10000张,向全县06—10年新农村建设点、社区2万户农户发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推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
(四)、着力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农民群众发家致富
几年来,我县积极运用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平台,着力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培育科普示范户,扶持农技协,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发家致富。
2008年赣州(赣县)菊隆高科技有限公司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茅店镇万蒿村被省委组织部和省科协评为省级科普致富示范村。
2009年五云镇蔬菜生产流通协会会长曾纪泉被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
2010年阳埠无公害腐竹加工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五)着力办好农函大,提高广大农民科学致富本领。‚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脐橙、甜叶菊、油茶、生猪、水产等主要产业,通过科普宣传、送技下乡、课堂辅导、街头咨询、实地指导等形式开展农函大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五年来,共举办农函大培训班67期,聘请省市专家及县内科技人员50多人次,培训人数6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套(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一是多形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我县现有农函大教师42名,但永远满足不了群众对科技的需求,为解决师资不足,水平有限的问题,在平时的培训中我们坚持‚内选专业人才,外聘专家教授‛的原则来解决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如2009年12月10日,县科协聘请省科普大使邓毓华教授到我县为全县分管领导和果技人员举办加工橙产业发展知识讲座;2009年5月,我县科协聘请中国人民大学MBA蔡元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刘庆华在我县举办生猪饲养知识讲座。二是周密安排培训。每年的农函大培训,我们都是广泛征求群众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建议,做到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力求培训质量好、标准高。2009年3月,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返乡农民工党员群众创业技能培训班暨赣州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启动仪式在我县举行,中国科协,省委、市委组织部,省农函大,市科协的领导出席仪式,我县圆满地做好了各项工作。之后,县科协还到每个乡镇举办了1期返乡农民工培训班。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当地搞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创新培训方式,选送学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08年5月,县科协选送农函大学员6名赴山东寿光学习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09年又选送2名学员赴深圳农学院学习园林技术。四是广泛宣传科技致富典型。2010年,县科协收集20多人通过农函大培训致富的典型,汇编成册。农函大学员谢善生、肖茂洋被市科协评为农村科普带头人,省农函大优秀学员。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是实现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县科协一直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活动。2008年5月,县科协与消防大队、气象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王母渡中心小学,进行灭火演练、紧急疏散,讲解手足口病防治、防震、防雷、保护环境等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单近3000份。2010年5月在南塘、江口、吉埠中心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二是积极开展科技知识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青少年信息学及奥林匹克和科普知识各类竞赛。2008年我县共获国家级奖励3人,省级奖励7人次,市级奖励34人次。2008年10月,我县城关三小在全市‚少儿科普知识竞赛‛中,取得第1名的好成绩。2009年7月,赣县二中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夺1金1银牌,成为江西省历史上该项赛事的最优学校。2010年4月,赣县二中代表江西总队参加第10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夺1银2铜的好成绩,创造了江西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0年8月,赣县二中陈功建老师的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010年9月首届全国青少年影像节,赣县包揽了江西省在这次活动中的所有奖项,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
(七)积极开展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几年来,我县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施科学素质行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干部职工的科普文化知识,拓宽了科学视野。2008年6月,举办了全县领导干部抗灾知识讲座,12月举办了全县分管领导和果技人员的加工橙产业发展知识讲座。2010年9月承办了‚江西省百场科普报告会‛,全县200多名领导干部聆听了白武明教授讲授的《大地环境》。
(八)加强了科协自身建设,科协工作条件极大改善。一是科普经费有了提高。2006年科普经费为零,到2010年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达7万元。二是健全了基层科协。县委组织部赣组任[2008]1号文件正式任命了全县19个乡镇科协主席。三是科协办公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以来,县科协添置公务用车1辆、液晶电脑3台、手提电脑4台、投影仪2台、照相机1部、打印机1台、空调1台、公文橱6套、科普展版60块,彻底改变了科协一无所有的面貌,办公条件比有些大单位都更好了。
(九)强化科普工作宣传,提升科协工作形象。几年来,我县科协都有大量的活动,量大面广,为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科普活动,宣传科协活动,宣传科协工作,宣传科协形象,我县科协特别注重科普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科协,扩大科协的社会影响。据统计,几年来,我县科协在市级以上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35篇。其中中国科协网站9篇,中国科协《科普动态》2篇,中国农业信息网2篇,人民在线网1篇,中国农业绿色服务网1篇,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篇,中国煤炭资源网1篇,中国太阳能信息网1篇,大众科技报1篇;江西科协网16篇,江西科协7篇,江西日报2篇,江西人民政府网1篇,江西新农村建设网1篇;赣南日报27篇,赣南科协19篇,赣州科协科普苑34篇,赣州三农网5篇,新赣州网1篇,赣南新闻联播3篇,赣州新闻广播1篇。
(十)科协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8年县农函大被中国农函大授予先进分校
2008年赣县甜叶菊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2008年县科协被评为省‚五届‛科协先进集体
2008年县科协被评为全市科协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和宣传调研工作第一名
2008年赣县茅店镇万蒿村甜叶菊协会被省科协评为‚精品农技协‛
2008年赣县茅店镇万蒿村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评为‚科普致富示范村‛
2009年县科协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被中国农函大表彰 2009年赣县五云镇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曾纪泉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
2009年赣县梅林光彩社区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评为‚科普示范社区‛。
2009年县科协被评为全市科协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和宣传调研工作第一名。
2010年赣县阳埠无公害腐竹加工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普投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科普工作还没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科普成效不理想;三是科协工作人员太少难于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四是科协工作的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五是科协基层组织薄弱,学(协)会开展活动不正常。
三、“十二五”科协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赣县科协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科协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和省、市、县委的战略布署,结合科协工作实际,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继续坚持‚打基础、抓重点、显亮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大联合、大协作‛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赣县经济和“四化”建设服务
1、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政协组成界别的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
2、加强企业科协工作,努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3、积极将科技引入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
4、积极为企业做好招工工作,努力为企业服务。
(二)努力推进《纲要》实施,为全面提升我县全民科学素质作出新贡献
1、全力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
2、结合‚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开展主题系列科普活动。
3、抓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
4、加大农村科普培训工作。
5、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
6、大力推进科普进社区工作。
(三)竭力加强科普设施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科普平台
1、加大‚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力度。
2、着力办好县电视台《科普大蓬车》、赣县之声《科普宣传》、赣县人民政府网子栏目《科普专栏》。
3、制作一批真实反映赣县科技成果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科普读物、音像资料。
(四)、着力加强科协自身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和水平
1、切实加强科协队伍建设。
2、极力争取财政对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
3、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