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5篇)

时间:2019-05-14 21: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

第一篇: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

【发布单位】三明市

【发布文号】明政办〔2008〕28号 【发布日期】2008-03-12 【生效日期】2008-03-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明政办〔2008〕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

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

2001年以来,我区紧紧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2003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

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2000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

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

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

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

第三篇: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专项规划(全市农业科技大会印发稿)

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 科 技 发 展 专 项 规 划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1

(一)现实基础......................................1

(二)存在问题......................................4

(三)机遇和挑战....................................5

二、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7

(一)基本思路......................................7

(二)基本原则......................................7

(三)主要目标......................................8

(四)战略部署.....................................10

三、战略重点与任务....................................10

(一)重点研究领域及优先主题........................10

(二)重大农业科技专项.............................14

四、重点实施五大工程..................................20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

(二)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工程............21

(三)新农村先行区科技示范工程......................22

(四)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24

(五)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25

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26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6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8

(三)科技投入体系建设.............................29

(四)科技管理体系建设.............................30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稳定繁荣,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作为支撑。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技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把“科技兴农”列入“科教强市”和“城乡联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创汇蔬菜、水产品、特色畜牧、蔺草等九大农产品为主导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明显提高,11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5只通过绿色认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果蔬、竹材等主要特产资源的加工技术体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交易额)239亿元,出口创汇7亿美元。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设立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专项资金,以及每年安排三分之一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五年来共安排农业科技发展经费6亿多元,比“九五”增加将近3倍。同时,还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大大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实现重大转变

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调整科技政策,农业科研方向与重点基本实现了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从传统种养业技术开发为主向效益农业转变,从产前、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引进模仿型技术路线向技术创新路线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从研究开发为主向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相结合转变。

3、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相继建成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生命科学院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依托涉农科研机构及骨干龙头企业,建成了海洋生物工程实 验室等14家农业类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启动建设了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1个国家和省市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园区面积12.3万亩,示范区面积48.7万亩。依托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建成了40余家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基本适应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4、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八大农业科技专项行动为载体,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45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86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星火计划125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5项,市科技进步奖62个,申请国家专利130余项。通过各类科技计划组织与实施,先后自主培育出 “甬优6号”超级杂交稻、“慈抗”转基因杂交棉、“鄞蔺2号”蔺草、宁海土鸡、“岱衢簇”大黄鱼等30余个优质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其中“甬优6号”等11个品种还通过国家和省级的品种审定,实现了我市国家品种审定零的破突;开发出“对虾标准化高效养殖”、“乌贼全人工繁育和养殖”、“蔬菜真空冷冻干燥”、“农业科技园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等50余项核心技术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科技成果,使我市在杂交稻、杂交棉选育、果蔬加工、虾贝养殖、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近20个领域的产业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加快了我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常规技术升级,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农科教结合等专项科技计划为抓手,先后组织龙头企业和各类科技机构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实施了近200余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依托项目带动,培育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直接引导企业投入科技资金50多亿元,改造企业加工设备150多套,使黄鱼脱脂加工、毛竹高频固化、杨梅果汁饮料加工等近100余项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农业和工业增加值84亿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农业学科结构与科技资源配臵不够合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

1、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

我市虽已建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农业类科研机构,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而且,现有的科研院所(校)数量少、科研机构学科优势不明显,规模小,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我市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2、农业学科结构与农业科技资源配臵不够合理

我市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战 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相适应。农业科技资源配臵不够合理,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项目。

3、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不畅

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处在新旧交接的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等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仍处在发展初期,力量薄弱,还没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的主体力量。科研和生产仍存在脱节现象,使得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能得到快速、高效的推广应用。

(三)机遇和挑战

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使我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以此为标志,一场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表明,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渗透、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科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愈来愈广泛应用于农业,将引领着21世纪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拓展,并将深刻地改变农业的面貌,推动农业科技的全面升级。这使我市的农业科技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市农业、农村科技的发展 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我市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近海天然渔业资源衰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环境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加剧,也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目前,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现有的科技成果尚不能满足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3、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给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农副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我市农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世贸组织已将农业纳入多边贸易规则的范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难以逆转,今后我市农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WTO框架下,为规避和突破绿色壁垒,应对市场准入制,必须以科技为抓手,加强对我市出口农产品的“绿色技术”研究开发,依托科技进步,迎接入世新的挑战。

面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市农业科技 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城乡联动”和“自主创新”战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臵,激活科技要素,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重点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基本原则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农业农村科技规划应遵循以下5项原则:

1、政府主导与市场配臵相结合

既要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臵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科技资源优化配臵。

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既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又 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技术。

3、坚持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

既要注重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超前部署,实现局部技术跨越,部分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又要立足市情,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常规技术升级。

4、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既要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5、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

既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农业和农村科技能力的中心环节;又要注重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步伐,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优化配臵的模式,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主要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农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空间进一步拓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殖技术的覆盖 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60%;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取得较大进展。突破80-100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20-30个,转化推广100项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创建2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知名品牌,使种植业、养殖业(畜禽、水产)、林特业等五大传统产业常规技术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工程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水土等紧缺资源替代等五大农业高新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拓展。

2、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科技创新平台20-30家,其中5家涉农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培育发展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家。

3、农业产业基地布局进一步完善。建成100以上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个都市休闲型农业科技园区。使50个特色产业基地建立技术核心区(星火示范基地)。

4、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30个在全省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先行区(科技示范村),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示范,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四)战略部署

未来5年,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我市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总体部署是:一是立足市情和农村科技需求,确定了未来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6个重点领域30个优先主题。二是根据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技术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突出重点,确定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10个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支撑能力。三是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方针,重点组织实施5大科技示范工程,加速农业农村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步伐,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构建4大扶持体系,提出12项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市农业农村科技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三、战略重点与任务

(一)重点研究领域及优先主题

1、种植业 发展思路:

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种植结构为目标,加快建立精品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高效种植业。重点开展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及品种引进推广应用,力争在新技术育种、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重大 病虫害防治,农作制度及农艺技术集成创新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和发明专利;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作物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效种植业提供科技支撑。

优先主题:

①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③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综合配套技术

2、畜牧业 发展思路:

以优质、安全、高效、生态为发展方向,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奶牛、兔、浙东白鹅、宁海土鸡、余姚番鸭、青壳蛋鸭、生猪等宁波特色优势畜禽品种,重点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研究,优质饲料和新型安全性饲料添加剂开发,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研究,畜禽生态养殖新模式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力争在畜禽良种选育、饲料资源开发、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研发,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畜禽环境综合治理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转化一批有产业化开发前景且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优先主题:

①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 ②优质饲料和新型安全性饲料添加剂开发技术 ③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④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⑤畜禽生态养殖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⑥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3、海洋渔业 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我市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我市海洋渔业产业层次为目标,重点开展海水水产苗种培育、养殖技术与养殖装备研究,海水水产品病害生物防治、健康养殖技术和优质饵料技术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技术研究,以及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高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渔业整体科技水平。

优先主题:

①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

②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 ③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集成 ④海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 ⑤海洋食品安全生产技术

4、林特业 发展思路:

以提高林特产业市场竞争力、科技贡献率,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实现林特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开展茶叶、柑桔、杨梅、蜜梨、水蜜桃、花卉、竹笋、林木等特色产品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升级,以及沿海防护林与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与绿色住宅建设、重大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林特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优先主题:

①林特资源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技术 ②优势林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 ③沿海防护林及城市生态林工程技术 ④重大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防控技术 ⑤林特产品深加工技术

5、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发展思路: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提高农业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开展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固体物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推进,进而促进全市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先主题:

①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 ②海洋环境生物技术 ③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

④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技术 ⑤农、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⑥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与节能技术

6、精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发展思路:

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为目标,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研究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精准农业配套与集成综合技术,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及诊断技术,农作物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与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林业资源评价、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海洋资源和水产养殖环境动态监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等,推广应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宁波市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优先主题:

①3S技术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②农作物生长及其环境信息的快速获取技术 ③农业与农村资源信息综合数据库 ④农业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报系统 ⑤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

(二)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

加强以优质、高产品种培育为核心的水稻、蔬菜综合科技研究,建立和完善新型育种技术体系,提高我市水稻、蔬菜品种选育的持续创新能力。重点围绕粳杂水稻、功能性水稻、转基因杂交棉花、设施栽培蔬菜、特色露地蔬菜、加工出口蔬菜等进行新品种选育,加强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和蔬菜、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建立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快育成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通过攻关,形成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和发明专利;培育8-10个优质、安全、营养、高效新品种(组合),其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品种(组合)5个,获得保护权的品种3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全面提升我市水稻蔬菜产业的生产水平。

2、林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

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提升优势林特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优势特色果树、药材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等若干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与攻关,培育和引进5-6个林特优良新品种,建成5个高标准的林特良种示范园,突破10-15项制约我市林业生态安全与林特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推广集约化高效林特生产技术,建成50万亩的高效林特生产示范基地;初步建成富有宁波 特色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城市森林,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3、优质畜禽品种培育及产业化

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畜产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构建生猪、禽、奶牛、兔等四条特色畜牧科技产业链,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和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的研制与开发、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新型畜牧业规模养殖技术体系、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等10项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培育优良畜禽品种3-5个,开发关键技术8-10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立5-10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使全市80%的养殖场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初步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体系,有效监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和扩散,保障居民安全。

4、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

以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促进海域生态平衡,实现渔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管理,搞好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通过水产苗种、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等海洋渔业科技设施与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海洋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研究。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突破20余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2-3项新型水产疾病快 速诊断技术,开发1-2个实用疫苗产品,初步建立水生生物疫病;推广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模式,建立2-3个可控、环保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和3-5个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收复,建立海洋生态预警体系,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提高海产品加工及其加工废弃物的科学利用水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建立2-3个海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提高海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市渔业产业层次,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先进。

5、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农产品标准体系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农药减量化防治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10余项重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检测技术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体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信息网络共享体系,使我市主要农产品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达到相应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6、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按照创新跨越、引领未来、竞争合作、增值循环的新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市生物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生物种业、生物食品、微生物产业等3大农业生物支柱产业,重点开展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批商业化应用生物技术成果,培育5-10家农业生物技术类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力争使我市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在整体上达到省内领先先进水平,成为我省重要的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生物种业、生物肥料、动物饲料、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等8-10个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

7、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及产业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为载体,优势特色农副产品的保鲜和深加工技术为重点,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为突破口,重点开展水产品、畜产品、果蔬产品的保鲜与加工技术及林特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通过重点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发50项关键技术和80个省市级新产品,培育和扶持20家科技型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企业,建立与港口城市及其都市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使全市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以下,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

8、现代工程农业技术及产业化

围绕设施类型、农业新材料、机械装备和配套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和示范应用,积极培植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种子种苗、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农业机械等行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加强农用新材料的研制与产业化,新型农业机械和装备的研制及产业化,工厂化渔业设施研制与开发,人工鱼礁设计、建造与投放,新型高效食品加工机械与装备,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与配套设备研究,设施园艺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通过组织实施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建立5-10个安全、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培育和扶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农业新装备。

9、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农业平台建设

以科技项目带动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学科及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集聚人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联合攻关,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力争在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系统集成与平台构建、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区的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农田(林地)植物生长与环境信息的快速获取及产品开发、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3S技术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技术平台、林业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畜牧生产和动物疫病监控系统、海洋资源和水产养殖平台、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基于多媒体的农业远程教育和技术咨询平台等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逐步推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数字农业系列技术、成果、产品,构筑宁波市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建成5-10个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使我市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研究和应用水平整体上达到省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我省重要的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农业技术成果和应用基地。

10、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组装配套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开展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村环境整治、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民饮用水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环境保护与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与绿色住宅建设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推进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进程。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组装配套技术和具有较大应用推广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步伐,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利用市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种子种苗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业良种产业化、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产业化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重点组织实施80-100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培育发展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建2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知名品牌。

农业良种产业化:加强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运用组织培养、人工授精等快速扩繁技术,加快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开发,提高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和转化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15-20个。

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产业化:加强农业工厂化栽培与养殖、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精准农业技术、设施渔业等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重点扶持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产业化项目20-30项。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加强生物技术、营养功能强化技术、仿真工程食品技术、微波加工、真空冷冻干燥、辐射杀菌、膜分离、超滤技术等技术成果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重点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40-50项。

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产业化: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新型高效安全的肥料、农药、饲料、疫苗和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项目。规划期内,扶持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产业化项目15-20个。

(二)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以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先进农业适用 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与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围绕粮食、蔬菜瓜果、林特、畜禽、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带的建设,开展新一轮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成100个以上的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特色产业基地:在建设100个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选择5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基地予以重点扶持,重点支持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核心区建设,通过技术核心区的建设,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产业基地内的转化、组装与示范,进而带动产业基地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基地的技术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科技园区:在加快建设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1个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新建余姚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等9个农业园区,并选择若干个给予重点支持,争取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继续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创新和转化,发挥园区在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实验田、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孵化园和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源。

(三)新农村先行区科技示范工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宁波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依靠科技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 民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十一五”期间,从村镇整治、住宅设计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再生能源利用等4个领域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重点建设30个新农村先行区科技示范点,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示范。

村镇整治与建设技术示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编制村镇规划,统筹安排村镇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村镇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加强村镇绿化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臵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紧密结合科技部实施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重大星火专项”和“百千工程”试点工作,整合集成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建成5-10家村容优美整洁的科技示范村镇。

住宅设计与建设技术示范:实施新农村住宅科技示范工程,提高村镇建设水平。开发推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急需的农村住宅建设关键技术及设备、优良部件产品,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加强村镇建设新型材料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重点建成5-10家农村住宅示范小区及技术示范基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示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工作,提高促进农村新社区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科学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村交通道路、供水供电、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重点建成5-10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村。

环境保护与再生能源技术示范:实施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科技示 范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适合农村要求的节能环保技术及设备,推广应用太阳能,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在适宜地区推广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建成10-15家生态家园科技示范村。

(四)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继续加快实现农业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网站和信息资源集成和整合,把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推进信息资源兼容和共享,重点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市场信息的传递、以及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经济信息网和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等3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以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继续扶持农村远程教育的终端站点和中心平台建设,提高全市远程教育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行水平,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重点加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的技术攻关,开发制作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成果转化、实用技术进户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面的教学课件。

农村经济信息网:完善和扩大全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和以“农技110”为重点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络,逐步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延伸,构建新型的 农业信息系统平台,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培训等提供有效服务。

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水土、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提高我市农业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

(五)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重点建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创新平台20-30家,其中3-5家涉农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

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对已建的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健康食品和海洋药物、分子设计和营养工程等5个涉农类的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科技项目支持,改善实验室科研条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提高实验室创新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

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十个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加快直接面向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成海通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优质高产水稻育种、海洋水产良种选育繁育、动物疫病诊疗和防控等10-15个农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科技服务平台:以服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 科研院所,重点建成5-10个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中心;2个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2-3个国家和市级的农业(森林、海洋)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研究站。

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开放、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增强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学科调整和机构重组,加强海洋渔业、高效畜牧业、创汇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专业、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对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能力,争取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的重要创新源头。

2、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

顺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整合专业技术力量,打破现有的按乡镇行政区划设臵、纯公益性和单一所有制的农技推广格局,加快建设按特色农业发展区域设臵与农业产业化布局和经营相适应的、跨行政区域的专业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在整治现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及农民技术员以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 农技推广和有偿服务。对于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推广服务项目,政府继续给予支持,并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制、项目完成评审制;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各类农技推广项目,按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大力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龙头企业积极创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与农业生产贴近、机制灵活、服务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认定,对经认定后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每二年开展考核与评估,对考核优良的农村服务机构,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给予支持,并继续予以三分之一的仪器设备经费补助。通过择优支持,提高农村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的重要力量。

4、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

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农业技术开发型龙头企业,作为科技兴农技术开发的新主体。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使农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研发投入的主体。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市级农业研究开发任务,对经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将其孵育成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合作互动机制

发挥宁波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加快利用国内外农业科技资源,重点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国内涉农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建成良性互动的科技合作机制,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以及共建研发机构,通过合作引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的科研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和保障功能,对网上技术市场成功对接的课题合作项目择优予以支持。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

调整科研方向和学科结构,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专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来调整原有科技队伍布局结构,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建立一支由科研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骨干技术、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支持高层次农业科研人员出国培训、进修、合作研究。进一步加大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力度,以项目为牵引,面向国际,选拔、支持一批领军人物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发挥宁波机制灵活的优势,采用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更多的“候鸟型”农业科技人才。

2、创建良性农业技术培训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学历教育和实用新技术培训、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支持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在甬高校办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与培训;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对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开展的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以“双证制”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为重点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1、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绿箱”政策,在保证已有农业科技专项经费落实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保护农业的新机制。今后五年,市财政每年继续安排农业科技专项行动、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种子种苗工程、农科教结合等家业科技专项资金。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继续安排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科技创新。除老三区外,各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逐年提高比例,在2010年前逐步达到三分之一。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体系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引导支持力度,促进企业、风险资本、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农业、农村科技投入,使之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融资、担保和保险服务。

(四)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规划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农业科技工作放到“三农”工作的首位,把组织领导实施本规划,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并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

2、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项目招投标和评估制度

继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强化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力度,推行科技项目的招投标制与课题管理制,实行“公开招标、统一受理、专家评审(评标)、择优委托、跟踪管理和服务”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对科技兴农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的综合管理。加强科技 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3、强化科技成果管理,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改革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调整奖励方向,把奖励重点转移到开创性、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以及较好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研课题上来,对于在农林牧渔良种选育、重大适用技术研究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农业与科技人才申报专利和品种保护权,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市级专利专项资金的补助。对科研单位、企业或个人投资开发的社会效益显著而知识产权不易保护的农业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政府后收购的办法。

第四篇: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XX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XX、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也在加紧筹建中。九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化。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

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08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XX-XX年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08-2010后在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XX年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10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同

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XX年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10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

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10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10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1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1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

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

第五篇:区(县)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总结与规划

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编制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讨论稿)。第一部分:“十五”农业和农村建设回顾与总结 XX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建设绿色农业中心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开步伐,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展顺利,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投入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5万亩(含开发区),年产量11.63亿公斤,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红枣规模扩张,由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业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等,玉米从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二是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突破口,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两区三带”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实施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已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畜牧业上,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本土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等9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亿元。威特食品、丰元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XX、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 的本地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五是开展农技培训,实现科技示范园区化。我区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近三年共培训农民78万余人次,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推广以示范园区为载体,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绿色科技园区”——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前期规划已经制定。修文镇争取XX万元农业科技园区贷款项目,新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得到稳健发展。六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截至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XX、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试点县(区)之一,全区认证面积将达到35万亩,占全区食用农产品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华玉荣香椿、中昌梨枣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加紧制定中。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非农化。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全区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3%以上。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去年农民非农收入达到26.6%。八是勇于实践创新,实现农业服务市场化。在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农业服务网络。农业五站由撤乡并镇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市场体系已建成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39个,会员3209名;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已完成25个农村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初步形成。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也在加紧筹建中。九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化。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农村税费改革胜利完成,减少税费负担171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施信用工程,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区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规范。农村初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培训制度,全区双证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改造调整农村学校危房50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条条笔直宽敞的“小康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郭家堡、张庆等5个乡镇环卫管理所挂牌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乡镇农村无环卫管理机构的历史。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东阳、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八个小城镇建设被列入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东阳的常家庄园、东赵的后沟古村、乌金山的森林

公园等旅游品牌已经打响。今年我区选定郭家堡等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原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构筑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快富民兴榆新跨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XX年的9730元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4.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75亿元,年均增长8.5%。

2、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达到63%以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

3、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系统化、排灌工程标准化、信息传输自动化。新增、改善节水面积11.5万亩,节水总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74%;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

4、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1、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水平由52%增长到75%;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城镇体系。

2、物质生活水平:农民生活较为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8元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在0.3以下,消除贫困人口;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消除文盲,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设:农村广泛民主和法治。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会制度完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干群关系密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三)生态建设预期目标

1、自然资源保护:林地总面积达到7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生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2、环境质量:农村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到GB3095—96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达到GB5084—92标准。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1、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亿公斤,保护地由23万亩增至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由5万亩增至12万亩。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建设4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一是以北田、庄子、长凝为重点,建设10万亩茄果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 地;二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为重点,建设10万亩结球类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张庆、长凝、东赵、北田等为重点,建设8万亩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四是以潇河两岸为重点,建设5万亩出口加工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外运基本实现冷藏运输,冷藏量达到2亿公斤。红枣面积稳定在目前的30万亩,到2008年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重点抓好乌金山镇罕山、北田镇南梁、长凝镇涂河、东赵乡龙门河、庄子乡西白线5个双万亩生态园区建设,“四个一”种植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养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头增至3万头;生猪饲养量由30万头达到50万头;肉羊饲养量由30万只增到60万头;鸡饲养量由270万只增至300万只。高标准示范园区由目前的40个增至60个。人工种草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2万亩。重点建设四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一是以108国道沿线的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平川乡镇的瘦肉型猪、禽蛋、奶牛为主的产业带;二是以北田、庄子、什贴、乌金山、长凝、东赵6个丘陵乡镇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三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禽蛋产业带;四是以郭家堡、张庆、修文、东阳4个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

2、绿色林果产业建设 XX-XX年年全区苹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田、庄子两镇,辐射周边的郭家堡、长凝、修文等乡镇。苹果优势区域内,力争晚熟品种红富士,中熟品种新红星、红星、金冠,早熟品种藤牧一号等的比例在1:1:1。产量由目前占全区苹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单产由500公斤/亩提高到1500公斤/亩以上。贮藏果达到80%以上,加工量力争达到总产量的10-20%以上,产值力争比现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为突破,占领国外市场,扩大果品外销率。梨生产的主要区域集中规划在东赵、什贴两乡镇。品种以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酥梨和小白梨为主,适当引入发展水晶梨、黄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树面积达到6万亩,同时,将酥梨和小白梨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使优势区域的产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优势果率达到70%以上,单产达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品贮藏率达到50%以上。2008-2010后在稳定

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外销率。

3、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建设 XX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30万亩左右,亩产力争达到400公斤,专用玉米种植达到80%以上。到XX年年单产提高20%以上,达到500公斤/亩,到2010年单产要提高40%,达到600公斤/亩。XX年优质酿醋专用高梁4万亩,亩产力争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XX万公斤。面积、亩产、总产要分别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设300亩酿醋专用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种子4万公斤。配套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配套病害监测和防治设备,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区酿醋业的健康发展。时,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发展酿酒和饲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终实现高梁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产产业级次的目的。XX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力争亩产达到17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公斤。XX年年面积要达到4.5万亩,单产达到250公斤,2010年面积要达到5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35万吨。

4、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围绕蔬菜、红枣、乳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品冷冻保鲜、核桃、大杏仁、红枣、蔬菜为重点的6大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丰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龙头企业,力争使农副产品加工由目前的5亿元增至12亿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个、1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10个。

5、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晋中市规划发展的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到2010年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区3750亩、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重点建设金贝植物园、金威航天育种基地、中华羊驼基地等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东阳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修文农业科技园区。

6、生态林业建设 人工造林1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幼林育苗18.5万亩,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培育优势林业民营企业示范园50个,建设园林村150个。

7、农业机械化建设 农机总动力由45万千瓦增至53.7万千瓦,亩均动力由0.83万千瓦增至0.96万千瓦,机收面积新增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由3万亩增至8万亩,机械化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现有保浇地35万亩的基础上,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万亩,其中新增水浇地1.5万亩,新增管灌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建设华北集雨灌溉明星区,打集雨灌溉井XX眼,发展可浇地4000亩;水保治理7.6万亩;新增耕地1.08万亩;建设沼气池5000座。

9、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单农业由5万亩增至40万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由10亿元增至20亿元,农民经纪人由4万人增至5万人,农产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网络服务覆盖率由50%增至100%。新培养1万名农民技术员,建设50个农科教基地;建设面向全国、配套齐全的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继续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使“三电合一”农户达到2万户左右;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设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流转。一方面,鼓励农民在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蔬菜、红枣、畜牧等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第二,以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将重点扶持现有的金贝、羊驼、金威航天育种等科技示范园区,在修文镇再上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到2010年,农业专业协会的覆盖率要达到70%,科技园区技术覆盖率达到80%。

第三,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以今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为契机,继续扩大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蔬菜、红枣的无公害面积要达到9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对获得国家、省、市名优品牌称号的给予奖励。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15个,争取2—3个有机食品认证,新创农产品品牌20个。第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的建设。串串红农业综合批发市场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农民合作组织成员争取达到2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发展到5万人以上。第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壮大蔬菜、红枣、乳品特色产业,发展大杏仁、核桃等潜力产业;坚持规模扩张,以量占市,以质取胜。到201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发展到12万亩,全部达到绿色蔬菜基地标准;红枣在面积稳定30万亩的同时,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增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畜牧养殖上,优良品种的饲养量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鸡存栏180万只,出栏120万只,肉羊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只,出栏30万只;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60个。在红枣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大杏仁、红枣等干果产业。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特色干果种植业,在丘陵乡镇种植扁桃及优质核桃5万亩。

第六,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加紧进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到201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总数达到10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总数达到8个。创新思路,引导农民在广泛参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阳商旅型经济带、修文民营经济园、张庆醋业园区等已经具备集群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要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劝力,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第七,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5个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倾斜优惠政策,多方聚集资金,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 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走集团化发展 的路子。借鉴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引导博瑞公司、晋佳公司、晋宏公司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或者直接与古城乳业、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联合,将我区的乳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国的大市场中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八,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家宝同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区委、区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困难、就学歧视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富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各项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坚持城区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制定灵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农民从“只转不移”变为“既转又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彻底改变。

下载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