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5篇)

时间:2019-05-14 21: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 , 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 ,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 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 国家统一、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 经济繁荣发展, 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 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年 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 洛阳 为中心,北达 涿郡 ,南至 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 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 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 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 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 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3.灭亡:公元 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第 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 :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 了全国。2.即位:626年 ,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进 谏 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 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 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1)主要盛世:西汉的 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 光武中兴 ”、隋朝的“ 开皇之治 ”、唐朝的“ 贞观之 治 ”和“ 开元盛世 ”以及清朝前期的 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 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 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 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 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 周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制度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 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 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 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 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 ,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 开始在 唐朝盛兴。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 曲辕犁;创制新 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 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 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 居民区 ,市为繁荣的 商业区)③街道 规划整齐;④是 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 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给 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 汉藏 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 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 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 第 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⑤

一、遣唐使 ⑥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遣唐使”。

⑦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 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⑨

二、鉴真东渡

⑩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⑪ 2.过程:754年, 鉴真 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⑫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⑬

三、玄奘西行 ⑭ 1.时间:贞观 初年。

⑮ 2.过程:玄奘 经过 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⑯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⑰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 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 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 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 安禄山 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 的节度使,担负 东北地区 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 ”。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 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 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1)唐朝 后期 ,统治腐败, 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 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 黄巢 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 , 朱温 建立了 后梁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 的北汉,史称“ 五代十国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 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开封 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 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措施

(1)军事上: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 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 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 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 文官 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 ,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 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 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第 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 城在 上京 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2)建国:11世纪前期,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 兴庆府 ,史称 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

1、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 时,澶州之战, 寇准 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 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 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 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第 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阿骨打 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 , 阿骨打 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大金 ,都城 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 开封 , 北宋 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 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临安 ,史称 南宋。

2.抗金:岳飞 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郾城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 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 向 金 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淮水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 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 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第 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 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 占城稻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 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 产量跃 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 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 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 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 早市 和 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 币。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南宋 时完成。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 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第 10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 铁木真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 忽必烈 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 元 ,后定都 大都。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 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 临安 ,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 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 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少数民族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统一 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 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最大 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 制度。2.措施

(1)在中央,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 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 监察 事务。

(2)在地方:把 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 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 岭北、辽阳 等 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 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对西藏的管辖

①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 驿站。②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 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 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 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第 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

1.都市:北宋的 开封、南宋的 临安、元朝的 大都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大相国寺。(2)瓦子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市民阶层 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 娱乐兼营商业 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杂剧 ,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 宋代 ,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 _宋代 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 _满江红 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 豪迈而飘逸 ,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 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 深沉的 忧患 情怀。(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 豪放 ,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 社会功能 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 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 术。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补充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 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史学上的“两司马”

2、艺术绘画:

3、书法: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 赵孟頫。◆ 释疑解难 1.如何看待瓦子?(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

(3)从趋势上看,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 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 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繁荣, 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 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第 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我国 隋唐 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匠人 毕昇 发明。后来又出现了 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 《农书》 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 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 了 铜活字 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 丝绸之路 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 入 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明:汉代制成“ 司南 ”。宋代 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 罗盘。

(2)应用:北宋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 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欧洲。(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 远洋航海技术 的发展。2.火药(1)发明:唐朝 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 军事领域。人们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元代发明了 火铳。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 作战方式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 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 的新局面。

2.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 驿站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 路交通网,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3.海路

(1)航线: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 波斯湾 及 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2)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 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 140多个。4.作用

(1)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2)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 欧亚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释疑解难 ★★★★★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加快 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 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 ,朱元璋称帝,建立 明朝 ,定都 应天府 ,即明太祖。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2.措施(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 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成立 东厂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 朱熹 的 《四 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 “八股文”。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 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 和 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安徽的 徽商。第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2.目的:明成祖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概况

(1)时间:1405年到 1433年,郑和率船队 7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 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6.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1)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 劫,被时人称为“ 倭寇 ”。

(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 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概况:戚继光率领 “戚家军” 抗击倭寇, 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第 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 蒙古 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 辽东、西至 嘉峪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2.北京城:明成祖时 修建, 1420年 基本建成, 1421年 正式迁都 北京。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 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

1.小说: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

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第 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 期,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 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 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 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2.过程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 提出 “均田免赋” 的口号。1643年, 李自成率军攻入 西安 , 建立政权, 国号 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 崇祯 自缢。统治长达 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1616年 ,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 大金 ,史称 后金。

(2)1635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 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 吴三桂 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 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第 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 北京 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 1.收复台湾

(1)1661年, 郑成功 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

(2)1662年, 荷兰 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 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2.管辖台湾

(1)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 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首领(1)顺治帝接见**五世并正式赐予“ **喇嘛 ”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2)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 **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设置 驻藏大臣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 的程度。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与**的继承,必须报 请朝廷批准。

四、巩固西北边疆

1.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 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图示可表示为: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 一步巩固。第 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概况

(1)耕地面积增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

(2)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3)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 城镇 商品经济 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 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 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2.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 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 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2.过程

(1)康熙时设立 南书房 ,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3)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3.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2)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言论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2.文化专制政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 尊孔读经 ,另一方面对全国 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 军备废弛。2.后果: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 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3.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 禁海令 ”,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 广州 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 经营对外贸易。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 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

1.地位: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红楼梦》。2.作者:前 80回,作者 曹雪芹 ,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 40回。3.问世:在 乾隆 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 贾宝玉 与 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 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5.特色:《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1.昆剧

(1)发展: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明朝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2)代表:代表作有 汤显祖 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历史剧洪昇的《 长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 扇 》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民众和现 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2.京剧

(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 ,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2)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 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 “京戏”或“京剧” ,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第二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

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世界历史九年级考纲知识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建立政权: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迁都:1918年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5、十月革命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除数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同战败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分别签订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样,通过两次会议,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二、巴黎和会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2、召开的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脏

3、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

4、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5、《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分脏的特点),经济方面:德国和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6、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7、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三、华盛顿会议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的时间:1921—1922年

3、操纵国:美国

4、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5、《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1、爆发的时间:1929年—1933年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

3、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人民购买力低下这一矛盾导致。

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5、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6、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走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实行的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实行的时间:1933年

3、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新政的中心:产业复兴法

5、新政的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6、主要内容: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7、对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8、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9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0、新政的“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2)标志: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3)影响: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

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3、签署地点:华盛顿

4、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影响: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2)参加国:美、中、英

(3)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日本侵占中的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2、德黑兰会议(1)时间:1943年冬(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通过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

二、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红军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西欧的振兴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2、1967年欧共体成立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苏联解体

1、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1991年8月19日发生“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解散 4、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

2、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1)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出现跨国公司;(2)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经济贸易及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2、形成的表现:(1)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2)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同消共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2)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3)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奖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强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功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4、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面临全人类关心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 1、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网络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第三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四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年级下册课本 P3-4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 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 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 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 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年级下册课本 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 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善于用人和纳谏, 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 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年级下册课本 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 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年级下册课本下 P15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年级下册课本 P16 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 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 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 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 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 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年级下册课本 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密切了 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 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年级下册课本 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年级下册课本 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年级下册课本 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 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 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年级下册课本 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年级下册课本 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年级下册课本 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年级下册课本 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 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年级下册课本 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 : 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 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年级下册课本 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 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 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年级下册课本 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年级下册课本 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 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年级下册课本 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年级下册课本 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 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十七、八股取士:(七年级下册课本 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 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年级下册课本 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 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 143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 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 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 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 忘危负年华”。(七年级下册课本 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 肃清了倭寇(日本 的骚扰。被称为 “民 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年级下册课本 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年级下册课本 P94-95“开辟荆 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 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 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年级下册课本 P99-100 “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 管辖。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年级下册课本 P101)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 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年级下册课本 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 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 的民族英雄。二十五)、资本

主义萌芽的产生:(七年级下册课本 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 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年级下册课本 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 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 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 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 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 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 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 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 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 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 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 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

年号 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 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 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 P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 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第五篇: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下P2)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会议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4、10月1日下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总理兼外交部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这时候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时间:1950年昌都战役,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阿沛·阿旺晋美《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四. 最可爱的人(八下P7-8)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捍卫和平(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时代过去了,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革命乐观、革命忠诚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五、土地改革(八下P12-13)

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直接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农民迫切的到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也是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土地仍然是私有的,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剥削)这次土地改革主要在新解放区内进行。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六、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门类不全,农业生产也很落后)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5)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②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发展了重工业,我们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机器,才能巩固国防,保卫祖国。③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八、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目的: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3—1956年当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和历史意义:①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利益。③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我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②党根据国情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坚决的执行③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历史主要包含:①有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②有曲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是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③有发展。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洋油时代,实现原油石油产品的完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7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训: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九、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1、1956年召开的八大指出的主要矛盾(见课本)确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1958年,总路线的制定,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现状的情绪,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失误的原因: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局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建设伟大成就:大庆油田(1960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模范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5.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①生产力获得解放,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压力,战胜困难③党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调整政策(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虽然总路线和大跃进是错误的,但却有一点积极意义,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使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热情高涨。

7、大跃进的一些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大“放卫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8、人民公社化的表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吃大锅饭,一起劳动,共产风。

9、人民公社化的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农民的土地支配权收归国家,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搞平均主义,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10、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7——1960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灾难,次要原因是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

十、文革(八下P32-33-34)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刘少奇案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文革中的批斗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

3、文革的开始:1966五一六通知,邓小平刘少奇被打为资产阶级司令部。过程中的大事件:1967年二月抗争(二月逆流)、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

4、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见课堂笔记

5、为什么有的图表显示文革中1972—1975年我国经济有较快增长?因为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也出来工作,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式有明显好转。

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

1、时间1978年12月,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全会内容: 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他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1、1978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什么叫大包干:分田分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十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

1、对外开放第一项重大措施:建立经济特区 1、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最早的特区(深圳—一夜崛起之城),最大的特区(海南)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注意顺序)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改革,带动沿海及内地的发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十四、国企改革(八下P45)

1、城市改革重点在于国企改革,始于1985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个方面,①改革经济体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企改革加快了步伐:大中型企业采取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2、国企改革的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农村改革,所有制形式没变,生产关系也没变,仍然是土地公有制。而城市改革中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注意一些图表显示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成分只有国有和集体经济,但1978年以后却出现了私营、个体、外资等经济成分,就是因为这次国企体制改革)

4、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指的是:企业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不是说企业完全脱离政府,也不是说政府把一部分权力给企业,更不是说政府和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6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上海浦东

十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8)

1、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其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搞好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何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间的正确方向?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3、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②三步走战略。

4、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5、1992南方谈话,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只是经济手段,与社会性质无关。)意义: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下面《春天的故事》第四题)6、1992年中共十四大(八下P49):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注意和下面的指导思想作区别)。③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用意义:是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作区别)

7、中共十五大(八下P50)时间:1997年内容:江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通过的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比较: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8、邓小平理论是如何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过程)?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②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④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9、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和邓小平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10、两首歌曲的分析:《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春天的故事:(1)为什么说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1、“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也就是改革的开始的意思

(2)“有一位 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2、“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3、“画了一个圈”是指:在福建、广东两省划出四个经济特区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4、“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南方谈话。内容(略)影响: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进新时代:①“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指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②“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伟大的改革开放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走向富强。

③“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指的是新时期的领导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总书记。

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里的旗帜指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十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6)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民族分布:大杂聚、小聚居。内蒙古自治区是唯一一个在建国以前便建立的。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最后建立的。

2、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十七、一国两制(八下P60)

1、提出者: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下载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 2018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 (cháo) 瞅(chǒu) 雏(chú)呷(xiā) 垂蔓(chuí 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斑斑驳驳(bān bó) 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一、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年),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负暄琐话》叶圣陶(1894-1988......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范文大全)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姓名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历史上开......

    2014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school? get up 起床get home到达家中get to work到达工作岗位 make breakfast做早饭make a shower schedule做一个洗澡的安排 practice guit......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合集五篇)

    后进生转化总结 2013级4班 李国萍 转眼间,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特别是后进生工作,有付出也有收获。每学期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我都把它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本学......

    2013年新版人教英语七年级下册单元配套作文

    2013版七年级下册单元配套作文 七下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Victor and Cindy are in Green Music Club. Victor is twelve years old. He is English. He is good......

    2013年新版人教英语七年级下册单元配套作文

    2013年新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单元配套作文 七下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Victor and Cindy are in Green Music Club. Victor is twelve years old. He is Englis......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