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姓名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历史上开始设“丞相”与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分别是()A.秦始皇、明太祖
B.汉武帝、明成祖 C.秦始皇、雍正帝
D.汉武帝、乾隆帝
2.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几经变革。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设东厂
B.废丞相设三司
C.建立锦衣卫
D.设六部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右图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
6.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7.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
8.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9.小明在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 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1653年顺治册封“**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2.有“红毛城”之称的赤崁楼是我国台湾省高雄市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右图为赤崁楼一侧表现郑成功当年接受荷兰人投降的雕塑。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A.1624年
B.1660年 C.1662年
D.1684年
13.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14.戏曲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昆曲的出现。昆曲在明朝的代表人物是()A.孔尚任
B.马致远
C.洪昇
D.汤显祖
1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过描写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封建家族的衰败历程来揭示中国近代前夜危机和封建社会没落的文学作品是()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7.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这种凶暴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东厂的设置
B.丞相的废除
C.文字狱兴起
D.军机处的设置
18.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A.“重农主义”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9.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21.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壮举?该壮举始于哪年?(3分)
(2)图一人物的壮举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3)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
(4)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在反侵略方面有什么重大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5分)
22.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材料二: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材料三:五世**朝见顺治帝(右图)
(1)材料一中“康熙二十二年”是哪年?“讨平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分)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五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封号是什么?(3分)
(4)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有所抬头。面对分裂祖国的行径,你最想说什么?(3分)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14分)【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①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②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③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筑的万里长城。
(1)栏目一的三段材料分别是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三项建筑?(3分)
【栏目二】辉煌的文学艺术 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2)“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它”作何评价?(4分)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三幅图片中人物的代表性著作。(3分)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4分)
24.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明朝、清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
(2)为进一步强化皇权,明朝废除哪个中央官职?清朝在中央增设什么机构?始于哪位皇帝?(3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清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共同危害?(4分)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3分)
第二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 “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二、预习检测: ①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散文集 《____》等。②关于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掳()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憎恶()絮说()
③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精读研讨,重点突破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品析: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顺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 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3.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
一个盲人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雨果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很简单的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乞丐的无助与茫然;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让我们看到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手。在这里,雨果送给他的不仅仅是一句话,送给他的还是温暖,还是春天,大家说,对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我们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春天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二、初读全文,了解其人:
1、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2、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
他需要钱,但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尽义务,非常讲感情,讲仁义,有良心,关心人,老实厚道,善良纯朴,知恩必报。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是什么顺序? 事 件 老王的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重感情,讲仁义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知恩必报
先是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等基本情况;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老王的工作和为人,以表现老王的善良与忠厚。
二、品读赏析:
1.课文对老王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A:运用了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象描写出老王临死前病重的可怕情状。
B:运用了神态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僵僵”写出老王临死前的呆板、僵直的神态,没有一点活气。C:运用神态描写,“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双手”。“直着脚”写出老王机械、不灵活的神态。
D:运用动作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写出老王象死物一样,钉在门框里,形象、直观地描写了老王临死前的病重状态。
E:运用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攥”字是握住的意思,老王开始并不想要钱,接过我给的钱,很是珍惜,紧握在手。F:运用语言描写,“他‘嗯’了一声”。老王知道自己的病情,不想多言。
G:运用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老王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的美好心灵。教师小结:
文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老王说话很少,正如文中所说“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2.文中除了正面描写老王的外貌,表现他已不久于人世,还从什么角度对老王的情况作了描写?
侧面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第16段“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用“我害怕得糊涂了”侧面说明老王外形的恐怖,病入膏肓。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当时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老王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所以感到“愧怍”。2.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 ;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详略安排。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的一生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板书课题及作者)2.走近作者。(用课件出示)
李森祥: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有代表性的小说有——《小学老师》、《台阶》、《传世之鼓》。同时李祥森还是电视连续剧编剧,创作了几十集电视剧,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天下粮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用课件出示)
āo dàng kǎn gān gà nián qiào 凹 凼 门 槛 尴 尬 黏 撬 xián kāi gā shǎng lâng juâ 涎水 揩 嘎叽 晌 午 愣住 很倔
2、请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3、“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三、研读分析,把握形象:
1.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三级青石板台阶;认为台阶低。
2.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3.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他实际上需要尊严。
4.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5.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6.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呢?(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来完成问题)课文第10—11段。
7.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8.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9.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10.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四:品读赏析:
1、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2)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作者仅仅写了父亲一个人吗?为什么?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不仅仅是个体形象,他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常代表一个群体,而散文中的人物仅仅代表个体形象。比如《故乡》中的闰土,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而圆规杨二嫂是被社会扭曲的小市民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飞利浦夫妇,代表的是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一类人。《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广大法国人民的象征,那么,《台阶》中的父亲,也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卑微的理想而坚韧顽强的父亲,他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代表了哪些人?(生答)代表了地位卑微的农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通过父亲这个形象,引发我们对父亲这一代人这一类人人生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追问——我们的农民父辈,我们的像农民一样的父辈,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有尊严的真正像个人一样不再一辈子低眉顺眼,不再卑微的驼着背生活?
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想到了作者的父亲,劳动人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此刻你对自己的父亲是否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心呢?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板书设计:
卖油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之” “以” “而”的用法。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教学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是一位貌似平常,却又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
二、检查预习
作者作品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唐的韩愈、柳宗元,宋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韩、苏、王的绝句我们曾学过一些。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一生写了大量散文作品。他的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抒情挥洒自如,语言精练而不奇顺,文辞婉转曲折,具有潇洒的风格和浓厚的抒情气息。今后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更可领略其妙处。
本文仅135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选自《归田录》。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2.读准字音:
咨zī 矜 jīn 圃pǔ 睨nì 失shǐ 颔 hàn 忿 fân 酌zhuó 沥 lì 杓sháo
三、文章诵读,整体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义。2.学生自学新词,发现疑难。
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探讨。
“以”、“于”、“而”、“但”、“之”、“中”等词的词性词义辨清楚。例:轻:尔安敢轻吾射!”(轻,作动词用,看轻。)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剑术)
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之,代词,指陈射箭)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箭也是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代“葫芦”)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
3.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①尧咨善射 ②尧咨自衿 ③ 卖油翁微颔④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 ⑤卖油翁酌油 ⑥陈尧咨笑而遣之
学法指导: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①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②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4、课堂小结:
1.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应注意交代清楚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等。本文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整个句子,只有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
2.根据上节课的板书,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品析特色
1、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特色? 先介绍人物,在熟悉人物基础上叙述,宾主分明,繁简得当。特色:
(1)剪裁合理。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了合理的详略处理。主角是卖油翁,写陈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该略,惜墨如金;该详,泼墨如水。细部清晰,动作、神态:手艺和议论,均写得精确。一段详,一段略,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这是由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中现象烂熟于心。)(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善酌(绝技)见地: 自矜 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 从容、沉着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熟能生巧
明确:陈尧咨队卖油翁的态度变化是:自矜――忿然――笑而遣之,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2.下列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神情和态度?
公亦以此自矜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
明确:“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之意。“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情态。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表演只略微赞赏,并不怎样。“笑”说明陈尧咨翻然悔悟
3.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
“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四、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及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睨觉得陈尧咨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
明确: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熟能生巧”,后问自由回答。2.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中学习中“熟能生巧”的例子,并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小结:我们反对玩物丧志,雕虫小技,卖油翁是在职业技巧上熟能生巧,我们也要在真正需要熟能生巧的地方苦练基本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做有为的年轻一代,肯于吃苦,终究会取得成绩的。
第三篇:七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原创)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朱元璋“即皇帝位”是在哪一年?()
A.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2.下列选项中,朝代名称与建立时间、人物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A.秦朝——公元221年——嬴政
B.唐朝——618年——李世民 C.明朝——1368年——朱元璋 D.清朝——1636年——努尔哈赤 3.“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4.明初,大学士宋濂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了()
A.宋濂唯唯诺诺,是皇帝的忠顺奴仆 B.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 C.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D.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 5.2010年9月,陕西省首个“闯王”纪念馆在延安市富县太平村正式建成开馆。“闯王”曾于1644年攻入北京。该馆的修建是为了纪念哪位人物()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 6.下列皇帝中与朱元璋称帝的过程最相似的是()
A.刘邦 B.刘备 C.赵匡胤 D.李世民 7.明清时期,为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君臣关系完全变成主仆关系的典型事件是()
A.设立廷杖制度 B.设立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科举制度 8.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称赞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0.有人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
A.《瑷珲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之战 D.清朝疆域图 11.1727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2.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①设置西域都护②制定“金瓶擎签”制度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3.下列制度,能够说明明朝时期皇权空前强化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宰相制度 C.内阁制度 D.行省制度 14.1757年,清政府准许与外国商人通商的唯一海上通商口岸是()A.广州 B.福州 C.泉州 D.宁波
15.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1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出自于一位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之口,他是()
A.戚继光 B.岳飞 C.韩世忠 D.文天祥 17.我们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是因为()A.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C.率军反击沙俄侵略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8.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A.属于平等的边界条约 B.是清军被迫求和的结果 C.规定割乌第河给俄国 D.埋下中俄冲突的隐患
19.某剧组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拍摄一部历史剧,准备了如下素材,你认为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平定三藩叛乱 20.下列关于清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A.册封**五世 B.册封五世**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判断改错题(10分)
1.明朝前期,郑成功七次下西洋。
错误: 改正: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理解,再解题发挥,制造了大批的“文字狱”。
错误: 改正: 3.乾隆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错误:
改正:
4.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参与制定了《大清时宪历》。
错误:
改正: 5.金曾灭辽,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金”,史称“后金”,建立后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32分)1.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之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舰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与杨蓉诸明府书》 材料二:19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文风后,许多知识分子仍心存余悸,如龚自珍所说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⑵.出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
2.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天妃之神灵应记》 ⑴.材料中的“永乐三年”是指哪一年?这一材料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航海壮举?(3分)
⑵.这一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6分)
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材料中反映的这一重大事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3.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远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⑴.材料一、二中的“夷”各指什么?(4分)
⑵.据材料,概括唐朝、清朝统治者各自推行的政策,分析各自政策的最主要影响(8分)
四.探究题:话说清朝那些事(18分)【屹立于世界东方】
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分)【奠定中华版图】
⑵清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疆域北界①,东北至②,东临太平洋,东南到③,南及④,西南抵⑤,西越⑥,西北达⑦,是亚洲最大的国家。(7分)【强化君主集权】
⑶雍正时,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2分)【多民族的统一】
⑷清政府在西藏、新疆、台湾设置的机构(或官职)分别是什么?(3分)
【抗击外来侵略】
⑸17世纪,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两个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第四篇:最新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废丞相,设三司
B.内阁制度的形成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厂卫特务机构
2.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3.右图所示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4.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6.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7.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以下一组图片,他们取材于()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8.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9.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其根本原因是()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B.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
D.“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10、“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11、下表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这个地区是()
朝代
隋朝
南宋
元朝
清朝
史实
出使流求
泉州知州驻兵管辖
设立澎湖巡检司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台湾
12.康熙时,针对台湾如何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康熙据此采纳制定的对台措施最主要意义是()
A、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
D.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13.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14.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15.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6.右图为我国古代某机构所在地,对此机构解读正确的是()
A.主要负责监察官员
B.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D.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独裁……”我国历史上与这一说法最相符的时期是()
A.秦汉
B.宋元
C.明清
D.隋唐
1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19.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特点,正确的是()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膨胀与经济高度发展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20.右图是我国某一剧种的脸谱。该剧种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与此脸谱相符的剧种是()
A.越剧
B.元曲 C.京剧
D.黄梅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1题11分,22题14分,23题10分,24题15分,共50分)
21.下表是我们课本最后“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的一部分(1368—1727年),请你按要求把相关大事的序号填到相应的问题后面。
〈1〉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2〉
1405-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3〉
1406-1420年
营建北京城
〈4〉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5〉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6〉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7〉
1644年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8〉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9〉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0〉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1)属于政权更替(王朝兴或亡)的大事:(4分)
(2)属于抗击外来侵略的大事:(2分)
(3)属于对外友好交往的大事: _(1分)
(4)表现了农民起义巨大力量的大事:
(2分)
(5)表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大事:
(2分)
22.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格鲁派另一位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2分)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2分)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4分)
2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2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2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2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4.波涛汹涌的海洋,给明清两朝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恐慌。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图片搜集】
【材料搜集】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史实探究】
(1)请分别说出图1和图2率领这两支舰队的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4分)
(2)搜集的三则材料共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推行怎样的政策?(2分)产生这种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3)图3中“广州十三行”承担了什么职能?(2分)说一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危害。(2分)
(4)结合明清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
DDDCD
CACAB DBCDC
DCACC
二、非选择题
21.(1)<1><5>
<6>
<7>
(2)<4>
<8>(3)<2>
(4)<1>
<7>(5)<9><10>
22.(1)从汉朝时,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思相近即可)
(2)元朝。
(3)确立了**、**的册封制度。(答出册封制度即可)设置驻藏大臣。
(4)郑成功。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设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3.(1)秦朝。
(2)行省制度。
(3)明朝。朱元璋。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4.(1)戚继光;郑和。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东地区的倭寇。后又南下广东、福建,与当地军民共同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闭关自守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国家昌盛。(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总结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综合测验总结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角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本次测验,通过选一选、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等方面,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单元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这次考试我班的平均分是91.17,优秀率为85.7%,总体达到本单元的要求,但是从学生失分的地方还是反映出了很多问题。第一题:选一选
这题我班只有一个学生在第1小题“选择哪个不是角”时出错,根据考后了解,是因为学生读题不仔细,把“不是”看成“是”而出错。
第二题:辨一辨
该题失分率较高的是最后1小题“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这张试卷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也反映了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辨别直角的方法,只知道用直角三角板去判断,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一点在今后的试卷校对中我要重点复习。
第三题: 画一画
本题有个别学生在第1小题出错,反映学生在掌握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的这一难点还不是很牢固,需要个别加强辅导。在第4小题的“画比直角大的角”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迟迟不敢下笔画,这也是学生对角大小的知识点掌握不够。
第四题:数一数
该题中出现有个很多学生在数角是出现遗漏,这一大题是本次测验最大的失分点。在复习中,我应该着重复习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数角的能力。
纵观整张测试卷的情况,题量少、分值大,学生在做题时,只要仔细认真的读题、做题,都有比较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