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1: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2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涵义、分类及特点.....................2

(一)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2

(二)弱势群体的分类..................................3

(三)弱势群体的综合特征..............................6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7(一)财富分配和权利供给等方面的社会制度不合理..........7(二)表现为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机制......................8(三)表现为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8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措施状况.........................9(一)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缺乏 11(二)城市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缺乏保障...11(三)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11(四)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11

四、不断完善我国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11(一)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12(二)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12(三)切实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13(四)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13(四)积极扩大社会救业和再就业.........................14(五)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14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

摘 要:由于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缺乏较强的竞争力,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会资源,因此只能获得甚至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职业,使其收入分配较少或很少,只能过着水平较低的,主要是维持生存的生活,同时缺乏抵抗种种风险的能力,也缺乏依靠自己努力来改善其境遇的可能性,并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世事变迁,如今己经难以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不断适应新形势,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Abstract:Owing to historical, social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hey are lack of strong competitiveness, so can't or can only rarely possession of social resources, They can only get or can't even get a better social career, that make its income distribution less or very few, can only have a level is low, main is to maintain the survival of the life, and lack of resistance of the ability of the risk, also lack to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mental edge in the society.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rough a series of laws enacte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easures to ensure their rights, and achieved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ut the world changes, now have been difficult to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bjective situation.Therefore, we should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ry hard。

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 成因 完善制度 和谐社会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涵义、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简称,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通俗地讲,弱势群体就是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的脆弱的人群,可以界定为: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困者。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认识,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陈成文的专著《社会弱者论》中这样阐述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从社会学角度来讲,郑杭生、李迎生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群体。”[2] 因此它并非真正的群体,只是同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从该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看,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即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即绝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即社会地位较低)生活处境难(即无固定收入来源,劳动能力,以维持生计)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的特 殊社会群体。

(二)弱势群体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

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形成有明显的生理原因,是由于伤、病、残、老、弱、妇、孺、鳏、寡、孤、独等,而影响个人的竞争能力。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由残疾人(由生理缺陷造成)、老年人(由生理衰老造成)和处境困难儿童(由生理上稚弱且无保护能力造成)三个社会群体构成。而由自然条件造成的弱势群体,可称为自然性弱势群体。由于主要是受自然条件恶劣(如高寒区、高山区等)和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因此自然性弱势群体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两个社会群体构成。由社会条件造成的弱势群体,可称为社会性弱势群体。

具体来讲,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

1.未成年人。这类人群极易处于安全少保障、教育不到位、权益受侵害的状态之中。未成年人有其幼稚、冲动、法制观念薄弱,容易引发犯罪的一面,但是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更多的还是他们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面对种种侵害无力抗争。目前,“乞讨儿”、“童工”、“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就是其中的突出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3]赡养老人是指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不去生活上照料,不在精神上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使这些老年人感到孤独、心灰意冷、缺乏生活的信心。老年人受虐待、遗弃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未能读书或读书很少,无固定工作,老来没有养老金;有些老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至在子女婚后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父母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后,有些很难缓解,往往导致矛盾激化,此时的老年人本身处于劣势,在见中受虐待是常有的事,个别老人受不了这份“气”选择了离家“出走”,被赡养人遗弃在外。老年再婚受到强烈干涉。国家虽然高度重视普法工作,但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仍未能认识到什么叫老年人权益,应该从哪些方面保障,法律有什么规定,甚至有些组织、有些以及老龄工作的人员也知之甚少,向社会宣传维权、组织老年人维权还仅在起步阶段。有些家庭成员侵犯了老年人权益还认为这是“家务事”,外人无权干涉。长期下来,老年人权益受到侵犯后本能有效地得到制止。“经济水平是制约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核心就是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3]此外,健康状况差,受衰老和疾病威胁,收入水平低、医疗社保水平低也是突出问题。

3.残疾人。严格地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残疾人缺乏应有的关怀尤其是价值的尊重。虽然,我们用“残疾”取代了贬义的“残废”。但其身体的残疾,到今天依旧被部分人视为“五官或四肢不全”。大量残疾人在街头乞讨和为人卜占以求生计的景观,昭示出我们对残疾人的关怀和尊重还远远不是现代文明的水准。仅以发达国家在立法、社会保障等细微处对残疾人精心提供的便利作为参照,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

4.妇女。女性在就业、再就业中,受歧视的现象较为突出,享受社会保障、职工福利的程度总体上低于男性,生育保险的普及率极低。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78.5%的妇女在经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40.1%的妇女在孕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25.6%的妇女在哺乳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同时,男女两性职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工作职位和晋升机会与男性相比较少。家庭暴力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违法现象较为普遍。5.失业人员。此类人群属于生活状态改变了的弱势群体。由于失业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生活拮据,大部分人只能在低收入或没收入的情况下靠领失 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最基本生活,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精神状态欠佳。家庭关系和睦水平远远低于同龄人总体的平均水平,家庭冲突和纠纷多。“长期生活在低收入阶层,没有工作,可能将个人推向厌烦、绝望、脾气恶劣、冷漠无情而不能自拔,甚至还会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或酗酒等”。[4] 6.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此类人群是流动性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对这部分人,开始被称为“盲流”,即“盲目流入城市”,在取缔之列。不久,“盲流”的名词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民工潮”。这是指在每年春节前后,进城打工者回农村去过年并在过了年后再出来的高潮,也指民工越来越多,成千上万,势如潮涌。他们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事城市职工不愿干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却享受不到或不能完全享受所在单位正式职工和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待遇和其他权益,所获报酬也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在努力建设好一个个城市的同时,却不断地受到城市方方面面的排斥,并随时都有被解雇而流浪在街头的危险。他们的贡献与回报是不相称的。我国政府虽然在近年来一直强调如何保护进城打工的数亿农民工的利益,可是直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各种歧视、欺骗、克扣、剥夺农民工应得利益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更为严重,老板们的贪欲、无耻、霸道甚至公然抢劫、诈骗亦屡见不鲜。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某种“政绩”利益方面的需要,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合法利益的保护,显得措施不力或缺乏严格执法的原动力,而对黑心老板们则显得宽容有余,监督流于形式,其处罚之轻微,几乎是在鼓励黑心老板们继续变本加厉,谁不如此做,谁就不是成功的“唯利是图”商人。7.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此类人群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获得平等的公民待遇,常受到种种盘剥歧视。教育权利,农民的子女不得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抗争权利,农民的上访、示威受到现行法 律和政策的严格限制。社会保险权利,农民不得享受社会保险,在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种“常识”。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土地产权的三大特征,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和多元,国家垄断的土地处分权的膨胀和随意性,以及农户实质享有的土地财产权的被剥夺,目前过渡的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更随意占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而没有得到应有得补偿。农民缺乏缺乏正当的利益表达渠道、缺乏利益受损后的司法救济、缺乏必要的和现实的新闻舆论支持。

8.因各种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的其它人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改扩建过程拆迁户维权、消费者购买商品后由于商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的维权、服刑人员正常合理的人身权利的维护、少数民族民族风俗、习惯和权利的维护、同性恋与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歧视现象的维权、突发事件受害者生存权维护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地反应出这类人群权益被侵害的严重性,由于他们处于弱势群体主体边缘,大多不被社会所关注,他们的维权呼声代表了他们内心迫切真实的意思表示。

(三)弱势群体的综合特征

1.经济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贫困性是弱势群体的首要特征。弱势群体通常都是收入水平低和生活处境难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往往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有的则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或处在贫困线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

2.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贫困性只是就弱势群体物质生活的数量状况对其特征的描述。而与弱势群体的这一特征密切相关的是其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物质生活的质量。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很多方法,其中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尔系数法即食品消费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二是指精神生活的状况。社 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除了生理需求外,还有文化、娱乐、交往、自我实现等精神上的渴望。因此,精神生活状况也是衡量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状况都具有低层次性。如以下岗职工为例,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下岗人员的精神、情绪状态欠佳,苦闷、焦虑、仿徨、悲观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

3.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是弱势群体主观状态上所具有的特征。经济上的贫困性本身也蕴含着承受能力的脆弱性。“贫困不仅指收入分配的最底层,而且指所处社会地位的低下,贫困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无权利状况,即在面临来自社会中有权势的集团压力时,无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朱力认为,脆弱由于弱势群体经济上的贫困性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使得他们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的社会群体,成为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一旦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将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群体身上爆发”。

4.政治上的低影响性。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机会少,表达和诉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和强势群体相比,由于弱势群体远离社会权利中心,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影响力弱,其利益需求很难以顺畅的渠道反映出来。这就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必须借助于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具体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

(一)是包括财富分配和权利供给等方面的社会制度不合理。社会制度最基础的就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而正是他们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财富的 分配以及社会权利的划分。弱势群体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应归咎于财富分配和权利供给制度的缺陷。另外,中国的税制、慈善制度都不太有利于穷人。财富分配的不合理,根源在于公民权利的缺乏,比如为什么工人的工资低,有人说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找工作的太多,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团结权、罢工权、博弈权的匮乏。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产业低端化、区域不平衡,而产业低端化主要是金融权的国家垄断造成的,美国有上万家银行,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国有银行,垄断的国有银行由于贷款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不可能给中小企业、农民贷款,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中小企业只能低端化、永远不能长大,农村无法创业等困境;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官本位的财政制度造成的,大官都住在京城、省城,所以京城、省城发展得好,其他地方难以获得资金。我们没有建立科学的规范的透明的民主的财政制度,实际上还是公民权利缺乏的表现。

(二)表现为缺乏完整有效的实施机制,也就是缺乏公开的竞争机制、有效的执行程序,导致政策上应给予的权利无法传递到被给予者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软政权”问题,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虽然政府庞大、官员众多,但行政效率却很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效能层层递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表现为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虽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体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四)是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救济机制的缺失。在欧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时间较长,在发展的早期社会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贫困人口大量涌现,失 业问题、养老问题相当严重,并且引发了社会动荡。为此,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对策,从济贫政策到社会保险机制,从俾斯麦到英国工党、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到瑞典的福利社会,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社会救济福利制度。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救济机制很不完善,使得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弱势群体大量产生。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资金缺口严重,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狭窄,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制度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种种原因导致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在收入分配差异日趋拉大的前提下,社会保障制度未能有效缓解与弱化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成态势,也成为我国弱势群体权益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措施状况

弱势群体的总体困境——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成为困扰社会不可低估的严重问题。

因此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两个确保”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日益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正在全国积极推进。但是,弱势群体不仅客观存在,而且,由于多元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弱势群体有增无减,无法可依与有法难依并存,极不利于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残疾人、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和孤儿、妇女,以及贫困老人,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而对于早已存在和不断显现的弱势群体,人们却各有己见。实际上,为数最多的贫困农民,失业与转岗的城市贫困者,流入城市并从事危重职业的民工,高校在读的特困大学生等,都是弱势群体的重要成员。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扶助与保障,同样应当在行政法规的基础上适时的将其纳入立法的内容和作为调整对象,并在行政规章和司法救济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分别予以资助和保障。

以城市贫困者为例,其主体是下岗和失业的职工。此类贫困人群,一类是社会弱者,即社会的脆弱群体。这种贫困者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存在的。沦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及家庭因素,包括各种老弱病残及其他个人生存和劳动能力障碍、家庭过高的赡养系数、意外灾害和意外事故形成的贫困者或贫困家庭。另一类贫困则带有明显的特殊性,这就是失业下岗人员、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职工家庭、个体经营者和帮工等。具体可分为四部分人群:一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救济的社会救济对象;二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的居民;三是贫困的在职、下岗人员以及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退休人员领取退休费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四是残疾、疾病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城市贫困居民。弱势群体的总体困境——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成为困扰 社会不可低估的严重问题。因此,我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缺乏对贫困农民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传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营养状况堪忧。

(二)是城市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缺乏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城镇从业人员的1/3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全面推开,且受筹资水平的限制,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负担疾病费用,形成因贫致病和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三)是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四)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讲,由于诸如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原因、法制的不完善,加之弱势群体的自身原因,导致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此,我们要不断努力,从各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不断完善我国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 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贫富差距的拉大使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造成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降低基尼系数,缩小贫富差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的。

(二)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是对无劳动能力或失去生活来源者,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者给予的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医疗权,是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要建立专项的社会救助基金。各级政府都应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政策来鼓励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投入社会救助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规范城市低保的标准和保险对象范围,严格按照实际收入计算参保人员的家庭收入。低保的申请、审批和资金发放应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做到不错保、不漏保。三是要组织社会扶贫。要通过开展“光彩事业”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三)切实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一些农村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解决温饱问题难度很大。一部分已经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群众,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对于贫困地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坚持扶贫到村,落实到户。对农村的大面积扶贫应采取“开发式”,即通过来自政府或社会提供的资金、知识、技术、人才、机会及其它必要的资源的支持,使农村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者缓解、摆脱贫困,乃至逐步走向富裕。开发式扶贫的着眼点是努力使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吸收、自我发展的能力。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扶贫机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开发式”扶贫是国家的一项宏观政策举措,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和社会救助等福利制度相辅相成。但是,要彻底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还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必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的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

(四)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社会保险并非以弱势群体为中心,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解除了国民的后顾之忧,并为避免受保者沦为弱势群体创造了条件。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大力支持社会保险工作。一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也面临各种难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我省作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省,应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出现的问题,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二是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今后企 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范围。但在此之前,应继续做好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工作。三是稳步推进医疗保险改革。要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参保,积极探索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的实现途径和具体办法,着力推进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此外,还应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积极推进工伤风险较大的矿山等行业和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五)积极扩大社会救业和再就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可以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就业,一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实行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鼓励弱势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如可以安排他们参与荒山绿化工程、以工代赈工程、治河治污工程、城乡道路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吸收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其劳动报酬。为了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强对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公开发布系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

(六)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我国宪法从根本大法的高度,确立了对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规定了特殊维权的范例。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规定了平等原则、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的原则等。同时《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实施,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然而,世事变迁,如今己经难以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应不断加以完善 人类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会有特定的弱势群体,善待弱势群体实际上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社会控制;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弱者是相对于强者而言,甚至不同人都有可能在弱者与强者的两个角色之间转换;弱势群体是一个动态概念,今天的弱者也许会是明天的强者,一部分弱者在革命时期,成为革命者而变为强者,当年的统治强者在革命的洪流中也会变成弱者。同样,弱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成强者;弱势群体是一个历史概念,对无产者穷人来说我国的趋势是由多数变少数,这也是社会的历史进步的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善待弱势群体应当是发展中的题中之义。

“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制约,缺乏较强的竞争力,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会资源,只能过着同时缺乏抵抗种种风险的能力,也缺乏依靠自己努力来改善其境遇的可能性,并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因此政府更应加大对弱势群体关心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们,从而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3]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2005.(2).【参考文献】

第二篇:弱势群体司法救济论文

我国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现状及路径探讨

【内容摘要】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考量目前的情况,我国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还不尽如人意,应当从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进一步拓宽司法救助的范围途径渠道以及加强对司法实践中现有救助基金制度的调适与引导、创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努力探求科学有效的司法救助途径。

【关 键 词】弱势群体

司法救助

权利

一、我国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的现状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是由于某些障碍导致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①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弱势群体是一个核心概念。在我国,弱势群体应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物质生活的贫困性、市场竞争的欠缺性、政治参与的无力性。在笔者看来,司法救助语境下的弱势群体,应当定位于“因经济困难或其它情况而导致其诉权处于弱势,如果不对其实施司法救助,其平等的诉权就难以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化为空话”的特定群体。

(二)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的地位及现状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Pool law,Assistance judiciare,Armenrecht),是社会公平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衡量一国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法治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公权力机关不可推卸的责任。②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以及临时性生活救助等项目在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这一体系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弱势群体司法救助制度是由近现代资产阶级学者首先提倡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良好发展的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的现状还比较令人担忧,已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司法机关建立或参与的司法救助基金(或维稳基金)现象,须加以理性审视与考量。所谓司法救助基金,指建立健全专门的救助制度,给予刑事被害人必要、适当和及时的救助和补偿,最大程度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现行司法救助基金制度具有维稳的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体现了司法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实现案结事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笔者认为,当前司法救助基金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国家正常赔偿制度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一,从司法实际操作层面看,司法救助基金(或维稳基金)所体现出的司法救助行为未形成制度化,可能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在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司法机关参与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的艰巨,不排除司法机关可能为了一己之安,存在以“救助或维稳”的名义行“司法赔偿”之实的嫌疑。同时,在这一语境下的民众也容易被提供一种误导性的预期:如 ②参见王继新.和谐社会视野下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J].经济师,2011(4):91.果你想让你的纠纷得到解决,就得制造点“威胁稳定的事端”。第二,从主体职能及主体适格与否的角度看,目前的司法救助主体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以司法机关为救助职责主体,由当地法院、检察院确认和发放救助金;二是由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等成立专项工作办公室,作为救助职责主体,实施司法救助;三是由法院、检察院确认是否进行司法救助,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如民政局)发放救助金。救助或维稳应当是各级政府诸如民政等部门及社会组织的职能,司法机关的司法职能应当是如何适用法律。如果让司法机关参与行使维稳基金之职能,弱化了各部门、社会组织正常的职务功能。第三,从救助的对象、标准和范围看,实践中各地、各级司法机关确定的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还不统一。有些地方的部分司法机关确定的救助对象,仅限于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而不适用于民事案件。第四,从司法救助基金或维稳基金自身的瓶颈看,司法救助基金(或维稳基金)没有固定的渠道来源,基金来源难以得到持续性保证,发放难以得到经济上的保障。对于司法救助的金额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同时缺乏救助基金申请、审批、发放等程序性规定、缺乏对司法救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2、弱势群体人权救济法律虚置

从法治的视角看,法治社会的特点和本质决定了弱势群体理应享有与强势群体平等的人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我国,弱势群体在生存、教育、政治参与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享有与强势群体平等的权利。另外,提出特殊保护的前提,应该是在一般平等权利已经落实仍无法保证其特殊性质产生的切实利益的实现,从而加大力度特别照顾,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弱势群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落实,所谓的特别保护自然就显得意无毫义。因而,现实社会下,权利贫困已成为一种制度上的贫困, 而种种制度又是在法律的授权或认可下产生的, 基于这种排斥和歧视所受到的损害自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 所有的法律救济途径对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就成为虚置的、无意义的程序。

3、弱势群体无奈被迫非法维权

法律不能充分解决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型的争端, 人们就会不再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的一个工具加以依赖。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既不能通过公共权利的分配来享有,又不能获得法律救济,被迫采用非法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发生许多诸如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团伙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非法维权违背法律和社会主流,只能受到社会更多的谴责、排斥和否定,激化弱者欲强与强者排弱的社会矛盾,导致恶性循环。

二、弱势群体司法救助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1、人道主义理论。弱势群体之所以要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是因它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而处于一种权能较低的相对不对等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中,弱势群体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导致自身权益被违法者不合理侵害,或者非自身原因造成的失去工作机会而危及生存。因此,政府、司法机关和社会应当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保护,即“国家要对国民最低限度的象人那样的生活实施保障”。③

2、公平正义本质理论。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共同构成法理上的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理上形式正义的典型表述。必须看到,社会中每个人的天赋、能力、性格等造成的综合能力是有差别的,仅有形式上的平等,可能会造成结果上的极不平等,这不是有理性的人类所应追求发展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在形式平等的基础之上,对弱势群体实行有差别的倾斜保护,以矫正形式正义的不足,体现法律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3、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到使一部分人无法正常生活的程度,尤其是当这部分人占大 ③参见韦玮、杨文杰、孙岩.弱势群体司法救助体系[J].现代商业, 2010,(3): 285.多数时,社会就会畸形发展,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可信任程度就会降低,社会犯罪率就会急剧攀升,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有利于遏制贫富差距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弱势群体司法救助体系实施路径探讨

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目标。对弱者给予特殊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有效使用司法救济制度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一)制定统一的司法救助法律或规范性文件。在现代法治社会,是否建立完善的司法救助的法律体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尺度。目前我国关于司法救助的规定还比较分散、原则,且专门性法律文件位阶不高,不利于司法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④因此,一部对司法救助进行总体性规范的法律是必要的,应以法律的形式将司法救助的对象、机构、内容、标准、方式以及程序等予以确定。或者说,在修订《刑事诉讼法》时,十分有必要体现上述改革要求,以充分体现国家立法对司法救助和弱势群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和重视态度。另外,还有必要制定有关保障农民弱势群体的特别法,切实保障农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农民平等政治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就业平等权、社会保障平等权等在内的农民权益保障法。

(二)进一步拓宽司法救助的范围、途径和渠道。在我国,公民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应然享有的诉讼权利已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公民的诉讼权利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的保障尚不尽如人意。现行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针对弱势群体难以充分行使诉讼权的问题已明确规定了法律援助制度,④朱一向、华锋.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若干问题探讨[EB/OL].http://www.xiexiebang.com/NewsShow.aspx?id,2010–06–02/2011–09–22.未来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应进一步体现这一精神。一是规范立案救助程序。积极推行口头立案方式,对因文化程度低或身体有残障等原因不能提交书面诉状 而要求立案的,可以口头起诉,由立案法官记录在卷即行立案。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经济确有因难的当事人,诉讼费用的救助范围应随着形势不断变化相应扩大。二是加强案件审理救助。案件审理中,应尽力做到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帮助当事人实现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如鼓励事实或法律关系清楚案件的困难当事人不委托代理人,自行进行诉讼,帮助确需请律师代理而无钱委托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对涉及弱势群体当事人的小额债务纠纷、劳务纠纷、婚姻案件、行政案件等着重实行调解,力争协商解决。三是进一步加强案件执行救助。在执行阶段,涉及弱势群体的,应做到既要维护法制权威,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生存权保护”原则。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对同一被执行主体有多个申请执行人中的困难群众优先兑付执行款、物;对被执行人确属下岗、失业人员,无力履行生效裁判的,应及时中止或终结执行;对涉及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和劳动报酬等内容的法律文书,应依职权由审判庭直接移送执行局执行等。

(三)加强对司法实践中现有救助基金制度的调适与引导。第一,明确司法救济的有限救济原则,确立社会化救助理念,推动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之间的相互整合。没有社会化、开放的救助理念,就没有社会化的、开放的救助制度。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司法救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应尽可能以其他社会救济方式获得救济,如保险救济、统筹救济、民间救济等。法院、检察院在制定救济条件时,有必要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譬如,作为法院来讲,就应当明确是申请人生活困难,在穷尽一切执行措施后,被执行人仍不能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司法救助,尽可能缩小救助的范围。第二,实行救助基金(或维稳基金)专门化制度。司法救助为国家救济,具有公益性而不是赔偿性,与国家正常的赔偿制度本不矛盾。但是,成立基金并不是法院、检察院的义务,法院的责任是公正判决,检察院的责任是实施法律监督。就法院执行难来说,因客观条件无法执行是社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对于法院“执行救助基金”管理存在的争议,可探讨由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如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进行管理,不能让法院变成慈善机构而影响核心的审判执行业务。维稳基金的管理则应由政府来承担。新的稳定思维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法治机制,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长效的制度化手段。第三,对于司法实践中现有的救助基金制度,应当加以规范。应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司法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司法救助基金的管理主体,实现司法救助社会化。要规范司法救助基金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制度。将司法救助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和统一救助范围、对象和救助标准,同时广纳社会捐款。制定和完善严谨的救助基金申请、审批、发放程序。要强化司法救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救助基金使用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种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J].南京:江海学刊.2001,(6).[5]江苏省南京市江产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对开展司法救助的调查与思考[J].人民司法,2000,(1).[6]韦玮、杨文杰、孙岩.弱势群体司法救助体系[J].现代商业, 2010,(3).[7]许建宇.再就业工程法律对策论纲[J].浙江大学学报,2000,(2).[8]肖小霞.我国社会救助社会化之路——以“爱心超市”为研究样本[J].河南社会科学,2011,(3).

第三篇: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分析思考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

1.关于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学认为弱势群体指的是“一般性社会状况下产生的,因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而绝对贫困或物质匮乏、易受伤害和攻击的特定群体”或“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分化中产生的,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况,受到主流社会排挤的社会群体”。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市中,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笔者个人的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高速度和高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具体的媒体报道中,女性和进城农民工在现代媒体中的形象相当堪忧,是正义缺失比较严重的地带,是传媒报道中的弱势群体,本文侧重通过分析对农民工的报道,从中窥见一些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特点。

2.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现状

一方面是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喉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但是不管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那些掌握了媒体的组织或者团体才有话语权,才能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和期望。打开报纸,版面上有很多关于高官、富豪、美女的新闻,要不就是杀人放火之类的社会新闻,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报道少之又少,可以说农民工的话语权正逐渐走向边缘,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少经济、知识的支撑,很难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呼声。另一方面是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模式化。基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在农村的一些正常生活方式转移到城市中,就成了不好的习惯,再加上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自我对他者的恐惧”,在城市中普遍产生了对农民工污名化的现象,农民工被贴上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标签,似乎这些已经成了农民工的代名词。像《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杀4人》、《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等等负面新闻屡屡登上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何谓媒体报道的人文视角

以人文视角做新闻,就是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格美、人性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念,为营造和谐舆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人文视角就是对弱势人群和普通人、小人物生活的关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用人文视角报道弱势群体,是彰显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共有2亿多农民工个体,但不是所有的农民工素质都很差,都表现出低俗的行为;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有尊严、懂礼貌的公民。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深入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反映他们的心声,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媒体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如何以人文视角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以人为本来思考问题?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变得更强,而非让他们变得更弱。具体来说,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报道:

1.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政策、科技信息援助

我国广大社会弱者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切身利益的市场供求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致富信息等。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援助的过程中更要强调信息的支持。新闻从业者应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状况,包括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机会;播报农业信息、为其科学生产提供依据;报道先进经验,激励其脱贫致富;加大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弱势群体。

2.从人格、尊严、身份认同上关注弱势群体

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不仅要从生理、安全上着手,也要从人格尊严和自我实现上给予认同和肯定,这是以社会公正作为价值原则,深层次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根本保证。媒体应该做尊重弱势群体的典范,使他们在困境之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够体现媒体的公正权威,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公众凝聚力。

第四篇:大洼县救灾救济的现状与思考

大洼县救灾救济的现状与思考

大洼县民政局 官兵

民政是政府职能中最基础的职能,而救灾救济在民政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救灾救济工作其理民事、稳政权的职能和作用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对我县救灾救济工作的抽样调查,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现就我县救灾救济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救灾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县目前救灾救济多是传统的救灾模式和标准,部分乡镇没有形成救灾救济的制度,特别是部分乡镇民政助理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和平时工作作风、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和能力问题等都在救灾的过程中明显地表露出来。“查、计、核、报”等报灾程序不健全,出现灾情时报灾数字不准确、不及时、有灾迟报、小灾不报、灾多不会报的现象。

二、救灾救济硬件设施不全

通过调查,目前我县15个乡镇报灾微机化,网络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通讯设备、交通设施不全或没有,极大地影响了报灾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网络、传真不畅通,灾情上报不够及时。由于种种原因,个别乡镇硬件设施跟不上,如无网络设备,无专用传真,无数码相机及摄像器材,导致救灾信箱虚空、灾情管理系统软件搁臵、灾情上报迟滞、灾情资料匮乏,较大地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各乡镇救灾要素和机制建立不全

救灾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家万户,单靠民政部门难以做好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真正做到责任、措施、人员、投入“四到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根据各自的职责狠抓落实,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的为百姓服务。在灾情的报送中,应做到基本要素俱全,如受灾区域、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因灾毁损房屋数、转移安臵受灾群众数、饮水困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等,且灾情数据单位要按照规定规范填写,如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单位均为公顷。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报灾要素欠缺、灾情数据单位随意上报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另外,部分乡镇没有成立相应的救灾应急机构和救灾救济应急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出现灾情和突发事件的反映能力差、实效性不好。我县应逐步完善灾害救助预案和救灾款物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形成灾害评定等级科学,报灾手段现代化的格局,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救灾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研究确定并试行灾害等级界定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灾害紧急救援机制。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灾前减灾意识宣传到位,灾中紧急转移安臵灾

民迅速安全,灾后查灾核灾准确及时,采用现代化报灾手段,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全面落实救灾工作新体制。县、镇乡(街道)两级建立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在“十一五”初期,初步建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和使用。全面实现重灾户计灾到户、救灾到户。重灾户建档率达到100%。救灾款物发放“三公开”进一步规范。救灾的各项工作,把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四、救灾救助对象的标准、类别不明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乡镇在确定受灾户对象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县应逐步完善救助对象的标准、类别的确定,这关系到农村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这里涉及到灾害评定等级科学,报灾手段现代化等问题,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们还要加快救灾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研究确定并试行灾害等级界定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灾害紧急救援机制。建议各乡镇民政部门要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灾前减灾意识宣传到位,灾中紧急转移安臵灾民迅速安全,灾后查灾核灾准确及时,采用现代化报灾手段,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全面落实救灾工作新体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各乡镇救灾物资投入不等,如有些乡镇受灾户补助300元,而有些乡镇补助100元、80元不等的现象。部分乡镇在受灾后出现“等、靠、要”现象。

综合以上我县的救灾救济现状我有几点思考意见:

一、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要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防灾、救灾意识,确保认识到位。要提高乡镇政府和领导及整个公民对防大灾、抗大灾的救灾救济工作的认识,做到乡镇“一把手”亲自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乡镇中出现的受灾群体得到有效的救助,使农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乡镇党委和政府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还要全面提高乡镇民政及各有关部门向新形式的轨道发展,特别是要加快乡镇民政干部观念的转变,将救灾救济工作推向反映灵敏,救灾及时,救助到位的快车道。

二、加大对民政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一方面,建立了救灾救济学习制度,要求乡镇民政干部学习救灾救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对各乡镇民政助理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走出去学习外省、市救灾救济的先进经验,把救灾救济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专题研讨,提高乡镇民政干部的业务水平。

三、加大对救灾救济软、硬件的投入力度

首先县、乡镇要设立救灾救济专用帐户,县、乡镇要按每人1.5元标准安排救灾救济配套资金,县级要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要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全面实现重

灾户计灾到户、救灾到户。重灾户建档率要达到100%。救灾款物发放实行“三公开”。配合财政、纪检、审计、监察等部门对救灾救济款物的审查、监督,切实把我县救灾救济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绩。

其次,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县乡镇民政的救灾通讯、交通设备十分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配备民政必被的如照相机、摄象机和交通工具。这极大的影响了乡镇民政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对全县的救灾救济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之,我认为应该对我县的救灾救济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管理。重视救灾救济队伍建设,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加快民政系统人才引进步伐,调整人才知识结构,加大对救灾救济资金的投入,设臵专用救灾帐户,做到有灾之年用于救灾,正常年用于购买救灾物资等,为了适应21世纪救灾工作的发展要求,使广大民政干部坚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依法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五篇:救济申请书

救济申请书

我叫,现年 岁,家庭人口 人,系

村第 村民小组村民,因受 灾

造成(此处指口粮、衣被、住房、治病等)困

难,现申请救济,望批准。

申请人:

代笔(申请人文盲):

年 月 日

下载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救济申请书

    职工困难补助申请书 尊敬的监狱领导: 我叫张海军,男,现年38岁,系周口监狱金硕公司工人。爱人王红萍,现年39岁,无业、无经济来源。 儿子张衡,14岁,学生,2011年6月1日到北京307医院经3......

    救灾救济

    救灾救济 这次救灾救济业务培训内容主要是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救济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农村五保户的申请、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信息的管理......

    救济申请书

    救济申请书我叫侯素红,今年40周岁,原工作单位是大名县商业局百货公司,因百货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公司经济效益较差,连年亏损,被迫改制。改制后新公司用人减少,我于1996年下岗失业,截止......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报告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学号:084040207 姓名:虎桂芳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8级行政管理班 调查对象:会泽县人民政府人事局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7日至10月20日 关于对弱势......

    关爱弱势群体

    贺兰县以关爱弱势群体为切入口, 深入推进“三关爱”活动 12月20日下午14:30,贺兰县文明单位“献爱心、送温暖” 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贺兰一中多功能厅举行,结对帮扶文明单位负责......

    关爱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

    关爱弱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一、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产生的原因 农村小学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弱势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其先天性、后天性生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