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5篇)

时间:2019-05-12 19: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身体、精神、文化、技能等方面存有缺欠、或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某种机制的缺失、或由于所处的阶层等原因,造成经济收入底下,生活极端困难的城乡人群。虽然近年来,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广大人民群

众已经不愁吃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由于因病、生理原因(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残疾人群)、无劳动能力的,所产生的收入低下,还生活在贫困中,靠政府每月的救助来维持生活,也是平时所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大家关注。

一、我镇弱势群体的类型和现状 弱势群体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阶层,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社会群体,从我镇调查的情况看,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失业人员,由于自身年龄、文化、技能等因素,就业竞争力较弱,因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整体上处于就业竞争的不利地位,而且事实上也处于社会生活的不利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客观上沦为弱势群体。虽然我镇羊毛衫产业优势明显,个私经济也发展较快,但仍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失业。其中,有些是残疾人,有些是纯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过日子,他们中年龄大、要求高、文化低,不想跨出原来的圈子,因而失去土地后也就失了业。二是特殊人群,因病至贫的困难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006年,我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44元,比上一年增长8.4%,但与此同时,全镇人均收入低于1932元(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有141户291人,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86%;三是遭受天灾人祸造成贫困的部分人群,由于原来生活比较贫困,再加上因病或意外伤害造成致残,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而致贫的有23户62人。如泾桥村3组双残特困家庭金来观,家庭人口3人,金来观右腿截肢,儿子金海金96年患红斑狼疮,因常年吃激素药,造成二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金海金之妻看到家庭的状况,也早已离家出走,孙女在镇中心小学读书,由于该家庭缺少劳动力,使该家庭无正常的经济收入,经济条件较困难,平时的生活靠政府每月给予的266元低保金维持生活;四是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外来人员已超过本地人口的一半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办证的有50000多人,他们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规模庞大的群体,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这部分人口来说,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运作机制问题。目前的救助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还缺少沟通,协商不够,因而造成救助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前面讲到的金来观家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家庭是镇里的重点救助对象,由于名声在外,所以许多部门去救助,出现多个部门救助一家,2006年,包括区残联养殖扶持、慈善医疗救助、生活补助、多个部门的慰问等约三万多元,出现重复救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由于保障制度出台中,没有进一步研究单亲家庭以及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不同贫困群体,把贫困家庭的复杂情况简单化,不任贫困家庭规模和种类如何不同均按一个标准救济执行。如:同样一个农村低保残疾家庭,享受每月每人低保金161元,但个别家庭人员中有重病在身,需长期吃药维持,增加了支出。而有些家庭人员中只缺少劳动能力,但身体还可以,负担相当要轻。通过两者的对比,执行同一救助标准存在不公平。

三、部分残疾贫困家庭脱贫难度大。低保残疾家庭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家庭,特别是智力残家庭,如果父母均是智残,因受遗传的影响,所生的子女也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样代代相传,势别影响到家庭的生存,这部分家庭要想脱贫比较困难。上述提到的这些弱势群体,均具有共同的特点:首先,综合能力“弱”,或者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后天的技能难以满足日益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其次,收入水平低,就收入来讲,本文所界定的弱势群体是指人均月收入占我镇人均月收入20%左右的人群,他们中的许多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极端贫困,一般属于特困家庭和社会救济对象。再次,由于无劳动能力、缺乏技术等原因造成贫困,他们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参与竞争的能力弱,融入社会的本领差,因而成了弱势群体。

三、已采取的措施 为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让他(她)们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镇党委、政府始终以党的十六届四、五全会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扶贫帮困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从本镇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建养老、医保、助学、住房等专项基金,形成政府救济和社会帮扶为一体的新型救助体系。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根据《秀洲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坚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并按照

市、区、镇三级出资的比例,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镇有141户291名低保对象年发放低保金36.906万元,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发放低保金11.02万元。同时,为了改善五保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居住环境,2002年,通过社会募捐和政府投资,出资80万元重建洪合镇敬老院的基础上,于2004年又投入50.229万元扩建敬老院,现总面

积1494平方米、总床位85张。为了是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共享,于2006年又成立了残疾人托管所,并做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目前在残疾人托管所居住的重度残疾人有7人,目前的残疾人托管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供养标准达到全镇人均收入的60%以上。

2、完善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对弱势群体实行医疗救助。实施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镇城乡居民普及型参保比率达到96%,逐年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而对全镇280名残疾人,其合作医疗保险费个人出资部分全部由区、镇、二级负担,资助金额16800元。同时,根据文件精神,残疾人报销比例在2006年上俘10%的基础上,2007年残疾人报销比例再次提高10%,高于普通参保者20%的报销额度。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泾桥村3组金海金来说,他二次住院比常人多报销了5500元。

3、加大助学力度,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助学补助。为了扩大救助面,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辍学。一是建立洪合镇“爱心助学基金会”,自2000年5月建立基金会以来,先后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4.3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300人次,补助金额17.1万元。二是开展助学结对活动,开展企业、个人帮扶助学结对的同时,2005年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与21名特困生结成对子,帮助解决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杂费。同时部分特困高优生也得到了机关干部的结对助学。如:2005年考上安徽财经大学的残疾家庭子女蒋萍,是我镇凤桥村10组高于低保20%贫困残疾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初中缀学,在洪合派出所民警和镇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下,顺利念完初中、高中,2005年高考被安徽财经大学录取,她的全部学杂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分别有嘉兴一名不肯留名的王女士2000元和镇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云标提供,区慈善总会也给予5000元资助。三是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的学费全部有区慈善总会和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中给予解决。

4、实施百户住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特困群体的居住困难。为切实改善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实施区百户危房改造工程,我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2003年至今,通过5年时间,对59户贫困户危房进行住房改造。其中,残疾家庭改造17户。改造资金实行公助户筹的形式进行,区、镇、村三级共补助资金51.604万元,其中区民政局下拔资金30万元,镇支助9.5红砖55.1万块(折价14.854万元),现金1.9万元,各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4.85万元,由于资金到位及时,在每年的危旧房改造中,都在10月底前完成。总之,我镇在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工作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保障程度、扶持力度、外来务工人员援助问题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四、进一步扶持弱势群体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进扶持方法。一是对不可扶持对象,增加资金投入,改农村扶贫为农村扶弱,将农村扶贫范围由绝对贫困人口扩大到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对可扶持对象,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扶持机制。一是政府拔款补助,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因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特困群体实行专项救助,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二是以区慈善总会为基础,建立多渠道筹措扶持资金的有效举措,明确政府引导、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参与,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这种非强制性的筹资方式将筹集的大量资金,一方面补充政府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企业、个人的社会责任。

3、确定科学规范的救助标准。保障标准要分层次性,根据救助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不同,实行分类救助。

4、开展就业培训。针对弱势群体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免费为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把弱势群体纳入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政府或国有单位免费或低价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只有这样,弱势群体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二篇: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平湖市有残疾人3.1万人。到2007年底,持证残疾人有9800人。按残疾类别分:视力残疾占 13.57%;听力残疾占 33.96%;语言残疾占 1.06%;肢体残疾 占22.65%;智力残疾占 6.38%;精神残疾占 8.4%。从从业情况看,全市通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残疾人4782人,占持证残疾人

总数的48.8%;从家庭情况看,全市有980户1076名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处在低保边缘(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贫困残疾人1350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4.7%。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全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一、目前对残疾人的主要救助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别是在今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发展残疾人事业作出部署,4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我市的残疾人事业与全国一样,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了《平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平政令31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平政发〔2008〕159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平政发〔2006〕75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特困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医疗补助实施办法》(平政发〔2007〕210号)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从而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单独施保,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救助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证》)的重度残疾人,单独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低保边缘户(指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下同)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实施全额补助。对此,全市有200多名重度低保残疾人全额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有400多名低保边缘户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享受了每月180元的生活补助。二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实行全额补助。全市有1076名低保残疾人和1300名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其合作医疗参保费由政府买单。三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养老后顾之忧。鼓励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低保残疾人、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给予50%的补助。全市将有2400名残疾人可享受此特惠政策。四是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对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残疾人给予每户3000元的补助。

(二)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其主要救助体系有: 1.加快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为确保实现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康复中心(站)建设。对专门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的给予不超过5万元资金补助,用于购置康复器材等。这对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便利。2.学龄前儿童康复训练补助。学龄前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每年给予不超过6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边缘户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3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不超过5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3.假肢安装补助。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小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补助;上肢、大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2000元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免费安装普及型假肢。4.视力复明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给予免费手术。其他白内障复明者,给予300元的补助,青光眼等视力残复明手术者凭医疗单位有效证明,根据其困难程度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补助。5.购买残疾人辅助用具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需购置助行、助视、助听等辅助器具的,根据实际支出给予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其他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补助。凡装配电子耳蜗的,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6.其它医疗康复补助。施行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在专业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训练住院超过15天以上,一次性医疗费用3000元以上的康复对象,按自负金额的30%给予救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救助最高限额2000元,其他对象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这一救助体系全市每年将有1000多名残疾人得到160多万元的救助和服务。

(三)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救助体系。1.对“五保”持证残疾老人由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实

行托养,其托养费用按每人每年2000元补助给托养机构。2.对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在自愿基础上,可进入机构集中托养,其托养费用在扣除省财政补助金额后,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其费用由市、镇(街道)两级各负担50%(低保金、补助金、养老保险金等计入在内)。其他家庭,由其家庭负担50%,市、镇(街道)各补助25%。

3.对纳入居家安养或日间照料的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实行资金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350元,其他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生活不能自理补助计入在内)。以上三个方面的救助,全市有450多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每年得到180多万元的托养和居家安养的补助。

(四)残疾人扶贫创业救助体系。1.残疾人家庭小额信用贷款贴息。对受扶持开展种养业、加工业、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家庭,凡从当地金融部门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给予支付年息总额40%的补助,最高补助标准不超过1万元。2.鼓励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对经验收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扶贫基地,每年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对列为平湖市扶贫示范基地的,每年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3.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广大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为广大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开展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服务。对建设专门从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给予1—3万元的补助。对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每天30元的补助。4.农村残疾人家庭种养业补助。鼓励贫困残疾人发展效益农业,每年对种子种苗费投入300元以内的补助60%,300元以上的补助50%,补助费最高限额为1000元。这一政策体系,每年有100多万元用于鼓励残疾人就业和创业。

(五)残疾人学生就学救助体系。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人学生、继续就学的残疾人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实行教育就学补助。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每学年给予300元的补助。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高中(中专)800元/(人·学年)、大专15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2000元/(人·学年)的资助。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凭毕业证书给予大专2000元/人、本科以上3000元/人的一次性资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给予高中(中专)500元/(人·学年),大专10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1500元/(人·学年)的补助。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对此,每年均有近500名的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得到近50万元的补助。

(六)精神病患者康复救助体系。一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给予不超过8000元的医疗救助。每年均有8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60多万元的医疗救助。二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每年给予了600元的门诊补助。每年均有近20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10多万元的门诊补助。

二、目前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薄弱环节。纵观目前对残疾人救助体系,从政策层面上讲已经较为完善了,但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残疾人需求来讲,我们感到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薄弱环节。一是政府救助的多,社会救助的少。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救助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但残疾人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时,也十分迫切地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扶助。如在企业冠名慈善捐款时,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以救助残疾人的生活、助学等而冠名进行慈善捐款的;再如政府已投入550万元建成了总长度1230.7公里的无障碍设施,但无障碍上有障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足以说明社会对关爱残疾人意识还需提高。二是注重物质救助的多,非物质关注的少。当我们着眼于残疾人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关注往往被忽略。如在社会大量提供只共非残疾人享受的文化产品时,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往往被遗忘。再加残疾人也渴望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但在现实中,残疾人能进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寥寥无几。三是注重“输血”的多,注重“造血”的少。在出台残疾人有关政策时,往往偏重于“输血”,如何在解决残疾人充分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公益岗位、扶持残疾人创业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力度。

三、对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建议。

(一)、努力建立社会融入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大家庭平等的成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意。要着力在观念、组织和行动上形成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机制,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和思想障碍,营造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使残疾人真切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实现残疾人的公民权利。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残疾人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要形成一种制度,使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能够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残疾人组织机构,代表残疾人反映呼声和要求,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是残疾人融入社会有效而直接的途径。要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和吸引残疾人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健身、娱乐等活动,展示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形成残疾人和社会的精神共鸣。

(二)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收入。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和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获得第一次分配的唯一途径,也是真正解决残疾人共享小康的根本措施。第一次分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重视效率,但是,应该肯定大部分残疾人具有就业能力,在适当的劳动保护条件下,可以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给残疾人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一是依法落实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二是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福利企业,稳定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大力开发残疾人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在社区实现弹性就业等;四是积极做好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扶持工作,促进他们的劳动创收;五是要加大残疾人创业扶持力度。

(三)积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残疾人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更加丰富。对此,要抓住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使之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为残疾人改善生活服务。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长期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合力。

第三篇: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调查

200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政策的几点思考

摘要:

通过在岳阳楼区郭镇乡郭镇村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看望了孤儿、五保户等在农村的这些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在实际中的落实情况与政策实际带来的帮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在对社会整体的弱势群体帮扶进行了思考的前提下,重点在于医疗政策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实际贯彻情况以及对政策实用性的几点思考,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农村在弱势群体帮扶上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弱势群体

和谐社会

医疗救助

救助多元化 正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包括痴呆傻人、五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城镇低保对象,这部分人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导致痴呆傻问题的原因。

一是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差所致; 二是属愚昧落后的婚配相伴而生。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使痴呆傻人不断繁延。一种原因是部分分居在丛山水土含有害矿物质的地区,如氟、砷、硫等有害于人体的矿物质,致使人体得地氟病、地克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造成呆傻人多。另一种原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学意识浅薄,思想愚昧,智力低下,基础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严重影响了人身健康。

愚昧落后的婚配陋习是造成痴呆傻人的重要原因。历史积累的毒瘤至今仍残酷地侵蚀着社会的肌体,愚昧落后的婚配陋习至今仍然在广大农村,危及着子孙后代。

导致特殊困难的原因。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还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因为穷所以穷,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贫富分化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政策与几点思考:

弱势群体一般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而我们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是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无能力工作,只能依靠国家低保生活的人群。国家积极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得到一致好评,但在实施中不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有些方面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所期望为人民带来的帮助。

基本养老金与就业:

我国有40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他们的基本养老金一直存在偏低的问题,而农村的广大农民,没有退休制度。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些年来,国家也采取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在农村建立了养老保险金体系,使得我国极大部分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有了生活的保障。但是我们就郭镇乡磨刀村的几户孤寡老人来说,虽然他们有了国家的低保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但对未来确是渺茫的。他们无儿无女便没有未来,等待的只有死亡,而生活更无法通过自己或亲人的努力来得到更好的改变,他们难道就如此一生?如何合理地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一味的只由政府“出血”的救助方式也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构建全社会的整体帮扶环境。

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量的是知识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失业。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以及农民工进城就业。一些市镇政府实行的“零就业家庭”等举措,尽可能地安排低文化劳动者就业,使这些人群的劳动能力得到尊重,能更有尊严地生活。由于许多人的就业困难属于学历低等方面问题形成的知识不足引起的。如果这些人的子女因为学费等经济方面的原因辍学或受教育不足,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后代的多数还是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解决就业问题还必须着眼于长远。国家现在已经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杂费,采取国家、企业,媒体、社会一起上,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困难补助问题,这些政策也在城市推广,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也将得到妥善解决。这些举措使弱势群体的青少年获得一个社会竞争的公平起点,也是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好的保证。

当前农村的医疗救助:

1.救助标准低,门槛偏高。低保对象、五保户只有在享受合作医疗后个人支出超出5000元时,才能享受10%比例的医疗救助;个人支出达到50000元时,才能享受全额5000元封顶救助金。而且不住院治疗,不属特殊病例(癌症、尿毒症、精神病、器官移植等)以及门诊费合作医疗都不予报销。这些规定对低保、五保困难群众来说,明显门槛较高。大病医疗救助金额平均每人每次不过两千元左右,这对于治疗大病一次需要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花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方面救助对象没钱治病,另一方面救助金有钱花不出去的现象。

2.救助面较窄。一是救助的病种范围窄,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过少,出现了应救未救的情况。医疗救助目标主要定位为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肾移植等大病、重病,没能满足大多数救助对象的基本医疗需求。一些没有列入大病救助的病种对贫困家庭造成的困难也是很大的。由于病种界定的原因,极有可能把一些亟需医疗救助的对象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实际半数以上低保对象、五保户没有享受到医疗救助。二是救助对象准入过严,目前我区只有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才有资格享受医疗救助,一些低保边缘家庭和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的家庭未能享受救助。

3.救助方式单一滞后。大部分实施的医疗救助还是事后救助,而没有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对救助当事人不能及时雪中送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助当事人的治疗。

4.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为市、区政府财政支付资金,没有社会资助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的范围,除政府应承担主体责任外,部门和社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光靠政府优先投入,不能调动部门、公众和社会承担救助和互助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社会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5.救助实施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救助运行程序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实施中有可能出现人情救助和长官意识,影响医疗救助的规范化建设和救助效果。

提出的建议:

在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阻碍。消灭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当今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大重任。党和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向处于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低收入群体进行政策倾斜,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转化为实际的帮助弱势群体。

就弱势群体整体而言。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确定优先支持对象。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基本建议:(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4)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其次,我们要深入研究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区分其需求的迫切性,以便使相关政策更有针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支持弱势群体而言,辩明其最为紧迫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从需求的简单分类看,有衣食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等等;从需求的性质看,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之分。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应当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其基本的衣、食、住需求。在此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应当注意保障其就业需求、医疗需求,然后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国家应设立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下重手加大迁移扶贫工程力度,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环境。

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标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强透明度,狠抓政策落实到位,使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另一方面加大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优势,安老扶幼,济危助困,有计划地解决好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共同致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三)健全农业投融资体制,保持农村经济适度增长。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健全农业投融资体制,实施农业投资多元化战略。

(1)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导向功能,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进行生产投入,并实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鼓励农民投入。

(2)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建立农村担保、财产抵押制度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同时,大力推行股份制,利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农业发展资金,发挥财税政策诱导功能,吸纳资金进行农业投入,从而减轻银行信贷投放的压力。

(3)加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据调查,农民收入除家庭经营收入占一定比重外,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所以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做到真正解决农民就业,使农民用简陋的劳作获得收入,促使农村弱势群众逐步摆脱贫,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四)建立全方位社会救助工作体系。

1、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多元化、多方位地发展。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救助平台建设。县乡两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办公人员,要定编定责,便利困难群众办事,落实救助政策。

二是解决农村常年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问题。要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对农村弱势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的救助制度,同时制定出地方性法规,规范操作程序。

三是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供养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农村五保老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应当得到党和政府、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建议国家和省财政加大对五保供养工作投入力度,制定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把农村所有已保对象、“应保未保”对象全部纳入支付范围,并应由省以上财政从转移支付中将五保供养金按人头标准直接转拨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名册直接落实到人。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福利院建设的补助。在农村建立福利院为中心的社会保障网络是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农村福利院,以此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保障传统民政对象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自费代养,拓宽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提高现有福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促进敬老院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给予资金上扶持建农村福利院的同时,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山林划拨上下功夫,使福利院有充足的土地和经营场所,扩大福利生产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逐步达到以院养院的目的。

1.对农村五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出资补助自筹的一部分,将五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同时还可实施定点门诊救助,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解决五保老人的医疗难问题。积极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帮助五保对象解决生活、生产困难,逐步扩大五保对象的供养范围,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帮扶环境,让全社会的优势人群都参与进来帮助弱势人群。建立单位部门对口帮扶联系农村福利院制度,将帮扶制度列入目标管理,促进福利院的发展,扩大集中供养率,促进农村福利院建成福利型、企业型的供养单位,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成为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阵地”。

2、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可以由相关部门给予办理弱势势群体自谋职业优惠证,任证享受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学习方面的图书器材购买的优惠、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3、坚持社会化帮扶新举措,建立全方位帮扶绿色通道。政府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困难的主体,但还必须辅之以社会化帮扶。建议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农民家庭的制度;组织开展“挂钩帮扶”、“扶贫济困”等活动,县、乡镇机关,个体私营企业和工商户都要承担扶贫任务。同时,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建设,发扬互助互帮传统美德,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捐钱捐物。通过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形式,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协调、社会各方面救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新机制。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医学、优生学、遗传学等科学知识,使科学的春风吹醒人们的头脑,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对特殊人群的控制,提高人口素质。

列宁在《链条的强度决定于最弱一环的强度》一文中指出::“一根铁链上有一个环节不结实,即使其他的环节都非常坚固和完整,也无济于事。木头做的环节一坏,整根链条也就断了。” 这跟现代系统论的“木桶论”是不谋而合。一个木桶的盛水功能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弱势群体就是最短的木板。社会上层的强势群体和中产阶级,一般有丰厚或比较丰厚的待遇,只要没有遇到疾病等重大情况,就能生活的舒适安全。弱势群体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的状况,需要得到应有的照顾。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许多人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就会增加反社会情绪和仇富心态,为黑社会的壮大提供增长的基础,就可能激发社会动荡,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稳定了。因此,采取各种各样的举措促使弱势群体脱离贫困,有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处于和谐稳态。

参考文献:

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基本途径

于颖 张友祥 论政府宏观调控向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史南飞 贫困地区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6-4-5 促进就业政府义不容辞 政策要向弱势群体倾斜

张妮

2007-03 农村弱势群体现状分析与政府的对策

沈俊成 2008-10 拉动内需过程中政府应该关注弱势群体

杨庆育

2009-3-5

第四篇: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1(推荐)

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2月

调查地点: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建设村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竞争激励程度,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然而也有部分群体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还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调查目的:

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调查对象具体情况:

母德全,男,现年83岁,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早逝,无依无靠,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收入来源,一级贫困户,完全靠政府补助和国家养老保险费维持生计。

早年母老本有一个儿子,但不富裕的家境使得他儿子将尽30岁才娶到个残疾人老婆,而且儿子在婚后不久就因病逝世,儿媳妇也改嫁了,如今整个大家庭就只剩下他和死去亲哥哥的一儿一女,侄女(亲哥哥的女儿)是个哑巴,远嫁

到其他地方,一年回来看望他一次,侄儿虽然是个正常人,但是至今40多岁仍未结婚,一直在沿海地区打工糊口,所以母老多年来都是只身一人在家,没有依靠,没有收入,住在土筑成的房屋里面,双目失明的他还得自己生活,饮食起居。幸好乡风较好,邻居们常常帮助他打扫,买些日常用品,过时过节有什么好吃的也都送点给他。而在我调查期间,老人卧病在床,没有人照顾,生活已经困难到极点。主要问题和困难:

1.无依无靠,仅有的两个亲属都不在身边;

2.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

3.身体差,老弱多病,无人照料;

4.年纪大,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来源。

解决方案和措施:

1.依靠国家粮种补贴和国家养老保险费以及政府补助维持日常生活;

2.邻居们善良的帮助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买盐,打油。平时帮助他打理屋里屋外,料理生活,生病时候照顾他,跟他买药品,找医生;

3.周边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爱心捐助,个别有钱人的慷慨解囊。

调查总结

第五篇: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孝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孝昌农村贫困面较大,城乡社会救助任务繁重。仅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就达到9.7万人,其中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4.43万人。近年来,孝昌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全县享受低保的人数已达到3.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其中城市低保0.95万人,月人均救助额106元;农村低保2.7万人,月人均救助额46元,所需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2005年出台了《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随后,逐步降低救助门槛,不断扩大救助对象和救助病种,去年取消了救助病种的限制。近4年来,累计救助大病患者169

1人、救助金额405.4万元。

(三)“消危工程”成效显著。从2005年开展农村特困户“消危工程”以来。共投入资金1065.3万元,帮助2713户农村特困户改造危房;同时投入资金1161.3万元,完成 2047户因灾倒损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临时救助工作实现制度化。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制度,严格按制度要求开展临时性救助工作,使城乡居民因某种原因造成的突发性生活困难得到及时救助。

(五)社会互助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对困难群众进行临时救济,同时建立部门对口帮扶、党员干部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春节慰问救助等方式,形成系列化的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送温暖机制。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孝昌县社会救助工作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群众基本满意,较好地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贫困家庭就医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救助标准偏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价上涨等因素,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三是救助覆盖面不全。农村低保设置的“门槛”较高,纳入农村低保的对象属农村绝

对贫困人口,还有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未纳入保障范围。

(二)制度间衔接配套有待加强。各专项救助社会项目繁多,政出多门,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单一性、临时性、分散多头、既有重复又有遗漏等弊端,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责不清,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

(三)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由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四)基层网络不健全、力量薄弱。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后,民政办被撤销,只设专职民政干事处理民政日常事务,城镇社区缺乏相应工作人员,救助工作存在被动应付局面。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救助资源,加快制度创新,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善、衔接配套、和谐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要重点抓好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制度。加

强灾害信息的搜集和评估机制的建设,探索建立紧急救助条件下的物资调度系统,完善救灾资金的调度体制和管理发放机制,使救灾资金能够充分发挥救助作用。二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救助管理制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研究制定紧急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新的救助管理工作良性运作机制。三是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群体进行救助。对返乡农民工返乡后生活无着落,短期内无法就业,家庭月人均收入介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左右的农村低保边缘户,按照临时救助的申报审批程序,给予一定的临时生活救助。

(二)理顺管理体制,杜绝各自为战。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和资金,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确立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工作的主导地位,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全局性的社会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应结合财力,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投入比例,实行刚性约束。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救助资金。

(四)加强网络建设,提升救助水平。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和居委会民政工作人员,在各社区居委

会(村委会)设置社会救助协管员,并落实基层工作运转经费。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社会救助的基础支持,通过群众自治组织事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方式,做到救助对象有出有进、救助金额有增有减,确保救助资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难群体,确保社会救助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下载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摘 要:通榆县社会救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救助工作人员睿智创新、务实开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

    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 调查与思考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

    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合集)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岱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

    对执行救对执行救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应用

    对执行救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杨治 权利得到司法确立并不等于权利必然能够实现。权利不能实现往往会损害司法的权威,在当前强调社会和谐的环境下,某些特定案件若不能得到有效执......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能力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群体,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弱势......

    我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

    **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组成以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

    我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

    **县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工作情况汇报新的县委、县政府班子组成以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助城乡弱势群体......

    关于救济弱势群体的思考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2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涵义、分类及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