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合集)

时间:2019-05-13 18: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岱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海岛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我县目前共有残疾人1万多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涉及

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持证残疾人3718人,分类为肢残2156人,听力言语残454人,视力残381人,精神残389人,智力残338人,其中特困残疾人144人(涉及到78户家庭),低保残疾人540余人,低保边缘50余人,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处于亚贫困状态。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分化过程中,还有新的残疾人贫困群体还在生成,比如抽样调查过程出现的老年残疾人群体。

二、我县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岱山县针对残疾人生活

中存在的不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为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难的问题,我县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把低保作为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一种主要形式,至2006年6月底,全县的低保残疾人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我县的保障标准为城镇225元/月/人,农村135元/月/人,低保工作在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2、残疾人养老、康复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

体系逐步建立,作用日益强化。

1)建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制度

2001年,我县制定出台了《岱山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规定》,该规定第七条:“对城镇(非农户,下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残联结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一般为社保机构规定的最低年缴费额的三分之一”。至此文件公布之日起,我县就开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政策。2002年5月县人劳局出台的《关于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四类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低于本县正常缴费比例的五个百分点缴纳,使残疾人的社保缴费政策进一步优惠。2004年10月,县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残疾人养老保险补助金额调整为15%,但补助扩面到农村残疾人,使所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均可享受以上补助政策。自以上政策实施以来,累计74人次享受补助,补助金额为5.3万余元;有807人享受了交费率的优惠。

2)实施了残疾人康复补助及医疗救助制度。

“十五”期间,我县开展了以下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550例;低视力配用助视器25例;聋儿康复语训17人次;安装普及型假肢42名;安装矫形器26例;系统训练肢残人30名,脑瘫儿童6名;康复治疗精神病20人,并对以上康复对象进行了康复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余万元。此外,我县在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岱山县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包括低保残疾人在内的几种对象的5类大病予以救助,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有效保障了残疾学生及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入学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助学结对共资助86名残疾人及残

疾人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输送了6名残疾人到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还对8名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补助。此外,还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残疾人及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结予免费或一定的减免,使我县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实施了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援助

“十五”以来,我县采取特别扶持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就业75名;集中就业250名,其中异地就业17名;个体就业53名。全县共有有劳动能力残疾人1950名,其中就业的1790名,就业率达到91.8%。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投入培训费15余万元;还重视盲人的按摩培训工作,共向省有关盲人按摩学校输送培训人员5人,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并进行了异地安置就业。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237户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扶持,对6个扶贫基地进行了新建与扩建。

5)开展了贫困残疾人的“助居工程”

为改善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居有所、住有屋,与

健全人一样创造美好人生,从2003年起,我县开始对全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至

2005年底,累计修建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115户,改造资金达60万元。

6)拓展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2004年4月,县法律援助中心出台《岱山县法律援助实施办

法》对残疾人等有关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在残联挂牌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形成了律师、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力量齐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新格局,以解决残疾人“打官司难”的问题。此外,县残联还聘请了残疾人常年维权法律顾问,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3、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县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

断拓宽,救助的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的救助金发放、低保残疾人的水电救助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但据了解,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几大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对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县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1、救助范围不够宽。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前几年我县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划线,即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就给予救助。这种以低保划线来确定救助对象的做法,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很少获得有效的救助。由于他们很少获得救助,家庭生活比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还要困难得多。据初步调查,全县这类残疾人大约有50多户。

2、救助金额偏低。一是低保标准偏低。现行的城市居民人平每月225元、农村居民人平每月135元的低保标准,是根据居民每月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而设定的。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入不敷出。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以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医疗费。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二是学费补贴标准偏低。近几年来,中专以上各类学校学杂费不断上涨。以大学为例,一类院校每学年收费5000元左右,二类7000元左右,三类12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伙食费,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最少也要10000元以上。这笔费用,比一个全额享受低保的三口之家全年的低保还要高出许多,即使不吃不喝,也难负担这笔开支。虽然我县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学杂费每生每学年补助2500元,但这一补助标准,对于目前庞大的学费开支而言,实在是偏少的。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县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康复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大一些。而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远远不只这些,还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这些救助内容,我们过去很少涉及。由于救助内容不够全面,使一些需要救助的残疾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救助,并长期处于贫困状况之中。

4、救助机构不健全。承担贫困残疾人救助工作的主要是残联系统。目前,突出的是乡镇残联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残联工作业务不甚相称。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乡镇残联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现在我县乡镇残联虽已有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或专职干部,但基本上是1个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与办公设备,而且有的乡镇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政策业务知识比较缺乏,不太适应残联工作特别是救助残疾人的需要。

四、加快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县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已初

具雏形,但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作如下建议:

1、扩大救助范围。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将目前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生活中存在严重困难的残疾人一律纳入低保。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享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使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摆脱目前生活困难的局面。

2、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市区残联从保障金中资助一点、残疾人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在残疾人中单独建立医疗保险体系,解决残疾人就医难的问题。

3、提高助学补助额度。按照“水涨船高”的常理,将现行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的补助额度分别提高一定比例,以缓解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4、、完善救助内容。在继续抓好残疾人现金和实物救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抓好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康复救助,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抓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救助,使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抓好有心理障碍残疾人的心理救助,通过“扶志”,激发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自助,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就业,参与社会,最终摆脱贫困。总之,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救助,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救助措施,让所有需要救助的残疾人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5、加强队伍建设。要求加快各乡镇的残联机构和残疾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全县七个乡镇建立专门的残联办公室,配足一定数量的有一定业务知识的残联干部,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为残疾人事业甘心奉献。

第二篇: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

查与思考

“>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07-02-02 23:04:08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岱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海岛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我县目前共有残疾人1万多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涉及

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持证残疾人3718人,分类为肢残2156人,听力言语残454人,视力残381人,精神残

389人,智力残338人,其中特困残疾人144人(涉及到78户家庭),低保残疾人540余人,低保边缘50余人,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处于亚贫困状态。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分化过程中,还有新的残疾人贫困群体还在生成,比如抽样调查过程出现的老年残疾人群体。

二、我县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岱山县针对残疾人生活

中存在的不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为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难的问题,我县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把低保作为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一种主要形式,至2006年6月底,全县的低保残疾人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我县的保障标准为城镇225元/月/人,农村135元/月/人,低保工作在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2、残疾人养老、康复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

体系逐步建立,作用日益强化。

1)建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制度

2001年,我县制定出台了《岱山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规定》,该规定第七条:“对城镇(非农户,下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残联结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一般为社保机构规定的最低年缴费额的三分之一”。至此文件公布之日起,我县就开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政策。2002年5月县人劳局出台的《关于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四类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低于本县正常缴费比例的五个百分点缴纳,使残疾人的社保缴费政策进一步优惠。2004年10月,县政

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残疾人养老保险补助金额调整为15%,但补助扩面到农村残疾人,使所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均可享受以上补助政策。自以上政策实施以来,累计74人次享受补助,补助金额为万余元;有807人享受了交费率的优惠。

2)实施了残疾人康复补助及医疗救助制度。

“十五”期间,我县开展了以下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550例;低视力配用助视器25例;聋儿康复语训17人次;安装普及型假肢42名;安装矫形器26例;系统训练肢残人30名,脑瘫儿童6名;康复治疗精神病20人,并对以上康复对象进行了康复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余万元。此外,我县在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岱山县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包括低保残疾人在内的几种对象的5类大病予以救助,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有效保障了残疾学生及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入学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助学结对共资助86名残疾人及残

疾人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输送了6名残疾人到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还对8名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补助。此外,还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残疾人及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结予免费或一定的减免,使我县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实施了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援助

“十五”以来,我县采取特别扶持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就业75名;集中就业250名,其中异地就业17名;个体就业53名。全县共有有劳动能力残疾人1950名,其

中就业的1790名,就业率达到%。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投入培训费15余万元;还重视盲人的按摩培训工作,共向省有关盲人按摩学校输送培训人员5人,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并进行了异地安置就业。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237户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扶持,对6个扶贫基地进行了新建与扩建。

5)开展了贫困残疾人的“助居工程”

为改善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居有所、住有屋,与

健全人一样创造美好人生,从2003年起,我县开始对全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至2005年底,累计修建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115户,改造资金达60万元。

6)拓展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2004年4月,县法律援助中心出

台《岱山县法律援助实施办

法》对残疾人等有关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在残联挂牌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形成了律师、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力量齐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新格局,以解决残疾人“打官司难”的问题。此外,县残联还聘请了残疾人常年维权法律顾问,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3、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县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

断拓宽,救助的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的救助金发放、低保残疾人的水电救助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但据了解,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几大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对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县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1、救助范围不够宽。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前几年我县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划线,即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就给予救助。这种以低保划线来确定救助对象的做法,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很少获得有效的救助。由于他们很少获得救助,家庭生活比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还要困难得多。据初步调查,全县这类残疾人大约有50多户。

2、救助金额偏低。一是低保标准偏低。现行的城市居民人平每月225元、农村居民人平每月135元的低保标准,是根据居民每月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而设定的。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入不敷出。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以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医疗费。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二是学费补贴标准偏低。近几年来,中专以上各类学校学杂费不断上涨。以大学为例,一类院校每学年收费5000元左右,二类7000元左右,三类12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伙食费,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最少也要10000元以上。这笔费用,比一个全额享受低保的三口之家全年的低保还要高出许多,即使不吃不喝,也难负担这笔开支。虽然我县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学杂费每生每学年补助2500元,但这一补助标准,对于目前庞大的学费开支而言,实在是偏少的。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县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康复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大一些。而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远远不只这些,还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这些救助内容,我们过去很少涉及。由于救助内容不够全面,使一些需要救助的残疾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救助,并长期处于贫困状况之中。

4、救助机构不健全。承担贫困残疾人救助工作的主要是残联系统。目前,突出的是乡镇残联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残联工作业务不甚相称。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乡镇残联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现在我县乡镇残联虽已有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或专职干部,但基本上是1个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与办公设备,而且有的乡镇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政策业务知识比较缺乏,不太适应残联

工作特别是救助残疾人的需要。

四、加快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县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已初

具雏形,但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作如下建议:

1、扩大救助范围。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将目前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生活中存在严重困难的残疾人一律纳入低保。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享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使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摆脱目前生活困难的局面。

2、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市区残联从保障金中资助一点、残疾人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在残疾人中单独建立医疗保险体系,解决残疾人就医难的问题。

3、提高助学补助额度。按照“水涨

船高”的常理,将现行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的补助额度分别提高一定比例,以缓解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4、、完善救助内容。在继续抓好残疾人现金和实物救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抓好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康复救助,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抓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救助,使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抓好有心理障碍残疾人的心理救助,通过“扶志”,激发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自助,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就业,参与社会,最终摆脱贫困。总之,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救助,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救助措施,让所有需要救助的残疾人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5、加强队伍建设。要求加快各乡镇的残联机构和残疾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全县七个乡镇建立专门的残联办公室,配足一定数量的有一定业务知识的残联干部,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工

作体系,为残疾人事业甘心奉献。

第三篇:关于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平湖市近年来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作一探讨,旨在加快健全和完善平湖市残

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平湖市残疾人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平湖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据调研显示,2004年,平湖市持证残疾人为9162人,2005年为9440人。2006年,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剧测算,全市现有残疾人3万多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0087人,分类为精神残疾616人,占全市持证残疾人总数的6.11%;视力残疾901人,占8.93%;听力残疾1136人,占11.26%;肢体残疾6256人,62.02%;智力残疾1178人,占11.68%。这些残疾人中,属一级残疾的有1069人,占持证残疾人的10.60%;二级残疾的有1701人,占16.86%;三级残疾的有5878人,占58.27%。逐年增长的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应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应享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

二、平湖市残疾人救助的基本体系近几年来,随着平湖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对残疾人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涵盖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生产生活、养老、医疗、住房、法律等八大方面的救助内容,基本建立起了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实施了康复及医疗救助制度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康复工程。2004年,全市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62例,共补助资金9.24万元,聋儿语训12人,补助0.48万元。2005年,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423例,补助资金12.69万元。聋儿语训16人,补助0.81万元。2006年,实施白内障复明及青光眼手术380例,补助资金11.52万元,聋儿智残儿训练10人,补助0.57万元,为8人安装假肢及辅助器具,补助资金1.86万元。此外,还每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赠送轮椅、助听器、手杖等。去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265名处在低保边缘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特困残疾人个人负担部分(每人50元)予以全额补助,共发放补助资金13250万元。该做法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为低保边缘残疾人家庭构筑了医疗保障。二是基本建成二十分钟康复圈。全市共建立康复中心10个,康复示范站35个,康复站130个,基本满足了残疾人康复需求。

2、实施了社会保障救助制度 2006年,市残联出台了《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依法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对其个人实际缴纳部分,前5年给予每年25%的补助,补助标准按市社会保障局每年公布的自谋职业者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标准。06年,共为5名个体工商户发放养老金补助3300元,2004年开始,依托镇(街道)敬老院创办了10所重度残疾人托管托养所,到2006年,全市有127人重度残疾人住进了“新家”。每年市残联补助残疾人托管托养所达10万元。

3、实施了困难学生就学补助制度 为促使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其他健全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市残联出台了《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到06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龄段残疾儿童325名,已入学324名,入学率99.69%。特别是2006年根据《平湖市残疾人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启动的“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托起希望”助学工程,更是为全市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全市共有429名学生得到了28万元的助学补助款。在受资助学生中,义务教育段的59人,高中、中专的230人,大专的66人,本科的72人,研究生2人。

4、实施了就业培训援助制度 一直以来,平湖市采取特别扶助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就业。到06年底,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2025人,按比例安置就业2856人。04年至06年,投入资金3.78万元,累计培训残疾人1261人次。规范了扶贫基地建设,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业户的扶持力度。全市现有扶贫基地8个,04年至06年,累计发放基地安置残疾人补助款达20.93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贴息21.55万元。直接补助到残疾农户手中的种子种苗补助款更是受到了各镇(街道)农村残疾人的欢迎。三年已累计发放补助款40.37万元。

5、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 为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居有所、住有屋,04年投入5.6万元改造了28户困难残疾家庭的危房,05年投入46万元改造了92户困

难残疾人的危房,06年,又投入16.8万元对56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残疾人家庭危房出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工作目标。

6、实施了残疾法律援助工作 2002年4月,市残联会同市司法局,成立了平湖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站,已接受法律咨询2100多人次,提供援助26起,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7、实施了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近年来,政府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贫、特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来抓。就对困难残疾人而言:一是实施了低保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840户927名残疾人享受了低保政策,占了全市低保户的近三分之一;二是实施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制度,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规定了对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和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经济来源、重度精神残疾的残疾人予以每月100-200元的补助,目前全市有18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这一政策;三是实施了低保残疾人家庭的特殊救助。对低保残疾人家庭除享受政府低保补助政策外,市残联又对低保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的补助。05年,对全市854户944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6.64万元的补助,06年共对840户927名低保残疾人予以了55.62万元的补助;四是实施了对低保边缘户的困难补助。市残联每年对处于低保边缘户的困难残疾人予以困难补助。04年对200户低保边缘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0万元,05年对23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1.5万元,06年对280户予以补助,共补助14万元。

8、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越来越显现近年来,平湖市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断拓宽,救助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的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城镇低保残疾人的住房补贴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平湖市在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生产困难,但仍存在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产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等几大突出问题,相对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市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有待解决:

1、救助存在政策断层。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年,我市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为标准,并向其倾斜。这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标准、处在低保边缘的残疾人很少或很难获得有效的救助,致使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比低保户更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这类残疾人大约有265人。

2、救助水平仍然偏低。以低保标准为例。现行标准为城市居民人均每月270元,农村居民人均每月170元。且大部分享受到的还不是全额,而是补差。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外,与健全人相比,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的医疗费等,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同样,去年出台的生活不能自理困难残疾人每月100元、200元补助标准也属偏低。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市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经济补助,但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还远不只这些,还应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

4、救助体系还不完善。虽说目前我市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还存在各职能部门“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救助依然以临补为主,缺少长效机制的保障。

四、加快我市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平湖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十一五”末,我市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政府还须加大扶持力度。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在整合已有政策、已有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救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变“单打一”为“团体赛”,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平湖市残疾人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完善救助内容。在继续抓好残疾人经济补助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抓好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康复救助,使他们早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抓好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救助,使他们早日勤劳致富;抓好有心理障碍残疾人的心理救助,通过激发“潜能”,促使他们自助、参与社会。等等

3、提高救助额度。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消费水平等情况,使救助额度逐年有所提高,从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4、扩大救助范围。建议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将目前收入水平稍高于低保、处在低保边缘,生活中存在较大困难的残疾人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或参照低保水平,给予专门的救助,解决政策断层的现象。

第四篇: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平湖市有残疾人3.1万人。到2007年底,持证残疾人有9800人。按残疾类别分:视力残疾占 13.57%;听力残疾占 33.96%;语言残疾占 1.06%;肢体残疾 占22.65%;智力残疾占 6.38%;精神残疾占 8.4%。从从业情况看,全市通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残疾人4782人,占持证残疾人

总数的48.8%;从家庭情况看,全市有980户1076名残疾人享受低保政策,处在低保边缘(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贫困残疾人1350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4.7%。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全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一、目前对残疾人的主要救助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别是在今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发展残疾人事业作出部署,4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我市的残疾人事业与全国一样,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了《平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平政令31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平政发〔2008〕159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困难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平政发〔2006〕75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特困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医疗补助实施办法》(平政发〔2007〕210号)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从而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对残疾人的救助体系。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救助体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单独施保,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救助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证》)的重度残疾人,单独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低保边缘户(指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下同)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实施全额补助。对此,全市有200多名重度低保残疾人全额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有400多名低保边缘户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享受了每月180元的生活补助。二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实行全额补助。全市有1076名低保残疾人和1300名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其合作医疗参保费由政府买单。三是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养老后顾之忧。鼓励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低保残疾人、低保边缘户残疾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个人参保部分给予50%的补助。全市将有2400名残疾人可享受此特惠政策。四是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对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残疾人给予每户3000元的补助。

(二)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其主要救助体系有: 1.加快社区康复机构建设。为确保实现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有计划地推进社区康复中心(站)建设。对专门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的给予不超过5万元资金补助,用于购置康复器材等。这对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便利。2.学龄前儿童康复训练补助。学龄前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每年给予不超过6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边缘户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3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低保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每年给予不超过5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3.假肢安装补助。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小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补助;上肢、大腿假肢安装再给予每例2000元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免费安装普及型假肢。4.视力复明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的白内障手术患者给予免费手术。其他白内障复明者,给予300元的补助,青光眼等视力残复明手术者凭医疗单位有效证明,根据其困难程度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补助。5.购买残疾人辅助用具的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需购置助行、助视、助听等辅助器具的,根据实际支出给予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其他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补助。凡装配电子耳蜗的,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6.其它医疗康复补助。施行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在专业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训练住院超过15天以上,一次性医疗费用3000元以上的康复对象,按自负金额的30%给予救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救助最高限额2000元,其他对象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这一救助体系全市每年将有1000多名残疾人得到160多万元的救助和服务。

(三)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救助体系。1.对“五保”持证残疾老人由残疾人托管托养机构实

行托养,其托养费用按每人每年2000元补助给托养机构。2.对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在自愿基础上,可进入机构集中托养,其托养费用在扣除省财政补助金额后,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其费用由市、镇(街道)两级各负担50%(低保金、补助金、养老保险金等计入在内)。其他家庭,由其家庭负担50%,市、镇(街道)各补助25%。

3.对纳入居家安养或日间照料的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实行资金补助。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350元,其他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生活不能自理补助计入在内)。以上三个方面的救助,全市有450多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每年得到180多万元的托养和居家安养的补助。

(四)残疾人扶贫创业救助体系。1.残疾人家庭小额信用贷款贴息。对受扶持开展种养业、加工业、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家庭,凡从当地金融部门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给予支付年息总额40%的补助,最高补助标准不超过1万元。2.鼓励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对经验收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扶贫基地,每年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对列为平湖市扶贫示范基地的,每年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3.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广大残疾人就业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为广大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开展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服务。对建设专门从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给予1—3万元的补助。对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每天30元的补助。4.农村残疾人家庭种养业补助。鼓励贫困残疾人发展效益农业,每年对种子种苗费投入300元以内的补助60%,300元以上的补助50%,补助费最高限额为1000元。这一政策体系,每年有100多万元用于鼓励残疾人就业和创业。

(五)残疾人学生就学救助体系。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人学生、继续就学的残疾人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实行教育就学补助。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每学年给予300元的补助。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高中(中专)800元/(人·学年)、大专15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2000元/(人·学年)的资助。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凭毕业证书给予大专2000元/人、本科以上3000元/人的一次性资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考取全日制高中或高中以上院校的给予高中(中专)500元/(人·学年),大专1000元/(人·学年),本科以上1500元/(人·学年)的补助。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监护人必须是残疾人)享受“爱心平湖·慈善助学”政策。对此,每年均有近500名的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得到近50万元的补助。

(六)精神病患者康复救助体系。一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给予不超过8000元的医疗救助。每年均有8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60多万元的医疗救助。二是对低保精神病患者及直系亲属均不在劳动年龄段的精神病患者每年给予了600元的门诊补助。每年均有近20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10多万元的门诊补助。

二、目前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薄弱环节。纵观目前对残疾人救助体系,从政策层面上讲已经较为完善了,但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残疾人需求来讲,我们感到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薄弱环节。一是政府救助的多,社会救助的少。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救助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但残疾人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时,也十分迫切地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扶助。如在企业冠名慈善捐款时,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以救助残疾人的生活、助学等而冠名进行慈善捐款的;再如政府已投入550万元建成了总长度1230.7公里的无障碍设施,但无障碍上有障碍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足以说明社会对关爱残疾人意识还需提高。二是注重物质救助的多,非物质关注的少。当我们着眼于残疾人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关注往往被忽略。如在社会大量提供只共非残疾人享受的文化产品时,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往往被遗忘。再加残疾人也渴望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但在现实中,残疾人能进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寥寥无几。三是注重“输血”的多,注重“造血”的少。在出台残疾人有关政策时,往往偏重于“输血”,如何在解决残疾人充分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公益岗位、扶持残疾人创业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力度。

三、对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的建议。

(一)、努力建立社会融入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大家庭平等的成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意。要着力在观念、组织和行动上形成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机制,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和思想障碍,营造残健共融的社会氛围,使残疾人真切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生活,实现残疾人的公民权利。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残疾人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要形成一种制度,使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能够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残疾人组织机构,代表残疾人反映呼声和要求,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是残疾人融入社会有效而直接的途径。要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和吸引残疾人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健身、娱乐等活动,展示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形成残疾人和社会的精神共鸣。

(二)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收入。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和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获得第一次分配的唯一途径,也是真正解决残疾人共享小康的根本措施。第一次分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重视效率,但是,应该肯定大部分残疾人具有就业能力,在适当的劳动保护条件下,可以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给残疾人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一是依法落实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二是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福利企业,稳定和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大力开发残疾人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和在社区实现弹性就业等;四是积极做好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扶持工作,促进他们的劳动创收;五是要加大残疾人创业扶持力度。

(三)积极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残疾人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更加丰富。对此,要抓住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使之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为残疾人改善生活服务。广泛开展慈善募捐,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为残疾人事业募资金、募项目、募服务;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长期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合力。

第五篇: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县是山区贫困县,社会救助任务繁重。到2010年底,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就达35230人。从2002年以来,我县围绕贫困人口“三难”(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通过努力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低保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城乡、形式有别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工作整体运作情况良好,基本达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兜底”保障的功能。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从2004年至2010年我县社会救助工作连续7年被评为全市或全省先进(其中2007年至2010年连续4年评为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较好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构建幸福安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城乡低保保障有力。我县从1998年实施城市低保,2006年实施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1998年的91元/人〃月提高到目前的30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06年的70元/人〃月提高到130元/人〃月;全县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由1998年的35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 1

差由2006年的25.3元提高到目前的90.1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全县享受低保人数已达到18099人(其中城市低保4776人,农村低保13323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 %,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预计今年下拨低保救助资金约2591万元。

(二)农村敬老院管理规范。目前,全县享受五保供养人数已达2666人,其中分散供养对象535人,月供养标准130元;集中供养对象2131人,月供养标准200元,年下拨五保供养资金594.9万元。2007年以来,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了全县17个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建任务,实施了基本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18个乡镇敬老院统一配备了床、桌、椅、柜等基本生活设施、下拨专项工作经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实施管理,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新农合资助和医疗救助范围,吃、穿、住、医、葬基本达到了“五保”要求。

(三)医疗救助更加便捷。全面推行了“八位一体,同步结算”医疗救助新模式——实施参(合)保、门诊、住院、大病、特殊(优惠)、应急、关怀、慈善等8种不同的医疗救助方式,执行不同的救助额封顶线;为提高医疗救助的时效性,县级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开通了医疗救助同步结算(“一站式”服务)业务,极大地方便了救助对象就医、就诊,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率逐年得以提高,仅去年1月至今年7月全县累计救助对象2348人,下拨医疗救助金额693.3万元。

(四)住房救助成效明显。自2007年我县实施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救助(危旧房改造资助)项目至今,全县累计投入各类住房救助资金5807万元,解决城乡贫困群体住

房困难对象3425户13706人,其中建设廉租房438套,经济适用房108 套,资助农村贫困户新建和维修住房2879栋。2008年以来,民政口每年约安排100户,每户资助1—1.5万元,为常补对象无房户、危房户等营造了一个安居之所。

(五)临时救助日趋完善。2008年10月县政府出台了《安远县城乡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县的临时救助制度日趋完善。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 982人,支付临时救助资金115万元。体现了“救急救难”,把“低保边缘户”和因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十分困难的城乡低保户以及其它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体纳入救助范围。

(六)社会互助机制逐步形成。通过开展每年一次的慈善救助“一日捐”,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对困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活动,同时,建立部门对口帮扶、党员干部结对救助、春节慰问救助等方式,全县已形成系列化的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送温暖机制,有效地缓解了专项救助资金不足的矛盾。

二、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救助标准偏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二是救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设置的“门槛”相对较高,当前纳入低保的对象绝大多数属城乡绝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重度残疾、天灾人祸家庭),还有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未纳入保障范围。三是家庭收入核算机制不够健全,手段单一,隐性收入及财产状况难以测算,对准确界定救助对象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有待加强。目前,在实践中实施的生活救助、生产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结对救助、舆论救助、慈善救助等各专项救助,存在着单一性、临时性、分散多头、既有重复又有遗漏等弊端,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责不清,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

(三)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县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向上级争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地方财力有限,本级财政配套资金不足。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四)基层工作基础薄弱。全县乡镇民政所(含社会救助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普遍工作人员只有1人且兼职,村(居)委会缺乏相应工作人员,基层专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救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动局面。

三、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救助资源,加快制度创新,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善、衔接配套、和谐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要重点抓好三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建立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定城乡低保标准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度提高;二是建

立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规定当地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3%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缓解因物价上涨造成救助水平下降的矛盾。三是完善家庭收入核算部门联动机制。尽快设立县居民收入核对中心,通过组建专业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实施跨系统、跨行业居民收入核对、信息资源共享,解决隐性财产、收入核算难、救助对象界定不准确等问题,有效促进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公正、有序开展。

(二)理顺管理体制,杜绝各自为战。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工作“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一口向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模式,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和资金,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确立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工作的主导地位,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全局性的社会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比如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应结合财力和民生工程规定的指标要求,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资金配套比例,实行刚性约束。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救助资金。要确保工作经费的落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加强网络建设,提升救助水平。加强乡镇民政所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民政干部,要保证每个乡镇民政所至少有2人专职

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强化村(居)委会社会救助协会管员队伍建设,各乡镇要效仿欣山镇社区居委会设低保专干的成功做法,由村(居)干部兼任或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村(居)级社会救助协管员;加强基层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支持,通过协管员入户调查、群众自治组织集体评议、张榜公示,确保救助对象有进有出、救助金额有增有减,救助资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难群体,使我县社会救助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公平事业、和谐事业”。

下载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岱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孝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摘 要:通榆县社会救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救助工作人员睿智创新、务实开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谓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

    郑州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郑州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按照2011年国家公布的2300元的贫困标准,郑州市贫困人口有34万多人。构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郑州市......

    丰都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市民政局)

    编者按: 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丰都县在总结和分析建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