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要求:
1、理清的思路,把握的主旨。
2、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
一
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的内容,提出问题。
(一)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二)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三)阅读文:
要求: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2、找到的重点段。
3、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理解文:、从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
2、这个问题可以从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3、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
4、理出的结构提纲。、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的?
(五)提出问题:
附:(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
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
“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
8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
“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
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写柔石怀疑“人心惟危”是否别有用意?
文中引彼得斐的四句诗,有什么用意?
“赵少雄”是谁?
作者对冯铿的看法是好还是坏?
“国民诗人”和“民众诗人”有何区别?
“夜正长,路也正长”有什么深意?
“前年„„去年„„今年„„”的排比,有什么用意?
记下赵少雄的信,有什么意义?
作者总是说无写处,可为什么他的小诗和都发表了?
柔石在囚系中写的信的背面的内容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提到代白莽收信的妇士的怪名字?
文未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写柔石的姓名?
“我疑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第三部分的作用?
文中“原来如此„„”是什么意思?
76页“第一段‘就只剩下这一点’”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斩钉截铁的回答”指的是什么?
写柔石从迂到改变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关于写柔石的母亲那一段,“母亲”是否具有双关义?
五位年青作家被害是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的诗中主什么写城头变幻大王旗?
第二段中“也创作,也翻译”“也”字可否用“又”字代替?
“可将东西望转交赵少雄”是一个病句。
文中提到一个高僧,据原文这个偈子第一句是“吾年三十九”按岁数看算不上高僧,顶多算一个得道貌岸然的僧人。
“旧道德”“新道德”分别指什么?
“年轻”与“年青”是不是一样?
“唯”和“惟”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这失明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这失明的母亲”是不是有双关义?
1、指柔石的母亲。
2、指黑暗统治下的祖**亲。
(六)作业: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摆脱战斗
与白莽交往
与柔石交往
柔石白莽被捕
五人遇难
抒发悲愤
二
教学要点: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一)学习第一部分、复述文中记叙白莽的有关内容。
2、“不敢”“不愿”“不屑”这三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3、从记叙的部分看,体现了白莽的什么性格特点?
4、除了记叙外,作者还穿插了不少的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本部分的问题。
(二)学习文第二部分。
、从文中找出记叙柔石的部分。
2、找出作者穿插的议论部分,分析其作用。
3、学习《基础知识》“夹叙夹议”。
4、作者为什么要记柔石的姓名?为什么要提到乡绅?
、柔石的“迂”其实是体现怎样的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柔石的“人心惟危”说?
7、“从新学起”学什么?
8、如何理解“疑心”?
9、“斩钉截铁的回答”回答的是什么?
0、“偷懒的主张”是什么主张?
1、冯铿是个怎样的人?
2、“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归纳夹叙夹议的特点。
(四)作业:
从文中找出其他的议论的地方,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要点:学习文的后两个部分,理解典故在文中的作用。
(一)学习文的第四部分。、记下“赵少雄”的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天气愈冷„„”一段的理解。一是分层概括层意,二是“身上中了十弹”的记叙的意义,三是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
3、诗句的理解,背诵。
利用鲁迅先生自己的修改进行语言教学,例如:“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等。
从文中找到与诗句相照应的地方。
4、“眷眷”与“拳拳”比较。
、引用彼得斐的诗句的意义。
(二)学习第五部分
、朗读全部分。
2、排比句的意义。
3、“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
(三)几个典故的用意。学生讨论。
、高僧坐化。
2、方孝孺的迂。
3、《思旧赋》。
(四)有感情朗读文第五部分。
(六)作业:
练习三、五。
第二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3,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贯穿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教学难点】:(对主旨和人物无大关联的难懂段落和语句不必深究。)1,解题,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2,文中运用的三个典故的用意。3,关于冯铿的插写及作用。【课时安排】:三课时
附:课前预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人与物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有的东西逝去就永远地逝去了,人们再也不会记起,不会思念,甚至在史书里都不会留下点滴记录的文字。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值得我们去回忆,去记念。
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爽朗的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他既像慈祥的长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像威严的老师给他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事实确实如此,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鲁迅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革命青年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他们为革命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他一直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歌颂青年们的爱国行为,谴责反对派的残忍狡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纪念先烈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鲁迅先生凝于笔端的悲愤之情。
二:简介文章背景并补充相关知识。
A, 文章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
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B,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整体感知。
三:初步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集体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永诀:永别。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拳拳: 诚挚恳切。
(二)解题。(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纪念性的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不妥当呢?)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课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为“记念”,表明了写作的中心;而限制语“为了忘却”是一个介宾短语,表明了“记念”的目的。2,“为了忘却”说明什么? ——“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3,为什么要“忘却”? —— 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4,为什么要“记念”?——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 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5,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一短语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郁愤之深,撼人心魄。
(三)归纳各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思路:交代写作目的――回忆――纪念)四:研读课文,释疑解难。
(一)课文主要写了鲁迅与哪几位青年的交往?——写了与白莽、柔石、冯铿三位革命青年的交往及他们革命斗争的经历。
你以为哪位烈士的性格与经历最吸引你,请抓住课文中相关的关键词、句、段作简要的分析。
(1)柔石的性格和品质分析:
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 模样:硬气、“迂”、耿直、“几分书生气”
办刊物:热情、无私、吃苦耐劳
看社会:书生气十足,单纯,幼稚,善良
个人生活:对女朋友:“迂”、古板 对鲁迅:热情,忠厚 作者的议论:“损己利人”写出柔石的无私
文学创作:“只要学起来”:进取,倔强,硬气高度评价 学习:狱中跟殷夫学德语:好学、进取
——相应的语句要求学生在文中找,然后分析。
“借钱”、“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他相信人们是好的。”“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走得近,简直是扶住我”、“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2 白莽的性格和品质分析: 三次交往:第一次:送原稿 拘谨 第二次:送译稿 熟悉
第三次:出狱 成知交(不禁失笑)告命:“革命者”
鲁迅的眼中白莽是个爱憎分明、忠诚、坦率、朴素、勤奋的革命青年。具体表现在:把“国民诗人”改为“民众诗人” “他亲自送来”“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 “又一次的被了捕”
(3)冯铿形象的简要分析:
问题:鲁迅直接写冯铿只有一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联系下文看,冯铿在狱中备受摧残和折磨。“面目都浮肿了”但决不屈服,这说明她体质虽弱,但意志是坚强的;外貌虽不美丽,但灵魂是美丽的。
(二)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试分别加以说明。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2,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3,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
运用这三则典故,作者是有其目的的。
● 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
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 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
抓鲁迅,作者引用糊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洋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 结束全文时,作者又用向秀的名作《恩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
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
言论自由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四)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为什么要引用“生命诚可贵”这首诗?
明确:引白莽自己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白莽崇高的内心世界。白莽热爱裴多菲的诗,翻译裴多菲的诗,而且利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证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来讴歌白莽是为自由献身的战士。
(六)重点语句研读。
1,评点“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载,或不屑载这件事”一句。
明确: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可从句中词着手。句中“不敢载”、“不愿载”、“不屑载”等词既构成排比,各个词语本身也言小旨大。“不敢载”表现了舆论界恐惧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让人不难想见高压统治,从而传神地再现了黑暗现实;“不愿载”“不屑载”则又从两面对“不敢载”作了有力补充,表现了舆论界的软弱与冷漠,进而把舆论界对烈士遇难的反应全面地反映出来。本文的战斗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句话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舆论界对五个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可谓意味深长。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 中了十弹。” ....
“原来如此!……” ....
思考:这句话该如何正确理解?“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明确: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或”字说明国民党反动派是秘密杀戮无辜的革命青年,是见不得人的卑鄙行为。
“中了十弹”表面上客观冷静,实质上极其愤怒地写出了柔石的惨死,说明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手段之残酷、卑劣、无耻,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原来如此”短短四字,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表达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如此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怒之情。句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悼。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整段文字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及表达特点。
(一):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作者含蓄而深刻的情感。情感:深切的悼念——彻骨的愤恨——热情的鼓励
文章开头作者说:“我早已想写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之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作者又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不说忘却的好
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对照这两处不难看出,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先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因此,作者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因此,“为了忘却”际上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尾的文字看,可以看到:第一,鲁迅不愿停留在悲愤中,希望将悲愤的心情摆脱。第二,革命的道路正长,不如化悲愤为力量,更多地为革命而工作。第三,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二)通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几句体现作者感情的语言。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悲愤)
这些感情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应证的语句。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 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他的身上中了十弹”等。(还有许多,找到并能说出理由,意思符合就对。)
(三):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整篇课文,前三部分是以记叙为主,后两部分以抒情、议论为主,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从中找出记叙、议论、抒情的段落)
如:第二部分记叙了柔石积极扶持“刚健质朴的文艺”、“借钱作印本”、亲自跑杂务、拼命译书准备还款、在路上照顾鲁迅等一系列充分体现柔石高贵品德的事例,在此基础上,作者紧接着写到:“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就把柔石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形象具体而又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出来。
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22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10弹之后,作者写到:“原来如此”,接着是一个愤怒的感叹号,一个竟无语凝咽的省略号。语句短促,独立成段,使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满腔的悲愤是压抑不住的,一下子喷涌而出:“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在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下面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这是情绪激昂、达到高潮的标志。接下去,是由“吟罢低眉无写处”引出的议论:“可是在中国,那时确实是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海严密。”这又是情绪渐次平复下来,转入冷静的分析和深刻的揭露了。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本文以记事为主,时时又穿插着议论,同时在记事议论中又处处凝聚着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六:拓展延伸。
(一)课文写的是对“左联”五烈土的纪念性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作者是怎样把相关材料有机连结在一起的?
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连有关材料。从作者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
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同时,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则消息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被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
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有力地深化了叙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在平时的写作时同学们对材料如何取舍呢?
一是在接触的人中选择熟悉的人写。“左联”五烈士中胡也频与鲁迅仅见过一面,李伟森未曾见过,于是文章一笔带过,从略处理。
二是在熟悉的人中选择更熟悉的人来写,白莽、柔石与鲁迅熟悉的程度远胜过冯铿,于是,白莽、柔石详写,冯铿略写。
三是在更熟悉的人中选择更密切、更有代表性、更具个人魅力的人写,柔石与鲁迅接触最深,相处感情最深,尤其是其性格中的‘迂’颇具个性特质,最能体现五烈士的可敬可爱与反动派的可恨可耻,所以,鲁迅投入的笔墨最多,寄托的感情最深。
另外,为文要有真情实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七:全文总结。本文写作特点归纳: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速读课文,从中找出记叙、议论、抒情的段落)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2、典故运用,各臻其妙,文章出色
文章三处用典:(1)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2)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掉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3、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4、感情浓郁强烈,真挚感人
【板书设计】 一:解题
《为了忘却的纪念》——偏正结构,中心语为“记念”
“纪念”: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忘却”—“纪念”:看似矛盾,实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郁愤之深,震撼人心。二:内容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思路:交代写作目的――回忆――纪念)三:人物
(1)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2)白莽——爱憎分明、忠诚、坦率、朴素、勤奋
(3)冯铿——体质虽弱,但意志是坚强的;外貌虽不美丽,但灵魂是美丽的。四:典故
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
2,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3,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
作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五:思想感情
情感(悲愤):深切的悼念——彻骨的愤恨——热情的鼓励 六: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第三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德州州二中高一语文学案NO编制人:孙连平审核人:陈秀霞
第一册现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检测学案
一、字音
围剿()逮捕()拘禁()爱憎()模样()模型()模具()校字().........
吮吸()信札()客栈()编辑()累及()囚系()煞尾()载誉()........
刊载()下载()倔强()袭击()竦身()斐然()寓所()似的().........
夹衫()夹袄()冤枉()姓殷()殷实()殷红()偈子()被难()........
汗流浃背()罗曼谛克()..
二、字形
chuō()穿juã()别juã()择juã()议yóu()其要juã()xiá()想闲xiá()liáoliáo()无几仓huáng()失措惊()失措急于事()凤凰涅()()身而出
三、选出下列各句中使用最恰当的词语。
1、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草率、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2、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曲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误译、曲译)。
3、我想,这(大约、大概)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4、他们自尊心很强,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曲解、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
5、目的是在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扶助)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6、他今年看上去有四十了,而你比他(年青、年轻)。
7、我担心他做不来,但是他却(简洁、简捷)地说:只要学起来!
8、你所问的问题不是我所学专业,我对这种技术实在(隔膜、隔阂)。
9、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发祥)于她的主张。
10、在军阀混战时期,经常上演我方唱罢你登场的局面,时局(变换、变幻)莫测。
四、判断加点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说话总是隐约其辞,令人一听就明白他说的意思。....
2、杜牧一生政治失意,曾浪迹扬州。他自感明珠暗投,精神颓唐,写下了不少格调不高的“扬州诗”。....
3、今天,年代不同了,情随事迁,我们许多人似乎已经没有说豪言壮语的习惯,在听到这样的格言警句时,反而感到....
有些陌生,有些别扭。
4、你有什么意见,不妨斩钉截铁地说出来。....
五、判断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我便写一封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
2、他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3、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4、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只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5、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一个怪名字的女士(怎么个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
6、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名字,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7、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8、除买纸之类,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由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
9、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疑心是他的朋友。
10、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了:“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和刀。
德州州二中高一语文学案NO编制人:孙连平审核人:陈秀霞
第一册现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检测学案答案:
一、字音:
Jiǎodài bǔjìnzēngmúmómújiàoshǔnzházhànjílěixìshāzàizǎizàijuãjiàngxísǒngfěiyùshìjiājiáwangyīnyīnyānjìbâijiādì
二、字形:
戳诀抉诀尤诀遐暇寥寥皇慌功槃挺
三、1、轻率
2、误译曲译
3、大约
4、误解
5、扶植
6、年轻
7、简洁
8、隔膜
9、发源
10、变幻
四、1、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与“一听就明白”矛盾。
2、正确。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3、正确。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4、不正确。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五、1、去掉引号。
2、去掉冒号
3、把“去年的今日”和“今年的今日”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4、“我要求和他会面”后加分号。
5、把括号放到“名字”后,同时把括号内的句号去掉。
6、“国民诗人”加引号,同时把“了”放到引号外。
7、“三道头”加引号。
8、把冒号去掉。
9、把顿号去掉。
10、把冒号去掉。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和刀。
第四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3范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4、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学习运用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自然熨贴,紧密严谨。
6、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探讨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时间:三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导入新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的理解是:()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继续战斗。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在高中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同一体裁的(板书题)。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展示下题。)
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隽永的标题有不同理解。请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为了忘却他们才记念他们,只有记念了他们,才能使自己安下心来战斗。记念正是为了不忘却。
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才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战斗;记念死者,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
忘却加强了记念的深意,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
忘却是表述强烈悲愤心情的反语,是激愤的反语,是不能忘却的反语。
作者确实是想忘却,是完全照直说的大实话,想忘却而苦于不能忘却,正显得战友情浓,龙华恨重。
默读文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
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思考两个问题:
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
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
教师在黑板上分块标出一、二、三、四,让四组学生板书疑难问题。
检查评改
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锢gù。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参看资料)。
表情朗读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
第二时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后试填下表。(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留出空格让学生填写。本四张表及作业题需事先刻好。)
提问:作者写的白莽的三次见面,是怎样表现白莽的性格特点的?(一边讨论,一边板书。)
第一部分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二部分:记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问题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复述)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忠厚善良质朴
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
提问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试填下表: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
提问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布置作业
1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徐白又名,冯铿又名,李伟森又名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年起的三十年。
③“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是指年、被杀,年运动,年惨案,年政变等几大惨案。
④“夜”象征,“路”象征;“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2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a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a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在《一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③本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外阅读本单元“基础知识”
第三时
检查订正前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提问讨论:
1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除了写
第五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②感情丰富。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如《一件小事》。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裴péi(姓)孺rú(小孩子)化huā(同花)偈jì(佛经中的唱词)涅 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挈qiè(携带)雏chú(幼小的)缁 zī(黑色)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 拳拳: 诚挚恳切。p87注⒀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竦(sn g)身 不屑(xi):不值得 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曲(q)译 惴惴(zhu):忧愁,恐惧,担心。解(ji)往 挈(qi)妇将雏:拉住。缁(z)衣 累 及:牵连到。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课堂练习:
题目:令人难忘的 要求:
1、根据行文需要,把标题补充完整。
2、注意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做到前后照应。
3、列出写出题纲。
(可根据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作文,若课上无法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五(1)。附: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四、五人遇难→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五、抒发悲愤→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再说起他们的时候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背,可通过投影仪给出每句第一个字做为提示。)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