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一)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大交流大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昂扬进军号。正当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热潮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2月24日至28日来到我省考察调研,并强调要以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之义。3月2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今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围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赣鄱大地正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文化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一个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度,一个留下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灿烂文化成果的国度,一个创造了经济崛起奇迹、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度,1 没理由不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占据高地。江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倍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紧迫性。
一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必然包括文化的科学发展路径。没有强有力的文化建设作支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都将受到种种牵制;没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作根基,道德滑坡和文明失范都将不可避免;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文明素质提高的现代化,必将冲突不断、危机重重。
我省正在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内在地包含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怎样在创建科学发展“江西范本”的同时,探索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科学发展新路,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三)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江西,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山清水秀、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以鄱阳湖、井冈山、庐山、三清山等为主要载体的绿色文化;物华天宝、源远流长的赣鄱大地,孕育了以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道教祖庭龙虎山等为主要标志的古色文化。融红色、绿色、古色于一体的赣鄱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释放出迷人的魅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我省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事业生机勃勃,文化产业过千亿元,文化民生持续改善,文化项目如火如荼,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文化2 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文化精品创作红红火火,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红歌会、泰豪论坛等一大批知名文化品牌享誉省内外……
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担负着提升经济“硬实力”的重任,又肩负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使命。以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为重要指针,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物质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坚实根基,以干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为奋进动力,切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努力在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担当应有使命、争得应有地位、争取更大作为、谱写更美篇章,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四)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引领与文化惠民双向推进。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兴旺发达。
文化引领,就是弘扬“大道”,凝聚富民兴赣的精神力量。这里的“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道,就是科学发展之道,就是社会和谐 之道,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道,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就是英模正气之道,就是文明新风之道……在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文化交流相互激荡、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只有加强文化引领,切实弘扬“大道”,才能构筑全省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惠民,就是服务大众,丰富赣鄱儿女的文化大餐。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文化饥渴”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就像对粮食、空气和水的需求一样,不可或缺。应该看到,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精神上的愉悦,公平公正离不开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全面小康离不开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民生的阳光照耀赣鄱,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翼齐飞。
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事业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文化事业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公益性。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均等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具有“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4 就业、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独特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我省5个过千亿元的产业中,文化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这说明文化产业在我省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2.5%,位于全国第16位,高于我省GDP在全国排名3个位次。但是,与国内几个千亿元以上文化大省相比,我们的发展仍有不小差距。差距蕴藏着潜力,潜力孕育着机遇。只要我们找准突破口,切实完善文化产业布局,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就有可能把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产业大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改革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
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来自改革和创新。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才能不断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为了完善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职能,是为了更好地锻造文化市场主体,是为了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更有尊严感,更有价值感,更有成就感。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当 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量虽不大,但难度不小。只有把改革同推动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同激活文化要素结合起来,同整合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同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结合起来,同促进文化资本的流动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
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思路。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对待传统文化,要有精心萃取的韧劲;对待外来优秀文化,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对待新兴文化业态,要有异常敏锐的眼光。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上创新,在文化创作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创新,在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上创新,才能形成文化创造的江西风格、江西特色、江西气派。
(七)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坚持文化项目与文化企业双核带动。
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载体。从发展的角度看,最为基本的载体有两个:一是文化项目,二是文化企业。
经济发展要靠项目带动,文化发展同样要靠项目带动。近年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省展演中心、江西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落地生根,极大地促进了我省文化的跨越发展。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文化大项目还不够多、好项目还不够大、新项目还不够强。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同样要靠企业支撑。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文化企业越兴盛,文化产业就越繁荣;文化企业实力越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有实力的文化大企业越多,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用体制机制的力量,激发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打造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八)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就要努力实现文化精品与文化人才的双丰收。
文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出精品、出人才。我们必须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江西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助推江西文化繁荣。
江西历来名家辈出、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众多名篇流芳千古……新的伟大时代,呼唤更多精品力作。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才能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只有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才能夯实文化人才基础;只有大力加强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让他 们担当重任、茁壮成长,才能构筑文化人才梯队;只有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为文化人才提供发挥的空间、施展的舞台,才能让“文化赣军”浩浩荡荡。
(九)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文化相对于经济,既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大多相对繁荣;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不一定就落后,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是典型的可持续资源、可传承资源、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创造活跃的江西,应该而且可以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上有更大作为。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担负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任,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
第二篇:海淀激情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浪潮
海淀激情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浪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海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北京、为国家文化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彭兴业
文化产业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热议的话题。从中国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文化的指引和激励。前不久,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六中全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一个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专题的形式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问题。正是在文化问题上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为今后十年的文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中国的发展才会在新的平台和高度上有新的作为。
2011年10月26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指引下,海淀区召开了以“海淀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座谈会,目的是吸纳专家学者对海淀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议,为今后海淀的文化发展提供指导,并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借鉴。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彦来,区政协副主席、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恪,以及海淀区文化、教育、企业界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大家在座谈会上一致谈到,从文化角度来讲,美国文化之所以传遍全球,是利用科技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大片也好、游戏也好,都在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科技的含量,使文化与科技互通。海淀的科技优势是闻名中外的,海淀区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众多知名科研院所,汇聚了大量优秀的企业、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掌握着大量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海淀区的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若将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成果就可以改造文化,被改造后的文化也将反作用于科技,同时还能影响政治和经济。
之前,在传统文化方面,纸媒做得比较多,海淀区出版了大量史地丛书、民间传说和人物传记。海淀区原政协主席张宝章先生曾撰写并出版了海淀史地丛书,这套丛书可称之为海淀史地文化的代表作。海淀文联也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先后编撰了《颐和园传说》、《圆明园传说》、《凤凰岭传说》、《曹雪芹在香山的传说》等图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更加适应“轻阅读”、“快速阅读”的方式,这使得电子书等新兴科技文化产品风靡世界。这同时也催生着更为新颖的科技文化的诞生。水晶石公司就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将《清明上河图》做成了动态的效果,颠覆了传统艺术表 现方式,成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范。
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彦来在会议中强调,海淀区的文化发展在今后将主打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水晶石公司的文化创意产品牵了一个好头。现在,更多的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开始思考如何用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了。
座谈会上,海淀区委企业工委书记毕淑琴给大家讲了一件新鲜事儿,她说海淀区有一个企业家准备参加今年的春节晚会,企业家去春晚能演什么呢?演魔术。这乍一听起来着实有些惊讶,实际上并不是他去表演,而是他的技术去表演。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魔术中,使魔术的各种表现形式都由技术来支撑。
这些成果固然可观,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此。海淀区文化委党组书记刘建朝说,现代的科技成果还将运用在新建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文化创作的题材策划、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式手段等方面,以增强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愉悦之效和教化之功。“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将会极大地提升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加速成长。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和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
近年来,海淀区对文化建设一直很重视。十七大之后曾经研究制定了《建设海淀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和《2009-2011年文化发展行动纲要》,并积极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成立了海淀艺术团联盟,特别是紧紧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文化与科技、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海淀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但海淀的文化发展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繁荣阶段依旧尚远。
海淀区政协常委、区文联主席卫汉青说,海淀区对艺术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目前,海淀的“文、图、博”不够层次,更没有一个像样的美术馆,这与海淀作为北京及中国重要文化区的地位很不匹配;海淀区还缺少文化标志性建筑,包括道路、桥梁的建设应该更多地嫁接艺术元素,让人们一进入海淀就能感受到海淀的文化特色。另外,能够体现海淀文化特色的文化名人雕塑和名人纪念馆、纪念碑也没有建造起来。
刘建朝也在会议中强调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刘建朝说,目前海淀区虽然有区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但建筑面积较小,也没能形成标志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文化设施是专业的,是其他文化设施替代不了的。如果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不上去,就会限制既定功能的使用和发展,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今天,人们一进入海淀区就会感受到海淀的科技氛围,而文化的气息与之相比较为微弱。其实海淀区也组织过多次大小活动,仅海淀文联组织的活动就曾影响北京,甚至波及到海外。比如“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参加活动的来宾有26个国家,1000多个艺术机构和个人,博览会共持续5天,主会场在海淀展览馆,还有26个分会场,是北京西半区第一个综合性博览会,被列为北京三大艺术博览盛会。还有“海淀区文化论坛”,建设部副部长、美国百老汇总裁、邹静之、于丹、王鲁湘、孟京辉等文化界顶尖人物出席,给海淀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再有就是“新农村摄影工程”,在四季青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来了30多个新农村带头人,召开座谈会并参观。
田添、殷强等艺术家谈到,海淀区现拥有数千位艺术家,其中大多数隶属海淀文联下属的协会。但这些协会至今还没有活动的场所。
文化时代的大发展、大繁荣,就需要这样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来支撑,更需要大批的优秀艺术作品的问世。而现在,大型活动不能连续举办,艺术家没有活动的场所,艺术切磋的机会大大减少,这也对优秀作品的出现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其症结就在于资金短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这样才会快速推动海淀区文化的繁荣和腾飞。
赋予旅游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是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并能体会其文化内涵的旅游。旅游不能只停留于到天安门照张相,看看故宫、鸟巢,而应该赋予旅游以文化的内涵。
在海淀西部的大西山脚下,坐落着一家民营美术馆――凤凰岭美术馆。美术馆馆长、画家张培武说,海淀区的文化特色就是:以文促游、以游聚才、以教育人、以特色树碑。
而一个民营的美术馆与文化和旅游有什么关系呢?又是如何做到“以文促游、以游聚才、以教育人、以特色树碑”呢?
张培武说,凤凰岭美术馆成立两年来,曾搞过几项活动,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吸引了一家深圳上市公司的瞩目。该公司将投资40亿,准备在西山建立100座个人艺术馆,每位艺术家的艺术馆大概有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融生活、教育、创作于一体。这类似于外国的贵族公寓,当这些艺术家离开以后,他的个人艺术馆将会留给国家。
这些艺术馆一旦建立起来,艺术家们就可以随时在里面展出作品,观众也随时可以来参观学习,这也在无形中带动了凤凰岭的旅游,并巧妙地融文化于旅游中,给人们一种新的旅游体验。
凤凰岭美术馆仅仅是海淀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将凤凰岭美术馆和凤凰岭风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凤凰岭的辐射范围将会更大,甚至古香道也可以与凤凰相连接,这便赋予其新的旅游功能。
凤凰岭的文化旅游不是个案,它将会作为一个典范而带动海淀区其他旅游文化的发展。
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价值
目前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较多地带有西方性的概念,而西方对文化的理解有400多种定义,我们中国的文化几乎将所有定义包罗进来。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问题呢?香山诗社社长易海云先生引用《易传》说:关乎天文,以察识辨;关乎人文,以化天下。所以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价值、体系。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原副会长、著名学者胡小伟说,中国的文化处于急速的发展期,这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道德滞后、道德缺失,但我们要反思的是当前中国的道德体系是否适合于我们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清楚海淀镇的关帝庙、火神庙、李王园等名胜古迹。说来惭愧,现在位于中关村广场的关帝庙被租赁给了一家公司做生意,火神庙被租给了一家眼镜公司卖眼镜,而李莲英的宅院李王园更为可惜,被租给了一家饭店。
这些并非是小事。实际上,这些古迹都曾铭记着海淀的特殊历史。侯仁之先生在很早以前就曾指出,关帝庙原本是海淀镇的地标性建筑。它不仅是一个观光景点,它圆融三教、包含了中国多民族文化,而且延伸到全世界,它背后的道德符号是非常鲜明的。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策划阶段谈起“道德”二字,并不是形而上。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基因中,道德文化是融入在血液中的,在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这个前提下,怎样与时俱进,找到一个平台,吸取它的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宗教文化也是大文化范围的一部分。而宗教文化中有许多具有道德约束的层面,虽然宗教信仰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宗教中的道德因素却是可以传播的。比如龙泉寺在修复后,作为一个佛教文化场所开放,它不仅展现出了新时期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的一面,还传播着道德文化。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软实力的要求非常高,软实力似乎是一种内在的伟力。文化是软实力,而道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本质,道德的高低甚至会决定文化发展的高低。所以认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海淀文化发展方兴未艾
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海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北京、为国家文化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努力,海淀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已建成有39个百米万册图书室,84个农村文化大院和益民书屋,40个特色文化广场,65个农村数字影厅,29套流动数字放映设备,20家图书一卡通网点,村级文化资源共享达到百分之百。并且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利用节假日、节庆活动,精心组织系列文化庙会、五月的鲜花、夏日文化广场、星火工程演出、惠民电影院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海淀区拥有各类文物296处,非遗普查项目190项。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海淀卷)。在市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最近两三年完成了22项市级文化的修缮,加强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观。
海淀区还有坚实雄厚的文化宣传阵地。其中《中关村》杂志连续两届在中国传媒大会中被评为“中国期刊品牌10强”;《稻香湖》诗刊在国内诗坛享有“南泉北湖”的美誉(“南泉”指湖南《湘泉》诗刊)。此外还有《海淀》文艺和新创办的《海淀民间文学》等文化宣传媒介。
此外,海淀区的“海”字文化彰显特色。海淀文化节、海之声四季交响音乐会、首届海淀青年艺术节、海之月中秋艺术家等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都很大。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淀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30%,拥有文化创意企业3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284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38%,从业人员35万,占全市的43.4%,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主导产业,结构优化、基础雄厚、后劲十足。涌现出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年收入过亿的有380多家。
来自“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金锡顺、张文宁、郑冬梅等企业老总,分别介绍了他们创意文化产业的成就和问题。目前,这条约6公里的“艺术大道”,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中,将集纳多门类、国内外顶级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元素,有望成为海淀区和首都的一大文化风景线。
今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策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彭兴业主席说,《决议》中讲“继续推进”,这就是在中央层面已经肯定了文化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是提高质量、提高内涵、进一步出精品的概念。今后的繁荣是要求在质量上的繁荣。从目前弘扬文化的手段来说,现在科技的能力、传播的方式、媒体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中国最顶峰的时候,所以说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硬件上的事情,更应该是内容上的事情。彭兴业主席同时也强调,今后还要更多地充分发挥政协的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第三篇: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吴玉韶: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来源:作者:时间:2011-10-13点击:249 次【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打印】【关闭】
10月9日上午,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卡全国发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吴玉韶指出,中信银行积极参与全国敬老宣传活动,在全国银行系统率先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信福年华卡,这是在“敬老月”期间为全国老年人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是中信银行拓宽客户群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创新为老服务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吴玉韶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老龄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也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吴玉韶说,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老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这将直接推动老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老年群体对老龄产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变化,预示着老龄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新一代老年群体经济实力较强,消费理念较新,服务和保健需求较高。
吴玉韶指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产品和服务规模较小,结构失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大部分老龄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缺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骗老坑老害老事件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
吴玉韶强调,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期望。发展老龄产业,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老年群体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合力,要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关于老年群体,要解决收与支的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消费。二是关于市场,要解决增与减的问题。增加对老年群体真实消费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在老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后期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质量。减就是要减少技术难度、过度包装和操作程序,方便老年人使用。三是关于政府,要解决进与退的问题。进就是政府要加大扶持老龄产业发展力度,退就是政府要减少直接参与市场性服务活动。
第四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增强软实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战略。
二、文化建设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建设和谐文化。要调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等传媒界人士的积极性,坚持正确导向,制作、生产弘扬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围绕文化建设积极调查研究,为建设和谐文化建言献策。
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赣南文化发展。赣南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理学文化、堪舆文化等优势,打好共和国摇篮、客家摇篮、宋城博物馆、理学渊源之乡品牌。
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深受人民欢迎的艺术精品
第五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体会。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
略支点。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总之,在工作中,准确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和重大举措,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