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研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研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研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导向,一面旗帜,事关人心向背,国家兴亡。实践证明,选准人、用好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关键环节和制度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思考,并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实践和探索
市县两级党委围绕《干部任用条例》、中央“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选拔程序,落实监督责任,选拔了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干部。
1、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制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稳定性,干部选拔任用中制度建设尤显重要。近年来,市委以《干部任用条例》为准绳,细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市委常委会研究任用干部表决办法(试行)》、《市委全体会议对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初始提名暂行办法》、《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德”的考察评价暂行办法》、《**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潜绩”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德”与“潜绩”考察,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市选拔任用干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市管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暂行办法》、《**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从提名、推荐、考察、表决、公示、任职、责任追究各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运行。各县区委也根据中央、省市委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内容完备、运行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规章制度,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2、干部初始提名形式多样化。稳步推进以初始提名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多形式初始提名。一是领导干部署名推荐提名。先后对县区党政班子空缺的14个副职岗位、市级部门空缺的13个副职岗位,在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其他市级领导、县区和市级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初始提名。二是差额民主推荐提名。对市级部门空缺的13个纪检组长进行了差额推荐提名。去年县区换届中,在县区和部分市级部门进行了县区党政班子副职差额推荐提名,共提名人选53名。三是市委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20**年4月对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人选在市委全委扩大会范围进行了民主推荐提名。去年换届中,对县区党政正职备用人选和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县区长人选由市委全委会成员进行民主推荐提名。四是无任用推荐提名。县区换届中,按照3+x的模式,对女干部、非党干部、35岁左右年轻干部和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无任用推荐,为按结构要求提出县区换届人事安排方案提供了充足的人选储备。五是全额定向民主推荐提名。县区换届中,对新一届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六是综合研判基础上的组织推荐提名。结合领导班子的现状,运用综合研判结果,着眼于新班子的配备,充分听取有关方面和县区委、部门党组意见,提出新领导班子配备人选。各县区委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凤翔县采取干部自荐、组织推荐、领导举荐“三荐”结合的办法,提名产生了20名乡镇党政正职,干部群众反响良好。扶风县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提名干部,扩大了初始提名范围、落实了提名责任。金台区实行重要职位公开推、专业岗位定向推、后备干部无任用推和党组织推荐、领导举荐、个人自荐“三推三荐”相结合的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形成了组织、干部、群众多方参与的提名模式。
3、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不断拓宽视野,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管理权限,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力求“不让一名符合条件的干部被拒之门外,力求给有能力的每一名干部提供机会”。一是积极推进公开选拔。从1995年开始,市委先后7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共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81人,行政班子助理32人。20**年、20**年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面试,增加德才与业绩评估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说的好、干的好、口碑好的问题,一批优秀干部通过竞争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各方面反响良好。去年以来,县区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130多名,为有能力的干部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二是探索试行差额选拔。20**年对市级部门空缺的**个纪检组长职位,按1:1.5的比例确定17名意向性人选,进行差额推荐,对推荐结果比较集中的14名人选进行了差额考察,并首次在市纪委全体会议上对市级部门纪检组长正式人选进行了差额表决,市委常委会对11名市级部门纪检组长正式人选进行了票决。扶风县、凤县等县区也开展了差额选拔、差额票决选任干部试点工作。三是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出台《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规定市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每年约有50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级领导岗位,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拔的领导干部普遍进入角色快、工作适应性强,干部群众反响好。
4、考德察绩机制科学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在认真总结县区领导班子考察研判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德”和“潜绩”两个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形成了内容细化、标准量化、方法优化、操作简化的考“德”评“绩”制度,并及时运用于县区换届干部考察中,一批品德好、能干事、不张扬的干部脱颖而出,崇德尚德、注重实绩、注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凸显。注重领导干部德的考察,一是大会民主“评”。采取“正向+逆向”测评的方式,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14种负面表现作为测评要点,对干部的“德”进行逆向测评。二是民意调查“访”。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和干部过去、现在工作单位干部职工代表参加的民意调查会,对考察对象的“德”进行民意调查和延伸考察;加强与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干部“德”的表现。三是个别谈话“听”。在考察谈话中,提前发放谈话提纲,重点了解干部在重大任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个别走访家庭成员、社区干部群众和相关当事人,对谈话中掌握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全面准确掌握干部的“德”。综合各方面评价,建立干部“德情档案”,为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干部的“德”提供依据。注重实绩特别是“潜绩”分析。一是推行实绩公示。采取自己摆、组织审、群众评的方式,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实绩自查总结,在公示栏和党建网上公示,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二是突出潜绩考察。从科学决策、基础工作、改革创新、优化环境四方面设定**项考核指标及评价要点,界定潜绩考察的主要内容,在考准潜绩的基础上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三是进行实绩分析。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引入定量分析,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计算“潜绩”得分;坚持“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对县区班子成员实绩进行综合评价,市发改委等10个市级相关部门对县区班子进行专项评价,镇(街)党政正职、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对县区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潜绩”进行评议,多方印证工作实绩;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察相结合,把考察研判情况与平时掌握情况综合分析,使“潜绩”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在去年市县乡换届工作中,我们把干部“德”与“潜绩”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采取多种形式考察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用察德考绩的成果选拔干部、配备班子。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认真总结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综合分析近年媒体报道干部选用方面反面案例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选人用人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提名主体责任不明确。《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等环节均作了规定,但对初始提名未作具体规定。实践中我们虽然在提名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个别县区、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把手提名的现象。主要领导根据自己平时掌握情况,通过授意、暗示、引导等行为,把个人意图转化为组织行为和集体意见,左右干部的任免,选用自己身边的人,选用与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选用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出现了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另外,各级党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业绩突出、能力出众、表现突出、群众反响好的优秀干部,建议提拔使用。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民主,但由于受部门利益至上、政绩观念影响,有时难免偏颇。这两种形式始终未能跳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怪圈,群众参与度不高,容易形成暗箱操作,追究责任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
2、考察手段比较单一。干部调整程序启动后,时间安排很紧凑、考察组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成员对干部工作政策法规熟悉程度、谈话技巧、查阅资料方法参差不齐,导致考察中掌握情况不够全面。民主测评中部分参与人员存在事不关己、好人主义、无所谓等心态,影响测评的真实性;民意调查中参会人员主要是“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或工作对象,有的与当事人接触较少,不了解真实情况;有的是管理对象,心存顾虑,不敢如实反映情况;有的不了解干部工作纪律,敷衍应付,导致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有时失真。
3、出口不够通畅。近年来虽然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干部“能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下”的标准、程序不好把握,变相的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部只要进入领导职务序列,尽管德才一般、政绩平庸,只要没有违法乱纪,便可以稳坐官位,终身当官。有时对个别群众有反映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也是岗位变化,待遇不减,群众心里不服气。领导干部因能力与年龄原因,从党委、政府所谓一线职位转到人大、政协所谓二线职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受到处分,易地为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4、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尚需加强。公开选拔在领导班子换届后集中进行的多,平时进行的少;公开选拔的副职多正职少;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数量占提拔干部数量的比例偏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虽次数较多,但力度尚需加强。
5、监督制约不够有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特殊性和运行的相对封闭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有些环节不便参与,所以不能全程监督;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让下级监督上级,制约性因素较多,效果不明显。因而纪检监察机关只有掌握确凿违纪证据时,才能启动追究责任程序,显得滞后。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些领导求稳怕乱,认为长期以来运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熟悉快捷,得心应手,不会出大乱子,创新干部选任方式费时间费精力,效果不一定好;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干部选拔任用上有领导掌控,下有组织人事部门操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不热心不积极不关心;个别干部认为自己长期在领导岗位工作,没有功劳有苦劳,当涉及职位调整或组织处理时,找关系说情,找主管领导诉苦,给干部调整造成很大压力和阻力。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提名推荐责任制。凡是干部选拔任用都要有公开、规范的提名程序,提名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的,要署名填写《领导干部初始人选推荐提名表》,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优缺点。二是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察责任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考察,每一项程序都进行详细的记录,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具体的事实依据,对考察对象的评价要恰如其分,缺点和不足要如实反映,考察前要进行公示,考察后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考察材料要有考察人员签名,明确责任主体。三是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决策责任制。全面推行选拔任用干部常委会票决制,常委会讨论干部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严格执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主要领导的任免由全委会进行票决,切实防止和克服“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四是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重点记载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四个关键环节和事前沟通、任职等程序履行情况,同时对信访举报调查情况、民主推荐不是最多但被确定为考察对象情况、超职数配备干部等特殊情况和重要情况进行记载。记实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基本依据。五是建立和完善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正确运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结果,对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记实结果认定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实施责任追究。
(二)规范初始提名形式
在坚持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提名的基础上,创新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扩大群众参与度,建立权责明确、程序清晰的干部提名程序。一是开展无任用推荐提名。结合年度考核、领导班子研判每年开展一次无任用推荐,动态掌握一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为选拔任用储备人选。二是推行个人推荐提名。同级党委委员和同级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同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直属单位及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初始人选;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领导干部,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本人分管、联系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初始人选;班子有缺额的县区委、部门党组和基层党委主要领导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领导班子缺额初始人选。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提名要署名填写《领导干部初始人选推荐提名表》,全面介绍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说明推荐理由、任职意向和与被推荐提名人的关系。缺职单位干部群众也可以个人名义向本单位党组织推荐提名领导干部。三是扩大组织推荐提名。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基础上,党委或组织部门可以提名推荐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到关键岗位和重要职位任职。四是鼓励干部毛遂自荐。对自荐干部可以经过一定方式和程序进行考察了解,确属能力出众、实绩突出、群众反响好的干部纳入推荐考察范围。通过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行为,改进初始提名方法,扩大民主推荐范围,给予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个人和普通干部群众平等的初始提名权利,实现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的有机统一。
(三)强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一是推行全程差额选拔。稳步推进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选拔干部制度,在坚持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干部的基础上,探索试行常委会、全委会研究任用干部差额票决制度。二是加大公开选拔范围和力度。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现状,精选公选岗位,科学制定公选方案,真正把需要的紧缺人才、实用人才选进来。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突出岗位需要,分类设制试题,改进考察方式,强化实绩导向,克服重考试轻考察、重成绩轻能力现象。扩大群众参与面,邀请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观摩监督,使群众真正参与进来,亲身经历全过程,打破神秘感,提高满意度。建立公选人才库,对公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除过部分任职外,其他人员均进入人才库储备起来,在一定期限内,出现空缺职位时,直接纳入考察范围,作为考察对象,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任用,避免人才浪费,降低公选成本。三是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科以下领导干部的主要形式。市级机关内设机构、下设机构和管理单位科级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充分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年轻干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四)完善考德察绩机制
德和才是支撑领导干部素质的两大基石,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把品德高尚、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一是科学设置考察内容。建立“四德”考察体系,即:政治品德方面突出讲党性、讲正气、讲大局的坚定性;职业道德方面突出讲团结、讲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社会公德方面突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本思想;家庭美德方面突出构建和谐家庭的伦理观念。实绩考察方面,不仅要考察看得见、摸得着、成效大、有贡献的“显绩”,更要考察打基础、利长远、见效慢、困难大、需创新的“潜绩”,全面准确的衡量干部的实绩。二是规范程序考察德才表现。采取专项考察和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干部居住社区、家庭邻里“访朋友、访邻里、访家人”,重点了解其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生活情趣、外界交往等情况,辩证把握干部德行表现情况。坚持在实践中考察干部业绩,特别是注意在完成重大任务、处理突发事件中考察了解干部,在招商引资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识别使用干部;重视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情况复杂的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主动关心、大胆使用勤勉务实、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推行经常性考察制度,建立回访和暗访考察制度,掌握各个层面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是否一致。完善后备干部和领导干部试用期德才考察制度,考察角色转变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奋发进取的工作劲头。建立干部个人“德情档案”。重点记录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表现情况;建立实绩考核档案,把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和日常表现记录在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重视群众参与。干部品德和能力如何,群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向被考察者接触较多的干部、服务对象和“生活圈”、“社交圈”了解情况,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干部述职述廉向群众公开,让群众辨别干部是否言行一致、是否实事求是。坚持干部违纪行为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开辟监督快捷通道,让群众及时向组织反映干部品德表现和工作失误。在组织考评过程中,充分给测评主体发表个人意愿的空间,采取无记名填票、当众投票办法,严守谈话秘密,让测评主体愿意说真话、能够说真话,真实发表评价意见。四是注重考察结果运用。把干部德才的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依据,把德行差和能力平庸的人拒之门外,把德行好、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五)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升不能降、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进不能出的认识,如果出现干部退转情况,干部有压力、群众有看法、家人不理解。一是教育干部克服“上荣下辱”的旧观念,认识职务的上与下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贡献,主动让贤是高尚行为,保持平常心态,从容面对,泰然处之。二是认真执行干部取消任职的有关规定。落实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经调查确实存在影响任职事实的,终止干部任职程序,不再任职。落实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试用期间有不胜任职务行为的,或试用期满考核考察不胜任所任职务的,取消所任职务,重新按原职级安排工作。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任职期满,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群众反响良好的,或升任上一级职务或调任其他职务;群众意见较大,测评不称职得票较多的,转任非领导职务或不再提名。落实公务员考核规定,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应予降职;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应予免职。落实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职、失误的,本人应引咎辞职,或由组织责令辞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三是实行领导干部免职待岗制度和离岗培训制度,对工作平平、近期又无合适岗位安排的干部,实行免职待岗;对年度考核中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不满意率高、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干部离岗集中培训。四是对于被调整下来的干部,从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大局出发,做好对他们的跟踪管理和思想疏导工
作,从而为干部“能下”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下者心服、上者民服”。
(六)探索建立运行正常、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监督机制扩大干部选任信息,注重群众参与,建立多方位监督体系。一是扩大知情权。最大限度的公开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干部调整前,要提前公布空缺职位和任职条件;民主推荐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得票人员和得票数额;考察中注意听取知情人意见,在听取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注意听取干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意见和周围居民意见,必要时延伸到以前工作单位进行考察;常委会讨论干部问题时,要邀请一定数量的党代表列席常委会。扩大考察公示和任职公示范围,向社区居住地延伸公示,通过报纸和党建网络等媒体进行公示。二是发挥联席会监督作用。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共享资源信息,了解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立案和处理情况,掌握各职能部门受理领导干部有关问题及其查核情况、领导干部计划生育情况,分析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三是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干部选用监督工作社会化,积极引导各方面参与干部选用监督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作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第二篇:关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研究
关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研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是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能够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更加纯洁、更加富有战斗力,从而做到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对于如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的探讨要着眼于基层实际、着眼于问题的根本性质、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现实条件和时代背景。
一、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法规约束与机构保障。主要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2010年3月颁布的四项监督制度,分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步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各项法规初步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都臵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有机构保障方面,我国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行政机关有各级组织部门,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干部选拔任用违规的主要曝光通路。一是各种举报,包括信访举报,通过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发布的电活、邮箱进行举报等;二是审计检查,比如对资金流向不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审查过程中楸出的违规行为;三是纪检部门本身业务工作中查出的违规行为;四是媒体曝光,随着网络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通过社区发贴,发微博等 1 具体形式发表个人信息,很多直接影响了干部监督管理。
(三)群众对组织工作的参与情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体现。群众对组织工作的参与途径主要有联名推荐候选人,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监督举报等。
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监督”有待加强。事后处理是在危害造成之后所进行的,有些甚至已经造成了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成本也是巨大的;当前很多违规行为都是事后展开调查追究,很多没有消除在民推荐、考察等阶段;加强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的教育,强调过程监督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二)监督意识不强。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受制于人,不便监督;有的方法简单,不会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以及“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等等。二是大部分群众监督意识还没真正提升上来,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思想与方法被真正意义上的采纳认可还需要过程。
(三)对干部监督管理的责任不清。一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监督主体的责任不清楚。由于监督职责不清,因而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很难分清楚责任出在哪个环节和哪个监督责任主体身上,到最后往往“谁都有责任又谁都没有责任”,板子很难打到某个具体责任人头上。
(四)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党委主要领导想要提拔某个干部,往往不是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酝酿提出人选,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有的把领导意图以特殊的程序强加给群众,看似程序完备,事实并不代表 2 民意。
(五)选人用人渠道不够宽广。目前,作为选人用人最主要渠道的民主推荐方式,基本上只限于在本地和单位内部进行,推荐局限性大,导致视野不广,且选拔任用干部只限于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队伍,其它优秀的经济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很难得到提拔重用。
(六)监督主体合力不够。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干部的社会联系和活动空间日益增大,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域也随之拓宽,也就是领导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组织的监督就行使到哪里。但是,目前基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人手不够、力量不足。干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单打独斗”,或者是临阵组合,整体合力尚未形成,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
(七)干部监督的层次不够,存在“盲点”。多年来,组织部门开展干部监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是诫勉谈话、函询回复、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督查等。与纪检部门、检察机关相比,监督手段比较软化。其次是对某些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盲点”监督工作介入得不够,比如基层部门后备干部的产生,乡镇党政机构提拔机率最大的团委书记,妇联主席人选的产生等。
(八)干部监督手段单一。目前,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还仍然是干部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的掌握考察还不够。
三、完善干部先拔任用监督机制的措施方法
(一)完善事前预防机制,突出监督的防范功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坚持预防为主,前移监督关口,最大限度地做到少出事、不出事。要做到坚持教育在先,筑牢思想防线。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最管用的监督。一些干部之所以在选人用人上出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上不过硬,党性观 3 念不强,没有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教育工作要努力做到使各级领导干部熟知四项监督制度等相关法规,使组工干部精通,党员干部知晓,为贯彻执行打好基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 “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不敢监督,不必监督”、“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要广泛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问题发现机制,突出监督的纠错功能。坚持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监督检查,才能真正形成反应灵敏、渠道畅通、覆盖全面、配合密切的问题发现机制。一是开展监督检查找问题。各单位每年都要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并根据自查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集中检查。在检查中,把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对象。每次检查后,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要分析原因,而且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二是组织民主评议和民意调查找问题。干部选任工作做得怎么样,干部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三是拓宽举报渠道挖问题。拓宽举报渠道,是干部监督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切实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措施。要把畅通举报渠道作为一项基础工作,认真抓好信访、电话、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建设。
(三)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管理工作监督,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大。因此,既要抓好面上的工作,又要突出点上的工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各级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收人申报制、干部谈话制、诫勉制、函询回复制、4 廉政监督制、干部离任和继任交接制等,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财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抓好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对他们的监督既是难点,又是关键。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领导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党政一。把手,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发扬民主、全程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干部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所以群众最有发言权。聘请群众监督员,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他们参与培养、教育、考察考核、日常管理全过程,让领导干部的“八小时”内外都处于监督之中。要求监督员定期反馈意见,时时督促提醒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对长期受到批评而不思改正的干部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他们进一步腐化变质。
(五)对拟任乡科级领导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考试。县纪委会同县委组织部对拟任的乡科级领导开展任前廉政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三大类。通过开展廉政考试,进一步增强新任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和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巩固教育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六)加大对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工作力度。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不仅要做到离任必审,而且要前移监督关口,加大任中审计力度。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管理绩效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从财务收支入手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施政绩效。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内查外调相结合,账面审计与延伸调查相结合,资金的 5 分配和使用相结合,重点检查有无隐瞒收入、虚列支出、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账外账等严重违纪问题。同时,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要将审计结果记入领导干部考核和廉政档案,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审计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领导干部实施警示,限期予以纠正;对审计不过关的“带病”干部坚决不予任用;对任期内实施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未竣工验收和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予提拔任用和调整岗位。
(七)注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的应用。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加大对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考核力度,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县政务网、电视台等媒体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及时进行通报,对综合考核结果在前的乡镇和县直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综合考核结果靠后的乡镇和县直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考核结果在末位的单位领导实行诫勉谈话。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挂钩,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效明显、群众反映较好的领导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较差、群众意见较大的领导干部不予任用或进行岗位调整。
(八)在渠道上拓展监督视野和路径。要利用互联网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优势, 构建网络监督新平台, 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信息公开化。通过完善党员干部信息库、开设专题网站、公开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和监督人员、监督流程、群众满意率、QQ 热线等监督事项,建立完善网络监督系统,构建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党内外监督主体、法律监督主体、群众监督主体和舆论监督主体通过互联网有机地链接在一起, 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联系, 分工合作, 使监督更为严密有序, 形成一体化的监督体系。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新 6 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通报干部选任工作的有关情况,必要时可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反应灵敏、渠道畅通、互为补充、高效协调的监督网络, 形成干部监督工作的合力, 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的提高,努力打造“阳光组工、公道组工、服务组工”。
(九)完善案件查处机制,突出监督的惩戒功能
急病先治标,顽症下猛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必须用好查处和问责这个有威慑力的武器。李源潮同志强调:“要抓住典型案件处理,推动中央文件的切实执行。”一是突出查核重点。一方面,突出关键问题。对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违规用人典型案件等5类问题,坚持有举必查、查实必处、纠必到位、失职追责。另一方面,突出关键人。对反映党委及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举报,采取直查或者立项督查等方式认真调查核实。二是坚持从严查处。通过实行举报情况通报制、查核工作责任制和转办件查处情况复核制,特别是对举报较多的单位进行重点管理,加强督促指导。三是加大通报力度。我们注重运用好查处结果,将查处的案件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及时予以通报。注重运用好查处结果,将查处的案件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及时予以通报,做到纠正一个问题,规范一项工作;处理一名人员,教育一批干部。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是依法从严治军、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的重要体现,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三篇: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的重要保障。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注意从体制机制入手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完善事前预防机制,突出监督的防范功能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坚持预防为主,前移监督关口,最大限度地做到少出事、不出事。这是干部监督工作的本质所在,也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一是坚持教育在先,筑牢思想防线。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最管用的监督。一些干部之所以在选人用人上出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上不过硬,党性观念不强,没有严格执行党的干部路线。近年来,我们在干部方针政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做到“三个纳入”:即纳入同领导干部谈心谈话的必谈内容,使每位同志都清楚干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内容,使每个班子都自觉遵守干部工作的政策规定;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的教学内容,使广大干部都了解干部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四项监督制度出台后,我们立即部署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努力做到使各级领导干部熟知,组工干部精通,党员干部知晓,为贯彻执行打好基础。二是坚持把关在前,及时堵塞漏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问题,往往集中在一些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针对这些易发、多发部位,及时进行严格把关,就会把许多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把不正之风抵制在未成之前,把错误决定挡在决策大门之外。近几年,我们坚持通气在前、审核在前、把关在前,探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较好地避免了一些多发问题的出现。比如,制定完善省管干部任职前征求省纪委、省检察院意见的办法,把征求意见的过程提前到考察对象确定后或考察工作进行中,使个别群众反映强烈、确实存在问题的干部被及时撤了下来,避免了“带病考察”和“带病提拔”。再如,全面实行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特别是针对过去出现问题较多的“三龄一历”进行严格审核,去年有2名拟任用干部因有关材料不全、不实,或不符合任职条件等原因,被暂缓任用或取消任用资格。四项监督制度出台后,我们进一步强调,各级对需要报告的事项,必须如实报告;对需要审核的事项,必须严格把关;对不按规定报告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真正从源头上堵住产生不正之风的漏洞。
三是坚持提醒在早,切实防微杜渐。主动出击,抓早抓小,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可以防止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要抓住重点时期进行提醒,特别是领导干部刚刚上任、即将离任的时候,及时派人进行谈话,提醒他们严格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在干部工作上“烧三把火”,送人情。要抓住重点对象进行提醒,特别是针对近些年在选人用人出现问题较多的县一级,我们及时开展了“百名县委书记谈心活动”,与140个县市区委书记普遍进行了谈心,尤其是就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等政策法规、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等提出明确要求。今年,我们又把范围扩大到市委书记、省直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主题进行专题谈心,使他们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主动接受监督。要抓住重点单位进行提醒,特别是针对选人用人群众举报件比较多、民意调查满意度比较低的单位进行重点管理,要求他们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加大整改,力争尽快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二、完善问题发现机制,突出监督的纠错功能
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地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得到了遏制,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并没有绝迹,而是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坚持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监督检查,才能真正形成反应灵敏、渠道畅通、覆盖全面、配合密切的问题发现机制。
一是开展监督检查找问题。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每年都要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并根据自查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集中检查。在检查中,把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对象,着重了解有没有个人直接指定考察对象,或者授意、暗示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自己意图推荐人选;有没有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时搞个人说了算,或者抢先表态、堵塞他人言路;有没有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等。每次检查后,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要分析原因,而且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对于个别单位、个别同志出现的问题,安排专人进行谈话、提醒,严肃指出问题,责令认真整改。
二是组织民主评议和民意调查找问题。干部选任工作做得怎么样,干部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让干部群众评价选人用人工作,对于客观准确地判断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选人用人风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省17个地级市普遍推行了干部选任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这两项制度体现了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强化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反映了对各地工作的客观评价,是依靠干部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将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办法,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是拓宽举报渠道挖问题。拓宽举报渠道,是干部监督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切实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把畅通举报渠道作为一项基础工作,认真抓好信访、电话、互联网“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建设。2009年10月,省委组织部率先开通了“12380”举报网站;今年上半年,各地级市全部开通“12380”举报网络,各县(市、区)将全部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在全省尽快形成电话、网络、信访“三位一体”,省、市、县三级覆盖的举报网络。省委组织部还专门设立了举报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进一步规范了举报受理特别是网上举报受理运作程序,确保群众举报件件有着落。仅去年一年,省委组织部就受理选人用人问题举报799件,查核747件,使一些违反规定的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
为更好地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还要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今年4月份,我们首次召开全省组织部门宣传工作会议,在省、市、县三级设立178名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围绕让“想让群众知道的”和“群众想要知道的”这两个重点,使组织工作的信息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突出监督的约束功能 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关键是对选人用人权的监督。只有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区分责任,落实惩处措施,真正使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制度就规范到哪里,才能切实做到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一方面,着力抓好四项监督制度的贯彻实施。中央最近出台的四项监督制度,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职追究的监督链条,为规范选人用人权提供了制度依据。关键要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实施,做到凡是追究的情形,都要责任到人、追究到位;凡是需要报告的事项,都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凡是民主评议的结果,都要充分运用,奖优惩劣;凡是离任的市县委书记,都要及时检查,不搞下不为例。真正用党性原则、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确保选人用人权的正确行使。
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中央《规划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省里确定了12个重点突破项目,特别是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等方面不断强化措施,力求取得新的进展。比如,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方面,我们将研究出台省委全委会推荐省委管理的重要干部意向性人选试行办法,进一步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方面,坚持扩大数量、改进方法、提高质量的同时,在差额选任干部上进行积极探索。去年,我们采取了“两公开四差额”方式(公开空缺职位及职位要求,公开选任方法及选任程序,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选任了部分县乡党政正职;今年,我们又探索采用“民主提名、差额遴选、全程监督“方法在省直部门选拔了8名副厅级干部,实现了从多数人中选人,由多数人选人,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方面,目前我们已将试点扩大到6个地级市和76个县(市、区),试点单位形成各项制度规范713项,在规范和监督选人用人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项目化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来完善对权力的监督约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纪可守、有章可循。
四、完善案件查处机制,突出监督的惩戒功能
急病先治标,顽症下猛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必须用好查处和问责这个有威慑力的武器。李源潮同志强调:“要抓住典型案件处理,推动中央文件的切实执行。”近年来,我省坚持有案必查、查必深入、查必有果,敢于动真碰硬,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一是突出查核重点。一方面,突出关键问题。着眼于解决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对拉票贿选、买官卖官、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违规用人典型案件等5类问题,坚持有举必查、查实必处、纠必到位、失职追责。另一方面,突出关键人。对反映党委及组织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举报,采取直查或者立项督查等方式认真调查核实,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不正之风作斗争。二是坚持从严查处。通过实行举报情况通报制、查核工作责任制和转办件查处情况复核制,特别是对举报较多的单位进行重点管理,加强督促指导,进一步提高了案件查处的质量。调查中坚持做到:对单位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被举报违反程序、不符合资格条件等问题的,未查清前停止干部选任工作;对考察对象在考察过程中被举报有关问题的,未查清前不提交会议研究;对公示对象在任前公示过程中被举报有关问题的,未查清前暂缓任命。
三是强化专项整治。根据中组部的安排部署,结合后备干部集中调整,我们开展了拉票行为专项治理。通过加强专题教育,明确纪律要求,制定工作预案,促进了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从92个市厅级后备干部考察单位测评结果看,治理拉票工作满意度较高。
四是加大通报力度。我们注重运用好查处结果,将查处的案件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及时予以通报,做到纠正一个问题,规范一项工作;处理一名人员,教育一批干部。从今年起,省委组织部将会同省纪委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适时通报查处的违规用人典型案例;同时,按照谁查处谁通报的要求,督促各地各部门查实一起,通报一起,发挥好警示教育作用。
第四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企业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保证公司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根据《中国共产党 章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总公司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工作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㈠党管干部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原则;
㈡管人与管资产、管人与管事相统一原则; ㈢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㈣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㈤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㈥民主集中制原则; ㈦依法办事原则 ; ㈧分类分层管理原则。
第三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适应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条 本条例适用于选拔任用公司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及以下、副厂处长以上领导干部。
第五条 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第六条 公司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㈠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 验。
㈡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对搞好企业充满信心,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立志改革开放,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工作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㈢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营管理能力强,熟悉本行业务,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有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科学决策;具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㈣依法办事,清正廉洁,以身作则,求真务实,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㈤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第七条 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㈠应当具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和在下一级任职的经历;
㈡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㈢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㈣身体健康;
㈤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第八条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
第九条 一般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第三章 干部任免、聘任
第十条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产生各级党委、纪委成员及其负责人。
第十一条 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负责人的产生按有关规定履行民主程序。第十二条 党群部门领导干部按规定权限实行委任制。第十三条 行政领导干部实行聘任制度。
㈠ 聘期一般为三年,任期届满,根据工作需要及本人意愿可以续聘。
㈡ 新聘任的领导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评胜任现职的正式聘任,不胜任的予以解聘。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任免、聘任,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㈠ 采取领导推荐、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民主推荐、自荐及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人选;
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推荐人选进行考察,会议研究,提出建议人选。
㈢对新提职或副职提正职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㈣党委、董事会、总经理按规定程序任免、聘任(解聘)。
第四章 后备干部管理
第十五条 实行后备干部工作制度。
第十六条 在党委领导下,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负责选拔、培养和管理。第十七条 后备干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己、勤政廉洁。
㈡子公司、部厅后备干部一般在45岁以下,厂(处)后备干部一般在40岁以下。
㈢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㈣具备与拟任岗位责任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㈤ 作风民主,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第十八条 后备干部与在职干部的比例:正职2:1以上,副职1:1以上。
第十九条 后备干部人选的系统推荐选拔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组织(人事)部门提出推荐选拔方案,报同级党委主管领导审定后实施;
㈡组织本单位职工民主推荐;
㈢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后,提出人选建议; ㈣报党委(常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㈤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并纳入日常管理。第二十条 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制订培养计划,落实到岗、到人的培养措施。通过岗位交流、挂职锻炼、设置助理等方法,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
第二十一条 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 有计划地选送高层次岗位的后备干部到国家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或国外培训。
第二十二条 对后备干部每年调整一次,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始终保有一支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后备干部队伍。
第五章 公开选拔、竞聘上岗
第二十三条 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公开选拔、竞聘上岗适用于选拔各单位、各部门的行政领导干部和党群部门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要运用市场机制,面向社会和全集团进行;竞聘上岗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进行。
第二十四条 特殊或急需的领导人才,可采取多种方式从社会上招聘。第二十五条 各子公司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自行在公司集团或面向社会(含海外)公开招聘领导干部。
第二十六条 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聘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工作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一般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成立竞聘领导小组,负责竞聘工作的组织协调。㈡成立竞聘工作办公室,在竞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竞聘工作。
㈢公布竞聘职位、岗位待遇、报名条件、竞聘程序、方法等,组织报名。
㈣通过对报名者的资格审查和素质测评,每个岗位一般不少于2个人的竞聘人选。
㈤对竞聘人选进行面试答辩,提出评议意见,报竞聘领导小组。
㈥组织(人事)部门对竞聘人选进行考察,形成材料报党委。
㈦党委讨论提出建议人选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 任免(聘任)等手续。
第六章 民主推荐
第二十八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般应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
第二十九条 党委、纪委换届,根据上级党委批准的党委委员、纪委委员职数,同级党委组织所属党组织酝酿推荐两委委员候选人。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第三十条 党委、纪委换届,产生两委委员候选人应当经过以下步骤: ㈠召开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确定下届党委、纪委组成原则; ㈡党委下发关于推荐本单位两委委员的通知,组织所属党组织酝酿推荐,根据多数党组织的意见,提出候选人初步人选; ㈢党委对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第三十一条 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三十二条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第七章 考察
第三十三条 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
第三十四条 考察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三十五条 考察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组织(人事)部门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㈡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全面进行考察; ㈢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调整或任用的建议方案,向党委报告。第三十六条 考察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㈠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 ㈡主要缺点和不足; ㈢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第三十七条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第八章 酝酿
第三十八条 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后,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
第三十九条 酝酿应当根据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政领导班子有关成员中进行。职能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
第九章 讨论决定
第四十条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常委)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人选意见。
第四十一条 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前,应当征求委员(常委)和行政主管领导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 党委(常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 清,避免久拖不决。党委(常委)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常委)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四十三条 党委(常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㈠党委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聘任或解聘)理由等情况; ㈡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 ㈢进行表决,以党委(常委)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四十四条 副厂处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四十五条 总公司根据需要有权直接向下属各单位委派、交流、调动干部,并有权纠正其不正确的任免(聘任或解聘)等事项。
第十章 任职
第四十六条 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是指对拟提拔的党群领导干部提出初步意见、对行政领导干部决定建议人选后,通过一定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明示提拔对象的有关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广泛 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任用。
第四十七条 公示的对象为拟提拔的领导干部,平级变动、兼职的不进行任前公示。
第四十八条 公示内容为拟提拔干部的自然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籍贯、职称、现任职务、拟任职务和主要工作经历等。
第四十九条 公示范围: ㈠拟提拔为总公司机关部厅、直属处室副职以上领导职务和直属单位、子公司正职的,在全公司公示。㈡拟提拔为总公司部厅(含新钢代行总公司职能的部厅)下属处室(含新钢代行总公司职能的直属处)正职、副职的,在总公司部厅、处室及专业系统公示。㈢拟提拔为总公司直属单位、子公司的属于总公司直管的副职领导干部,在本单位、拟任单位及总公司部厅、处室公示。
第五十条 需在全公司范围公示的,通过《公司日报》或公司电视台进行;需在局部范围公示的,以“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文件形式公示。
第五十一条 公示期一般为七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按规定办理任职手续。第五十二条 对决定任用的领导干部,由党委(常委)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五十三条 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按照党委任命文件或行政聘任文件行文时间计算。
第十一章 交流、回避
第五十四条 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㈠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㈡提倡专业技术干部与管理干部,行政干部与党群干部之间的交流,以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㈢同一单位(部门)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交流。㈣干部交流可以在公司集团各个成员单位、部门之间进行。㈤交流的干部接到调令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任。第
五十五条 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配偶,父母,配偶的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配偶的兄弟姐妹。有上列亲属关系,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 ㈠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的; ㈡同时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领导班子中任主要领导职务的; ㈢一方在领导班子,另一 方在其分管的部门及工程、投资项目中任领导职务的;
第五十六条 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㈠本人提出回避申请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建议; ㈡按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常委)进行审核和做出决定。
第五十七条 回避双方职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较低一方回避;职务相同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五十八条 新任用或新调入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或调入前,应如实报告应回避的关系,并及时申请回避。因婚姻、职务变化等情况新形成的回避关系,当事人应当及时申请回避。
第五十九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党委(常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二章 考核与 民主测评
第六十条 实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党委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组织实 施。计财部门负责提供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依法经营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情况进行核实评价;纪检部门负责对党风廉政建设和违纪情况作出评价;工会负责做好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工作。
第六十一条 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
第六十二条 应当采取以下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 ㈠日常考核。每月主管领导对下属完成岗位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组织(人事)部门每月有计划地与部分领导干部谈话,听取干部、职工的反映和意见,掌握领导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㈡考核。每年年终结算和审计结束后进行。采取确认目标,自我考核和述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主管领导逐级考核,专业职能部门考核,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方式进行。
㈢离任或任期届满考核。被考核者按任期目标责任书内容提出述职报告,经审计部门审计,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工会进行民主测评后,根据日常考核和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做出综合评价。第六十三条 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分配、奖惩和职务晋升降免的依据之一。
第六十四条 实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工作在党委领导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干部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评议测评本单位的领导干部。
第六十五条 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委员会成员由同级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和组织(人事)、纪检、工会、审计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机关部厅、处室由机关党委成立相应的评议测评小组,组织对机关部厅、处室领导干部的评议测评。
第六十六条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工作,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与领导干部的述职同步。既要评议领导班子,又要评议每名班子成员。
第六十七条 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㈠由单位主要领导向被评议的领导干部和职工代表宣讲目的、意义和要求。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听取民主评议对象的述职。㈢可采取座谈会、个别谈话和无记名填写民主评议干部测评表等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民 主评议。㈣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委员会对评议意见和测评表进行汇总,对被评议、测评的领导干部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确定评价档次,向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职代会团(组)长联席会议报告后报送上级组织(人事)部门。
第十三章 免职、辞职、降职、退出领导职务 第六十八条 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㈠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评议、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
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㈡ 不胜任现职的。
第六十九条 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 按下列标准认定: ㈠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是非不分;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决议、指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工作造成重大影响。㈡对所管单位或所管工作连续半年打不开工作局面;所管单位或所管工作长期处于后进状态。㈢单位屡次发生重大不稳定问题或发生重大安全、设备、质量责任事故,并造成重大影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㈣容不得不同意见,难以与班子其他成员合作共事,对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严重不团结负有主要责任。㈤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 下,造成严重不良影响。㈥以权谋私,为配偶、子女和亲友就业、录用、调动、提职、晋级、入党、出国、经商等谋求特殊照顾,造成严重影响。㈦违反干部人事工作制度,任人唯亲,封官许愿,在用人上造成重大失误和影响。㈧因身体健康状况原因,难以履行现岗位职责。㈨在紧要关头和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时不能挺身而出,旁观退缩。㈩其他违反党纪、政纪,造成严重影响或重大损失。
第七十条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㈠ 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有关规定向有关组织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㈡自愿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任免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给予纪律处分。㈢ 引咎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㈣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 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第七十一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业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七十二条 实行领导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制度。㈠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或工龄满三十年的领导干部,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到法定退休年龄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㈡部分达到内退年龄的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可以安排调研员岗位,协助领导班子工作,不纳入定员编制,保留原职级。
第七十三条 实行领导干部能升能降、薪随岗变制度。领导干部工作变动,任职什么岗位就享受什么职务的待遇。
第五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用人机制,建设知识化、专业化、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根据集团公司《干部任免管理规定》(晋能党字[2014]52号)、《干部选拔任用实施细则》(晋能党字[2015]72号)以及晋中公司《关于印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晋中煤销字[2017]269号)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干部是指公司中层副职及以上管理人员。
三、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三)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四)组织选拔、内部竞聘和外部公开选聘相结合原则;
(五)按职数配备干部原则;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
(七)依规办事原则。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四、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本职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三)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清正廉洁,顾全大局,作风民主,注重团结协作;
(四)符合国有企业干部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
五、提拔任用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向市公司推荐的副总工程师及以上管理人员,应当具备2年以上公司正职任职经历,具备大专及以上煤炭专业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二)提任中层正职干部,应当具有2年以上公司副职任职经历,具备中专及以上煤炭专业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2周岁。
(三)提任中层副职干部,应当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具备中专及以上煤炭专业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四)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五)对特别优秀、有突出贡献和特殊业务需要的人才,原则上可适当放宽条件,但要从严掌握。
(六)干部应逐级提拔,对破格提拔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从严掌握。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提任:
(一)不具备任职资格的;
(二)或任期考核不称职,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问题的;
(三)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上级有关规定以及公司章程规定不能提任的。
第三章 动
议
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就推荐、选任的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等提出初步建议,报公司主要领导同意后,形成工作方案,启动选拔任用工作。
八、干部选拔方式主要包括组织选拔、内部竞聘、外部公开选聘等方式。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岗位特点和任职条件等,提出选拔方式建议,报公司主要领导确定。外部公开选聘需按程序报市公司审批。
第四章 推
荐
九、推荐主要包括组织推荐、民主推荐和个人推荐。
十、组织推荐
(一)副总工及以上管理人员: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按照呈报干部任免请示报告的规定要求,以文件格式报市公司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由市公司进行审核、任命。
(二)中层正职及中层副职人员: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岗位空缺和任职要求,列出符合任职条件人选名单,向公司主要领导汇报,经公司会议酝酿,确定初步人选,根据职位和人选不同情况,征求分管领导意见,确定考察对象。
十一、民主推荐 公司经会议决定民主推荐岗位,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决定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要求制定民主推荐方案并组织实施。民主推荐的工作程序为:
(一)预告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公布推荐职位、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和其他条件。
(二)会议推荐。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召开民主推荐会议,参会人员范围要包含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职工代表,确保能充分代表民意。推荐会议现场填写以无记名形式现场填写推荐表,推荐拟选任人选。
(三)确定考察对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推荐会议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向公司主要领导汇报,确定考察对象。
十二、个人推荐。公司班子成员个人推荐干部人员,必须署名写出推荐材料并填写《干部推荐表》,申明与被推荐人关系,个人推荐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推荐材料和《干部推荐表》经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第五章 考
察
十三、干部提任必须经过组织考察程序,且符合组织考察的规定要求。
十四、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公司人员资源管理部门、党政部门、纪检部门成立考察组,进行严格考察。考察组不得少于3人,考察组组长对考察程序和考察结果负责。主要工作程序如下:
(一)组织考察。考察组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拟任职位要求,采取档案审查、三龄两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审核,个别谈话了解、书面征求意见、专家质询、查阅资料、核实业绩等方法,全面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情况。组织考察的结果有效期为一年。
(二)征求纪检部门意见。考察组以书面形式征求公司纪检部门意见,并取得书面答复。
(三)经组织推荐确定的考察对象必须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一般采取投票形式进行,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参照会议推荐的人员范围确定。
十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一)群众公认度不高,民主推荐和测评同意票不足三分之一的。
(二)有跑要、拉票行为的。
(三)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
(四)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影响使用的。
(五)其他原因不宜提拔的。
第六章 会议决定
十六、推荐副总工程师以上管理人员及提任中层管理人员,党内职务由公司党委会议讨论决定,行政职务由党政联席会议做出决议。
十七、干部推荐及选拔任用事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党政部门准备拟任用人选名单和有关材料。
十八、讨论决定干部推荐及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明确意见,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十九、讨论决定推荐、提任干部须采用票决制方式进行。
第七章 任
职
二十、实行提拔干部人之前公示制度。副总工程师以上人员确定预提拔人选后,由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市公司及公司进行公示;公司中层正职及中层副职确定于提拔人选后,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公司范围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公示中有影响其任职的重要问题,应尽快通过有关程序查实,并在下一次会议上研究决定是否任用。
二十一、经市公司、公司会议研究决定干部任职后,按以下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一)行文。干部行政职务的任职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文,董事长签发;党内职务的任职由党政部门行文,党委书记签发。
(二)实行任前谈话制度。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公司相关领导进行任前谈话和廉政谈话。
(三)召开会议宣布。副总工程师以上人员由市公司组织会议进行宣布;中层正职及中层副职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党政部门安排,公司相关领导参加宣布会议。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一个月内将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报告归入本人人事档案,并同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章 公开选拔
二十二、公开选拔的方式包括市公司内部竞聘、外部公开选聘,主要工作程序为:
(一)制定工作方案,由公司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
(二)公布职位、条件和方法;
(三)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
(四)考试考核和组织考察;
(五)确定初步人选;
(六)公示;
(七)会议研究决定;
(八)行文宣布。
二十三、采取外部公开选聘干部,必须按市公司《招聘调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执行。
第九章 纪律和监督
二十四、选拔任用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细则各项规定,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严格按照集体领导、个别酝酿、民主集中、组织考察、会议决定的工作程序进行。凡未经上述程序推荐的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和考察不合格的不上会,上会表决不过半的不任用。
(二)不准以领导圈阅、个别碰头、临时动议代替集体研究来决定干部任免。
(三)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整期间,突击提拔调整干部。
(四)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五)不准超越干部管理权限内部聘(任)用干部,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和待遇。
(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用回避制度的规定。二
十五、任何部门不得拒绝执行公司派入、调出干部的决定,个人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对拒不服从公司调动决定者,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免职或降职使用。
二十六、领导干部、考察组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工作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本规定要求,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二十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党政工作部门负责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述、制止、纠正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处理建议。
第十章 附
则
二十八、本制度是以晋中公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为导向,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如有涉及不到之处,以晋中公司相关文件为标准执行。
二十九、本实施细则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三
十、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