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考研政治背诵技巧及背诵需注意的问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考研政治背诵技巧及背诵需注意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背书对于考研复习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现实是我们总是被单词背了又忘,政治、专业课知识点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复习的烦恼所困扰。其实知识点都有脉络可循,通过过年的考研辅导经验,总结了一套背诵复习考研政治的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研考生迅速记忆。
要做复习的打算首先要了解你需要复习的科目,首先政治一共包括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时政五个科目,考生了解到每门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要知道考研政治不是铁板一块,五个科目的考查内容、比重、难度、特点差别非常大,所以复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在考研考查的比重上马原和毛中特所占的分数最高,这就决定了在复习的安排上应该在这两门科目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其次,马原选择题中知识点再现型试题的比重为0,也就是说马原选择题考点一定不是背诵的,因为它主要考查的不是对知识点的认知和记忆,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而史纲部分的选择题中知识再现题型的比重是100%,因此在复习史纲时要注重背诵。不同的考查特点决定了科目的复习次序,知道这些就可以为自己的复习分配一个比重。
在复习中最好的记忆方式就是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在背书的时候并不是要将所背的内容全部摘抄一遍,而是要求我们在背诵的同时将每段话重要的几个单词挑出来,单独记下来。这样在背诵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忘记了,这无疑等于浪费时间。因此这一误区考生们一定要避免。
误区三:不与真题结合
我们背诵的真正目的就是能够在考场中活学活用,要懂得与真题结合,这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有些考生将一些概念、原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回到真题上面就找不准考点是什么,不知道用到自己背过的哪一个知识点,这就是典型的忽略真题记考点的表现。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该着手真题的练习,总结主观题中每一个题目的考察特点,近几年的变化趋势,答案的设置等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将背过的东西转化到卷面的分数上来。
2页共2页
第二篇:政治背诵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
性质: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特点: 1.人文性 2.思想性 3.综合性 4.实践性 功能: 1.导向性 2.规范性 3.个性化 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渐拓展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
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设计思路:
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科设计。逻辑结构: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
我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
我与国家与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 课程形态:(存在表现方式,地位作用呈现方式统称)1.综合课程 2.情意课程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依据,国家管理评价课程基础)教材(心理健康、法律,道德,国情)实施建议:
一教: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评:1.目标:考察达标程度,教学质量
2.方式: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谈话,考试 3.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记录描述学习情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节学生道德学习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中发展、变化、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给学生足够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重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以课标评价目标评价实施为据,综合多方面获取考查信息,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做出合理评价,不单一知识性考试,警惕应试倾向评价方式,避免评价偏离本课程目标理念 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
2.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课标导向,规律独特,生活联系,主题兴趣,不同地区)资源利用开发建议:
1.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文本音像实物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重视学生自身开发,使参与过程与生活体验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重视本土资源尤其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资源类型(文字音像,人力,实践活动,信息化)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基本理论 1.以思想为导向 2.以综合性为原则 3.以学生为主体 4.注重实践 教学特点
1.预设性生成性统一 2.思想性人文性统一 3.中国从重结果统一 教育基本规律 1.认识渐进性 2.认识曲折性 3.师生互动性 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传道授业相结合原则 3.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7.创新性原则 8.以激励为主原则 9.因材施教原则 10.循序渐进原则 11.启发性原则
1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 2.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课重要意义
1.有利于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课堂知识领域,充实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相联系
2.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创造才能,实践精神 4.课外实践组织方法
5.报告会,演讲活动,参观活动,举办手抄报墙报展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录像,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或参加审判大会,知识竞赛,社会服务 思想品德课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布置指导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检查评定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故事,问题,艺术,教学手段)(生活展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2.活动教学法(技能操作类,情感发展类,问题解决类)(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成果展示,引导感悟升华)3.体验式教学(“触景生情”“小组讨论”“实验室”“社会考察”“小舞台”)4.案例教学(确定目标,选择案例,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点评)5.讨论式教学(定题,分组,组织讨论,评价总结)6.学导式教学(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结)
7.讲授式教学(逻辑归纳,逻辑演绎,练习型,控制型)情绪法注意事项
1.努力营造和谐温馨教学环境 2.教师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 3.努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4.辩证看待学生“另类”回答 5.争取学生全员参与 体验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体验 2.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 3.教师注重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从生活中精选案例 2.运用案例要适当
3.引用案例应注重方向性 4.讨论式教学注意事项 5.材料选取
6.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7.合理分组 8.注重求同存异 学导式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主导作用 2.教学计划制定 3.课前准备课后反馈 4.讲授式教学注意事项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模式 1.探究性学习2.自主学习3.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1)教学分析(课标,教材,学情)
2)教学目标设计(目的性、整合性、适切性、可操作性)3)教学内容设计(重难点)2.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情境式、材料式、问题式、衔接式)
2)新课教授(准备,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情感性,适应性,艺术性)3)课堂收束(总结法,运用法,拓展法,悬疑法,升华法)4)课堂板书(提纲式,线索式,符号式,图解式,表格式)5)设计框架
a)课前——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手段,教学准备 b)课堂——导入,讲授,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c)课后反思——评价每节课教学设计实施结果,对每节课教学设计及时修改补充完善,写教学感想心得体会)3.教学问题解决 1)原则
就事论事,有效迁移,服从教学,坚持尊重学生 2)方法
a)“个性”问题,无声处理 b)因势利导法 c)自我调侃法
d)课堂问题课下解决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基本要求)1)多媒体应用
a)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b)恰当选择,组合多媒体 c)做好媒体演示准备工作 d)把握多媒体演示时机 e)操作要规范化具示范性
f)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周密观察思考 g)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紧密结合 2)互联网应用
a)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b)加强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c)及时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教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和教学目标,在利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信息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客体对象进行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过程
1.教学评价特点(目标,领域,结果)
2.教学评价理念(目的促发展,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发展过程,方法情境化)3.教学评价基本程序(准备,实施,反馈,调整)
4.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教师,其他,自我;对教师——领导,学生,同事,自我)5.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激励,导向,调控,教学)
6.教学评价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首位,突出重点,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多元化,突出自我评价,创造良好评价氛围)学业评价
1.形成性评价(过程,个性,全面)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
形成性终结性结合 2.定量定性评价
3.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5.过程学习档案袋评价(优——重要,最满意,个体差异,主体性,数据证明;劣——时间精力,标准化低,片面)
6.表现性评价(优——高级思维,综合解决,潜能,动机;结构,模拟,口头,实验,作品,研究题目)7.测试评价(开卷闭卷小组答题口试分层)试题编制(目标典型灵活科学)教学评价标准 1.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有效教学应使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保持有效互动
3.有效教学应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空间保障 4.有效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 5.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积极体验与情感 教学反思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教学反思重点——成功,失败,学生见解,问题建议,教学反思实施——选准对象,熟悉过程,明确具体做法,教学反思分类,教学反思方法(自我提问,行动研究,教学诊断,交流对话,案例研究,观摩分析,总结记录),写好教学反思(成功,失败,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再教设计”)
伦理学
伦理学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 2.功利主义原则 3.利他主义原则 4.人道主义原则 5.集体主义原则
道德是指依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间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起源
经济关系,劳动实践,伦理关系,生存发展需要,意识水平(神启论,天赋道德论,动物本能进化论,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社会实践论)道德本质
一般,特殊,深层 道德选择
1.选择催生了个人道德 2.责任成就了个人道德 3.冲突丰富了个人道德 4.环境对道德选择的影响 道德评价
与历史评价(标准,尺度,冲突,超越性)依据(动机效果,具体侧重,全面分析)方法(批评自我批评,自我剖析“内自讼”,“以见占隐”经验方法)功能(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育过程 1.提高道德认识 2.陶冶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确立道德信念 5.养成道德习惯 6.道德教育方法 7.道德规范宣示 8.道德楷模塑造 9.文学艺术陶冶 10.道德哲学讨论 道德教育特点 1.起点灵活性 2.各个环节交叉性 3.方式多样性 4.进程艰巨性 5.强烈实践性 道德修养方法 1.学思结合 2.慎独自律 3.省察克治 4.积善成德 5.身体力行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更大,遇到困难阻力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法律道德共同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扬善抑恶扶正祛邪社会氛围
2.强化道德制裁力度,扩大道德制裁手段,与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社会公德为人们所遵守 3.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对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给予必要精神物质奖励,以扬正气 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青春期的三大生理特征 1.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2.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3.性器官和性机能发育成熟
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对自我意识,情绪,性别意识,与父母及同伴关系 青少年心理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1.反抗性与依赖性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 3.高傲与自卑矛盾 4.渴求感与压抑感矛盾 5.向往青春又眷恋童年矛盾 采取措施与应对策略
1.努力把学校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 2.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要及时帮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4.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5.友谊功能
6.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识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青少年不良情绪
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易怒,冷漠 青少年不良情绪调节 1.注意力转移法 2.合理发泄情绪 3.自我控制情绪 4.意志调节法 5.幽默法 6.补偿法 心理健康标准 1.认识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表现正常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独立完整 7.自我意识正确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正确自我观念,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价值 2.乐于学习工作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3.善于与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良好心境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表达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人格
6.面对挫折失败具有较高承受力,具有正常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集体,有现实人生目标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适应 9.有一定安全感自信心自主性,而不是过强逆反状态
法律
教材改编
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努力体现课程综合性质 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遵循育人规律
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 逻辑进程
创设情境经验引入 直面矛盾困惑
进行道德判断价值选择 体验道德成长
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方法指导 改版意义
利于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利于紧贴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利于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利于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统一,是人对自然社会思维各种知识概括总结反思的学问 与具体哲学是一般特殊,共性个性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篇: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总结
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八大命题点
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
命题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
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命题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一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命题点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命题点5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命题点6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命题点7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由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命题点8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制约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产生后,又制约自然界,不断地改变自然界。这种改变产生两种结果,如果尊重自然规律,既推动自然界的发展,又可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如果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破坏了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就会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
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 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考研政治完全背诵版
毛概著作记忆法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94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01
《论联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
1.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 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4.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 03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1.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92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92
5. 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
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1.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943年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年
1. 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 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 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
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 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00
5. 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
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式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从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论持久战》1938年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94.99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99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99
4.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99
5.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95
6.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 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 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1931年
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主工商业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 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主持 1981年
1. 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 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们提高到“灵魂”、“精髓”的高度,凸现了它们的本质意义
3.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4. 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 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93.02
2.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 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95
5. 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帝(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 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01
2. 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 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 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 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心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包仁答疑
问题:今年的政治经济学热点和重点
[包仁]:个人认为有几个问题很重要,价值规律,股份公司和公有制形式多样性,积极推行股份制,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包括关于改革以来中央对公有制发展这些问题.另外非公有制经济它的地位,作用,性质,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依据,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内容,这些都要注意.问题:关于形势和政策注意的大事有什么,请推荐时事方面的指导书
[包仁]:要把大事记读一遍,考试范围内的事归纳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要记两点.第一要筛选,时政题总共十分,大事记每个月有很多,要注意考研时政一般考的是大事,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国内的往往是中央的一些领导讲话,中央重要会议指示的精神.国际上热点问题,如反恐,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抓大事,一般的小事可以忽略过去,要考往往是大事,国际上大事往往是中国国家和外国国家的关系.第二把你认为大事根据大事记平常做的分析,推广的范围要广,筛选出来大事以后,复习把握时政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因为时政考的既是选择题,单选多选,换句话来讲时政任务就是划勾,不需要你自己准备材料.复习时政的时候,把这个事是什么搞清楚,来龙去脉,包括焦点背景要讲清楚.国内的会议是什么,会议的各方面的事要记住.特别重大的国际上的事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官方立场,比方说对伊拉克战争我们怎么看,对反恐怎么看,中东问题我们政府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朝鲜核问题我们政府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日立场,中央强调症结,矛盾点在哪,日本不放弃参拜靖国神社,考试要考什么,可能考这些事怎么看,不是考你个人的观点,是考官方立场,中央怎么看,政府怎么看.时政我个人预测的话,刚刚召开不久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最初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议,这个中间有一些重要的提法.我个人认为关于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议时政考试必然会涉及,必然会考到,要做一下重点.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编辑点评:《人民日报》(2005年07月10日 第七版)文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深刻把握其全面性和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人类历史时空的宏观视角来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和谐社会,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反映了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尽管当时没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我们党始终注意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注意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为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切实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党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的形势,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和目标,以2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他人意识、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
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了制度基础,但个人与社会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都应体现和落实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只有不断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关怀,尊重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社会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如果对自然界采取无休止的索取和征服的做法,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但这个满足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满足则是绝对的和永远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而又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在整体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谐只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一时段所达到的状态。社会要继续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来的均衡,在更高一级上形成新的均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追求绝对的、静止的均衡,而是要不断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的均衡。
努力缩小发展的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距的社会。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没有差距的社会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但差距不能过大,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程度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尽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控制在社会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促使人们把差距转换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政治怎么背得快背得牢
一、政经背诵总结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3.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4.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5.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阅读理解各题型命题规律独家揭密
根据大纲和历年考题,我们把题型分为7种:推理题,例证题,词汇题,句子理解题,指代题,主旨题,态度题.下面就我去年在复习真题并结合老师的讲座有一套命题规律小结:
(一)推理题
推理题一般包括数字推理,知识推断和逻辑推理,它主要考察我们理清上下逻辑关系的能力,可以算是各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我错的最多的一种,所以首先总结它的规律)。推理题常常考查考生④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⑦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逻辑词常用的有:“infer, imply, suggest, conclude”等。秘诀:1.看是否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根据选项返回)
2.依据原文的意思进行:三错一对”的判断
3.注意推理时的”最近答案”原则
注意:不要”想的太多,推得太远.”推理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原文的重现不易定非要经过逻辑推理从原文得出。
(二)例证题
例证题要求考生⑧区分论点和论据⑥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考察考生通过段落,句子来推测文章的主旨,支持的观点等.标记词有:“example, illustrate, case, exemplify, illustration”等。
秘诀:1.返回原文,找出该例证出现,即给该例证定位
2.90%向上,10%向下,搜索该例证周围的区域,找出例证支持的观点.找出该论点,并与四个选项进行比较,的出选项中与该论点最一致的正确答案.注意: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论点,例子看不懂也没关系
3.错误选项特征就是就事论事!
4.常识判断
如果一个选项仅仅符合常识,不一定是answer,如果不符合常识,一定不是answer
(三)词汇题
词汇题主要测试考生⑤根据上下文正确推测判断词义的能力。标志是The word “„”inline „refers to „
秘诀: 1.返回原文,找出该词汇出现的地方
2.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该词的意思
3.可判断该词汇是否超纲,如果是纲内词汇,则字面意思,必然不是正确答案
4.词汇的正确答案,经常蕴藏在原文该词出现的前后。参考:2000年第1,2,5篇
(四)句子理解题
句子理解题要求考生②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③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秘诀:1.返回原文,找到该句子。
2.对原句进行语法和词义上的精确剖析,应该重点抓原句的字面含义,不要进行归纳,演绎,推理.3.一般说来,选项中的正确答案意思与原句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用其他英语词汇表达而已.正确选项与原句之间没有任何推理关系。
(五)指代题
指代题主要考察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并推断出该处指代词所代表的含义。
秘诀 1.返回原文,找出题的指代词.2.向上搜索, 找最近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句子.3.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代入,替换该指代词,看意思是否通顺.4.将找到的词,词组与四个选项想比较,找出最佳答案.(六)主旨题
主旨题 ①理解主旨要义,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整体理解概括的能力。一般是第一或最后一个题。标志词有:“mainly about;mainly discuss;best title;digest”等。
秘诀:1.注意首段和各段第一句话,将其含义连接成一个整体
2.小心”首段陷阱”,不要一看开头就选择答案.(参考94年第2篇最后一题)
3.快速作文法解题.做题前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写这个题目,我会怎么写?”(参考94年第1篇最后一题)
(七)态度题
态度观点题主要考察考生⑦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的能力.标志词: attitude , purpose等.秘诀:1.精确理解四个选项词语的含义归纳起来,常见的态度词有: Opposition反对 suspicion怀疑的Approval支持 indifference冷漠(一般不选)Optimistic乐观的 subjective主观的 objective客观的 pessimistic悲观的 biased有偏见的 impartial偏心的 sensitive 敏感的2.不要搀杂自己的观点.3.可以寻找文中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
4.可以抓论述的主线及举例的方式
好了,小结完毕,这可是我研究了5遍真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小秘诀。很多人还在大量做模拟题却适得其反。我只想提醒大家一句,千万不要忽略了历年真题的作用,把它利用好,能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心、省时、省钱,而且还高效率。大家都重视起来吧!
第五篇:2011考研政治背诵资料总结
一、政治经济学背诵总结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3.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4.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5.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毛概背诵总结
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53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
1)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以后的三年中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3年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成为问题的焦点。(1分)
(2)毛泽东提出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他认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既有对抗的一面,也有非对抗性的的一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毛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他提出正确的方针。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必须用强制,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是分清是非的问题,用说服教育方法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
(3)这种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个矛盾,达到了即消灭资产阶级,又吧这个阶级决大多数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目的。(2分)
三、哲学背诵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起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把实践引入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实现这一变革的集中体现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第一次使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
(二)事物发展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一)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
(1)肯定有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肯定方面,即指事物保持其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
二是作为阶段,即指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起始阶段。
(2)否定有三层含义:
一是作为否定方面,即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二是作为环节,即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
三是作为阶段,即指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阶段。
(二)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种相反的趋势:肯定方面力图保持事物的存在,维持质的相对稳定性;否定方面破坏事物的存在,力图使它转化为他物。
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任何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必然灭亡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三)辩证的否定观及意义。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非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5、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第一,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否定就是单纯的消灭,和发展无关。第二,形而上学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6、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四)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五)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这是因为发展是由无数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每一次否定既克服了以前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吸收了积极成果,又在新基础上增加了新东西,每经过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过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停滞。在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中,曲折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前进上升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可逆转的。
3、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错误,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没有迂回曲折,更不会有后退。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准备走曲折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