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政治历史

时间:2019-05-12 21:4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背诵政治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背诵政治历史》。

第一篇:背诵政治历史



历 史 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1.重庆谈判:(1)蒋介石同意谈判目的(2)共产党同意谈判的原因(3)中共代表(4)结果(5)谈判未解决的内容(焦点问题):2.全面内战:(1)爆发标志(2)中共作战原则(3)作战战术(4)结果(5)双矛攻势(6)西北野战军在的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华东解放军在等指挥下,在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

4、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是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决战。辽沈战役:(1)起止时间(2)指挥员(3)参战部队(4)作战战术(5)关键地点(6)意义淮海战役:(1)起止时间(2)指挥员(3)参战部队(4)作战战术(5)关键地点(6)意义平津战役:(1)起止时间(2)指挥员(3)作战部队(4)作战战术(5)关键地点其中和平解放的是,被毛泽东称赞的人物为;(6)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的意义:

5、渡江战役:(1)起止时间(2)地点(3)战果(4)标志 第二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背景(2)时间(3)地点(4)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在1954年宪法制定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②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为副主席;③决定把北平改名,作为新中国的首都;④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旗,为代国歌,原因是:;⑤大会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⑥采用纪年(5)意义/作用

2、开国大典的举行年月日,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标志着。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决定以为施政方针,任命为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意义(1)国内意义:(2)世界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1)过程(2)意义

5、抗美援朝(1)出兵原因(2)时间目的(3)中方司令中方军队(4)结果(5)意义(6)英雄(7)战役(8)精神

6、土地改革(1)时间(2)法令(3)土改地区(4)内容(5)结果(6)意义(7)目的7、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8.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过渡时期(2)内容9.一五计划:(1)目的(2)时间(3)基本任务(4)结果5)(6)意义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1954年宪法是我国类型的宪法。(1)时间(2)颁布机构(3)地点(4)原因(5)内容:(6)性质:(7)意义:11三大改造(1)时间:实质:(2)途径农业实行手工业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方式对起生产资料采用政策被称为是创举。(3)意义第三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评价。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3、造成我国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4、艰苦创业的好榜样:解放军战士(20世纪60年代响彻中国大地的一个名字,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雷锋精神内涵石油战线的“铁人”工作于铁人精神党的好干部工作于,成为治沙的工具被成为“焦桐”。精神:。

二、“文化大革命”

1、性质

2、发动原因

3、发动情况(1)发动人物出发点导火线(2)起止时间领导机构(3)标志(4)矛头重点对准5)过程:(6)四人帮:(7)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4、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

5、教训第四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年以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2)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有关的讨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时间地点性质(4)内容:①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③组织路线(5)意义(6)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二、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2)改革原因(3)开始确立。(4)推广(5)作用

2、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3、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的改革。1992年,党的大提出建立。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目标(4)特点:(5)形式(6)结果(7)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三个方面进行

4、就业制度的变迁 变迁(1)(2)(3)意义

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方面:(1)(2)(3)

6、生活保障制度包括: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1)目的(2)时间(3)特区名称(4)形式(5)作用

2、沿海港口城市3.沿

海经济开放区4.内地5.格局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目的(2)时间(3)意义

四、民主法制建设 1.1982年宪法(1)原因:(2)时间:颁布机构同时期制定

2、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3、1998年,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标志性成就。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过程:①②③④⑤(2)意义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提出时间:提出者(2)内容(3)意义(4)2002年底,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5)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外交、国家统一

一、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50年代外交:

4、“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5、70年代以来外交:

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次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江泽民首先发展讲话,通过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2)意义

二、国防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三支舰队。人民空军于年月成立,参加了战争,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三、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含义意义

2、香港回归:年中英谈判完成。年月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年中葡谈判完成。年月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回归的意义

5、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6、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1)(2)(3)(4)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7、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体育

1、“两弹一星”(指和):(1)核技术领域:①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

②年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2)航天技术领域: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2003年,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两弹元勋、杂交水稻之父二者精神我国在科技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被誉为。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2)启示

3、“863计划”:年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同年《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开始实施,被称为“863计划”。确定把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我国已在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成就。为鼓励科技创新,我国政府与2001年设立了奖,当年发给了和。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应用:(2)影响:(3)法律

5、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977年,恢复了。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985年5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步骤的实行。1986年颁布实施了。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基本。逐步形成了的教育体系。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的发展战略。

6、文化和体育(1)文学的繁荣:年月,毛泽东提出了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涌现出等作品,改革开放后,及时提出了的方向。文学艺术的成就有文学创作方面的;中国专业艺术最高奖;电影界的;戏剧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奖。(2)体育大发展:年月,毛泽东提出的方针。第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81到1986,中国女排获得。1984年7月,美国第届夏季奥运会比赛中,手枪比赛中获得冠军,获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⑶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3)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1、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祖国统一、教育事业、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思路:

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

4、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标准:

第二篇:政治背诵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

性质: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特点: 1.人文性 2.思想性 3.综合性 4.实践性 功能: 1.导向性 2.规范性 3.个性化 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渐拓展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

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设计思路:

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科设计。逻辑结构: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

我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

我与国家与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 课程形态:(存在表现方式,地位作用呈现方式统称)1.综合课程 2.情意课程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依据,国家管理评价课程基础)教材(心理健康、法律,道德,国情)实施建议:

一教: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评:1.目标:考察达标程度,教学质量

2.方式: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谈话,考试 3.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记录描述学习情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节学生道德学习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中发展、变化、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给学生足够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重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以课标评价目标评价实施为据,综合多方面获取考查信息,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做出合理评价,不单一知识性考试,警惕应试倾向评价方式,避免评价偏离本课程目标理念 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

2.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课标导向,规律独特,生活联系,主题兴趣,不同地区)资源利用开发建议:

1.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文本音像实物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重视学生自身开发,使参与过程与生活体验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重视本土资源尤其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资源类型(文字音像,人力,实践活动,信息化)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基本理论 1.以思想为导向 2.以综合性为原则 3.以学生为主体 4.注重实践 教学特点

1.预设性生成性统一 2.思想性人文性统一 3.中国从重结果统一 教育基本规律 1.认识渐进性 2.认识曲折性 3.师生互动性 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传道授业相结合原则 3.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正面教育积极疏导原则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7.创新性原则 8.以激励为主原则 9.因材施教原则 10.循序渐进原则 11.启发性原则

1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 2.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课重要意义

1.有利于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课堂知识领域,充实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相联系

2.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创造才能,实践精神 4.课外实践组织方法

5.报告会,演讲活动,参观活动,举办手抄报墙报展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录像,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或参加审判大会,知识竞赛,社会服务 思想品德课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布置指导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检查评定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故事,问题,艺术,教学手段)(生活展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2.活动教学法(技能操作类,情感发展类,问题解决类)(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成果展示,引导感悟升华)3.体验式教学(“触景生情”“小组讨论”“实验室”“社会考察”“小舞台”)4.案例教学(确定目标,选择案例,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点评)5.讨论式教学(定题,分组,组织讨论,评价总结)6.学导式教学(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结)

7.讲授式教学(逻辑归纳,逻辑演绎,练习型,控制型)情绪法注意事项

1.努力营造和谐温馨教学环境 2.教师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 3.努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4.辩证看待学生“另类”回答 5.争取学生全员参与 体验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体验 2.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 3.教师注重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从生活中精选案例 2.运用案例要适当

3.引用案例应注重方向性 4.讨论式教学注意事项 5.材料选取

6.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7.合理分组 8.注重求同存异 学导式教学注意事项 1.教师主导作用 2.教学计划制定 3.课前准备课后反馈 4.讲授式教学注意事项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模式 1.探究性学习2.自主学习3.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1)教学分析(课标,教材,学情)

2)教学目标设计(目的性、整合性、适切性、可操作性)3)教学内容设计(重难点)2.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情境式、材料式、问题式、衔接式)

2)新课教授(准备,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情感性,适应性,艺术性)3)课堂收束(总结法,运用法,拓展法,悬疑法,升华法)4)课堂板书(提纲式,线索式,符号式,图解式,表格式)5)设计框架

a)课前——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手段,教学准备 b)课堂——导入,讲授,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c)课后反思——评价每节课教学设计实施结果,对每节课教学设计及时修改补充完善,写教学感想心得体会)3.教学问题解决 1)原则

就事论事,有效迁移,服从教学,坚持尊重学生 2)方法

a)“个性”问题,无声处理 b)因势利导法 c)自我调侃法

d)课堂问题课下解决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基本要求)1)多媒体应用

a)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b)恰当选择,组合多媒体 c)做好媒体演示准备工作 d)把握多媒体演示时机 e)操作要规范化具示范性

f)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周密观察思考 g)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紧密结合 2)互联网应用

a)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b)加强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c)及时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教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和教学目标,在利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信息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客体对象进行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过程

1.教学评价特点(目标,领域,结果)

2.教学评价理念(目的促发展,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发展过程,方法情境化)3.教学评价基本程序(准备,实施,反馈,调整)

4.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教师,其他,自我;对教师——领导,学生,同事,自我)5.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激励,导向,调控,教学)

6.教学评价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首位,突出重点,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多元化,突出自我评价,创造良好评价氛围)学业评价

1.形成性评价(过程,个性,全面)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

形成性终结性结合 2.定量定性评价

3.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5.过程学习档案袋评价(优——重要,最满意,个体差异,主体性,数据证明;劣——时间精力,标准化低,片面)

6.表现性评价(优——高级思维,综合解决,潜能,动机;结构,模拟,口头,实验,作品,研究题目)7.测试评价(开卷闭卷小组答题口试分层)试题编制(目标典型灵活科学)教学评价标准 1.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有效教学应使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保持有效互动

3.有效教学应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空间保障 4.有效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 5.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积极体验与情感 教学反思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教学反思重点——成功,失败,学生见解,问题建议,教学反思实施——选准对象,熟悉过程,明确具体做法,教学反思分类,教学反思方法(自我提问,行动研究,教学诊断,交流对话,案例研究,观摩分析,总结记录),写好教学反思(成功,失败,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再教设计”)

伦理学

伦理学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 2.功利主义原则 3.利他主义原则 4.人道主义原则 5.集体主义原则

道德是指依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间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起源

经济关系,劳动实践,伦理关系,生存发展需要,意识水平(神启论,天赋道德论,动物本能进化论,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社会实践论)道德本质

一般,特殊,深层 道德选择

1.选择催生了个人道德 2.责任成就了个人道德 3.冲突丰富了个人道德 4.环境对道德选择的影响 道德评价

与历史评价(标准,尺度,冲突,超越性)依据(动机效果,具体侧重,全面分析)方法(批评自我批评,自我剖析“内自讼”,“以见占隐”经验方法)功能(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育过程 1.提高道德认识 2.陶冶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确立道德信念 5.养成道德习惯 6.道德教育方法 7.道德规范宣示 8.道德楷模塑造 9.文学艺术陶冶 10.道德哲学讨论 道德教育特点 1.起点灵活性 2.各个环节交叉性 3.方式多样性 4.进程艰巨性 5.强烈实践性 道德修养方法 1.学思结合 2.慎独自律 3.省察克治 4.积善成德 5.身体力行

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更大,遇到困难阻力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法律道德共同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扬善抑恶扶正祛邪社会氛围

2.强化道德制裁力度,扩大道德制裁手段,与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确保社会公德为人们所遵守 3.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对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给予必要精神物质奖励,以扬正气 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青春期的三大生理特征 1.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2.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3.性器官和性机能发育成熟

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对自我意识,情绪,性别意识,与父母及同伴关系 青少年心理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1.反抗性与依赖性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 3.高傲与自卑矛盾 4.渴求感与压抑感矛盾 5.向往青春又眷恋童年矛盾 采取措施与应对策略

1.努力把学校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 2.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要及时帮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4.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5.友谊功能

6.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识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青少年不良情绪

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易怒,冷漠 青少年不良情绪调节 1.注意力转移法 2.合理发泄情绪 3.自我控制情绪 4.意志调节法 5.幽默法 6.补偿法 心理健康标准 1.认识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表现正常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独立完整 7.自我意识正确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正确自我观念,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价值 2.乐于学习工作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3.善于与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良好心境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表达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人格

6.面对挫折失败具有较高承受力,具有正常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集体,有现实人生目标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适应 9.有一定安全感自信心自主性,而不是过强逆反状态

法律

教材改编

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努力体现课程综合性质 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遵循育人规律

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 逻辑进程

创设情境经验引入 直面矛盾困惑

进行道德判断价值选择 体验道德成长

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方法指导 改版意义

利于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利于紧贴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利于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利于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统一,是人对自然社会思维各种知识概括总结反思的学问 与具体哲学是一般特殊,共性个性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篇:历史背诵管理条例

84班历史背诵管理条例

为切实加强84班历史背诵管理力度,建立起健康有效的小组监督管理体系机制,以更好提高84班历史整体水平,经研究决定,特建立此条例:

一.领导小组:

总负责人:

负责人:

组长:

副组长:

84班历史分组管理细则

总负责人

负责人

组别

正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周家君

伍志远

第一组

曾颖斌

赖莉珍

陈景铭

谭雄彪

何俊杰

曹可蕊

第三组

陈钟瑾

周付赢

黄仁杰

侯天瑞

肖熙沫

周家君

第五组

周欣宜

曾思博

赵以童

李承霖

郑斯

黄慧婷

第七组

李南一

聂锦茹

陈茜妍

罗鸿亮

孙瑞英

二.岗位职责:

A.总负责人:

①监督本班各负责人工作,及时完成上传下达任务,对负责人进行抽背并记录在案。

②协助81班负责人开展工作,81班历史成绩与总负责人绩效成绩挂钩,若81班历史总平均分无法在平行班中取得第一,总负责人需承担相应惩罚,惩罚内容由周老师确定。

B.负责人:

①每日需规划好背诵范围,精挑考试重点题目(3-4道)并撰写于黑板上,规定好组员背诵时间,组长抽背时间及负责人验收打钩时间。

②监督各组长工作,及时完成上传下达任务,对组长及副组长进行抽背并记录在案。

C.组长及副组长:

①课间监督组内成员背诵,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负责人本日组内抽背情况,对于屡教不背者可依法上报负责人,由负责人对该组员布置相关惩罚作业,若有组员公然挑战负责人及组长权威或出言不逊,可上报周俊远老师处,将于每周五下午放学时段到教务处进行集中处理。

②在规定时间内找负责人反应本组成员背诵情况并接受负责人抽背。

三.惩罚机制:

为充分激发84班历史抽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84班历史学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科素养观念,秉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特推行“一人不过,全组罚抄,领导问责”的惩罚条例,即一人背诵不过关,组长将罚抄三倍,副组长罚抄两倍,望各位同学认真遵守,共同进步!

本条例自2021.11.11日正式推行,最终解释权归教务处所有

2021.11.9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精简背诵

九年级历史精简背诵

第一课

第二课

埃及源于尼罗河,文明象征金字塔。两河流域苏美尔,汉谟拉比制法典,世界史上第一部,维护奴隶主利益。

雅利安人建印度,种姓制度四等级,婆罗刹吠首陀罗,国王属于刹帝利。

第三课

海洋文明出希腊,当中最数雅斯达。雅典伯里克利时,民主政治最全盛,公民大会权利高。公元前的五零九,罗马建立共和国,三次征战迦太基,布诺战争罗马胜。

公元前的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域横跨欧亚非。罗马帝国屋大维,四七六年西罗灭,西欧奴隶社会結。

第四课

大和统一5世纪,日本矛盾很尖锐,正当隋唐先进时,**六年大改新,孝德天皇下诏书,日本由“奴”进入“封”。

穆罕默德阿拉伯,伊斯兰教麦加传,政教合一麦地那,成为地跨欧亚非。

第五课

日耳曼人法兰克,查理·马特“采邑”制,封君封臣是核心。罗马教皇权利高,丕平献土奠基础。西欧城市大发展,法国琅城获自治。东罗马称拜占廷,十五世纪时灭亡,开发宽容促繁荣,保守狭隘自衰败。

第六课

楔形文字苏尔美,象形文字古埃及,《荷马史诗》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斯库罗斯“悲剧”,《被缚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语言”,著有《俄底浦斯王》。《天方夜谈》阿拉伯,欧几里得数学家,《几何原本》他著作,阿基米德科学家,杠杆原理和浮力,麦加清真寺最大。

第七课

佛教源于古印度,释迦牟尼他创立,巴勒斯坦犹太人,信奉基督教耶稣,《圣经》基督教经典。穆罕默德阿拉伯,伊斯兰教《古兰经》。

第八课

东西交往分两种,战争友好两方式,希波战争马拉松,亚历山大东征去,远达印度定巴比(伦),成为地跨欧亚非。马可波罗来访华促进东西(方)文交流。阿拉伯数字印度,阿拉伯人传世界。

第九课

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意大利,人文主义为核心,先驱但丁著《神曲》,文学巨人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晚餐》。一四九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迪亚士的好旺角,到达印度达伽马,环球远航麦哲伦征服自然大创举,世界连成一整体,揭开掠夺和扩张,加速欧洲“资”发展。

第12课

法大革命的过程,三级会议导火线,巴士底狱为标志,《人权宣言》法国颁,私有财产不可侵,路易十六被处死法国建立共和国,热月政变革命結,雾月政变拿破仑,一八零四年建立,法兰西帝国《法典》,对内巩固外战争,滑铁卢战役失败。

第五篇: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总结

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八大命题点

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

命题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

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命题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一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命题点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命题点5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命题点6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命题点7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由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命题点8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制约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产生后,又制约自然界,不断地改变自然界。这种改变产生两种结果,如果尊重自然规律,既推动自然界的发展,又可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如果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破坏了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就会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

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 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下载背诵政治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背诵政治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政治完全背诵版

    毛概著作记忆法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

    考研政治分析题背诵方法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考研政治分析题背诵方法 首先,都现在了就不要患得患失了,每天努力对得起这些日子的辛苦 说的装X点,就是不要用......

    2011考研政治背诵资料总结

    一、政治经济学背诵总结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

    2014高考高三政治《政治生活》背诵提纲

    2014高考高三政治《政治生活》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1、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是什么?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3、怎样理解人?......

    必备!!高考政治历史答题格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

    家长会政治历史演讲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感谢你们抽出时间来到学校参加我们的家长会,你们的到来是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支持与理解。我担任咱们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今天,我准备从两......

    历史政治军事制度

    政治制度 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 决定并为之服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

    政治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政治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酒泉市一中 王立胜 在这一学期本备课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