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时间:2019-05-14 22: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第一篇: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李强: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南方周末·秘密书架

以政治学理论为业有一些特殊的乐趣,其中之一便是读书比较泛,举凡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等都与政治有关,均需有所涉猎。而且,久而久之,以政治的视角读书,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以历史为例,不同的人读历史会有不同的感受。一部西方史,在艺术家、哲学家或文学家眼中,会呈现出颇为不同的景象。哲学家往往会对古希腊文明叹为观止,海德格尔专家陈嘉映曾盛赞“说不尽的希腊文化美”,这在哲学家中颇为典型。不过,对一个研究政治理论的人来说,西方历史也许会展示出一幅不同的画面。

当然,这里首先涉及一个问题:什么是政治?不管人们对政治如何解释,我以为政治的基本关怀就是在一个群体内部维持稳定与秩序,当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时,保障安全与尊严。如果用这一标准来阅读西方历史,就会得出一些与哲学史专家全然不同的结论。

譬如,希腊被公认为西方文明的滥觞之地。在哲学家眼中,希腊文明美不胜收,哲学、艺术、悲剧、史诗群星璀璨,构成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写下了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至为灿烂辉煌的一页。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希腊文明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当时,在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这块今天看来并不广阔的土地上,存在着上百个城邦,尽管这些城邦出现了像雅典民主这样伟大的制度,为后人的政治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多启迪,但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希腊的政治实在难以令人憧憬。城邦规模较小,少则几万人,多则二三十万人。而且,城邦之间战争频仍。最终,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同盟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整个希腊文明元气大伤。著名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可谓第一部伟大的西方政治名著。

希腊衰颓之后,罗马取而代之。许多人把罗马仅仅看成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认为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大为逊色。但若从政治的角度视之,罗马乃是西方第一个真正奠定了现代政治基础的民族。波利比乌斯(Polibius)在其《罗马帝国的崛起》(TheRiseofRomanEmpire)中描述了罗马共和国的崛起,描述了罗马如何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经过短短53年时间,从一个城邦共和国发展为横跨三大洲的帝国。波利比乌斯将罗马成功的秘密,归因于罗马的共和政体与公民的美德。

对于罗马人的美德,巴洛的《罗马人》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巴洛告诉我们,“罗马精神是农夫和士兵的精神;但既非农夫,亦非士兵,而是农夫-士兵(farmer-soldier)的精神”。罗马人的性格与希腊人迥然不同。罗马人“质朴”、“严肃”、“虔诚”、“淡泊”、“勤勉”、“严以待己”、“无比坚强”。罗马人崇尚“行动”,而不是思考。她蔑视希腊人的文过饰非、夸夸其谈。借用我国传统儒家“文质彬彬”的提法,希腊人是“文胜质”,而罗马人则有“质胜文”的倾向。

罗马人对美德的追求可以在罗马留给后代的经典著作中得到印证。在这方面,西塞罗也许是最好的例子。西塞罗既是古罗马伟大的政治家,又是在西方文明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国家篇》与《法律篇》包含了古典共和主义理

念的权威阐释。不过,我更喜欢阅读他的《论老年》、《论友谊》和《论责任》。尤其是《论责任》,该篇是西塞罗写给在雅典学习的儿子马尔库斯的信,类似于我们的《傅雷家书》或诸葛亮的《诫子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辈如何成人的谆谆教诲。西塞罗告诫儿子要以追求“道德上的善”为目标,履行人生的“道德责任”。尽管西塞罗的“善”的理念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但仔细阅读他的著作,我们还是可以体察罗马精神和希腊精神的区别。罗马人的“善”体现了坚毅、质朴,体现了对政治共同体的责任与挚爱,体现了为共同体战斗、牺牲的精神。西塞罗在信中对希腊精神和罗马精神作了对比,他说,他十分欣赏希腊哲学中对于真、善、美的孜孜追求,以及充满思辨精神的形而上学特征,他嘱咐儿子有机会一定要阅读希腊哲学。但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明确地告诉儿子,要认真阅读父亲的演讲与哲学著作。“因为,虽然这些演讲显示出一种比较奔放刚健的风格,但我的哲学著作中那种冷静谨慎的风格也是值得培养的。另外还因为,迄今为止在希腊人中我还未曾见到过一个集这两种风格于一身,既滔滔不绝地演说又能平心静气地讨论哲学的人„„”

当我们阅读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罗马人》以及西塞罗的“三论”之后,希腊与罗马这两个文明在政治上的差异就非常清晰了。前者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然的正当,后者却以美德、以共同体利益作为至高无上的标准来构建共和国。在政治上,后者显然是成功者。一方面,罗马共和国内部秩序井然有条;另一方面,也是西方人常常炫耀的,就是罗马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以短短53年时间,建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这个帝国奠定了整个西方后来历史演进的物质地理基础。

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方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大约从11世纪开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兴起了现代意义的国家。在欧洲现代国家构建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最早肇兴而且后来最成功的,莫过于英国。包括休谟在内的许多英国史家喜欢将英国人视为“罗马人的后裔”。有一部在西方极为畅销的、由SimonSchama撰写的多卷本英国历史,在追溯英国的历史渊源时,着力探索罗马与英国的关系。该书第一卷的书名《在世界边缘》(AttheEdgeoftheWorld?)会激起读者的无边遐想。这片相对于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及其“内湖”地中海——而言的蛮荒之地,这个由数代罗马统治者苦心攻略经营的海外殖民省,居然自诩为罗马人的后裔,而且居然在近代成为世界的中心,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开拓者,成为现代世界秩序的构建者!

英国人以罗马后裔自居,并不是在民族或血缘意义上讲的,而是在政治制度与文化层面上讲的。任何一个描述英国政治制度的人都不会忽略英国宪法的混合政体原则。这一原则恰恰是罗马共和国政体原则的近代翻版。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英国近代宪政的起源与沿革尚缺乏有分量的研究。2001年,中国法制出版社重印了民国时期翻译出版的英国著名法学家戴雪的《英宪精义》(雷宾南译),是英国宪政难得的优秀读本。

除了政治制度外,英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也与罗马文化有相似之处。像罗马人一样,英国人质朴、坚毅,不尚浮华。他们在哲学上不耽迷过于形而上学的思辨,文学艺术上也不崇尚令人目眩的虚华成就。英国哲学以经验主义为特征,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基于这种哲学之上,英国人在探讨政治问题时注重历史与经验,从不试图根据抽象的形而上学理念推导出现实的政治原则。英国著名史学家G.M.Trevelyan在其多卷本的《英国历史》(HistoryofEngland)

中曾自我解嘲似的写道,英国产生过伟大的政治家,却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政治理论家,英国政治的奥秘是由孟德斯鸠等欧洲大陆学者发现的。我以为,G.M.Trevelyan在这里并不是恭维大陆理论家,而是为英国人注重实际、不尚浮华的文化自豪。

当然,最能体现罗马精神现当代风貌的首推美国。西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美国宪法的共和主义精神带有强烈的罗马影响的烙印。“罗马的荣耀、权力与美德”激起美国制宪之父的无限向往。“罗马的榜样给了美国人民试图建立一个均衡的大陆共和国的勇气„„而罗马堕落为专制主义以及后来英国的堕落为美国提供了令人恐惧的警示。”无论从美国制宪时期重要人物的笔名,演讲的引文,还是制度的设计,都可以清楚地看出罗马的影响。最近国内翻译出版了两卷本《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美国政治和历史的人来讲,这本书都是值得推荐的。该书详尽记录了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全过程,再现了当时的著名政治家的风貌。认真阅读过这部文献后,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美国宪法是在罗马模式、英国宪政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而且,麦迪逊、汉密尔顿等宪法之父身上所展示的美德,恰恰是我们所熟悉的坚毅、审慎、务实、爱国的罗马精神。美国人从建国第一天起就有在新大陆构建“新罗马”的梦想,这一梦想持续至今,愈久弥坚。

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阅读西方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西方历史几千年,尽管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英才辈出,灿烂多姿,但是在政治方面真正成功的例子,不过罗马人及其后裔,即古罗马、英国和美国。如果允许我作一种比较简单化的概括的话,西方文明在政治上实际存在两个传统:一个是上述“罗马-英国-美国”的传统,另一个则是希腊开启的传统。后者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精神中得到升华,又在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的近现代德国哲学中得到更为完善的展现。德国哲学家大多崇拜希腊哲学,因此德国人在政治上也追求至善至美,追求永恒的自然正当与绝对的真理。这一特征既可以从康德哲学中看到,也可以从当代德国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哲学家那里发现。但是,正如当代英国一位极为出色的政治哲学家彼德·拉斯莱特(PeterLaslett)所言,政治乃至关重要之大事,绝不应轻易交付哲学家处理。政治事务的处置需要审慎、务实与坚毅,需要经验和智慧,而哲学家只能提供理性与原则。哲学指导下的政治很难成为成功的政治。

今年国内有一本颇为畅销的《往事并不如烟》,书中引用张君劢先生的一句话,“学政治(学),要在英国。学哲学,要在德国”,的确颇富见地。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主义》(中国社科出版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西方政治哲学,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政治理论,西方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命运。

南方周末 2004-06-10

第二篇:西方政治题1

填空题

1、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为当今西方政治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 答:(1、民主的原则;)(2、共和的原则;)(3、限权原则;)(4、公民权利原则)

2、当今我们通常把君主立宪政体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3、总统制最早由(美国)创立。

4、当代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和(以色列)实行不成文宪法。5、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独立宣言》一书中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的崇尚和对自由主义的真诚追求。

6、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霍布斯,其代表著作为《 利维坦

》。

7、西方国家宪法中公民权利可以归纳为

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收益权和政治权。

8、创立完整的分权制衡理论的是 三权分立。

9、最早的人权理论是 天赋人权

理论,它成为反对封建王权统治的重要理论武器。

10、“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事件之后开创了由联邦法院审查国会的立法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是否违宪的先例。

11、西方国家现代选举制度的建立是从 议会选举 开始的。

12、平等选举权通常可以概括为:一票一价和一人一票。

13、西方国家选举按选举程序而言,可分为 预选、正式选举

补选。

14、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美国

建立。

15、政党以政党的纲领政策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自由党

和 保守党。

16、最早制定政党法的国家是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7、英国两大党控制下院的立法活动主要通过 两党的领袖、议会党团和督导员 来进行。

18、“ 分权制衡 ”原则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在政府组织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19、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 英国

和 美国 最为典型。

20、法国多党制行成于 第三期共和国(1870----1940年)时期。

21、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又被称为

代议制度。西方国家议员产生的方式主要有 选举、任命和因特殊身份成为议员。

23、近代西方议会制度来源于 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封建等级会议。

24、立法机关首要而传统的权力是立法权。

25、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法律草案的表决方式通常有 公开表决 和 秘密表决。

26、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一般说来有两种:世袭制 和 选举制。

27、国家元首的任期可归纳为 终身任职制度和限期任职制度。

28、政府的组织原则即

选择政府成员、组织政府的原则。

29、英国“首相”的名称首次见于官方文书是在 1878 年。

30、为了贯彻和执行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的原则,西方各国对公务员制度一般都强调遵守三项具体行为准则: 机会均等、公开招考、择优录取。

31、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 司法独立。

32、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和

司法的基本理念—公正 密布可分。

33、西方各国法官产生的方式有:一是任命。二是选举

34、法官高薪制是保障

司法公正 的有力措施。

35、陪审制度最早可追溯到 古希腊奴隶共和国 时期。

36、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主要有两种:大陪审团 和 小陪审团。

37、西方各国的律师制度中,英美等国采用的是 二元主义律师制度。

38、律师的主要职能是:参与诉讼,为当事人辩护 和 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

39、利益集团的主要目的是 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40、利益集团的特征是:多样化和制度化

名词解释 主权:所谓主权就是在一个统治体系中(比如国家)最高的政治决定权;主权具有永恒性、独立性、终极性的特征。2 三权分立:将国家权利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部分。并规定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及司法机构分别行使。3 公民基本权利 :就是指公民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性权利,是国家法律和政府行为应该提供保证的。公民权利的产生和发展,进来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4 政体:即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通常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组织机构,产生方式、职权范围、运动程序等。选举组织:就是指具体主持、办理国家选举事务的专门机构。选举监督制度:就是对国家政治选举的竞选者及其参与行为进行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制度,是以促进选举合法化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开控制和纠错的机制。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段、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实现某些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保持政权或影响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广义上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党团关系,政党自身的组织和组织体系等。9 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外的最高代表或国家象征,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内阁制政府:又称责任内阁制,是当前西方国家最普遍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倒阁权:议会的倒阁权指议会内阁制国家、内阁必须得到议会的支持和信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12弹劾权:弹劾一般指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司法原则:司法原则是司法机关在审理各种案件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国家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渗透于各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程序中,称为司法活动的指南。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原则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总原则,它既是司法独立、司法民主等原则的集中体现,又是它们的终极目标。审级制度:所谓审计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一起诉讼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16 法官制度:法官制度是司法独立原则的核心内容之一

简答题 总统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总统掌管国家最高行政领导权,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对议会通过的法律行使批准权,并负责贯彻和执行国家法律。第二,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行使国家立法权,并有权监督政府行政,对总统以及高级官员违宪或渎职等新闻可予以弹劾。第三,总统领导下的行政机构设有内阁,但内阁作为总统的咨询机构,只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有政治责任。单一制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其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迅速成长和成熟;其二,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斗争的焦点就是争夺对世俗社会的政治统治权问题。总之,最初的民族国家即是以单一制国家为其特征的,英国、法国等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它们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由此标志了现代单一制国家的出现。3 限制国家权力具体含义是? 违宪审查的方式主要有那些形式?

答:其一,由普通法院进行违宪审查。其二,有宪法法院进行违宪审查。其三,由专门机构进行违宪审查。5 “天赋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那些?

答:人与生俱来即享有天赋的权利,这种自然权利不是任何人或者组织赐予的;人人生来平等、自由、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人不可以剥夺他人的权利;自然权利是政府权威的界限,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是政府的职责;人们有权利推翻损害其自然权利的政府。6 什么叫做直接选举权原则?

答:直接选举权原则是指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议员或国家公职人员。实行直接选举权原则是公正、准确地表达和实现选民的意志,促使选举的结果能有效反应选民意愿。7 西方国家政治选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那些?

答:答:1.竞选费用不断攀升问题。2.消极竞选的问题。3.候选人政治“作秀”问题。8 选举组织的建立具有哪些特点?

答:

1、选举组织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建立的,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2、选举组织是政治中立的管理性机构。

3、选举组织是一个协调和服务性机构。政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体系。

二、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组织竞选以获取或参加国家政权。

三、执掌国家政权,影响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

四、监督政府,防止和纠正政府损害社会和公民的利益。

五、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10 西方国家主要政党为应对挑战进行了哪些政党体制改革?

答:1.在思想意识方面淡化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党的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解释。2.扩大党的代表性和开放性。3.扩大参与民主和社会民主。4.改革党的组织方式。5.改革传统的高度控制的执政方式。6.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简要回答议员的权利和义务。

答:议员的职权指议员享有的与其职务活动有关的权利,一般由宪法或单行法律具体规定。议员的义务指法律规定的或依宪法惯例议员履行的责任或行为规范。12 质询的作用是什么。

答:

1、质询是议员知政府议政最经常、直接而公开的手段,它使议员能比较充分获取政府的情况。

2、议员可以借助质询在文字或数字上使政府保持警惕,敦促政府对某一事项予以足够重视,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3、质询是督促政府官员知政勤政的有效手段,由于质询的经常性、公开性和直接交锋性质,使首相和大臣们面临多方压力,躲闪回避和无理不答都将招来直面喝问和嘲笑,还有媒体曝光。

4、质询是揭露政府丑闻和政府失误的重要手段。

5、作为议会监督和影响政府的主要手段之一,质询以其经常性、直接性和公开性体系和维护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地位和权威。13 西方各国弹劾案的提出和审判主要有哪些方式?

答:主要有以下七种方式:

1、议会下院提出弹劾案,上院进行审判。

2、两院中任何一院单独提出或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提出,有宪法法院审判。

3、两院共同提出,特别高等法院审判。

4、由两院共同组成特别机构提出并进行审判。

5、由下院提出,普通法院审判。

6、韩国属于一院制国家,根据宪法第65条和第111条规定,国会有权对违反宪法或法律的总统、总理、内阁成员和各部部长、宪法法院成员、法官、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成员、监查院成员或法律规定的政府其他官员提出弹劾动议。

7、俄罗斯弹劾总统有三部程序:首先由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弹劾指控;其次国家杜马的弹劾指控须经联邦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的证实要素的结论,后者做出国家杜马是否遵守了对总统提出指控的程序;最后由联邦委员会在国家杜马提出指控后的三个月内,在具备了国家杜马专门委员会、联邦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肯定性结论意见的前提下,作出弹劾总统的决定。14 国家元首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对外,国家元首代表国家,是国家的象征。对内,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机构的首脑部位。

15、政府的职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法规、条例,或发布指示和命令的权利。2.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权利。3.掌管军队、警察和监狱,对外捍卫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4.掌管行政机构,负责人事任命和人事管理,进行行政领导和行政监督,这是政府执行宪法和法律在人员、机构和组织上的保证。

5、参与立法,行政政府对立法的监督和制约权。

6、编制国民经济预算并向议会提出财政预算,广泛调节和干预经济事务。

7、主管国家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事务。

8、处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关系,开展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9、司法行政权。10其他方面的职权,如授予荣誉职务和称号,根据选举法规组织选举工作等。16 西方国家的法院行使司法权有哪些特点?

答:1.被动性。2.终局性。3.依法性。4.权威性。5.中立性。17 司法的权利制衡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第一、通过司法审查制度实现对立权和行政权的制约。第二、通过解决立法权、行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权利之间的平衡。司法独立包括哪些方面?

答:1.司法机关地位独立。2.司法活动独立。3.法官独立。19 检察机关的职权。

答:1.公诉权,2.侦查权。3.干预民事诉讼。4.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5.充当政府的法律顾问,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20 利益集团的主要活动方式。

答:利益集团的根本目的是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以实现自己特定的利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利益集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其政治参与几乎渗透到所有的政治领域和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利益集团不仅游说议会和行政机关,以使通过的法律和政策对自己有利;通过提起或参加诉讼寻求法律的变更;而且还介入选举过程,通过帮助竞选人竞选建立与日后决策者的联系;并通过发动选民,制造舆论,抗议示威等方式影响政府。

第三篇:政治热点解读

政治热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四中全会到底讨论什么?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传递了什么政治信号?今天小编带领同学、家长们紧跟时事热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

一、什么是中央全会?

中央全会指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综治局召集,历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会召开七次全体会议,每次会议履行的职能均不同,一中全会将进行党的换届;二中全会将进行政府换届;三中全会最受关注,将布局未来五年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作;四中全会惯例以党建专题为主,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五中全会主要审议国民经济规划问题;六中全会每年的主题不确定,一般是根据当前阶段相对重要的问题而确定会议主题;七中全会一般为下一届党代会做准备。

二、历届四中全会都讨论什么?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如何加快农业发展问题。

1985年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讨论确定了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议题。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看点

1、看点一:依法治国

这是中共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外界预测本次会议将会规范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监督权力以及纪检和司法体制改革。

2、看点二:人事调整

本次会议将会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两名中央委员蒋洁敏、李东生腾出的空缺,由排名靠前的中央候补委员递补。

3、看点三:反腐

本次四中全会将可能通过对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原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初步处理意见,将二人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将可能进一步规范反腐的制度建设。

四、四中全会怎样开?

按照历届中共中央全会惯例,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代表政治局向全会作报告,总结一年来中央在经济、改革、反腐以及军事、外交和党建方面的工作,布置下一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会将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然后进行部分的人事调整,最后发布公报,对外介绍全会召开情况。

况。


第四篇: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

一、西方的几大教派以及演进

基督教产生的时间 公元1世纪、地点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了反对罗马的统治创立。创始人是耶稣。

(一)、基督教三大教派以及彼此的关系: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

最开始的时候,基督教是不分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之说,是被统称为基督徒(从安提阿教会开始),但在1054年的时候,教会分裂。东、西方教会因着各种原因而分裂,西方教会便被称为天主教,其代表是罗马教廷,东方教会被称为东正教,代表是君士坦丁堡教廷,后来奥匈帝国灭亡,东正教核心转移到俄罗斯。

在16世纪,基督新教从天主教脱离出来,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基督教。由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教义无明显差别,只是不承认罗马教皇而已。

(二)、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的区别及新教各教派区别

1、基督教基本教义。基督教教义存在于《圣经》 和《信经》 之中。尽管基督教各派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教义为各派所共同承认和遵守。这些基本教义是:

(1)“三位一体”上帝说。基督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他是独一无

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上帝。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已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

(2)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旧约·创世记》记载:上帝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上帝创世说是基督教的核心。因为上帝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本性有罪。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4)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基督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设立了炼狱,认为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6)忍耐顺从说。基督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听话,不反抗。《新约·马太福音》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新约·罗马人书》讲,要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神给的。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新约·彼得前书》又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忍耐,顺从主人,不但要顺从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厉害的也要顺从。

2、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Catholic一词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称为“天主教”。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也相信圣母马利亚。其基本教义是:宣扬圣父(天主)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降生成人,为救赎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是赋予生命之神。宣称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唯

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有权赦免世人的罪。宣传诸圣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复活和永生。还说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

天主教会组织特点:它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反映在神品方面。天主教的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随着教会发展的需要,主教 品位又分为主教、大主教、宗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

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欧各国占绝对统治地位。它把一切学科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特别是把哲学作为“神学的婢女”。它专门设立了异端裁判所(亦称“宗教法庭”)作为其维护统治,镇压“异端”的工具。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势力在欧洲一些国家里逐渐削弱,于是天主教会加强对海外的传教活动,“在欧洲失去的要在海外补进来”,向拉美和东方一些国家派遣大批传教士。天主教教徒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美国、立陶宛、拉美和菲律宾等地。

天主教领导中心设在梵蒂冈,首脑是教皇,实行集权制,教皇掌管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有权任命各地的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据教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9亿多人,占世界人口总数18%强,其中欧洲约2亿多人,拉美约3亿多人,北美洲约1亿多人,亚洲约8000多万人,非洲约9000多万人,大洋洲约700多万人。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导致天主教的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主教会为了克服危机,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开始在教义、礼仪、组织和政治等方面走向现代化。

3、另外,再给你补充一下基督教内部其他的教派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基督教新教又称“更正教”、“抗罗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通常又把“基督教”作为“新教”的专有名称,它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517年,马丁·路德因反对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而发起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新宗派——路德宗,即所谓“新教”,从而使德意志帝国封建诸侯分成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派。1529年,帝国议会在德国斯拜耶召开会议,旧教诸侯人多势众,强行通过决议恢复天主教会的特权,新教诸侯联合提出抗议书,维护新教权益,被称为“抗议者”(后来,新教各派统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即来源于此),结果引起德国内战。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战败,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宗为合法新教派,并根据“教随国定”原则,承认各国诸侯有权选择新教为其国教。于是新教正式成为合法的教派了。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为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后来又从这些宗派中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这些宗派统称“新教”。

新教教义来源于《新约圣经》,认为它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新教的特点是,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反对天主教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须教会与神父作中介,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圣礼,废除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取消隐修制。不培训修道士,强调社会服务,不承认马利亚为天主之母及“炼狱”,没有崇拜圣母、圣徒、天使、圣像、圣物的礼仪,圣事只有两项:洗礼和圣餐礼。

新教内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长老宗)、安立甘宗(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循道宗)。此外,还有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基督复临派、救世军等。总之,除天主教和东正教外,可以把基督教中其他一切教派都划归“新教”。19一20世纪,一些新教教派主张宗教和科学“调和”,对《圣经》作纯理性解释,传播没有上帝的宗教。一战后,新教教会发起普世教会运动,号召全世界基督教各派大联合。在这一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新教主要分布在英、美、德、荷兰、瑞士、北欧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据教会统计,全世界现有新教徒约44985万,三分之二集中在欧洲和北美。1807年,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马礼逊开始来华传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派陆续传入中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为侵华工具。1949年以后,中国基督教(新教)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1954年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中国基督教(新教)会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之路。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除了有共同的信仰外,还有不同的地方:(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又称信义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对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强调“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作中介;不服从罗马教皇管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于德国,后来主要传布于德国北部和北欧各国。18世纪随着德国移民传入美国。在基督教近代传教运动中,路德宗也传到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2)加尔文宗(Calvinists)又称长老宗、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强调信徒因信仰而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预定论,即人得救全凭上帝的预定,自己无能为力;基督只为“选民”而死;不相信圣餐中的饼酒是耶稣的肉体和血,反对婴儿受洗;屏弃祭台、圣像、祭礼;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和牧师共同治理教会。加尔文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瑞士,后来逐渐传布到荷兰、法国、英国、东南欧国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过程中,它又传入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称圣公宗,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英国,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英国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管辖,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它自称与公教、正教同为古老教会,保有使徒亲自传下来的主教制度和正统教义;支持宗教改革;在礼仪万面承袭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传统,但也受到加尔文宗等教会很大影响。在英国殖民扩张活动过程中,安立甘宗逐步传到北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国。19世纪后,安立甘宗传入中国。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是以该宗创始人英国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统称。该宗于18世纪产生于英国。它提倡遵循各种道德规范;认为传统传教活动不足以应付现存社会问题,主张改良社会,着重在下层群众中开展传教活动;宣传内心的平安喜悦即幸福。卫斯理宗主要分布于英、美、加拿大等国。鸦片战争后,它传入中国,称美以美会或监理会。1940年,中国的卫斯理宗各派系联合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5)公理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公理即“公众治理”之意,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选牧师;不赞成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只设联谊性机构;各教堂体制与礼仪由该堂信徒自已决定。独立教会由教徒群众管理。公理宗一般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权威,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它于17世纪随着英国移民传入北美,在英语国家影响较大。]9世纪初传入中国。

(6)浸礼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于17世纪初产生于英国和流亡于荷兰的英国人当中。它反对给婴儿施行洗礼,认为受洗者必须达到能够理解受洗意义的成年期才能领受洗礼,并主张受洗者必须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征受死埋葬而重生;强调各教堂独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会干预。浸礼宗在英国和美国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从美国南方传来中国的教会称作“浸信会”。

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经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马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马利亚为天主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而天主教则强调信徒要与上帝交通,必须通过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a)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头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b)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而也使用地方语言;c)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只承认2件圣事:洗礼和圣餐礼,而天主教则坚持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刚采用注水式;d)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制,主要分3个等级:教皇、主教、司铎(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朴,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4、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现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教会。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为地处东方,故又称“东正教”;因为宗教仪式使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教”。

公元9一11世纪,在拜占庭提出了东正教的神学教义,当时传播范围主要在东欧和近东一带。该教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深深打上帝国历史发展的烙印。这一点既反映在东正教会的教义中,也反映在其组织方面。《圣经》和圣传是东正教教义的基础,此外,东正教教义还反映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449年以弗所大公会议、公元451年查尔西顿大公会议、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681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所通过、补充和修改过的《信经》里。

东正教 宣扬三位一体的上帝、来世、死后报应、天堂、地狱、末日审判,还相信耶稣基督可以救赎人类,认为教会能起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作用。

基督教的七件圣事在东正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七件圣事是:受洗礼、坚振礼、祝圣礼、告解礼、婚配礼、敷油礼和圣餐礼。节日和斋戒在东正教中也有重要意义。东正教不接受天主教的某些教条,如关于圣灵不仅来自圣父,且也来自圣子之说,炼狱、童贞女马利亚贞洁受孕和其肉体升天的教理,反对罗马教皇永无谬误说,不承认其至尊地位,只承认他是罗马的主教和西部教会的首脑。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没有统一的宗教领导中心,也无统一的教会首脑。东正教举行仪式时,除使用希腊语外,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它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东正教在历史上形成了5个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安提阿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和莫斯科教区。中世纪时,它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领导,并成为其国教。16世纪末,俄罗斯东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领导而独立自主,并使其宗教成为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的控制并成为国教。18世纪以后,东欧一些国家的东正教会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管辖而宣称行政上的独立自主。东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15个独立自主教会 和两个自治教会,但在名义上仍共同承认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首席地位。它们尊重各自所在国家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虽然对当代国际迫切问题持不同态度,但它们都同意互相接触,参加基督教合一运动,出席全东正教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东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其教士穿着打扮十分引人注目,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尤其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堂内烛光万点,更显得隆重肃穆,而圣乐团的演奏和信众的合唱,也常使参加者陶醉在圣乐和圣歌之中。

东正教最初盛行于巴尔干半岛、西亚和北非,后传入俄罗斯、东欧、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再后传播到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东正教徒1.6亿人,其中仅俄罗斯就有几千万人。

东正教的特点 :特点之一:保守性。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过程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因而其意识形态也毫不例外地有保守性、落后性。东正教的保守性表现在,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信守《尼西亚信经》的基本原则和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各项决议,对它们不作任何更改、补充和革新。

特点之二:神秘性。教会要求教士作个神秘主义的祈祷者,从而与神交往;同时实行禁欲主义,与世隔绝,终身过隐修 生活。

特点之三:依附性。东正教是在东罗马帝国皇权统治下产生的,所以它作为精神支柱服务于帝国政府。东正教会直接受制于皇帝,完全依附于世俗政权,从来没有起过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皇权的作用。东罗马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教会与国家相结合,同时皇权高于教权。东正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它教派的特征,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

特点之四:多中心。东正教力量较分散,不象天主教那样在全世界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首脑。它各自独立为教,其影响也不及天主教会大。罗马帝国分裂后,东正教会各主教为争夺牧首地位而经常进行斗争,每个主教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因此形成了东罗马的4个宗教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和安提阿教区。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君土坦丁堡教区主教居于其它三教区主教之上,享有“至圣主教”和“普世牧首”尊号。迄今为上,除上述4个教区或教会外,东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十几个教区或教会。

特点之五:具有华丽、庄严的气势。教堂四壁悬挂众多使徒画像。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礼仪时,整个教堂灯光通明,烛火万点,十分隆重、静穆,圣乐团演奏,引领圣歌,带动信徒的情绪,使之陶醉在圣乐氛围之中,宗教气氛之浓,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拟的。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 :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裂成东西两派。东派是在帝国东部地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帝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民族、风土、人情、习俗等方面与西方不同,东正教在这里的发展与西方天主教有所差别,表现在:

(1)经典:东正教除《圣经》(新旧约)外,还包括《圣传》(即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决议)、《尼西亚信经》教父亚大纳西、大巴西勒、金口约翰等人的著作和神学家格列高利等人的作品,而天主教的经典则主要是《圣经》。

(2)教义:东正教主张圣灵只来自圣父,不同意天主教关于圣灵既来自圣父又来自圣子之说。否认天主教关于教皇“永无谬误”、永远正确。

(3)宗教仪式:东正教教士衣着与天主教不同,东正教主教头戴圆筒帽,身穿银白色或黑神袍,胸挂圣像,手持权杖,天主教主教则头戴瓜子帽或四角帽,身着金黄色长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祷告时,东正教除使用希腊语言外,许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如斯拉夫语言。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洗礼时,东正教采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刚采用注水式;东正教的坚振礼在婴儿受洗后不久举行,而天主教则在婴儿长到七至八岁时进行;在圣餐礼上,东正教徒是饼酒同领,而天主教规定,只有神职人员才能饼酒同领,平信徒只能领饼;东正教准许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再婚,而天主教则规定,一切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强调独身主义和禁欲主义。

(4)宗教节日:东正教的一些大的节日与天主教节日大体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如:东正教的主降生节,天主教称耶稣圣诞瞻礼;东正教的主领洗节即天主教的主显节;东正教的主进堂节相当于天主教的圣母行洁净礼日;东正教的主进圣城节,在天主教里叫棕枝主日;东正教的主升天节,等于天主教的耶稣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三主日,在天主教里为天主圣三瞻礼;东正教的主显圣容节,即天主教耶稣显圣容日;东正教的圣母安息节,在天主教里称圣母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母进堂节,在天主教里叫圣母献堂瞻礼。东正教的其它一些小节日则因民俗习惯不同而异,如乔治节、尼古拉节、彼得节、殉教节等。

(5)神品:基督教会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副执事)、助祭(执事)和司祭(神父、主教)三个品位。基督教会分裂后,东正教会实行牧首制,牧首制确立后,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黑神品有修土、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长等。

天主教会的神品分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罗马教廷制进一步发展后,主教品位又分为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6)教历:东正教使用儒略历法,它是公历的前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对之进行了改革,于1582年公布新历法,称为格列历法。此历法后来被多数国家采用,被认为公历。天主教会自那时起一直采用格列历。

(7)教堂式样:东正教堂的建筑式样多为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拜占庭式教堂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斯拉夫式教堂如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堂。天主教堂则多为罗马式或哥特式。罗马式教堂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堂;哥特式教堂如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二、为何说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其兼具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活动的时代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这时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看到社会的弊病,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又有一些人则在另一方面寻找出路,尼采哲学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宗教和道德的虚伪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他反对一切旧的传统,是个彻底的偶像破坏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蔑视群众,从个人主义出发,既揭露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尼采的思想从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曾对因不满现实而探求新路的知识分子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反动势力也把它当作他们的思想基础,例如德国的纳粹分子就把尼采的思想奉为他们的圭臬。

这是尼采于1883年,1884年1月出版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的命题。查拉图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创始人,尼采借这个教主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两个主要内容是“超人”和“万物永远还原”。尼采在书中预言,由于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人,即“超人”。他宣称“上帝已死”,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不自觉地泄露了导致上帝死亡的真正的原因,即上帝之无能、救赎之无效和人类之绝望。上帝并用“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为口号,攻击基督教宣扬的“奴才道德”。

尼采的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挑战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人的理性足以解决一切,因此上帝在人的心目中应该是‘死’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在西方,能“与上帝争论”的人不多。所谓“上帝死了”,是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西方世界的价值(尤其是道德)原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譬如,你问一个人为何要有道德, 则答案是因为上帝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为恶必受惩罚。但是,许多人信仰上帝之后,言行表现依然故我,成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像他们这样的信徒不是谋杀了上帝吗?不是证明了上帝是个易受利用的工具吗?

于是,尼采要起来革命,推翻那老朽不堪、虚有其表的上帝,让人类得以解脱,重新正视生命的价值。他要对人的生命及其一切潜能说“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叔本华的“求生存的意志”给尼采很大的启发。尼采认为,与其说“求生存”,不如说“求权力”(或“求力量”),因为有的生物会冒着生命危险而采取行动,目的是求其个体力量的最大扩张。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在表现“求力量的意志”,即使弱者屈服于强者,也是为了成为更弱者的主人。

尼采的家庭背景相当特殊:长辈三代皆为德国新教路德派的牧师,他由于父亲早逝,从小生活在全部是女性的家庭中。他原来攻读神学,后来失去信仰,改念语言学,希腊文极佳。25岁时,尚未取得博士学位,就应聘为瑞士一所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但10年之后就辞职,再过10年就精神失常,逝世时不过56岁而已。

第五篇:西方政治哲学史基本书目

西方政治哲学史基本书目

《政治哲学史》斯特劳斯著

《 古典政治哲学史论》包利民著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姚大志著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西塞罗:《国家篇》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

密尔《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伯林 《自由四论》

罗尔斯《正义论》

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桑德尔《自由与正义的局限》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 阿伦特《人的条件》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 泰勒《自我的根源》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下载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背诵政治历史

    历 史 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1)蒋介石同意谈判目的(2)共产党同意谈判的原因(3)中共代表(4)结果(5)谈判未解决的内容(焦点问题):2. 全面内战:(1)爆发标志(2)中共作战原则(3)作战战术......

    必须正视历史解读

    必须正视历史 2007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0周年的纪念日。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精心策划的行动,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而中华民族也由此开始......

    西方历史专业大学生毕业留言(精选合集)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

    中国与西方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范文)

    中国的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

    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

    北大课程学习——西方历史哲学概述 【引言】 自然的历史发展总以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社会的特殊阶段,不能跳出一般规律的框架,只不过它的发展从来就......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导论: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构架“人性与社会秩序”,尤其是这两者因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的剧烈变化,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读后感

    一本小书给我的知识 读《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有感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作者俞可平,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论述当代新政治分析方法的专著,全书共六章,分别介绍了六......

    西方短波电台的政治渗透

    西方短波电台的政治渗透 2月27日晚,21名古巴年轻人开着一辆公共汽车闯进墨西哥驻古巴大使馆。 古巴、墨西哥都将此事归因于以颠覆古巴政府为己任的"马蒂"电台,认为是它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