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

时间:2019-05-15 04: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

第一篇: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

北大课程学习

——西方历史哲学概述

【引言】

自然的历史发展总以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社会的特殊阶段,不能跳出一般规律的框架,只不过它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忽略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把整个世界的历史按照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读一遍,就会思考到为什么我们曾经繁荣,后来又衰落。了解到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思考人类的精神应走向何方;思考如何塑造人类更真,更善,更美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民族和平崛起的事业中,就该考虑到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意些什么。【人类社会的思维进程和轨迹】

在这里,我们将参照黑格尔的思考历史的方式回顾世界上主要文明的发生、发展,从中感悟思考历史的一条主线:时代的精神观念。并发掘它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与社会本身是怎样互动影响的。

东方世界:这里主要看一看我们的祖国——中国。东方世界的原则,在“道德”方面是“实体的”、“规定的”。政府只是具有强迫人们的特权的机关。

“历史是必须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实体性,所以它既然是最古老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中国很早就进展到了今天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中国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这是黑格尔在两百多年前对当时中国的论断。我们的祖国是黑格尔说的这样吗?而且黑格尔没有看到他以后的中国的新样貌。

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通行的观点是始于黄帝到尧舜的五帝时期。相对而言,尧舜之前还存有强烈的神话意味,而尧舜时代,则被描画成一个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因而也被认为是以制度完备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社会的起点。

中国文明的生成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原生文明形成后的第一波惊涛骇浪便是统一的大秦帝国的建立,从而使中国文明万源归一,形成中国文明的正源。自此以后,中华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波澜便壮阔的展开。

从这以后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三个。第一个是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昭帝、宣帝统治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48年之间,约130年;第二个为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约为120多年;第三个盛世就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长达134年。都是能称得上盛世。

与汉、唐盛世相比较,康雍乾盛世有着更特殊的意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清朝盛世比汉、唐要兴盛,发展的程度更高。前面已经说过,汉朝盛世只有五千万人口;唐朝盛世时期,根据有的专家估算,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是人口的高峰,达到八千万。康雍乾盛世则有三亿人口。这说明康雍乾盛世的经济发展尤其农业发展远非汉、唐盛世所能比拟。此外,原来的游牧地区在清朝变成半农牧地区,这是汉、唐没有的。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制度创新意义重大。政治制度的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又不一样,实行的是一国多制。比如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新疆、东北设将军制,在西南地区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在蒙古设盟旗制,在唯吾尔族地区设伯克制。这都是因地制宜,不把内地的一套全部用到少数民族地区。它们的形式与内容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集中权力,使得中央政府便于管理。汉、唐在西域设置是军事机构都护府,而不是类似清朝的行政机构。

在康雍乾盛世里,原来的阴暗东西也越来越重。统一之后,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落后地区多,先进地方少。先进地区难以把落后地区带动。这对中国的发展而言就是非常大的负担。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而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这些都是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又是唯一的办法。这与美国、俄国,与欧洲的那些小国家都很不相同。

康雍乾盛世虽然成就卓著,但是其中也潜伏着对中国发展很不利的因素。可以说,盛世的阴影很多,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闭关锁国,二是重农轻商,三是禁锢思想,四是轻视科学。中华民族由此衰落,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

希腊世界: 在现代人看来,在许许多多种古文明中,最壮观、对后来世界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本身早在公元前232年便结束了。但它对后来西方世界的影响并未因此告终。在一千多年后,古希腊文明的子体——西方文明产生了。从1429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起,这个希腊文明的产儿逐渐传播到并征服了世界各个角落。自那时起近五百年来,西方文明一直走在人类进步的前列。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各种古文明中,希腊文明特别受人们的青睐。

希腊文明与其它古文明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它出众的长处,便是崇尚自由,既富于热情,又强调理性。

古希腊虽然也信神,希腊人不像别的民族那样,由于相信神创造世界而不想去探索世界的本质,不想去大无畏地征服自然,相反,他们赋予自己以探求宇宙秘密,征服自然的使命。这种信仰,既给了他们热情与气概,又赐与了他们对理性的崇尚与发展思辨力的动力。与其它古文明相比,希腊人更有英雄气质,更有征服精神,更富思辨能力。

希腊文明受益于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古希腊分成一个个小社会或社区,每个社区以农业为主,以城邦为中心。在航海通商的刺激下,古希腊的城市比当时或以前世界各个古文明更远离农业,更手工业化和商业化,更具有近代城市的特点。最后,希腊便出现了一个个城市国家——城邦。在城邦国家中,富人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在这种城市里,绝对的独裁是不可能出现的。统治者必须听从贵族、富人元老会的意见。这种元老会便是近现当代议会的前身。在雅典,城邦中等阶级分化与形成更加明显。中下等阶级强烈要求自己的权力。于是有了一系列闻名于世的改革,有了议会、法庭、陪审团、公民和公民权力等现代民主的基本发明。这种民主传统与制度,是其它古文明中根本找不到的。

希腊的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术与文学艺术的多样化。而文化科学的百家争鸣,又大大促进了文艺科学学术的发展。古希腊最早的巨人,可能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所谓诗人荷马。但今天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成果显示:所谓的《荷马史诗》,是约公元前1100年以来弹唱诗人村间漫游时的唱词,最后由一个或更多的诗人汇编成集,成为壮丽辉煌的《荷马史诗》。因此《荷马史诗》非荷马一人所作。从时代及诗的来源看,《荷马史诗》酷似中国古代的《诗经》。

古希腊突起了一位古希腊最伟大的,也是最后一位政治家——亚历山大大帝。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超级巨人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列。亚历山大之父腓力普征服了除斯巴达之外的全希腊。20岁风华正茂的亚历山大登基后,巩固了统治,在他父辈的基业基础上,再接再厉,连年征战,每战每胜,用十二年的时间,吞并了“从印度河到尼罗河的整个近东地区。”他的毕生最有价值的业绩在于,“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向亚洲传播了文化。他战无不胜,聪颖英勇,富有魅力,精力旺盛,抱负不凡。他的传绩与他非凡的素质、才能、形象,既给后世以至当代人留下深深的印象,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人物。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精神成就,更为后人所称道与学习。

古希腊在思辨方面的成就,是古希腊文明在各种文明中的独到之处,也是它高明于其它文明之处。它的理性方面的建树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哲学,其次是在政治学、历史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科学。古希腊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

最早的希腊哲学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该派关心的主要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该派的创始人是泰勒斯,较突出的成员有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他们三人分别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或水火等无定、无限的物质和空气。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哲学转向了玄妙的非物质世界,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学者毕达哥拉斯。与此同时,希腊哲学也出现了一场重论宇宙本质的大辩论,以对抗毕达哥拉斯派对该问题的鄙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的代表分别是万物稳定性论者巴曼尼德斯与广为人知相对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原子论派的出现宣告了希腊哲学这场对世界本质争论的终结。该派的最显赫的人物是名扬哲学史上的德漠克里特。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哲学发生了一场重大变革。哲学家的眼光不再是渺茫广袤的物质世界,而是转到实实在在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上来。在这潮流中最出色的戏浪儿竟是曾被后人贬斥的诡辩派。最大的诡辩家应推普罗泰戈拉,他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绝对真理与永恒的标准。该派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它的哲学特色。一场反击诡辩派的新哲学思潮出现了,它主张真理是实在的,永恒的标准是存在的。这一运动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三大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属于最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在哲学历史上的位置相当于尼采、黑格尔。而三人中,尤以亚里士多德最为杰出。他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相当于马克思和牛顿。总之,三人是超巨级名人。苏格拉底仅是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则是哲学家兼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身兼多职,既是哲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修辞学家、逻辑学创始人,又是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他们三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亚里土多德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杰出的巨匠。他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的时代。爱因斯坦曾情不自禁地赞叹牛顿所处科学时代的幸运。亚里士多德比牛顿更幸运。在亚里斯多德时代,科学的这个孩子还未降生人世。一张白纸,可纯凭他去描述。他可以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人,创造一套统一的、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他的天聪、勤奋、广泛的兴趣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得以在各个学科作建树,集大成。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一举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科学之父。这种历史性的机会,在人类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这种黄金时刻再也没有出现了。但是,随着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边缘和综合学科的层出不穷,各学科之间的鸿沟被填浅了,这种科学大统一的机会又若隐若现了。

希腊还出现了两位影响后世的历史学家。其中,希罗多德(公元前494~公元前415年)被誉为“历史之父”,著有鸿篇巨作《希腊波斯战争史》九卷。他的时代晚辈修昔底德则被称为“科学历史的奠基者”,他是第一个以审慎态度、不偏不倚地着重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第一人。他的流传后世的史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军事家和著作家色诺芬,则以他们名作《远征记》闻名于世。希腊的科学成就主要在数学。希腊数学的创始人是泰勒斯;而在数学上作出最重要贡献,发展了详尽的数的理论的,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灿烂的,希腊有著名的哀歌诗人和改革家梭伦,有伟大的优美抒情的作家底比斯,有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希腊艺术有与众不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装饰,或为表达艺术家个人思想,而且是要显示人们崇高这一主题。希腊艺术既有壮丽宏伟的一面,也有优美细腻的一面,给人总的印象是清新、流畅。崇尚美。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暴卒。绚丽夺目的希腊文明至此骤然中止,世界等待着新的文明的兴起。

罗马世界:古罗马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抽象的普遍性和基督教。

罗马人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希腊和中东地区的文化成果。罗马人在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了确保帝国境内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罗马人便要求他们遵守同样的法律。罗马人制定出公平且合理的法律,赋予公民以许多权利。罗马人的所有法律后来都被收进《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是拜占廷的一位皇帝。罗马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如今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是以之为基础的。

为了维护庞大帝国的统一,罗马人需要拥有优良的道路,这样其军队才可迅速地调动布防。这正是罗马人之所以成为古代最伟大筑路师的原因。在他们所修建的道路中,有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罗马人也是伟大的工程师。他们建造了许多桥梁和引水渠,而且其中有一些至今仍被使用。罗马人是伟大的建筑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凯旋门、长方形教堂以及公共澡堂之类的建筑风格。在罗马人的所有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罗马圆形剧场。在这个巨型的圆形剧场中,角斗士们曾经厮杀不已。该剧场可容纳4.5万人观看表演。这个剧场的一大部分至今仍然屹立在那里。在过去诸多世纪中,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曾经模仿过罗马人的建筑风格。

罗马人还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假如当初罗马人没有接受基督教,那么,基督教可能仍将是中东地区一种无足轻重的宗教,而如今它已是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在罗马帝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给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打上了至为深刻的烙印。

一直到中世纪晚期之前,几乎所有欧洲作家都使用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而学者们对拉丁语的使用则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拉丁语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使用的唯一一种语言。最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托勒密。他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他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在16世纪之前,人们却一直将之奉为真理。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仍然是罗马历。“七月”(July)和“八月”(August)这两个月份的名称则来自罗马两位伟大统治者的名字,即儒略·凯撒和奥古斯都·凯撒。

不过罗马最终还是衰亡了,留下的竟是暗淡漫长的中世纪。

两百年前,黑格尔并没有看到世界今天的模样,但是按照他的思考:一个时代的精神观念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那么,今天的世界也是精神观念蕴含下的一段历史。

今天的世界:在这里,回眸世界与中国的百年风云,世纪沧桑。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今天的世界舞台,仍在演奏着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科技勃兴与愚昧依旧的交响曲,这一世纪创造了比以往任何一个百年都要多得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是以往做梦也难以想象的。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船的研制使古希腊的阿波罗、中国的孙悟空们“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神话变为现实。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核技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威胁,也给人类开辟了巨大奇异的新能源。克隆技术的成功,令孙大圣的“七十二变”顿为雕虫小技。微电脑技术及网络的普及,更将偌大的星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影响。今天,政治领域,各种思潮、政治党派百家争鸣,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诸多国家、民族的兴衰更替像一幕幕戏剧和一个个演员,轮番登场、退场。但是政治的主题却只有两个: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由此而延伸开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思潮与社会制度的角力,构成了观察本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趋向的主要线索。

中国正处于二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能否将中国转变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变迁,同时建立起现代中华文明。现代中华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它一要吸收现代文明智慧,二要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三要融入新社会主义的民主公正思想,四要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熔铸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现代中华文明就是:将现代人类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既有全球意识又有寻根意识,使社会既稳定和谐又进步发展,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既崇尚科学、法治的权威,又充分尊重民主、人权,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精神观念到底是怎么影响一个时代的兴衰的?】

未来尚未降临,过去已不复存在,因此,当我们合上史册的时候,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是无可改变的了。然而,这不可改变的过去并不总会到处重复再现。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它便会异彩纷呈,而我们所获知的信息的增减,也会改变其面貌。我们对过去事情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相应的重要性、对它们的意义的看法,都因现实的瞬息万变而不断改变。同一国家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描绘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图画。

如果问问自己精神观怎么影响一个时代?简单的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精生状态对我们生活是如何影响的,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当我们怀有崇高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就充满激情;当我们生活顺心,我们就有好的心情,我们就不会低靡不振;当我们对世界认识得更深刻,我们就能对生活更好的把握。同样的情形,很多很多的人,多到形成了一个民族,大家都怀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这个民族的发展及存亡也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过不能简单的这么考虑许多的人毕竟和一个人在很多方面有太大,太多的不同。这就涉及到了民族的结构,民族存在的空间,时间环境。面对着这些复杂而抽象的问题,我们去读康德,去读黑格尔,去读马克思:生产力水平一个时代进步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时代的精神观念如何有利于适应历史发展正确趋势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即能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精神对时代兴衰的影响根本原因。【生活要看到精神现象的内涵】

伟大的文明和文化乃是宇宙生命进化之流在达于终点之时所孕育的较高等动物更高一级的生命形态。而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上只能视为高等动物与文化生命二者之间的过渡桥梁――他的肉身属于前者而其灵魂则可与后者融为一体。这神秘莫测的文化生命有其独立的意志和意识,它如同一位傀儡戏的表演者总是以其无形之手指使千百万受其化育的人类思虑、行动,从而演出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一句话,所谓“人类的历史”究其实乃是各个独立的文化生命发生、发育的经历。文化生命因其须以人身为依托,故而也和人类一样有着始、壮、究的生命周期――而其中发生过“哲学的突破”的甚至也和人类一样需要在竭思尽虑的理智状态与思惟断灭的休眠状态之间交替轮回。

对整个社会有过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考察一下以个人为主体的精神状况。经过了对生活和世界深深的思考,它们的复杂与奥妙展现在我们面前,究竟最一般的规律在特殊环境下的表现是需要永无止境的探求。或许很多时候会带来迷惑与不解。但是,如果那样,只须要简单的问问自己:我爱世界吗?如果爱,就让世界更美好;我爱生活吗?如果爱,别忘了每个人都有生活。具体怎么生活,这是我的自由。生活很多时候这样那样都可以,只要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结果一定不会太糟。这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精神现象。

【参考资料】

《历史哲学》[德]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

《人类与大地母亲》阿诺德.汤因比 著;徐波 徐钧尧 龚晓庄 等译 马小军校; 《中华文明理想起源的理代解析》陈泳超; 《盛世的沉沦》洪波;

《辉煌的希腊文明和希腊化文明》,《历史的鸟瞰》,《话别20世纪》《古代罗马文化》等文献

第二篇: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转载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 任继愈 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 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 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王森 著

《佛教经籍选编》 任继愈选编 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 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 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 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一、基本参考书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萧诗美:《是的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钱广华等:《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胡军:《道与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吴国盛:《自然本体化之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9、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进一步阅读书目

(一)相关汉译西方哲学著作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

书馆,1981、1982年版。

2.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王炳文、燕宏远、王路、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1992年版。

6.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下卷:马

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87年版,下卷:1993年版。

10.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1.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据吴寿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参《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休谟:《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据韦卓民译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蓝公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参牟宗三译本:(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1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黑格尔:《逻辑学》(上、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1976年版。

1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9.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0.《胡塞尔选集》(上、下卷),倪梁康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2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陈小文、孙周兴译,1996年版。23.《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24.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27.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8.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9.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3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32.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周兴、陆兴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33.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1.马克思:《博士论文》及笔记、附注。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参刘丕坤译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1版;其中第一章据《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的新译文。

(三)其他参考书目

1.G.W.Leibniz:《形而上学序论》,陈德荣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2.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晓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3.张东逊:《科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罗志希:《科学与玄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庞学铨:《存在范畴探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6.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王太庆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8.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3、2003年版。

9.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版。

10.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颜一:《流变 理念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7.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陈宣良:《法国本体论哲学的演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张志扬、陈家琪:《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论语言的空间与自我的限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郑杭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6.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8.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9.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1.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俞宣孟:《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7.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张汝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9.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0.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41.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42.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43.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6年版。44.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

45.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6.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7.罗嘉昌等主编:《场与有——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一、二、三、四、五、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1994—2002年版。48.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9.冯友兰:《新理学》,见《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5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冯友兰:《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5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4.宋志明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5.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57.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华夏:《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9.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唐君毅:《哲学概论》(上、下卷),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版。

61.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下),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6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6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64.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65.蒋一安:《本体思想史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66.李震:《基本哲学——有与无的探讨》,(台湾)问学出版社,1978年版。67.李震:《基本哲学探讨》,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8.项退结:《现代中国与形上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69.胡鸿文:《本体论新探——构成主义原理》,台湾弘智出版社,1986年版。70.曾仰如:《形上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增订版。

71.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又名《论中西哲学精神》),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2.唐力权:《脉络与实在——怀特海机体哲学之批判的诠释》,宋继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74.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5.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6.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相关论文

1.金克木:《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7期。2.黄楠森:《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3.衣俊卿:《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第4期。4.刘福森:《评“本体论”哲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5.黄楠森:《再论本体论》,《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

6.谢遐龄:《马克思本体论的几个界限问题》,《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7.刘纲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上、下),《求是学刊》1991年第2、4期。8.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9.王路:《“是”的逻辑研究》,《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0.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11.W.巴雷特:《存在与分析哲学家》,段德智译,《哲学译丛》1993年第1期。12.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3.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4.俞宣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1期。

15.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6.黄楠森:《论恩格斯的本体论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3期。

17.俞宣孟:《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8.叶秀山:《“人”“有”一个“世界”“在”》,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

(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叶秀山:《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之思想方式》,载《自然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朱立元:《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21.王太庆:《柏拉图关于“是”的学说》,《哲学杂志》(台北)第21期(1997年8月)。22.叶秀山:《世纪的困惑——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23.欧阳康:《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4.王路:《如何理解“存在”》,《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25.陈晓平:《关于存在问题》,《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26.陶同:《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

27.吴新文:《哲学何为——尼采与西方传统哲学观的终结》,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答辩,未见出版。

28.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9.赵敦华:《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辩》,《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30.王路:《“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31.萧诗美:《“是”的意义和是态论导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

32.邹化政:《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33.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34.姚振武:《本体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35.肖娅曼:《上古词头“有~”与近指代词“是”的历史渊源—— 一种语言学-哲学-文化学考察》(未刊稿,1999年)

36.汪子嵩、王太庆:《关于“存在”与“是”》,《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37.俞宣孟:《本体论正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38.王路:《“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2期。39.俞宣孟:《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0.杨学功:《试论哲学的层次结构——兼涉几个相关问题》,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2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6期转载。

41.杨学功:《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载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

学会编纂之大型学术文集《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宋继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杨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载《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4.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古希腊、中世纪部分)》,载《人文艺术》第2辑,贵

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载《人文艺术》第3辑,贵州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7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2期转摘。

47.杨学功:《实践的观点和“本体论”问题》,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4期转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6期转摘。

48.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载《哲学研究》2001 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49.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期转载。

50.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现代哲学》2002 年第1期。

51.杨学功:《穿破话语的泡沫》,“超越本体论思维方式”笔谈,载《社会科学报》2002 年9月26日第5版。

52.杨学功:《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与李德顺合作),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 期。收入叶汝贤、孙麾主编《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收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4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4期转载。53.杨学功:《再谈马克思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关系》,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2期转载。

第三篇:西方经典哲学课程论文

考试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时间简史读后感

课程名称: 西方经典哲学选读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廖建荣 12 年 10 月

27日

《时间简史》读后感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霍金本人的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意蕴深长。

《时间简史》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的折服。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因此我们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

读完了《时间简史》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至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时间简史》是一本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

《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

第四篇: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相

平常心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沉住气才能成大器

逆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学府

生活不单纯是用来享受的人生就是一场权衡和取舍

认识自己 看清局限

提高个人修养的六字真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是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是缓

有句训诫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我认为,在某种情况和某种环境下,应该是,讷于言而缓于行。我已经尝过“缓于行”的甜头了。做事,你太快了,有时候,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

三.是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会让旁人看戏。

四.是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是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六.是平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思想是存在于工作之外的。如果一个人,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工作之中,那是有决定权力的领导。在事业单位,你的思想仅可以存在于你有权利作决定的范围内。

第五篇:北大历史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北大历史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北京大学一直是我中国学子所梦寐以求的大学,对于我来说,既然不能进入这所高等学府学习,也应当对这所世界级大学有所了解,所以我选择了北大历史这门科目作为我的选修。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于1898年6月11日,在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正是大学。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我所要讲述的是北大的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时期在云南昆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不久后梅贻琦出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

1937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11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是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集合了三校的师资,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亚光,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返。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在办学期间,西南联大委员会核定《满江红》为联大校歌。此校歌为在校师生坚定了在抗战艰苦朴素条件下学习报国的信念,提醒师生勿忘国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歌曰: [引 词]

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顾同心同德而歌唱![校歌词] 满江红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徽移栽祯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茄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千秋耻, 终当雪中兴业, 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 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 还燕喝。

[勉 词]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凯歌词]

千秋耻,终己雪;见仇寇,如烟灭。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竭!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开始准备北上复员。为了纪念西南联大这一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壮举,学校决定在原址留碑。1946年3月2日,梅贻琦校长召集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等人文名家共商此事,并请当时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碑文,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这一段珍贵岁月。

冯友兰手书碑文

研究西南联大的谢泳教授总结了几点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

一、离不开当时中国大学管理者尊重教育、追求学术独立的基础;

二、大学保持独立,西南联大的教授对行政当局的指令敢于抵制,敢于拒绝。那时西南联大从梅贻琦到众多教授,对上面的各种指令,也有惹不起的时候,但除了抵制外,多数情况下是应付了事。

三、做到了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的教授,特别是负责的教授,比如各院院长、系主任等,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在西南联大教授的权力之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于来自上边的命令,如果感觉不合理,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就公开抗议。教授们反对行政当局的事是常有的,因为那时的大学教授是自由流动的,在校内他们不必害怕校长,更不必害怕教育当局,不合适就走人,此处不留自有留处,整个心态是从容而平静的,因为教授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管教育的人也都知道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

四、校长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三校校长的合作,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把大批教授团结起来,延续中国教育的命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通过学习北大历史西南联合大学文化我懂得了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力量。当一所大学被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时,它会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就像西南联合大学,在国家多处沦陷,教学条件艰苦,随时面临炮火的侵袭时,师生们团结一心,为匡复中化为之奋斗,不仅是教育上的奇迹,也是为中国革命文化抹上了浓重的一彩。

下载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在财经背景的这个大环境下,学习好这门课程对我在经济学类方面的认识很有帮助。因此......

    北大西方哲学史考研要点

    西方哲学史复习参考希腊哲学部分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始基逻各斯种子说四根说奴斯影像说智者理念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四因说《理想国》《物理学》 《工具论》 《形而上学》......

    《历史哲学》读后感

    《历史哲学》读后感 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阅读了黑格尔所著的绪论部分和正文部分的中国篇。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书笔记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课堂讲义经编订整理后出版的。此书不仅富于思辨的获利,也适当注意于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同时由于年轻人是对历史先为熟......

    历史哲学书目

    历史哲学读本1、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 (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翻译:《历史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中国书局......

    北大哲学课(共五篇)

    第一篇 认识最真实的自己 北大哲学课第一章 读懂世界先读懂自己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世界接受的是我们自己的看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 聆听内心的声音 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哲学学习

    你好,黄老师: 我是西大材料学院的大三学生,给你写这封邮件只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 我现在感觉很痛苦,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我有点儿束手无策,好像整个人都奔溃了,这个......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来自18级古典文献学王姣姣同学今天要跟我们分享一本特别的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到达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