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

时间:2019-05-14 14: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

第一篇: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

一、西方的几大教派以及演进

基督教产生的时间 公元1世纪、地点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了反对罗马的统治创立。创始人是耶稣。

(一)、基督教三大教派以及彼此的关系: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

最开始的时候,基督教是不分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之说,是被统称为基督徒(从安提阿教会开始),但在1054年的时候,教会分裂。东、西方教会因着各种原因而分裂,西方教会便被称为天主教,其代表是罗马教廷,东方教会被称为东正教,代表是君士坦丁堡教廷,后来奥匈帝国灭亡,东正教核心转移到俄罗斯。

在16世纪,基督新教从天主教脱离出来,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基督教。由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教义无明显差别,只是不承认罗马教皇而已。

(二)、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的区别及新教各教派区别

1、基督教基本教义。基督教教义存在于《圣经》 和《信经》 之中。尽管基督教各派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教义为各派所共同承认和遵守。这些基本教义是:

(1)“三位一体”上帝说。基督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他是独一无

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上帝。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已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

(2)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旧约·创世记》记载:上帝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上帝创世说是基督教的核心。因为上帝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本性有罪。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4)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基督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设立了炼狱,认为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6)忍耐顺从说。基督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听话,不反抗。《新约·马太福音》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新约·罗马人书》讲,要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神给的。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新约·彼得前书》又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忍耐,顺从主人,不但要顺从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厉害的也要顺从。

2、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Catholic一词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称为“天主教”。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也相信圣母马利亚。其基本教义是:宣扬圣父(天主)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降生成人,为救赎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是赋予生命之神。宣称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唯

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有权赦免世人的罪。宣传诸圣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复活和永生。还说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

天主教会组织特点:它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反映在神品方面。天主教的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随着教会发展的需要,主教 品位又分为主教、大主教、宗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

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欧各国占绝对统治地位。它把一切学科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特别是把哲学作为“神学的婢女”。它专门设立了异端裁判所(亦称“宗教法庭”)作为其维护统治,镇压“异端”的工具。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势力在欧洲一些国家里逐渐削弱,于是天主教会加强对海外的传教活动,“在欧洲失去的要在海外补进来”,向拉美和东方一些国家派遣大批传教士。天主教教徒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美国、立陶宛、拉美和菲律宾等地。

天主教领导中心设在梵蒂冈,首脑是教皇,实行集权制,教皇掌管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有权任命各地的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据教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9亿多人,占世界人口总数18%强,其中欧洲约2亿多人,拉美约3亿多人,北美洲约1亿多人,亚洲约8000多万人,非洲约9000多万人,大洋洲约700多万人。

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导致天主教的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主教会为了克服危机,召开了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开始在教义、礼仪、组织和政治等方面走向现代化。

3、另外,再给你补充一下基督教内部其他的教派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基督教新教又称“更正教”、“抗罗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通常又把“基督教”作为“新教”的专有名称,它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517年,马丁·路德因反对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而发起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新宗派——路德宗,即所谓“新教”,从而使德意志帝国封建诸侯分成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派。1529年,帝国议会在德国斯拜耶召开会议,旧教诸侯人多势众,强行通过决议恢复天主教会的特权,新教诸侯联合提出抗议书,维护新教权益,被称为“抗议者”(后来,新教各派统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即来源于此),结果引起德国内战。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战败,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宗为合法新教派,并根据“教随国定”原则,承认各国诸侯有权选择新教为其国教。于是新教正式成为合法的教派了。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为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后来又从这些宗派中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这些宗派统称“新教”。

新教教义来源于《新约圣经》,认为它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新教的特点是,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反对天主教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须教会与神父作中介,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圣礼,废除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取消隐修制。不培训修道士,强调社会服务,不承认马利亚为天主之母及“炼狱”,没有崇拜圣母、圣徒、天使、圣像、圣物的礼仪,圣事只有两项:洗礼和圣餐礼。

新教内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长老宗)、安立甘宗(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循道宗)。此外,还有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基督复临派、救世军等。总之,除天主教和东正教外,可以把基督教中其他一切教派都划归“新教”。19一20世纪,一些新教教派主张宗教和科学“调和”,对《圣经》作纯理性解释,传播没有上帝的宗教。一战后,新教教会发起普世教会运动,号召全世界基督教各派大联合。在这一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新教主要分布在英、美、德、荷兰、瑞士、北欧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据教会统计,全世界现有新教徒约44985万,三分之二集中在欧洲和北美。1807年,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马礼逊开始来华传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派陆续传入中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为侵华工具。1949年以后,中国基督教(新教)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1954年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从此,中国基督教(新教)会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之路。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除了有共同的信仰外,还有不同的地方:(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又称信义宗,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对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强调“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信徒凭《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不必通过教会神职人员作中介;不服从罗马教皇管辖;教会的组织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于德国,后来主要传布于德国北部和北欧各国。18世纪随着德国移民传入美国。在基督教近代传教运动中,路德宗也传到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2)加尔文宗(Calvinists)又称长老宗、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它强调信徒因信仰而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预定论,即人得救全凭上帝的预定,自己无能为力;基督只为“选民”而死;不相信圣餐中的饼酒是耶稣的肉体和血,反对婴儿受洗;屏弃祭台、圣像、祭礼;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和牧师共同治理教会。加尔文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瑞士,后来逐渐传布到荷兰、法国、英国、东南欧国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过程中,它又传入亚、非、拉地区。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称圣公宗,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英国,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英国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管辖,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它自称与公教、正教同为古老教会,保有使徒亲自传下来的主教制度和正统教义;支持宗教改革;在礼仪万面承袭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传统,但也受到加尔文宗等教会很大影响。在英国殖民扩张活动过程中,安立甘宗逐步传到北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国。19世纪后,安立甘宗传入中国。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是以该宗创始人英国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统称。该宗于18世纪产生于英国。它提倡遵循各种道德规范;认为传统传教活动不足以应付现存社会问题,主张改良社会,着重在下层群众中开展传教活动;宣传内心的平安喜悦即幸福。卫斯理宗主要分布于英、美、加拿大等国。鸦片战争后,它传入中国,称美以美会或监理会。1940年,中国的卫斯理宗各派系联合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5)公理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公理即“公众治理”之意,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选牧师;不赞成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只设联谊性机构;各教堂体制与礼仪由该堂信徒自已决定。独立教会由教徒群众管理。公理宗一般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权威,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它于17世纪随着英国移民传入北美,在英语国家影响较大。]9世纪初传入中国。

(6)浸礼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于17世纪初产生于英国和流亡于荷兰的英国人当中。它反对给婴儿施行洗礼,认为受洗者必须达到能够理解受洗意义的成年期才能领受洗礼,并主张受洗者必须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征受死埋葬而重生;强调各教堂独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会干预。浸礼宗在英国和美国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从美国南方传来中国的教会称作“浸信会”。

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经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马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马利亚为天主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而天主教则强调信徒要与上帝交通,必须通过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a)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头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b)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而也使用地方语言;c)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只承认2件圣事:洗礼和圣餐礼,而天主教则坚持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刚采用注水式;d)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制,主要分3个等级:教皇、主教、司铎(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朴,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4、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现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教会。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为地处东方,故又称“东正教”;因为宗教仪式使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教”。

公元9一11世纪,在拜占庭提出了东正教的神学教义,当时传播范围主要在东欧和近东一带。该教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深深打上帝国历史发展的烙印。这一点既反映在东正教会的教义中,也反映在其组织方面。《圣经》和圣传是东正教教义的基础,此外,东正教教义还反映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449年以弗所大公会议、公元451年查尔西顿大公会议、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681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所通过、补充和修改过的《信经》里。

东正教 宣扬三位一体的上帝、来世、死后报应、天堂、地狱、末日审判,还相信耶稣基督可以救赎人类,认为教会能起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作用。

基督教的七件圣事在东正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七件圣事是:受洗礼、坚振礼、祝圣礼、告解礼、婚配礼、敷油礼和圣餐礼。节日和斋戒在东正教中也有重要意义。东正教不接受天主教的某些教条,如关于圣灵不仅来自圣父,且也来自圣子之说,炼狱、童贞女马利亚贞洁受孕和其肉体升天的教理,反对罗马教皇永无谬误说,不承认其至尊地位,只承认他是罗马的主教和西部教会的首脑。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没有统一的宗教领导中心,也无统一的教会首脑。东正教举行仪式时,除使用希腊语外,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它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东正教在历史上形成了5个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安提阿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和莫斯科教区。中世纪时,它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领导,并成为其国教。16世纪末,俄罗斯东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领导而独立自主,并使其宗教成为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的控制并成为国教。18世纪以后,东欧一些国家的东正教会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管辖而宣称行政上的独立自主。东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15个独立自主教会 和两个自治教会,但在名义上仍共同承认君士坦丁堡教区牧首的首席地位。它们尊重各自所在国家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虽然对当代国际迫切问题持不同态度,但它们都同意互相接触,参加基督教合一运动,出席全东正教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东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其教士穿着打扮十分引人注目,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尤其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堂内烛光万点,更显得隆重肃穆,而圣乐团的演奏和信众的合唱,也常使参加者陶醉在圣乐和圣歌之中。

东正教最初盛行于巴尔干半岛、西亚和北非,后传入俄罗斯、东欧、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再后传播到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东正教徒1.6亿人,其中仅俄罗斯就有几千万人。

东正教的特点 :特点之一:保守性。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过程十分缓慢,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因而其意识形态也毫不例外地有保守性、落后性。东正教的保守性表现在,它拘泥于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信守《尼西亚信经》的基本原则和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的各项决议,对它们不作任何更改、补充和革新。

特点之二:神秘性。教会要求教士作个神秘主义的祈祷者,从而与神交往;同时实行禁欲主义,与世隔绝,终身过隐修 生活。

特点之三:依附性。东正教是在东罗马帝国皇权统治下产生的,所以它作为精神支柱服务于帝国政府。东正教会直接受制于皇帝,完全依附于世俗政权,从来没有起过象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所起过的那种独立于皇权的作用。东罗马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有权任免教会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教会与国家相结合,同时皇权高于教权。东正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东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它教派的特征,就是国家与教会,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混为一体。”

特点之四:多中心。东正教力量较分散,不象天主教那样在全世界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首脑。它各自独立为教,其影响也不及天主教会大。罗马帝国分裂后,东正教会各主教为争夺牧首地位而经常进行斗争,每个主教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因此形成了东罗马的4个宗教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教区、耶路撒冷教区、君士坦丁堡教区和安提阿教区。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君土坦丁堡教区主教居于其它三教区主教之上,享有“至圣主教”和“普世牧首”尊号。迄今为上,除上述4个教区或教会外,东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十几个教区或教会。

特点之五:具有华丽、庄严的气势。教堂四壁悬挂众多使徒画像。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礼仪时,整个教堂灯光通明,烛火万点,十分隆重、静穆,圣乐团演奏,引领圣歌,带动信徒的情绪,使之陶醉在圣乐氛围之中,宗教气氛之浓,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拟的。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 :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裂成东西两派。东派是在帝国东部地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帝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民族、风土、人情、习俗等方面与西方不同,东正教在这里的发展与西方天主教有所差别,表现在:

(1)经典:东正教除《圣经》(新旧约)外,还包括《圣传》(即前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决议)、《尼西亚信经》教父亚大纳西、大巴西勒、金口约翰等人的著作和神学家格列高利等人的作品,而天主教的经典则主要是《圣经》。

(2)教义:东正教主张圣灵只来自圣父,不同意天主教关于圣灵既来自圣父又来自圣子之说。否认天主教关于教皇“永无谬误”、永远正确。

(3)宗教仪式:东正教教士衣着与天主教不同,东正教主教头戴圆筒帽,身穿银白色或黑神袍,胸挂圣像,手持权杖,天主教主教则头戴瓜子帽或四角帽,身着金黄色长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祷告时,东正教除使用希腊语言外,许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如斯拉夫语言。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洗礼时,东正教采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刚采用注水式;东正教的坚振礼在婴儿受洗后不久举行,而天主教则在婴儿长到七至八岁时进行;在圣餐礼上,东正教徒是饼酒同领,而天主教规定,只有神职人员才能饼酒同领,平信徒只能领饼;东正教准许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再婚,而天主教则规定,一切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强调独身主义和禁欲主义。

(4)宗教节日:东正教的一些大的节日与天主教节日大体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如:东正教的主降生节,天主教称耶稣圣诞瞻礼;东正教的主领洗节即天主教的主显节;东正教的主进堂节相当于天主教的圣母行洁净礼日;东正教的主进圣城节,在天主教里叫棕枝主日;东正教的主升天节,等于天主教的耶稣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三主日,在天主教里为天主圣三瞻礼;东正教的主显圣容节,即天主教耶稣显圣容日;东正教的圣母安息节,在天主教里称圣母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母进堂节,在天主教里叫圣母献堂瞻礼。东正教的其它一些小节日则因民俗习惯不同而异,如乔治节、尼古拉节、彼得节、殉教节等。

(5)神品:基督教会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副执事)、助祭(执事)和司祭(神父、主教)三个品位。基督教会分裂后,东正教会实行牧首制,牧首制确立后,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黑神品有修土、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长等。

天主教会的神品分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罗马教廷制进一步发展后,主教品位又分为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6)教历:东正教使用儒略历法,它是公历的前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对之进行了改革,于1582年公布新历法,称为格列历法。此历法后来被多数国家采用,被认为公历。天主教会自那时起一直采用格列历。

(7)教堂式样:东正教堂的建筑式样多为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拜占庭式教堂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斯拉夫式教堂如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堂。天主教堂则多为罗马式或哥特式。罗马式教堂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堂;哥特式教堂如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二、为何说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其兼具艺术家的浪漫气质,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活动的时代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这时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看到社会的弊病,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又有一些人则在另一方面寻找出路,尼采哲学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宗教和道德的虚伪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他反对一切旧的传统,是个彻底的偶像破坏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蔑视群众,从个人主义出发,既揭露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尼采的思想从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曾对因不满现实而探求新路的知识分子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反动势力也把它当作他们的思想基础,例如德国的纳粹分子就把尼采的思想奉为他们的圭臬。

这是尼采于1883年,1884年1月出版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的命题。查拉图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创始人,尼采借这个教主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两个主要内容是“超人”和“万物永远还原”。尼采在书中预言,由于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人,即“超人”。他宣称“上帝已死”,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不自觉地泄露了导致上帝死亡的真正的原因,即上帝之无能、救赎之无效和人类之绝望。上帝并用“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为口号,攻击基督教宣扬的“奴才道德”。

尼采的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挑战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人的理性足以解决一切,因此上帝在人的心目中应该是‘死’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在西方,能“与上帝争论”的人不多。所谓“上帝死了”,是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西方世界的价值(尤其是道德)原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譬如,你问一个人为何要有道德, 则答案是因为上帝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为恶必受惩罚。但是,许多人信仰上帝之后,言行表现依然故我,成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像他们这样的信徒不是谋杀了上帝吗?不是证明了上帝是个易受利用的工具吗?

于是,尼采要起来革命,推翻那老朽不堪、虚有其表的上帝,让人类得以解脱,重新正视生命的价值。他要对人的生命及其一切潜能说“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叔本华的“求生存的意志”给尼采很大的启发。尼采认为,与其说“求生存”,不如说“求权力”(或“求力量”),因为有的生物会冒着生命危险而采取行动,目的是求其个体力量的最大扩张。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在表现“求力量的意志”,即使弱者屈服于强者,也是为了成为更弱者的主人。

尼采的家庭背景相当特殊:长辈三代皆为德国新教路德派的牧师,他由于父亲早逝,从小生活在全部是女性的家庭中。他原来攻读神学,后来失去信仰,改念语言学,希腊文极佳。25岁时,尚未取得博士学位,就应聘为瑞士一所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但10年之后就辞职,再过10年就精神失常,逝世时不过56岁而已。

第二篇: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四处奔波,传经布道,他宣扬“天国”的美好,抨击富人的贪婪和罗马统治者的残暴,说他们要进入天国“比骆驼想要穿过针孔还难”。耶稣的这些言行触怒了富人和统治者,最后犹太贵族勾结罗马总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虽然这些只是传说, 但这毕竟是对处于绝望中的人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早期的基督教还主张“反对富人,仇恨罗马”, 因而基督徒往往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迫害。后来因富人逐步控制了教会,原来教义中等待来世降临的思想逐渐被忍受苦难、服从现实的思想所代替,从而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从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以后,又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广泛区域内传播开来。在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以至全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但由于它们主要经典《圣经》的相同和基本教义的一致,所以在习惯上都可以称它们为基督教。[3] 1.2 基督教各教派的形成

基督教主要可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公元1054年,基督教逐渐分裂,西部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称罗马公教会(我国称它为天主教会)。东部以东罗马首都君土坦丁堡为中心的称正教会(即东正教)18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教,总称新教(我国称之为耶稣教或叫基督教)。[4]基督教产生的初期是一种下层人民的宗教,参加者多为贫民、手工业者、奴隶或半自由人,组成一些秘密的小型团体,进行传教。后来,逐渐联合起来,统一教规,设立牧师、主教等,形成了基督教会。至公元3 世纪,一些工商主、官员、知识人士也加入教会,有些还担任了主教、牧师等神职,基督教也就逐渐演变,由下层人民的宗教变成可为统治集团利用的宗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以后基督教文化替代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主流,即由神本主义的文化思想替代了人本主义的文化思想。基督教创建以后, 历经演变, 1054 年时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互相开除对方教籍, 形成基督教会正式分裂, 西部教会称自己为“公教”(加特力教,中文译成天主教),东部教会称“正教”(中文译为东正教)。十六世纪时,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又从罗马公教(天主教)中分裂出去成立新的宗派:“抗议宗”基督教,或称为基督教新教。此后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发生宗教改革运动,成立了许多基督教新教宗派。由此,形成目前这种格局的基督教的三大系统。[5]

1.3 基督教的发展

据《国际宗教研究学报》发表的《2001世界宗教工作统计表》所言: 世界总人口在1900年是16亿,1970年是37亿,2000 年是60亿,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78亿;全球基督教信徒人数在1900年是5亿6千万,1970年是12亿3千万,2000年是20亿,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26亿。[6]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平成为现代的主要话语。在如此背景之下,宗教之间也开始积极进行对话、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向来以自由化著称的基督教首先行动起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基督教的新教开展了普世救会运动,倡导各派消除隔阂,平等地在基督教内组成一体。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普世救会运动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适应世界潮流,该会把促进人类平等、正义和平,开展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作为重点,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过去相互对立,甚至相互仇视的一些教派在逐步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合作。罗马天主教会1962年到1965年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更是积极推动对话与合一的运动,热情支持与东正教、新教的合一,表示尊重其他宗教,要与全人类对话,与无神论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对话,这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7]对于基督教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1955年中国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建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确立了独立自主自办的办教原则,在政治上跟上了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相适应的步伐。“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人们如饥似渴地徜徉在思想的各个领域,探寻那些曾经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区,了解和思索先前曾被自己唾弃和否定过的东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基督教活动也逐步得到恢复,信徒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中国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了我国基督教信徒人数的最新数据: 目前我国基督教信徒总数为23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基督教徒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调查亦显示基督教徒信教的主要原因中,受家庭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占15%,归因自己或家人生病的信徒占到了68.8%。[8] 伊斯兰教

2.1 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历史的大转折时期,社会动荡,内部民族部落体制正处于解体过程之中,贵族与平民矛盾加剧。外部受到强邻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对北部地区的威胁,南面遭受埃塞俄比亚人的侵扰。这些国家都想控制阿拉伯半岛上的商道,因为半岛正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这时候,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阶层人士普遍要求实现政权统一,政局稳定,希望社会通过改革求得进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 后来被集录在一起, 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拉伯语为“哈里发”)便以“圣战”的名义向外进行领土扩张,伊斯兰教也随之向外传播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在中世纪由近东传入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到今天全世界约有八九亿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中东以及以后逐渐传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伊斯兰教各教派的形成

伊斯兰教的信仰人群主要是在阿拉伯半岛、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他们被统一称为穆斯林。就世界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分布面积最为广阔。“伊斯兰”指的是“归顺”、“顺安”,意译为“清真”或“真教”。由于中国回族信伊斯兰教的人甚多,中国人一般称之为“回教”,或是“清真教”、“天方教”。在各种宗教中伊斯兰教的形成相对较晚,它是在吸收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基础上,同时结合阿拉伯自己原始的宗教创造出来的。

伊斯兰教有许多不同的教派,其中两个最大的教派,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七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统治者的分化。伊斯兰教出现不同教派,正统派拥护哈里发统治,信奉追记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认为《圣训》应同《古兰经》同样受到尊重,被称为“逊尼派”:反对派被称为“什叶派”(什叶是阿拉伯“小集团”、“改宗者”之意)。“什叶派”认为哈里发一职应由穆罕歌德的后裔承袭,否认俊马哈里发的合法伊朗霍梅尼即为什叶派领袖,在伊斯兰教中属少数派。什叶派其后又分裂,分出了一种军亭民主派,称为”哈瓦里杰派”(意为“退出者”)。这一派主张恢复原始的平等与民主,土地归穆斯林公有,战利品应由一般战士平均分配,哈里发应由教徒选举产生。霍梅尼认为应按照《古兰经》的教谕,以伊斯兰教指导每个人的精神生活,还要统治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比较独裁,属“激进派”。已故埃及总统萨达特则属温和派他主张把世间事务与精神事务截然分开, 认为宗教不应涉及政治。[9]

2.3 伊斯兰教的发展

宗教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宗教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由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宗教器物等组成的复杂系统,20 世纪末以来的最深刻变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浪潮也改变了宗教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宗教发展出现了复杂的局面。[10]原教旨主义最初是一种保守的基督教思想,之后原教旨主义在世界各个主要宗教中都有了市场,其中又以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对当今国际政治影响最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国家的政教关系发生急剧变化,60一70年代形成的宗教服从于政治、服从于国家的态势发生逆转。以伊朗霍梅尼执政为契机,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宗教界强烈要求提高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提出了伊斯兰教治国的主张。与之相适应,一些国家的宗教政治反对派兴起并掌握了政权,如苏丹和阿富汗等国就是这样。近年来,中东地区所有穆斯林聚居区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原教旨主义运动, 出现了各种合法和非法的组织和政党。佛教 3.1 佛教的起源

受佛教影响深入的国家有中国、尼泊尔、日本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北印度,是在反婆罗门教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新兴宗教。其创始人是释迩牟尼,意为“释迩族的圣贤”,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一小国的王子,由于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战乱不能够以他所学的哲理学说来解释,为了寻求人生的真理,他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49 天,终于在有一天顿悟出了“他” 的真理,认为宇宙人间万事万物都不过在刹那之间生灭,皆无常存本性,并由此悟出“ 苦”、“集”、“灭”、“道”等“ 四谛”。“苦谛”谓尘世一切本性皆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实践灭苦之道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达到“捏梁静寂”,即“无欲无我”、“熄灭”、“寂静”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从35岁那年开始,便在印度的北部、中部的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门徒,门徒尊称释迦牟尼为“佛”,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教自然也就被称为“佛教”了。

3.2 佛教各教派的形成

佛教可划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教三大派,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一、二世纪之间,除宣扬“自我解脱”外,还标榜“救渡众生”,按佛教教义解释,这种教义能运载更多的人,脱离现世的苦海,达到彼岸的境界,故称为“大乘”,而寻承“自成解”的早期佛教则被贬为“小”。后来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又同婆乡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箱合,形成密教。若携经典所用的语言体系来划,则又有巴利语系佛攀、汉语系价教和藏语系佛教之别。

从学说思想发展来看, 印度佛教在它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分裂时期(演变形成了很多学派)、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和密宗盛行时期。佛教起源于印度,也衰落于印度,在公元十九世纪之前的七百年中,印度基本上己没有佛教,现今印度的佛教是在公元十九世纪后期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到公元四世纪,中国佛教进入了新的时期;进入唐朝,印度诸大师来华传法,中国行者也往西方学法,使得中国佛教快速发展,宗系并起,百花齐放。但在唐末,由于唐武宗灭佛和紧接而来的唐末农民战争,使大量佛典丧失,佛教遂陷入低谷;直至五代后,佛教才再度在中土大兴,藏传佛教也逐渐走入中原,主要有萨逝派和噶举派等几个学派。东南亚的佛教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到2 一6 世纪,东南亚佛教己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并存和融和的阶 段之后,逐渐被佛教所取代。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3.3 佛教的发展

佛教文化圈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属巴利文语系的有泰国、不丹、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属汉语语系的有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北部地区)等地;属藏语语系的主要是我国的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中,泰国自1932 年以来的各部宪法都规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内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 %以上;不丹以喇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国内信徒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11]

。中国汉地的佛教传统历来注重个人的修行,寺院作为宗教团体的作用并不突出。在现代都市社会,佛教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重要性又有所下降,家庭日益成 为信徒礼佛的重要空间。都市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佛教信徒越来越多,其信仰方式随意性强,个人色彩突出,不愿意承受传统习俗、宗教教规的约束,私人化趋势逐渐增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寺院僧团组织的作用将逐渐削弱,居士组织将趋于社区化和小群化。市民的佛教团体将走向以“信众为中心”,而逐渐脱离以“寺庙为中心”。据上海学者调查,在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中,不能经常参加寺院的宗教活动,也难以严格遵守佛教的戒律(如长期素食)。他们“习惯于联系志同道合者组成松散的‘信仰沙龙’,自由地交流和研讨心得体会,周末聚会成为他们满足信仰需求的有效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宗教社区正在迅速兴起。在“亦凡搜索”提供的宗教网站中,佛教最多有225个,其它依次为基督教207个、天主教45个、伊斯兰教11个、犹太教27 个、道教8 个。宗教生活将越来越多地归属精神领域,成为民众的私人精神生活。[12] 4 结束语

在当今世界上,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它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在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其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阐述,进而揭示出宗教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当前文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特点,从而说明宗教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麟书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学研究 1984年第00期 [2] 苗懿明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10月 [3] 周树平浅说世界三大宗教,中学政史地·初中地理 2006年第Z2期 [4] 周万福 世界三大宗教概说,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院 1993年第03期 [5] 庄锡昌 三大宗教的诞生,历史教学问题 2001年第03期

[6] 王晓朝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7] 刘庸,张弢 浅析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 赵志,梁家贵 对基督教在华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 世界三大宗教 亚太传统医药,2005年第S1期

[10] 孙雄 全球化处境中的宗教发展,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 [11] 刘志庆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殷都学刊 2001年 [12]习五一 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趋势,中国宗教 2005年第01期

第三篇: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摘要:当前,宗教在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能够突破名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同点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关键词:三大宗教

形成特点 1.三大宗教的简介

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2/3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超过35亿。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公报》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信徒人数约为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1.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7%;佛教信徒约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9%。[1]此外,基督教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而佛教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信徒的95%都是亚洲人。我国在2010发布《宗教蓝皮书》上表明,中国国内现有基督徒为230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2] 2.三大宗教的起源与传播 2.1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前568年,当时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了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都耶路撒冷,沦为囚虏的犹太人为了逃避所受的苦难祈求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指“永存者”、“创造者”等)派遣救世主来解救他们。公元前583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回到祖国,从此就建立了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然而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有一部分小教派从犹太教中分流出来,他们认为耶稣才是救世主,这就与犹太教对于救世主的认定产生了教义上的分歧。[3]

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一世纪中叶,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2.2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伊斯兰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当时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和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的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各阶层,十分渴望有一个统一、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后来被集录在一起,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拉伯语为“哈里发”)便以“圣战”的名义向外进行领土扩张,伊斯兰教也随之向外传播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4] 2.3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古印度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题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相传他为了寻求人生的真理,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了49天,终于在有一天顿悟了“他”的真理,认为宇宙人间万事万物都不过在刹那间生灭,皆无常存本性,并由此悟出了“苦”、“集”、“灭”、“道”等四谛。[3]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却兴盛与东南亚、东亚等地。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最初释迦牟尼所创教义为原始宗教;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因教义和戒律的分歧,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后期佛教自称为大乘,而把前期佛教则称小乘,以后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又同波罗门教相调和而产生密教。[5] 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到公元四世纪,中国佛教进入新的时期;进入唐朝,印度诸大法师来华传法,中国行者也往西方学法,使得中国佛教快速发展,宗系并起,百花齐放,但在唐末,由于唐武宗灭佛和紧接而来的唐末农民战争,使得大量佛典丧失,佛教遂陷入低谷;直至五代后,佛教才再度在中土大兴,藏传佛教也逐渐走入中国,主要有萨迦派和噶举派等几个学派。[3] 3.从起源分析三大宗教的特点

三大世界性的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同一时期,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宗教,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因此探讨世界性宗教各自起源发展时的特点对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3.1三大宗教起源与传播的相同性 3.1地理环境的相同点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包括犹太教,这三种教都发源于中东的沙漠地区。在佛教分支中,最相近于一神教的喇嘛教也发源在中国西藏、蒙古的沙漠地区。例如,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 ℃,降雨量很小。[6] 在传播上,它们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国际商道附近。佛教于公元6世纪产生与恒河流域。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处于中东的心脏的地带,扼守3条国际交通线之咽喉,犹如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而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虽然那一块是一毛不拔的荒凉之地,但是半岛的西部有3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贾兹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转站——麦加古城。

3.2宗教的基本特征

据陈麟书关于论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中提到,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决定它们成为世界性宗教。这三大世界宗教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信仰素质;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较高的组织素质。[7]

在政治素质方面,这三种宗教都曾经被统治者们自上而下地推广,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以中国的佛教为例,隋唐统治者看到儒教和道教已经不足以统治人民,并开始推广佛教。唐太宗曾极大地鼓舞大臣们出家当和尚;而藏传佛教起初也是由于藏族农奴主控制奴隶的需要才发展起来的。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统治者推广的强制性大大超过了佛教,它们是通过政治以及军事的暴力手段来进行的。

在信仰素质方面,世界性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的彼岸世界,人们现世行事的所有希望都是为了让死后的灵魂达到未来的幻想天国。在秋然关于宗教起源之我见中提到,佛教是以乞求“今生忍耐以换来来世幸福”为主要目的的宗教。[8]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所提倡的凡事都要忍耐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而言,忍耐而得到下世的福气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同时,忍耐也是当时封建统治者可以利用的工具。

基督教有自己的《圣经》,伊斯兰教有自己的《古兰经》,佛教也有自己的许多佛经,这些经书的存在说明这三大宗教拥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民族宗教的礼仪通常比世界性宗教的礼仪要复杂繁琐,有的还具有失去理智的狂热的野蛮性。比如宗教经常需要祭祀,但是某些地方上的宗教在发生重大事件时通常会选择人祭,这种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渐渐不被人接受,因此,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是策划能够为世界性的宗教的前提。

世界三大宗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较高的组织素质,即拥有庞大的宗教专业人员,宗教机构和庙宇、教堂、修道院、宗教学院等等,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阶制度。4.三大宗教起源与传播的不同点

4.1佛教创立于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富庶的恒河流域,人们对外部的世界并无多大的奢望,因此该宗教重在自我反省,渴望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摆脱杂念,专心侍佛。因此在信仰上,佛教的神是多个的,神、天、魔、人都是众生,菩萨是觉悟了的众生,而佛是大觉大悟的菩萨。

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所以它适应社会变革强,也正因为如此,基督教自创立以来,不论传到世界的哪里,它的神只有一个,相信上帝是唯一的。

伊斯兰教产生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沙漠地区,其宗教的重要内容是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对舒适生活的向往,这对穆斯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此外,伊斯兰教只把真主安拉当成唯一的神,每年还必须进行五项功修。

4.2从三大宗教的教义上看,每个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义,但是彼此教义的难易不同。伊斯兰教的教义简单易懂,但是佛教的教义却略显深奥。毛泽东曾经对佛学进行过比较深入

[9]的研究,他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解读佛学,佛教的辨证思维也曾影响了毛泽东。由此可见,要理解佛学,是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的,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联系。这也就是佛教大部分在亚洲传播的重要原因,佛学的“四谛说”,其内涵晦涩,而西方比较倾向于直接表露,由此佛教主要在亚洲传播。

4.3在宗教礼仪方面,恩格斯指出:繁杂的宗教礼仪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古代东方大部分衰落了。基督教没有造成隔绝的仪式,甚至没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礼。它这样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仪式,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10] 界宗教。”诚然,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教众最多的宗教,有它不同于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面,那就是宗教礼仪简单易行。在中国,要潜心修习佛教,男子需要剃发为僧,女子落发为尼,并且要守着寺庙的清规戒律,诵佛念经,食素,早晚功课等等。在民间,若为信佛,则每年少不了拜佛烧香甚至为家里做法事。但就人死以后的仪式而言,佛教就比基督教繁琐得多。伊斯兰教的礼仪也未必少,例如每个穆斯林必须做五项基本功课: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由此可以看出,宗教礼仪的文明程度以及繁琐程度也是影响其传播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到如今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有其宗教之间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同点。宗教的起源地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的推动,宗教本身的礼仪文明等都是影响一个宗教能否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

第四篇:宗教历史

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题记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宗教。全世界60亿人中有宗教信仰或者相信有神存在的人大概有45亿,更有一些国家现在仍是政教合一政体,欧洲的梵蒂冈面积与人口在世界上都不算是一个大国但是它的国际影响力却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不相上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它是基督教的圣地,所有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城,而全世界有15亿正式基督徒。还有很多相信基督教但并未受洗的信众。这么多的信徒与教众就可以想象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多大。宗教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但什么才是宗教呢。

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许多人在学术上将“宗教”与“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西方语言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宗教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不相同。所以中国对宗教有着更为广泛的定义。在西方主要是西方亚伯拉罕诸教文化地区学者的定义,其对应的英语为religion。而在中国看来,西方文化中的宗教(religion),只是神宗教,即是崇拜超自然的神的宗教。西方狭义的的宗教概念,和中国广义的宗教概念,有所不同。以中国文化的观念,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亚伯拉罕诸教等“神宗教”,还有“人宗教”。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种人宗教,或称“圣宗教”。除少数将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国人相信圣人孔子并没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圣先师,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为基础的儒家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不会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为

人们注重文化知识和格物致知的观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们乐意开放地探讨任何学问的问题,而不存在科学课题的禁忌。中国人的祖先信仰,则是一种基于人的“神灵信仰”。在儒家文明地区,对祖先神灵的信仰,祖先保佑等等概念,也是对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信仰。同时,中国民间还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神灵信仰。另外,儒家社会往往同时并存著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宗教信仰。但是根据西方定义。并不将中国人传统信仰“儒教”也算作一大宗教。儒教是否是宗教,存在不同的意见。一般而言,正如道教是宗教而道家则不被认为是宗教一样,儒家、儒学不被认为是一种宗教,而对儒教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不是宗教,有些人认为是宗教,这主要取决于对儒教含义的理解和对宗教含义的理解。在香港、印尼等地,儒教(孔教)被视为宗教。无论争论如何,不可否认,存在以宗教形式存在的儒教(孔教),如在台湾,有中国儒教会,在印尼,有孔教会。所以儒教算不算一个宗教因人而异。

当今我国的宗教,是指流传于我国并被部分群众所信奉,并且受到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东正教)等。1957 年 以 后 由 于 受 前 苏 联 “ 无 神 论 ” 宣 传 的 影 响,我 国 在 宗 教 问 题 上 逐 渐 脱 离 了 中 国 宗 教 的 实 际,“ 左 ” 的 指 导 思 想 逐 渐 滋 长,六 十 年 代 中 期 更 进 一 步 发 展 起 来,特 别 是 “ 文 革 ” 十 年,国 家 和 人 民 遭 受 到 巨 大 的 劫 难,宗 教 界 受 到 严 重 冲 击。但随着左的思想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较之旧中国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其他原因,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我国社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将作为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需要,在一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在“只有当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97页)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对待宗教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宗教力量如此强大,那在我们中国和全世界有多少宗教信徒呢。据 2005 年 世 界 权 威 组 织 的 统 计,全 世 界 信 仰 宗 教 的 人 口 总 计 达 46.27 亿 人,约 占 当 时 世 界 总 人 口 64.32 亿 人 的 7 2.28 %,超 过 三 分 之 二。据近年 来 的 数 字 表 明,信 仰 宗 教 的 人 数 仍 在 发 展 中。信 仰 宗 教 的 人 们 绝 大 多 数 是 人 民 群 众。在 我 国,信 仰 宗 教 的 群 众 在 总 人 口 中 所 占 比 例较大,但 绝 对 数 字 更惊人。以 出 家 佛 教 徒 为 例,对 外 报 导 的 数 字 是 50 万 人。在 家 信 众 的 估 计 数 字 是五千万以 上。其 他 宗 教 的 信 徒2005年 《 中 国 人 权 状 况 白 皮 书 》 公 布 的 数 字 是 : 伊 斯 兰 教 1700 多 万 人,天 主 教2 350 万 人,基 督 教 2450 万 人(现 在 是 2700 万 人),道 教

在 我 国 群 众 中 也 有 相 当 的 影 响。今 天,宗 教 在 我 国 为 广 大 群 众 所 信 奉 的 状 况 没 有 根 本 改 变。这 些 信 仰 宗 教 的 人们,是 分 布 在 全 国 各 地 区、各 民 族、各 行 各 业 中追求心灵归宿的人们。尽 管在 “ 文 革 ” 中大 搞 灭 教 运 动,但 宗 教 界 始 终 没 有 改 变 对 共 产 党 的 信 赖 和 爱 国 主 义 的 立 场。宗 教 信 仰 自 由 政 策 恢 复 以 来,中 共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后 有 的 地 方 信 教 人 数 不 是 减 少 了,而 是 增 加 了,如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就 是 如 此。对 于 信 教 群 众 来 说,宗 教 信 仰 包 括 宗 教 思 想、宗 教 仪 式、宗 教 感 情 以 及 同 这 种 思 想、仪 式 与 感 情 相 适 应 的 宗 教 活 动,在 他 们 的 全 部 生 活 中 占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地 位,尊 重 和 保 护 他 们 的 宗 教 信 仰,落 实 宗 教 信 仰 自 由 政 策,合 理 安 排 宗 教 活 动 场 所,保 证 信 教 群 众 的 宗 教 活 动,是 团 结 广 大 信 教 群 众 共 同 建 设 现 代 化 强 国 的 重 要 条 件。所 以,贯 彻 落 实 好 宗 教 政 策,是 关 系 到 “ 最 大 限 度 地 团 结 一 切 可 以 团 结 的 力 量,调 动 一 切 可 以 调 动 的 积 极 因 素,为 全面实 现社会主义所努力。在 国 外,信 仰 宗 教 的 人 数 更 为 众 多。70 年 代 日 本 大平首 相 访 华 时 曾 说,据 1976 年 统 计,日 本 信 仰 佛 教 的 有 8700 万 人 之 多,此 外 还 有 信 仰 神 道 教 的。东 欧 一 些 前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搞 了 几 十 年 无 神 论 宣 传,但 信 仰 宗 教 的 人 数 仍 占 总 人 口 的 60 % — 95 % 不 等。苏 联 解 体 前,尽 管 搞 了 70 年 的 无 神 论 宣 传,信 仰 宗 教 的 人 数 仍 占 总 人 口 的 50 % 以 上。宗 教 的 群 众 性 在 国 际 上 也 鲜 明 地 体 现 出 来。宗 教 在 港、澳、台 同 胞 中 和 旅 居 海 外 的 侨 胞 中,受 到 广 泛 信 奉 和 尊 重,有 很

要 深、引 的 的 台 他 意 群 同 们 义 众 基 础 和 影 响。发 挥 宗 教 的 独 特 优 势,争 取、团 结 港、胞 和 海 外 侨 胞 维 护 祖 国 统 一,促 进 一 国 两 制 的 实 施,回 内 地 和 大 陆 投 资,加 快 我 国 经 济 发 展,都 有 极 为 重。

宗教有怎样的魅力可以让如此多的人为信奉呢?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对宗教为什么信仰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典型的有六类:

1、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约束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为自己或他人设置各种行为禁忌,并使自己和他人严格在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限制的范围内活动。

2、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是人对巨大的自然力量、壮观的自然景象、神秘的自然变化、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惊奇与迷惑,它使人自觉地、积极地听从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安排。

3、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它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依赖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积极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公众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个人对于社会的凝聚力。

4、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它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自觉地用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忏悔自己的恶行,忍受社会的压迫,从而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的需要。

5、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自然物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人的最初出发地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

6、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它是人生的价值目的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的一切行为自觉不自觉地服务于人生的最终价值目的,宗教理想的核心是与神灵合一,灵魂得救,永享天国之乐,这些唯心主义的内容实

际上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本质,由于宗教理想集中了宗教的精髓,体现了宗教信徒的根本追求,因而对教徒的诱惑力最大,最能激发他们的强烈情感和牺牲精神,许多宗教狂热往往都是在实现或保卫宗教理想的名义下兴起的。

其中宗教的“原罪论”有助于预先设置负向情感,从而提高人对于痛苦、挫折与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功名虚无论”有助于降低人对于功名的情感强度,从而缓冲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神灵意志论”有利于人平衡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 宗教的历史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

2、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3、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它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宗教的理解,请正视宗教的意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相信我们的思想会有更加完美的升华。‘

第五篇:正确认识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

正确认识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 旗帜鲜明地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一、新疆宗教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重要的交通动脉和商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通道。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宗教,很早就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由东向西和由西向东的相互传播。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新疆,自然成为东西方许多宗教的传播和汇聚之地。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原始宗教,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原始宗教的高级形态——萨满教。大约公元前4世纪左右,外来宗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这些外来宗教与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逐渐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各个宗教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新疆的宗教也随之不断演变。有的宗教因统治阶级的推行兴起了,有的宗教因统治阶级的压制衰落了;原有的一些宗教消亡了,一些新的宗教又传入了。但是,不管各种宗教如何兴衰更替,各种宗教的地位如何变化,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概括起来,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这一阶段从新疆出现原始宗教直到外来宗教传入,历时至少数千至数万年。

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构成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包括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传入,历时1000多年。

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在这一阶段,伊斯兰教通过对和田的宗教战争,逐渐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南疆地区,形成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这一阶段的早期各种宗教都比较活跃,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则日趋衰落。这一格局大致持续了6个多世纪。

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公元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东察合台汗国的强制推行下,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由于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主要在汉族中流行。公元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后,佛教又在北疆地区兴盛起来。此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相继传入新疆。新疆的宗教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二、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特点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与传播的地区

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

(二)、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 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可以看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宗教的地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教独存”的情况,“一教为主、多教并存”始终是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

(三)、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维吾尔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兰教。民族宗教信仰的不断改变,也是导致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的重要原因。

(四)、新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双重作用

1、宗教对新疆发展的积极作用

宗教包含劝人从善、乐助他人、扶贫济困、不做恶事、淡泊名利等积极因素,如佛教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渡人”、“天人合一”;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

2、宗教对新疆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广大农村发展水平落后,人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胡达”的身上。他们认为种植是共产党带着干的,收获却是“安拉”给的。这种虔诚的宗教意识对南疆维吾尔族农民世界观的影响是很大的。南疆许多地区的农牧民只满足于吃饱穿暖、缺乏进取和承担风险的精神,没有更高的生活要求。长期靠救济过日子,贫困户心安理得等着、争着领救济。在贫困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话:五十年代领救济,感谢共产党;六十年代领救济,真是救命粮;七十年代领救济,政府该这样;八十年代领救济,开始学撒谎;九十年代领救济,公开叫喊给少了。“反正共产党不让饿死人”在部分贫困地区已成为少数民族贫困者懒惰和混日子的依据。这种把改变生活命运的一切希望寄托在胡达身上以及满足于低水平的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是不利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创造美好生活的,对发展民族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五)、多种宗教并存是新疆宗教历史的基本特点,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民族分裂主义却不顾历史事实,歪曲和杜撰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胡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流行伊斯兰教,其目的就是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这是新疆的非常突出的特点。近代以来新疆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骚乱事件都是利用宗教。包括 “7•5”事件上街呼喊的口号依然是所谓的“圣战”。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新疆宗教的演变历史,肃清“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思想在新疆的流毒和影响。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新疆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共同维护了祖国统一。新疆的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都是新疆这一方热土的主人,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我们第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用事实和史实去批驳他们的反动谬论,从根本上摧毁“三股势力”鼓吹“新疆独立”的反动思想理论体系。使“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等正确观点在各族干部群众头脑中牢牢生根。

三、认清非法宗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危害,旗帜鲜明地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一)、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为什么要利用宗教

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为什么往往要在宗教问题上做文章,要以宗教作为利用的工具?深究起来,这也是由宗教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宗教的特点很多,但敌对势力和分裂主义分子主要是抓住宗教的如下几个特点进行加以利用的。

1、神圣性——是指宗教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威严性。在生活中,一种外部力量一旦被超现实化,就带上神圣的意义,人们得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之心就油然而生。宗教信仰的对象——神灵表现为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这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是不可感知的,因而具有神秘色彩。其次,宗教信仰的又一显著特征是来世观,由于神灵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人们的今世福祸,荣辱升降,来世或进天堂进地狱,全由这种神秘力量决定,信徒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尤其是对来世的关心,无不对神灵怀有虔敬之心和畏惧感。这样,神灵在信徒的心目中就具有特殊的威严性,信徒不仅对其顶礼膜拜,且绝不允许非信仰者对神灵有丝毫的不恭和亵渎。宗教的神灵性直接造就了信徒的感性和意志的高度圣化,进而表现出特殊的宗教氛围。在非宗教徒看来是奇特的、无法理解的,甚至是装模作样的言行、礼节、禁忌以及思维方式,在宗教徒的实践和体验中却有着无法言传的神圣、庄严和伟大。从外在的服饰、礼仪、禁忌到内在的信仰传递、信仰功能的发挥,全被置于神的旗帜之下,染上了超凡圣人的色彩。在此特殊的宗教氛围中,一个誓言可以约束信徒的终身行为,一件圣物可以叫信徒自毁肢体以示敬畏,一定的服饰和特殊的仪式可以让信徒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神的召唤可以叫信徒赴汤蹈火而毫无畏惧。

2、盲目性——由于宗教信仰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超人间形式的反映,永远不能被人所感知,更无法为实践所证实,因此,人们队这种对象的服从、信仰与崇拜,完全是盲目的,这就使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如政治信仰和科学信仰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宗教信仰的盲目性极易导致一些非生理性的行为。

3、敏感性和狂热性——任何一种信仰对信仰者来说都是不可亵渎的,宗教信仰更是如此,它是信徒精神世界最敏感的地带,他们的情绪和感情极易从这个方面激发出来。由于宗教信仰具有突出的非理性色彩,因此,一旦信徒的宗教感情被激发出来之后,就很容易走向狂热,尤其是当众多的信徒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狂热极易导致群体的非理性行为。

4、民族性——对于历史上几乎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来说,宗教教义与宗教礼仪已渗透到这些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世代相袭,广大群众对祖辈信奉的宗教有着朴素的宗教感情,宗教信仰与宗教感情已转化为该民族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素质,单个宗教信徒的个人感情往往受群体心理的支配。在这里,由于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对广大信教群众来说,对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态度,往往被视为是对这些民族本身的态度。

5、排他性——各种宗教,尤其是世界宗教无不宣称,它们所信奉的神灵都是无处不在的、全知全能、全美全善的,在宇宙具有唯一的至尊至上性,这就使这种神灵具有强烈的排它性,这种排它性使信徒的宗教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排斥异己的色彩,也是把信徒的宗教感情引向狂热的重要诱因。另外,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立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竭力夸大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夸大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差异,大肆散布共产党是无神论者,要消灭宗教,叫嚣要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以宗教压倒马列主义”,推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6、信仰性——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而精神世界的东西,人们相信或否定什么是不能用行政、暴力手段予以强加或予以取缔的。加之,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比资产阶级更加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据此,无产阶级政党制订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通过国家宪法肯定下来。敌对分子正是利用我们尊重和保护信仰自由的法律和政策,大肆进行种种反革命活动,以合法掩盖非法。

此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的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那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族际交往有限,人际交往狭小,人们被封闭在狭小的社区圈内。这一切,使宗教的传统性、神秘性、盲目性(迷信和非理性色彩)、保守性、不宽容性和排它性都较为突出,宗教氛围较为浓厚,人们的宗教感情极易被激发出来。

由于宗教的上述特点,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划不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界限,而从事分裂和破坏活动的人常常是故意混淆这种界限,他们利用广大群众朴素的宗教感情,通过大搞非法宗教活动,激发群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情绪,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最终达到反党反社会主义、分裂祖国、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由于宗教具有被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的某些特点,可以肯定,他们今后不仅不会放弃,而且会加紧利用宗教,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认清非法宗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危害,旗帜鲜明地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1、非法宗教活动的本质及其表现

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是一件科学性和政策性很强而又必须做的事。正确界定非法宗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制止违法、非法宗教活动;有利于揭露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活动、恐怖活动和其他刑事犯罪活动。宗教活动是宗教信徒为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独自或集体进行的一种较为固定或有规律的仪式或习俗行为。诸如:拜佛、诵经、烧香、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等。那么是不是说不管在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进行上述活动都是合法的、正常的宗教活动呢?当然不是。宗教活动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属于国家管理的范围。为了保障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国家除在相关法律中有所规定外,还专门制定了有关宗教方面的法规、规章以及相关政策,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只有那些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宗教活动才是合法的、受保护的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是指不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宗教活动。这也是它与合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所在。非法宗教活动,是泛指一切违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及自治区有关法规、条例和政策的种种宗教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法宗教活动有二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一是宗教活动,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其主要表现有:(26)

以宗教为由影响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干预行政、司法、计划生育政策和遗产分配,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强迫或变相强迫他人信教、封斋、礼拜;或以斋戒为借口干涉群众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强迫妇女进寺礼拜和戴面纱。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伊斯兰教倡导着装得体、举止文明,充分展现妇女的美和青年人的活力。由未经爱国宗教团体聘任、无宗教教职资格证书的人员组织、主持宗教活动、举行宗教仪式。

未经批准,在本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有组织的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人员在本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地方讲经布道、聚众进行宗教活动。

礼拜应当到法律许可的地方去做

未经批准,擅自从外地搬请宗教教职人员。未经批准,擅自邀请内地宗教教职人员来我区进行宗教活动。

自封传道人,随意发展教徒。擅自祝圣神职人员。擅自接受国(境)外宗教组织的祝圣。

非法开办教经班(点),修道班、神学班,未经批准私带学经人员。未经批准,在各级各类学校和非学历机构开设宗教课程或进行其他宗教活动。

强迫、唆使、纵容、放任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礼拜、学经、封斋。

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信教? 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给未领结婚证者以念“尼卡”等宗教仪式结婚,未依法办理离婚手续而以念“三个塔拉克”就离婚等方式干预婚姻。

恢复或变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搞“教主”继承,放口唤,派阿訇,收宗教课税。

在宗教活动场所架设高音喇叭进行宗教活动。

利用参加婚礼、葬礼、家庭聚会,以及“麦西来甫”等机会,进行“太比力克”等讲经布道活动。以“阿拉力”和“哈拉木”为名宣扬、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干扰正常的宗教活动。

内地非法宗教组织以派遣人员、培训骨干和提供资金等方式,拉拢我区信教人员,培养地下势力,建立非法宗教组织。

未经批准,擅自进行“**转世”,以及跨地区进行**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

蓄意挑拨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或同一教派内的纷争、制造混乱。

未经批准,擅自编辑、翻译、出版、印刷、复制、制作、发行、销售和传播宗教类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

未经批准,利用数字出版和互联网、手机、移动存储介质等媒体宣扬、传播宗教。

非法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收听、收看、传播境外宗教广播电视节目。擅自组织、参加非由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组织的赴国外朝觐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零散朝靓

未经批准,擅自接受国(境)外组织或个人宗教性捐赠。接受境内非法宗教组织宗教性捐赠。

未经批准,擅自参加国(境)外宗教组织的各种培训和会议,擅自与国(境)外宗教组织联系进行宗教活动和交往等。参加境内非法宗教组织的各种培训和会议等。

境外组织和个人以经商、旅游、讲学、留学、文化交流以及给受灾地区捐款、捐资助学、扶贫帮困、防病治病等为名,进行宗教传教活动。

未经登记和批准,私设活动点。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或者修建其他建筑变相用以宗教活动。以出资修建为由把持操纵寺院。

未经批准,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

这些非法宗教活动干扰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我区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近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已经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直接利用的一个重要阵地。事实告诉我们,哪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中央把非法宗教活动最为影响我区稳定的主要危害之一明确提出来,这是非常正确和很有针对性的。

2、旗帜鲜明地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宗教活动场所是履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地方,不得搞违法、破坏活动。当前的任务是要对我区现有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次普遍的等记,建立档案,并对一些重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一整顿。凡在宗教活动场所主持仪式和讲经的,都必须是经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的爱国宗教人士。对态度暧昧甚至坚持民族分裂主义立场的宗教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负责人,应及时稳妥地调整撤换,使宗教活动场所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中。

必须划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宗教活动的界限。党和政府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了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所为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信教群众按照各教的教义、教规和习惯,在宗教活动场所及在自己家里进行的拜佛、诵经、烧香、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封斋、终傅、追思、以及过宗教节日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应由各宗教的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自己来办理,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全面正确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须理直气壮地保护正常的合法的宗教活动。只有真正保护了合法的宗教活动,保障了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决不能因为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就对正常宗教活动也横加干涉、制止,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必须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当前,宗教方面的问题大量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又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必须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要把宗教问题与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坚决地同分裂主义势力作斗争,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和破坏活动,要坚决抵制和打击;对利用宗教在境内建立反革命集团,公开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煽动,制造有组织的骚乱事件和武装**事件等犯罪活动,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对于那些出于宗教感情等原因进行的一般性的违法行为,要立足于教育,切忌把他们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

在今天,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更是肆无忌惮地通过大搞违法宗教活动达到分裂祖国和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我们必须从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高度去充分认识非法宗教活动的严重危害及制止、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做好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

下载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三大宗教发展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基督教是以《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耶稣为救世主)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

    三大运营商历史

    中国通信的改革重组发展史(1949—至今) 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从此,新中国也有了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国家机构。 电信竞赛序幕拉开 1994年,邮电部成立移动通信局......

    西方节日的宗教内涵浅析(很浅)

    西方的主要节日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印迹。西方节日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 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本文就这四个节日谈一谈西方节......

    圣诞节是一个西方宗教节日

    圣诞节是一个西方宗教节日,它像我们中国的春节一样,大家欢聚一堂,交换礼物,寄圣诞卡,吃火鸡大餐,圣诞节流传到今天成了一个孩子的节日,也是年轻人化妆舞会的节日,它已经完全没有了宗......

    三大宗教的起源(优秀范文五篇)

    三大宗教的起源 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

    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教案(合集)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 汪桂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 2、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阿育王......

    43.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

    新疆宗教历史调查5篇

    新疆民族民俗、节庆宗教调查问卷 摘要: 现当代大学生民族及宗教信仰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咱们新疆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值得关注、重视。此报告调查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