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前言:宗教是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产物。以往,宗教学界和历史学界在探讨世界性宗教形成和发展问题时,一般都着眼于宗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注意深入挖掘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数人都忽略了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宗教的影响。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粗浅分析。
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外在条件之一。美国著名的女地理学家辛普尔在论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时,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她认为,是在西亚“这种单调的沙漠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使人们产生了一神教”。辛氏的观点虽有过份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之嫌,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的国际商道附近。
新航路开辟(15世纪)以前,维系东西方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欧洲──小亚细亚──黑海、里海南部──中亚──印度、中国;第二条是,欧洲──地中海东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中国;第三条是,欧洲──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红海──阿拉伯海──印度──中国。这三条交通线都以中东地区为枢纽,以古印度为实际终点,以中国为理想中的最远端(15世纪以前,虽然有丝绸之路,但中国和西方仅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商业往来)。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恒河流域。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西方人眼中,它是“一个富庶的文明社会”。印度的黄金、香料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当时的恒河流域更是出现了以舍卫城、阿逾陀城、王舍城、吠舍厘城、瞻波城、波罗奈城、侨赏弥城、但叉始罗城、华氏城等为代表的九大工商业城市。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之真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经济地位的极度分化,一些富裕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种姓家产万贯,而大量的首陀罗却身无立锥之地。释迦牟尼即是在这种形势下打出“众生平等”的旗帜,向宗教特权阶层--婆罗门贵族发难,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最早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地处中东的心脏地带,扼守三条国际交通线之咽喉,犹如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自古就有国际交通枢纽之称,历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遍地流着蜜与奶的地方”,真可谓是过客匆匆,许多民族都在此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剧。古代犹太人在此建国的美梦被异族军队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踏碎,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都寄托给了上帝,创立了犹太教,在此基础上,公元1世纪又出现了基督教。
伊斯兰教兴起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当时,这是一块荒凉的不毛之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游牧经济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沿一定的路线迁徙,在干旷草原和沙漠中逐水草而居。值得庆幸的是,半岛的西部有三条重要国际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贾兹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转站--麦加古城。于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遂在此汇成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与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宗教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传播,这是宗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能否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宗教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增加教徒的人数,形成一定的、与起源地相关的宗教分布区域。而固步自封、偏安一隅的宗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影响衰微的民族或地区性的宗教,甚至会遭到灭顶之灾。
世界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受到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兹分述如下: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与地形、气候、海洋、河流等许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从整体而言,三大宗教的传播是在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
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所包围,北部有喜马拉雅山为阻隔,东部通过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与东南亚相通,西北部有苏莱曼山口和西亚、中亚相通。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佛教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的地理阻力甚大,所以它的主要传播路线只能是沿恒河东下,或逆恒河、经印度河、穿越苏莱曼山口而西向。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佛教走向世界时选择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东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第二条是先向西再转而向北,到中亚又折而向东。由于佛教向西大规模传播之时(约1世纪以后),在它的西部先是有波斯(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的基督教,6世纪时又有了强劲的伊斯兰教,以这三股宗教势力为代表的西亚宗教不断东渐,所以,佛教在中亚和它们遭遇后只能是转而北上又东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进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第三条是翻过喜玛拉雅山山口,直接向北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前两条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路线。
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国际十字路口,其传播可以选择多种方向,但是,由于伊朗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反差太大,加之这两个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劲压力,所以,它最终只好向西部传播,最初主要是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产生影响。而传播的实践证明,基督教思想也确实符合地中海式气候或与此相近的海洋性、温带气候影响下的居民的心理,所以,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一帆风顺,欧洲很快即成为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降雨量很小,有时甚至滴雨不下,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教义简略、通俗易懂的伊斯兰教普遍受到了民风纯朴、憨厚的阿拉伯人的欢迎,并很快在自然环境相似、社会发展进程相当的民族和地区得到迅猛的传播,如西亚、北非的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即基于此种原因。有学者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甚至有人说20英寸的等雨量线,就是伊斯兰世界的界线。
2、人口迁移因素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宗教的发展(或没落)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国家之间都进行过难以数计的战争,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实质上也是一次次的“各种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间的竞争。在众多的神灵和宗教的角逐中,他们都要抬高自己所奉神灵和宗教的权能,压倒以至否定其他的神灵和宗教。一批批的民族和国家在斗争中的失败和灭亡,最终促使他们的神灵和宗教的灭亡。作为胜利者的民族和国家,其所奉之神灵和宗教自然会从局部地区的神坛跃升到高高的天堂”。所以说,“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人口迁徙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
公元1世纪左右,古印度受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月氏人的入侵,他们在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和中国东汉、罗马、安息形成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帝国。迦腻色加统治时期(约公元78-101年),大力鼓励月氏人改宗佛教,并不遗余力地把佛教推广到贵霜帝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佛教能顺利地通过中亚、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与月氏人的对外战争和民族迁徙是分不开的。
在基督教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人文因素显得更为突出。3世纪以前,在中东地区,南来北往、东征西讨的民族都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争夺的重点,势力微弱的犹太人在无数次的民族征服中,经常被迫流亡他乡。随着犹太人的不断迁移,基督教象星星之火般被播散到欧洲各地。4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把欧洲原有的民族秩序搅得天昏地暗,刚刚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制飞跃的“蛮族”(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克勒特人),在主宰几乎整个欧洲的同时,也把基督教传遍了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犹太人、特别是“蛮族”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6世纪中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打着“圣战”、“为安拉而战”的旗帜,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阿拉伯人纷纷离开自然条件恶劣的故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往他乡的征程。中亚、小亚细亚、北非,甚至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等地都出现了数量空前的阿拉伯移民。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阿拉伯移民浪潮之中成为世界性宗教的。
更能直接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史实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并无世界三大宗教的踪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处在落后的图腾崇拜阶段。然而,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脚步而来的是,大量的欧裔移民涌入新大陆,据统计,新大陆发现后的400年间,欧洲向美洲移民达3.8亿人。⑤基督教就是和这些欧洲移民一起被移植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也就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3、政治版图变化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政治地图表示各国政治的空间差异,反映各国的统治范围,在特定的政治版图之内,往往会有一种特定的宗教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不争的史实是,世界帝国虽不能创造世界宗教,但一种宗教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却总是借助于世界帝国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威。在每一个世界宗教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帝国巨人: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佛教的传播虽然已在恒河流域取得了胜利,但把佛教推广到印度全境,却有赖于阿育王的孔雀帝国在印度全境的统治。而贵霜帝国则把佛教从印度带到了中亚,进而影响中国,并通过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强大影响,使佛教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成为世界霸主,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如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不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或罗马本身不是一个雄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如果查理大帝不扶持教皇或没有一个法兰克人建立的查理曼帝国,那么,基督教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进一步讲,如果不是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和侵略,基督教走向全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伊斯兰教从创教之初就已经牢牢地绑在了阿拉伯帝国的战车之上。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对信奉多神教的麦加古莱氏贵族在军事上的胜利,麦加克尔白神庙的多神殿是不会皈依安拉的;伊斯兰教安拉的权威如果失去了阿拉伯帝国的光辉,它在地中海周围的广大地区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适合的宗教”,“至于这些老爷们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他们各自的宗教,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宗教为什么在这些古代的超级大国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呢?究其原因,是这些帝国的君王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宗教对他们政治统治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尽管用铁蹄可以踏出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却并不能消灭帝国境内的种种矛盾。国内有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会有此起彼伏的奴隶(农民)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天下就不会太平。当然,这些起义或许能被帝国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但却很难铲除其隐患。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矛盾,使人们安于现状呢?帝国统治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最后,“这样的出路找到了。但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出路只能是在宗教领域内。于是另一个世界打开了。”统治者们就这样“慷慨”地把宗教赠与了人民大众。
三、宗教信仰差异与地理环境
1、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又是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自然条件特别险恶艰苦,宗教的神秘性和信徒信教的狂热性就会表现得格外明显。而自然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形成的宗教,可能会是一种和他们的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重理性、重内省的多维哲理思想。世界三大宗教受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宗教信仰也恰恰代表了宗教的三大流派。
佛教创立于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富庶的恒河流域,人们对本土之外的外部世界并无多大奢望。反映到宗教上即是重内省、宁静勿动,渴求能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摆脱世俗杂念,专心修行,以获佛果;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一种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所以,它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格外强,其宗教信仰的最大特点是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伊斯兰教产生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舒适生活的向往,构成其宗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它的教义从表面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却对穆斯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2、当代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情况
当代宗教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和上述信仰差异的特点基本相吻合。
佛教文化圈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属巴利文语系的有泰国、不丹、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属汉语语系的有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北部地区)等地;属藏语语系的主要是我国的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中,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各部宪法都规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内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不丹以喇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国内信徒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
基督教的主要势力范围首推欧洲全境,而后是南北美洲,再次是大洋洲。目前,在欧洲,基督教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有12个,其中天主教国家6个,即梵蒂冈、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洛哥、葡萄牙、意大利等;东正教国家1个,即希腊;新教国家5个,分别是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美洲的巴拉圭和哥伦比亚也以天主教为国教。当然,以上仅仅罗列了世界范围内把基督教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14个国家,事实上,除此之外,基督教还在其它西方国家起着不可替代的精神指导作用,只不过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没有享受国教的地位罢了。
如果说佛教、基督教世界的关系网稍嫌松散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伊斯兰世界在西起西径18°,东至东径140°,南起南纬10°,北至北纬55°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伊斯兰风景线。通常所说的伊斯兰世界是指伊斯兰会议组织的47个成员国,其中的29个国家更是把伊斯兰教确定为国教:即亚洲的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基斯坦、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孟加拉、沙特阿拉伯、叙利亚、文莱、也门、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巴勒斯坦等19国;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埃及、吉布提、科摩罗、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索马里、突尼斯、苏丹等10国;欧洲的阿尔巴尼亚。近年来,这些伊斯兰国家正在伊斯兰教旗帜之下试图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对国际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黑色冲击波”。
综上所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观意义上讲,是它们在宗教信仰、教义上超出了民族和地域的狭隘性,并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首肯;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它们所受到的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是其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人文地理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美国,谢觉民;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 4,《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大吉;
5,Halford J.Mackinder,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 The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第二篇: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耶稣为救世主)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
“基督”一词是希腊语,原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语“弥赛亚”的对应词。弥赛亚最初指犹太人的王在加冕时受膏油,但《旧约全书》圣经的预言指耶稣。基督在《新约全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意思是救世主。
一、基督教创始人简介
公元元年(实为公元前7年10月2日),迦南(巴勒斯坦)拿撒勒镇童贞女玛丽亚因圣灵感孕,与未婚夫约瑟(犹太人)去伯利恒登记户口时,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生下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耶稣。
公元29年(实为公元23年),30岁的犹太教拉比(即教师)耶稣找到表兄施洗约翰在约旦河受洗,并创立基督教。开始通过比喻教导众人,驱魔和行医,宣扬天国的信息。耶稣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在传道过程中,耶稣不断指责犹太宗教领袖和祭司违背圣经旧约中对以色列各部族的要求,违背耶和华的意志,必定受到耶和华的惩罚。由于他的信仰及其实践与犹太宗教领袖尖锐对立,受到犹太权贵迫害。而宣称自己是耶和华的儿子也是不能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公元33年4月1日星期五(犹太历正月十四),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星期日)耶稣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耶稣基督当众升天,预告自己将在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
耶稣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四福音书中,主要有降生、受洗、受试探、传道、呼召十二使徒、登山宝训、行神迹、遭弃绝、进入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最后晚餐、被捕、受审、钉死、复活、升天。其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未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随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后的言行。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我们可以肯定下列几点:①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②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③曾收12个人为门徒(亦称“使徒”); ④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和迫害;⑤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与十字架。
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7年(出生的确切日子已不可考)。公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二、基督教创教过程
公元1世纪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马利亚。公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当时的基督教被国王作为统治奴隶的工具,为控制奴隶们的精神为主,当时欧洲历代君主都是靠基督教的功劳统一国家。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着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
三、耶稣十二门徒
圣经中四次列出十二门徒的名字,都是一双双一对对的。某某和某某,某某和某某。因为主耶稣差遣他们出去传道也是两个两个的。但其中有两对本是亲生兄弟,就是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约翰。根据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
1、彼得: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安得烈的哥哥,本名西门巴约拿,后被耶稣改称西蒙彼得。彼得晚年在罗马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后来暴君尼罗大肆逼迫,并下手捉拿彼得。据说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吏作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彼得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被尊称为第一任教宗(即后来的教皇)。
2、安得烈: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彼得的弟弟。被称为领人归主的传道模范。耶稣殉难后安得烈成为七洋的航海家,到处传福音。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帕特拉(现今希腊)是安得烈最后的宣道站,也是他被钉死之地。相传其十字架为“X”形,从此此形的十字架就为“圣安得烈十字架”。
3、雅各布(大):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约翰的哥哥。当时被称为“大雅各布”。在传道时被希律王亚基帕一世杀害,成为十二个门徒中第一位为主殉道的使徒。
4、约翰: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大雅各布的弟弟。约翰在十字架下受耶稣特别托付,照顾圣母玛丽亚。从此,约翰就接玛丽亚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是门徒中最年轻又最早跟从主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后离世的,大概活了一百多岁,因病去世。是十二个门徒中最后一个为主殉道的使徒。
5、腓力:彼得、安得烈兄弟同乡。据传他在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带领许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毁坏蛇神的偶像,遂触怒官员与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将他下狱,施以酷刑,最后被倒钉十字架而死。
6、巴多罗买:一般相信他就是拿但业,是腓力领他信主的。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福音到印度传教。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7、多马:耶稣升天之后,他坚定不移的往帕提亚及印度传福音、建立教会,在异教黑暗地区中,首次点燃基督信仰之火;结果他被异教祭司以长矛剌死。后来,印度王后因多马坟墓的泥土获得病愈而信了主,国王也跟着信了。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8、马太:又名利未,原为罗马帝国迦百农(现今以色列北部)一税吏,在税关见耶稣后皈依耶稣。曾到中东、北非传道,建立教会,并在波斯殉道。
9、雅各布(小):亚勒腓的儿子。因身裁矮小或年纪比亚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为小,故被称为“小雅各布”。他将福音传到埃及。据传说,他是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间,被处锯刑,身首分离。另有传说他曾到波斯传道,就在此殉道。因圣经上只记了他的名字,他经常被称为“未受歌颂的圣者”。可见他是许多寂寂无名的殉道者的写照。
10、达太:亚勒腓的儿子,小雅各布的哥哥。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内,因治愈国王押迦的重病,而将土耳其人民带领归主。终因在波斯传福音,致使当局不满,遂遭钉十字架处决。
11、西门:在跟随主之前是奋锐党(又称匕首党,古犹太教教派)党员,是一个狂热的爱国分子,也是个严格谨守摩西律法的人。相传西门除了在犹太地传福音外,也曾到过非洲、美国,主要的传道区域在美索不达美亚。后来亦在波斯为异教徒所杀,有种说法是钉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说西门是被锯成两段而死。
12、犹大:耶稣的理财管家。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犹大因不忍活着看耶稣被钉十字架,便在绝望中于耶路撒冷城郊一棵树上自缢身亡了。
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第十二使徒职分。马提亚原是七十门徒中的一位,相传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丢掷石头,后斩首而死。
此外,保罗也叫第十三门徒。保罗是一个对上帝热心的法利赛人,熟悉各种犹太律历,恪守摩西律法,因耶稣所传的福音和犹太人固有对摩西律法认识的巨大冲突而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有一次保罗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在途中得耶稣基督亲自显现而悔改信主,成为上帝拣选的器皿。保罗是第一个去外邦传播福音的基督徒,是世界上第一位穿梭外交家。他被历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迅速传播,与保罗的多次远行传道密切相关。保罗后来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为主殉道。
四、基督教主要经典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一致。新教的《旧约全书》有三十九卷。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当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即“旁经”:《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四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索洛蒙的智慧书)》、《德训篇(希拉赫的智慧书)》。
1、《旧约全书》: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犹太教的《塔纳赫》(亦称《希伯来圣经》)一致,但编排顺序不同。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小先知书四部分,总共三十九卷(希伯来古本为二十四卷),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陆续用希伯来语写成。
①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记录了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这部分成书最早,公元前444年就被确定为圣经。
②历史书:《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慕耳记》(上下两卷)、《列王记》(上下两卷)、《历代志》(上下两卷)、《尼希米记》、《以斯拉记》、《以斯帖记》、《约伯记》十三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
③诗歌智慧书:《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四卷。主要是关于礼拜仪式、诗歌、文学、历史等作品集。
④先知书: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五卷,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十二卷。记录了曾经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
《旧约全书》是亚伯拉罕信奉的唯一神耶和华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即耶稣)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基督教会。
另外,基督教《旧约全书》顺序上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2、《新约全书》:是基督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全书》有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①福音书: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卷。四福音都记载了耶稣早期传道生活、行神迹及死里复活的事。但每卷福音书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因为每位作者都想表达耶稣基督不同的一面。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分别描述耶稣基督为:君王、仆人、人子、神子。
②使徒行传:是介绍耶稣基督升天后,他的门徒们传道、殉教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门徒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使徒行传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书信中间的桥梁,它是福音书的后续,也是书信的前序。所以本书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的性质与功用。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史诗”。
③使徒书信:包括保罗书信和其他门徒普通书信两部分。
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十三卷。是保罗写给各地主教以及来信询问教义的人的回信,保罗书信中解释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教义的疑难问题,阐明了教理原则,是基督教的重要文件。
普通书信:《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和《犹大书》八卷。
④启示录: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
与《旧约全书》不同的是,《新约全书》并非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写成,乃是由希腊文写成,因为新约时代的巴勒斯坦早已被希腊化了。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全书》为正典。
五、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耶稣是神子,是唯一真神,曾死而复生,因信得救。此外基本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信奉的“上帝”本体上是独一的,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格不能乱,体不能分。
上帝:上帝是唯一的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人格神、绝对完美的终极存在。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原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救赎: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
启示: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或许会有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自我显示并在人间的传播。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六、基督教主要教派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三教都统称基督教。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此后,西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同时,促成了基督教西部派别和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
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又称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教皇)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1、天主教:目前全球约有11亿天主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西欧、南欧等国。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教皇)治理普世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
2、东正教:目前全球约有4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3、新教:目前全球约有6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美洲、非洲、亚洲。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新教具有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教义。只有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并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注重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病人傅油、圣秩(神品)、婚配七大圣事(圣礼)的传统截然不同。
七、基督教主要节日
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之日。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在西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直到西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以后,于西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教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由于东正教会使用儒略历,而罗马天主教使用格里高利历,因此东西方教会在不同的日期庆祝平安夜。罗马天主教会大主教区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东正教会则在1月7日庆祝圣诞。
2、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耶稣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的那天,是在犹太教安息日的前一天,后来基督教会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因为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受难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0日至4月23日之间。
3、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基督教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犹太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4、升天节:为纪念耶稣基督复活40天后升天的节日。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会规定在复活节后第40天的星期四为耶稣升天节。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升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死而复活后,要享受荣耀并被高举,而且他已经回到天父身边。
5、圣母升天节:为纪念耶稣的母亲玛丽亚灵体(灵魂与肉身)被接进天堂的节日。天主教于公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于公历8月27日举行。
所有的节日,因为是根据犹太教历法、儒略历和格里历(公历)、阴历三者换算之后的推算而来,故常常飘忽不定。这也就是为什么连耶稣的生日和忌日这么重要的日子至今都难以确定的原因。
八、基督教主要圣地
1、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的圣地。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耶路撒冷老城区东北部为基督教区,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曾由联合国托管。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1950年,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在21世纪,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2、伯利恒:巴勒斯坦中部城市。是基督教圣地,传说为耶稣降生地。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
3、梵蒂冈: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1400人左右,常住人口仅540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教皇),任期可达终身。新任教宗的选举均在前任教宗去世后才慎重举行。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宗(即教皇),后来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内成立了以罗马为首都的教宗国,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使圣座于意大利的教宗国领土愈来愈少。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9月,王国军队攻克罗马,最终完成统一。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2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教皇)。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梵蒂冈教廷虽有国家型态,但其存在乃建立于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础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国家。其中枢组织包括:
国务院:综理教廷行政,并掌理教宗之枢密事务,首长为国务卿。下设一般事务组(掌内政)、外交事务组(掌外交),及九个圣部(信理部、东方教会部、礼仪及圣事部、册封圣人部、主教部、万民福音部、圣职部、修会部、教育部)。
宗教法院:圣赦院、最高法院及圣轮法院。
十一个宗座委员会:平信徒委员会、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家庭委员会、正义暨和平委员会、一心委员会、移民暨观光委员会、医疗牧灵委员会、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宗教协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及大众传播委员会(以上各机关首长多由枢机担任,任期五年)。
事务机关:宗座财务局、教廷财产管理局、教廷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分别掌理特定事务之委员会。
此外,教宗为治理梵蒂冈城邦,另设有“梵蒂冈城国管理委员会”。
九、基督教标志十字架的来历
十字架原是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做“十字架”。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剥光衣服,把两手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十字架是怎样由刑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称:公元1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于是,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还要立十字架。
十、西方国家为何忌讳数字13
149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绘画了《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达·芬奇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耶稣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十一、基督教徒为何仇恨犹太人
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歧视,使得他们背井离乡流落世界各地。十九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更是忍辱负重并遭到残酷的大屠杀。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
十二、上帝与撒旦
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上帝是有位格的独一真神;
2、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
3、上帝是历史的主宰;
4、上帝要拯救他的百姓,赦免他们的罪孽,令他们作他的儿女;
5、上帝将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
6、上帝视人为宝贵。
关于撒旦,基督教教义认为,撒旦本来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是一位天使长,管理着众多的天使。原是典范中的典范,充满智慧,美丽无瑕。后来见上帝有那么大的权力,心生恶念,带领一些天使反抗上帝。上帝便把他们赶出天堂,撒旦跌入地下,成为堕落天使,做了魔鬼,公开反对上帝。撒旦污秽人的心灵,控制人思想,驱使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远离上帝的真理。撒旦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撒旦曾经在上帝的园子伊甸园里,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圣经》中说魔鬼撒旦的标志为666,亦称兽的印记。
十三、世界著名十大教堂
1、圣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2、圣路易大教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法国区
3、圣约翰大教堂:美国纽约曼哈顿
4、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罗马
5、圣马可教堂:意大利威尼斯市
6、圣家族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
7、沙特尔大教堂:法国沙特尔城
8、残废军人收养院新教堂:法国巴黎
9、朗香教堂:法国东部索恩地区
10、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城
======
上帝三位一体图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耶稣在马厩里诞生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耶稣耶稣布道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十字架
十字架
十字架梵蒂冈国徽梵蒂冈国旗当今基督教各宗派在全球的分布图
======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表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和冲突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
犹太教简介 关于耶稣的争论 十字军东征 麦加朝圣
第三篇: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
张彤磊 朱卫
摘要:当前中国农村宗教影响力呈扩大之势,已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问题,应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弱化其消极影响,使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关键词:农村宗教;新农村;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经济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1]对社会发展而言,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等功能。文化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农村宗教呈不断升温态势,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显性和隐性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适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一、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问题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扮演着或显或隐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和影响。根据马克思宗教理论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一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规律的科学分析,说明宗教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赖以存在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最初的宗教观念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极其有限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造成的巨大苦难和绝望,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尚未穷尽对人和自然的认识,人们[2]
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还远远没有消除。
2、历史经验证明,违背宗教规律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党的宗教政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了偏差。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内容几乎仅仅被归结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实践中号召同宗教进行斗争乃至“消灭宗教”。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导致根本取消宗教工作,严重破坏了党领导下全国各界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在思想、经济、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革造成的主导精神的缺失加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真空,宗教也乘虚而入,并逐渐升温。当前农民信仰者数量不断增长,信仰程度在加深,宗教影响力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宗教信仰的影响挤压了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文化空间。
本质上看,宗教有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宗教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弱化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直接影响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政治保障,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虽然国家禁止宗教组织干预政治事务,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教群众的增多,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宗教组织的影响。某些信教乡村的村委会甚至成为教会的代言人;在某些信教群众较多的农村地区,教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村委会,甚至有的村要召开村民
会议也必须通过教会召集。一旦在村级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矛盾,就会演变得较为激烈,影响到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从而带来诸多农村社会问题。
2、功利化的信仰色彩冲击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导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新农村的伟大蓝图才有可能实现。但经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导向,鼓励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经济利益的调整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变化。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农村中开始流行,一些村民国家观念、全局观念、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
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宗教愈来愈明显表现出功利化趋势,又对上述思想与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许多村民信仰宗教并不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而是以期望神灵保佑自己赚钱发财、平安无病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为根本出发点,这无形的助长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流行。其二,村民信仰的神灵数目无限扩大,期望借助众多功能不同的神明的存在,更多地满足个人精神心理上需求的渴望。而在这种心态之下所透露的目的,就是多种机会的利用,包括多种选择、多种试行、多种经营或善于钻营的现实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3]。
3、封建迷信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封建迷信和宗教在内容、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社会后果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在神道设教,宗法制度观念长期的历史影响下,封建迷信仍然与宗教纽和在一起,深深影响很多村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封建迷信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打着行善的旗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算命问卜、观阴阳、信符咒、观手相、占星术、圆梦测字、赶鬼驱病等现象复出,在一些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耗费巨资建庙祭祖等现象盛行。这种风气与新农村崇尚科学的道德建设内涵背道而驰,不但严重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引导宗教社会功能,弱化宗教消极影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更完善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整体对宗教的作用是制约性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宗教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和功能也很明显。面对宗教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弱化降低宗教负面影响,引导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可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1、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降低极端宗教信仰与情感。
共同的信仰使信徒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信徒的团结与一致,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如果信徒对宗教信仰与情感极端狂热,一旦现实社会与其信仰存在某种紧张,宗教则有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动摇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利益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如果各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好,将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我国农村信教人数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必须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信徒大规模干预乡镇村务的情况,“法轮功”等一些邪教组织更是利用信徒的信仰和情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弱化宿命论与出世观念。
信徒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的追求,可以消除他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造成的愤懑、焦虑、恐惧等心理,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在经济浪潮下,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甚至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和打击,与短时间富起来的人形成巨大反差,加上在征地拆迁、土地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不断受到侵犯,极易导致社会冲突。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能够保持心理稳定与平衡。但部分信徒往往产生命定思想,不敢面对人生,逃避现实,沉迷于天国的幻想之中。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宿命论、出世观念的流行会对发展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3、积极引导宗教教化和交往功能,避免狭隘宗教认同思想。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宗教教义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共同的道德要求, 符合人性对亲情、友爱、正义、公正、德性等等的心理需求,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相适应的。积极发挥宗教教化功能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另一方面,一些信徒宗教认同思想狭隘,常常有以己为宗,视其他宗教、教派或不信教群众为异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疏远乃至对立冲突。
综上所述,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弱化和降低宗教影响,发挥引导宗教积极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陈国清.当代中国农村民间宗教转型的原因及趋势[J].北京:时代人物,2008(5)
作者简介
张彤磊1972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中国思想史硕士 朱卫1978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中外关系史 硕士
第四篇: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摘要:当前,宗教在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能够突破名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同点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关键词:三大宗教
形成特点 1.三大宗教的简介
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2/3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超过35亿。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公报》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信徒人数约为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1.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7%;佛教信徒约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9%。[1]此外,基督教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而佛教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信徒的95%都是亚洲人。我国在2010发布《宗教蓝皮书》上表明,中国国内现有基督徒为230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2] 2.三大宗教的起源与传播 2.1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前568年,当时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了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都耶路撒冷,沦为囚虏的犹太人为了逃避所受的苦难祈求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指“永存者”、“创造者”等)派遣救世主来解救他们。公元前583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回到祖国,从此就建立了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然而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有一部分小教派从犹太教中分流出来,他们认为耶稣才是救世主,这就与犹太教对于救世主的认定产生了教义上的分歧。[3]
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一世纪中叶,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2.2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伊斯兰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当时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和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的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各阶层,十分渴望有一个统一、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后来被集录在一起,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拉伯语为“哈里发”)便以“圣战”的名义向外进行领土扩张,伊斯兰教也随之向外传播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4] 2.3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古印度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题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相传他为了寻求人生的真理,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了49天,终于在有一天顿悟了“他”的真理,认为宇宙人间万事万物都不过在刹那间生灭,皆无常存本性,并由此悟出了“苦”、“集”、“灭”、“道”等四谛。[3]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却兴盛与东南亚、东亚等地。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最初释迦牟尼所创教义为原始宗教;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因教义和戒律的分歧,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后期佛教自称为大乘,而把前期佛教则称小乘,以后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又同波罗门教相调和而产生密教。[5] 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到公元四世纪,中国佛教进入新的时期;进入唐朝,印度诸大法师来华传法,中国行者也往西方学法,使得中国佛教快速发展,宗系并起,百花齐放,但在唐末,由于唐武宗灭佛和紧接而来的唐末农民战争,使得大量佛典丧失,佛教遂陷入低谷;直至五代后,佛教才再度在中土大兴,藏传佛教也逐渐走入中国,主要有萨迦派和噶举派等几个学派。[3] 3.从起源分析三大宗教的特点
三大世界性的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同一时期,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宗教,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因此探讨世界性宗教各自起源发展时的特点对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3.1三大宗教起源与传播的相同性 3.1地理环境的相同点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包括犹太教,这三种教都发源于中东的沙漠地区。在佛教分支中,最相近于一神教的喇嘛教也发源在中国西藏、蒙古的沙漠地区。例如,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 ℃,降雨量很小。[6] 在传播上,它们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国际商道附近。佛教于公元6世纪产生与恒河流域。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处于中东的心脏的地带,扼守3条国际交通线之咽喉,犹如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而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虽然那一块是一毛不拔的荒凉之地,但是半岛的西部有3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贾兹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转站——麦加古城。
3.2宗教的基本特征
据陈麟书关于论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中提到,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决定它们成为世界性宗教。这三大世界宗教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信仰素质;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较高的组织素质。[7]
在政治素质方面,这三种宗教都曾经被统治者们自上而下地推广,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以中国的佛教为例,隋唐统治者看到儒教和道教已经不足以统治人民,并开始推广佛教。唐太宗曾极大地鼓舞大臣们出家当和尚;而藏传佛教起初也是由于藏族农奴主控制奴隶的需要才发展起来的。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统治者推广的强制性大大超过了佛教,它们是通过政治以及军事的暴力手段来进行的。
在信仰素质方面,世界性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的彼岸世界,人们现世行事的所有希望都是为了让死后的灵魂达到未来的幻想天国。在秋然关于宗教起源之我见中提到,佛教是以乞求“今生忍耐以换来来世幸福”为主要目的的宗教。[8]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所提倡的凡事都要忍耐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而言,忍耐而得到下世的福气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同时,忍耐也是当时封建统治者可以利用的工具。
基督教有自己的《圣经》,伊斯兰教有自己的《古兰经》,佛教也有自己的许多佛经,这些经书的存在说明这三大宗教拥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民族宗教的礼仪通常比世界性宗教的礼仪要复杂繁琐,有的还具有失去理智的狂热的野蛮性。比如宗教经常需要祭祀,但是某些地方上的宗教在发生重大事件时通常会选择人祭,这种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渐渐不被人接受,因此,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是策划能够为世界性的宗教的前提。
世界三大宗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较高的组织素质,即拥有庞大的宗教专业人员,宗教机构和庙宇、教堂、修道院、宗教学院等等,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阶制度。4.三大宗教起源与传播的不同点
4.1佛教创立于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富庶的恒河流域,人们对外部的世界并无多大的奢望,因此该宗教重在自我反省,渴望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摆脱杂念,专心侍佛。因此在信仰上,佛教的神是多个的,神、天、魔、人都是众生,菩萨是觉悟了的众生,而佛是大觉大悟的菩萨。
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所以它适应社会变革强,也正因为如此,基督教自创立以来,不论传到世界的哪里,它的神只有一个,相信上帝是唯一的。
伊斯兰教产生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沙漠地区,其宗教的重要内容是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对舒适生活的向往,这对穆斯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此外,伊斯兰教只把真主安拉当成唯一的神,每年还必须进行五项功修。
4.2从三大宗教的教义上看,每个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义,但是彼此教义的难易不同。伊斯兰教的教义简单易懂,但是佛教的教义却略显深奥。毛泽东曾经对佛学进行过比较深入
[9]的研究,他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解读佛学,佛教的辨证思维也曾影响了毛泽东。由此可见,要理解佛学,是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的,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联系。这也就是佛教大部分在亚洲传播的重要原因,佛学的“四谛说”,其内涵晦涩,而西方比较倾向于直接表露,由此佛教主要在亚洲传播。
4.3在宗教礼仪方面,恩格斯指出:繁杂的宗教礼仪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古代东方大部分衰落了。基督教没有造成隔绝的仪式,甚至没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礼。它这样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仪式,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10] 界宗教。”诚然,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教众最多的宗教,有它不同于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面,那就是宗教礼仪简单易行。在中国,要潜心修习佛教,男子需要剃发为僧,女子落发为尼,并且要守着寺庙的清规戒律,诵佛念经,食素,早晚功课等等。在民间,若为信佛,则每年少不了拜佛烧香甚至为家里做法事。但就人死以后的仪式而言,佛教就比基督教繁琐得多。伊斯兰教的礼仪也未必少,例如每个穆斯林必须做五项基本功课:念功、礼功、斋功、课功和朝功。由此可以看出,宗教礼仪的文明程度以及繁琐程度也是影响其传播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到如今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有其宗教之间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同点。宗教的起源地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的推动,宗教本身的礼仪文明等都是影响一个宗教能否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
第五篇: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该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课堂上。
1、衣: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时,改变了以前直接给天气下定义的方式,通过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来进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与“衣”的关系,感觉到必须认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自己的生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为何会有这样的服饰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由此,学生可联系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着装特点,思考为何“二八月乱穿衣”?并能分析出本地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此外,新教材对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饰也阐述了很多,如: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服饰来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效果则不言而喻。
2、食:民以食为天。教材在阐述我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时,特别指出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接着引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东南亚居民为什么喜食米饭?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地理知识,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而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世界的聚落一节内容中,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题:
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2)读东南亚民居图,想一想,东南亚的民居又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北非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4)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此外,在世界地理教材中,还出现了许多如“因纽特人的圆顶冰屋”“也门的土楼”“阿拉伯人的帐篷”“亚库特人的木屋”“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日本的抗震建筑”等图片,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也介绍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如我国南北方住宅具有“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点,同时我国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与气候的关系也可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交通运输受地貌因素的限制十分明显,因为不同的地貌条件决定了人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因而对交通运输有着深刻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人力、畜力;现代有公路和铁路等,我国南方主要是水陆运输。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交通民俗,如石阶路、盘山路等,而青藏地区的溜索则成为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此外,沙漠之中的骆驼,青藏地区的牦牛,东西伯利亚亚库特人的狗拉雪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不同地理环境中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具有无穷的乐趣,有助于地理课堂生活教学法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