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教案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
汪桂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
2、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阿育王和佛教;
3、基督教的产生、传播与分裂;
4、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与传播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三大宗教的产生的时间、创始人、教义、经典及它们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归纳分析历史的能力。
3、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大宗教基本教义,使学生认识为什么统治阶级要利用它。【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图片;
2、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二、学生准备
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比较法、列表格等方法。【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具】
PPT课件、教材、讲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法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哪两种方式? 生:„„ 讲授新课: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六课的内容——世界三大宗教。在开始新课之前请跟老师观察这幅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以便学生对三大宗教的地域分布有个直观的概念。)
师:区域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教派? 生:基督教。
师:是的。那么对我国影响最大、建筑物最多又是哪个教派? 生:佛教。
师:非常好。请你们继续判断以下三幅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宗教的建筑物? PPT:显示三幅人物及建筑图片 生:„„
师:这三个建筑分别代表三种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现在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信仰这三种宗教,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世界三大宗教。那么你身边的哪些现象与三大宗教有关?
课堂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学著作、称谓上、谚语中及实际生活中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师:看来世界三大宗教是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关于宗教很多的东西 同学们只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追朔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创始人和宣扬的主要思想吧。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的大字内容,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重点部分画线,疑难之处做好标记,并填写表格: 教师精讲:
一、佛教(板书)1.佛教的产生(板书)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创始人。2.佛教的教义(板书)
知识梳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对当时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达到“极乐世界”,忍耐服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终于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它的局限性。后来阿育王皈依佛教和弘扬佛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佛教是如何向外传播的。3.阿育王与佛教的传播(板书)
知识梳理: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时(前268-前232年),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阿育王兴建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让他们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还派僧侣去邻国传教。从此,佛教开始广泛传播。(展示《佛教的传播》图,并依次显示出传播路线的箭头方向。)佛教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是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称为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中的一支是藏传佛教,也称为喇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的佛教,称为南传佛教。
二、基督教(板书)1.基督教的产生(板书)
教师提问:耶稣是什么人?(生„„)
知识梳理: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它的产生是有历史根源的。犹太人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先后遭到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侵略,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犹太人同侵略者进行过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但都遭到失败。在罗马奴隶主统治集团长期的血腥征伐和野蛮统治下,犹太人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为摆脱罗马帝国的高压政策,他们曾掀起过无数次的斗争,但最终都被残酷镇压。他们对现实政治上的解放感到无望,在现实世界中也无法寻找思想上的安慰,于是,缺乏科学思想武器的人们便把摆脱人间苦难的希望寄托在宗教幻想之中,他们渴望“救世主”前来拯救。当时,传道者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这种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2.基督教的教义及经典(板书)
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3.基督教的发展及分裂(板书)PPT出示基督教分裂图: 知识梳理:基督教宣扬耶稣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这对于对现实绝望的穷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宗教首先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地中海沿岸的穷人中传播开来。信徒们结成很多小团体,后来逐渐形成统一的基督教会,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最初遭到罗马皇帝的镇压,但到4世纪时,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基督教迅速得以传播。提问:罗马皇帝为什么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基督教劝人忍受苦难,有利于皇帝的统治,所以罗马皇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使基督教逐渐成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工具。
三、伊斯兰教(板书)1.背景(板书)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伊斯兰教产生于何时何地?②6至7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什么情况? 知识梳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社会和阶级危机严重,各部落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经常爆发残酷的战争。因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掠夺新的土地,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人民也渴望打破部落局限,谋求一条生路。总之,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2.名称由来(板书)“伊斯兰” 是“归顺”、“顺安”,意译为“清真”或“真教”,我国称之为“回教”,由于回族人曾信这教的人甚多,所以称“回教”,又叫“清真教”、“天方教”。回教徒不喜欢人称这教为“穆罕默德教”,认为是一种侮辱。提问:那么伊斯兰教的信徒自称什么? 生:穆斯林
PPT出示穆斯林的图片
3.伊斯兰教的“圣城”(板书)PPT展示三大“圣城”
知识梳理: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因此,麦加就成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穆罕默德号召大家都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自称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册,这就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宣称在信仰一神教的前提下,所有的穆斯林都以兄弟相称,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克尔白神庙中供奉着多神,其中一块黑色陨石被视为神物,最受人们崇拜,在每年的朝拜期间,神庙周围举行集市贸易,麦加贵族由此获利颇丰;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已的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那么,伊斯兰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4.发展(板书)
知识梳理: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白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白神庙的方向。(学生看一些虔诚的穆斯林在旅途中做礼拜的情景。)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学思之窗:三大宗教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三大宗教的教义和统治者的需要两个方面回答)
提示:
1、三大宗教都有忍受苦难、顺从命运的教义,迎合了渴望解除困苦的人们的精神需要;
2、统治者的利用和扶持,成为麻痹人民,加强统治的工具。
【课堂小结】
三大宗教产生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身边信仰宗教的人很多,这是因为许多人崇尚善良,有些人不太理解现实或对现实失去信心,仍然把精神和希望寄托在宗教上,我们不能反对从们对善良的追求,因此,我们的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要保护宗教,我们对待教徒不能采取歧视、反对的做法,现在很多人是相信科学的无神论者,要指出的是,有些伪教徒以信教为善良的招牌,招摇撞骗,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或敛财的目的,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定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反对有些人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随堂练习】
1.《古兰经》是哪一种宗教的经典?()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西方的“圣诞节” 与哪一个宗教信仰有关()。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3.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4.世界三大宗教,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第二篇: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耶稣为救世主)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
“基督”一词是希腊语,原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语“弥赛亚”的对应词。弥赛亚最初指犹太人的王在加冕时受膏油,但《旧约全书》圣经的预言指耶稣。基督在《新约全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意思是救世主。
一、基督教创始人简介
公元元年(实为公元前7年10月2日),迦南(巴勒斯坦)拿撒勒镇童贞女玛丽亚因圣灵感孕,与未婚夫约瑟(犹太人)去伯利恒登记户口时,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生下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耶稣。
公元29年(实为公元23年),30岁的犹太教拉比(即教师)耶稣找到表兄施洗约翰在约旦河受洗,并创立基督教。开始通过比喻教导众人,驱魔和行医,宣扬天国的信息。耶稣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在传道过程中,耶稣不断指责犹太宗教领袖和祭司违背圣经旧约中对以色列各部族的要求,违背耶和华的意志,必定受到耶和华的惩罚。由于他的信仰及其实践与犹太宗教领袖尖锐对立,受到犹太权贵迫害。而宣称自己是耶和华的儿子也是不能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公元33年4月1日星期五(犹太历正月十四),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星期日)耶稣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耶稣基督当众升天,预告自己将在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
耶稣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四福音书中,主要有降生、受洗、受试探、传道、呼召十二使徒、登山宝训、行神迹、遭弃绝、进入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最后晚餐、被捕、受审、钉死、复活、升天。其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未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随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后的言行。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我们可以肯定下列几点:①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②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③曾收12个人为门徒(亦称“使徒”); ④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和迫害;⑤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与十字架。
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7年(出生的确切日子已不可考)。公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二、基督教创教过程
公元1世纪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马利亚。公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当时的基督教被国王作为统治奴隶的工具,为控制奴隶们的精神为主,当时欧洲历代君主都是靠基督教的功劳统一国家。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着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
三、耶稣十二门徒
圣经中四次列出十二门徒的名字,都是一双双一对对的。某某和某某,某某和某某。因为主耶稣差遣他们出去传道也是两个两个的。但其中有两对本是亲生兄弟,就是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约翰。根据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
1、彼得: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安得烈的哥哥,本名西门巴约拿,后被耶稣改称西蒙彼得。彼得晚年在罗马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后来暴君尼罗大肆逼迫,并下手捉拿彼得。据说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吏作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彼得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被尊称为第一任教宗(即后来的教皇)。
2、安得烈: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彼得的弟弟。被称为领人归主的传道模范。耶稣殉难后安得烈成为七洋的航海家,到处传福音。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帕特拉(现今希腊)是安得烈最后的宣道站,也是他被钉死之地。相传其十字架为“X”形,从此此形的十字架就为“圣安得烈十字架”。
3、雅各布(大):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约翰的哥哥。当时被称为“大雅各布”。在传道时被希律王亚基帕一世杀害,成为十二个门徒中第一位为主殉道的使徒。
4、约翰: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大雅各布的弟弟。约翰在十字架下受耶稣特别托付,照顾圣母玛丽亚。从此,约翰就接玛丽亚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是门徒中最年轻又最早跟从主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后离世的,大概活了一百多岁,因病去世。是十二个门徒中最后一个为主殉道的使徒。
5、腓力:彼得、安得烈兄弟同乡。据传他在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带领许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毁坏蛇神的偶像,遂触怒官员与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将他下狱,施以酷刑,最后被倒钉十字架而死。
6、巴多罗买:一般相信他就是拿但业,是腓力领他信主的。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福音到印度传教。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7、多马:耶稣升天之后,他坚定不移的往帕提亚及印度传福音、建立教会,在异教黑暗地区中,首次点燃基督信仰之火;结果他被异教祭司以长矛剌死。后来,印度王后因多马坟墓的泥土获得病愈而信了主,国王也跟着信了。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8、马太:又名利未,原为罗马帝国迦百农(现今以色列北部)一税吏,在税关见耶稣后皈依耶稣。曾到中东、北非传道,建立教会,并在波斯殉道。
9、雅各布(小):亚勒腓的儿子。因身裁矮小或年纪比亚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为小,故被称为“小雅各布”。他将福音传到埃及。据传说,他是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间,被处锯刑,身首分离。另有传说他曾到波斯传道,就在此殉道。因圣经上只记了他的名字,他经常被称为“未受歌颂的圣者”。可见他是许多寂寂无名的殉道者的写照。
10、达太:亚勒腓的儿子,小雅各布的哥哥。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内,因治愈国王押迦的重病,而将土耳其人民带领归主。终因在波斯传福音,致使当局不满,遂遭钉十字架处决。
11、西门:在跟随主之前是奋锐党(又称匕首党,古犹太教教派)党员,是一个狂热的爱国分子,也是个严格谨守摩西律法的人。相传西门除了在犹太地传福音外,也曾到过非洲、美国,主要的传道区域在美索不达美亚。后来亦在波斯为异教徒所杀,有种说法是钉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说西门是被锯成两段而死。
12、犹大:耶稣的理财管家。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犹大因不忍活着看耶稣被钉十字架,便在绝望中于耶路撒冷城郊一棵树上自缢身亡了。
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第十二使徒职分。马提亚原是七十门徒中的一位,相传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丢掷石头,后斩首而死。
此外,保罗也叫第十三门徒。保罗是一个对上帝热心的法利赛人,熟悉各种犹太律历,恪守摩西律法,因耶稣所传的福音和犹太人固有对摩西律法认识的巨大冲突而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有一次保罗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在途中得耶稣基督亲自显现而悔改信主,成为上帝拣选的器皿。保罗是第一个去外邦传播福音的基督徒,是世界上第一位穿梭外交家。他被历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迅速传播,与保罗的多次远行传道密切相关。保罗后来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为主殉道。
四、基督教主要经典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一致。新教的《旧约全书》有三十九卷。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当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即“旁经”:《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四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索洛蒙的智慧书)》、《德训篇(希拉赫的智慧书)》。
1、《旧约全书》: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犹太教的《塔纳赫》(亦称《希伯来圣经》)一致,但编排顺序不同。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小先知书四部分,总共三十九卷(希伯来古本为二十四卷),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陆续用希伯来语写成。
①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记录了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这部分成书最早,公元前444年就被确定为圣经。
②历史书:《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慕耳记》(上下两卷)、《列王记》(上下两卷)、《历代志》(上下两卷)、《尼希米记》、《以斯拉记》、《以斯帖记》、《约伯记》十三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
③诗歌智慧书:《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四卷。主要是关于礼拜仪式、诗歌、文学、历史等作品集。
④先知书: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五卷,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十二卷。记录了曾经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
《旧约全书》是亚伯拉罕信奉的唯一神耶和华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即耶稣)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基督教会。
另外,基督教《旧约全书》顺序上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2、《新约全书》:是基督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全书》有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①福音书: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卷。四福音都记载了耶稣早期传道生活、行神迹及死里复活的事。但每卷福音书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因为每位作者都想表达耶稣基督不同的一面。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分别描述耶稣基督为:君王、仆人、人子、神子。
②使徒行传:是介绍耶稣基督升天后,他的门徒们传道、殉教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门徒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使徒行传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书信中间的桥梁,它是福音书的后续,也是书信的前序。所以本书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的性质与功用。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史诗”。
③使徒书信:包括保罗书信和其他门徒普通书信两部分。
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十三卷。是保罗写给各地主教以及来信询问教义的人的回信,保罗书信中解释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教义的疑难问题,阐明了教理原则,是基督教的重要文件。
普通书信:《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和《犹大书》八卷。
④启示录: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
与《旧约全书》不同的是,《新约全书》并非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写成,乃是由希腊文写成,因为新约时代的巴勒斯坦早已被希腊化了。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全书》为正典。
五、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耶稣是神子,是唯一真神,曾死而复生,因信得救。此外基本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信奉的“上帝”本体上是独一的,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格不能乱,体不能分。
上帝:上帝是唯一的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人格神、绝对完美的终极存在。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原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救赎: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
启示: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或许会有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自我显示并在人间的传播。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六、基督教主要教派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三教都统称基督教。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此后,西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同时,促成了基督教西部派别和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
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又称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教皇)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1、天主教:目前全球约有11亿天主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西欧、南欧等国。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教皇)治理普世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
2、东正教:目前全球约有4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3、新教:目前全球约有6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美洲、非洲、亚洲。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新教具有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教义。只有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并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注重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病人傅油、圣秩(神品)、婚配七大圣事(圣礼)的传统截然不同。
七、基督教主要节日
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之日。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在西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直到西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以后,于西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教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由于东正教会使用儒略历,而罗马天主教使用格里高利历,因此东西方教会在不同的日期庆祝平安夜。罗马天主教会大主教区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东正教会则在1月7日庆祝圣诞。
2、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耶稣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的那天,是在犹太教安息日的前一天,后来基督教会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因为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受难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0日至4月23日之间。
3、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基督教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犹太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4、升天节:为纪念耶稣基督复活40天后升天的节日。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会规定在复活节后第40天的星期四为耶稣升天节。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升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死而复活后,要享受荣耀并被高举,而且他已经回到天父身边。
5、圣母升天节:为纪念耶稣的母亲玛丽亚灵体(灵魂与肉身)被接进天堂的节日。天主教于公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于公历8月27日举行。
所有的节日,因为是根据犹太教历法、儒略历和格里历(公历)、阴历三者换算之后的推算而来,故常常飘忽不定。这也就是为什么连耶稣的生日和忌日这么重要的日子至今都难以确定的原因。
八、基督教主要圣地
1、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的圣地。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耶路撒冷老城区东北部为基督教区,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曾由联合国托管。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1950年,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在21世纪,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2、伯利恒:巴勒斯坦中部城市。是基督教圣地,传说为耶稣降生地。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
3、梵蒂冈: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1400人左右,常住人口仅540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教皇),任期可达终身。新任教宗的选举均在前任教宗去世后才慎重举行。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宗(即教皇),后来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内成立了以罗马为首都的教宗国,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使圣座于意大利的教宗国领土愈来愈少。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9月,王国军队攻克罗马,最终完成统一。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2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教皇)。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梵蒂冈教廷虽有国家型态,但其存在乃建立于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础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国家。其中枢组织包括:
国务院:综理教廷行政,并掌理教宗之枢密事务,首长为国务卿。下设一般事务组(掌内政)、外交事务组(掌外交),及九个圣部(信理部、东方教会部、礼仪及圣事部、册封圣人部、主教部、万民福音部、圣职部、修会部、教育部)。
宗教法院:圣赦院、最高法院及圣轮法院。
十一个宗座委员会:平信徒委员会、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家庭委员会、正义暨和平委员会、一心委员会、移民暨观光委员会、医疗牧灵委员会、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宗教协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及大众传播委员会(以上各机关首长多由枢机担任,任期五年)。
事务机关:宗座财务局、教廷财产管理局、教廷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分别掌理特定事务之委员会。
此外,教宗为治理梵蒂冈城邦,另设有“梵蒂冈城国管理委员会”。
九、基督教标志十字架的来历
十字架原是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做“十字架”。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剥光衣服,把两手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十字架是怎样由刑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称:公元1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于是,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还要立十字架。
十、西方国家为何忌讳数字13
149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绘画了《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达·芬奇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耶稣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十一、基督教徒为何仇恨犹太人
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歧视,使得他们背井离乡流落世界各地。十九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更是忍辱负重并遭到残酷的大屠杀。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
十二、上帝与撒旦
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上帝是有位格的独一真神;
2、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
3、上帝是历史的主宰;
4、上帝要拯救他的百姓,赦免他们的罪孽,令他们作他的儿女;
5、上帝将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
6、上帝视人为宝贵。
关于撒旦,基督教教义认为,撒旦本来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是一位天使长,管理着众多的天使。原是典范中的典范,充满智慧,美丽无瑕。后来见上帝有那么大的权力,心生恶念,带领一些天使反抗上帝。上帝便把他们赶出天堂,撒旦跌入地下,成为堕落天使,做了魔鬼,公开反对上帝。撒旦污秽人的心灵,控制人思想,驱使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远离上帝的真理。撒旦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撒旦曾经在上帝的园子伊甸园里,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圣经》中说魔鬼撒旦的标志为666,亦称兽的印记。
十三、世界著名十大教堂
1、圣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2、圣路易大教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法国区
3、圣约翰大教堂:美国纽约曼哈顿
4、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罗马
5、圣马可教堂:意大利威尼斯市
6、圣家族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
7、沙特尔大教堂:法国沙特尔城
8、残废军人收养院新教堂:法国巴黎
9、朗香教堂:法国东部索恩地区
10、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城
======
上帝三位一体图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耶稣在马厩里诞生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耶稣耶稣布道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十字架
十字架
十字架梵蒂冈国徽梵蒂冈国旗当今基督教各宗派在全球的分布图
======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表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和冲突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
犹太教简介 关于耶稣的争论 十字军东征 麦加朝圣
第三篇:第6课教案
第7课 春秋五霸
第7课 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96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春秋五霸简表
第四篇: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表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的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的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黄海战役》片段,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洋务运动》)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洋务运动的原因、时间、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中央与地方)、主张。
2、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建海防;四是兴办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我做小记者
假如你们是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超级小记者”成员,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很感兴趣,专门采访报道此事,你们可以这样报道(在课本上标注即可)
标题:中国的洋务运动
(1)开始时间:
(2)出现的背景:
(3)代表人物:
(4)思想主张:
(5)目的:
(6)口号:
(7)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8)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有:
(9)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
(10)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和作用:
(1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都干了哪些事业)
【引导】
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本课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提高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兴趣。
2、结合30页动脑筋分析“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3.洋务运动的评价 【引导】
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上图是汉阳铁厂,它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你能说出那时期还创立了哪些近代工业吗? 2.洋务运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引导】
先引导学生审题。洋务运动目的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9世纪60—90年代,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启示:面临危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先进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学习外国长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国家富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四、拓展延伸
李鸿章既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引导】
1、看他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包括功过两方面
2、看他对整个人类历史和发展的影响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生进一步巩固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
1、小明的爷爷是生活在清朝的一位农民,他到了上海,发现那里由许多机器在飞速转动,生产出许多的枪炮武器。你估计小明的爷爷到上海的最早时间应该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初 D、1949年以后
()
2、如果你是洋务派的一名官员,你主张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要想维护清朝统治,必须断绝与西方的交往
C、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改良清政府统治
D、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也出现了自己的工厂、机器。洋务派引进这些机器的最主要目的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建立自己的海军
C、维护清朝统治 D、积累企业生产经验()
4、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
5、有一位外国专家听说要参观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他要去的城市应该是 A、安庆 B、上海 C、福州 D南京
()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这名记者走进一家大门口写着有“自强”二字的工厂,这个工厂不可能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7、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8、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 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
9、洋务运动时期的招生广告:这里是我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在这里将学到外语等新课程,毕业后在大型工厂企业就业,就业门路多多,前景广阔,快来报名哟,贴这个广告的单位应该是
A 汉阳铁厂 B 湖北织布局 C京师同文馆 D安庆内军械所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②材料1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2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④材料2与材料3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A 2A 3C 4B 5B 6C 7D 8D 9C
二:①洋务派的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②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③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④都主张购买外国武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自强的途径。
第五篇:第6课 观潮教案
(四年级)第6课 观潮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盐、据、沸”等6个会认字,会写“塔、沸、吼”等8个会写字,掌握“沸腾、据说、风号浪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形式的资料或相关图片。
二、自学交流
(一)学生潜心独立自学
1.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a.给生字注音、组词,并抄写两遍。
()盐_____()据______()卧_____()塔_____()震______()震_____()涨_____ b.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号()()_____ _____ 涨()()_____ _____ 薄()()()_____ _____ _____ c.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
重点理解:若隐若现 风号浪吼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d.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读一读。
2.再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b.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3.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背诵3、4自然段。
(二)小组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和好的识字方法。(重点注意盐和鼎的写法及号的读音)
2.交流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形成的资料或图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交流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并试背3、4自然段。
三、展示点拨
1.展示字词(完成目标)
展示小组交流后公认的疑难、易错字形、字音、词义及好的识字方法。
2.全班交流目标导学的内容,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点拨。3.展示背诵(完成目标)4.展示内容:
3、4自然段
5.展示形式:全班抽签,决定每组()号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擂台 评价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评委组成:以组为单位商议,举手表决,评出优胜小组()个,激励加分。
四、检测反馈(独立检测、交流评价,查漏补缺)
检测题
一、我会写生字
yán()水 jù()说 横wò()古tǎ()人声dǐng fâi()
zhân()声欲聋 zhǎng()潮 风号浪hǒu()
二、我会给加引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 ”)
“薄” 雾(bó báo)小 “号”(hào háo)
“薄” 荷(bó bò)风“号”浪吼(hào háo)“涨 ”水(zhǎng zhàng)泡 “涨”(zhàng zhǎng)
三、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2.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3.本课形容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4.形容水势很大。()
四、课文内容我知道
作者按照______ ______ ______的顺序,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_______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_______之情。
自我评价:
我真棒()进步啦()加油哟()
五、拓展延伸
1.根据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2.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名诗句。
(四年级)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自学交流
(一)学生独立自学(书上做批注)自学提示:
1.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句子,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找:
a.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人们心情如何?
b.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c.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些说明了什么? 2.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方法引领:
a.抓重点词、句子去理解课文内容。b.在书中批注你读文时的感受。
c.品读文中优美的词句,谈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仿写。(二)小组交流,合作解疑(完善批注)交流自学提示中的学习成果,探究疑难。
例如:从“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我想象到了。。。我感受到了。。。(可用同样的方式交流批注)
三、展示点拨
提示方法:
1.各小组围绕自学提示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3.对重点语句朗读品悟。
四、检测反馈(独立检测、交流评价,查漏补缺)
检测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__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____,为之________。
二、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山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2.我会造句。
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三、自我评价:
我真棒()进步啦()加油哟()
四、拓展延伸
1.根据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2.仿照作者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写作顺序,写一些有关“雷雨”的小片段。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