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

第一篇: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

桑园中学

李素华

【学习目标】

1、识记: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

2、理解:理解齐桓公首霸和越王勾践从战败称臣到终成就霸业的原因。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成语的来源。

3、运用: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春秋”和“春秋五霸”

2、“齐桓首霸”。

【教学难点】

1、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三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西周幽王之子)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由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

1、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这与平王东迁到(公元前770年)周敬王44年(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的历史时期相当,故后人用“春秋”来指这个历史时期。

2、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

二、春秋争霸

【课件展示 整体思路:】

(一)、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请同学【想一想,作比较】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说明什么问题?(提示:回忆西周时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诸侯应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如定期朝见,进献贡物,听从号令等)

【解析】:说明王权衰微,周王失去了控制和指挥诸侯的能力,此时很多诸侯都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命令不听,朝会不去,贡献的物品也越来越少。春秋初期周平王为了取得郑国的信任与支持,将太子与郑国太子交换,互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与郑国发什么矛盾,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的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财政困难时,周王不得不向诸侯“告饥”,请求财物、车马。

而强大的诸侯已实际上取代周王,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欲控制和指挥其他各诸侯国。

1、王权衰微

2、诸侯强大起来

(二)、目的:

【提问】春秋时各诸侯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争什么?

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

(三)春秋五霸:

在战争过程中,先后有5个国君成 为一方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 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史上被称 为“春秋五霸”。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指出 齐、晋、楚、吴、越的位置。

1、齐桓公首霸

阅读课文后思考: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其具备了哪些条件?并结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相互讨论,管仲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

【解析】: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大国,这为齐桓公称霸提供了良好的根基,但这不是关键。齐国之所以能称霸,关键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曾是齐桓公的冤家对头,在齐桓公与哥哥争夺齐国国君的过程中,管仲用弓箭差点将齐桓公射死。而齐桓公看中他是个人才,不但没有杀他,还拜他为相,之后管仲在齐国积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更加强盛。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贤使能重用管仲,那么齐国改革可能成功吗,齐国能强大吗,齐桓公能称霸吗?

齐桓公在争霸的斗争中采用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 的策略,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所谓“攘夷”,是指抵御、阻止少数民族的入侵。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团结各诸侯国,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和北狄的侵扰,在南方迫使楚军撤退,大大提升了齐桓公在诸侯中威望与地位。(1)原因

①地理位置:东方大国

②管仲的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③齐桓公任贤使能 ④尊王攘夷的策略(2)标志: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会盟台,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晋国和楚国开始争夺中原的霸权。

2、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看图说史】

晋文公名叫重耳,晋献公之子,因立嗣之争,青年时代流亡在外19年之久,流亡楚国时受到楚王礼遇,楚王曾问重耳:“你以后如果能够回到晋国,应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我能托您的福返回晋国,那么晋楚两国若发生战争而在中原相遇的话,我将后退三舍(九十里)。”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在他做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强大起来。公元前632年晋楚为争夺中原的霸权展开决战,两军相遇时,晋文公为报答楚王,主动退避三舍,撤到城濮,并以此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成功消灭楚军主力,这就是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后,(前632年)晋文公两次召集诸侯会盟。周王赶来参加,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死后,晋国和楚国继续争夺中原的霸权。(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公元前597年;楚晋军队在邲(今河南荥阳北)进行决战,晋军大败。各国诸侯纷纷归附楚国。楚庄王成为新的霸主。

在楚庄王称霸过程中出现哪些耳熟能详的成语?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加入了争夺霸主地位的行列。

3、吴越争霸

(1)吴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吴王阖闾改革内政,加强军队,建设城郭,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国力大大加强。阖闾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直捣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西北)。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吴王,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向夫差俯首称臣。(2)越王勾践怎样让越国振兴的?

越王勾践表面称臣纳贡,暗中立志复国雪耻。在吴国忍受屈辱三年后,被遣 送回国。勾践发愤图强,天天舔尝苦胆,以亡国之耻激励自己。他积极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与百姓同甘共苦,争取人心,任用范蠡、文种等贤才辅佐自己。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北上与晋争做霸主。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思考】: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略)引导学生懂得发愤图强、坚持不懈是成就事业、振兴国家的关键。【小结】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随着周王权位一天天衰落下去,一些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争当天下共主,形成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格局,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诸侯争霸不仅改变了东周的政治格局,也推动着历史向下一个阶段过渡。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下节课我将带大家去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争雄。

【学习测评】

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显示了下面哪位诸侯王的野心()。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宋襄公

3.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任用著名的军事家是()。

A.管仲

B.孙武

C.孙膑

D.伍子胥 4.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阖闾

D.勾践

【思考题】:有人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一种进步的战争,是用战争来消灭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篇:《春秋争霸》-教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春秋争霸》-教案

《春秋争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春秋争霸的背景,说出春秋五霸称霸的史实,认识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春秋争霸的背景,初步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难点】

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烽火戏诸侯》视频,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周幽王的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西周走向灭亡,西周灭亡之后的政治走向如何呢?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春秋争霸。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春秋争霸的背景 1.东周建立

西周灭亡之后,建立了东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找出东周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之君等基本事实。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引导:东周建立之后,诸侯间纷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为什么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出现这种局面,而到了东周时期却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东周时期,往事财政越来越拮据,经常像诸侯国“求赙”“告饥”“求金”。材料三 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政令征战自诸侯出”,霸主实际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page](二)春秋五霸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春秋著名的霸主,即春秋五霸是谁?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上的内容,找出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教师继续介绍,对于春秋五霸其实是有争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但是不论是那种说法,人们公认的春秋首霸都是齐桓公,接下来学习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称霸(1)原因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材料二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

——《管子·海王》 材料三 春秋形势图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从地域、人才、策略上展开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地理: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人才: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组建军队,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根本原因)策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2)称霸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

讲述晋文公流亡的故事,以及晋文公改革内政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找出晋文公能称霸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晋文公曾长年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强国。

继续提问,晋文公是通过什么事件,成为春秋的又一个霸主的呢? 学生回答:城濮之战。

教师出示成语退避三舍,请学生结合成语讲述城濮之战。

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同势力已扩展到黄河流域的楚国在城濮大战,大败楚军.城濮大战的胜利,标志着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教师在此引导学生思考:齐晋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师总结:相同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不同点:齐利用“尊王攘夷”掌握政治优势;晋利用城濮之战掌握军事优势。

(2)一鸣惊人楚庄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出示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两个成语,请同学查词典,找出历史典故,并上台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晋楚争霸百余年,到楚庄王时,楚军打败晋军,楚庄王成为中原又一霸主。

3.吴越争霸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结合小字部分,指出吴越争霸的霸主和卧薪尝胆等词语的来源即可。具体内容学生可自行阅读。

(三)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春秋200多年间,诸侯国之间打了400多场大战,到春秋末年,初期的100多个诸侯国锐减到20几个了。

材料二 春秋无义战!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五分钟之后各小组分享结果。(教师提示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作用: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积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更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并且说出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第三篇:第6课教案

第7课 春秋五霸

第7课 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96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春秋五霸简表

第四篇: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表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的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的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黄海战役》片段,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洋务运动》)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洋务运动的原因、时间、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中央与地方)、主张。

2、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建海防;四是兴办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我做小记者

假如你们是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超级小记者”成员,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很感兴趣,专门采访报道此事,你们可以这样报道(在课本上标注即可)

标题:中国的洋务运动

(1)开始时间:

(2)出现的背景:

(3)代表人物:

(4)思想主张:

(5)目的:

(6)口号:

(7)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8)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有:

(9)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

(10)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和作用:

(1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都干了哪些事业)

【引导】

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本课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提高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兴趣。

2、结合30页动脑筋分析“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3.洋务运动的评价 【引导】

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上图是汉阳铁厂,它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你能说出那时期还创立了哪些近代工业吗? 2.洋务运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引导】

先引导学生审题。洋务运动目的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9世纪60—90年代,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启示:面临危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先进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学习外国长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国家富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四、拓展延伸

李鸿章既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引导】

1、看他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包括功过两方面

2、看他对整个人类历史和发展的影响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生进一步巩固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

1、小明的爷爷是生活在清朝的一位农民,他到了上海,发现那里由许多机器在飞速转动,生产出许多的枪炮武器。你估计小明的爷爷到上海的最早时间应该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初 D、1949年以后

()

2、如果你是洋务派的一名官员,你主张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要想维护清朝统治,必须断绝与西方的交往

C、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改良清政府统治

D、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也出现了自己的工厂、机器。洋务派引进这些机器的最主要目的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建立自己的海军

C、维护清朝统治 D、积累企业生产经验()

4、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

5、有一位外国专家听说要参观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他要去的城市应该是 A、安庆 B、上海 C、福州 D南京

()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这名记者走进一家大门口写着有“自强”二字的工厂,这个工厂不可能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7、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8、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 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

9、洋务运动时期的招生广告:这里是我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在这里将学到外语等新课程,毕业后在大型工厂企业就业,就业门路多多,前景广阔,快来报名哟,贴这个广告的单位应该是

A 汉阳铁厂 B 湖北织布局 C京师同文馆 D安庆内军械所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②材料1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2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④材料2与材料3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A 2A 3C 4B 5B 6C 7D 8D 9C

二:①洋务派的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②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③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④都主张购买外国武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自强的途径。

第五篇:第6课 观潮教案

(四年级)第6课 观潮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盐、据、沸”等6个会认字,会写“塔、沸、吼”等8个会写字,掌握“沸腾、据说、风号浪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形式的资料或相关图片。

二、自学交流

(一)学生潜心独立自学

1.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a.给生字注音、组词,并抄写两遍。

()盐_____()据______()卧_____()塔_____()震______()震_____()涨_____ b.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号()()_____ _____ 涨()()_____ _____ 薄()()()_____ _____ _____ c.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

重点理解:若隐若现 风号浪吼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d.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读一读。

2.再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b.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3.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背诵3、4自然段。

(二)小组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和好的识字方法。(重点注意盐和鼎的写法及号的读音)

2.交流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形成的资料或图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交流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并试背3、4自然段。

三、展示点拨

1.展示字词(完成目标)

展示小组交流后公认的疑难、易错字形、字音、词义及好的识字方法。

2.全班交流目标导学的内容,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点拨。3.展示背诵(完成目标)4.展示内容:

3、4自然段

5.展示形式:全班抽签,决定每组()号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擂台 评价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评委组成:以组为单位商议,举手表决,评出优胜小组()个,激励加分。

四、检测反馈(独立检测、交流评价,查漏补缺)

检测题

一、我会写生字

yán()水 jù()说 横wò()古tǎ()人声dǐng fâi()

zhân()声欲聋 zhǎng()潮 风号浪hǒu()

二、我会给加引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 ”)

“薄” 雾(bó báo)小 “号”(hào háo)

“薄” 荷(bó bò)风“号”浪吼(hào háo)“涨 ”水(zhǎng zhàng)泡 “涨”(zhàng zhǎng)

三、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2.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3.本课形容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4.形容水势很大。()

四、课文内容我知道

作者按照______ ______ ______的顺序,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_______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_______之情。

自我评价:

我真棒()进步啦()加油哟()

五、拓展延伸

1.根据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2.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名诗句。

(四年级)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自学交流

(一)学生独立自学(书上做批注)自学提示:

1.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句子,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找:

a.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人们心情如何?

b.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c.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些说明了什么? 2.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方法引领:

a.抓重点词、句子去理解课文内容。b.在书中批注你读文时的感受。

c.品读文中优美的词句,谈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仿写。(二)小组交流,合作解疑(完善批注)交流自学提示中的学习成果,探究疑难。

例如:从“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我想象到了。。。我感受到了。。。(可用同样的方式交流批注)

三、展示点拨

提示方法:

1.各小组围绕自学提示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3.对重点语句朗读品悟。

四、检测反馈(独立检测、交流评价,查漏补缺)

检测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__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____,为之________。

二、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山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2.我会造句。

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三、自我评价:

我真棒()进步啦()加油哟()

四、拓展延伸

1.根据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2.仿照作者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写作顺序,写一些有关“雷雨”的小片段。课后反思:

下载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6课春秋争霸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第6课《逍遥游》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6课 春秋争霸教学案

    第6课 春秋争霸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二、预习准备 1、春秋时期是从 年,周平王迁都到......

    [教案二]第6课洋务运动

    第6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影响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6课

    第六课学习要专注一、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特点、培养自己的注意能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注意的稳定性。二、 教学过程(一) 导入 师:同学们同学们......

    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第6课 画星星 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 徐晓东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重复命令的使用方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 2、通过画星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

    第6课 《小精灵》

    第6课 《小精灵》 一、 教学内容: 1、 表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2、 聆听《小青蛙》 3、 聆听《野蜂飞舞》 4、 表演《小蜻蜓》 二、教学总目标: 1、 通过聆听《小青蛙》、......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第6 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6课(5篇)

    6、小摄影师 第一课时 总课时19节 9月 23日 4周三 教学内容:认字、写字,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突、按”等22个生字。能正确读“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