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6课 春秋争霸教学案
第6课 春秋争霸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二、预习准备
1、春秋时期是从 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开始;结束与公元前 年。春秋五霸是、、、和。
2、齐国的,他任用政治家 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扰;在南方出兵阻止了楚军的北进。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 大会诸侯,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
3、后,晋文公召集诸侯会盟,周王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楚军北进中原,在 大败晋军。终于一鸣惊人,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春秋末期,南方的 国和 国加入了争霸行列。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朋友情深莫过“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曾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而是因他家贫困;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三)学习“春秋五霸”一目
1、同学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怎么划分的吗?又怎么叫春秋的呢?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战火纷飞,各国的外交、军事和军事较量、社会改革等,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很多成语故事的来源。同学们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吗?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有哪些?主要有哪五霸呢?
2、结合教材31页正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乐征发自天子出”。材料二:“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有何变化?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诸侯 ;(3)记住五霸名称并在书32页地图上圈出“春秋五霸”所在的齐、晋、楚、吴、越诸侯国。
(四)学习齐桓公首霸一目 结合教材32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1)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除了“管仲相桓公”,“桓公”能称霸还有什么原因?
(2)标志“桓公霸诸侯”的事件是什么?
(五)学习晋楚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3—35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材料二:楚庄王登位三年,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1
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2)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呢?
(六)学习吴越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5、36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记》载,在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上悬挂一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请回答:(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2)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七)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A.他比较喜欢九鼎
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2、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 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 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大的地位 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
3、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楚庄王饮马黄河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4、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达标测试二
5、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
(1)“管仲相桓公”的时间?这一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请结合实例说明。
(3)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从中你能提到哪些启示?
6、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
管鲍之交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楚庄王
退避三舍 晋文公 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立意:本课教学中依托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战国时期合纵联横的斗争策略等基本史实,以大国争霸为教学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前提)、诸侯争霸(代表国家和过程)、民众苦难但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大国争霸的后果),并由此感悟成为一个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学目标:
1.说出东周的基本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2.通过阅读教材初步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基本原因。3.通过观看历史图画来叙述晋楚两国争霸的史实。
4.观察历史地图说出战国的位置,分析他们之间如何进行斗争。5.总结本课内容,阅读史料分析大国争霸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感悟成为一个强国的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齐桓公首先称霸、晋楚争霸、合纵连横
教学难点:大国争霸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在大国争霸中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教法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以及史料教学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地设计以讲故事、读史料、解问题、重思辨为主要手段的“神入历史”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整合文字、图画、音乐、视频、动态地图等多种资源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板书设计: 一、一个霸主竟起的时代 二、三例争霸称雄的斗争
1.尊王攘夷——齐桓首霸 2.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3.合纵连横——七国争雄
三、两点争霸的理性思考
1.何以称霸: 国家实力、战争策略、外交关系 2.历史影响:国家日渐统一 人民承受苦难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播放《东周列国志》视频剪辑(《东周列国志》电视剧的经典镜头及东周大事年表)。教师讲述:金戈铁马的战争画面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电视剧反应的是不是历史的真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对这些问题有所解答。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前476年属于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前221年属于战国时期。让我们跟随视频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学习新课: 一、一个霸主竟起的时代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教师出示史料 史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史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第四》
提问学生: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出现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预设由西周时期周王主导,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主导政治)
教师提问:材料中的历史提到了那些霸主,首先争霸又是谁。学生回答:略 二、三例争霸称雄的斗争 1.尊王攘夷——齐桓首霸
教师出示史料三:春秋列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观察地图,你可以发现齐国在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地理位置优越东方大国、靠山近海,可以从事渔盐之利)教师出示材料四: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教师出示问题:从材料四你可以发现什么信息?请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提醒学生从经济、军事、外交三个方面总结?
学生互助回答:管仲帮助齐桓公进行改革
军事:建立常备军;经济:鼓励垦荒、发展渔盐;外交:尊王攘夷。教师提问:尊王攘夷策略在齐国称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齐桓公为什么要尊王,其真实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攘夷,其凭借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预设:尊王:在尊奉周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领导力。攘夷:齐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教师讲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在齐桓公与管仲的交往过程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请大家来说一说?
2.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教师讲述:春秋争霸三百多年,齐桓公不是唯一的霸主,各国诸侯国都梦想着成为霸主去号令别国,为此征战不休,在齐桓公之后,争夺霸主的晋楚两国?在晋楚两国争霸的过程中有关键性的战争——城濮之战,有一个成语与这场战争有关,大家知道吗? 教师活动:出示与退避三舍成语有关的四幅历史连环画,请学生根据对成语的了解来对四幅历史连环画排序?
学生活动:进行排序
教师提问:退避三舍反映了晋文公的什么品质? 学生回答:(诚实守信)教师提问:晋文公在战争退避三舍仅仅只是出于信守承诺的目的吗?还有别的用心吗? 学生回答:(预设为避敌锐气、诱敌深入,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教师讲述:城濮之战使北方大国晋国击败南方强敌楚国,实现了晋文公称霸的雄图壮志。但楚国的君主因此而气馁。在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这一次楚军长驱直入周天子的伊水、洛水流域。进入伊洛地区后,楚人怎么做: 教师出示史料五:
材料五:楚子……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成语?楚人问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鼎中原,妄图取代周天子。
教师提问:从这一事件你可以获得那些有关时代特征的信息? 学生回答:(预设为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教师讲述:此后楚军再次北上,与晋军展开毕之战,击败晋国,楚庄王最终成就霸业。在楚庄王之后,还出现了局部霸主,他们是那些人,我们来观察《春秋形势图》。
教师出示《春秋形势图》。
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3.合纵连横——七国争雄 教师讲述:从公元前475——前221年,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名称来源于《战国策》中的:“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请大家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晋国消失,在晋国的土地上新出现了赵、魏、韩三个国家。战国七雄出现。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观察《战国形势图》,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设计一个战国七国方位顺序词。
学生活动:设计七国方位顺序词,并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几个大国之间不断进行军事战争。同时也在外交积极展开攻势。“合纵连横”应运而生。在战国七雄,秦国作为后期之秀,实力最强。他对东方六国虎视眈眈。为此东方六国进行联合提出合纵策略:“合纵弱以攻一强”。教师多媒体显示动态地图《六国合纵形势图》。面对东方六国的合纵策略,秦国任张仪为相,张仪提出连横策略,即游说诸侯“事一强以攻众弱”。秦国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们来看史料六和七:
材料六:尉缭来,说秦王曰:“愿大王毋爱财务,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
材料七:(秦王)阴遣谋士赍(j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wèi)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史记》
教师提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秦国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手段为谋士游说、金钱收买、武力刺杀;实质即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教师总结:合纵连横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与齐楚联合,一会与秦国连横攻击东方弱国,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而秦国在合纵连横逐渐掌握了主动,楚齐两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日益强盛。
三、两点争霸的理性思考 1.何以称霸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前面讲述了齐、晋、楚、秦等国进行争霸,成为霸主的史实。那么,大家以这几个国家为例,来分析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国家才能在大国争霸的环境下成功?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深入讨论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重点分析三个国家争霸的的侧重点在什么方面,是如何具体做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齐国能够争霸成功原因在于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而晋楚争霸过程中晋国城濮之战取得的胜利在于恰当的军事策略,秦国能够七国争雄之中脱颖而出,在于其对外交恰如其分的把握。由此可见国家实力、战争策略、外交关系在大国争霸中有着重要影响。国家实力是基础、战争策略是手段、外交关系是保证。2.历史影响
那么这一时期大国争霸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八: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战国策》 材料九:随着列国争雄过程中各族融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春秋时期的百余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20余国,战国中期越亡于楚后,便只有七个大国了。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
学生回答:(略,教师可予以补充完善)
教师总结:一方面:导致了生灵涂炭,物资消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但另一方面又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布置作业: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在课后开展成语展示活动.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的老师》教学案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案设计
一、学案设计 【三维目标】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自主预习】
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便笺贴)
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黑痣()卜问()时辰()褪色()kē()头 纠纷()yú()钱 焚香()狡猾()
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探究展示】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
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2、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选文中“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教与学反思】
二、教案设计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1.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2.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5.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
吗? 6.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6.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7.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练习反馈: 练习反馈:
1.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旋即 教诲 炽热 半晌 痣 卜问 时辰 褪色
ke()头 tui()色 yu()钱 黑痣()焚香()狡猾()2. 解释下列词语
平生: 察觉: 温柔: 心静如水: 卜问: 莫大: 3.填空
(1)本文作者
,是当代著名的。他的主要作品有。
(2)本文是篇回忆性。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5.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3.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4.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
第四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学习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楚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东周分 和 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 为相,积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以“ ”为口号,扩大疆界,发展齐国势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与之有关的成语是,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战
国
七
雄
分
别是:。
5、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6、公元260年,和 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结果 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 的进攻。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思考:“动脑筋”(第31页)和“活动与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2、观察课本第33页《战国形势图》,出示问题组:
(1)七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春秋的霸主中,最先称霸的人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在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商鞅 B.孙膑 C.管仲 D.孙武
3、晋文公确定霸主地位的标志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A.秦孝公 B.齐桓公 C.宋襄公 D.晋文公 5、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6、“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 B.勾践 C.孙武 D.夫差
8、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燕 B.楚、韩、赵 C.齐、楚、秦 D.韩、赵、魏
9、“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学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案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的主要人物、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2、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精神,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预习准备
1、远古时黄河流域的两大部落是
和
,在东方则是
领导的部落。炎黄部落间的决定性战役是,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役是。黄炎联盟不断融合构成 族的主干,是 的前身,尊奉黄帝炎帝为。
2、传说 制作耒耜,与民耕种,被尊称为神农氏;他还发现了可以治病的。传说黄帝聪明能干,创制
,指导人们按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发明了
和
的用具。
3、、、接替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 实现的,在历史上这一制度被称为“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治水的方法是。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三)炎帝与黄帝的传说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13、14页内容,然后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事迹,开展讨论,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1)(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小字部分回答: ①材料中的“神农”指的是谁?
②“神农”在传说中有何贡献? ③组织学生讨论: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2)(展示黄帝画像)指导学生在教材第13页小字部分找出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并画下来。
(3)(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4)(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2、回忆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大概时间是,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是(2)结合黄帝与炎帝的传说,小结传说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禅让的传说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内容讨论并完成以下各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2、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五)治水的传说(本目故事性强,文字无障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和《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各题。)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六)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检测一
1、禅让制的依据是
()
A.财产
B.武力
C.才德
D.门第
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禹
4、今天汉族的前身是
()
A.蚩尤部落
B.华夏族
C.匈奴族
D.东夷部落
5、传说中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舜
②尧
③禹
④黄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6、《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是()A.尧
B.舜
C.禹
D.启 达标检测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2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材料二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材料三 传说舜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 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请完成:(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三,他为何被推选为部落首领的后继人?
(3)结合材料,说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推举首领的制度叫什么?“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议一议:禅让”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