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12:2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的原因,记住西汉建立的史实。

2、掌握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3、能够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4、认识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从“秦王朝的覆灭主要是由谁完成的?”从而导入刘邦与项羽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2、让学生演讲“楚汉战争”中的成语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

,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

,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亡教训,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

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休养生息的客观原因是:

主观原因是:

5、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6、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

7、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8、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三、合作探究

1、楚汉之争与刘邦、项羽反对秦朝起义的性质相同吗?

2、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反馈

小组内讨论,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五、系统总结

1、毛泽东曾经写过“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的“霸王”是指()。

2、“楚汉之争”的根本目的:()

3、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A.经济萧条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教训

4、与项羽无关的成语()

A 四面楚歌

B 霸王别姬

C.完璧归赵

D 破釜沉舟

5、平时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巩固提升:

1、西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

2、西汉时期在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武帝 ②汉景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3、、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4、汉初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出现什么的结果?

5、汉初的统治政策和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统治分别造成什么样的结局?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学习目标:

一、知识:识记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掌握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了解东汉衰败的原因。

二、方法:阅读比较法

三、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很好的范例。

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运用比较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阅读提示1、1、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分别是什么?

2、刘秀的“柔术”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3、看课本65页三幅图,明确分别反映了什么?

二、阅读提示2

1东汉衰败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我们知道的一些纪年方法有哪些?你能算出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干支中的哪一年吗?

三、阅读提示3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一、知识目标检测:

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3、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①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6.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东汉

二、方法目标检测

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一、学习连接

1、刘秀简介: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文叔,蔡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与诸豪杰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依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传统,刘秀所建立的王朝沿用了其祖先的国号—“汉”,史称东汉或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余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建立东汉以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又令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留下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刘秀死后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光武帝。

2、你怎样评价光武帝?

3、“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复习: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作业布置:填充图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10—17课)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2、文化方面;

3、思想方面;

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学习提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

一、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也走过一条从小国到统一的道路,其中雅利安人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中形成的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佛教的兴起适应了印度半岛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它既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一面,也有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群众的一面。【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宗教原因。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其次是政治原因。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他们的金字塔具有君临一切的威严,使人们永远感到他们的存在,永远向他们顶礼膜拜。而且,那些活着的国王也希望利用死人的伟大来衬托自己统治的不可动摇。【疑难点拨】

一: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

爱心

用心

专心

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佛教产生了。【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被认为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主要是()

A、生长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

B、产生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C、孕育了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四大上古文明D、给了人类充足的水资源

2、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

A、法老

B、胡夫

C、维尔西

D、汉莫拉比

3、以“金字塔”为象征的文明古国是()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4、世界上现存的上古社会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佛经》 B、《圣经》 C、《汉莫拉比法典》 D《古兰经》

5、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其国王应属于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6、佛教产生在()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7世纪

二、填空题

7、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__________年

8、西亚两河流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于公元前__________年

9、印度形成奴隶制国家是在公元前___________年

10、埃及自古就有灵魂不灭之说,因此修筑坟墓和制作__________之风盛行。

三、读图识图

11、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

爱心

用心

专心

贝叶经本是指古印度人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故佛经也称为“贝叶经”、“贝多”或“贝编”。贝多罗树产于印度,形如我国海南岛一带的棕桐树,直而且高,其叶子沤水后可以代替纸,经久不坏,故印度人在中国造纸术未传入之前,多用它来书写佛经。

三国时期,贝叶经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已广为流传。唐代为佛教文化鼎盛时期,贝叶经更是谈佛论经的热点。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实际上就是这种不怕水浸的贝叶经。那么,贝叶经是怎样制作的呢? 首先将有8年树龄的贝多罗树叶放入特殊的水中浸泡、晾于、切割、磨光、打洞、画线。还必须备有特殊工具,如特制的铁笔、书写架,书架上裹着布球。刻写时,把贝叶置于布球垫上,用力均匀地刻写。写好后在贝叶上抹上煤油,字迹才会显现。装订成书时,要磨光书边,然后用两片薄木板作为封面。封底。这样,一部贝叶经便诞生了。这种经书,着能保护好,可存五六百年。

今天中国的著名佛寺,往往保存有这种从古印度传来的“贝叶经”,且弥足珍贵,多为“镇寺之宝”。

爱心

用心

专心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说课材料。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