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时间:2019-05-13 04: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

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

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1分)

28、(10分)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4分)2)张骞(1分)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2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

29、(14分)答:1)排序:①

B

A

D

E

C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分)30、(12分)答: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1分)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2分)3)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3分)4)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4分)5)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要求 材料题

21⑴孝文帝

(3分)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分)(答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亦可酌情给分)⑵①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分)22⑴ B(2分)⑵①魏洛阳②刘备成都③吴建业(每空2分, 共12分)⑴丝绸之路(2分)长安(1分)大秦(1分)⑵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2分)和文化交流(2分)⑶有(1分)理由: 例①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重要交通通道(2分)②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只要言之有理,并正确表述两层符合题意的相关理由即可得分)问答题

24要求:①表格设计:正确并完整得2分 ②内容:(每个字母填写正确得1分,共8分)

秦始皇汉武帝政治 H G 经济 E A C 文化 B F D 或政治经济文化秦始皇 H EBF 汉武帝 G A C D

25⑴纸(2分优点:例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2分)②经济,相比竹简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2分)(只要能结合图片中竹简有比较地正确表述出两点优点,即可得分)⑵提问只要围绕纸的发明相关的问题,具有思维价值,表述清晰正确即可得2分 ⑶(答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两条途径即可得分)(共4分)例如:可通过①社会上专业的文物馆、博物馆、②有关大学专业研究所③以及互联网等等途径,搜集与探究问题(关于纸的发明和作用)有关的文物、图片、影片、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二、材料说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共25分)26.(1)①龟甲②青铜器(鼎)③竹木简(简牍)④纸(4分)(2)①甲骨文②金文(铭文)③小篆④楷书(4分)(3)随着书写材料的改进,文字逐渐走向成熟和简化,(书写材料的改进和文字的成熟与简化,是文化事业发展的象征,)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3分)27.(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分)。汉文帝、汉景帝(2分)(2)共同点:都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3分)不同点:古代统治者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发展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仍有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当今我国政府则充分考虑到农村、农民的问题,一心一意为农民着想,使所有农民不再缴纳农业税。(3分)(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固定。如: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支援农村各项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各项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25分)28.正方:汉武帝功劳更大(1分)

理由:汉武帝的功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和交往,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时期。(12分)反方:秦始皇功劳大.(1分)

理由:秦始皇的功绩:灭六国,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华大国的基础;他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他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北筑长城,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12分)

29.介绍亲身经历:体现改革前孝文帝所遇阻力及孝文帝改革决心(2分);涉及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不少于四方面,有一定情节,每方面2分。(共8分)

感受:可以多方面,如改革必须敢于打破旧俗,孝文帝敢于大胆改革,学习先进文化,令人佩服;这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等。只要言之有理,有适当评论即可。(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ACBAC 6-10BBBDA 11-15BCBAC 16-20BCCAD 21-25ABABC

二、材料题

26、(1)孔子。(1分)春秋时期。(1分)儒家。(1分)(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分)

27、(1)张骞出使西域(1分)(2)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2分)

28、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分)③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④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问答题

29、用道家学派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6分)

30、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8分)

31、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1)封建国家的分裂,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2)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大融和。(3分)发展趋势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启示:(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她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2)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分)

四、探究题

32、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9分。此题较为开放,本答案仅为提示,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并切实可行,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答案要点:

(1)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答案要点:(1)韩非子。

(2)提示:①呈现形式要科学、简明。如设计一:参考华师大课本第44页的方框式;设计二:可以采用大括号和直线连接并用的形式;设计三:可以采用金字塔的形式。采用阅卷组集体认为合理的其它形式,也可。

②基本内容要正确、书写无误。应包括: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郡守)、县(县令或县长)。

③文字符号位置要适当、合乎史实。

4.答案要点:(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答案要点:

(1)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皇帝:汉武帝(刘彻)。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答案要点:

(1)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答案要点:

(1)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答案要点:

(1)汉高祖: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

9.答案要点: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200年。

(3)“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答案要点:

(1)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1.答案要点: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答案要点:(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3.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14.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略。(此问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王村中学

延文斌

本次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多种多样。选择题40题共40分,非选择3大题共60分,分为简答题、材料题和探究题。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试卷中选择题的类型多样:有读图、有排序、有匹配等。试题新颖覆盖面大,实现了考点对本册书均匀的全覆盖,但有显得主次分明。

(2)图文并茂

整套试卷共用图12幅,图片形式多样,有地图、有文物图等。如:第23、24题等,图说历史的两幅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时空关系。实物图有助于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资料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3)联系生活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分析题第24题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4)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原始史料,是本次期末试题的很明显特色。第22题材料一、二分别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始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做题并发表自己对这些改革看法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5)形成专题

第26题围绕“文化与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这些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的同学考分很高,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帮学生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积累充分的表象知识,引导学生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3、在新课和复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和体系。

4、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注意书写的正确。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分析

2014~2015学第一学期初一历史试卷分析

庞村中学 常小芳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四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

从题量上看共四个大题,设计出了20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从教科书上选取,也有课外的理解性材料,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本试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材料解析题部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说,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区分度,改变过去照搬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4)试题设计整体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试卷情况: 此次考试的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历史是闭卷考试,应在七年级时就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材料二董仲舒的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一题有不少学生将的内容作为答案。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第二大题简答题,部分学生答得比较好,多数能讲出理由。但部分学生回答时考虑不够周全,口语化严重。此题出现少部分学生无作答情况。此题整体得分率较低。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6、平时多提醒学生要注意卷面。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陈方永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7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三个大题18个小题。题型有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

(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答题情况

大多数学生分数都很低,不及格。其中选择题第5、8两小题错的较多。改错题没有一个同学全部做正确,有的同学是零分。

材料解析题中的第18题,部分同学没有做,大部分同学做的不够准确。

三、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四、对今后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

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保定23中李淑仙

2013年1月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选择题40题共40分,非选择5大题共60分。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试卷中选择题的类型多样:有判断年代尺的第5小题,引用毛泽东诗词的第18小题,丝绸之路路线图第21小题,试题新颖覆盖面大,实现了考点对本册书均匀的全覆盖。

(2)图文并茂

整套试卷共用图13幅,图片形式多样,有照片、有地图、有文物图、人物图、想象图等。如:第43题、图说历史的两幅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时空关系。实物图有助于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资料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3)联系生活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选择题第20题,第21题丝绸之路出发地点及路线图,第23“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都带有较多生活的气息,第41题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4)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原始史料,是本次期末试题的很明显特色。第13“知足常乐”

选择第29题“三顾茅庐”典故,第14题屈原应说的台词,均引自原始史料。

(5)形成专题

第42探寻历史.43图说历史.第44探究历史,这些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的同学考分很高,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帮学生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积累充分的表象知识,引导学生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3、在新课和复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和体系。

4、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注意书写的正确。

下载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中学序曲 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课时 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2005—2006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训练及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和答案

    期中复习(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70~2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2005—2006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下面这些对北......

    初中上册七年级历史试卷及答案

    很多人都觉得考试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考前突袭只是安慰自己罢了。其实不然,考前的临阵磨枪也是相当重要的!为此,小编针对大多数人的情况整理了这篇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分) 1-5ADADB6-10BBACA 11-15CABDB16-20DCDD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0分) 21.(1)隋炀帝。(1分) (2)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