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在财经背景的这个大环境下,学习好这门课程对我在经济学类方面的认识很有帮助。因此学好它很有必要,既能开阔我的知识范围,又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问题方式。但是,我刚接触这门课时,认为它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刚开始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是讲什么的,但是通过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了认识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诸多方面。
现就我认识的西方经济学谈以下及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经验和政策主张。
课程主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等,所以我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具体可以说,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一些治理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的政策。因此, 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以后的实际生活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郭老师在谈到供求理论中的弹性理论中对谷贱伤农的分析和对政府保护农民利益提出了理论指导。增强了我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一些实际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在成本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关于经济萧条状况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对于许多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等等。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 经济运作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并会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不仅可以有选择的吸收,借鉴,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还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借鉴西方经济学多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式,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科学,精准和有说服力。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象如何变化,研究对象的载体和主体都是商品,始终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即资本寻求市场,持续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存在矛盾和不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无限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资本寻求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人的需求。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即使这门课是一门理论课,我们应该有能力把它学好。虽然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不能对此放松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讲课教学中去,这样的学习主观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也不仅可以作为以后服务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工具课,更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期间培养和锻炼了我的一些技能,主要是注重分析图表能力。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每章都涉及到一些图和表。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表,供给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等等这些图标尤其是图,是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关键,因此培养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图表和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才是学习西经的入门之道。我感谢这门课程强化了我这反面的能力。除此以外还有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与投资,现代企业管理等就必须以掌握西方经济学为前提和基础。可见,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我想拓宽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必须认真学好西方经济学而且如果能将计算机运用辅助于所学的经济类知识达到学以致用那将是很有希望的。对此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很好的掌握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它。对这反面的认识还有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以发展生产力,认识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人本思想。也就是人本思想的经济学研究观必须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衡量尺度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建议。首先,我认为应该引进先进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真正做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中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形、音像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比板书更多的信息。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对此要有十分丰富的案例但是对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地设计案例, 必然会面临时间上的约束, 同时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确定各个章节的主题思想和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部分, 设计相应的案例展开形象化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吸收讲解的内容。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案例串联起来,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加强我们对某些抽象问题的理解。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总结
学西方经济学后的体会
——姚斐0807011022
开始以为既然西方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吗,特别是数理系的我更没有必要学习!
但当学完这本书,我树立的正确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客观的判断西方经济学,目前在现实环境中,应当少一些主义之争,多一些务实态度。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或许你并不像要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便如此,我认为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首先,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决策。为什么决策是重要的呢?因为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在各种竞争性的需求之间分配有限的资源。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人们需要一些理论的指导。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作出更好的决策。要知道,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
其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大家理解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决策,而且依赖于其他人的的决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经济学是有关人们之间的决策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学完了经济学,会明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使自利的个人为大家服务。也能明白,为什么今年合肥的出租车提价了,司机反而不高兴;为什么利率一上升股票就下跌;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而下岗工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生勤勤恳恳,一到59岁就贪污犯罪„„
再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政府决策的优和劣,会让人们明白为什么你需要政府,也让人们明白不要过度迷信政府。
最后,学习经济学可以改进思考方式。经济学是一门学科,而学科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经济学有自己的语言,如需求、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均衡等。掌握了这些经济学术语,你就可以更好的思考你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经济学就像一张指路图,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你更加清晰的知道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知道了经济学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后,就不会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
现在,稍微叙述下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及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学科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
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帮助资本主义解决它们自身问题的存在。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
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它的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和缺陷,而这些
矛盾和缺陷往往造成它必须加以解决的经济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
策建议,即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
最后,介绍下我们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和故事展开基本理论的叙述,淡化过分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陈旧模式,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在介绍完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后直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分析。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支,它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本书包含了所有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提倡,并在20世纪初期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等指点,即所谓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这一理论把市场价格与商品价格混为一谈,把“生产消费”、“边际效应论”和“供求论”混为一体,集庸俗价值论的大成。
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一理论将要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歌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生产者行为理论:
分配理论:为了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各阶级中分配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各阶级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他们在生产中所提供的要素做出了贡献,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而获得收入。这种收入
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策略: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学 时:60-72学时 参考教材:
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3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8
4、[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第16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和风险;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关市场的均衡;*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部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4-5学时)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词的起源、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稀缺、选择、资源配置、三种经济制度、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形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 4 个主要阶段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若干基本假定经济人假定、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假定、产权明晰假定
二、宏观经济学内容及基本假定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三、经济模型与经济量
四、静态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
供求理论(6学时)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四、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三、需求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四、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四、供求理论
五、政府政策:价格控制、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最低工资、政府税收对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概念与分类:需求价格弹性、含义、弧弹性、点弹性
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几何推导、供给弹性的因素
五、其他需求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
六、弹性理论的应用;蛛网理论与期货市场(略讲)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
一、效用概述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四、单个需求曲线的推导
五、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三、商品边际替代率
四、预算线与预算空间
五、消费者均衡
六、需求曲线
七、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吉芬商品
第四章
生产理论(5-6学时)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 :Q=F(L,K,N,E)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等产量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生产的经济区域
五、等成本线
六、最优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七、扩展线
八、规模经济适度规模
1、规模经济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第五章
成本理论(5学时)
第一节
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四、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五、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会计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STC,SAC,SMC
二、各种成本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成本:LTC,LAC,LMC
二、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因素
三、成本函数的应用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12+2学时)
第一节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一、市场、行业与市场类型二、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
三、厂商的收益和利润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一、厂商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二、不同情况下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价格歧视
第六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七节
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四、卡特尔模型*
*第八节
博弈论初步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七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4-5学时)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略)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概述
1、效用最大化和供给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原则:MRP=MFC
第四节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一、工资理论:工资的性质和种类;劳动市场的均衡;不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
二、利息理论:利息的决定;来源;作用
三、地租理论:地租的决定;租金;准租
四、利润理论:含义,种类,来源
五、洛伦滋曲线与基尼系数
*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自学略)
第一节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
三、两个部门的一般均衡
1、交易的一般均衡
2、生产的一般均衡
3、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福利经济理论
第三节
福利经济政策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学时)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管制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
四、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影响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性的特点、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征
二、分类: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四、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介入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二、GDP的核算方法
㈠支出法(或产品支付法或最终产品法)
㈡收入法(要素支付或要素收入法)
㈢生产法(部门法或增加值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㈠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㈡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㈢国民收入(NI)
㈣个人收入(PI)
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二、实际GDP(GNP)、名义GDP(GNP)潜在GDP(GNP)
三、人均GDP(GNP)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第一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三、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乘数的计算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二、AD-AS模型
课时有限时以下部分以讲座形式开设
第十二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讲:4学时)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类型: 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与治理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交替关系。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理论(第二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活动水平(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的波动。经济周期也叫做商业循环。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苏] 康德拉耶夫周期(1926年);
(2)[法] 朱格拉周期(1860年);
(3)[美] 基钦周期;
(4)[美] 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
(5)[奥] 熊彼特周期(1939年)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类
(1)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2)分为: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二、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四、乘数 — 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概念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四讲:2学时)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二、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需求管理(2)供给管理(3)国际经济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二、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逆向调节;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2)计价单位;(3)贮藏手段。
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四、货币政策基础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供给管理政策:(1)收入政策(2)指数化政策(3)人力资源政策(4)经济增长政策
二、宏观政策的运用
总复习(2学时)
参考书目:
1、[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5、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6、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3-15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们电大财经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下面介绍各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其中带“*”号的内容不做教学要求。第一章
导
言
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二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三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介绍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源稀缺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资源利用
四、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和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1.理论的组成 2.理论的形成 3.理论的表述方式 *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四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略)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非常重要。本章第一节与第二节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与供给。第三节与第四节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第五节是价格政策。
本章重点包括:(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均衡价格的含义。(6)供求定理。
(7)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8)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需求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1.定理的内涵
*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略)*3.需求定理的例外(略)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
供给 2.
供给 3.
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因素与供给函数 1.
影响供给的因素 2.
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1.供给定理
*2.供给定理的例外(略)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供求定理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五节
价格政策
一、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
二、支持价格
l.支持价格的定义
2.农产品支持价格的运用 3.支持价格的作用
三、限制价格
l.限制价格的定义 2.限制价格的运用 3.限制价格的利与弊 第三章
弹性理论
本章是前一章的继续,说明价格、收入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量的关系。这一章的实用性相当强。第一节介绍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二节介绍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第三节是弹性理论的运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点弹性与弧弹性(略)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略)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应用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l.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
二、蛛网理论(略)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需求定理。第一节是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概述,是以后分析的基础。第二节和第三节是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第四节和第五节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行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道理是同样的,即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同。第六节是消费政策。
本章的重点包括:(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4)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6)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7)用无差异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8)公共物品的特征。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2.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2.消费者均衡举例(略)*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略)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
三、边际替代率(略)
四、消费可能线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略)*
三、收人效应与替代效应(略)*
四、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略)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略)*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略)*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略)第五章
生产理论
本章是对厂商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供给定理。本章是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含长期生产理论与短期生产理论)。这种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是一种实物关系。
本章的重点包括:(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3)规模经济原理。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持证。(5)等成本线的含义。
(6)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理。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要素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
三、技术系数
第二节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三、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规模经济
二、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三、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四、适度规模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含义 2.等产量线的特征
*3.边际技术替代率(略)*4.脊线(略)
三、等成本线
四、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7-3-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本章所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仍然是分析厂商行为的理论。这一章所分析的是用货币表示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厂商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2)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3)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4)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5)机会成本的含义。第一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第二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3.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三节
机会成本及其他
一、机会成本
二、显明成本与隐含成本(略)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五章与第六章分析了厂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从内部考虑。本章是分析厂商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1)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含义。(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3)产品差别的含义。
(4)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l.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利润(略)*
六、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略)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略)*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略)*
四、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略)
五、垄断竞争市场上均衡的简化分析
六、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三、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的决定 *
四、古诺解:双头垄断理论(略)*
五、拐折的需求曲线(略)
六、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 l.价格领先制 2.成本加成法 3.卡特尔
七、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五节
产业政策
一、厂商生产中的社会问题
二、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
三、反垄断政策
四、国有化政策 第八章
分配理论
本章是说明“为谁生产”问题,即收入分配的决定。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本章的重点包括:(1)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2)利息的合理性。(3)超额利润的来源。
(4)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5)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方法。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 3.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二节
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与种类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1.劳动的需求 2.劳动的供给 3.工资的决定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l.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4.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限制条件 第三节
利息理论
一、利息理论
l.时间偏好与利息
2.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
二、利率的决定
三、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四节
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性质
二、地租的决定
三、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决定(略)
四、准地租与经济租(略)第五节
利润理论
一、正常利润
二、超额利润
1.创新与超额利润 2.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3.垄断的超额利润
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六节
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矛盾
三、收入分配政策 1.税收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所计算的各种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
本章的重点包括:(1)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l.支出法 2.收人法 3.部门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四、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略)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所论述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章。
本章的重点包括:(1)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4)IS曲线的含义。(5)LM曲线的含义。(6)总需求曲线的含义。(7)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8)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9)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l.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2.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五、乘数理论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
(二):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3.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四、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 3.长期总供给曲线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是失业理论。第二、三节是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是分析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各种理论。本章的重点包括:(1)充分就业的含义。
(2)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3)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4)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5)通货膨胀的含义。
(6)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7)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8)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
(9)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2.充分就业的含义
二、自然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隐蔽性失业
五、失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3.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3.进口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
五、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略)
六、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其重点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波动的原因与规律。本章的重点包括:(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3)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划分。
(4)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三、经济周期的分类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历史回顾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况: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
二、纯货币周期理论(略)*
三、投资过度周期理论(略)*
四、创新周期理论(略)*
五、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略)*
六、心理周期理论(略)*
七、太阳黑子周期理论(略)第三节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
二、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略)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其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增长的特征与原因。本章的重点包括:(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的源泉。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2.劳动 3.技术进步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略)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四节
零经济增长理论(略)
一、增长极限论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对零经济增长理论的反驳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也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章。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定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本章的重点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3)赤字财政政策。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5)货币政策的运用。(6)收人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l.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略)第二节
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赤字财政政策
*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略)第三节
需求管理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 2.货币政策的工具
3.货币政策的运用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收人政策 l.“工资”物价冻结 2.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3.税收刺激计划
二、指数化政策 1.工资指数化 2.税收指数化
三、人力政策 1.人力资本投资 2.完善劳动市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四、经济增长政策
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2.资本积累 3.技术进步
4.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略)
一、菲利浦斯曲线与政策目标的选择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相机决择
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概论
本章把封闭经济中的分析扩大到开放经济中,介绍开放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章的重点包括:(1)开放经济的含义。
(2)国际收支的三个主要项目。(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概况--、开放经济 l.什么是开放经 2.开放程度的衡量
*
二、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
三、国际贸易的限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
1.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3.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 *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第三节
汇率理论
一、外汇和汇率 *
二、汇率的决定
三、汇率制度 l.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 3.战后西方各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人均衡与调节
本章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均衡及相关的政策调节。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的区别。(2)总需求与出口变动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3)对外贸易乘数。
(4)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5)对外贸易政策。(6)汇率政策。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一、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二、IS—LM模型与国民收入均衡
三、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1.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2.出口的增加
*
四、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略)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一、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三、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四、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第三节
对外经济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 1.关税政策 2.非关税壁垒
二、汇率政策 l.汇率贬值政策 2.汇率管制政策
三、对外投资政策
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1.主持教师
中央电大西方经济学主持教师:王社荣
联系电话:010-66490581/66490018
E-MAIL:wangshr@crtvu.edu.cn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电大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7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开设。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3.预修课程:
《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上编、下编三个部分。导言,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编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下编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及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等问题。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为以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层次: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都有用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科学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熟悉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了解就可以了。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媒体,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教材和教学辅导。教学辅导部分包括:各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的旁批、关键概念、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文字辅助教材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由王社荣编写的《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主要是根据考试题目的类型,通过大量的习题帮助学员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音像教材
录像讲课一共九讲,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
3.网络课程
主要是弥补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的不足,包括各章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解答和试题分析,提供有关的学习与教学信息,讨论与课程有关的热点问题等。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1.试点电大成立西方经济学课程组
课程组一般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组长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组也可吸收1—2名兼职教师参加。
课程组成立后,试点电大请将名单通报中央电大财经部西方经济学课程组。
2.教学研讨
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课程组与试点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
3.中央电大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
通过中央电大的电大在线平台,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网上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
4.电子信箱
中央电大、地方电大课程组都要开通电子信箱,并且课程组的每一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网址,同时要求各教学点具备上网条件,以便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电话答疑
地方电大课程组对外公布办公电话,定期举行电话答疑。
6.直播课堂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各试点电大要认真组织收看,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五、教学安排建议
1.集中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集中辅导。集中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因人、因班而异。
2.作业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中央电大安排4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各试点电大要严格考试纪律,统一把握评分标准。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课程组应及时通报考试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