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进三同 调研报告 刘昆20100865
“三进三同”社会调查报告
建管学院 工程造价1班 刘昆 20100865 一. 前言
农村,一直都是我国最大篇幅的一块,也是支持我们伟大祖国的基础。我们新中国的成功建立,农村是关键,可以说,我们的新中国从农村来。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国家整体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追求,农村依然摆在一个关键的位置,只有首先让农村得到了稳定和良好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只有在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我国的发展计划才能得以很好的实施。
然而,在面对农村这一个广大的集体时,发展确实是遇到了许多的难题。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今对农村发展的主张,在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下,我们的农村面貌确实得到了许多的改观,农民也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但是在辉煌的成果背后,我们也不得不看到那些发展中被滞后的问题,比如我们农村中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年外出人员数量的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岁—16岁的孩子。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感情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学习和行为习惯缺失,轻者出现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逃学、打架等问题,重者会厌世自闭、社会逆反、违纪犯法。根据这一现状,笔者走访了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村的一些农户、村干部及当地的花溪区民族中学的师生,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当地留守儿童情况。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提出一些建议。
二. 背景介绍
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村位于花溪区清溪路中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近年来,为了响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政府对我区各乡镇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而花溪区桐木岭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乡情应地制宜,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尽管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通货的膨胀以及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要求也压迫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所以不少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取更高的收入来满足家庭的支出,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因此,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有因可寻了,所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就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三. 调查情况及分析
在调研中,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调研方式,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面向桐木岭村花溪区民族中学中16岁以下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得到了有效问卷76份。并且走访了8户人家,采访了8名监护人、4名教师、2名村干部。
1.桐木岭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桐木岭村为调动村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积极性,该村投资27680元,为全村村民办理合作医疗,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投资16万元完成四组至五组长550米、4米宽水泥路及四组350米长、4米宽水泥路;修建116口沼气池,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引导村民搞好农业产业调整,很多村民发展以花卉、苗木及以养鱼、养猪、养鸡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并利用河流优势发展旅游业,扩大招商引资。目前,全村沿河两岸已建旅游山庄15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
下一步,桐木岭村支两委将结合本村实际,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有用人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技之长,并发展庭园经济,美化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扩大招商引资,促进新农村建设。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该村确实拥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村民们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以也生活在该村的我大姨为例,以前的生活相当艰苦,住的土方土瓦,通讯不便,生活条件很差,而如今却已盖上平房,居住条件大大提升,大彩电,打冰箱,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沼气池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节约了生活成本,通讯、交通都方便起来,收入也比从前翻了好几倍,而且现在也有着继续上升的势头。
2.桐木岭村留守儿童相关情况 ①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在总共的76分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9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其中单方父母在外工作者20人,双方父母都在外工作者9人。在外工作的父母中,从事着各项不同的工作,并且走向不同的省份,不过更多的是前往浙江,广州,深圳等地打工,而且工作类型多为饮食经营者和工地工人。在这29名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超过20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在外工作1—2年才回家一次,有时连过年的一家团圆都难以完成,而这其中又有大部分的父母已在外工作龄达10年以上。其余的留守儿童父母都是超过2年才回家一次,而且每次回家时间都是很仓促,不会在家做过多的停留,为的只是能在外多打些工,多赚些钱来撑起整个家庭。由于父母长时间的在外打工,使得留守的儿童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在缺乏父母疼爱和照顾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儿童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由于缺乏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使得两代之间的感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严重者会使得两代之间只有一种称呼代号来连接,而没有真实深厚的感情基础,对整个家庭的和谐、幸福都会有负面效应。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笔者对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进行了调查,主要围绕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的看法等方面进行。通过访谈发现,桐木岭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是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少数人是单亲或者说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作为临时监护人。在被问卷调查的29名留守儿童中,有14名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8名由单亲父母照顾,7名由父母的兄弟姐妹照顾。而且这些监护中,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甚者还有70岁以上的老人继续担任着照看孙子的重任。这些老人,由于要忙着田间的农活和照看家务,缺少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完全无视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由于年龄的悬殊和时代思想的差异,他们无法与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儿童实现心灵上的良好沟通,在管理和教育方法上因循守旧,容易引起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③留守儿童情况
在调查及走访的过程中,感觉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表现出内向、羞涩的性格,一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照顾,卫生状况很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都表现对父母的急切思念,渴望他们及早的回家与其团聚,并且还表现出一些与其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其中,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并且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找到工作挣钱,好让父母不必在外奔波。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和民族中学的老师那了解到,从整体上看,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自律性都较有父母在家看管的差,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并且更加叛逆。并且老师还特别提到,有些
学生在父母外出远门务工后,学习情况就开始日益下降,成绩大不如前,自律性也开始变差,抄作业,不交作业,逃课的情况开始时有发生。而且,一些自控型更差的学生,开始沉迷网络,一些更是接触社会,最终导致辍学。这些方面就是外出父母及他们的监护人最担心的地方,让一些年纪大的监护人不禁叹息道;“父母不能管,我们管不了。”
而且,多数的留守儿童不仅每天作为学生的身份走向学堂,并且在家中还要担任更多的家务活,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甚至参加农活。当我在帮助农家在田里忙活了一会后,我才深感一些留守儿童的辛苦,每天不仅要努力的学习,在家中还要承担这么多的重任,这需要多少的精力啊。④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情况
首先,该村仅有的一所民族中学,硬件设施较差,师资力量也薄弱,管理也比较松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学习教育并不是很好。而且,又由于近些年,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出卖体力或其他方式挣了些钱,与村里的周围人相比似乎成了一种榜样,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便淡化了读书的重要性。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正风气的出现,出现了一些类似读书无用论的谬论影响了村民们的认知。这种对教育片面的、错误的消极言论也给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在采访中,问及一些留守儿童的梦想,他们的回答并不是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学校,憧憬着美好未来,而是能及早的跟着前辈一起出去务工,“找大钱”。
3.农村留守儿童的决定性因素 ①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普遍要略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农民的子女较城镇居民的也要多,所以生活负担和压力都要大些,而且由于近年来不断增大的通过膨胀,加之粮食的丰收、价格和销路的不稳定,更加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所以使得很多农民不得不走向他乡寻找其他的挣钱之道来养家糊口。
在与村干部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该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其实并不算很严重,因为多数农民即使不留在家中耕作,也可以到附近的乡镇找到一些合适的工作来养家,但近年来由于农村建设的开展,一些土地渐渐的被政府征收,一些农
民没有办法只能踏上外出务工之路。而一些家庭也因为家中繁重的负担,加之周围工作岗位的匮乏,也只能选择外出务工。一些农民看着周围家家户户都开始盖新房,过上好日子,心急羡慕,于是也选择外出务工,多挣钱。而该村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都是单个出去务工,另一位则在家耕作或是在附近乡镇去找事情做,而留守儿童却大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看。
由此可见,经济负担是致使留守儿童产生的重大因素。②能力因素
由于大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缺乏知识,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普遍较高,所以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固其从业的范围也就较窄,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且报酬也不高,所以他们在外摸爬滚打,根本没更多的精力照看孩子,也没时间回家看看,也就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数量。③为了下一代更好的未来
很多父母,不管是农村的、城市的、有钱的、没钱的,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宁愿自己受苦受累,都要给孩子上一条更好的路。所以对于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他们希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为的就是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不要走自己没出息的老路。所以他们宁愿外出务工受苦受累,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哪怕是为了子女能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多吃一点好的,多添点衣裳。
四. 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建议
1.坚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从今年来的数据和与村干部的访谈中可看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着实推进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经济收入,让农村拥有了新气象,新面貌,并且农民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改善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城市就不会成为农民们的追捧之地了。
2.家庭、政府及社会都应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应活动
首先家庭应重视自家中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应该懂得如何正确的照顾和看管孩子,让他们身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政府更应重视各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设立相应的关心留守儿童的机构,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监护人、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活动,让监护人懂得正确照看孩子,让留守儿童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政府还应严格给予老师重任,让老师懂得正确的给予这群特殊群体正确的教育方式;政府要宣传和鼓励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第二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三进三同”实践调研报告
根据重庆市委“三进三同” 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安排,我有幸成为“三进三同”活动人员来到了XXX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时间,但是通过走访调查、体验农活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收益菲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调研了解民情。通过我们入住农户的介绍和几天走访,了解到这里的生产、生活、全年收入、幅源状况等大致情况,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在家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经济发展较为良好。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情况有点严峻,大多数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工作,将儿女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但这里民风淳朴、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也有几家上访户。
(二)入住农家体验劳动。在实践期间,我坚持吃住在农家,与当地群众一道,并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村生活,增进与普通群众的感情,做到入乡随俗,身体力行。
(三)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当地镇、村实际需求,组织有中国特色学习型农村社会的活动。例如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等形式,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主要是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参与,同学们经受了农村的历练,会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我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起建设未来祖国的重任。1
第三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小河村调研报告
按照合川区委“三进三同”春季行动的要求,……“三进三同”春季行动驻小河村工作组成员于2011年2月16日至2011年3月2日与太和镇小河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周,重点做好区委部署的8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召开院坝会、实地走访调查,深切感受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取得的成绩十分可观。深切体会到小河村全体村民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探索着,对存在的问题努力思索着。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小河村概况。小河村位于合川区太和镇,距离太和镇人民政府约6公里。全村共有村民4562人,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
(二)经济状况。小河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等。养殖业以猪、鸡、鸭等几个传统的养殖种类占相当大比重。大部分村民仍以从事第一产业即种植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到场镇出售部分传统农作物和时令果蔬;二是农闲时出外做零散小工。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及买种、农药等费用,村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
1以及全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小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以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从太和镇到小河村的主要交通干道已硬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级道路和人行便道急需修整。
(四)农村文化发展状况。当前,小河村村委会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基本上实现村村通电灯、电话、电视,各类家用电器也逐步进入农户,村居民农房以砖石混凝结构为主,呈现出现代乡村的风貌。
二、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交通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不便的交通已成为制约小河村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遇到连日阴雨,土路泥泞四溅,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遭遇诸多困扰。不便的交通使得部分村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较重,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另外,该村既不临河,水利工程很少,缺乏骨干水利工程,现有水源工程蓄水量又不足,一些塘、堰的堤坝年久失修已经跨塌或淤泥堆积而不能正常蓄水,地下水也不够充沛。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多局限于旱作物。有水源的地方没有配套的渠系设施,使农田不能全部得到有效灌溉,特别是旱地只能靠天吃饭。水渠多为 60-70 年代修建,以土渠为主,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目前,加速建设村级公路和农田水利设施成为绝大部分村民们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
小河村许多家庭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少年儿童由留守在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甚至无人看管。其中相当一部分监护人或是生活条件差、监护能力低下;或是隔代教育,只顾溺爱不知道正确引导;或是寄居他家,不愿意或者无法管教而放任自流。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失学率上升;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有异常倾向;家庭教育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违法乱纪事件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驻村小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全村贫困户占总户数的5%。导致生活困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长年疾病,难以承担高额医疗费用;二是壮劳力外出务工,家中基本无劳动力,土地耕种困难;三是子女教育费用较高。另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在于“老、教、病”三个方面:一是养老。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但由于标准较低,而农村养老模式又以子女赡养为主,一旦子女无法承担或者不愿意承担养老费用,农村养老问题立即凸显。二是教育。虽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但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仍然是较为沉重的负担。三是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能够应付大病,一旦出现大的疾病,往往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而对于小病,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而村级卫生
所医疗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诊疗水平较低,基本医疗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居民要求。
三、对小河村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村级道路修建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对于村级道路问题,一是努力筹措村级公路建设资金。加快村级公路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应将村级公路建设维护费用纳入村委会预算安排;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补助政策;村社两级班子要多做思想工作,化解部分村民的思想疙瘩,达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目的;可向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成功者“化缘”,寻求资金和项目的帮助。二是认真做好“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对村级公路等级、投资规模、建设方案等应在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基础上来定,并将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在乡、村的政务公开栏上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问题,一是新建和整治山坪塘、石河堰、囤水田和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扶持农民整修囤水田或冬水田,以田蓄水,以田保灌。二是加大对山坪塘、石河堰等的清淤、加固工作,增加蓄水量。三是加强渠道的整修与续建力度,使水利工程水源能到田间地头,做到有水能用。四是加快渠系网络建设,使水源在应急时能统一调配,提高综合利用率。五是建立渠系配套设施维护与管理的有效机制,落实必要专项管护经费,探索建立有偿供水、承包经营、分片负责管理等办法,杜绝重建轻管、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是农村家庭方面,外出务工父母要主动与子女经常沟通,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村委会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二是农村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要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家儿童长会,使学校内外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儿童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爱,引导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三是农村各级政府方面,要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贫困救济体系。摸底调查农村实际情况,将低保、救济等发放到实际需要的人手中;开展多种帮扶活动,大力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帮扶。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重庆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走在前列,重庆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步骤及进度安排是:到2012年,争取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覆盖,按附近城市居民
标准的50%进行支付;到2020年,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让农村养老保险达到城市同一标准。因此,要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村镇,使广大农民群众及早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成果。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方面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民小病可医,一方面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病方面加强保障力度。
第四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XXX根据院团委“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我来到了荣昌县清升镇漫水桥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社干部座谈交流、走访慰问贫困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一、漫水村基本情况
漫水桥村位于清升镇西北部,北部与安富街道接壤,西部与清江镇相连,南部与清升镇火烧店社区相通,东部与罗汉寺村相交,全村幅员面积3995亩,人口4685人,有村民小组8个,全村以蔬菜种植著称。
二、感受与体会
(一)党的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通过政策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我们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群众和对党和政府是认可的,认为党和政府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出台的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的实际困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
三、农村硬件设施不断提速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农民家家都有了漂亮的住房。其中多数还是二层楼房。路面硬化程度也很高,除了极个别的偏僻道路没有硬化外,其他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基本做到了雨天走路不沾泥。政府还大力支持农村合理利用能源,补贴农户建立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广大农户改变了以往烧柴取火的习惯,从而使大家有了干净整洁的厨房。国家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已初见成效,大部分农户已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基本解决了要用水要靠天和饮用水卫生的安全问题。
(三)勤劳致富深入人心
漫水村大部分群众耕地较充足,当地群众也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发家致富。同时这也离不开国家对养殖业的补贴政策。我所住的农户家里就养了3头猪,7只小猪、每年的家庭创收进1500元。此外,外地企业纷纷在此开厂,吸纳了本村就业人口近500余人,使得漫水人无需长途奔波外出务工,在本村就能找到一个较为理想客观的工作,村集体收入近百万余元,办公经费得到保障。
三、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较为薄弱
一是由于外出的人口较多,外出务工的党员管理和党费的收缴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居住地较为分散,有的住户到村委会都要走上1个小时左右,不便于党组织集中开展活动。
(二)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
村民较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部分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民对低保执行中的公正性有疑问。“种粮直补”的执行过于机械,没有达到提高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通过参与此次“三进三同”活动,查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一是要转变工作方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抓好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为更好的服务群众,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加强自身的党性领悟,提高品德修养,争取早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三是要敢于开拓创新,通过入地实践和探索,将自身的经验,用于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第五篇: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局开展“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安排,采取以一家农户为住点,集中多个院落、开展走访调研的形式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深入走访活动中,我坚持做到事先不踩点、事先不打招呼,临时选点,希望真实地感受群众,也希望让群众真实地感受干部,达到听真话、办真事、促和谐的目的。
一、罗兴村基本情况。
罗兴村位于善感乡的东北方,所辖8个组,44户1591人,劳动力800人,外出劳力350人,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林地面积10700亩,耕地面积3864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生猪、烤烟和外出务工收入。全村外出劳动力年收入在580万元以上。在家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畜牧业、烤烟二大主导产业,总收入在18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3409元。目前全村贫困户有60户,249人。全村有100户饮上了自来水,占到了23%。尚有80户未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占到了19%。在这次“三进三同”深入农户访贫问苦中,我们了解到罗兴村现有贫困党员户,贫困户户,造成长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老弱病残,二是孩子上学。我们在走访座谈的过程中,也真诚向他们提出增收致富的建议并现场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与村社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现在和平村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水,目前的人畜饮水依然是群众最大问题。虽然少数村民自己修筑了蓄水池,但远远不能满足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并且村民蓄水池水质差,远未达标;二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问题,送电影流于形式,有线电视初装费和收视费太高;三是农业技术指导的问题,农田出现了病虫害,农技人员指导不力;四是因病致贫的情况比较轺严重,医院收费太高,而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在充分调研该村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针对该村的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惠农政策体现着中央的两层意图。其一,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其二,刺激农业生产。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充分自救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因此,要利用好惠农政策的刺激功能,做到缓刺激、区别刺激和有效刺激,达到惠农不是养农而是帮农的目的。
(二)乡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构建和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生产销售体系。构建和完善这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以从农业信贷、高经济作物生产指导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做起。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由政府牵头,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规划。在绝对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
上,鼓励农民大力促生产,收购并帮助销售这些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打开农民增收的经济渠道。
(四)加大争资立项力度,以求平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以强有力的争资力度,争取让罗兴村进入集体脱贫计划,以较多的资金倾斜解决以前投入“半边”的问题,消除百姓争议与想法,实现村组公路全覆盖,实现饮水全“自来”。达到平衡推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多渠道、多方式,培植好适宜的后续产业。找专家分析,广开信息渠道,谋求适合于和平村土壤、气候,农民易于接受的骨干产业项目。结合市场需求,探索式种植蔬菜、蚕桑,大力发展畜牧业。填补农民增收无骨干产业项目的空缺。实现农民增收有来源,结合搞好技能培训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以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六)对机械化,科技化农业要不断尝试。村委会要注重对当地农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争做到“人人将科技,人人讲政策”的农业生产形势。
(七)加强思想引导,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武装人、动员人、留住人,逐渐改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业荒废的现状。这一现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前进的标志和关键。基层政府要扎实深入的做这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影响人,以鲜活实例说服人,以美好前景感召人。
(八)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生活。村民活跃的政治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
一切可能活跃村民的民主意识,这不仅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一个层次,还能集思广益创新农业发展之路。
“三进三同”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双赢”机制,这次只能算开了个头,下一步要把“心系群众、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树立起“人民公仆”的服务意识,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努力维护好、发展好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