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他组织的定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9)符合本条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二篇:非盈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在于组织使命,并且是公共使命。
麦克劳夫林(Mclaughlin)从管理行为角度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通过比较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行为差异,来界定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mon)教授从组织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认为满足以下六个基本的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就可以称为是非营利组织。
安瑟尼。杨(Anthony Y)则是从组织运营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他认为非营利组织相对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具有以下12个方面的特征:①不以盈利为目的;②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③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④在目标和发展战略上相对于营利性组织具有更多的约束;⑤收入具有非价格来源性质;⑥税收和法律上有特殊的规定;⑦存在管理控制失灵的痼疾;⑧组织成员的行为难以考察;⑨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主导地位;⑩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结构差异较大;⑾财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小;⑿趋向商业化运行。
(三)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萨拉蒙根据26个国家的比较研究,建立了国际非营利组织分类标准:①教育学术;②医疗;③社会福利;④文化休闲;⑤职业团体;⑥住宅开发;⑦国际事务;⑧公民倡议;⑨
环境保护;⑩慈善;⑾宗教;⑵其他。这种分类法很容易识别哪些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但不利于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且各个国家的背景存在差异。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3大类,15小类,它们是: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医疗和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兽医和社会工作;其他社区服务和个人服务:环境卫生、商会和专业组织、工会、其他会员组织(包括宗教和政治组织),娱乐机构、新闻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运动和休闲。
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5类18项: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护理教育;研究与开发;医疗与卫生:医院、诊所,其他医疗机构,牙医和兽医;其他公众服务:社会工作、慈善机构、专业组织、雇主协会、工会、宗教组织和学会、旅行社;休闲与文化:娱乐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动物园和体育组织。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对非营利组织做出以下定义,即非营利组织是指由私人发起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性的公益性组织,上述各个特征的综合构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非政府组织的定义特征分类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非政府组织与相关概念 为什么我国用社会组织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非政府组织是西方社会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后寻找到的称之为“第三种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
王名:第三部门、公民社会、NGO、非营利组织,指的都是同一类的社会组织,即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市场体系之外的非营利的、公益导向的社会部门。
褚松燕:非政府组织指的是以促进发展为目的、以社会为取向、以影响公共政策为手段的非公共部门。
萨拉蒙:凡是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特点的组织,就是非营利组织,而在此基础上,如果一个组织再具有非宗教性(活动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和非政治性(不倦入推举候选人之类的政治活动)特征,那么,该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了。
王绍光:非政府组织还应当具备一个特征,即公益性。也就是说,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与公共福利相关的问题。如性别平等、医疗卫生、农业发展、环保等。
政府组织的特征 组织性
——具有正式的内部制度、负责人和经常性活动。非政府性
——以民间形式出现,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非营利性
——组织的资产是公益或互益资产。组织不能把赚取利润当作主要目的,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不能用于组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配。自愿性
——参加者都是自愿的,组织是自治的。非政党性
——不以取得政权为组织目标,也不参加公职候选人的推举。非宗教性
——不以传教活动、发展信徒为目的,其活动不涉及公众的宗教信仰。
相关概念
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 慈善组织 志愿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 中介组织 民间组织
第三部门 公共部门:以现代政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领域。何为现代政府制度?通过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共同体的束缚,实现公民个人政治权利,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公益代理人,由其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去提供公共物品的民主化进程。
私人部门:通过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共同体的束缚,实现公民个人经济权利,并通过自由交易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化过程,产生了一个以现代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领域。
第三部门:相对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而言的。通过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共同体的束缚,实现公民个人社会权利,并通过志愿性的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不经代理环节而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自治化进程,产生了介于二者之间的新的社会部门及其运行制度,这一社会领域叫做第三部门。
非政府组织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支持:理论指导、国际借鉴、加快发展
反对:非政府组织发展具有太多的后现代色彩,它们只有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状况下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西方的市场失灵,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失灵”,西方的政府失灵,是“民主的福利国家的政府失灵”,而中国的政府问题是转轨时期由于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的市场问题更是由于政府过多干预,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
非营利组织
托马斯•A•沃尔夫曾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一书中对非营利组织作了描述性定义(1)具备为公众服务的使命;(2)必须在政府备案,并接受相关法令规章的管辖;(3)必须为一个非营利或慈善的机构;(4)经营结构必须排除私人利益或财务之获得;(5)其经营所得享有免除政府税收的优待;(6)享有法律上的特别地位,捐助或赞助者的捐款列入免(减)税的范围
——NPO,突出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 ——范围广泛,也包括通过一定的服务或营利活动来收取费用,维持自身生存的社会组织。
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上的民营、社会化的救助事业(郑功成,1999)。
——强调经费主要来自民间的慈善捐赠,而以公益慈善为目标。
——在实践中,很少组织是将社会捐赠作为唯一的经费来源渠道,社会捐献也不可能成为主要经费来源渠道。
志愿组织
广义志愿组织是不包括政党和宗教团体在内的有制度化特征的、其章程规定独立于国家的、非盈余分配的和具有不同程度志愿主义的自治组织。狭义志愿组织是将广义志愿组织中的大学、学校、运动和社会俱乐部、工会和行业协会排除在外的其他所有组织。——强调组织的志愿性,组织的运作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志愿者在时间、经历和金钱上的无偿投入。
——事实上,大多数志愿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是由获取薪水的专职人员来做的,成为志愿者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公民社会组织
以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分野为基础,更多地强调这些组织的民间性,即民间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人的集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大,大量沟通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之间的组织,因其在服务对象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被称为“中介组织”。
——突出政府的非干预性和公民在社会层面的积极主动参与
——既包括合法的正式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的组织或群体,它们的活动并不必然以影响公共政策为追求。
公民社会应是建立相对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以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倡导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独立人格为基础的。思考:“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区别?
中介组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大,大量沟通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之间的组织,因其在服务对象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被称为“中介组织”。
——反映我国全能主义政府向有限政府改革的过程
——在我国使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概念,不仅包括非营利性的公民结社组织,也包括大量以营利为目的市场主体,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家政服务机构等。
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是指由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并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组织。
——民间组织所隐含的,并在历史上有所显现的官民对立,使得社会接受度不高
——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希望用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名称来取代民间组织管理局,改变由民间组织的边缘化所带来的管理机关边缘化的问题。
名称的选择
• 各国由于国情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有自己的称谓: ——美国有强大的市场,那么更多的将这些组织称为NPO ——欧洲国家有强大的国家主义传统,更多的称为NGO;——前苏联东欧国家,由于极权主义政体下公民社会被压缩,乃至萎缩,在极权主义政体解体以后,更多的将这些组织称为公民社会组织。——联合国在其宪章第71条则把这些组织称为NGO,也被一些国际组织所采用。
在我国,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可以相互替代,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观点二:更倾向于非营利组织 观点三:更倾向于非盈利组织 观点四:更倾向于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强调的自由结社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方向相符;对于外国组织不能单纯地以非营利组织来对待,需要具体有效的监督制度。
我国为什么采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
其它名称都无法反映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特殊性,也不能代表全部非政府组织的情况
范围最大,覆盖面最广,能把除政府、企业之外的、具有非营利性的多种组织囊括其中
从文化社会心理来看,社会组织这个词易被社会各界所接受 对NGO的认识有偏差,对自己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 • 能力的不自信
客观地认识NGO
——NGO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市场组织都是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生活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是存在的,而它们的消极影响与占有资源的水平、内部治理水平、社会管理水平是相关的,而不与组织分布在社会的那一个领域有直接的关联。
——NGO不是社会稳定的威胁,是社会稳定的推动者; ——NGO专业化水平越高,推动作用越大 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据官方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3.9万个,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基金会1843家。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包括三类: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指的是中国公民根据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数量最多
——资金门槛低,且活动不以资金的运作作为主要平台 ——基于公民个体所拥有的结社自由权利。在公民结社权受到保护的国家,社会团体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公共领域发展程度的指示器。
社会团体
分类:
学术性团体 行业性团体 专业性团体 联合性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类似于欧陆学术界所说的“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
——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余类
基金会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 ——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公益支出不得低于上年基金余额的8%。
——是法人治理结构、财富和慈善的结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基金会
分类:
——根据募捐方式的不同,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即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根据是否直接服务于公众,基金会可分为资助型和运作型。
——根据基金会创立主体的不同,非公募基金会有四种:公司基金会、社区基金会、高校基金会、私人基金会。
公募基金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 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
徐永光将非公募基金会分为三种: 第一种:急功近利型
打着基金会的旗号资助各种项目,期望获得比做硬广告还划算的推广效应。第二种:公司发展战略型
基金会项目和公司市场战略有密切的配合关系,其主要使用在于维护公司品牌、提高美誉度等。
第三种:公共利益型
基金会以追求人类进步为纯粹目标。
非公募基金会
徐永光: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制度障碍基本排除了,它已经可以合法登记,成为独立的机构; 第二,它有资金,通过资金运行可以自己做事,也可以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 第三,有条件吸引专业人才,突破NGO人才匮乏的困难。
资中筠总结过美国基金会走到今天的一些必要条件:
牢固的私有制,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在私人手中; 社会有自治和志愿的传统,没有事实指望政府的习惯;
财产拥有者以社会的主人自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代表主流价值观,并有与社会共荣枯的意识;
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员,形成了一种职业;
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是有健全的内部经营和外部监督机制;有一整套相关的法律和明确的执法部门。
——资中筠著《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法外”的非政府组织
关于社会组织的数量。在2007年,清华大学民间组织研究所的估计在200 万至270 万之间,学者估计在300 万个左右,估计最多的高达800 多万个。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一是登记管理的问题;二是归属标准不同;三是统计上存在实际困难。
(1)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
(2)城市社区基层组织;
(3)单位挂靠社团;
(4)农村社区发展组织;
(5)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6)农村社区的其他公益或互助组织;
(7)海外在华资助组织;
(8)海外在华项目组织;
(9)海外在华商会、行业协会; •
(10)宗教社团
八大人民团体
——工会、工商联、华联、台联、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
第四篇: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2006-11-14 22:01:09)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体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
(一)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
(二)组织学习
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1977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文,首次提出并初步定义了“组织学习”的概念。1978年,他与舍恩(D.A,Schon)合著的《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一书,正式界定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并划分了“组织学习”的类型。
1、组织学习的概念 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要确认一个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2.组织学习的类型(阿吉瑞斯和加尔文)阿吉瑞斯认为组织学习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1)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起步阶段。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是这种学习的主要方式。按照阿吉瑞斯的界定,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当发现错误时,组织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政策、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改。修改行为不触动组织规范本身,有关产品质量、销售额或工作绩效的规范等保持不变。
(2)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发展阶段。这种学习能够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它类似于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根据阿吉瑞斯等人的研究,当组织在学习时,由于只注意效果而与规范本身产生冲突时,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组织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对冲突本身有所认识;其次,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探索、寻求如何解决冲突;再次,他们的探索结果集中于重建组织规范,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策略和假定也需要重新制定;最后,组织需要将这些重建的规范和假定等都植根在组织的映象和图景之中。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组织中,组织成员已经培养起一种对组织本身批评的态度,并且组织成员具有意愿和能力改变已往既定的一系列规范。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意义。
加尔文:组织学习的五种类型
1)
系统的解决问题
2)
试验 持续性试验和示范性试验 3)
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4)
向他人学习5)
在组织内传递知识
(三)、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三)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四)“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五)自主管理。
(六)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七)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八)领导者的新角色。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基本要素、真谛
定义:是指建立在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
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基本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有三,即:
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即推动你、吸引你去学习的原动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学习毅力,即学习的恒心和决心,不管学习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够克服,到达胜利的彼岸。学习能力,即,理解力、思维力、学用结合的能力)。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竞争力之根;
快乐工作——活出生命意义,企业一个要营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每个员工都深感到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员工能够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让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意义(团队氛围浓);
持续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把创新奉为主旋律的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赢得竞争力。
第五篇:《管理心理学》赏析:组织文化的定义
《管理心理学》赏析:组织文化的定义
关于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众说纷纭,有许多讨论。从一般意义上说,管理心理学把“文化”culture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而“组织文化”则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管理理念与愿景属于深层次的文化成分,用以指导价值观导向和工作行为;核心价值观则可以看成一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要素,直接影响着各种工作行为;而行为模式则是文化在组织成员身上的具体体现。
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层次。组织文化不但包含着许多深层次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内隐的成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组织使命表述、常用语言、组织经典故事、各种仪式与标记、形象设计和物理环境等许多外显的方面。
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密切有关。我们在研究中,把企业文化看成组织文化的一种广义的类型,把组织文化的内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分。企业文化是一个比组织文化更为广泛、实务的概念。此外,组织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乃至行业文化的影响,并且受制约于组织的体制、所有制特征和发展历史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