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精选]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例如:沈阳某公司承建的太阳广场,由于对项目的融资风险估计不足,投入工程款2800万元,因甲方(香港某公司)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被迫停工,使乙方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特别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
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3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在我国承建非洲某国公路的施工承包合同中,因技术条款中忽略了铺路砾石的强度指标,施工中不得不进口砾石,工程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工程严重亏损.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例如在FIDIC合同条件中,明确规定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风险分配.如果业主的合条件与FIDIC合同条件不同,应进行逐条的对比研究,分析业主为什么要修改这一条,是否隐含着风险.3.2 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FIDIC红皮书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1个分条款增加为5个分条款,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堆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3.3 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3.4 非计量风险的防范
非计量风险指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战争、**、政变、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外汇风险、通货膨胀、保护主义及税收歧视等.这些风险在国际工程中经常遇到.政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导致灾害性后果,常常被称作“致命风险”.对于政治风险,只能作定性分折与预测,承包商应在投标决策阶段加强调查研究.经济风险一般不可避免,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对于若干种经济风险预测的数学方法,由于置信度较低,不宜作为项目的决策依据.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泉眼、流砂等.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3.5 非计量风险管理和措施
在项目目标设计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各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在投标报价前,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
和支付信誉;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刻苛的合同条款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合理控制风险费
第二篇:医疗风险防范与管理
医疗风险分析评估制度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切实的防范医疗事故,合理的规避医疗风险,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特制定医疗风险分析制度如下:
1、对每位患者的诊疗计划,诊治医生务必从病员整个医疗背景出发,充分考虑医疗风险的程度和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医疗损害后果。在医疗效果和损害后果之间进行科学评估,力求医疗效果最大化,损害后果大于医疗效果的视为高风险医疗活动。对高风险医疗活动,必须采取审慎态度对待,并有严格管理秩序(如三级查房,多科会诊或上报业务领导和主要领导)。
2、在诊断过程中,应首先考虑无创性检查,必要的有创检查,应尽量选择创伤损害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检查方式。
3、在诊疗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遵循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拟定最有利于病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能承受的治疗方案。
4、对有争议或未确定效果的诊治措施,应充分论证,全面权衡,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共同讨论制定,严禁轻率采用高风险治疗方案。
5、多人和诊治方案,特别是高风险的方案,医生务必详尽地向患者本人或法定委托人仔细讲解,说明利弊,取得病人的配合与理解,在客观介绍的基础上由病人选择治疗方案,以保障病人的合法权利,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联系,故医院制定本制度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管理方面
1、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上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均须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
2、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并由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 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来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
1、抢救设备
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四、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监控程序
深刻地认识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医疗风险以及现有医疗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医疗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医疗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作业组织对策过程的输入。
1、医疗风险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系统或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事件或情况,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组织应对现有的控制措施(人员、过程和系统等)进行识别,医疗风险识别过程包括识别那些可能对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医疗风险源、影响范围、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及组织因素也应被纳入医疗风险识别的过程中。
2、医疗风险分析
医疗风险分析是确定医疗风险是否需要处理以及最适当的处理策略和方法。医疗风险分析要考虑导致医疗风险的原因和医疗风险源、医疗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识别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还要考虑现有的医疗风险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然后结合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来确定医疗风险水平。一个医疗风险事件可能产生多个后果,从而可能性影响多重目标。医疗风险分析通常趿对医疗风险事件潜在后果及相关概率的估计,以便确定医疗风险等级。
3、后果分析
后果分析可确定医疗风险影响的性质和类型。某个事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影响到一系列目标和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明确环境信息时,就应当确定所需要分析的后果类型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后果分析可以有包括从结果的简单描述到制定详细的数量模型等多种形式,应包括:考虑现有的后果控制措施,并关注可能影响后果的相关因素;将医疗风险后果与最初目标联系起来;对马上出现的后果和那些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两种情况要同等重视;不能忽视次要后果,例如那些影响附属系统、活动、设备或组织的次要后果。
4、不确定性及敏感性因素
在医疗风险分析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有效地理解并说明医疗风险分析结果是必要的。应尽可能充分阐述医疗风险分析的完整性及准确度,如有可能,应识别不确定性因素的起因,敏感的参数及其敏感度应予以说明。
五、医疗风险发生后监控和管理流程
1、首先确认发生的事实;
2、重点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
3、投入人、财、物力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
4、修订完善医疗缺陷防范管理条例并坚持落实规范和标准;
5、制定质量检查标准项目并选项检查。
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分析资料、持续质量改进。
六、监督和检查
作为医疗风险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定期对医疗风险与控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认医疗风险评估的结果符合实际经验,医疗风险评估技术被正确使用,医疗风险应对有效。
医疗设备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1、医疗设备的大量应用于临床,如在使用和管理诸方面造成不当,会给病人和使用人员带来各种风险和隐患,应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以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行业标准《YY/TT031 6-200、ISOI 4971-11998》,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和评估制度,以确保对病人和使用人员不造成危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护人员、病人、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实行医院全方位医疗设备风险安全分析、评估管理。
4、医疗设备应用安全风险来源:
(1)医疗设备在使用中设备出现故障时对病人的伤害;(2)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3)由于带有放射源或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医疗设备造成的人员伤害;
(4)由电气安全引起的问题:医疗设备绝缘程度下降、保护接地不当等因素造成的人员伤害;
(5)因机械、光学、化学等有害物质污染出现的安全问题;(6)由于各设备的组合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造成的人员伤害;(7)其他可能对病人和工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5、风险评估分析应根据不同设备、不同条件充分考虑到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作相应措施。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6、风险管理应有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部分组成,应对一些生命支持和功能支持的医疗设备制定巡诊计划,(如呼吸机、监护仪、高频手术设备、各类光学内窥镜、体外循环设备、X线诊断设备等)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
第三篇:浅谈税收风险管理与防范
浅谈税收风险管理与防范
崆峒区国税局 罗琼
今年来,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根据现实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突出矛盾,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税收税收风险、强化税源控管,规避执法风险是当前税收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目前我局税收风险防控应对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5年,我局累计推送税收风险纳税人计1682户(含发票核查及定额调整户),已采取应对措施的1682户,已完成风险管理全流程的1682户,2户高风险纳税人移交稽查局已查结。实际有问题的346户,截止2015年10月底共入库税款滞纳金计459.33万元,弥补亏损2461.55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231.2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责任有人负,工作有人抓,目标能落实,质量有保障的工作格局,使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做到谋划得当、安排合理、落实到位。二是制定了《崆峒区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税收风险工作的时限、范围、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人员到位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质量。
三是统筹安排,确保质效,建立第三方联系机制。其一积极与区财政局联系取得辖区内纳税人近五年取得财政性资金基础数据;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所得税专项核查。其二积极与当地水泥行业进行协调沟通,取得相关信息后,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水泥购进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申报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风险点,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
四是积极做好上级税务机关下发的税收风险应对任务。第一要高度重视、迅速应对。采取强有力措施逐户逐笔开展核查工作。对出现的风险问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程序合法、证据确凿,针对开具发票的实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补税的补税,该加收滞纳金的加收滞纳金,绝不能搞变通、打折扣。第二是加强后续管理工作。针对风险应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要求全局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市局风险应对指南、风险系统操作规定认真反馈,决不能敷衍了事。为了严格执行发票代开相关规定,规范代开发票行为,降低风险,杜绝漏洞,不断提高发票管理工作水平,针对风险应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在第三季度绩效管理考核中已对办税厅、分局进行了绩效扣分,并责成办税厅、分局对相关10名代开发票人员进行绩效扣分并做出书面检查。与此同时要求办税服务厅、分局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除特殊情况外,不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普通发票。应当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并开具与其经营业务范围相应的普通发票。
(三)日常工作涉税风险点
1、税收基础管理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税务登记信息是否准确、纳税人的性质认定是否准确、纳税鉴定税种鉴定是否准确、欠税公告是否及时、税率执行是否准确、注销户、非正常户的认定是否准确及时等等。
2、税收检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是否违法。如是否按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是否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的证据是否合法合理、手段是否合法、是否违反法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等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如《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作出的决定是否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是否会涉及到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明晰,定性不准确等。
(3)执行政策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税务机关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规范。如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有些地方往往会结合所谓的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在外部地方政府,政出多门,干扰税收执法,是否也会出台相关不合规的文件等。
(4)地税部门人员素质风险。主要表现在:地税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影响,是否会做出有损纳税人正当利益和地税形象的行为发生,从而带来人员管理上的风险。
(5)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时常发生变化,执法人员难以迅速掌握,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政府部门过分强调税务机关的组织收入职能,导致当前税务机关完成收入任务压力偏大。在大环境趋同的前提下,税源又存在着从税收监管严的地区向税收监管松或相对自由的地区流动的趋势,这就对税务机关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能力提出了考验。此外,其他部门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如办理工商登记时虚假验资,给税务机关在办理税务登记、政策性审批等诸多环节中,造成错误性导向,诱发执法风险。
二、防范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1)创新行政机制,促进依法行政。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税收执法中引入和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等制度,通过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对与社会公共利益、纳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科学决策。二是建立健全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结合3.0大集中系统各功能模块,合理界定税务管理各工作环节的职能。规范权力行使,依法、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步骤、方式和时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三是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税收质量考核、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和公务员考核等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的综合考核体系,由系统考核,制度管人,全面引入制度考核,真正让权力束缚在制度的牢笼中。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系数,严格落实奖惩制度,真正实现以考核促进税收执法,以考核体现执法实效。
(2)坚持依法治税,搞好纳税服务,加强部门协作与沟通,优化税收执法环境。税务机关要始终坚持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牢固树立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的服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服务税收与合作遵从。
(3)加强法制观念,强化执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发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关键还在于人。首先税收执法人员对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不断提高对事务的判断能力,提升处事经验,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其次税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强化税务人员的法制业务培训,加强对税收执法管理人员税收政策的培训、执法操作流程的培训以及执法管理中对数据深度运用的培训,善于从各种征管数据的异常变化中发现疑点,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强化法律、财务、计算机运用等各方面的培训,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以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降低执法风险。同时加强税收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政文化理念,做又红又专的地税人。
(4)实行综合治税,健全协税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专业治税、部门协税、群众护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形成政府支持、部门配合、舆论宣传、群众护税的治税格局。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或协税护税反馈意见会的形式,加强工商、银行、司法等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互相通报情况,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
(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治意识。税收宣传教育是增强全社会税收法律意识,推动税收事业进步,有效减少税收执法矛盾和冲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强对税收法律的宣传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普法意识,提高社会监督能力,从而有利于减少税收执法风险点。
税收执法风险点。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因对税收政策没有执行到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带来的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
执行环节:未按制度的要求执行各项税收政策;执行力度问题;纳税评估问题:评估的结果和稽查的结果又差异,如果稽查是不符合是,是否有风险?这是一个认知过程,这是正常的;是个协调问题。评估的处理,如果涉及偷税的一定要移交稽查局来处理;税款核定征收环节的风险,尤其是对企业核定征收税款;从法律制度上来说,把查账征收的企业按核定征收来征税。核定税务机关违背了诚信原则,要求按照查账征收来征税;管理环节的风险,因税务机关的责任导致税款少征税款,如果金额巨大,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大多数的核定征收会产生少交税款
1、严格区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职责,纳税人申报时纳税人的事;税务机关的职责是手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比对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约谈调查。
2、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制度文件
3、如果执法方式和管理模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源监管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
1.税源监管风险。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进行研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
当前,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要以查找风险点为切入点,严密内部管理机制,以创新完善制度为着力点,健全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二者结合共同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
1.税源管理风险点。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要求税务机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征管手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解决新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职业敏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对所分管企业进行税源风险识别。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片区、行业、企业。即哪些地方最容易出现税款流失问题及不依法纳税、跑冒滴漏税款现象。综合采用行业税负比较法、各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方法,分行业分税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重点锁定高利润行业、经营流动性大行业、新型行业及难以监管行业。把这些税源管理难点,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
2.税收执法风险点。目前在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主要存在于管理、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方面,其发生与税收执法人员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如:由政治素质产生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问题;由业务能力产生的不作为、违规执法、政策理解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带来的问题,等等。其他环节如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目前来说产生执法风险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纳税人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税收征管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风险意识。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建议
实际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渗透到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评估验证分析工作都是一种简单的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我们正在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应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强化税收分析。税收风险管理中,风险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成为风险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而加强对税收风险点的识别和定位,对税收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则是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构建合理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基础工作,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税收分析可以细分为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其核心内容是依托信息平台,根据内外部数据来源,对税源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外部数据主要采集纳税人申报数据、重点是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内部数据主要指综合治税等由税务机关通过特殊途径取得的纳税人有关涉税信息,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
2.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的税收管理风险点,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实行面线点结合管理方法。面上,以登记率为考核标准的无漏征漏管户;线上,确定风险行业,重点行业重点管理;点上对高风险企业有计划实施评估及检查手段,强化动态监控。同时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3.有效监督保障。在实施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其中既包括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又包括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是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最有效途径是畅通偷税举报查处渠道。包括建立健全受理、查处、奖励举报偷税案件的各种制度,鼓励公民协税护税,打击偷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鼓励拓宽举报途径,采取直接、书信、电子等多种形式受理举报。落实举报奖励制度,严格履行为举报人保密义务,保证举报人有效信息不被泄漏。对于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泄露举报人有关情况致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对税收机关执法监督。可以具体为税务系统外部监督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在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上,主要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调查或评议,督促税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税收征管一线,对各级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监察。在税收执法的内部监督上,主要指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活动所进行监控、检查监督。内容主要是监督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恰当性。合法性主要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六个方面审核。执法行为的恰当性,主要是针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由税收自由裁量权引起的不当行政行为暂游离于司法审查范围之外,这就需要加强行政体制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4.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广泛深入地宣传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程序,在此基础上公开税收执法,增加税收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从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二是防风险级别管理制度。根据纳税信誉等级对纳税人实施风险级别管理,风险级别越高的纳税人,在领购发票、日常检查等管理和服务上采取相应限制性措施,提高纳税人的失信成本。三是完善执法能力培训制度。强化一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培训,增强税务人员防风险能力,包括提高税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税务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执法事项日常监控制度、重大执法事项集体审议和汇报制度执法过错整改回复制度。
5.加强征管与稽查有效衔接。一是明确稽查与征管部门职权和工作界限。征管部门主要抓好税务登记、纳税辅导、税法宣传、督促受理纳税申报,组织税款、滞纳金等征收入库工作。稽查的工作重点应当始终放在以查促管和促进依法治税上,把稽查从组织收入为主的地位转到以严格执法促进组织收入的地位。二是稽查要以高质量的征管为前提。加强征管基础工作要从对纳税人的税源监管人手,有效地对税源实施监督与控管的稽查应该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与现行的新征管模式相适应。
综上,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有效监督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及稽查和征管的衔接五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第四篇:魏济民老师 工程项目部管理与风险防范
工程项目管理与风险防范
一、项目部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建筑施工单位的法律风险分类
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经济与政策的风险、合同签订和履行方面的风险
(二)项目经理
(三)施工企业项目部风险防范的律师建议
1、项目部的法律性质
2、项目部公章的管理
3、项目部对外签订合同中的职务行为与表见代理风险
4、劳动合同与劳务派遣合同
5、设备及材料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6、案例
二、建设工程工期管理
1、开工日期的认定;
2、竣工日期的认定;
3、工期延误的认定;
4、工期顺延的签证;
5、迟延交付工程违约金诉讼时效认定。
6、案例
三、建设工程签证与索赔管理;
1、工程索赔的定义
2、工程签证的定义
3、工程签证与索赔中存在的问题
四、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与结算管理;
1、工程未经验收,发包人提前使用或擅自动用
2、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承包人有先将工程及相关的资料交付给对方的义务
3、工程竣工后,合同约定的验收期限届满,发包人拒绝验收的,承包人可单方验收。因发包人拒绝提供验收资料、文件,导致无法进行验收的,视为发包人对工程已验收合格。
4、竣工结算文件及时向发包人发出并有签收
5、声明在约定期限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
6、案例
7、建设工程款优先权
五、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
(一)施工质量问题
1、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是主张工程款的关键;
2、工程质量缺陷责任约定;
3、工程质量中发包人反索赔。
(二)施工安全刑事问题
1、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问题
2、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罪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区别认定
3、恶意欠薪罪(逃避支付或能够支付经政府责令仍不支付)
4、案例
魏济民律师简介:
教育经历:中山大学经济法研究生
个人经历:一九九四年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分配到南昌市青山湖司法局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一九九八年取得律师资格并开始从事专职律师工作,先后在江西省南昌市第六律师事务所、广东环宇商务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为广东华瑞兴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师。
社会职务:现担任广州市越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建筑与招投标法律专业委员主任、广州仲裁委员会建筑房地产专长仲裁员,广东省建筑业协会法律顾问、广东律师协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会员、广东省招标投标委员会会员、广东省法学会律师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房地产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建广州市委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共青团广东青年商会常务理事、广东房地产行业协会主办《南方房地产》特邀撰稿律师、《广东建设报》特邀新闻记者、广州电视台《一周睇法》节目特邀法律顾问律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网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才库专业律师。
本律师信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尽心尽力,匡扶正义。
业务专业:擅长办理建筑工程、房地产案件及建筑房地产法律顾问。
执业经验:魏济民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已十六年,经办了多宗建筑房地产民商法律案件,为建筑房地产企业挽回数亿元的工程损失,在多年的法律服务中,在建筑房地产、公司治理等法律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为建筑、房地产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法律服务过程中,魏济民律师根据建筑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的开发、建设、销售、物管,以及基础工程项目“BOT”、“BT”及“EPC”中运作等存在的法律风险,创新地打破了传统的“常年法律顾问”的简单服务模式,采取了以“合同管理为中心”,以“非诉讼为主、诉讼为辅”的模式,以“预防在先、服务与项目同期”的原则,注重事先参与,避免纠纷的法律服务原则,在建筑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中开拓了建筑、房地产项目全程法律服务的创新理念,把建筑房地产法律服务渗透到项目建设、开发、经营中的各个环节,着重提高建筑、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安全规避法律风险的能力,通过合法地开拓市场,开展非诉讼谈判、仲裁和法律诉讼等多种手段来保护建筑、房地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解决目前存在法律顾问律师“顾而不问”的不良现象,魏律师创新作出法律顾问“六个一”服务承诺:1.乙方律师每周与甲方电话联系至少一次;2.应甲方要求每月至少处理一件法律事务;3.每月至少应到甲方单位上门一次,现场参与、了解或处理甲方的法律事务;4.每月做一次法律服务工作小结;5.每满半年做一次法律服务工作总结;6.每满一年做一次法律服务年终总结。这种全新的法律顾问服务被广大客户所接受,也深得众多广东、上海、香港、江苏、江西等地开发商、投资商、建筑商的好评。
建筑房地产顾问单位:广州亚运城项目(富力地产、碧桂园地产、雅居乐地产、中信地产、世茂地产),香港锦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锦发房地产有限公司、苏州新锦发房地产有限公司、广东翔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州南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州维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业协会、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广州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公司、汕头市潮阳第五建筑总公司、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建雅室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新宏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义扬投资有限公司BT/BOT/BOO专项法律顾问等。
建筑房地产合作单位:越秀集团、城启集团、正域集团、深圳佳仕森集团、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香港贯美商业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广州豪城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电白二建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中南建设物业发展总公司、江西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等。
建筑房地产培训单位:2010年7月27日,应邀为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作建设工程法律事务专题讲座。2010年8月19日,应邀为越秀集团有限公司作建设工程法律事务专题讲座;2010年12月28日,受广东省建筑业协会法律顾问单位的指派,为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属下广东省航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建设工程法律事务专题讲座;
建筑工程房地产典型案例
1、广东某建雅公司广州蓄能水电站项目工程款仲裁纠纷;
2、广州某住建公司海珠区桥东住宅小区工程款撤裁纠纷;
3、阳春某建公司广深高速公路工程款纠纷;
4、深圳广州大厦工程款纠纷;
5、汕头市潮阳某建公司深圳“文锦广场”工程款纠纷;
6、东莞湖畔花园项目借款担保纠纷;
7、中建某局佛山顺德“君领世纪”材料款纠纷;
8、中铁某局佛山南海桥梁工程款纠纷;
9、佛山高明沧江工业区土地征用纠纷;
10、华南某某大学科技交流中心工程索赔纠纷;
11、广东某建工集团与河北献县王某某建筑材料租赁纠纷;
12、广州某城建集团下属某某房地产公司与梁某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13、中国某某水电对外公司阳江核电站项目工程款执行纠纷;
14、四川成都“天府广场”工程材料质量纠纷;
15、江西某宾馆工程款结算纠纷;
16、内蒙古四子王旗某政府大楼工程款结算纠纷;
17、江苏苏州吴江某房屋拆迁工程纠纷;
18、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工程款结算纠纷;
19、广州某某投资有限公司BT/BOT/BOO专项法律服务。
学术文章:
1、《创建具有建筑房地产专业特色的律师事务所》,发表于《广东律师》杂志2007年2月总第151期;
2、《国家基本建设大中型工程项目法律服务采购应当招标》发表于中国招标协会主办的《中国招标投标》杂志的2008年第7期总第31期;
3、《浅议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 》发表于广州仲裁委员会主办的《仲裁研究》第19辑;
4、《从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来探究法治与和谐价值的统一》发表于华人建筑房地产法律网站华建论文栏目;
5、《开发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刊登在《南方房地产》杂志“三旧改造系列”中的“城中村改造”议题(第7页);
6、《广东律师》第169期刊登《由一起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谈“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处理》的文章;
7.《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发表于《南方房地产》2010年第5期,并被广州市律师协会授予2010“理论成果三等奖”;
8.《广铁南站地王拍卖战——谁是最大的赢家?》,发表于《南方房地产》2010年第12期;
9.《从广州荔湾区增埗旧改项目谈旧改的机制完善与法律保障》,发表于《南方房地产》2010年第10期。
个人荣誉:
1、《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被广州市律师协会授予2010“理论成果三等奖”;
2、《国家基本建设大中型工程项目法律服务采购应当招标》被授予“理论成果二等奖”;
3、《浅议建筑房地产合同纠纷中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获得理论成果三等奖;
4、《“一字值千金”的工程索赔案》荣获广东省律师业务典型案例优秀奖;
5、广东省律师协会30周年公益法律服务杰出贡献奖。
联系助理小翠***(同微信)qq: 3118282551
第五篇:银行信贷业风险分析与防范
银行信贷业风险分析与防范
摘要: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以及其所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西方央行联手干预。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企业MBIA、全美第二大债券保险机构AMBAC损失惨重。由美国次贷危机联想到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风险也是亟待解决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其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是在风险中寻求收益,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作为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的信贷业务也隐藏着巨大风险危机,因此在对信贷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如何起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商业银行资本的安全。
/ 7
2010年6月9日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信用违约率 信贷 银行业 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预防 信用评估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多年来为促进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信用风险不断积累,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时刻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现阶段,金融业能否和谐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事实是,金融风险时刻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据世界银行2006年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和损失均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其中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未来20年内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接近于100%。因此,我们不得不高度警醒,加强防范。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是风险盈利活动,银行管理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银行业正朝着经营国际化、业务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经营涉及的风险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众多的风险因素也与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相伴而生。同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竞争的激化也促使银行更多地涉足到高风险领域中。在这种背景下,完善的风险管理无疑成为了保证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良好、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的阶段,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恰好给我们带来了有价值的思考,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调整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标准,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从而,以期达到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可以健康稳步地发展。
面临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风险以及金融风险问题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的认识和分析,正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上的 2 / 7
2010年6月9日
准备,强化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风险管理的水平,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也助于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及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批发信用的行业,其风险远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追求高回报、高效益、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潜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风险具有隐蔽性,现在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风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迁徙性、流动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
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风险和变数。受各种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业务是信贷业务。为了竞争和追求高额回报,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中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一手注资,一手剥离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这并非源于体制上的根本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监管的相对缺失,也局部放大了金融风险。
银行业务风险不仅制约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银行业风险作为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其生成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因素,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银行业风险。(一)中国银行业风险主要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如下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
二是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管控刚刚起步,普遍缺乏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内部模型缺乏基本数据;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影响日益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操作风险手段亟待加强。
四是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期限结构错配隐藏的风险;收益率曲线不合理;盲目扩张存款,隐性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缺乏识别、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和人才。五是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支付能力不足可能造成挤兑的潜在风险。
/ 7
2010年6月9日
(二)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银行风险存在机制上的根源性。银行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银行是一个通过对风险管理实现收入的金融企业,这一性质也决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风险。
2、体制上的原因使原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和经营状况改善。
3、经济中系统性风险存在,即经济运行中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可能通过资金链波及到银行业。
4、行业内部过度竞争使银行业内部风险溢价很低,抗风险能力降低。
5、银行自身管理不善、违规经营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控制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对策和建议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我国银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特别是大量不良资产的化解既有赖于银行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应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使我国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放宽贷款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并以此为例做一个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月至7月,我国新增信贷7.73万亿元,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此巨额的“天量信贷”,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业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天量信贷流向何处?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这一部分资金是投入到早晚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上的。有国家财政兜底,应该说这部分资金的风险并不大。另一部分信贷则是投到了地方政府自己的项目,但还有一部分则不在原来的计划内,是额外的投资。因地方政府没有举债的权利,因此这部分的投资有一定风险。还有一部分的信贷是给房地产商的贷款以及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这部分贷款的风险与未来房地产的走势有关。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下半年信贷总量、节奏以及投向应该进行适度调整。这会给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一是各地的基础设施过度投资,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费。二是流动性过多,可能会把股市与房地产的泡沫吹大。三是过多的货币,可能会导致通胀压力。如此大量的信贷投放,未来肯定会有一些坏账。
/ 7
2010年6月9日
坏账的规模有多大,还要看未来的很多因素,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难道就无所作为吗?
国家对下半年的信贷政策除了对总量有所控制之外,还在结构调整上下了功夫。尽管上半年信贷增幅很大,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还不多,“天量信贷”并没有真正惠及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回暖对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下半年调整信贷规模时,首先,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让银行贷款向小企业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对商业银行的一定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的贷款不会自动地流向这些领域。第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有一定的规模控制。要防止银行对没有足够资产的地方投资公司投放过多的贷款。第三预防资产泡沫。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因此,在对上半年的信贷情况进行检查的前提下,对违规的及时处理,特别是防止新的贷款进入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有了这些调整,不但可以避免信贷风险,还可以改善增长结构,保持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担当者重要的角色,银行切实做好风险防范。
那么,应该怎样做好这些防范呢?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三、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督管理的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放贷标准,但是随着房价和利率的持续上升,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机构的监管,防范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化。(一)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变化。
当前要密切关注压缩过剩产能动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及时了解、准确解读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二是规范贷款操作,加强风险监测。(二)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建立快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主要是:
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等相匹配。
第二,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
/ 7
2010年6月9日
第三,完善商业银行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
(三)加强企业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完善IT支持系统。
有效规避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就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并借助IT系统支持。
一是研究当前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建设集团风险数据库。
二是充实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强化企业集团的贷后管理。针对集团客户不同的信用和债项分别进行评级,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录入信贷系统。
三是完善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此信息系统应包括集团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信息,逐步实现集团信息录入、查询、筛选的自动化。
(四)坚持风险导向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审计、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审计监督,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
第二,要对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置预防性条款,确保集团能够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
第三,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商业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跟踪信贷资金流向。(五)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政策风险。
银监会在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房地产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需求的同时,加强了对房地产信贷的监督控制。针对房地产潜在信贷风险加大的情况,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实地调研等手段,逐月、逐季对房地产信贷质量进行密切跟踪和风险排查,旨在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提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六)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机制,培育健康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近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
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信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
/ 7
2010年6月9日
第四,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
第五,要建立全面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在银行企业文化整体框下,尽快形成以价值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责任为纽带、以能力为基础的银行风险文化。同时还要树立健康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总而言之,通过对银行信贷也风险的全面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以银行业为中心不断向其他金融行业辐射,以确保我国乃至世界金融行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以促进国计民生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是如何酿成的.求是,2007(20).[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3]曾钢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政法财经.2007(10)[4]吴晓灵,李德.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侯念东,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04(03)[6]崔向阳.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7]宛璐.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启示.学术交流,2005(3).[8]陈晓霞.对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1)[9]刘劲.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6).[10]专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20090824 海外版)
/ 7
2010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