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评课(推荐)
《颐和园》评课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颐和园》是冯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冯老师由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冯老师想学生所想,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冯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冯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篇:《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曾海雅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杜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杜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杜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4、5自然段的处理:杜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
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杜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老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第三篇:颐和园观评课
付丽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思路清晰,读说写练有机结合,效果明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整个教学过程,付老师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首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深入品味感悟。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面面俱到,采取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注重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仿写句子,展开想象说话,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节课付老师充分利用利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
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
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付丽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注重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感受颇深。
1.这堂课思路清晰,复习环节设计得很好。教师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忆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并相机板书,接着请学生根据路线图,让其在路线图相应的位置上写出,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板书重温文章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让学生对课文的脉络了解得更清楚了。
2.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由于本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老师用上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把一张张美丽的画片,一句句精彩的语句用课件展示出来,使在座的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搞活了整个课堂,气
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教师把第三第四自然段作为本堂课的精讲内容,建议:句子词语分析较多,没有突出写景文章所传达的那种美感,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如在指名读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教师问:“他读出了什么样的佛香阁?”引出“耸立”,强调朗读时这个词应重音;“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颜色的词并体会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这个提问的设计只单纯地让学生关注词,没有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语带来的色彩美。
付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
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在交流小练笔的过程中,我通过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颐和园》观评记录
孟祥红老师:付老师的课堂可以总结为三点: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
文。
杨萌老师:付老师执教本节课能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付老师的语言自然,通过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制作精美,动态图的使用恰到好处,上完课之后,老师不觉得累,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这也正是自己默默追求的课堂。付老师给予我们年轻一代的老师很大的期望,我会在今后多揣磨自己的课堂,找到自己的不足,多向付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
李田华老师:付老师的这节课设计非常严谨,科学而有内涵,使学生在各环节中也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了重难点。付老师清新自然的语言,更是为本课增添了亮点,师生互动等使本课有活动,有效率。付老师为我们新教师树立了榜样,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从付老师的这节课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技巧,希望付老师多上一些这样的课,并给我们指导。林少辉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
吕守萍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再看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
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
吴美玲老师: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付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颐和园》课后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
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在交流小练笔的过程中,我通过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但时间上又不允许。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部分有些一略带过,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运用学习的写
作方法完成对十七孔桥的描写。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颐和园》效果分析
阅读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
二、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
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本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读写之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所以说,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读写训练,就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吃透教材,明确读写目标《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首尾呼应。课标的年段目标和教材已经对教学重点作出了提示。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难点: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资源――课后的练习和思考,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写结合训练目标,从两个方面学习课文:
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二、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也就是创设思维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想要追根求源、想要知道深藏在背后的“秘密”的探究欲望。
三、恰当切入、有效训练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训练。阅读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整体──部分──整体”,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的、互动的关系。好的做法是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把一节课的程序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小的目标,围绕着这个小目标开展听说读写
思的活动,不仅板块内部的程序可以灵活变动,就是板块之间也可以适当调动。这就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本课我选取了三个“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1.体会结构美,学写过渡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出以下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浏览顺序。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积累词汇,类比运用。在学习“长廊”这部分时,我从三点入手,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A、让学生体会到从总体到内部再到外部的叙述顺序。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长廊特点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点。
B、组织学生复述这部分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为下面的类比运用做准备。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
适当的评价,学会了如何把书面语言运用到口语中,变成自己的思维成果。比如,有的学生说:“你看那横槛上有几千幅画,画着花草、鸟兽、虫鱼,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美丽的长廊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一条长廊。”“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多么让人心旷神怡呀。”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要达到有效的训练,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学习课文,学生感觉离自己的现实需求很近,学起来主动。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语文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颐和园》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在欣赏、品读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
豪感。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文物等基本的文明行为。
3.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4.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颐和园录像。
2、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文
《颐和园》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颐和园》一课是其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
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颐和园》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时期,学习动机从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转为
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记忆、理解、思维、表达能力等大大提高,是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此时应注重学生的感性熏陶,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读多写多模仿进行量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不过,他们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课前我让学生
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我班学生对学习认识书写汉字有兴趣,乐于积累优美句段。虽对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了解很少,但《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2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
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小练笔
写出自己脑海中的十七孔桥。
五、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六、布置作业
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到过的地方。
第四篇:《颐和园》评课记录
《颐和园》评课记录
李爽:王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6个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教学内容四: 游览顺序。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长廊段)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通过听课观察,我认为,王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
王书: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识字这个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认读了9个词语。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必须结合后面朗读时的课堂事实来看。“横槛”一次,在朗读中遭遇时,全班几乎集体卡住;“耸立”的情况相对要好,但少部分同学表现出发音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个环节的效度不是100%,至少,在“横槛”“耸立”这两个词语上,教学效度欠佳。
张明丽: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文教出效度来。也就是说,不仅教课程的语文(守住“本”),而且把课程的语文教到“真”(有效)。
暠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彭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李木子: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老师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老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快乐。
李静: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第五篇:《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陈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陈老师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陈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