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观课有感

时间:2019-05-15 04:2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观课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观课有感》。

第一篇:《颐和园》观课有感

一节公开课,台下多少功

——听晓清老师执教《颐和园》有感

今天听晓清上《颐和园》一课,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真正上好一节公开课的不易。

晓清老师是有一定经验的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进步着。从今天的课堂中能够看到她努力的影子。首先,我们会发现,晓清老师上课时,语调从容,仪态优雅,在引导学生时不急不慌,这表现她一个老师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素质。其次,课件制作也很精美,说明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较大。

但总体上来说,存在问题仍有不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年段的学段目标体现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方面的要求如下:

识字写字方面: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姿势正确。

阅读方面: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

而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教师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参中,课文简说这样引导我们: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按照以上要求,执教老师更注重阅读能力的指导。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及朗读指导,尚不能激发学生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热爱。

我发现学生在生字部分已留有预习痕迹,证明学生课前预习过。那么何不从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方面入手呢?这样做既能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得到检验,也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扫清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朗读指导确实不够,有很多环节其实可以顺着学生的发言直接指导读一读的,但都被老师直接跳过了。这点儿等一会儿再逐一点出,请晓清自己琢磨。

课的教案是很有思路,也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操作过程中完全忘记了应该以学生为主,直接牵引学生接自己课件的内容一步步走。老师的教案中教学过程第二部分是:自主选读,感受美景。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最想在哪儿留影,为什么?这本来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说到哪儿,我们就可以相机学哪儿,但实际的情形是:学生汇报完了,老师才按照自己的课件逐一学习。这样就受了课件的牵制„„我认为,课件可以做成超级链接形式,学生说到哪里,出示哪里,学习哪里,就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了。

1.关于朗读:教师一定要有朗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意识。预习过了,正式学习全篇课文前就应该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展示朗读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展示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边评价边指导朗读。比如学生一开始就说到想在十七孔桥留影,还想看看那里是不是真的像书中说的那样美,完全可以顺势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向往之情。另一个学生说想在昆明湖留影,因为昆明湖的水多么美,老师可顺势接一句:那就请你把昆明湖的美景先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2.开头课件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美,但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把握机会,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热爱,仅仅是静默之中看图片,看完后说两句感受,这样似乎对颐和园这个“我国的文化遗产”还没有真正热爱起来。老师如果准备充分,可以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在画面逐一出现时,进行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自豪之情。

3.关于课前准备部分,让学生读了两次第五组的导读,这个内容非常好,对师生的学习是起引导作用的,但读完后再做简单指导,比如说说这段文字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注意什么: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4.关于词语的理解。“耸立”的意思学生说不明白,写出了什么?词的本义是高高地直立,那肯定是写出了建筑物的高大了,要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意思去,他们说不到点子上的话,老师就要适时指导了。“滑”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在什么地方才会滑?滑字用在这里到底说明了什么?说明水非常平静啊。引导得当学生是不会说出“硬梆梆”类的词语的。这说明老师本人对这些词语的精妙之处尚未体会到。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老师首先应查查字典,看怎样解释更恰当,更顺畅。

5.板书部分:课文标题“颐和园”,老师把最关键的一个字的左边写成了“大臣”的“臣”。这是不应该的。不仅不应该,还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认识这个字。

6.关于课文写作的顺序,其实就是游览的顺序,是空间顺序的一种。为什么非说是地点顺序呢?不规范。请参阅教参内容: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7.关于“像„„又像„„”的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比喻是把一种事物做了两次比喻,写出了昆明湖水的静和绿的特点。而学生所举的例子:“弟弟捏的泥人又像猴子又像人。”并不是比喻。对照比喻的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的意思是弟弟捏的猴子是四不像,并不美观。是与猴子比较,与人比较,既不像人,也不像猴子。你可以追问一句,那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了?学生肯定会说,把泥人比成人和猴,写出了泥人的什么特点?学生肯定没法回答了,说是写出了泥人很像人,又很像猴?肯定是说不通的。所以可借此告诉学生这个还不是比喻句。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你必须对比喻等修辞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整体上来说,这节课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但准备的还是不够。上一节课,可能要准备十节课的时间,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要多查阅一些资料,尤其是课标、教参、甚至课前导读、课后练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本班学生的 内容去用。

其实,从这节课中,我自己也受到很多启发。自己有所意识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多加注意,这也是我们要深入评课的意图所在。

第二篇:颐和园观评课

付丽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思路清晰,读说写练有机结合,效果明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整个教学过程,付老师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首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深入品味感悟。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面面俱到,采取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注重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仿写句子,展开想象说话,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节课付老师充分利用利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

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

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付丽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注重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感受颇深。

1.这堂课思路清晰,复习环节设计得很好。教师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忆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并相机板书,接着请学生根据路线图,让其在路线图相应的位置上写出,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板书重温文章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让学生对课文的脉络了解得更清楚了。

2.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由于本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老师用上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把一张张美丽的画片,一句句精彩的语句用课件展示出来,使在座的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搞活了整个课堂,气

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教师把第三第四自然段作为本堂课的精讲内容,建议:句子词语分析较多,没有突出写景文章所传达的那种美感,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如在指名读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教师问:“他读出了什么样的佛香阁?”引出“耸立”,强调朗读时这个词应重音;“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颜色的词并体会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这个提问的设计只单纯地让学生关注词,没有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语带来的色彩美。

付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

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在交流小练笔的过程中,我通过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颐和园》观评记录

孟祥红老师:付老师的课堂可以总结为三点: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

文。

杨萌老师:付老师执教本节课能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付老师的语言自然,通过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制作精美,动态图的使用恰到好处,上完课之后,老师不觉得累,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这也正是自己默默追求的课堂。付老师给予我们年轻一代的老师很大的期望,我会在今后多揣磨自己的课堂,找到自己的不足,多向付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

李田华老师:付老师的这节课设计非常严谨,科学而有内涵,使学生在各环节中也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了重难点。付老师清新自然的语言,更是为本课增添了亮点,师生互动等使本课有活动,有效率。付老师为我们新教师树立了榜样,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从付老师的这节课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技巧,希望付老师多上一些这样的课,并给我们指导。林少辉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

吕守萍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再看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

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

吴美玲老师: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付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颐和园》课后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

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在交流小练笔的过程中,我通过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但时间上又不允许。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部分有些一略带过,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运用学习的写

作方法完成对十七孔桥的描写。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颐和园》效果分析

阅读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

二、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

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然后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本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然后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读写之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所以说,阅读教学中要进行读写训练,就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读写训练就是要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落实教学目标寻找学生、教师、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

一、吃透教材,明确读写目标《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首尾呼应。课标的年段目标和教材已经对教学重点作出了提示。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难点: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资源――课后的练习和思考,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写结合训练目标,从两个方面学习课文:

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二、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读写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也就是创设思维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想要追根求源、想要知道深藏在背后的“秘密”的探究欲望。

三、恰当切入、有效训练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训练。阅读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整体──部分──整体”,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的、互动的关系。好的做法是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把一节课的程序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小的目标,围绕着这个小目标开展听说读写

思的活动,不仅板块内部的程序可以灵活变动,就是板块之间也可以适当调动。这就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本课我选取了三个“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1.体会结构美,学写过渡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出以下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浏览顺序。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积累词汇,类比运用。在学习“长廊”这部分时,我从三点入手,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A、让学生体会到从总体到内部再到外部的叙述顺序。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长廊特点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点。

B、组织学生复述这部分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为下面的类比运用做准备。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

适当的评价,学会了如何把书面语言运用到口语中,变成自己的思维成果。比如,有的学生说:“你看那横槛上有几千幅画,画着花草、鸟兽、虫鱼,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美丽的长廊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一条长廊。”“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多么让人心旷神怡呀。”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要达到有效的训练,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吃透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目标,并准确把握它,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结合点上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展开读写结合训练。在一个“点”上展开,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类比、移植、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感受能力,积累语言,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类比移植中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学习课文,学生感觉离自己的现实需求很近,学起来主动。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语文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颐和园》课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在欣赏、品读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

豪感。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文物等基本的文明行为。

3.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4.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颐和园录像。

2、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文

《颐和园》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颐和园》一课是其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

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颐和园》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时期,学习动机从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转为

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记忆、理解、思维、表达能力等大大提高,是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此时应注重学生的感性熏陶,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读多写多模仿进行量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飞跃。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不过,他们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课前我让学生

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我班学生对学习认识书写汉字有兴趣,乐于积累优美句段。虽对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了解很少,但《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2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

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小练笔

写出自己脑海中的十七孔桥。

五、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六、布置作业

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到过的地方。

第三篇:观课有感

这次研修观看了四位老师的观摩课,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知识渊博以及对与教学事业的认真严谨。这几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无论组织教学,还是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学到了很多,现概括如下:

第一,老师们在讲课中显示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将初中新课改理念有机地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使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抓住了关联学科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从相关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每位上课老师都认真准备,都努力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课时充分展示自身特色,每位老师都认真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难点部分慢讲、细分析,“出口成题”,及时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提问得较多,始终牢牢地将学生乃至听课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体现了“活”、语速慢,说话自然,条理清楚。

第二,老师们大都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和穿插进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内容,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为学生课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用多媒体技术以问题贯穿整堂课,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多媒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轻松的由浅入深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第三,几位老师都结合各自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做的各有千 秋。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沿阵地。老师让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根据事件评价标准写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 力,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四,在教学设计上,每位老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符合实际,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和谐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每一个环 节与一堂课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每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几个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十分密切,环环相扣,紧密的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 活为侧重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 析、探究合作、总结得出。教师讲课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我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个别老师观念、方法比较传统,存在满堂灌现象。部分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导致重点内容讲不透,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管理有待加强。在生生互动方面不足,从而使学生要学、爱学、会学、会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互相学习、自觉提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都能取得进步。

总之,通过观看,我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虚心学习,多交流,多思考,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四篇: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上周,有幸聆听了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曹成林老师的一堂作文课,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曹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刚上课,曹老师就说做游戏,先是老师说词语学生做动作,接着是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动作的名称。学生因为感兴趣,马上参与到课堂。即便他一开始可能会抗拒上作文课,但这一有趣的活动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带进了作文课堂。通过课前活动,打消学生的生疏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能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打下基础。

二、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课要上得有意思,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让学生愿意去学,学得轻松。除了设计好课,还要善待学生。但不主张大话表扬,要实实在在的表扬。曹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篇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并不多,但要让学生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才会有兴趣。对于后进生来说,一个词写得好,教师也注意了及时表扬,学生作文兴趣就来了。

三、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

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但在曹老师的课堂上,她让孩子先仔细观察沙画创作的视频,再用一个词说说哪个步骤是如何创作的,或用一句话形容沙画美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帮孩子把他们小脑袋里的好词好句都挖出来,挖出来后一个个板书在黑板上,引学生的回忆,帮助学生再次理解词语。

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这就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

学习贵在内化。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东西;在未来的作文教学中,我将好好借鉴曹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并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指导方法,让孩子敢写作文,乐于写作文,能写好作文!

第五篇:观课有感

观课报告--《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新一轮的研修又开始了,通过研修学习,我们从中又获得了很多知识。听了六位老师的课,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现就《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辩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应用题。首先,教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接着,情景引入新课,找信息,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比值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岳静老师对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比较积极活跃。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并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热烈,能够主动提问,互相帮助,学习效果不错。

三、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明确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至关重要。否则就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

3.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紧密,要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新引力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中加深理解。

四、学习收获。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一;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二;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教师能出示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数的性质,到商场去观察,用变魔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和教学互动性,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教学效果: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做学生的大朋友,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能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教师用心设计,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教学效果良好。

下载《颐和园》观课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观课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罗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罗老师的数学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入手,从生活中取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数学......

    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观......

    《水调歌头》观课有感

    《水调歌头》有感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

    观课议课有感

    观课议课有感实验小学:刘静玲听了谌主任有关观课议课的讲座后,感觉受益不少。下面结合我们平时观课议课的一些做法,聊聊我的几点体会。 一、互动是观课议课的一种较好方式。 观......

    观《交通安全课》有感

    观《交通安全课》有感 董各庄小学 六(2)班 杨东 人们说,交通事故猛于虎。可是老虎再凶,也只能一口吃掉一个人,而交通事故则会一口吞噬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

    颐和园说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

    观语文赛课有感

    浅议语文课的回归 ————观语文赛课有感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XX市小语城区能手赛, 怀着学习的态度,我认真地听了前三堂语文课,三位教师分别执教《触摸春天》《丑小鸭》《画......

    观课有感(共5篇)

    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语文教学虽然教无定法,但有几点是不能忽视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