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

时间:2019-05-14 03:3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风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风险》。

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在运作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为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银行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控制。银行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如骆驼评级法、特许权价值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年限较短,数据量相对匮乏,不适合用特许权价值法来衡量其经营风险,所以本文将采用Z-score方法量化银行风险。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的总结和不断调整。但是有些原则是要坚持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必须在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妥进行。同时,在面对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创新的方向。一句话,既要树立“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又不能面对风险时“因噎废食”的全盘否定创新的方向。

第二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本质上是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求解的过程,即在经济运行环境、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股东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下,追求股东回报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风险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一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二是要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三是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四是要适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展望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应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2011年、2012年两年由于天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因为信贷快速天量投放和不良贷款的形成通常有2~3年的滞后期,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盈利中心加快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风险管理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银行监管政策趋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的简单发展方式等业务模式在未来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业务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需要。

经营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紧迫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和实施业务转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末,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提高至52%以上,信贷利差收入降至60%,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均占营业收入的20%;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以15%的信贷增速支撑了约34%的净利润增长。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提出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的概念,可以说刚刚起步,经营转型的概念和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经营模式向资本约束下以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发展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努力以较小的资本占用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经营转型给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经营转型意味着将从熟悉的业务领域转到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不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点、风险管理侧重点、风险管理过程,乃至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都不一样。如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项目的审查和分析,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而零售业务风险是分散的,更多地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用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另外,同一业务种类下,不同业务品种由于形态、特性和风险大小的不同也应适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个人消费信贷和个人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所得,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地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不同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加快经营转型给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

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发布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

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既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要求是银行竞争的“游戏规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是为了维护银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普遍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在经营管理中,并不能简单以这种“最低标准”为目标,不要认为各项监管指标满足或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中小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小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还应跟踪和研判监管趋势,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银监会将加快推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2011年起步,“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监管标准。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从资本充足率看,指导意见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是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需要的资本充足率将更高。新的监管标准将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严格的资本监管给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资本补充方式难以适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和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适应发展趋势,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路线图,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工作。

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性,尤其是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RAROC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解决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难题。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制定目的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第三篇: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③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

④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⑤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操作风险。

⑥社会转型及银行变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针对银行的抢劫、诈骗、盗窃等犯罪时有发生。从银行内部来看,国有银行正在进行股改,伴随机构撤并,也带来了大量富余人员消化问题,并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3.应对措施:①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营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有效结构,通过高级管理层权力制衡,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二是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要求,推进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三是改革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分支机构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防止重规模轻效益。要合理确定任务指标,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银行审慎经营和管理,严防操作风险。不能制定容易引发偏离既定经营目标或违规经营的激励机制。

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二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三是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四是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五是对于产品、组织结构、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六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七是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持续开展。

③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首先,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其次,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今后银行发生大案,既要有人及时问责,又要深入追查事件责任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

④切实改进操作风险管理办法。一是不断摸索,逐步完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虽然对操作风险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的方法,但是随着的深入开展,准确计量操作风险并计提准备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大集中的进程中,要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三是建立健全操作和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类别操作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识别和评估所有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及其性质。四是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针对多发的管理人员带头实施违规,强迫命令下属违规操作,形成案件和的问题,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高发势头。

⑤加强人员管理。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员工抓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加强。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多方面、多层次将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单位内部和萌芽状态。三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提高全行员工和遵纪守法观念。四是要及时、深入了解重要岗位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和行为变化动态,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和诫免谈话,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四、法律风险

1.定义: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即为法律风险。

2.形成原因:引发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因素是多元的,根本在于法律、金融与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源于法律的内在缺陷、商业银行基于错误的法律理解或适用而实施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的不当法律执行等因素。

3.应对措施:一是必须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家必须要认识到,法律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事前是可防可控的;二是必须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法律防范机制,要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有机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必须加快以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与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目前全国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已超过10万人,但大多数企业法律顾问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有的企业甚至连一名专职的法律顾问都没有;四是必须突出、知识产权管理和授权管理。加强是防范企业法律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

五、国家风险

1.定义:国家风险(Country Risk)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国家的主权行为所引起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是国家主权行为所引起的或与国家社会变动有关。在主权风险的范围内,国家作为交易的一方,通过其违约行为(例如本金或利息)直接构成风险,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变动(例如调整汇率和税率等)间接构成风险,在转移风险范围内,国家不一定是交易的直接参与者,但国家的政策、法规却影响着该国内的企业或个人的交易行为。

六、声誉风险

1.定义: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业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2.形成原因:①民事诉讼案件。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履行自身应尽义务,导致客户遭受损失,从而引发民事诉讼。银行一旦涉及民事诉讼案件,如果处理不当,将明显损害其声誉。引发民事诉讼的情形主要有存款被冒领、信用卡资金被盗;拓展业务时进行虚假宣传导致无法兑现承诺;涉嫌不公平交易引起的诉讼;单方面宣布对某种服务进行收费引起的诉讼等。

②公众投诉。如在零售柜台业务中,由于与客户之间发生误解或争执而导致的投诉事件;客户对产品或服务质量不满意而通过媒体曝光等。公众投诉事件如不能通过银行投诉渠道及时加以解决,将给银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③金融犯罪案件。商业银行发生的金融犯罪案件将使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业务管理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损害银行声誉。

④监管机构行政处罚。商业银行因违反金融行业管理法律法规,被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予以行政处罚,以及违反财经管理法规,被审计、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等事件,都易引发公众负面评价,使得银行声誉大打折扣。

⑤权威机构评级降低。由于权威评级机构在市场中占有特殊地位,影响力较大,一旦其调低对银行的评级,将可能引发市场投资者和公众的负面猜测,从而引发银行声誉风险。

⑥市场传言。市场传言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时会产生致命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蔓延阶段,市场上任何不利甚至荒唐的传言都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

3.应对措施:①确保实现承诺。无论对利益持有者做出何种承诺,商业银行都必须努力实现。如果经过努力确实无法实现的,则必须做出诚恳、明确的解释。

②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商业银行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某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处理投诉和批评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及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接受利益持有者的投诉和批评,深入发掘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

③从多种渠道积累早期预警经验。商业银行应当将接受投诉和批评看作是与客户、公众沟通的“黄金机会”,及时监测和分析投诉的起因、规律、相关性等特征要素,以便为业务运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④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产品研发、未来发展计划向客户、公众告知,并广泛征求意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早预知和防范新产品、服务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⑤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要有效识别各岗位存在的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高度重视对员工守则和利益冲突政策的培训,确保声誉风险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从微观处减少声誉风险因素。

⑥建立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创造有利的资金使用环境,增进和投资者的关系,强化自身的可信度和利益持有者的信心,吸引高质量客户,增强自身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减少诉讼威胁和监管要求。

⑦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层次员工才有可能实施不违背银行利益的业务操作行为。同时,制定制度或规则,奖赏和鼓励那些提高银行声誉的员工,阻止和惩罚那些损害银行声誉的行为。⑧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媒体是商业银行和利益相关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因此,商业银行应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商业银行的价值理念。发言人制度、媒体访谈等方式都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益持有者以及公众心目中建立积极、良好声誉的重要媒介。

七、战略风险

1.定义:对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2.形成原因:企业当出现严重的产品或流程失误时,就转变为风险;如果是对实施战略有重要影响的价值、知识产权或者是资产的自然条件发生退化,资产损伤就变成一种战略风险;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的能力受损伤的竞争环境的变化,竞争风险就会变成战略风险。商誉风险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结果,当整个企业失去重要关系方的信心而使价值减少时,就产生了商誉风险。

3.应对措施:①风险辨识与评估(严重性、可能性、时间性,不同时间的可能性)。

②风险测绘(制作风险图)。

③风险定量(采取通用的量度标准,如经济资本风险、)。④风险机会辨识(是否能够将风险转变为机会)。⑤风险降低行动方案规划(由风险管理团队负责)。⑥资本调整决策(从资本配置与资本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八、流动性风险

1.应对措施:①相机抉择原则。商业银行在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必须做出选择,在保证银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盈利性。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经营重点权衡轻重,相机抉择。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既可以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扩大经营规模以满足流动性需求(通常可通过发行债券、大面额存单及向金融市场拆借资金来补充流动性),也可以收缩资产规模,通过出售资产或以资产转换的方式宋满足流动性需求。通过主动负债筹集资金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但另一方面,主动负债筹集资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受利率、市场及公众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有时反而会造成银行筹资成本增加或者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通过收缩资产、资产转换等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银行的资金调整、转换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小,在遭遇不确定的资产需求时,可通过内部资金调整来满足流动性,因此安全可靠且风险较小;但银行将为之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因为以这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必须要准备大量的准备资金,这必然将以其他利息较高的资产规模收缩为代价。总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筹措资金的成本必须小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益,只有做到这一点,管理策略才是可行的。一般而言,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借款信誉,易于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而广大中小银行由于其规模、资金实力、信用等方面与大银行存在差距,因而多采取收缩资产、资产转换宋获得资金。②.最低成本原则。无论是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还是通过自身资产转换来满足需求,都要牢记一点,那就是保证成本最低。成本最小化是最优方案选择的基础之一。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在对未来流动性需求及市场资金供求趋势进行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多种筹资方案以供选择。当然,成本最低化只是相对而言的。

第四篇: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班级:13经济学六班 姓名:钟子龙 学号:20*** 【摘要】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商业的特殊企业,其突出特点是高风险性。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可行有效的完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只要涉及到不确定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离,从而出现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风险源自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所有业务,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1、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2、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3、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1、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2、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的回避风险及限制风险可能带来的不稳定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喜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2] 王爱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版。

[3]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5] 任继鸿,《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之防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五篇:浅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分校名称 分校 教学点名称 分校 年级名称 2010春 专业名称 金融专业

课题名称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 25 日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提 纲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人员问题

(二)制度问题

(三)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手段亟待更新

三、防范对策及有效措施

(一)以人为本,从源头抓管理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三)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创新操作风险防范手段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内容提要:操作风险,尤其是柜面操作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如何化解和防范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目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前台柜面业务中因人员、系统、流程及外部事件等因素导致银行或客户的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作为操作风险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来,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向客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和产品服务。更是银行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和纽带之一。虽然说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电子服务渠道的拓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分流了部分客户,但由于客户层次分布参差不齐,银行大部分经营活动还是通过柜面操作来完成。本人也一直从事银行柜面业务工作,也深切体会到柜面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正式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英国银行家协会最早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是由技术缺陷或系统崩溃引起的。以上两种种观点都是从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出发,强调银行的经营活动与人、流程、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我们说的柜面操作风险是指一种狭义的风险,是指仅存在于商业银行运营部门,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发潜在损失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形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也有是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造成的,还有是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也给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

二是破坏性,由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涉及种类多样,覆盖面广,近年来,因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给社会,金融机构,客户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是隐蔽性: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种类多样,业务量大,柜面业务操作人员也是最多。因此风险无处不在,帐户开销户,现金支取,支付结算业务清算等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 3 埋下潜在风险的种子,如果管理人员事后监督跟进不到位,等到风险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四是人为性: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狭义的操作风险,仅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运营部门,主要由于银行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力,或是柜员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操作失误型:是指员工在业务的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或是偶然失误等因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这类风险能够通过事中事后控制得到纠正

二是主观违规型: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和制度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的违规行为,还有业务办理过程中为规避冲帐抹帐等交易,而故意以反交易而取代的违规行为,还有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因制度与服务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而采取的违规做法等。

三是内部欺诈型:是指由于员工因为道德缺失,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其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放弃有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来满足自己需要。如前几年发生的数起管库员监守自盗的案件。这类风险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金额大。四是外部欺诈型:是指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以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如由于把关不严对客户提供的证件资料审核不严,造成虚假开户而引发的案件。又如近几年出现的假承兑汇票,假存单等。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如果审核把关不严,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人员问题

1、柜面操作人员的思想管理弱化,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的主体是银行柜员。银行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柜 面风险的发生概率。总体来说,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业务操作过程的整体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业务自身的要求 和特点。打个比方,柜员在办理客户挂失业务时,关注的是客户挂失身份是否真实、挂失条件是否具备等 因素,很少考虑挂失原因是否合理或挂失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常规。殊不知,一些 违反常规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柜员对柜面业务的风险意识、风险态度、风险能力及所采取 的手段都直接影响到业务的最终成效。另外,在一些柜面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柜员往往明知相关的制度规定,而实际操作却背道而驰:虚假交易时有发生;对资金长款、短款进行违规 处理;空白重要凭证领用及签发简约操作等等。产生如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银行对员工的柜面业务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相关教育和学习还很苍白,没有把风险的危害性宣传到位,致使许多 员工对柜面风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2)银行关于柜面风险的奖惩管理制度还没 有真正落实,造成执行制度与否一个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规避风险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银行 追求效益的利益驱动下,银行柜员每天都处于高压的劳动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鉴别风险意识 和抵抗风险能力已残留得弱不禁风。

2、监管等重要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监督制约不到位,会计工作管理具有程序化,4 制度化的特点,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必须严格遵照有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由于目前管理上人少、量大、主管人员精力有限,部分基层行业务主管对业务不熟悉,业务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对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哪些环节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很少考虑,没有从防范风险的高度正确认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个别网点会计主管履职不履责,对柜员的违规操作未及时纠正,必然会出现监管缺位。履职流于形式行为,部分网点负责人对本岗位的会计管理内控工作重视不够,错误地认为内控监管是会计主管的事,忽视其对内控管理工作负总业务责的职责。对柜员缺乏足够的合规文化教育和制度学习。同时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监管部门,业务监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检查不深入,不细致。各监管层在具体监管工作中由于警惕性不高,导致犯罪分子作案空间很大。容易产生会计部位风险。

3、会计人员的数量素质与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基层行对会计岗位的投入较少,使得会计岗位人员相当紧凑甚至不足,这一现象在处于会计管理末稍的分理处表现尤为突出,使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制度难以执行。会计人员素质业务不高,业务知识和技能匮乏,也是导致会计部位风险加大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强,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制度及操作变化较大,对柜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柜员必须熟悉相关制度并及时补充熟悉新制度。而长期以来 沿用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使柜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师傅们一些错误做法被当作正确经验传承下来。导致盲目操作,无形中加大了柜面业务风险。

(二)制度问题

1、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和分散,柜面操作潜伏着风险,健全的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制度不健全会直接形成内控管理上的真空,加大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原则上新业务的开办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往往在新业务的开办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在制度制订时很难考虑周全,使得一些新业务在试办过程中面监着较大的风险。比如在业务品种,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建设跟进不够,制度不衔接,不配套,责任归属不明确,一些环节存在管理空白或风险敞口,有新的系统和新业务上线,但制度和管理办法还没出台,新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出现“断层。”

原有的业务制度存在过散,制度与系统流程未能有效控制的问题,由于柜面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新业务的普及,但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分散在各类业务条线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核算制度中,制度过多过散,查找困难,柜员学习这类制度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操作中极不规范,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制度执行力不强,违章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严格按业务操作程序办理每一笔业务,严守操作规程,严密核算手续,减少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从监管检查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没有相关制度,而是因为操作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较为普遍。未按关业务的管理规定操作或办理业务,基本制度执行力缺乏,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所致。

3、部门相互制约管理不够到位,且个别部门内控工作自我控制不足。一是在当前业务大发展的形势下,业务营销部门多重视营销工作,对内控管理的深入程度以及前瞻性调查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使得内控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二是个别部门虽然制定了风险防范要点,但 存在着对风险环节、风险点分析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对内控工作缺乏制度化、经常化的管理,削弱了对各管理环节的制衡作用,使得内控管理的质量不高,不利于对风险点和风险环节进行防范。三是个别部门抓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到位,职能发挥的不充分,认为直接管理的工作才是风险防范的部位和内容,更为严重的是不明确本部门自身内控管理的边界,专业部门条线风险管控的职责不清晰。对于业务有直接关联的部门,虽然业务有很大的关联性,但分析的风险部位和风险点仅仅立足于本部门的工作范围,未将业务整体的风险分析和防控到位。

(三)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手段亟待更新

银行传统柜面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银行柜面业务流程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活动和组合,以客户信息与银行内部资源信息为加工对象。在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中,同时包括有内部或外部客户,共同构成了自始至终的一个完整的为客户提供某种或几种金融服务的功能。流程的运作需要人员、数据、技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合理组合为平台。与国际先进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流程基本按照产品来制定的,种类极其繁多,如存款类、贷款类、代理类、银行卡类、外汇类、电子银行类等,从而带来柜面培训难、系统设计难、客户服务支持难的局面。

2、环节繁琐。在系统操作设计方面,人性化不够,如可以在一个交易完成的业务分为多个交易;需要重复输入的要素没有记忆功能;各系统之间没有实现自动接口,仍需手工处理等。

3、授权控制不科学。基于风险考虑,在业务系统中设置了复核或授权,系统通过授权复核实现了风险由“人控”到“机控”的跨越,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授权方面,尤其是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的业务和交易,受授权复核的限制,一方面柜员排队等待授权,造成柜面交易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客户耗时较长;另一方面日常业务授权过多,容易造成授权流于形式,不利于风险的控制。

4、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一是风险内控检查仍侧重于单纯检查监督、时点检查等查错纠弊的检查,缺乏清晰的对各项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流程监督、系统监督路径和机制,内控管理各项职能还没有渗透到全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二是管理方式不科学。目前,商业银行在内控管理上仍主要依靠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直觉和员工的自律,内控管理方式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行政管理、手工操作上,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上还不能做到定量分析,对风险的管理大多以事后补救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手段。

三、探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以人为本,从源头抓管理。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要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建构充满活力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加强对风险管 6 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注重员工思想道德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不给任何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把学习教育同创建学习型银行、争做知识型员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培训、交流相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抓好整肃行风行纪和各类案件的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员工在思想作风、经营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要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柜面业务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2)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

1、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对于银行柜面使用的产品、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和业务组织结构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以确保柜面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建立并保持柜面业务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控制制度等。

2、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柜面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要在充分研究、试点的基础上,事先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在新业务和新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

3、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要进一步强化营业经理在营业网点各项柜面业务的事中授权管理,建立营业经理柜面业务授权的权威性,通过抓好营业经理的授权、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真正发挥营业经理 在营业网点的堵关把口的作用,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

4、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能覆盖所有柜面业务和岗位的事前、事中、事后检查监督防范体系,既要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也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监督岗位责任制。(1)重视日常监管检查。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柜面业务管理等重要部门、重要人员和柜面业务风险点的监督检查力度,构筑自上而下的条线专业检查监督防线,上级行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在支行范围内,总会计、检查员要强化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其防范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作用。(2)建立循环的持续改进过程。检查监督是对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发现,要建立和完善机制,实施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循环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改进过程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现有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现有风险管理不符合项;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由监督部门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整改完毕。(3)充分发挥稽核监督职能。由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审计与风险性审计并重转变,突出风险性审计。国有商业银行审计部门要及时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支行、营业网点的柜面业务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

(三)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创新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1、推进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大力实施柜面业务分流,降低柜面工作负荷。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重构运营组织体系,树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促进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在业务流程再造中,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服务效率等因素,有重点、分层次抓好主要风险点管理,在风险承受范围内集中精力将主要风险点管住管好,简化对频繁、小额柜面业务的控制环节。在授权额度确定、滞后复核、分类对账、预警参数设置、库房小额现金检查等方面应突出主要风险的控制,而不应面面俱到。网点转型后会计主管在操作风险控制中应更加专业化,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对派驻机构的内控管理、业务指导负责,不得与业务经营指标挂钩。

2、建立业务核算或柜面业务预警监控系统。根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综合业务系统中下载数据进行分析并预警,由各行总会计、检查员、监督中心负责落实并抓整改。

3.加强对柜面的防弊防案防诈骗科技手段的建设。营业网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开展、服务客户、提供银行产品的重要场所,柜面业务是营业网点的主要业务,涉及本外币转账、现金等多项业务,同时,也要认真应对假币、假票据以及反洗钱等工作,因此,必须配备必要的点钞机、清分机、票据鉴别仪、本外币票样等。要建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验证系统,加强对利用假身份证在银行开户、洗钱问题。

4.实行营业网点营业经理事中监控制度。营业网点建立营业经理委派制是内部控制的需要。营业经理通过在营业过程中履行授权职责,防范案件事故发生,发挥着事中监控的作用。

2010春金融傅丽霞

2012.4.20 8 参考文献:

[1]肖建霞.基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J].金融纵横,2010(1).[2]姜海丽.现代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探讨[J].经济师,2010(4).[3]杜世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

下载商业银行风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风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近,中国银行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总 则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管理信......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是在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实现盈利和发展的,这一行业属性......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引起市场风险的......

    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思维 本报讯 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为增强我行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长沙分行提出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路。 主动转变风险......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

    内 容 提 要 多年来商业银行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以获得生存空间,并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变幻莫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对......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叶孟昕 财务1405 201476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银行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