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国际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全面的风险管理需要正
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在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外市场主导型和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隐蔽,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而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银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而复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国际银行业提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進行测量,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尽管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经过两次剥离,不良贷款存量和不良贷款率均有大幅度下降,但据银监会统计,至2004年三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699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37%。次级类贷款32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5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
如此高额的不良贷款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可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薄弱是因,资产质量差是果。风险管理薄弱是中国商业银行的病根,资产质量不高只是病症。要扫除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未来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就应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国银行业正视自己的现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国外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及比较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早,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银行风险经理队伍,他们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而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花旗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实行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其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是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和审计部。如图1所示: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作为银行内部最高层次的风险决策部门,负责建立银行的业绩目标、信贷组和标准,并与信贷政策委员会共同决定各地区(国家)和各行业的最高额度指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总裁直接领导,其成员包括花旗集团的上层领导。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独立的风险经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险管理技巧,即“风险窗口”方法体系,包括内外专家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评价、全行各种风险窗口的评估、调整各种风险窗口的决策和后续行动三个部分。风险经理主要依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总体决策,贯彻风险部门的风险管理计划,主要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审计部及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风险经理的运作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是围绕着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过程制定的。以信贷政策为例:有三名信贷人员审批信贷程序和信贷交易,其中一人负责全面协调并将决策贯彻于信贷程序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花旗银行的风险经理在运作过程中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活动渗透到银行工作的整个过程。
(二)英国汇丰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董事会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不同的风险分别有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管理,而且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事前管理,有行政管理委员会对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总体领导和协调。具体来讲,集团总管理处负责本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其职责是制定宏观信贷政策,独立审核集团大额信贷业务,控制跨国及同业风险,以组合方式管理风险分布,审查信贷批准程序等;集团行政委员会负责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利用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监察管理本行的利率风险以及属于本行附属公司、分行及联营公司的外币投资资产净值的外汇风险中的结构性风险,各地财资中心按核准限额管理集团各财资中心的外汇交易及集团所属商业银行业务的汇兑风险。由于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分属不同业务部门负责,因此其风险经理在运作中一方面贯彻本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另一方面还必须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与合作方能使风险管理的绩效最大化。审计委员会及其下属审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形成了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其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汇丰银行都是市场主导型的商业银行,这种模式的商业银行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激励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手段,股票期权制度在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报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德国的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是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比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更具风险管理的权威性。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对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组织、决策和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的风险管理,监事会则对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监督。德意志银行风险经理的运作,除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总体决策外,还必须服从监事会对银行整体风险全程监督的指导。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对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四)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
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与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一样是出资者主导的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其他的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德意志银行类似。
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这种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对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分别反映的是东京三菱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综上所述,无论是英美市场主导型商业银行还是德日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风险管理方法上,都代表了现阶段国际银行业的最先进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一,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得益彰。上述四家银行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分别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如美国花旗银行的“风险窗口”方法;英国汇丰银行的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
第二,实行授信管理与授权管理相结合。如美英银行采用信贷审批与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和个人信用授权非集权决策。通过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通过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贷款决策实现了分散化,贷款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德日银行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各级银行具有明确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定期的资信审查,建立了债务人评级和交易评级制度,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信贷业务实行双人操作,相互制衡,严格执行“四眼原则”和岗位分离制约原则,有效控制银行运作的风险。
第三,实行惩戒和激励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四家银行对由于违规操作和懈怠疏忽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责任人,通过责任认定,对责任人给予惩戒,相反对依法操作和恪尽职守、防范与化解风险得力的风险管理人员给予有效的激励。如美英银行采用的股票期权和德日银行的事业型和物质型激励。惩戒型和激励型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兼顾风险管理和银行
经营、防范风险与业务拓展的统一,使风险管理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务的稳健经营与发展,防止产生“监管悖论”现象。
第四,实行事前引导和事后督导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突出事前管理。所谓事前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对象的行为过程之前,风险管理部门对预警系统及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对策措施,反馈给风险管理对象,以避免风险的发生;事后督导管理是指在银行经营业务活动中,根据行为结果对行为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英银行和德日银行规定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负责事前和事后的风险管理。突出事前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的发生。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这些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在借鉴国外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
银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同客户打交道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可能产生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即使不同客户、资金打交道,只做内务和后勤管理工作也可能产生操作风险,用人不当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信誉风险等等,因此,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银行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经济账能够算得过来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
各商业银行自身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可聘请一些有专业水平的外部人员作为独立董事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信贷审批可采用逐级授权审批制。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
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是规范银行风险经理行为的规则。据此来识别、判断、分类、转移和处理风险可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银行风险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因此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是银行风险经理有效运作的制度保证。
(四)培育专业化人才市场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由于银行风险的多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需要大批具有特殊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风险经理队伍专司银行风险管理,而专业化人才市场是锻造和输送银行风险经理队伍的主渠道。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充分认识自身经营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培育风险管理人才市场,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二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精选范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共2篇)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功能“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合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开始在我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功能,功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上述框架的过程。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全而又灵活的合规功能是银行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合规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战略层面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业务运作的协助、顾问和监控;此外驱动合规功能发挥的因素还有银行产品的复杂化和业务间的不断交叉,这些都使得合规管理的功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在我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初步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的功能。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才能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以及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不仅如此,法律、规则和准则本身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有其内在科学性。自觉学习、运用和遵守上述规则,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但“术业有专攻”,银行高级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可能像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一样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他们既有可能判断失误,过失违规;也有可能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这就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进行跟踪和解读,明晰尺度,并最终将其“翻译”成为极具操作性的规程和手册,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还通过积极揭示合规风险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谋,并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在监管要求、合规以及商业利益问寻求到均衡,以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
(二)整合流程,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如同刘明康主席在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的“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我行正试图以合规为契机,整合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此,总行合规部负责对重要规章的审查,以及规章执行后的评价等,以确保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能和谐统一,能够对同一业务有相同的规定,而不是相互矛盾使基层无所适从;我行还在规章制定中贯彻“问责制”原则,使行内规章符合法律上的逻辑规范。此外,合规部还积极介入部室职责划分和全行授权管理,积极创建“权责明确,衔接紧密,授权控权相统一”为特征的总行部室内部以及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关系。
“合规创造价值”的途径在于嵌入业务促发展。合规要敢于说“不”,但是合规不能只说“不”,如果一项业务只是某一点上存在不合规,不能因此就否认整个业务的可行性,应该力图将合规升华成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既“挑刺”,更要“拔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方案。只有这样,合规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的功能才能发挥,合规部门才能得到全行的尊重。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功能。合规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内核,合规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也是良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形成过程。银行经营应当注重稳健和操守;既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王败寇”或者“一俊遮百丑”;可以倡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问题”。合规就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过程,法律、规则和准则虽然属于技术性法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但在其背后同样也蕴藏着公平、正义和诚信的理念,对其遵守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一家合规的商业银行必然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合规的银行,企业文化必定是错位和扭曲的。
(四)监管接口的功能。**农商银行成立合规部门,实施合规管理不仅有源于自身的强烈需求,也是顺应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的监管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的。一是合规部门负责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文件等进行阐释,并从专业的合规角度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效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员工理解这些文件的指导,并对文件的执行持续跟踪。二是对于监管文件不明之处要求监管部门给予解释,以准确把握监管意图。三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代表银行参加监管文件的制定过程,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外部监管规则的内部化,实现“主动合规”,同时有利于保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商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但毕竟合规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在“移植”进入银行肌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排斥和吸收,同化与异化的反复。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我行改变原有经营管理习惯以适应合规;也需要合规接纳和“容忍”我行现状,自我修正以实现尽快融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有效地加快这种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为此,银行应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程序上嵌入,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对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和建议;二是人员上融入,合规部应与其他职能部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合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还应该掌握业务条线上的工作规程和方法,以期与职能部室和操作人员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对话平台;三是树立合规管理的服务意识,合规应以促业务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并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支持。
其次,控制合规管理成本,拓宽合规的价值创造途径。合规创造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控制合规成本不是指要减少对合规管理的正常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是要减少合规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的冲击。正常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维持对经营者和营销人员雄心壮志的一种制约和平衡,如果不当就有可能挫伤其斗志,从而不利于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为此,我们力图向全行干部员工传递一种理念,即好的合规风险管理应对所涉及的业务人员提出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合规风险管理应是一种寻求可能性的艺术,既要敢于说“不”,但又不能只说“不”;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在流程整合与优化具体业务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建立合规风险的识别和监测体系,明确报告路线。
根据监管文件对银行合规部门的要求,识别和监测合规风险并予以报告是合规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我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初创时期,如何履行这一职责尚在探索。我行计划进一步发挥职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
总之,**农商银行通过在合规方面“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三大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四大功能;并通过总结和剖析,避免进入四个误区,同时我们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施有效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一定有助于我行尽快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共2篇)]篇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功能
“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合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开始在我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功能,功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上述框架的过程。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全而又灵活的合规功能是银行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合规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战略层面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业务运作的协助、顾问和监控;此外驱动合规功能发挥的因素还有银行产品的复杂化和业务间的不断交叉,这些都使得合规管理的功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在我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初步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的功能。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才能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以及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不仅如此,法律、规则和准则本身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有其内在科学性。自觉学习、运用和遵守上述规则,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但“术业有专攻”,银行高级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可能像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一样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他们既有可能判断失误,过失违规;也有可能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这就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进行跟踪和解读,明晰尺度,并最终将其“翻译”成为极具操作性的规程和手册,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还通过积极揭示合规风险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谋,并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在监管要求、合规以及商业利益问寻求到均衡,以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
(二)整合流程,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如同刘明康主席在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的“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我行正试图以合规为契机,整合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此,总行合规部负责对重要规章的审查,以及规章执行后的评价等,以确保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能和谐统一,能够对同一业务有相同的规定,而不是相互矛盾使基层无所适从;我行还在规章制定中贯彻“问责制”原则,使行内规章符合法律上的逻辑规范。此外,合规部还积极介入部室职责划分和全行授权管理,积极创建“权责明确,衔接紧密,授权控权相统一”为特征的总行部室内部以及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关系。
“合规创造价值”的途径在于嵌入业务促发展。合规要敢于说“不”,但是合规不能只说“不”,如果一项业务只是某一点上存在不合规,不能因此就否认整个业务的可行性,应该力图将合规升华成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既“挑刺”,更要“拔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方案。只有这样,合规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的功能才能发挥,合规部门才能得到全行的尊重。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功能。合规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内核,合规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也是良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形成过程。银行经营应当注重稳健和操守;既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王败寇”或者“一俊遮百丑”;可以倡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问题”。
合规就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过程,法律、规则和准则虽然属于技术性法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但在其背
后同样也蕴藏着公平、正义和诚信的理念,对其遵守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一家合规的商业银行必然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合规的银行,企业文化必定是错位和扭曲的。
(四)监管接口的功能。**农商银行成立合规部门,实施合规管理不仅有源于自身的强烈需求,也是顺应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的监管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的。一是合规部门负责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文件等进行阐释,并从专业的合规角度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效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员工理解这些文件的指导,并对文件的执行持续跟踪。二是对于监管文件不明之处要求监管部门给予解释,以准确把握监管意图。三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代表银行参加监管文件的制定过程,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外部监管规则的内部化,实现“主动合规”,同时有利于保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商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共2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但毕竟合规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在“移植”进入银行肌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排斥和吸收,同化与异化的反复。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我行改变原有经营管理习惯以适应合规;也需要合规接纳和“容忍”我行现状,自我修正以实现尽快融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有效地加快这种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为此,银行应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程序上嵌入,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
行排查,对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和建议;二是人员上融入,合规部应与其他职能部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合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还应该掌握业务条线上的工作规程和方法,以期与职能部室和操作人员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对话平台;三是树立合规管理的服务意识,合规应以促业务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并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支持。
其次,控制合规管理成本,拓宽合规的价值创造途径。合规创造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控制合规成本不是指要减少对合规管理的正常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是要减少合规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的冲击。正常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维持对经营者和营销人员雄心壮志的一种制约和平衡,如果不当就有可能挫伤其斗志,从而不利于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为此,我们力图向全行干部员工传递一种理念,即好的合规风险管理应对所涉及的业务人员提出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合规风险管理应是一种寻求可能性的艺术,既要敢于说“不”,但又不能只说“不”;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在流程整合与优化具体业务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
总之,**农商银行通过在合规方面“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三大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四大功能;并通过总结和剖析,避免进入四个误区,同时我们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施有效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一定有助于我行尽快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
篇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功能
“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合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开始在我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功能,功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上述框架的过程。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全而又灵活的合规功能是银行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合规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战略层面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业务运作的协助、顾问和监控;此外驱动合规功能发挥的因素还有银行产品的复杂化和业务间的不断交叉,这些都使得合规管理的功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共2篇)] 在我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初步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的功能。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才能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以及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不仅如此,法律、规则和准则本身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有其内在科学性。自觉学习、运用和遵守上述规则,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但“术业有专攻”,银行高级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可能像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一样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他们既有可能判断失误,过失违规;也有可能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这就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进行跟踪和解读,明晰尺度,并最终将其“翻译”成为极具操作性的规程和手册,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还通过积极揭示合规风险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谋,并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在监管要求、合规以及商业利益问寻求到均衡,以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
(二)整合流程,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如同刘明康主席在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的“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我行正试图以合规为契机,整合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此,总行合规部负责对重要规章的审查,以及规章执行后的评价等,以确保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能和谐统一,能够对同一业务有相同的规定,而不是相互矛盾使基层无所适从;我行还在规章制定中贯彻“问责制”原则,使行内规章符合法律上的逻辑规范。此外,合规部还积极介入部室职责划分和全行授权管理,积极创建“权责明确,衔接紧密,授权控权相统一”为特征的总行部室内部以及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关系。
“合规创造价值”的途径在于嵌入业务促发展。合规要敢于说“不”,但是合规不能只说“不”,如果一项业务只是某一点上存在不合规,不能因此就否认整个业务的可行性,应该力图将合规升华成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既“挑刺”,更要“拔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方案。只有这样,合规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的功能才能发挥,合规部门才能得到全行的尊重。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功能。合规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内核,合规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也是良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形成过程。银行经营应当注重稳健和操守;既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王败寇”或者“一俊遮百丑”;可以倡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问题”。
合规就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过程,法律、规则和准则虽然属于技术性法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但在其背后同样也蕴藏着公平、正义和诚信的理念,对其遵守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一家合规的商业银行必然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合规的银行,企业文化必定是错位和扭曲的。
(四)监管接口的功能。**农商银行成立合规部门,实施合规管理不仅有源于自身的强烈需求,也是顺应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的监管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的。一是合规部门负责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文件等进行阐释,并从专业的合规角度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效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员工理解这些文件的指导,并对文件的执行持续跟踪。二是对于监管文件不明之处要求监管部门给予解释,以准确把握监管意图。三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代表银行参加监管文件的制定过程,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外部监管规则的内部化,实现“主动合规”,同时有利于保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商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但毕竟合规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在“移植”进入银行肌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排斥和吸收,同化与异化的反复。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我行改变原有经营管理习惯以适应合规;也需要合规接纳和“容忍”我行现状,自我修正以实现尽快融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有效地加快这种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为此,银行应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程序上嵌入,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对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和建议;二是人员上融入,合规部应与其他职能部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合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还应该掌握业务条线上的工作规程和方法,以期与职能部室和操作人员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对话平台;三是树立合规管理的服务意识,合规应以促业务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并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支持。
其次,控制合规管理成本,拓宽合规的价值创造途径。合规创造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控制合规成本不是指要减少对合规管理的正常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是要减少合规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的冲击。正常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维持对经营者和营销人员雄心壮志的一种制约和平衡,如果不当就有可能挫伤其斗志,从而不利于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为此,我们力图向全行干部员工传递一种理念,即好的合规风险管理应对所涉及的业务人员提出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合规风险管理应是一种寻求可能性的艺术,既要敢于说“不”,但又不能只说“不”;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在流程整合与优化具体业务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我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初创时期,如何履行这一职责尚在探索。我行计划进一步发挥职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
总之,**农商银行通过在合规方面“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三大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四大功能;并通过总结和剖析,避免进入四个误区,同时我们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施有效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一定有助于我行尽快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
第三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经验做法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功能
“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合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开始在我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功能,功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上述框架的过程。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全而又灵活的合规功能是银行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合规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战略层面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业务运作的协助、顾问和监控;此外驱动合规功能发挥的因素还有银行产品的复杂化和业务间的不断交叉,这些都使得合规管理的功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在我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初步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的功能。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才能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以及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不仅如此,法律、规则和准则本身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有其内在科学性。自觉学习、运用和遵守上述规则,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但“术业有专攻”,银行高级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可能像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一样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他们既有可能判断失误,过失违规;也有可能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这就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进行跟踪和解读,明晰尺度,并最终将其“翻译”成为极具操作性的规程和手册,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还通过积极揭示合规风险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谋,并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在监管要求、合规以及商业利益问寻求到均衡,以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
(二)整合流程,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如同刘明康主席在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的“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我行正试图以合规为契机,整合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此,总行合规部负责对重要规章的审查,以及规章执行后的评价等,以确保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能和谐统一,能够对同一业务有相同的规定,而不是相互矛盾使基层无所适从;我行还在规章制定中贯彻“问责制”原则,使行内规章符合法律上的逻辑规范。此外,合规部还积极介入部室职责划分和全行授权管理,积极创建“权责明确,衔接紧密,授权控权相统一”为特征的总行部室内部以及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关系。
“合规创造价值”的途径在于嵌入业务促发展。合规要敢于说“不”,但是合规不能只说“不”,如果一项业务只是某一点上存在不合规,不能因此就否认整个业务的可行性,应该力图将合规升华成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既“挑刺”,更要“拔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方案。只有这样,合规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的功能才能发挥,合规部门才能得到全行的尊重。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功能。合规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内核,合规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也是良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形成过程。银行经营应当注重稳健和操守;既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王败寇”或者“一俊遮百丑”;可以倡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问题”。
合规就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过程,法律、规则和准则虽然属于技术性法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但在其背后同样也蕴藏着公平、正义和诚信的理念,对其遵守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一家合规的商业银行必然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合规的银行,企业文化必定是错位和扭曲的。
(四)监管接口的功能。**农商银行成立合规部门,实施合规管理不仅有源于自身的强烈需求,也是顺应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的监管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的。一是合规部门负责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文件等进行阐释,并从专业的合规角度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效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员工理解这些文件的指导,并对文件的执行持续跟踪。二是对于监管文件不明之处要求监管部门给予解释,以准确把握监管意图。三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代表银行参加监管文件的制定过程,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外部监管规则的内部化,实现“主动合规”,同时有利于保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商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但毕竟合规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在“移植”进入银行肌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排斥和吸收,同化与异化的反复。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我行改变原有经营管理习惯以适应合规;也需要合规接纳和“容忍”我行现状,自我修正以实现尽快融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有效地加快这种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为此,银行应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程序上嵌入,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对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和建议;二是人员上融入,合规部应与其他职能部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合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还应该掌握业务条线上的工作规程和方法,以期与职能部室和操作人员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对话平台;三是树立合规管理的服务意识,合规应以促业务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并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支持。
其次,控制合规管理成本,拓宽合规的价值创造途径。合规创造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控制合规成本不是指要减少对合规管理的正常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是要减少合规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的冲击。正常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维持对经营者和营销人员雄心壮志的一种制约和平衡,如果不当就有可能挫伤其斗志,从而不利于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为此,我们力图向全行干部员工传递一种理念,即好的合规风险管理应对所涉及的业务人员提出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合规风险管理应是一种寻求可能性的艺术,既要敢于说“不”,但又不能只说“不”;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在流程整合与优化具体业务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建立合规风险的识别和监测体系,明确报告路线。
根据监管文件对银行合规部门的要求,识别和监测合规风险并予以报告是合规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我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初创时期,如何履行这一职责尚在探索。我行计划进一步发挥职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能部室和分支行合规联络员的作用,以落实《合规政策》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其监测所在单位的合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总行规章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列席重要会议并就合规问题发表意见、信贷和柜面业务遵章守制情况、积极向所在单位传达最新合规信息等;此外我行还将启动对合规联络员履职的考核与评议。在合规风险报告上,为实现“条块结合”矩阵式的合规管理体制,总行要求合规联络员向所在单位领导和合规部双线报告工作,报告的频率与质量是对合规联络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总行合规部负责人将向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令行的合规管理及执行情况。
总之,**农商银行通过在合规方面“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三大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四大功能;并通过总结和剖析,避免进入四个误区,同时我们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施有效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一定有助于我行尽快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
第四篇:国外建筑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
国外建筑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
在网上查到了这样的数据:2004年,我国生产原煤19.56亿吨,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同年,美国生产煤炭近l0亿吨,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死亡27人。也就是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04年约3人,这一水平是美国的100多倍。2004年,我国建筑业伤亡事故2582起,死亡2789人,相当于煤矿死亡人数的46%。有文章说,美国建筑业1999年死亡633人。更新的情况虽没有查到,但由于美国高楼大厦建造数量和比例都远低于中国,死亡率也应远低于中国。
实际上,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在不断加强和改善的,特别是国外的安全管理经验得到了国人的深入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借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对于国外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五个方面:国家立法、政府执法、员工培训、技术支持,还有一条是保险托底。
从国家立法看,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都比较完善。各国都颁布有完整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强制业主执行。如日本有《劳动安全卫生法》,政府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实行令》,劳动省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则》,细化技术措施。我国情况也是如此,2002年颁布有《安全生产法》,2004年颁布《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还有配套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行业方面,1997年发布的《建筑法》专门设有“建筑安全管理”一章,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部发布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还有各种强制性标准,安全管理规范。可以说,在法规体系建设中,我国是紧紧抓住,不断完善。
从政府执法看,各国的体制不同,执法强度就有了较大差别。美国政府采取严格的日常检查制度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尤其是对于煤矿,每天约有5000名检察员在工作场所检查;检查的时间安排可视伤害数量、员工投诉而定,亦可随机抽查。如在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雇主将受到惩罚,最高罚款额可达700万美元。日本设立“中央劳动安全卫生委员会”,负责检查生产单位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指导和督促生产单位履行各项责任和义务。我国则在机构上比较完善,各地建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站,有万名执法监督人员,还定期开展全国安全抽查、专项治理等。特别是监理企业要承担监理安全的责任,这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从员工培训看,新加坡1984年起设立建筑业培训学校,开设了超过80种培
训和测试科目,对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测试,每一名员工平均花费5%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香港1975年起设立建造业训练局,为建造业提供训练课程。有些国家还从财政方面给予补贴,使培训更有吸引力:荷兰建筑企业以每一个员工缴纳一定的税金作为研究与培训基金,使研究发展活动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新加坡实行建筑业奖学金制度,鼓励新工人积极参加建筑相关课程学习。香港则发给参加培训的人员津贴,如参加短期全日制课程,每人每月发给2400~3300元港币。当然,这些费用来自工程总价0.25%的训练费。我国也很重视工人培训,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强调施工人员培训问题。从新技术的推广和采用看,新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如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设备和各种措施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持电动机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事故;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增强了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等等。我国在施工新技术方面也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外先进的机具广泛使用在工程中。
从保险情况看,建筑行业安全保险广泛采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通过与风险紧密相连的可变保金对建筑公司进行经济调节,并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咨询,促使并帮助其改进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的保金费率根据企业风险的大小灵活制定,工作环境不安全的代价就是支付昂贵的保险费用,而安全的工作条件将大大减少这笔支出。由于经济上的差异相当可观,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的社会保险机构建立专门的工伤预防基金和专职的安全监督员,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税与其事故伤人率挂钩,这样,使雇主主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控制事故风险,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近几年,各地区都纷纷推行强制建筑意外险,有的省市的投保覆盖面甚至正在接近统计学意义上的百分之百。
如上所说,我国建筑安全也应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但是,我们没有做到,原因就在于建筑安全工作不仅是形式上的学习与仿效,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的超越和实际行动的落实。我国建筑安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生命第一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我保护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外敌外,内战也是不断,直至文化大革
命,还在进行人与人的斗争,生命如草芥,怎能形成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工程建设习惯以大会战形式组织进行,“多上鬆人”,猛冲猛打,这种做法的安全风险一直被忽略。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上百年没有内战,生活的安定培养了人们对生命权的重视,所以人权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也成为西方国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稳定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终于被接受,并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政府还先后签署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人权、生命权普遍深入人心,安全法规和规定才能得到彻底落实。
二是安全文化基础薄弱。法国、德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制度至上理念,企业安全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 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导致的事故得到较好控制。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曾经有13年没有国君,国家依旧能够稳定,原因在于“宪法至高无上”深入人心。我国“人治”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赶工期、献礼工程、首长工程面前,必然会把安全放在一边,企业安全文化难以形成。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管不力。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监察力量薄弱;安全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尤其政府惯于采用的运动式检查,造成安全要求时紧时松:下属行政部门等待上级每年专项检查的工作安排,企业则等待上级检查时把领导应付好。这种工作惯例,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做到长期、稳定、连续。
四是违法处罚不能落到实处。国外是以个人能力和资格为基础发展企业,如日本法律规定,一级注册建筑师可以成立一级设计事务所。所以,事故发生后,国外首先是处罚具有执业资格的负责人,甚至终身不得再涉入此行业。我们是以企业资格填充有能力的个人,如一级企业,按规定凑足和保持若干一级建造师。事故发生后只是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并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责任的轻重差别,直接导致责任心的大小。
五是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一方面是建筑安全研究工作不
足,全国众多的建筑科学院,没有一家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所,导致安全的技术创新落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安全投入不足,我国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的生产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仅为0.7%,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用万人投入率比较,美国是我国的3倍,英国是我国的5倍,日本是我国的3倍多。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安全文化素质,传播安全文化。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为此,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要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并利用制度强化企业安全价值观,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只有员工把那些安全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2.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各级领导都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毕竟,安全工作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国外政府只负责监管工程安全、环保等涉及生命和公众利益的事项,其它都交给市场和法律解决,在行政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市场力量,特别是中介服务,把自己更多的力量投放在公共利益的服务上,而不是行政审批上。安全监管工作应改变运动式检查,借鉴国外政府安全检查事先不通知的做法,加强日常巡视,实现检查常规化。
3.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弱化企业资质。我们一些规定中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其实人员数量不应是政府管理的责任。政府对行业准入管理在于要求企业有资金能够进行运行和赔付、有注册资格的人员有能力完成任务,包括承担质量安全责任。注重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很容易发生无人担任的问题。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以处理企业为主、直接责任人为辅的做法不利于强化责任意识,并直接影响市场管理效果和力度。因此,质量安全事故应主要由有注册资格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保险虽然已经推行,但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与保险费用直接相关。行业协会应代表建筑企业与保险行业磋商,解决
保费过高的问题。同时,实行与安全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既要达到激励投保方主动投保的目的,也通过提高安全工作的经济压力,推动企业下气力做好安全工作。
5.提高安全生产资源保障水平,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借鉴荷兰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费用来自税收的经验,免费向建筑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应正式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作为非竞争性费用在招标时单列,以保证安全费用的落实。推广新型安全设备、工艺、技术,政府不但应对安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认证,而且应不断推荐对通过技术认证的产品,强制淘汰落后安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6.增加业主事故赔偿责任,敦促业主选择可靠承包商。工程施工发生事故一般与业主无关,这不利于各方共同关注和解决安全问题。应该建立业主共同赔偿制度,使业主意识到,只有选择那些具有优良的安全施工记录的公司,才能减少业主损失,保障业主利益。
第五篇: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班级:广告090
1姓名:孔祥玉
学号:2009112509
国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今天我要谈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作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目前,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许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早,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管理,进而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城市管理实现法制化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
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5、政府官员以身作则
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等公用事业局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对有损坏或者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治。新加坡的总理也对环境卫生、绿化及整个城市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因此,政府官员的重视保证了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的借鉴经验
1、借鉴可能性
城市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我们认为,英美国家城市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在文化传承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性较大,可借鉴的地方不多。相反,新加坡作为亚洲国家,与中国城市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城市化率非常高。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两者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第二,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改革开改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还实现了“率先突围”。因此,两者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第四,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国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两者的城市管理文化也有相通之处等。因此,两者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
2、先进经验
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我国城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先进。新加坡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治保障。在以人为本方面,新加坡致力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加强“花园城市”建设。在服务优先方面,新加坡政府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新加坡强调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二是城市管理体制科学。新加坡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新加坡城市管理协
调有力,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考评监督制度严格,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新加坡社区自治程度高。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它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法制环境健全。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建立了一整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我们有必要整合市与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的职责,由两地政府共同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导两市城市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编制两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检查两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两市城市管理考核,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工作方案,报有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欧美城市管理中普遍适用的以“企业家政府”和“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城市可以大胆借鉴,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人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政府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标准制定、价格监督和服务质量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在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
第三,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从城市管理的发展动向可知,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更新城市管理的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因此,我国城市应着力于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的积极性,因为来自于社会的规则,能最大程度得到群众的遵从。另外,我们还要发挥城市管理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和社会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智力,充分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一方面,继续探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进一步明晰我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限,明确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疏理,做好立、改、废的衔接,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完善监督措施,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进程。
第五,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凸显城市文化要素,张扬城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