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

时间:2019-05-14 03: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

第一篇: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

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及防范对策

操作风险是我行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随着业务发展的不断壮大,我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制度落实不能完全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滋生了很多业务操作风险,有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事故和案件的发生,阻碍我行发展进程。因此如何规避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系数是摆在每位员工及领导决策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

根据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把操作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1、道德风险。开业以来,尽管我们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案件防控治理到警示片教育,以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活动,激励了部分员工爱岗、敬业、奉献的工作热忱。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扭曲变形,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将成为影响我行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2、制度风险。目前,我行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有一定滞后性;在拓展业务过程中有时甚至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各部门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照章办事,无规可循;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也存在着相互推诿

现象,造成业务操作流程脱节,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形成操作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不依法操作,不规范操作流程,从而产生危害的风险。由于各种原因,我行还未真正执行事后监督制度,对业务操作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的一些检查也大多是事后的,难以深入、没能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评估,也就对业务操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每个金融机构都须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建立以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互相监督的工作秩序为第二道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但由于目前我行人少事多,加之大多是新员工,因而三道防线都较薄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因人员缺少的情况,复核制度和双人会签制度而显得很脆弱,第二、第三道防线因我行没有能象商业银行一样设立互为独立的后台监督服务体系,按要求设立的监督职能部门因职责不清而显得形同虚设,因此,未能及时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4、执行主体素质偏低的潜在风险。在当前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员工防范操作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风险防范理解不清,从而不能形成有效执行力,影响了防范操作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因此,防范操作风险的关健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必须要从培育合规文化入手,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主要措施,达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目的。

1、培训合规文化,增强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使员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内控素质,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2、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必须要根据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各部门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于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及时完善。

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本行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要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同时,要按照从严治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建立内控组织机构,狠抓内控制度落实。要按照业务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部门监督制约;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和员工休假制度,使每位员工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要明确各项业务工作环节的操作规则,强化运作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和内部自律控制机制,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要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将具体职责范围落实到人,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相互牵制的整体;要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当作强化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4、完善风险监管预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要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最大限

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向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我行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范围之内。

第二篇: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企业所存在的决策、人事、财务、商业等管理和运营方面的法律风险

一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究竟要面临多少法律风险?企业设立之初面临能否准入、抽逃出资、虚假注册法律风险,经营过程面临税收、劳动、环境保护等法制风险。

在6月29日,由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中心及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高峰论坛上,众多业内专家呼吁,法律制度应为民企的发展保驾护航。因为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上缴税收占到财政收入七成以上,而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却不尽如人意。

政府应依法为民企服务

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说,健全的法律制度与法治的实际情况,有时候不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了,但在某些问题上,法律实施的情况却不好。

“像这种情况,就不是有没有法律的问题。法律有了,但法律的权威没有建立起来。”

他说,法律的实施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如果政府不用,法律本身是不能自己使用的。而政府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他举例说,有一家典当公司,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到当地国土资源局登记,但那个国土资源局就是不给登记。对方的理由竟然是,当地只给两家典当机构办理登记,其他都不给登记。

江平说:“这说明,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政府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能解决,就是有法律,法律没有权威,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执法得不到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就得不到改善。

在谈及民营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说,大多民营企业家与官员的交往十分谨慎,民营企业家们常用“三不”概括民企与官员的关系,那就是“离不了,靠不住,惹不起”。

偷漏税成为民企最大“帽子”

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长期研究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问题。他说,他接触了不少对民营企业家的冤假错案。民营企业受侵权的事时常发生,主体大都是政府和司法部门。

保育钧说,民营企业家头上有三顶“帽子”,都是很可怕的。第一个就是可能被指偷漏税。现在由国家立法机构出台的税收法律只有企业所得税法等几部,但税收政策却很多。民营企业,无论发展好还是不好,无论规模大还是规模小,一旦被查,第一个就可能被指偷漏税。

第二个可能就是非法集资。保育钧说,我国金融是垄断的,民企要发展,大多数没有贷款和到股市融资的路子,没有资金,只好搞集资,一搞集资,很可能就涉嫌非法集资。把一项投资行为当成非法集资,这对民营企业家是一项极具杀伤力的法律问题。河北孙大午案就是如此。

第三个是被可能指侵犯国有资产。保育钧说,之所以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根源还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有时候还存在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私人合法财产。对私人财产的保护与对国有财产的保护有区别。对于私人财产,首先要区分是不是合法。

这实际上也涉及所谓企业家原罪问题。在改革发展初期,许多国有企业被私人承包,一些有能力的人把当初经营不景气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搞活了,后来通过股份制改革,自己拥有了一定股份,形成最初的原始积累,开始自己创业。有些人也是钻了当时法律的空子,后来创业成功了。

由于当初发展的不规范,民营企业家有可能被扣上侵犯国有资产的帽子。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民事纠纷刑事办会致民企破产

据保育钧介绍,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就是经济纠纷刑事办,这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一个民营企业家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按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本来就可解决,但一旦司法机关将民事案件办成刑事案件,先把企业家抓起来,等刑事问题解决了,民营企业家出来不出来,他的企业基本上也就破产了。

“这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家财产的掠夺”。

政府不当作为,如果再和司法机关联手,有时情况将更可怕。

王涌说:“在重庆,打黑运动是如何转型为一场财富掠夺运动的?基本流程是,抓住民企的一些轻微或者莫须有的违法行为,定以重罪,适用没收财产刑,从而夺取民企的全部财产。在重庆打黑运动中,民营企业涉案被没收的财产数百亿元,至今去向不明。”

第三篇:银行业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探讨

电子银行业务中洗钱风险值得关注

随着银行业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电子银行已成为当前金融服务的主角。然而,电子银行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便利、快捷服务的同时,由于其隐蔽性等特点,也可能被金融犯罪分子所利用,充当其洗钱的工具。因此,如何有效避免电子银行业务中的洗钱风险,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电子银行业务中存在的洗钱风险

1.重视程度不高,阻碍电子银行开展反洗钱工作

目前,多数银行机构仍将可疑交易的关注重点放在传统业务上。例如现金的大额存取、转账等柜面业务,电子银行因其资金汇划快捷、身份运作隐蔽以及操作地点任意等特点,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作为洗钱的渠道。然而各银行都忽视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甄别,缺乏资金支付交易的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同时,由于各银行机构对电子银行反洗钱的业务管理涉及各业务部门以及管理等职能部门,部门间对电子银行反洗钱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归属认识不统一,工作中常出现推诿现象。相关职能部门间难形成有效合力,电子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效能难以发挥。

2.电子银行转账金额限制标准执行不严,引发洗钱风险

电子银行属于电子支付范畴,应遵从人民银行对电子支付转账金额的相关限制规定。如人民银行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实际工作中,各家银行在安全认证、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到位,但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限制方面却执行不严。有的银行仅设置了每日累计支付金额上限,未设置单笔支付金额上限;有的银行完全没设上限,任凭资金自由进出;有的虽设置了单笔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上限,却都突破了人民银行在《电子支付指引》(第1号)中所规定的金额上限。如2008年沈阳分行协助破获的“5·22专案”,犯罪分子就是通过网上银行在1个月内疯狂转账16万笔,金额达186亿之巨。转账金额限制标准执行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为洗钱者提供了方便之门,容易诱发洗钱风险。

3.“了解客户”不全面为反洗钱工作留下隐患

“了解客户”是反洗钱工作的基础,然而一些银行在利益驱使下行使“了解客户”职责更多只是程序性的。加之缺少资料信息的有效识别手段,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工作人员难以识别开户资料的真伪,给电子银行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同时,客户只有在网络银行开户时才与银行发生接触,以后交易都在网上进行,客户几乎完全离开了银行的视线。就算最初开立账户时可辨别客户真实身份,但在以后的网络交易中,使用该账户的交易人可能不是开户人,不法分子可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利用他人或虚假账户交易逃避银行监控。

并且,金融业务的自助交易可匿名操作,客户只需借助电话、互联网和自助银行等渠道便可完成划款转账,支付交易过程完全避开了金融机构的监督,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4.电子银行业务因其隐蔽性特点备受犯罪分子青睐

与传统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采用的是账号(或者ID)验证及证书验证方式,只要客户提供正确的账户信息、客户证书和密码,甚至只需输入手机号,银行系统则认可交易操作的有效性。并且,只要在账户余额不透支的情况下,客户便可通过互联网随意地汇划资金,无须注明用途。银行很难对其资金进行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分析。

电子银行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通过互联网络或电话完成各种支付交易,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操作,使洗钱者进行资金转移更加便捷,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资金快速转移的极大风险。

5.可疑支付交易甄别力不强,影响反洗钱信息报送质量

目前,各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识别上报多采用自行开发的系统软件。依靠系统自动提取,缺乏人工分析与判断,导致部分金融机构上报可疑交易数据患上了严重的系统依赖症。同时金融机构为逃避人民银行的处罚,上报的大多是防御性数据,垃圾数据多,极大影响和制约了反洗钱监测分析效能。

此外,各银行机构会计核算基本都实现了大集中。其电子银行客户的交易信息大多以电子集中备份方式保存,不保留纸质凭证,同时交易信息被定期覆盖。这种保存方式不便于银行工作人员对电子银行交易进行监测,增加了监管部门对电子银行可疑支付交易特别是历史交易数据核查的难度。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网上支付交易数据以成倍数量增长,仅凭人力甄别海量数据,无法满足反洗钱工作的需要。且目前各家银行机构还未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开发出一套跟踪监测比对发现可疑交易的系统,使可疑支付交易的发现和甄别困难重重,容易造成银行可疑支付交易的漏报和迟报,带来了洗钱风险。

二、电子银行反洗钱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银行内部合力,提高对电子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重视

金融机构首先要对电子银行洗钱的资金汇划的快捷性、身份运作的隐蔽性、操作地点的任意性给予高度重视。充实反洗钱力量,设立专职人员,确保反洗钱工作尤其是可疑交易信息核查落到实处。同时要组织相关部门对新业务进行一次重点排查,重点防范电子银行渠道洗钱风险。其次,各银行要加强反洗钱的内部组织协调工作。由于网上银行的反洗钱工作涉及银行内部诸多部门,应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杜绝工作中互相推诿现象发生,使银行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反洗钱工作。

2.严把客户的审核关,切实履行“了解客户”义务

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客户调查工作,从源头防范洗钱风险。首先,在银行开立账户必须通过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验证,并严格审查申请人的身份证件及开户材料。第二,对电子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经严格审核和筛选,符合条件、信誉度好的客户,才能为其提供电子银行服务,并签订规范、严密的服务协议,以明确责任。第三,金融机构对开通电子银行业务的账户应适当提高风险等级,并对客户基本信息至少每半年审核1次,经审查认为使用网银业务理由不合理的,应拒绝受理其申请。第四,在客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后,银行发现客户的交易行为违反协议、交易情况存在疑点,应暂停或中止其电子银行业务,从源头缩小洗钱活动的生存空间。

3.建立、健全电子银行支付规范,完善内控机制

为规范银行业电子支付发展,人民银行虽然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第1号)》。它虽然规范了电子支付业务申请的条件和程序,强调了电子支付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但它仅是指导性的文件,缺乏法律约束力。因此,应尽快拟订电子银行反洗钱的法律法规,明确电子银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及跨境银行业务的监管标准和要求。可以参考美国等国家设立一部严密的《电子交易法》,通过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规则,指导金融机构应对、防范电子支付风险。

商业银行应建立电子银行风险评估机制,明确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电子银行业务内部审计、合规和后续评价机制,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且,应针对电子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系统化的电子银行反洗钱内部工作机制,细化标准,以利于执行过程中把握政策尺度,保障反洗钱全过程有效涵盖电子银行业务。

4.提高监控工作水平,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控力度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从事反洗钱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在可疑交易数据的监控、上报工作中明确建立人工识别流程。改变单纯依靠系统提取数据上报的做法,做到系统提取与人工甄别相结合,避免上报垃圾信息。银行机构要根据自身业务系统的实际和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加大科技投入。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开发实时监控软件,对开通电子银行业务的账户实行实时监控,依靠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增强反洗钱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可疑交易的报告水平。

第四篇: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操作风险三十禁

附件3: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操作风险三十禁

(2012年版)

禁止:

一、重要物品的保管及操作行为

(一)复制、盗用、串用、共用、超权限持有柜员卡∕授权卡∕密码;不执行定期更换密码或操作口令要求;已离行柜员或停用的柜员号不及时注销;

(二)在未签退系统、未妥善保管好柜员卡∕授权卡∕密码、个人名章、业务印章、印鉴卡、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权属证书和业务凭证等物品情况下离柜∕岗(在营业场所内且在本人视线范围内除外);

(三)将个人名章、授权卡、操作卡、柜员号、密码交给他人使用、授权,或使用他人名章、操作卡、柜员号、密码进行业务操作;未履行交接手续,将本人保管的业务印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交给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业务印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业务操作;超越授权范围办理业务;

(四)不按规定的频率、方法检查或督促检查库存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印章等重要物品,不对营业终了或营业期间柜员因故结束工作、离开营业现场的现金尾箱库存情况进行核实;在未审核传票、核实账务的情况下授权、编

— 1 — 押、签章;

(五)假作废、假遗失重要空白凭证、空白印鉴卡、有价单证等重要物品,私自留存银行废止的重要空白凭证;违规跳号使用重要空白凭证或事先在重要空白凭证、票据、函件上加盖印章;私自将重要空白凭证带离工作场所,不按规定运送和配送重要空白凭证;

(六)私刻、盗用银行或客户印章,私自留存银行废止印章,私自将业务印章带离工作场所;超出工作和授权范围使用单位公章或业务印章,由同一人负责单位公章的保管和使用审批;

二、账户及相关操作管理

(七)违反银行结算账户相关规定为单位及个人开立账户;开户前不核对企业开户证明文件原件,不通过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等手段核查单位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临时存款账户(验资)投资人的身份,违规离柜办理开户手续或将已受理的开户资料违规交回客户;不严格执行单位结算账户生效日制度;

(八)预留印鉴卡的受理、办理和保管为同一人;印鉴卡保管人违规将印鉴卡借用他人或离柜调阅;在未办理交接签收手续前提下将空白印鉴卡交于客户离柜办理业务;

(九)不按规定审核对账回执;对不反馈对账信息、对账结果不符以及对账回执有瑕疵的账户,未跟踪对账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未达账和账款差错的查核工作返原岗处理;代理客户进行对账;

(十)企业销户不回收并统一登记、销毁重要空白凭证且未按规定出具相关证明;已过期客户未领取的退票理由书、客户回单及办理业务时需退回客户或客户未取走的资料(客户授权委托书及开户资料,加盖过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代码证和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开户许可证等)未及时注销处理;

(十一)违规办理账户查询、冻结、解冻、扣划;

(十二)利用客户账户过渡本人资金,或通过本人、他人账户归集、过渡银行和客户资金、套取资金、虚增存款、调剂库存;擅自垫款、压款,无理退票,违规使用内部账户为客户办理结算业务,一般存款账户办理现金支取,超期临时存款账户办理支付结算,违规办理验资业务;

三、储蓄、现金及自助设备管理

(十三)不按规定擅自为客户办理自助设备吞没卡的领卡以及过期卡片的销毁手续;

(十四)不按规定定期检查未开通运行的自助设备;现金类自助设备未报警联网和安装视频监控即上线运行;在没有视频监控或监控不清晰、全覆盖的情况下进行自助设备现金业务操作;不指定专人定期调阅、检查自助设备现金工作区域的监控资料;

(十五)单人办理自助设备现金的领取、上缴、装钞、卸钞等手续;单人值守现金区;单人上门收款、收单,单人上门送单、送款;

(十六)同一自助设备保险柜钥匙和密码由同一人管理,以及钥匙、密码不坚持平行交接和密码保管人员发生岗位调动仍沿

— 3 — 用原密码;自助设备保险柜钥匙使用完毕后,不按规定将钥匙入库(柜)保管;

(十七)不按规定定期巡查自助设备;清、装钞后不与会计账务核对现金情况;加钞完成后未经测试或确认即对外营业;

(十八)不按规定对自助设备故障进行报修及协助排除;不按规定对自助设备上发生的安全问题和可疑现象进行报告并采取必要的应急防范措施;对自助设备服务商或维修人员进场前不核实身份,不对其使用存储设备进行监控;

(十九)擅自处理长短款,长款私拿、短款自补、以长补短和无依据办理长短款的销账,随意调整、冲正、撤销账务;不按规定处理柜面拾得身份证、银行卡、现金等物品;

(二十)在非规定交接区与提供押运人员办理库箱交接,不认真审查押运人员工作证件,或单人办理库箱交接;未经批准,非现金业务人员出入现金区域或其它需授权区域;

四、岗位制度及履职管理

(二十一)违反不相容岗位管理规定混岗操作办理相关业务;

(二十二)不落实会计主管委派制和轮岗轮调制度,干预派驻会计主管独立履行职责,不落实基层网点负责人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

(二十三)明知或应知是违规办理的业务不抵制、不报告;对柜员违规操作行为不制止、不纠正、不处理;本人或强令、指使、暗示、授意下属越权、违规、违章处理业务;

五、职业操守及道德风险管理

(二十四)以银行工作人员身份,违规代客户(含亲属)办理转账、现金、承兑等业务,代客户(含亲属)购买、保管重要空白凭证、网上银行设备、支付密码器;代客户(含亲属)开立、领取、保管银行存单/折/卡,代客户(含亲属)签名、设置∕重置∕输入密码,代客户(含亲属)办理电话/手机/网上银行业务;借银行名义私自代客理财;

(二十五)盗取或试图盗取、违规利用客户的银行账户密码等关键信息;私自出售、查询、泄露、修改客户信息,泄露本行商业秘密;利用内幕信息牟取个人利益,明示或暗示告知他人内幕信息;

(二十六)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关系人获取银行信用;使用或串通客户使用虚假资料获取银行信用;伪造、变造或私自修改业务协议、业务凭证,开具虚假资信证明或擅自对外出具资信证明、担保承诺函等;自开自贴票据业务和自管保证金,私自漏收或少收保证金;越权代表单位与客户私下签订任何形式的协议文书,或向客户作任何超授权的单方面无条件承诺;

(二十七)未经批准在其他经济组织兼职;直接、间接参与或协助客户之间的资金借贷、融资担保、票据中介、集资经商或参股入股、充当社会融资掮客,介绍他人参与社会融资从中收取贿赂、提成、佣金等违规经济往来;私自收取中介机构、合作机构返佣;(二十八)无制度规定、无客户支付指令、无合法原始凭证、— 5 — 无上级授权办理业务;账外经营,违规揽存,虚假宣传,设立“小金库”;隐匿、伪造、篡改或损毁记账凭证、交易记录、会计报表及其他业务档案信息;

(二十九)涉黄、涉赌、涉毒以及大额经营性举债等行为;(三十)对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责任事故等重大事项拖延上报或隐瞒不报;弄虚作假,向上级和监管机构提供不真实信息;打击报复案件举报人。

第五篇:银行业操作风险排查报告

河卡信用社关于开展银行业操作

风险排查情况的报告

阿盟分行:

根据银监局《关于开展银行业操作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我行以加强对柜面业务的监督管理,查找单位存款及系统内往来账户对账的风险隐患,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务操作行为,加强银行案件风险防控为目标,对相关业务进行了操作风险排查工作,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乌斯太支行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发挥内控制度作用,加强对重点环节、重要事项的监督控制,通过全面落实区分行“9166”工程的22项防范措施,有效提升了支行的内控和风险防范水平,各类支付结算业务、现金收付款等业务的差错明显减少。账户管理工作也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我行的账户管理工作从开户资料审核、账户使用、账户管理、销户等方面均得到了规范。

二、检查工作的组织及工作情况

支行按照检查要求,由支行综合管理部牵头,组织风险经理、会计监管员、运营主管等人员对账户管理、对账业务、印押证管理、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及人员管理、员工行为排查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三、检查情况

(一)账户管理

经查我行今年开立的账户资料齐全、手续合规,保证了账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开户手续完成后存款人密码、支付密码器、网银密钥等由企业有权人领取。新开立的账户均在3日后办理支付业务。销户业务手续齐全、合规。但存在如下问题:

1、内蒙古天亚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盐聚氯乙烯工程(***)账户于2007年7月19日开户,于2009年7月24日延期,账户于2011年7月23日到期,已超期限使用账户。

2、未在规定期限内到人民银行办理开户手续,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力远轮胎商行于2011年7月12日在我行开户,于7月18日在人行开户。

(二)银企对账情况:我行一、二季度银企对账率100%,均账实相符。

(三)柜面业务基础控制

1、终端管理:我行物理终端与ABIS分配的逻辑终端号建立了对应关系,2、柜员管理:支行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做到了印章和凭证分管分用、联行业务录入和确认分离和当班主出纳不处理库户类交易的规定。我行柜员交易掩码、应用掩码均按柜员权限设置,在柜员岗位有变动时及时进行调整,掩码设置符合要求。柜员短期离职时主管能够及时将柜员属性修改为“休假离职”状态。经对重要岗位人员的任职期限进行排查,不存在超期限任职情况。

(三)柜面重要事项监督管理

1、柜员交接监督:会计交接工作坚持“先交后接”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农业银行柜员现金箱管理规定》和《农行内蒙古分行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交接现金和重空,未发现长短款差错。重空交接方面5月18日我行一名柜员在辞职办理交接手续时柜员保管的一份银保通凭证直接交于重空管理员而未出账,因管库员未认真核对账务,监交人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当时未发现差错,后盟行删除该柜员凭证箱和柜员号时该凭证一并被删除。

2、现金箱、库房管理检查:通过调阅监控录像和现场查看,主管日终能够做到对柜员现金箱进行检查,对现金大数卡把审核。各级检查人员能够按照规定频率对柜员现金、重空进行检查,账实、账款均相符。

3、业务印章管理:我行现有停用业务印章2枚,由综合部封存入保险柜保管,已督促上交。各类印章按规定使用,不存在预先在各类重空或有价单证上签章的现象。

4、预留印鉴管理:今年我行无挂失预留印鉴业务,变更印鉴手续齐全,均有主管审批签字。电子验印系统上线后我行指定运营主管保管一套印鉴卡并入保险柜保管。

5、挂失、解挂业务资料齐全、手续合规,未发现违规操作转移客户资金或侵占存款的现象。

(四)支付结算业务

1、支付结算审核:经查,大额支付凭证印鉴清晰、真实、齐全,柜员能够按照规定进行验印。保证金账户按承兑业务逐笔开立,不存在挪用保证金现象。查询查复业务及时、合规。中间业务收费严格按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收入 及时入账。

2、现金业务审核:经调阅录像和现场查看,柜员在办理大额资金存取业务时能够坚持“收入现金先收款后记账,付出现金先记账后付款”的原则,未发现逆程序操作现象。大额取款业务经有权人审批,手续齐全合规。

3、特殊业务审核:冲抹账业务程序合规,均由主管审批签字,并登记在“会计主管工作日志”,抹账业务传票上的注明正确、完整。挂失业务资料齐全、手续合规,无他人代办现象。查询、冻结、扣划业务手续齐全、全法,未发现逆程序操作现象。

4、其他业务事项审核:柜员在临时离岗时能够退出操作画面,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印章等入箱加锁。未发现柜员混用或使用他人柜员号操作的情况。

(五)运营主管授权管理:运营主管在授权前对授权业务进行认真审核,将原始凭证与柜员输入内容进行核对,在确定业务正确、合规时予以授权。今年我行有一笔运营主管转授权业务,转授权和撤销转授权均在“会计主管工作日志”进行登记。

(六)运营主管对ARMS系统管理:我行运营主管及时核销预警信息,未发生不及时核销情况。因运营主管对制度规定学习不够,出现了一笔违规核销差错,7月14日柜员办理一笔存折补磁业务,这之前上级行多次要求停止使用补磁交易,但当班主管仍以正常核销。主管对上级行的督办信息及时回复,未出现延误。

(七)系统内往来对账基本规定:我行开立1户系统内往来账户,与盟分行进行清算,对账工作由运营副主管负责,按月对账,明细账逐笔勾对,换人复核,自年初以来账账相符。

(八)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情况

1、我行今年以来共签发4份,金额为640万元的单位定期存单,均资料齐全,手续合规。

2、对2011年1月1日至8月20日存量发生额超过100万元的现金和转账业务进行了检查,涉及19笔13042万元,经查支付手续齐全、合规,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九)其他业务检查:

截止2011年8月末,发放贷款58788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9330万元,均按照信贷审批原则逐级上报批准后经放款审核岗审核同意后放款。

下载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高风险管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持续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5篇)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6-11-01 【生效日期】200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

    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3-21 10:14:38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

    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王敏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建设,防......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科学评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银......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发[2013]5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办法(模版)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管理,规范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程序,提高案件(风险)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