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控索与创新
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控索与创新
——在探索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管理体制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在探索中创新
(一)起步阶段(1985年8月——1998年1月)。
1985年8月,**林区实行封刀禁伐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八字方针,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1987年9月,**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开发旅游和建立区级镇做准备;1988年10月,撤头道河乡(区辖乡),设**镇(区级镇),肩负起开发旅游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双重任务。**旅游起步阶段体制“管理混乱”:**森林经营所和林区采育场、农业、旅游等多个行业和政府部门都有权对**进行管理,**镇政府也有权进行管理,形成管理政出多门、职权交叉的局面。
(二)发展阶段(1998年2月——2004年5月)。
1998年,江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实施“旅游驱动”战略;随即,江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组织部长和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后来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镇委书记由同一人兼任,这就便于协调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旅游局与**镇之间的关系。**旅游在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管理不顺”:**景区内有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镇政府、两个林业企业、重庆德鸿实业公司等多家利益主体,多头管理,严重影响了**旅游的开发。许多投资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看好,就是担心管理体制不顺,影响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投资回报,不敢前来投资。
(三)规范阶段(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
2004年6月1日,江津撤消**镇,成立市政府直属正局级单位――**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风管委主任由市旅游局局长、市旅委会办公室主任兼任;同年8月,江津撤销原来隶属林业局的林业部门管辖的**林区采育场和森林经营所,设立**森林资源管理局,隶属风管委管辖的副局级事业管理机构,其局长由**风管委一名副主任兼任。负责景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等管理工作,林业局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四)创新阶段(2005年8月至今)。
年初,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加大以**、中山古镇为主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今年8月,成立了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管理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杨盛华同志兼任书记,市旅游局局长兼任副书记、主任;在全市公开选调工作人员;专门成立了旅游发展科和景区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旅游发展科编制核定为4人,负责景区旅游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促销等。景区旅游综合执法大队由**森林资源管理局的16名职工组成,专职从事景区执法,整治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市场。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从而形成一个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
二、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决“六对矛盾”。
一是解决“上下”矛盾。全市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集中力量抓,党政合力抓以**景区旅游为代表的全市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是解决“条块”矛盾。**风景名胜区是江津市众多旅游景区中“起龙”。市旅游局与**风管委实行主要领导一肩挑的领导体制,**风管委对景区内的一切资源和事业发展全权负责,从体制上消除条块之间的矛盾。
三是解决“条条”矛盾。新的旅游管理体制赋予了**风管委全权管理214平方公里景区的职权,风管委直接向市政府负责,避免了部门之间的矛盾。
四是解决“开发与保护”矛盾。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了职责、权力与义务的统一,使开发和保护都服从于整体规划、眼前利益服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做到了开发旅游与保护资源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五是解决“发展与投入”矛盾。**风管委成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唯一的合法主体机构,也是唯一的法人。投资商找到风管委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大大简化了办事程序,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旅游发展的需要。
六是解决“旅游与农村”矛盾。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后,将原纯农业的5个村划给周边的镇管辖,只保留核心景区4个纯林业的村开发旅游,解决了农村工作和旅游发展无法兼顾的难题。
(二)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管理网络。**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进入江津
第二篇: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doc(本站推荐)
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创新 农垦绥化分局柳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境内,距离哈尔滨市200公里。境内大小水库、池塘星罗棋布,盛产10多种鱼类。水库周边是一望无际的人工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曾以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而闻名于世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创新 农垦绥化分局柳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境内,距离哈尔滨市200公里。境内大小水库、池塘星罗棋布,盛产10多种鱼类。水库周边是一望无际的人工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曾以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而闻名于世。2004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吃、住、玩、游、购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480万元。景区管理体制关系着风景区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改革创新旅游景区现行管理体制,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大课题。1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弊端柳河以旅游立场,离不开农场休闲山庄的诞生。2000年,农场第一个休闲度假山庄———华龙山庄建设完成并接待游客。华龙山庄美丽的欧式别墅、垂钓湖、九曲桥构成了华龙山庄一条风景线。山庄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吸引了众多游人。2001年柳河生态山庄应运而生,这是一座集餐饮、畜牧业观光、农业采摘、垂钓等项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山庄,依水而建占地240平方米的阳光餐厅,游客络绎不绝。随着当地旅游不断升温,风景区内又相继开发了太阳升度假区、林果采摘观光区、生态养殖观光区等10多个景点,各景点均独立经营。由于农场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旅游事业的迅速升温。
2007年农场成立旅游服务中心。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与现代旅游业发展以及建设黑龙江省精品旅游景区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显得不相适应,主要问题表现在:1.1难以协调关系,管理不顺因为柳河风景名胜区就座落在农场,管理部门众多,与旅游服务中心管理职权相近的部门使同一个景区产生了数个管理主体,不仅破坏了景区资源管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在规划、建设、开发、保护等方面很难统一思想和行动,而且相互之间利益矛盾难以协调统一,影响了景区管理和旅游企业发展速度。1.2政、企不分,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角色混同一方面柳河农场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直接从事农场经营管理,农场与旅游企业产生利益纷争,既使企业丧失公平竞争地位,也使农场无力管好旅游市场,难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旅游服务中心做为管理机构,政企不分,既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组织开发经营,还要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还要承担系列接待任务,既不象一个企业单位,也不象一个事业单位,因为没有行政执法权,在旅游区进行执法管理变得很困难,此外,由于分配机制不灵活,从而降低了旅游服务质量。1.3各个经营主体独自营销,没有形成统一宣传品牌由于同一个景区存在多个独立经营景点,往往在对外宣传促销口号上存在分歧,各打各的牌,使游客对柳河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不明晰,影响了宣传促销的效果和景区的对外形象,不利于柳河旅游风景区的精品建设。2改革创新旅游景区现行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改革创新柳河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为了克服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是柳河农场经济、社会迫切发展的要求。第一,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是适应旅游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让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视、电脑,出门坐汽车,室外高楼耸立、空气污浊,从而远离阳光和新鲜空气,加上竞争激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许多人经常处于萎靡不振、忧郁烦闷的状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状态,特别是城市人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现象”。因此很多人闲暇的时候愿意选择走进大自然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特别是国务院公布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后,休假制度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城市周边短
线游和休闲度假游明显呈上升趋势,所以说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是适应旅游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二,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是加快自我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高回报产业。我们之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获得自身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垦区各项事业的进步。经济实力上的缺乏,必然给我们的旅游业及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要发掘出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切实推进景区的企业化和产业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搞活经济、提高效益,农场也才能减轻包袱,增加受益,真正发挥旅游龙头作用。而要达到此目的,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体制的改革。第三,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是建设全省旅游精品的需要。近年来,各级领导来柳河考察时指出,要把柳河建设成省内旅游精品。分局党委也提出了“把柳河打造成黑龙江省最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的宏伟目标。要把柳河打造成黑龙江省旅游精品,不外乎在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在城区,另一个就是在景区。景区的精品建设包含着方方面面,如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如果景区管理体制不理顺,存在多个管理主体,一个全面的总体规划就很难制订,就是制订了在各自利益驱动下贯彻下去也会有偏差。3改革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目标原则在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管理主体统一性原则。这是改革创新的关键。柳河旅游景区只能有一个具有行政综合执法的管理主体。二是品牌宣传一致性原则。柳河旅游景区对外宣传促销只能打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就是“柳河”。三是政、企分开原则。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农场不再直接参与景区经营,企业完全实行市场运作。a.成立柳河旅游景区统一的管理机构。成立具有行政执法权力的“柳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由旅游、环保、林业、水力、农业、计财、安全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旅游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对柳河旅游景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重要接待、执法、营销策划等。b.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在成立“柳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同时,组建柳河旅游开发公司。通过资源整合、成立协会,优化资本结构,建立以柳河风景区景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龙头企业,按照“权责明确、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公司直接对管委会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改革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要妥善处理好几个问题首先,要协调处理好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问题。
第三篇: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钱益春中南林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侧叉抖
摘要旅游管理体制如何适应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业内外人士一直在探讨和摸索的既具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旅游管理体制的模式和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现状,进而提出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关键词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中图分类号卯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抖一一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进行运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是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的行业,然而我国现存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旅游业将逐步对外资开放,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成了必然趋势。只有改革和创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才能适应“大旅游、大发展、大产业、大管理”的新型发展需求。
一、世界旅游管理体制模式众所周知,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旅游业,这些机构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旅游组织作用可概括为开拓者—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规范者—旅游业逐步兴起,旅游投资与日俱增,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市场情况复杂化,这一时期,主要是制定、执行旅游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协调者—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为国家赚取外汇、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趋明显,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调控和协调工作,以提高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独立部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有三类一市场主导型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最大的作用,国家一般不设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包括海外市场促销、行业利益协调、国际信息交流、旅游市场管理等都由旅游协会这类半官方的组织机构来承担。市场主导型旅游管理模式十分强调市场机制对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在旅游市场上起一个公正且高水平的裁判员作用。如香港的旅游业由香港旅游协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管理。香港旅游协会根据港府的法规成立,是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的法定社会机构。旅游协会实行会员制,一类是旅游会员,另一类是普通会员,会员包括国际客运商、酒店和旅行社代理商、饮食和娱乐等与旅游业有关的企业。旅游协会的工作目标是推动香港成为旅游胜地统筹旅游业内各种活动促进旅游设施的改善广泛报道香港的旅游特色向政府提出有关旅游业的各种建议等等。旅协理事会的委员一半由政府委任,一半由会员推选,既有行业自律,又有政府权威。香港旅游协会因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旅游业管理机构之一。二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力量的强制性干预,促使一国旅游业实现快收稿日期减拜一一作者简介钱益春一,男,山东人,中南林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速增长。它主要适应在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补充、修改、解释相关政策法规,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止和纠正。国家设立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或者旅游委员会,承担包括旅游规划、竞争规划、市场促销、人才培养等行业管理基本职能,并对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行业协会的作用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组织与决策能力。三政府干预型该模式认为,由于政府长期奉行不干预政策,导致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不平衡,而旅游市场没有能力改变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为了弥补旅游市场的缺陷,政府有必要对旅游业进行适度干预。该模式强调市场竞争与政府管理并存,在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积极进行旅游市场规制与管理,规制的目的是克服旅游市场的失效,政府管理以市场手段为主,鼓励旅游企业公平竞争。在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旅游市场的同时,政府加强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与指导,以避免市场经济产生的盲目性,发展规划通过旅游产业政策来保证。以三种不尽相同的旅游业管理模式很难说哪种更优,因为不同的国情决定了每个国家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不同。一般而言,当一国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处于重要地位时,该国的旅游业管理通常采用政府主导型。与之相反,该国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较高时,该国旅游业的管理模式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主导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国家则以政府干预型管理模式为主。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现行模式目前我国采用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国家旅游局主要职能是拟定发展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和主要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旅游业的长远和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组织对外宣传和旅游信息的传播处理对外旅游事务监督检查政策、计划和法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旅游作中的问题等。省旅游局作为省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旅游业进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涉外饭店开业许可证的审批和星级评定负责国际旅行社的审核和国内旅行社的审批,收缴保证金负责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负责各类旅游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负责涉外商店、涉外餐厅和旅游汽车公司的资格审验和定点管理负责全省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各市、县旅游局作为当地政府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旅游业的管理工作。《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政府越权管理,干预企业的正常运作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和逐步成熟,中国旅游业在一些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在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有章可循。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的现象在许多地区还存在,并冠以“中国特色”。这种不协调关系的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其原因主要有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即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时,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中导致不公平现象,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另外在行业管理中实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降低了行业管理部门的威信。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滋生政企不分的土壤。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同时一些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直接干预。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旅游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些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
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各自为政的旅游管理体制,使旅游宏观管理失控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又引起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园林、文化等为主,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磨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人、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总体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除核心旅游业外,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巫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管理体制。一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最适合的还是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以下职权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平衡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二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旅游领导小组或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它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使一国或一地区的旅游业走“大旅游”的发展新路子。国家可成立国家旅游领导小组,由主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组成成员包括交通部、外交部、国家计委、民航总局、国土与资源部、公安部、环保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建设部和文化部等与旅游业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管理和监督旅游局的工作。国家旅游局是旅游领导小组下设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市场促销、投资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景点开发、受理游客投诉等。各省、直辖市可按照上海模式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职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旅游行业多头管理的弊端。建立旅游行业协会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和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
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义务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行业协会是由同业经营者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实行联合的组织,它对外沟通政府与具体行业从业者的联系,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并在政府准备实施具体的法规、政策和计划时,及时向政府反馈本行业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对内沟通信息,规范本行业从业者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防止危害本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的发生和蔓延,降低交易成本,使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效率最佳状态。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旅游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的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目前我国全国性旅游行业协会有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中国旅游报刊协会、中国之友基金会。在地方层次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有各种名称不一的旅游协会。这些协会在性质上也都属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但在工作开展时要接受当地旅游行政组织的指导。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监督和管理机制社会公共监督和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建立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是完成行业管理的一重要侧面。因此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完善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到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如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协调,就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使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标杆,公平竞争。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人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三开源节流,寻求行业管理经费来源新渠道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困难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建立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人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人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人。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市场开发、促销和调研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资源开发导向的激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各类用途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人的。的比例来进行预算。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在我国,旅游资源绝大部分属国家所有,因此在旅游企业的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的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人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了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开,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采取税收部分返回的方式给旅游一定的资
金补贴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事业,同时它也是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作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早日实施管理现代化,提高办事效率。如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统计、旅游项目审批、资格证年审、旅游政策发布、对外宣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使我国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的介人。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参考文献〔」聂蒲生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构建【重庆商学院学报,一【〕孙艳红,张斌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洛阳师专学报,性巧兮,一【〕郝索关于陕西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考【旅游学刊,哭目,一〔〕张俐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社会科学家,一卯〔」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社会科学家,犯,一【〕冷晓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卯,一印〔审稿刘
第四篇:关于某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理顺**风景区的管理体制,推动我县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农村管理处、县民政局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借鉴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诸暨旅游事业管理区、温州雁荡山旅游区、莲都东西岩风景区等地旅游的运行管理体制,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是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成立**风景区管理处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如何理顺体制问题作了积极的尝试。乡镇撤扩并前曾由当时**乡的一名副乡长兼任管理处主任,但工作重点还是在农村。1993年,成立**县**风景旅游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1994年,又决定由五云镇党委一名副书记兼任**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县委、县政府计划将**管理区从五云镇划出,建立一个**乡(镇),由于条件不成熟,未能得到上级批准。2000年3月,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借鉴了永康方岩等地的成功经验,出台了县委〔2000〕13号文件《关于**风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授予**管理局一定的行政区域综合管理职能,撤销原**管理局党组,建立局党委。由五云镇人民政府将**景区所在的12个行政村(原**乡)委托给**管理局管理,**管理局对12个行政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负全责,并设立“**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农村管理处”(以下简称**农管处)。**农管处设立党总支,隶属于**管理局党委。**管理局由一名副局长分管农村工作,兼任**农管处党总支书记、主任。这种管理体制,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土地政策处理、风景资源保护、景区村庄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行政管理不够顺畅。**农管处不是一级政府,没有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人员、机构的配置,而级别却与**管理局同级,但又受事业单位**管理局的领导,运作起来不够顺畅。例如:党代会是由**管理局党委组织召开,人代会则由五云镇人大组织召开;农管处十二个行政村使用的公章仍是“**县五云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可农管处的公章则用“**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农村管理处”,这对村民外出务工、上大中专、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麻烦。
2、难以发挥最佳工作效能。目前**农管处具体负责景区12个行政村的农村工作,旅游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由于**农管处不是一级政府,但又相当于一个乡镇,其人员配备不足。虽然从表面上看景区管理的机构已经比较健全,但事实上与**管理局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造成了工作多头、重叠管理、人员分散、力量削弱的局面。
3、考核体系不相一致。**农管处各种考核列一级政府三类乡镇范围,**管理局则按部门考核,由于考核量化指标不一致,造成双方工作侧重点难以达到完全统一。
4、行政职能难以履行。**管理局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和全县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工作,但由于景区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政府部门均对景区实行条块管理,景区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在工作上带来了种种弊端,使得**管理局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执行不够到位。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出多门、相互制约、衔接脱节、多头管理等种种弊端,成为景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三、方案分析
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县将以撤县建市和建设中等城市为努力方向,提出要把旅游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延伸产业链,使我县成为浙中南独具山水和人文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促进旅游经济不断上台阶,努力争创全国旅游经济强县。因此,必须建立适宜和有效的风景旅游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工作优势。现参考各地的经验,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一]成立中共**县**风景旅游区委员会(以下简称**风景旅游区党委)和**县**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撤销**县**风景旅游管理局,改设**县风景旅游管理局(以下简称县旅游局),保留**农管处(名称改为**县**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农村管理处,待下步行政区划调整后考虑设立街道办事处),实行**管委会、县旅游局、**农管处“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即:
――实行统一领导。**风景旅游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旅游局局长、**农管处主任由一人担任,负责全面工作。
――实行人、财、事“三统一”。人事方面,所有人员由管委会根据需要统一调配,
第五篇:关于仙都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仙都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问题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组长:吕唐镇 牵头单位:县府办
责任单位:县旅游局、仙都农管处
为进一步理顺仙都风景区的管理体制,推动我县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仙都农村管理处、县民政局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借鉴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诸暨旅游事业管理区、温州雁荡山旅游区、莲都东西岩风景区等地旅游的运行管理体制,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仙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成立仙都风景区管理处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如何理顺体制问题作了积极的尝试。乡镇撤扩并前曾由当时仙都乡的一名副乡长兼任管理处主任,但工作重点还是在农村。1993年,成立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以下简称仙都管理局)。1994年,又决定由五云镇党委一名副书记兼任仙都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县委、县政府计划将仙都管理区从五云镇划出,建立一个仙都乡(镇),由于条件不成熟,未能得到上级批准。2000年3月,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借鉴了永康方岩等地的成功经验,出台了县委〔2000〕13号文件《关于仙都风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授予仙都管理局一定的行政区域综合管理职能,撤销原仙都管理局党组,建立局党委。由五云镇人民政府将仙都景区所在的12个行政村(原仙都乡)委托给仙都管理局管理,仙都管理局对12个行政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负全责,并设立“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仙都农村管理处”(以下简称仙都农管处)。仙都农管处设立党总支,隶属于仙都管理局党委。仙都管理局由一名副局长分管农村工作,兼任仙都农管处党总支书记、主任。这种管理体制,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土地政策处理、风景资源保护、景区村庄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行政管理不够顺畅。仙都农管处不是一级政府,没有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人员、机构的配置,而级别却与仙都管理局同级,但又受事业单位仙都管理局的领导,运作起来不够顺畅。例如:党代会是由仙都管理局党委组织召开,人代会则由五云镇人大组织召开;农管处十二个行政村使用的公章仍是“缙云县五云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可农管处的公章则用“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仙都农村管理处”,这对村民外出务工、上大中专、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麻烦。
2、难以发挥最佳工作效能。目前仙都农管处具体负责景区12个行政村的农村工作,旅游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由于仙都农管处不是一级政府,但又相当于一个乡镇,其人员配备不足。虽然从表面上看景区管理的机构已经比较健全,但事实上与仙都管理局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造成了工作多头、重叠管理、人员分散、力量削弱的局面。
3、考核体系不相一致。仙都农管处各种考核列一级政府三类乡镇范围,仙都管理局则按部门考核,由于考核量化指标不一致,造成双方工作侧重点难以达到完全统一。
4、行政职能难以履行。仙都管理局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和全县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工作,但由于景区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政府部门均对景区实行条块管理,景区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在工作上带来了种种弊端,使得仙都管理局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执行不够到位。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出多门、相互制约、衔接脱节、多头管理等种种弊端,成为景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三、方案分析
根据《缙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县将以撤县建市和建设中等城市为努力方向,提出要把旅游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延伸产业链,使我县成为浙中南独具山水和人文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促进旅游经济不断上台阶,努力争创全国旅游经济强县。因此,必须建立适宜和有效的风景旅游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工作优势。现参考各地的经验,结合缙云当前实际,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一]成立中共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区委员会(以下简称仙都风景旅游区党委)和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仙都管委会),撤销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改设缙云县风景旅游管理局(以下简称县旅游局),保留仙都农管处(名称改为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仙都农村管理处,待下步行政区划调整后考虑设立街道办事处),实行仙都管委会、县旅游局、仙都农管处“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即:
――实行统一领导。仙都风景旅游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旅游局局长、仙都农管处主任由一人担任,负责全面工作。
――实行人、财、事“三统一”。人事方面,所有人员由管委会根据需要统一调配,混岗使用;财务方面,县财政将管委会、旅游局、仙都农管处的所有经费统一划拨,由管委会统一安排;事务方面,由仙都管委会全面履行风景区内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及其他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同时履行建设、环保、交通、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工商、民族宗教等部门通过依法委托的相关行政职能。具体委托的权限和方式,由相关部门依法与管委会签订委托书加以明确,权限委托方案须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实行。
――考核体系合二为一。县委县政府直接对管委会工作下达综合考核指标,景区农村工作纳入管委会考核内容,不再单列考核。
――景区内下洋、上前湖、下前湖、笋川、板堰、田村、梅宅、沐白、上章、塘后、梧源、仙岩12个行政村的部分事务(如召开人代会、村民需盖公章等),仍然归属五云镇人民政府管理。
――保留缙云县仙都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开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景区的维护管理和经营。
――建立县风景旅游管理工作协调机构。撤销现行的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成立“缙云县风景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成人员。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涉及风景旅游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
(一)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仙都风景旅游区党委、仙都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县旅游局、仙都农管处)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全县风景旅游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风景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制订我县风景旅游事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并监督执行各主要的规章制度;制订全县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全县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规划;负责仙都风景旅游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负责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行政管理,实行区域内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与风景旅游管理统一协调;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根据以上职责,仙都风景旅游区党委、仙都管委会、县旅游局和仙都农管处合署办公,下设综合办公室、农村工作办公室、规划发展科、行业管理科、市场开发科5个职能科室和仙都综合执法大队、仙都景区管理处、仙都文化开发处、仙都旅游咨询中心4个下属事业单位。各职责如下:
1、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党政机关政务事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党建、机关财务、人事、教育、后勤、文秘、宣传、档案、信息、信访、保密、会务、票务、接待等各项工作。
2、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仙都农管处12个行政村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民政、政法综治、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务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负责仙都农管处的党务工作和辖区内的土地征用、拆迁等政策处理工作。
3、规划发展科。负责全县风景资源的勘察调查;负责风景区和风景区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负责办理风景区内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审核或审批;负责风景区内重大(要)建设项目的报批工作;负责风景区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和封山育林工作;负责项目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履行各相应职能部门依法委托的管理职能。
4、行业管理科。负责全县旅游业的行业管理;负责推广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服务、旅游商品开发及旅游统计;负责指导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旅行社资格审核、申报、年检及星级宾馆申报、推介、评定等工作;负责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年审考核工作;履行各相应职能部门依法委托的管理职能。
5、市场开发科。负责旅游市场开发拓展工作;负责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负责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指导驻外办事处日常工作。
6、仙都综合执法大队。负责风景名胜区和旅游行业的执法管理工作;履行各职能部门依法委托的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
7、仙都景区管理处。负责仙都景区各景点的售检票、接待、安全、卫生、文明服务、影视拍摄等日常管理工作。
8、仙都文化开发处。负责仙都文化开发与黄帝文化研究工作。
9、仙都旅游咨询中心。负责旅游服务咨询工作;负责建立旅游咨询服务点,代办交通住宿预定等工作;负责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二)领导岗位配置
设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共9名。
1、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县旅游局局长、农管处主任由一人担任,主持全面工作。
2、党委副书记2名:其中一名兼任纪委书记,分管党建、人大工作;一名兼农管处副主任,分管农村工作。
3、管委会副主任、旅游局副局长3名:分管风景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风景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行业管理及综合执法等工作。
4、农管处副主任3名。
(三)利弊分析 ――有利方面:
1、实行人、财、事“三统一”,实现“景政合一”。人事方面,管委会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便于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有利于协调景区内农村工作与旅游工作之间的矛盾。所有人员由管委会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务方面,县财政将管委会、旅游局、仙都农管处的所有经费统一划拨给管委会,由管委会统一安排使用;事务方面,部门将管理权限委托给管委会后,使管委会拥有“块块”管理职能,领导主体更加明确,管理权限更加集中,执行工作更加顺畅。
2、理顺关系,减少矛盾,提高效能。管委会与旅游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消除现行体制下职能重复、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等矛盾,理顺风景保护、规划、开发、建设与旅游行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理顺风景旅游管理工作与部门、农村之间的关系,使风景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更加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3、暂时保留仙都农管处,待下步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后考虑设立街道办事处。这既与即将开展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相衔接,体现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序性、严肃性,也可以使当前景区内面临的农村行政管理问题得到相应解决,促进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实现联动发展,为今后的撤县建市、创建旅游强县打下良好基础。
4、考核体系合二为一。县委县政府直接对管委会工作下达综合考核指标,景区农村工作纳入管委会考核内容,消除了两头考核带来的各种矛盾。
――不利因素:
1、景区内12个行政村的部分行政事务依然归五云镇人民政府管辖,在行政区划调整设立街道办事处之前,现行体制下农村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依然存在。
2、部门权限委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有的职能委托缺乏法律依据。但可偿试运行。
[方案二]保留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和仙都农管处,优化2000年改革管理体制,统一人、财、事,统一考核,实行部门职能委托。待下步行政区划调整后,仙都农管处改设为街道办事处。即:
――统一人、财、事。人事方面,仙都管理局对局及仙都农管处所有人员根据需要统一调配、混岗使用,对仙都农管处所辖村支部书记拥有任免权;财务方面,县财政划拨给仙都管理局和仙都农管处的所有经费均由仙都管理局统一安排使用;事务方面,赋予仙都管理局“块块”管理职能,由仙都管理局履行风景区内的各项行政职能。
――统一考核办法。县委县政府直接对仙都管理局工作下达综合考核指标,景区农村工作纳入仙都管理局考核内容。
――实行部门职能委托。建设、环保、交通、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工商、民族宗教等部门通过依法委托,由仙都管理局全面履行景区内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及其他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具体委托的权限和方式,由相关部门依法与仙都管理局制订委托书加以明确。仙都管理局和仙都农管处按职能要求,设置、调整相应科室。待下步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后,仙都农管处改设为街道办事处。
这种管理体制有利方面是:
1、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优化,便于尽快实施。
2、统一人、财、事,理顺仙都管理局与仙都农管处之间的关系,实现“景政合一”。
3、待下步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后,仙都农管处改设为街道办事处。有利于与下一步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相衔接。
4、统一考核办法,消除了两头考核带来的各种矛盾。不利因素是:
除与“方案一”相同的不利因素外,其行政管理仍不够顺畅。如,局与农管处是平级关系,同属正科级单位,并且农管处是行政单位,仙都管理局是事业单位。
[方案三]成立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撤销仙都农管处,撤销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改设缙云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管委会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即:
――撤销仙都农管处,景区内12个行政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由管委会增设农村工作科、社会公共管理科具体负责,并由一名副主任分管农村工作。12个行政村的部分行政事务(如召开人代会、村民需盖公章等),仍然沿袭目前的体制,归属五云镇人民政府管理。待下步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街道办事处。
――撤销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改设缙云县风景旅游管理局,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应职责。
管委会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的有利方面是:
1、撤销仙都农管处,在管委会下直接设置农村工作科、社会公共管理科,有利于协调景区内农村工作与旅游工作之间的矛盾。
2、统一人、财、事,理顺仙都管理局与仙都农管处之间的关系,实现“景政合一”。
3、统一考核办法,消除了两头考核带来的各种矛盾。
不利因素是:除与“方案一”相同不利因素外,由于撤销仙都农管处,风景旅游工作与农村工作面多量广,人员混岗使用,许多工作将不能及时得到衔接,并给景区内各村群众带来办事不便等其他问题。
四、建议方案] 通过比较上述三个方案,权衡各方利弊,建议采用方案一较为现实可行。如果采用“方案一”或“方案三”,都应撤销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建立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不管采用哪套方案,建议保留缙云县仙都开发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开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景区的管理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