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食品安全(定稿)
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食品安全
自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刚刚破获的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特大案件更是大快人心。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几次专项行动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各级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推动食品安全一把手负责制,把食品安全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工作落实。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需要以法律的完善为保障。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对于此类情况的处罚过轻,违反犯罪成本过低使得违反犯罪份子无所顾忌。因此可借鉴“酒驾入刑”的经验,对于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以重罚、重处,并且还要加大监管力度,使严查严检食品安全成为常态工作,让违法犯罪者无力作案,无胆作案。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要以建立诚信档案机制为重要举措。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与超市、商店、农贸市场等销售部门明确其进货渠道和从事生产运输产品的单位、个人信息,一经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立刻将相关人员和单位记入诚信档案,对于诚信档案记录在案的单位和个人一律禁止从事食品相关工作,使其一步失信、寸步难行!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大事,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通力合作,多管齐下,还食品领域一篇净土。
第二篇:浅议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浅议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任何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都必须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基础。保证城市食品安全已成当务之急。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任何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都必须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基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有力手段保证食品安全,是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保证城市食品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特定场所,它与人口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正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1、有毒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加工需要经过一系列专门的工艺和手段。免费论文。食品安全首先在生产阶段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使用有毒物质进行加工生产的情况。如在畜禽养殖饲料中,添加有毒工业原料,追求低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典型的有使用“瘦肉精”喂养生猪,使用硫黄等物质熏制黄花菜和辣椒,用工业原料“吊白块”加工包点,以及使用工业酒精或盐制售食品。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售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售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一药多用现象特别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这些食品被生产出来后,混进城市居民的餐桌,食用之后往往致癌并导致居民死亡,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2、食品污染花样百出。食品在生产、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而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有些污染是食用者自己无意中造成的,如用报纸等印刷品包裹食品而致的铅污染;但更多的受污染食品则是由生产者或销售者主观造成的。根据卫生部通报的2006年果蔬汁饮料、酸奶、果冻和增强免疫力类保健食品等食品卫生监督抽检情况,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曾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雀巢奶粉某些物质含量严重超标事件和多种食品使用“苏丹红一号”作为染色剂案件,均在城市居民中引起轩然大波。
3、食品中毒触目惊心。食品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问题食品危害的是一个广泛的消费群体。事实证明,问题食品的危害具有极强的大众性。近年来,学校食堂由于管理不规范,造成大批学生集体中毒的情况并不乏报导,类似的事件在一些酒店和宾馆也时有发生。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全国共发生重大食品中毒事件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2006年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而且,除农村外,集体食堂、学生中食物中毒的发生频率很高。由此可见,食品中毒已经日益成为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
二、深刻认识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免费论文。食品是与人们接触广泛、影响深远的特殊商品。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既可能是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又必然是食品的消费者。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中,人们通过食品建立密切的相互关系。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危和社会稳定,它的产生有着道德、法律和体制的多方面原因。
1、社会道德的缺失是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结果发生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人都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利益趋动下,存在采取一切可知手段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销售的倾向。其中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必定会给消费者和社会增加成本,造成影响甚至是危害,这种“内部成本外部化”做法最终使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公德与私利之间,难以避免地采取侵害公德维护私利的行动,使城市食品安全失去道德屏障。在媒体的报导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向城市提供食品的生产者就不食用自己制售的食品。因为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一种纯粹供别人消费的商品,这些商品所具有的危害,他们心知肚明。明知具有危害,却仍然大量生产并销售给他人食用,是一种典型的恶意侵害。这种主观上故意侵害行为产生的根源就是社会道德的缺失。
2、法制系统的弱化是助长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行为带有与生俱来的缺陷,需要借助完善的法律来规范。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首先,国内相关立法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确保城市食品安全的要求。我国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未能充分体现新阶段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对食品安全问题缺少充分考虑,当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时,就显得难以适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为例,该法在总体上偏重工业产品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涉及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能用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制性标准几乎没有。另外,尚未建立起有利于激发各类社会要素参与城市食品安全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现行的政策法律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违背。其次,执法领域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过轻,以罚代刑也变相地助长了制售问题食品的气焰。第三,卫生、防疫、食品监督、药监等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责不明确,既存在明显的交叉执法现象,又导致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领域还处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因此,完善相关政策法律的工作仍然艰巨。
3、管理体制的漏洞是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管理是运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类来自外部的强制措施是人们行为得以规范的保证。无论是食品生产者还是食品销售者,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中,都是绝对的逐利者,都是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与对外界环境的要求都必然朝着有利于自身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行为想方设法去钻管理上的空子。在任何食品安全案件中,管理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例如,许多行政执法部门管辖权逐步集中上收,问题食品多发的城乡结合部、村镇和小作坊却出现了“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执法真空。对于交叉领域的管理真空,各监管部门同样也存在职能交叉与缺失,导致部分批发商和农贸市场不愿意在食品卫生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即使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难以落实。这种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如何在阶段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已经成为保证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三、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基于前述分析,要保证城市的食品安全,从宏观上应当考虑三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消除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心理温床,发挥道德让不法者“不愿”的效果。应当围绕食品安全长期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对所有人和全民族的重大意义。让制售问题食品的企业和个人从内心上产生愧疚感和罪责感,停止生产问题食品;让所有接触到问题食品的普通群众形成围堵打击的责任感,面对一切制售问题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令问题食品无处遁形。其二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构筑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屏障,发挥法律让不法者“不敢”的效果。应当尽快确立着眼长远的立法指导思想,从保护全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来制定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着手尽快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城市食品安全的法律,将食品及营养保健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都囊括进来;尽快完善现有食品生产安全监督法律法规,减少和防止法律漏洞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其三是改革行政监管体制,堵塞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切漏洞,发挥管理让不法者“不便”的效果。既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绩效考核,更要理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议设立专门的城市食品监管机构,把卫生、防疫、食品监督、药监等部门的这部分职能集中到一起,合署办公。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建立确保城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和完善媒体披露制和追踪制。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为新闻媒体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平台,是保证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新闻媒体的定期通报制度,保证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检验、投诉、查处等情况向新闻媒体及时提供,方便媒体在第一时间将食品安全讯息公诸于众。二是要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制度。所有针对食品制售的定期或突击检查,都应与媒体合作展开,提供全程跟踪采访报导的条件,完善现有新闻披露制,做到及时、公开和公正。三是与媒体合作开办专栏或专题。借助媒体,由执法人员向群众介绍打击问题食品的进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等情况;由权威专家传授各类食品的标准知识和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等,增强群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自我保护能力。
2、适当考虑建立规模化生产型的食品行业垄断制。
适当的行业垄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长期质量。对于肉制品、乳制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可以考虑推行地区乃至国家监控下的适度垄断。将适度垄断与严格的市场准入制有机结合,形成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有效激励。垄断的逐利动机和市场准入的外部压力将促使企业严格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发展,为食品安全奠定良好的企业基础。同时,针对垄断给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检查制度,产品定期呈验制度。另外,在产品价格上应由物价部门切实把关,实施最高限价,既保证食品安全,又维护消费权益。
3、建立和完善大众化小食品的原料追查制。
源头污染是食品安全隐患潜在的最大所在,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威胁最大。大众化小食品具有品种多,销量大,生产分散等特点。由于贴近群众生活,产生问题的可能性也最大。目前已经建立的追溯制,主要还只对成品进行管理,只是事后管理,要从源头控制并保证食品安全,还须建立对生产原料的追溯制。首先是原料供应上的随单制度,做到任何生产原料都随时能够得到产地确认,保证发现问题能及时在源头上进行封堵。其次是成品包装上的标示制度,任何食品的外包装,除规定标示生产日期和地址外,还应增加原料生产日期和产地等内容。既使消费者能清楚产品来源,也有助于规范原料生产。第三是产地检验上的公示制度,应经常对原料产地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通过官方网站、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向群众通报。
4、建立和完善对地方官员的行政问责制。免费论文。
加强行政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力手段。在对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之外,还应建立和实行对各级地方官员的行政问责制。各级地方官员的职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就包含了提供让人放心的食品这一内容。一要明确地方官员在确保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职责。要将确保无重大问题食品,杜绝群体性食品中毒等作为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二要制定和实行地方官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责任登记制度。各级官员应高度重视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和高发人群。通过制定对学校、幼儿园、酒店、餐馆的定期巡查登记制度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理的登记备查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督查。三要建立并落实严格的奖惩制度,各级行政官员在监管食品安全方面的政绩,应当做为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指标。成绩突出的说明工作到位,可优先考虑奖励提拔,而任内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地方官员,则应予以责任追究直至刑事处分。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我国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改革举措,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只有从长远上考虑我国城市食品的安全,才能真正构建出社会主义的和谐蓝图
第三篇:国考申论: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国考申论范文: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综观目前食品市场,从“苏丹红”、“三鹿问题奶粉”到“一滴香”,无不表明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究其原因,食品生产经营者缺失信用而引发的信用危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全新的系统工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实际,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诚信是食品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所有生产经营者最大的资本。通过宣传培训,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努力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信誉第一、质量至上、诚信兴业”的经营理念,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二是树立诚信观念。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讲信用作为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守信为荣的观念,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同时,要把信用观念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来看待,发挥信用资本的市场价值。
三是健全信用法制。我国现行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均未能从法制的角度对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强烈关注之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法制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四是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建立严格的信用奖惩机制,奖优罚劣,从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讲信誉、守信用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与支持;让丧失信用者承担应负的责任。只有建立起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有效地减少失信违规行为的发生,净化市场环境。
五是加强行业信用管理。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自律与信用管理,不仅有利于拓展市场和扩大需求,更有利于控制经营风险,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是强化安全综合监管。不但要完善法制、体制建设,更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实行统一协调、联合执法。
此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诚信建设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政府推动下全社会的参与。这样才能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使食品安全形势日趋好转。
第四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生产安全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生产安全
①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一:事故责任认定,不能一味把直接责任认定成主要原因了事,要深挖间接原因即深层次原因!有的事故,还要深挖瞒报、谎报和漏报的背后原因!背后原因真相恶劣腐败的一律向社会曝光。
②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铁面无私!按分级事故性质,严格科学分析追踪其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按“四不放过”原则由上级追究下级的相应责任;严格按期结案(接受社会媒体网络大众的舆论监督)。每次发生的分级事故,三方面的责任追究须到位:1)直接责任人的追究;
2)企业领导责任人的追究;3)主管领导责任人的追究;由事故调查组报审结案通报社会媒体。
③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三:全面提高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尤其是基层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及社会认可度!(充分参考教师、律师、医师、建造师、公务员、新闻、娱乐等等行业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成功经验)!
④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四: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不懈、长期规划,普遍提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包括安
全行业)基本安全素养,增强本岗位安全生产技能,全面贯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五同时”及“五要素”的规定要求!
⑤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五: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基本法律规章制度”即:1)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制度;2)安全中介服务制度;
3)企业单位规章操作制度;4)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5)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6)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7)企业单位群防群治制度;8)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管理制度。实现建立安全生产的三大应对体系: 1)事前预防对策体系;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3)事故善后处理应对体系!
第五篇: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应和搞突击式运动的倾向,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形成长效学习机制,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项活动,有人管,有人抓,有人组织,而且要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责任机制。建立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在党组领导下,由村支部牵头,有关成员组成统筹协调小组,在学习的资源、内容、方式和时间上实现统筹和协调。
建立“领学”、“互学”机制。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员干部要互动学习,倡导组织团体有目标地共同学习,促进信息共享、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提高,形成组织学习的浓厚氛围。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绩效评价体系,并定期对各党员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计划,包括对个人的学习和对组织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估,评估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在动态与定期考核的有机结合中形成长效机制。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单纯通过检查学习笔记、调研报告等单一形式、“本本主义”,更加注
重对党员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考察,实行以考促学的方式,检验党员干部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采用技术比武的形式,检验党员干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党员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热情,激励党员加强自身学习,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效作为判断干部素质、认定干部实绩的重要条件;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要把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党员明确培训计划和目标,严格培训考核,做到每个党员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参加系统培训,从而提高党员素质,夯实永葆先进性的基础。
构建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典型示范、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良好环境。必须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本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宣传,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知识问答、热点访谈、推广典型经验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扩大和深化理论学习效果;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树立和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先进集体和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典型,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