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3: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

第一篇: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

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

课题与课时: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2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SWOT分析方法,学会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主要是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难点主要有如何在实际中运用SWOT

分析法。

知识要点: 1.SWOT的含意

2.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

3.SWOT分析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SWOT分析法已较好地运用在各级各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它很有针对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区域旅游的发展上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一、SWOT的含意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代表Strength,Weakness,Qpportunity,Threat。意思分别为:S,强项、优势;W,弱项、劣势;0,机会、机遇;T,威胁、对手。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样就可以对情况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了。

二、进行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环境因素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旅游企业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的、市场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公司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销售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到现在旅游企业的历史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整个区域旅游的未来发展。从这两方面来审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以确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2、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3、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区域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第二节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预测

一、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

一般来说,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利润:确定在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营业期内获得多少利润,以便采用各种合理而且可能的方法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指标有营业收入总额目标、旅游接待总人数目标、盈利能力目标、投资效果目标、投资回收期目标。

为了使我们编制的旅游规划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规划中的经济目标都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经济目标要用具体的数量指标来表示;第二,经济目标应能在预期内实现;第三,经济目标必须切合实际,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的预测

1、预测的分类

按预测时间:可分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按预测方法:可分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按预测内容:可分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2、预测的目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业经济目标进行预测的目的(1)经过对规划期内经济目标的合理预测,证明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强旅游业有关部门对实施规划、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帮助决策人员对旅游业发展的树立信心。

(2)满足规划编制过程的末期,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专家评审的需要,即满足投入产出法来权衡旅游系统各部分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正常、合理,保证规划选优时不失之偏恶。

(3)为旅游业各部门的经营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如经营人员、确定部门计划的俄语算,确定营销机会和经营策略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

3、预测前应了解的问题

(1)预测的范围。即首先要确定预测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预测牵涉到哪些方面,这些方面了解掌握的程度。

(2)确定预测的期限。短期、中期、长期。一般短期为3-5年,中期5-10年,对长期10-20奶奶的预测进行较少,或只是大概预测定值。

(3)预测的精确性。一般来说,在旅游规划中对经济目标的预测往往是根据客源市场预测而定,为了便于操作和应用多采用偏低、中等、偏高三个档次进行预测,有利于实施规划过程中的灵活性。

三、旅游业发展经济预测技术

经济目标预测不能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从宏观方面看要建立在上节的SWOT分析基础上,即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总体形势上;从微观上说,则更应建立在旅游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如综合接待能力方面:规划区内规划期其实际客房可得数、客房出租率、平均房价、客人总数、客人平均支付费用、用餐客人数、平均支付能力等等;规划区内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身条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规划区内现有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等方面。预测内容主要有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收入预测、旅游经济效益预测。

思考和练习题:

1、什么是SWOT分析

2、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区域旅游发展有哪些经济指标

第二篇:隆阳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隆阳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摘要:保山,地处云南西部,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山峡谷,又有星罗棋布的山间盆地;既有保山坝型的断层陷落坝,又有潞江坝类的冲积河谷坝,还有腾冲附近的火山堰塞坝„„。保山,位于横断山脉滇西纵谷末端,高黎贡山、怒山南延的山系,东西各有澜沧江、怒江天险相卫,地形多样,气候温和,地地肥沃,物产丰富,旅游业丰富。关键词:隆阳区 旅游业 SWOT分析 建议

一、隆阳区总体概况

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大理州云龙交界,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近年来,隆阳区旅游业取的了一定的成绩,旅游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旅游接待环境不断改上,旅游业在国名经济祈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目前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形象、特点不突出,旅游营销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对本区内相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都制约着隆阳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分析隆阳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优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我优势发展具有隆阳区特色的旅游业,加快隆阳区旅游业发展。

二、保山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主要景区有:保山滇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卧佛寺 古西南丝绸之路遗迹 诸葛亮营遗址 龙王潭 高黎贡山 梨花坞 霁虹桥 金鸡古镇 五月端午花街 双虹桥 惠通桥。

保山,古称永昌,开发甚早。因此隆阳古就是通商要塞,为“殊方异域”聚散之地,“南方丝绸之路”横贯全境,至今留有诸多胜迹;隆阳山川壮丽、风景优美,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曾令中外旅行家徐霞客、马克·波罗和大批文人墨士所倾倒而吟咏的“内八景”、“外八景”经修葺一新,可供观赏游乐的有:明月太保、龙泉雁塔、西山晚翠,梨花香雪、农民公园龙王塘、千里古道飞长虹、千姿百态金姆洞、金鸡卧牛寺,唐代古刹云岩卧佛寺,它在东南亚影响极广。雄踞区境西部的高黎贡山,从海拔3780米的主峰顺山下至海拔900米的山麓,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完整的寒带、温带、亚热带生态体系。100多万亩浩瀚的原始森林中,有似剑刺空的山峰,如线如带的大小瀑布,清如明镜的温泉。

三、隆阳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

隆阳区作为保山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通过国道320(大保高速公路)线东与大理、楚雄、昆明联系,航线通过省会昆明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相连。隆阳区自古以来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主要驿站,现又是国道320线高速公路的要冲,向北连接怒江泸水,向南联系德宏潞西,向西直达腾冲。正在成为腾冲火山热海休闲度假旅游中心的后勤供给地,为龙陵、昌宁、怒江泸水等地输送游客,提供旅游集散地的服务功能。

隆阳区地处中国旅游圈与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结合部和滇西北旅游区、滇西旅游区、缅北旅游区的中心位置,是滇西旅游区重要支撑地之

一、滇西精品旅游线的重要节点。周边有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瑞丽江—大盈江国家风景名胜区、缅北旅游区、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博南古道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滇西旅游区位于东南亚、南亚与中国的结合,是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实现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是构建中国—东盟、中国—南亚旅游双向通道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发展前景较好。2 自然环境优势

隆阳区地势北高南低,有高中山、中山、低中山、山间盆地、低热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属横断山纵谷南段。隆阳区具有高原山地西部型季风气候的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总体来看,保山市隆阳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尤其适合开展度假、观光、探险、科考等多种旅游项目;且气候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为多种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怒江、澜沧江从境内流过,有江东河、水长河、金厂河、干沟河等河流,有北庙湖、大海坝水库等水体,还分布有众多的温泉,良好的水文环境为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隆阳区林业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高黎贡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组成部分。该区生物成分新老兼备,南北混杂,珍稀、孑遗、特有种丰富,是世界上山茶花、红花油茶、杜鹃花等植物起源中心,是“哺乳动物祖先诞生分化的发源地”、“雀界雉类和鸟类乐园”、“原始动植物的避难所”等。

优良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隆阳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也孕育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隆阳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资源优势

隆阳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按旅游资源的性质可以将隆阳区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中有高黎贡山—怒江坝干热河谷综合自然旅游地景观,芒宽江滩(怒江第一滩)、曼海江滩、龙王塘、玉泉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还有以生物景观为主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芒龙独树成林、亚洲大榕树、岗党村龙抱树、太保山等;在人文旅游资源中,有“蒲缥人”遗址、羊邑猿人化石、龙王塘旧石器遗址、塘子沟旧石器遗址、芒旦风情度假村、梨花坞、卧佛寺等。并且在这些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中,自然的因素与人文的因素并不是绝然分开的,许多资源兼具自然旅游资源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的资源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并且隆阳区所具有的这些资源中,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条件。4文化优势 隆阳区是中原汉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等的交汇地、文化多元性特征突出明显,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多宗教文化、抗战文化、丝路文化等方面,并演绎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知青文化和名人文化等。多元化、原生性和过渡性的文化环境,和谐的自然和人文本底,构成了隆阳区旅游各种优势的本底基础和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有机组合、交相辉映、和谐发展,构成隆阳区旅游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5、交通优势

隆阳区襟沧江而带怒水,素有“滇南锁钥”之称,是滇西的交通枢纽,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大道——“蜀身毒道”的咽喉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历代对外开放的门户,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祖国内地通向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驿站,古代朝廷贡品“永子”、“料丝灯”的发祥地,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有抗战大后方重要的国际补给线——史迪威公路穿境而过。

国道320线(大保高速公路)横穿隆阳其境,使其成为内联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枢纽,外通缅甸陆上口岸的重要通道。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全长2000多公里,是建国前的8倍。隆阳有可起降波音737的二级机场。但隆阳区地处横断山脉,主要的交通是通过航空和公路。

四、隆阳区旅游业发展的弱势(Weakness)

1、起步晚,发展缓慢

2、旅游景区(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

隆阳区景点比较分散,没形成比较集中的旅游景区,且各景区之间交通不便。对团队游客的吸引度底。

3、区域竞争激烈、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隆阳区地处滇西精品旅游区域的中心位置,是连接大理、丽江、德宏与腾冲几大旅游区的重大接点,与周边四大旅游区相比,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潜力也有限。在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中,隆阳区也在赢限自己的市场空间,但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发展历史及资源条件的限制,旅游业起点低、旅游基础设施差,旅游吸引力低等问题较突出,对外竞争力较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竞争激烈。

4、区域经济落后,对旅游投入有限

从隆阳区所处整个滇西来看,滇西地区是我省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该地区长期处于“一元经济”的结构中。没有大的工业为区域发展积累资本,财政收入微薄,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国家重点扶贫区域。保山机场及大保高速公路的开通,解决了隆阳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由于资源类型限制,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之区内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三农”问题较突出,使隆阳区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制约着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发展长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五、隆阳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1滇西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以德宏、腾冲、大理、丽江等知名品牌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不断的成熟,滇西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进入到新一轮的区域旅游整合区,区域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发展,将加强云南省滇西旅游业的整体营销实力,同时滇西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将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上及旅游业发展的进度上来看,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都与滇西各名胜景区差距较大,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从地理区位来看,处于德宏、腾冲、大理、丽江这些地区的夹缝之中,光靠自身的发展,机会较小,发展也会较慢。而滇西旅游业的整合,将使隆阳区由现在的“夹缝”位置,变为滇西旅游的一个集散中心,旅游区位优势的加强,将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提出,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配套出台了很多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同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出行旅游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客源市场;(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隆阳区对外交流的力度,对于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海外客源市场,加强与东盟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会。(3)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打造滇西精品旅游线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及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滇西旅游业的发展,隆阳区作为滇西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受益于这一政策;(4)保山市特色旅游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保山市已将特色旅游业作业本一项重点产业的发展,这使得旅游业在保山及隆阳区的发展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鼓励,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加快。

另外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等宏伟战略目标也将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3客源市场的分流

从目前云南省滇西各旅游景区(点)旅游业客源市场状况来看,每年黄金周涌入这些地区的游客在不断的增长,这些地区的旅游容量也还较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现有的丽江、大理、德宏、腾冲的旅游容量将不断接近饱和,而其中的一些景区已开始老化。这将使游客选择其它旅游地区的可能性增加,隆阳区以其区位上的优势,成为游客出行目的地的机会也较高,目前关键的一点是隆阳区如何不断改善旅游接待环境来迎接这一机遇。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更多地富裕起来特别是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的推进,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旅游,旅游活动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使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隆阳区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加快隆阳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隆阳区旅游业的整体实力。5加入WTO的机遇

加入WTO两年来,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潜力开拓和来华入境需求总量的增加;有助于我国旅游企业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与科学化;将会有更多的外资流入,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升级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也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提供良机;有利于我国旅游的对外开放和扩大发展等。为隆阳区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六、隆阳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Treat)1.周边旅游景区带来的挑战

从隆阳区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东面有闻名已久的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面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西面则有刚刚发展起来的腾冲及德宏,这样一种位置一方面使隆阳区在连接这几大旅游区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转地作用,可视为一种优势;同时,这几大旅游景区的存在,使隆阳区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旅游市场扩展面临激烈竞争。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众强林立中起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2.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同样面临这一难题。随着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景区旅游开发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许多管理者、开发商以营利为目的对景区进行开发,不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破坏了旅游资源,如对梨花坞的开发中,将山脚原有的一条河流填平,改建成停车场,使得原本就缺水的梨花坞景区质量大大下降;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景区缺乏旅游开发意识或是开发意识不足,使得一些具备较好条件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经费,年久失修,旅游功能大大下降,如板桥光尊寺,过去长期被作为粮仓,寺内文物破坏较严重。3.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一方面为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云南省旅游业将逐步与国外接轨,隆阳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同时旅游开发市场也将向外资开发,国外旅游开发企业,旅游经营管理企业的进入,将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国内从事旅游业的相关机构转变思想,更新管理意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人 文 旅 游 管 理 本 科 班 陈莉 201110103003

第三篇: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章 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理论体系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保罗,伊格尔斯 等.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7.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 18.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辛建容.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旅游规划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二章 区域旅游规划的趋势、类型及程序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

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

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

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

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

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

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

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

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 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

31、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8(6)

第三章 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 [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4]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5]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2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2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M].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8]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9]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30]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3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32]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33]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名胜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M].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5]李志伟,彭淑清,陈祥军.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36]黄泽全.历史文化名城[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

[37]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38]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9]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6、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

7、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

8、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

9、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0、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

11、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12、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4、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

1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6、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1)

17、杨新军,刘家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

18、姚作为.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南方经济,2001(5)

19、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旅游学刊,1997(1)20、俞万源.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作为预测工具的思考.嘉应大学学报,2001(6)

第五章 区域旅游市场定位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

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

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六章 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保罗,伊格尔斯 等.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7.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 18.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辛建容.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旅游规划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1.陈传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8(6)

2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26.王春雷.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

27.申秀英.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经济师,2007(7)28.廖建华,廖志豪.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

29.吴必虎.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

30.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

第七章 旅游区划分与旅游线路设计

1.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保罗,伊格尔斯 等.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7.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 18.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辛建容.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旅游规划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1.陈传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吴必虎.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27.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28.廖建华,廖志豪.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王春雷.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

30.申秀英.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经济师,2007(7)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及规划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 [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第九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保罗,伊格尔斯 等.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7.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 18.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辛建容.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旅游规划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1.陈传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第十章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

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

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

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

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

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

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

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

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 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

31、谢宝剑,何苏华.对文化营销模式的探讨[1].经济师,2003,(2):6

32、曹书杰.文化营销的基本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77~78.33、朱捍华.试论中国企业的文化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430~432.34、刘宁.论营销策略中的文化营销[J].北方经贸,2004,(5):48~49.35、梁云.文化营销探析[J].俞州大学学报,2000,(3):12

36、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旅游出版社,2004

37、李春来,营销深处是文化[J].管理与财富,2002(10)

38、苏勇、陈小平.文化营销的实施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1999(9)

39、毛勤勇.论文化营销的功能和类型[J].江苏商论,2003(4)

第十一章 旅游区效益分析

1、《现代旅游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吕宛青、杜靖川

2、《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田里

3、《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杜靖川、吕宛青

4、《旅游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吕宛青;副主编:杜靖川、赵书虹

5、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

7、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8、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

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0、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

1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

12、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

13、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4、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

15、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1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8、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15.李蕾蕾 等.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6.保罗,伊格尔斯 等.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7.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 18.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辛建容.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旅游规划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1.陈传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王春雷.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申秀英.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经济师,2007(7)28.廖建华,廖志豪.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吴必虎.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30.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31.林振华.旅游规划项目管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22(4)

第十三章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

1.保继刚.旅游规划案例[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鸟出版社,1998 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10.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沛林.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2.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M].华龄出版社,2006 13.杨载田,刘沛林.湖南旅游研究[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 14.因斯克普 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中

第四篇: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谢瑞刚

(10旅管)10148012 第一,内部优势。(1)合肥是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明显。(2)合肥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紧邻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著名旅游景点。(3)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三河古镇,巢湖,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中有较高知名度,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合肥同时是国家四大科技基地之一,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城市,科教优势明显。(4)合肥旅游产品竞争优势较强,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点)10处,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旅游景点。(5)农家乐等新兴旅游项目发展迅速,休闲,自助游发展潜力大。

第二,内部劣势。(1)合肥市政府赋予旅游部门的公共资源较少,市旅游部门可配置的公共资源有限,对全市旅游业宏观调控能力较弱。(2)合肥旅游业发展迅猛,合肥旅游立法明显滞后,原有的《合肥旅游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执法缺乏法律依据。(3)合肥旅游产品尤其是包公故里和三国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合肥旅游的文化魅力展示不足,削弱了我市旅游的优势。(4)合肥旅游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力物力缺乏,旅游市场有待完善。(5)旅游企业发展处于粗放型阶段自我外扩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缺乏国际性,集团化,大规模的旅游企业。(6)旅游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旅游促销宣传,企业活力等明显与苏州,杭州的旅游发达城市存在差距。(7)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不同步,旅游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自主旅游发展缓慢。(8)旅游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

第三,外部机遇。(1)江苏,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区域客源市场庞大,尤其是合肥紧邻长三角区域,区域优势明显。(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技术创新对接示范区的设立将直接推动合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两年一度的国际旅游交流会将在上海举行,合肥作为紧邻长三角的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受益城市,是合肥向境内外旅游参展商推介宣传的好机会。(4)包括合肥在内的华东旅游线路已成为黄金旅游线,有利于合肥 旅游客源的增长。(5)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GDP的提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巨大的增长空间。(6)合肥市政府近年来对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关注和省发展旅游强省目标的提出及合肥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旅游业。(7)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合肥商务,考察客源的快速增长。

第四,外部威胁。(1)江浙的周边省市尤其是苏州杭州在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客观上分散了一部分客流,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合肥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2)黄山,九华山旅游的成功打造,使合肥巢湖旅游品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效用。(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旅游形式增长空间会慢慢缩小,难以为继。(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古建筑,古村镇消失,让合肥失去一大旅游特色。

SO战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合肥旅游行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内部环境优势,利用旅游资源规模和景区品牌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不断提升景区价值。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

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抓住外部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取有效地管理方式,以独特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锻造自身竞争力,克服弱点。

ST战略:利用优势,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发挥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经典的品牌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WT战略:减少弱点,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巩固固有市场,强化品牌,降低成本和费用,克服自身不足,使自身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总之,通过对合肥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应当看到合肥旅游发展的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迎接挑战,规避或解决风险,避免或弱化劣势带来的影响,合肥旅游就会迎来新一轮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九江毗邻省会南昌,(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九江与周边,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SWOT分析:

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其中,尤以庐山为最优。庐山周边如秀峰、三叠泉、石门涧等景点开发潜力大,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而市内其他的景点,包括石钟山、星子、浔阳古城、庐山西海等,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从大方向来看,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居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交会点,为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具有经济交流中转城市的战略地位。从省内来看,九江毗邻省会南昌,已开通了城际铁路,可以充分利用南昌的交通与经济优势。

(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景点。九江与周边,例如黄山、景德镇、井冈山等景点景区相互联合,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又各有特色,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四)九江各级政府和人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九江学院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劣势:

(一)九江经济欠发达,无法为旅游业提供过多支持(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影响九江的招商引资。

(二)九江境内景点数量多,但是主要知名景点分布较分散。例如庐山与庐山西

海景区,空间距离远,给在境内逗留时间较短的游客造成不便。

(三)旅游产品更新慢,缺乏创新精神。例如庐山,作为九江旅游的龙头,其旅

游产品更新速度较慢,在旅游线路或旅游商品的设计上,缺乏创新精神。近几年开发的新景点,特色不够突出,开发力度不够,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四)旅游形式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目前来看,九江还是以传统的观光

旅游为主,缺少体验性为主的景点项目。庐山西海与星子温泉虽然打着休闲度假养生游的招牌,但是没有充分利用优势,发展速度较慢,在外的知名度依然不高。

(五)九江很多景点存在多头管理和经营者各自为战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牯岭

街,作为庐山的中心,集餐饮、住宿、购物等为一体,但是依然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很多产品没有匡庐文化的特色,商业目的明显,失去了庐山本来的味道。

(六)入境旅游的可进入性不强。

(七)宣传力度不够。九江拥有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世界级生态湿地“鄱阳

湖”,但是在宣传上,显然是落后于其他著名景点的。尤其是网络营销的应用,在某些方面,比不上省内的婺源。

机遇: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九江的经济、交通等发展的方便提

供机遇,更有利于发展九江的旅游业。

(二)南昌的昌北机场升为4E级国际机场,为九江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机遇。

(三)2010年12月23日,北京至深圳的K105/K106次列车命名为“九江旅游

品牌专列”,这条专列的开通可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九江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精彩,为九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加强与铁道部门合作,实现异业整合,把九江的旅游资源、产品通过列车带到千家万户,大力开拓京九铁路沿线旅游客源市场。随着九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促进客流发展,实现九江旅游与铁路运输的双赢。

(四)桃花源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原名康王谷的桃花源被

称作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有其自身的自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价值大。陶渊明的影响力极大,对于陶渊明系列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心中的桃花源》文章,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著名作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庐山脚下,寻找桃花源,考察陶渊明文化。)

(五)庐山西海风景区当选“江西十大风景新旅游区”,同时,在我省新编制的

“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纲要”中,庐山西海被吸纳为极品旅游线路、黄金旅游线路,特色旅游线路上的一个游览点。

(六)3月8日,由台湾的远达、快乐假期、捷利、飞扬、神州等旅行社总经理

一行17人组成的复兴航空考察团应邀来九江庐山等风景点“踩线”,并就九江与台湾旅游合作事宜进行商谈。

(七)咸宁、岳阳、九江三市旅游局近期将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框架,联手打

造“中三角”下的旅游“金三角”,拟推三地旅游一卡通、旅行社带外地游客奖励机制、景区互放广告等措施。主推三大旅游线路:“重走革命路,喜迎十八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探访游,“岳阳楼-赤壁古战场-白麓书院”名胜古迹游和湘鄂赣风情游。

(八)宝中旅游将开通江西专列。

(九)网络如微博的普及。九江市旅游局局长成为微博控,都昌利用微博巧妙宣

传旅游产品。威胁:

(一)面临周边城市旅游景点景区的竞争。以庐山为例,省内如三清山、龙虎山

以及婺源等,省外邻近城市如安徽黄山等景点的竞争。

(二)经营的不当与管理的缺失,对景点景区的破坏。庐山上一些老别墅被开发

用于宾馆经营和机关单位的休闲度假,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产生的废弃物对庐山的别墅造成破坏。

(三)市内景点景区联合性不强,宣传上各自为政。各自为自己管辖区内的旅游

景点做宣传,不注意与市内其他景点联合,形成群聚效应,甚至出现内部竞争、互相贬损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严重削弱了九江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余雪媛 20143414

公共事业管理1401班

下载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六)(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隆阳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1

    隆阳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班级:09地教班姓名:杨绍奇学号:090530109 摘要:保山,地处云南西部,自然条件十分复杂。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山峡谷,又有星罗棋布的山间盆地;既有保山坝型的断层......

    绍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绍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绍兴市概况: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威......

    青州文化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青州文化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山东省青州市委党校 吴全军中文摘要: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

    j锦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大全

    锦州地区旅游业发展 的 SWOT 分析 锦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锦州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开放城市, 地处辽宁省西南部, 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与葫芦岛,盘锦......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隆阳区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隆阳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东北隔澜沧江与大理相望,南与施甸、龙陵相连,西以主黎贡山与腾冲县为界,北顺怒江而上与怒江傈僳......

    第十三章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课程讲义全集连载之十五)[精选合集]

    第十三章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 课题与课时: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2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以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于1998年完成的珠海市旅游发展规......

    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滨海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地区,它又是海洋产业构成中的一个很大部分。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