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卫生安全法总结
食品卫生安全法总结
食品: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注意:保健品是食品;宠物食品不是食品;药品不是食品。
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监管权力:进入生产经营场所施设现场检查;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食品原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 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食品安全监管对象:食品及其相关产品:新食品准入、评介标准 生产经营条件:人员、硬件、制度
生产经营行为:规范
食品检验:准入机制、运行规范
食品信息:标签、广告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已知危害的科学了解,以及他们将要怎样发生和如果发生将会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
1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制定宗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
制定原则: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实施要求:强制性、唯一性
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物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情节严重者)。
集中交易市场
主体: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 者和展销会举办者 义务:
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
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定期检查:经营环境和条件
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报告:监管部门
民事责任:连带
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
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食品中添加的药品: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
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应急处置和报告;应急措施与现场处理;
责任调查。
召回制度:
1、主动召回
主体:食品生产经营
条件: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方式: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召回后处理: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
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 督部门报告。
2、责令召回
条件: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安全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五)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还应当遵守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依照本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以及有关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负责。
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第六条 有关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消费者购买合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有符合法律要求的标签、标识的食品。
第七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第九条 食品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相关产品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给予奖励。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十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十一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聘请卫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专家组成。
国务院有关部门有权向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提出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应当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证明食品不安全,需要修订、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应当立即修订、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在新修订、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公布实施之前,国务院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该食品。
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由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予以公布。
第十四条 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制定。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五条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地方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有关食品的强制性标准。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十七条 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商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聘请的卫生、农业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
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众可以免费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十九条 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外的其他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本法第十六条所列内容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组织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规定,并报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第四章 食品检验
第二十二条 食品检验机构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资质认定,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未经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食品检验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制定。
本法施行前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经依法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继续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第二十三条 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第二十四条 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第二十五条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消费者或者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食品检验机构复检。微生物指标不得复检。
对复检结论仍有异议的,由国务院授权负责制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的部门确定的可以从事食品检验活动的国家实验室再次进行复检。国家实验室的检验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业协会、食品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第五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七条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获得食品流通的许可;获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获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获得食品流通的许可;生产者生产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销售的食品,不需要获得食品生产的许可。
第二十八条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拟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包装、储存等场所,并确保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有与拟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采光、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以及排放废水、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四)有与拟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符合防止食品污染要求的设备、设施布局和操作流程;
(五)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六)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 申请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能够证明其具备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条件的相关资料。
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应当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并颁发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对已经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管理的食品的生产者,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还应当同时发给申请人食品安全监管码码段;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活动。
申请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依照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行政法规执行。
第三十二条 申请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制定、公布。
销售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者生产食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经检验合格。食品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向县级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和本法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从事下列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一)生产经营含有国家明令禁用物质的食品或者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三)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四)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
(五)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食品;
(七)生产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八)生产经营掺假、掺杂的食品;
(九)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污染的食品;
(十)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一)生产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第三十八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查验记录制度,查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供货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出厂的检验报告或者其他有关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并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对已经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管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还应当查验食品安全监管码;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查验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九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保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八)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已经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管理的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食品安全监管码。
第四十条 获得食品安全监管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在其生产的食品上市之前,向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食品的生产日期、产品检验合格信息以及实时更新的其他信息。
第四十一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其说明书或者标签应当标明本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二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包装,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功能。食品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包装上的声称承担法律责任。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容易辨识。
第四十三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与食品标签、说明书、包装所标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不得上市销售。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四十四条 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对已经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管理的,应当查验食品安全监管码;对尚未实行食品安全监管码管理的,应当查验下列事项:
(一)供货者有无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
(二)有无食品出厂的检验报告或者其他有关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第四十五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四十六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储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的食品。
第四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储存散装食品,应当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和经营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
第四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或者说明书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食品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承诺其销售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并对所作的承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十九条 在集中交易市场、柜台出租场所和展销会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条件。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经营的食品是否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经营不安全食品或者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因本市场经营的食品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条 运输食品的,应当使用安全、无毒、无害、清洁的运输工具,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五十一条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安全,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该食品、消费者停止使用该食品,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并记录召回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安全,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该食品、消费者停止使用该食品,并记录通知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召回的食品应当采取销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防止该食品再次流入市场。
第五十二条 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功能。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食品摊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五十四条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首次进口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或者首次进口的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且无相关国际标准、条约、协定要求的食品,其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第五十五条 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并向国务院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十六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注册。
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出口商、代理商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名单。
第五十七条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标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口。
第五十八条 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发现进口食品不安全的,该食品的进口商或者境外出口商应当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召回该进口食品。
第五十九条 出口的食品应当符合进口国(地区)的强制性要求,并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条 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应当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
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并予以公布。对有不良记录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其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
第六十一条 我国与食品进出口国(地区)缔结的条约、协定对食品的进出口检验检疫等有规定的,还应当遵守该条约、协定的规定。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
第六十二条 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六十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向事故发生地县级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的部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六十四条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由寄生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对由非传染性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应当查明原因,并将调查结果通报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对由食用农产品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还应当将调查结果通报农业主管部门。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调查予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应当向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体伤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救治工作。
第六十五条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必要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受本级人民政府指派,可以独立开展事故责任调查,并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第六十六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审批和监督管理职责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上一食品安全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开展工作。
第六十八条 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并及时向相关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六十九条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安全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四)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七十条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食品进行抽查检验的,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抽查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已经抽查检验并获得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其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另行抽查检验。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验。
第七十一条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
第七十二条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生产经营者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2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七十五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下列信息由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统一公布:
(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二)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三)其他可能引起消费者恐慌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其他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公布。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并对不安全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避免引起消费者恐慌。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农业和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获知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农业和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得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七十七条 依照本法规定负有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报告、通报食品安全信息,不得隐瞒、谎报、缓报。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后,不再具备本法规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百四十三条或者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七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或者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有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还应当吊销其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含有国家明令禁用物质的食品或者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三)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四)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
(五)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食品;
(七)生产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八)生产经营掺假、掺杂的食品。
第八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有违法所得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有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许可证;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或者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污染的食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者其他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三)销售未经检验合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者食品生产者违反本法规定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或者不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召回不安全食品或者采取相应措施;
(五)获得食品安全监管码的食品生产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报送有关信息;
(六)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七)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八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立即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建立并执行查验记录制度;
(二)食品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
(三)食品经营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储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四)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未依照本法规定查验食品安全监管码或者相关证明文件;
(五)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包装涉及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功能。
第八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年内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累计超过3次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单位负责人未依照本法规定进行处置、报告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八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进口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
(二)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或者首次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且无相关国际标准、条约、协定要求的食品,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三)出口商未遵守本法的规定出口食品或者出口的食品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要求。
进口商未依照本法规定召回不安全的进口食品的,依照本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进口商未依照本法规定建立并执行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八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本法规定履行了不安全食品召回义务,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免予处罚。
第八十六条 依照本法规定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承担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八十七条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违反本法规定,允许未取得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有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许可证。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从事食品运输活动的,由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立即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许可证。
第八十九条 被原发证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吊销许可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或者取消生产经营食品项目。
违反本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依照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九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给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信誉、食品声誉,造成损失,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一年内多次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法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后果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依照本法规定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通报调查结果,或者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制措施建议而未提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九十四条 食品检验机构违反本法规定,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授予其资质的国务院其他部门吊销其资质证。食品检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授予其资质的国务院其他部门吊销其资质证。
食品检验机构违反本法规定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九十五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指用于人食用或者饮用的经加工或者未经加工的物质,包括饮料、口香糖和已经添加、残留于食品中的物质,但不包括只作为药品使用的物质。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可直接提供给消费者或者直接用于餐饮服务的食品。
不安全食品,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食品流通,指食品的采购、储存、运输、供应、销售。
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消费场所及设施的食品加工、销售和消费服务活动。
食品摊贩,指在街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不定点销售食品或者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者。
良好生产规范,指为保证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指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关键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的体系,包括对食品的不同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和程序。该体系适用于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中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4个部分。
保质期,即最佳食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以及其他食源性疾病。
第九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本法施行前已经取得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的,该许可证明文件在有效期届满前继续有效;许可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需要办理延续手续的,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办理。
第九十七条 生猪屠宰、酒类、食盐和清真食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食品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九十八条 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1995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2新食品卫生安全法
新食品卫生安全法(94--100)
第九十四条 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
第九十五条 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十六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代理商、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其自身的原因致使进口食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公告。
第九十七条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九十八条 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九十九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
第一百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下列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新食品卫生安全法(101--109)
第一百零一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对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审查,并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确定相应检验检疫要求。
第一百零二条 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百零三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一百零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同级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第一百零六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第一百零七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第一百零八条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一百零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新食品卫生安全法(110-115)
第一百一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对生产经营者遵守本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一百一十一条 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证明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在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一百一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抽查检测结果确定有关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一百一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的金融机构。
第一百一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纳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一百一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书面通知咨询、投诉、新食品卫生安全法(116--122)
第一百一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等的培训,并组织考核。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第一百一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第一百一十八条 国家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行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信息和国务院确定需要统一公布的其他信息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信息的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上述信息。
第一百一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农业行政部门获知本法规定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第一百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侦查。
第一百二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新食品卫生安全法(123--129)
第一百二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二十七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执行。
第一百二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
第一百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新食品卫生安全法(130--135)
第一百三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依法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第一百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第一百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要求进行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绝、阻挠、干涉有关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一百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一百三十五条 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第四篇:食品卫生安全法宣传周工作总结1
工作总结
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滋生食源性疾病和各类传染病, 确保学校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病事故的发生, 结合《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就我校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现将我校食品卫生安全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策落实,加强领导
我校全体行政和教师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管理中,成立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肖启贵
副组长:王冬
成员:蓝玉刚米中英周波黄定武袁青云
邓兴远易辉各班主任
通过广播、板报、十分钟队会及食品知识竞赛等向师生宣讲《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和推广健康的饮食方式,使全体师生能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食堂卫生,重中之重
1、成立了以总务处为首的食品卫生检查小组,每周不定时检查学校食堂食品、环境卫生的情况,严控食品质量与加工安全,保证了食
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
2、加强小卖部管理,学校固定在同一商家进货,商家每一季度向学校出示检验报告,保证了师生食品使用安全。
(1)、学校食堂设专门管理人员、学校与管理员鉴定协议,具体要求如下:
(2)、要采购放心肉、无公害蔬菜,严禁人情肉、关系菜。
(3)、储藏和保管、要做到“四隔离”、对储藏室要定期消毒、通风。
(4)、每顿饭菜做到了留样存放24小时
(5)、剩饭剩菜要即产即淌、及时处理、不准卖回锅菜。
(6)、餐厅要做到空气清新,地面、墙面整洁、无积尘蛛网、卫生状态良好、餐具摆放有序、分类分架
(7)、卫生消毒措施要齐全、并有专门的消毒人员
(8)食堂工作人员要每个月做一次体检
三、明确监督方案、设置投诉电话:
为保证食品安全整改工作落到实外,收到实效,特在学校橱窗明确监督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校食堂、小卖部应对全体师生的健康与安全负责、随时随地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
2、全体师生有权利对小卖部的“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变质食品进行举报。
3、全体师生有权利对食堂变质的饭菜进行举报。
四、开展活动,加强教育
学校组织开展各种食品卫生宣教活动,利用板报、班队会活动宣讲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知识。
学校卫生室与政教处、大队部联手共抓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制作了宣传标语2幅,发放《食品安全法》宣传资料500多份,利用家长会,请镇卫生院老师对家长、学生进行了全面宣传,使受教育的人次达830多人。
通过周一晨会广播、十分钟队会、班级板报、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食品卫生知识与保护意识,使人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五、继续努力,任重道远
我校食品卫生安全还要继续开展,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为安全工作再上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创建和谐、文明、平安的校园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第二章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管理.
第二章
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
食品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法内容 典型食品安全卫生案例分析 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
保健食品注册及卫生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食品安全法内容及典型食品安全卫生案例分析。熟悉食品许可证制度和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了解保健食品注册及卫生管理。第一节 食品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法内容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食品安全卫生法律
1、食品安全卫生法律的发展
1983年7月1日起实施《食品卫生法(试行)》
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食品安全法》
2、《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共十章105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食品安全法》特点: 立法起点“高”
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全局问题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现公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地位 管理机构“高”
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 与国际接轨
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理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立法管制力度大
十章104条——一个大法 处罚力度大
行政处罚、吊销许可证(八十四条~九十二条)法律责任(九十八条)
民事赔偿责任(九十六、九十七条)民事赔偿责任优先于于行政赔偿与罚金 地方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责任大 出击主动,防守严密 行政与法律责任
覆盖食品种养殖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建立“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
建立从国家、省、市、县并逐步覆盖农村地区的监测网络 开展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
立法宗旨与适用范围
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无毒无害、无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适用范围: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生产、经营、使用活动
食品安全管理活动
第一责任: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 地方政府负总责
部门分段监管与卫生部门综合协调相统一 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
地方政府总负责
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完善落实责任制,对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职责分工,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全社会参与机制 行业组织
自律
诚信建设
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社会宣传与监督
举报权、知情权、建议权 鼓励科学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风险监测制度
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 风险监测计划 :国家制定计划、省级制定具体方案
风险信息 交流与监测计划调整:有关部门 向卫生部通报信息,卫生部核实调整计划
风险评估制度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可能发生较高程度污染或者危害的食品列为高风险食品,并予以公布。
国家质检总局在2007年6月3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中透露,将对食品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5类食品将定为高风险食品,重点监管。
乳制品、肉制品、酱腌菜、食醋、饮料5类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卫生部负责制定、公布,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供国家标准编号。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卫生部、农业部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三准则
合法:不违背法律规定——底线
合情: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核心
合理:充分考虑社会综合成本——尺度
标准提高(预防为主的原则,食品安全法第三章)
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强制执行
标准涵盖范围: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因素在内的各类污染及添加物、营养素、标签、生产过程要求、配套检验方法全部包括在内
清理整合现行标准,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
没有国家标准的制定地方标准,没有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企业标准,做好备案 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要求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食品生产许可由质量监督部门受理;
食品流通许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
餐饮服务许可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
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米猪肉”的鉴别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管理 建立管理制度 对职工进行培训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管理人员
食品检验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鼓励良好生产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
健全记录制度
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生产者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经营者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食品进口与销售记录制度
原料检查验收记录制度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原料不得购进或者使用。
如实记录购进原料的名称、规格、数量、批号、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购货日期等内容。
原料检查验收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标签所标示的内容的食品,不得上市销售;并如实记录出厂食品的品种、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流向等内容。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标签的要求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标签的要求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转基因食品还应当标明其为
转基因食品。
新品种实行许可制度
对保健食品、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以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新品种实行许可制度。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
如山药、百合、肉桂、山楂、大枣等。
保健食品
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 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严格食品广告管理 广告真实性规定
不得以广告推销食品机构
监管部门
食品检验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
虚假广告的连带责任。
食品检验
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卫生部规定。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食品进出口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
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1、预防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制定具体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2、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事故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对事故予以处置。
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置的部门或者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外,还应当查明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
监督管理
1、制定本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划和食品抽查检验计划(抽取样品应当付费,并不得收取抽样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上级已经抽查检验的食品,下级不得重复抽查检验)。
2、对通过各种认证的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
3、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
4、明确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
5、记录监督检查和处理结果
6、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法律责任
1、明确了各级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职责应承担的后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监督管理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
2、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处罚
(1)未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后,不再符合本法规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规定。
未取得许可证
没收违法所得、食品和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许可证
没收违法所得、食品和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2)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同情形的处罚
不同情形
生产经营、进口本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
使用有毒、有害或者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
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其标签所标示的内容,或者食品标签不符合本法的规定的;
在食品中加入药品,或者食品标签、包装、说明书使用涉及疾病治疗、诊断功能的用语的; 从事直接接触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本法第三十条所列疾病的;
违反本法规定购进食品、食品原料,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进行进货查验、建立并保存查验记录的;
未依照本法规定对不安全食品采取控制措施、召回不安全食品并报告的;
拒绝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检查或者隐瞒有关情况、资料的。
处罚
没收违法所得、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
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同情形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建立进货或者销售记录的; 食品销售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储存、销售食品的;
食品销售者违反本法规定,未进行进货识别,或者未建立、执行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查处理、答复、记录的;
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现或者被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者可疑变质时,未依照本法规定予以处理的。处罚
责令立即改正,给予警告;
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食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其它情形
生产高风险食品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事故单位负责人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经营柜台出租业务的企业、展销会的举办企业 从事食品运输、储存活动
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或者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违反本法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给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思考题:(单选题)
1、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依法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A 食品生产和加工
B 食品流通
C 餐饮服务
D 初级农产品加工
2、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制度。A
3C认证
B GMP认证
C 许可
D 备案
3、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A 3C认证
B GMP认证
C 认证许可
D 质量安全许可
4、公民发现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有质量安全问题,应当向()部门投诉。A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 B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D 食品安全委员会 思考题:(多选题)
1、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凡患有下列传染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A
痢疾
B 化浓性皮肤病 C 病毒性肝炎 D 活动性肺结核 思考题:(多选题)
2、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其规定,应当承担()。
A
民事责任
B 行政责任
C 刑事责任
D 道德责任
3、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下列食品禁止生产经营()。A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
B 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的食品
C 添加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
D 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思考题:(判断题)
1、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必须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2、从事餐饮服务应当在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再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违法案例 [案例1]“甜蜜的事业”也苦涩
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人员发现,在湖北武汉的一些超市里,一些“特价”蜂蜜每瓶(1公斤)只售10元左右。
经调查。原来是蜂蜜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添加了“白蜜”即“人造蜂蜜”糖浆,这种糖浆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转化而成,其外观、甜度、口感和蜂蜜极其相似,但没有天然蜂蜜所特有的营养滋补价值。
而根据08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蜂蜜加工企业必须按新标准生产蜂产品,不得在蜂蜜里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
专家介绍说,现在蜂蜜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有的直接用饴糖、糖浆来冒充蜂蜜;有的利甩粮食作物加工成糖浆(也叫果葡糖浆)充当蜂蜜。
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刑法》第143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后果特别严重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案例2]餐饮服务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
2008年8月接群众举报,x市中区某酒店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执法人员立即赶赴该酒店调查发现,该酒店餐饮部没有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操作间灶台上方污秽不洁、天花板霉变,餐工用具保洁柜无防蝇防尘设施,从业人员13人无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相关证据:
《现场检查笔录》、《讯问笔录》、《调取证据清单》、该酒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企业法人代表委托书、酒店员工花名册等。
处罚决定: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元罚款。
履行结果:
当事人对处罚无异议,并书面提出放弃陈述申辩,即日履行了处罚决定。[案例3]没有健康检查证从事食品生产
x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监督员于2008年3月21日对高新区世纪城精品街号检查时发现:九洲国际商贸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副食干杂、散装糕点、预包装食品、肥肠粉、盒饭供应)。
【收集的证据】
1、现场检查笔录一份;
2、询问笔录两份;
3、身份证复印件两份;
4、情况说明一份;
5、现场照片6张。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从业从员的健康检查制度,该商贸是否违反了该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参加工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结核、化脓性或者渗性出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案例4]“苏丹红一号”
2005年3月4日,北京有关方面检测出亨氏中国某批号的辣椒酱里面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紧急布置彻查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追查“苏丹红一号”的源头,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受到冲击。
“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苏丹红里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该案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之一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没收违法所得
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案例5]致命的咸蛋
工业废盐腌咸蛋:
吃过咸蛋的患者都是钡中毒。咸蛋检测后发现,咸蛋中的钡含量超过国家食品标准含量30~80倍。据介绍,钡与化学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可溶性钡盐带有剧毒,会导致食用者中毒。思考:该案用《食品安全法》如何处理?
《刑法》第144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案例6]食品采购没有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
某市贸易公司是主营糖油的专业店,2005年,某市贸易公司从外地购进“豆油”2吨,由于价格便宜,采购人员急于成交这笔交易,没有按法律规定向经销者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进行检验,就签了合同。“豆油”很快运回该市。
食用这批“豆油”的群众纷纷向工商管理部门反映,“豆油”一入锅就冒黑烟,且有异味。经检验证明,这批“豆油”掺入了非食用油,不能食用。于是,该市工商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责令追回已售出“豆油”并加以封存,不准做食用油出售,罚款5000元。该贸易公司不服,2005年5月28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后认为,原告售出的“豆油”,含非食用油,不能食用,且没有按法律规定向供货者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进行检验,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问题解说]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案例7】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案例分析
2005年中秋节期间,安阳市某超市在其门口贴出告示,廉价销售过期的食品。被市工商管理执法人员发现后,立即对超市所有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进行了现场查封。后经立案调查取证,对该超市送达了“销毁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公告收回已售出的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罚款一万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超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哪一条?
该案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之(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没收违法所得
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三节 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
一、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概述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进出口食品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监督检验;
《商检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动植物检疫机关,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
我国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的核心——卫生注册登记制度,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内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实施的卫生注册登记管理制度。
卫生注册登记,是指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的合格评定活动,是对进出口食品实施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监控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二、进口食品卫生管理
(一)进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
2002年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第16号令公布施行了《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
凡向中国输出食品的国外生产企业,须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未获得注册的国外生产企业的食品,不得进口。
我国主管卫生当局派出官员,对出口国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进口国的法律进行全面考察,合格后给予注册。
考察内容:
食品生产企业环境卫生 加工卫生 车间设备和设施 原料和辅料卫生 包装和储运卫生
加工和检验人员卫生 卫生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出口国动植物防疫体系和法律法规,官方监督检验体系等各个方面。
(二)进口食品卫生管理主要内容
①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必须符合我国的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②进口部门和单位订货时,必须按照我国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签订合同。应提供输出国(地区)使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有关资料和检验报告。
③需要进口我国尚无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的食品时,进口部门必须将输出国食品卫生标准书面合同报经卫生部同意后再签订合同。
④进口食品到达国境口岸前,由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填写“报验单”,向口岸食品卫生检验所报验。
⑤进口食品必须由各口岸食品卫生检验所采样检验,食品经营部门接到该批食品卫生检验合格的报告后,方可出售和供作食用。
⑥对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进口食品,应根据其污染情况和危害程度,实行退货、销毁、改作他用,或经无害化处理后供食用。
⑦进口食品的标签内容必须符合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有关规定
三、出口食品卫生管理
(一)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
2002年3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
国家对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加工、储存出口食品的企业,必须取得卫生注册证书或者卫生登记证书后,方可生产、加工、储存相应的出口食品。
未经卫生注册或者登记企业的出口食品,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不予受理报检。
我国现行的卫生注册包括两类:
国内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注册(即国内注册)国内企业申请向国外卫生注册(即国外注册)
国内注册是国外注册的基础和前提,国外注册是指国外有关当局要求我国向其推荐符合其要求的企业,经其认可或批准后,我国企业的产品才能进入其市场。
向美国出口水产品、低酸性罐头食品的厂家,还应预先向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申请注册登记。
根据《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国家认监委根据出口食品的风险程度,公布和调整《实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注册目录》”)。对《注册目录》内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管理; 对《注册目录》以外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登记管理。目前列入《注册目录》内的共有20类产品。
(二)我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制度的特点
1、是出口食品能否进入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资格认可,是一种“市场准入”措施。是与国际通行做法基本接轨的管理制度。
2、具有强制性。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发达国家提出的有关食品生产的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法规、规范、准则和指南,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形成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
3、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环境卫生、设施卫生、原料辅料卫生、人员卫生、生产加工卫生、包装储运卫生和卫生检验管理等诸个方面制订了卫生要求。
4、卫生注册登记人员直接参与并指导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卫生要求和国外注册条件进行工厂建设。
思考题:(多选题)
根据《我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制度》规定,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产品类别是:
A 水产品
B 饮料
C 酒
D 速冻蔬菜
第四节 保健食品的注册与卫生管理
卫生部于1996年3月15日发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于200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一、保健食品的概念及其注册功能
(一)保健食品概念
1.保健食品的两大特征:
一是安全性,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二是功能性,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能治疗疾病,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2.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共性和区别 共性:
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都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区别:
保健食品:
①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 ②特定人群食用;
③具有规定的每日服用量。普通食品:
①不强调特定功能; ②普遍人群食用; ③无规定的食用量。
3.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
保健食品:
①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主要是调节人体的机能; ②不能有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③可以长期使用; ④口服。药品:
①应当有明确的治疗目的以及相应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 ②可以有不良反应; ③有规定的使用期限; ④注射、外用、口服等。
(二)保健食品注册
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标签说明书内容等进行系统评价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其注册的审批过程。
由SFDA确定的检验机构负责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或人体试食试验)、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等。
(三)保健食品注册功能
二、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与审批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包括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和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
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是指申请人拟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
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是指已在中国境外生产销售一年以上的保健食品拟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注册申请。
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时,必须提交的资料 ① 保健食品申请表。
② 保健食品的配方、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③ 毒理学安全评价报告。④ 保健功能评价报告。
⑤ 保健食品功能有效成分名单及其定性和/或定量经验方法/稳定性试验报告。⑥ 产品的样品及其卫生学检验报告。⑦ 标签及说明书(送审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思考题:(单选题)我国保健食品注册受理部门是:
A
工商部门
B 质检部门
C 卫生部门
D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思考题:(判断题)
1、保健食品可用于治疗一些特殊疾病。()2保健食品申请注册前需进行安全性毒理学和功能学试验。()【案例】无证生产经营保健品
2006年2月16日,XX市卫生监督所在执法检查时,发现XX公司在未取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批件情况下加工生产保健食品;同时发现其加工生产的另外两个产品中的配料与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文中的配料不符。
XX市卫生局对该公司予以罚款人民币3万元的行政处罚。
作业题:
1、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如何处理?
2、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都有哪些食品从业人员必需取得健康证?
3、在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时,要注意哪些关键事项?
4、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是否可以继续销售?如何处理? 作业题:
5、我国现行出口食品的卫生注册包括哪两类?
6、根据《我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制度》规定,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产品类别有哪些?
7、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共性和区别有哪些?
8、按照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我国保健食品注册受理是哪个部门?
9、案例分析题:
2008年2月9日某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监督员,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个体饭店林X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擅自开业经营,在进一步检查中,又发现该店3名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体检证明上岗操作,2名监督员对上述违法事实进行现场记录并由林X签字认定以上‘事实’.请你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分析,该案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