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时间:2019-05-14 03:4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第一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摘要: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个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人们更加从细节方面注重养生,食品问题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人的道德方面,都尚未成熟,食品安全问题便日益突显出来。本文将从臭名昭著的“地沟油”案例讲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不同层面,具体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性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自身不成熟的经验,为此类现象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早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一、我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典型代表——“地沟油”事件

(一)“地沟油”简介

1由来

狭义的“地沟油”,是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

2危害

“地沟油”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强烈腹痛等症状,长期食用可引发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3影响范围

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1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二)我国对“地沟油”的防治方法

针对“地沟油”问题,2010年3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紧急通知》指出:近日,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沟油”。为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切实保护消费者饮食安全,请迅速组织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查餐饮服务单位进货查验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同时依法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三)其他食品安全案例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

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 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

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存在即合理。劣质、有毒有害食品能够在消费市场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抵抗来自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良风气的侵袭,另一方面还要慢慢消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到这些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下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律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仍然严重滞后,就实施过程而言,执行难、效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监督和惩治力度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对保护地方利益和一己私利的考虑,对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1政府监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监督覆盖面狭窄。

2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目标上的差异,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执法不严,特别是民事赔偿制度有欠缺。

3一些政府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4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政府检测水平有限,而食品制假贩假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造成监管者的无可奈何。

5政府诸多相关负责部门,如工商、供销、卫生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企业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企业的自觉自律明显得到加强。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力不从心”,这无疑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1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找法律的盲点漏洞,大打擦边球。

2部分企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3一些小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尽清楚,生产条件简陋,甚至违规操作。

(三)消费者角度

当今世界,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不安全食品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让人们忧心忡忡,面对日益丰富的食谱,不知该“如何下口”。

1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2部分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薄弱,“吃什么”“是否安全”未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3一些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发现或食用了不健康食品,也未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4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加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并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更是成千上万。

四、应对措施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有可能有效妥善地解决眼下的问题。下面我会从多个角度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是政府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是相关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2尽快建立和完善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3建立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督管理体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企业。5科学是保障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政府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

6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鼓励举报制假售假的行为。

(二)企业角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企业应恪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取公众的好感,得到社会的尊敬。

1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把生产安全食品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之一。

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中,对质量、对消费者、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分子,都要负责任。

2加大科技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清楚掌握食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守生产程序。

3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利竞争者。

(三)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人。然而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廉价、特价、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为问题食品打开了销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1加强自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积极关注各种新闻报道,提高警觉但不过分担忧。2拒绝购买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一旦发现,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四)其他

1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增加违规生产企业的曝光率,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同时也要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

2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企业行为自律。

各种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在不同的领域或出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施展着积极的作用,及时正确传递有关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在内部实行行业规范,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行为。

3尽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保障安全的生产和消费环境。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其次,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个的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哪一个手段有利于发展自己,就拿来用之。但是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首先,这种错误看法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并没有结合实际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就是如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如今这个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并仍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我们又如何做到未来社会那种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理想状态呢?所以,如今的首要目的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只要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就是适合我们这一阶段的经济制度。其次,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相伴而长,最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世上。根据联系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具有姓“资”或姓“社”的性质。可见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本质的联系。所以,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的共有的一种文明成果,只要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相结合,它便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便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定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以,不存在私有制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自然也不会出现金融危机等问题,这也正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对个人劳动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并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宏观调控上,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第三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2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但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巨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的体制使得在分配制度上,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鼓励多劳多得,少付出就少得到,刺激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消除了在只有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的心理,使得劳动者以正确的眼光审视劳动报酬的公平性。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

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之后再让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整个社会,小富带大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就如同有着“中国第一村”称号的华西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从2001年起,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华西人富了,但他们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华西村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这是华西村的名言,事实上华西村确实是这么做的。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有10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迅速,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中国的国内市场必将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竞争力不强,会受到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引发失业问题。现阶段转变经济体制,顺利完成经济过渡,我国更应充分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地积累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世界性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呢?

我们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第四篇: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种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又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成果。切实把握好这两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加快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

一、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界至今尚未完全形成统一认识的问题。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理论是在西方国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要是搞市场经济,就要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这种观点当前虽然比较流行,但不完全正确,至少是不那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和正在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形成的,不能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根本理论。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两个不等于”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明确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基本制度,是发展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还明确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必须与社会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第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关于如何进行经济体制转型的相关理论,无法承担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指导的重任。苏联解体之后,已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俄罗斯在西方经济学家的指导下,采用“休克疗法”试图在短期内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但结果是国民经济险些由“休克”变为崩溃,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至今仍难以恢复元气。这充分表明即使在社会基本制度已经改变的情况下,西方经济学仍然无法指导一个国家立刻顺利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可能就此提出和形成与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理论。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理

论学说,它没有研究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人类在经济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有多种多样。

按社会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类是西方经济学。这样随之而来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究竟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还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有着明显不同的认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形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有些专家学者持相反意见。我个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形成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一规定性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惠存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在其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无疑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而不能以西方经济学或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什么经济理论为基础。因此,很难想像能够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很难想像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的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谁要将之硬拉在一起,必然会犯电影《乔老爷上轿》中的那种“拉郎配”式的愚蠢错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必然会毫无科学可言,成为一种相互矛盾、乱搅在一起的“大杂烩”。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诸种范式中最科学的范式,它的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和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的优长,顺理成章地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高度资本化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不适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而是

比较适合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都充分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科学原理并未过时,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从而也顺理成章地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善于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在实践中产生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同样。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实践之中,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概括和创新,尽快形成新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是必须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什么是规律?马克思的定义是:“规律———我指的是两个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规律体现了客观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理,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关于原理的科学。在经济领域,经济规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发展趋势,认识和把握了经济规律,就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了经济理论的关键和精髓,从这一意义上讲,关于经济规律的理论,是经济理论中的最根本理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显著不同,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共有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而且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经济规律。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崭新的社会实践,我们进行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已经十多年了,应该说已经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有一些已被我们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还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等等。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很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例如在整顿市场秩序、解决社会信用失范问题、维持社会公平与公正、缩小收入差距等等方面,我们还没有或者还未及进行深入、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因而也未能及时上升到理论层面、对实践发挥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如果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初受没有先例可循的限制不可能搞清楚这些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十多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也有一些了,对这些实践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

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不等于”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邓小平同志的“两个不等于”论断并不是一个至善完美的理论,这一论断并未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得好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种立足于当前实践并高于当前实践的创造性活动,而且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思考,不断将新的理论成果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接受检验成为真理。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科学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就必须一方面立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概括和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学说学习和借鉴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理论成果。这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努力将数学引入经济研究领域,善于用简单而又精确的数学关系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表达出来,不断使自身趋于成熟化、完善化、精密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五、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基本国情不同,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南桔北为枳”、“乱点鸳鸯谱”。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它是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也是适用于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我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口多且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需要不断完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

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这就更加明确地告诫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基本国情,经过认真分析和冷静思考后,正确选择那些符合我国国情、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市场经济原理,科学地加以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千万不可“削足适履”、舍本逐末。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和以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基点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其原理中虽然有许多是科学的、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是不科学的,有的甚至是失当的。例如,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在实践中有许多因素会使市场不完善并经常导致“市场失效”,甚至出现一些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陷入了“拉美陷阱”;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现在仍将农业视为不发达经济部门,忽视了现代农业也是一种经济发达部门,忽视了农业中非农部门的存在,忽视了农业通过自身的改造发展和农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吸纳城市中的剩余劳动力;在西方经济学中还形成了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西方经济学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时,不能“饥不择食”、必须杜绝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借鉴,要善于进行去伪存真、去劣取优的科学分析和筛选,从中学习和借鉴那些真正能够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邯郸学步”、“食洋不化”。恩格斯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时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之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不仅要像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即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要搞好“两个解脱”,就是把思想认识从对西方理论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从对各种纷繁复杂理论的茫然不知所措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快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建设得更加坚不可摧、更加高大雄伟。

第五篇: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艰苦风斗精神

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跨入新世纪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认真学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一系列论述,大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胡锦涛同志曾在西柏坡讲话中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艰苦奋斗”精神契入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以及如何在基层改革与发展中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及时代意蕴

(一)艰苦奋斗精神既非反对生活享受,亦非排斥物质利益追求。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源泉的背后,潜藏着“利益”的动因,是“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我们只是不赞成“拜金主义”的物质利益至上;不主张目光短浅的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不允许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国家大局利益之上的个人主义。有些人片面认为艰苦奋斗就是“拼命工作,过苦日子”,实质上,正是因为现存条件还相对艰难,或者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才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归根到底正是为了人们的福祉,实现人们水涨船高的物质文化享受。艰苦奋斗是生活享受的前提,只有不懈地艰苦奋斗,才能有享受生活的“资本”;生活享受要考虑客观条件,保持适度,不能不择手段或以“杀鸡取卵”方式追求无限制的享受。

(二)对艰苦奋斗的内涵切忌简单化理解,应作出科学

规范的理论诠释。实质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其内涵的深刻性应包含三个层面:在生活层面,崇尚勤俭节约,朴素实在,量入为出,不奢侈浪费;在工作层面,不怕艰苦,扎实努力,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在精神层面,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目标,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愈挫愈奋,一往无前。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补充和制约,其综合体构成“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

(三)艰苦奋斗的内涵不是静止、僵化的,而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艰苦奋斗的内涵将随之相应变化。社会历史条件的优劣,将构成人们艰苦程度迥异的奋斗环境,而体现不同的“吃苦”“耐劳”要求。同时由于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不同时期,或者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既成状态即基础不一样,决定其艰苦奋斗的含义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说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根据变化的情况,随时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发扬勇于奋斗、不畏艰苦的精神。

(四)艰苦奋斗精神在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更需弘扬光大,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色、时代风采。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把国家建设好。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要教育全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艰苦奋斗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在西柏坡讲话中明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以总书记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制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的核心是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贯彻八项规定的根本也是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都说明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代仍具有重大意义,并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

意蕴。

二、“艰苦奋斗”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契合融通

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交合相融、相得益彰。艰苦奋斗精神注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构建了深层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同时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时代更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放射异彩。

(一)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其体制的转换必将充满坎坷和代价付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形态如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性、人们利益追求及获取方式复杂化等以及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形态转换,将历经一个相当长的阵痛阶段才能脱胎换骨。我们还处于新旧体制更替时期,新的体制尚未真正成型。这一特定时期更需要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探索,勇于尝试,大胆闯“禁区”,不畏艰难,愈挫愈奋,直至胜利。

(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其发展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和市场经济水平的相对滞后,决定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要求。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其困难一是物质条件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显捉襟见肘,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处于不断改善优化的进程中;二是人口包袱沉重,整体人口基数大,劳动者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强,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短缺,以及科技文化综合素质特别是加入WTO后的知识储备和应对策略远未适应形势要求,对推进市场经济机制和规则转换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宥于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历经变革,但至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同现代发达国家比较,仍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唯有艰苦奋斗,在经济比较困难而市场经济水平相对落伍的情形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真功夫、苦功夫,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不折不挠的斗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图伟略。

(三)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使社会和人性容易扭曲变形,通过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灌输,能使人们修正谬误,弃恶扬善,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有的经不起执政考验,把执政权力、执政资源当做牟取私利的手段;有的经不起改革开放考验,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世界堕落;有的经不起市场经济考验,物欲膨胀、奢侈享乐;有的经不起外部环境考验,不能恪守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下大决心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风斗精神,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三、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基层发展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不但是人类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艰苦奋斗的客观要求。在基层改革与发展中要想做到勇于创新,就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要具有敢闯敢干的精神,像邓小平所说的“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进行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搞好为人民服务创新,以满足并超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为己任。

(二)科学管理,提高效率。艰苦奋斗并非刻意让人们“求苦”,以苦为幸事,“不怕艰苦”与“喜欢艰苦”不能划等号。现代政府公共管理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科技发展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机结合。如推行办公电脑自动化,节省人力,增加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手段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实现民情表达、分析、办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百姓办事“零障碍”。

(三)改革攻坚,坚韧不拔。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关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改革改制工作,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取得发展的第一要素,它有助于人们战胜一切困难,改变现状,创造未来。我工作的基层单位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项目储备用地少,工业发展成短板,接下来我们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科学规划,完善机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落户契机,实现工业项目零地招商。

(四)严控“三公”,崇尚勤俭。“俭节则昌”,以俭节为本,这是艰苦奋斗的内在要求。要学会勤俭干事业的本领,花很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突出制度完善和改革创新,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层次,把查问题、提建议、抓整改与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的情况,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

下载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一系列重要的思想:(l)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作者:邓文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在中国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反应了当......

    论诚信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诚信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能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体制改革。另外,市......

    论食品安全

    论食品安全 电气 0902 汪洋 2009011717 摘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 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

    论食品安全

    从食品安全问题谈起 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性概念,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上的考量。它首先客观 反映的是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卫生、质量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最终定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080975 蔡庆住一、贫富差距问题 从1981年党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